肩周炎是以肩关节周围的筋腱发生损伤性或退变性病变引起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为一侧肩关节发病,极少数有双侧同时发病。本病有自愈倾向,肩部正常活动幅度可逐渐自然恢复,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月或1年左右时间,如得到良好的早期治疗,功能常会得到很快恢复。 【临床表现】 1.肩部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范围广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多数患者会因夜间肩部疼痛而痛醒或影响睡眠,不能向患侧侧卧。肩部受到撞击、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的疼痛。 2.活动受限肩关节功能广泛受限,患侧上肢常呈内旋位,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也受限,影响日常生活,梳头、穿衣、系腰带、叉腰困难。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受限,屈肘时手不能摸肩。 【自我推拿】 1.用健侧整个手掌按于患肩作顺时针方向摩揉100次,以深部透热为佳。 2.用健侧手拇指、中指罗纹面按揉肩前、肩髃、肩贞各100次,要有明显酸胀感。 3.用健侧手掌按于患肩部作上下往返摩擦,以透热为度。 4.用健侧手掌托住患肢肘部,作向后、向前方向运肩8次。 5.将患肢置于背后屈肘,健侧手从背后握住患肢手腕部作向上抬举8次。 6.面墙而立,患肢上举扶墙,健侧手掌按于患肩下压,患肢手指逐渐沿墙向上做手指摸高练习8次。 【自我锻炼】 1.前后摇肩两下肢前后开立,健侧下肢伸直在前,患侧下肢伸直在后,前后方向摇动肩关节,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如此反复数次。 2.爬墙活动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活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如此反复数次。 3.背后拉手两手置于身后,用健侧手拉患侧手使其逐渐内收并上提。如此反复数次。 4.外旋练习背靠墙站立,患肢握拳屈肘,患肘贴住胸壁,患肢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如此反复数次。 5.双手托天站立,双手各指相交,自腹前缓慢抬起,举平后向上拉动,如此反复数次。 6.耸肩环绕站立,双手搭于肩部,向前向后连续环绕10圈;还原休息,再做向后向前连续环绕10圈,动作要慢,幅度由小到大。如此反复数次。 【自我防护】 1.注意保暖防冷是防止肩周炎十分重要的措施,尤其是对患肩的保暖,切勿露卧当风受凉,天热久吹风扇、空调。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2.推拿治疗配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疗效满意,但是,患者不要因为疼痛而不敢运动肩关节,必须在治疗的同时配合功能锻炼。要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防止过度疲劳。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有年轻化的趋势,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易得此病,如会计、教师、电脑操作员等。由于颈椎损伤或退变,引起椎体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退变松弛,神经、脊髓或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疼痛,活动不利,头昏眩晕,肢体麻木,心慌胸闷,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由于长期低头、颈项姿势不正,或受凉,或外伤,或年老肾气不足,气血两亏,引起筋骨、筋脉失养、劳伤,局部经脉痹阻不通而发病。【临床表现】1.颈型颈椎病:颈项强直酸痛,牵及肩背部,颈部活动受限,局部肌肉紧张,颈部及上背部可摸到条索状硬结。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项肩臂部疼痛,呈阵发性加重,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手指麻木明显,握物无力,咳嗽或颈部活动至某个体位时可加重症状。3.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枕痛或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阵发性眩晕,头昏,头痛,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耳鸣,耳聋,严重者可出现走路不稳、失眠、突然跌倒等症状,上述诸症常因颈部转动或侧屈至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4.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病人下肢发紧无力,走路不稳,抬步沉重,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跛行,步履困难,上肢酸沉无力,持物坠落,四肢有触电样感觉,伴有头昏,头痛,尿频尿急,排尿不尽,排便无力。后期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等症状。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枕痛或偏头痛,头昏眩晕,视物不清,心慌胸闷,肢体发凉,肤温低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个别病人可出现视觉、听觉异常。颈椎X片、颈椎CT扫描、核磁共振、脑血流图等可明确诊断。推拿治疗能缓解紧张、痉挛的软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椎体、小关节有序排列,缓解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自我推拿】1.点按风池:两手拇指放在头后两侧风池穴上,其余手指放在头两侧,用力点按风池穴2分钟,使枕后感到酸胀感。2.按揉颈项:将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微屈,指端用力按揉颈部正中(即颈椎棘突上)和两边的项肌,从上至下反复操作9次。 3.提拿颈项:将拇指和食、中二指相对放在颈项部,从风池穴起提拿到肩背部,上下反复提拿9次。4.提拿肩井: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对提拿双侧的肩井穴各15次。5.按揉天宗:将右手放在对侧肩上,中指按准天宗穴,用力按揉2~3分钟,使肩胛部和上肢酸软为准,然后两手交换操作另一侧。6.拿极泉:用对侧的虎口卡住腋前襞,食、中两指勾起腋下的大筋(极泉穴),与拇指相对用力提拿3次,使手指出现发麻为止。【中医防护】1.睡眠时枕头高低适中,一般仰卧时枕头要低,侧卧时枕头要稍高,以保持颈部轻度过伸位,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防止因不正确的睡姿引起病情加重,可用药枕辅助治疗。2.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感受风寒,加重病人病情。3.矫正不良的看书姿式,桌椅的高度要适当,以防桌椅的高度差过小,颈椎处于长期的过屈位,也应防其差值过大,颈椎长时间处于过伸位而疲劳。4.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工作的人要做到劳逸结合,多做颈部的活动,并学会颈部的自我推拿。5.加强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颈部锻炼可采取站位或坐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含胸拔背、目视前方、意守丹田、调匀呼吸,再做以下动作。(1)提肩缩颈:双肩徐徐提起,并向下缩颈,同时吸气,以意领气下沉至丹田,然后双肩徐徐放下,头颈也自然伸出,同时缓缓呼气,还原至中立位,如此反复9次。(2)前俯后仰:吸气时颈部尽量前屈,使下颌接近胸骨柄缘,呼气时头颈还原中立位,再吸气时颈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呼气时头颈还原至中立位,腰背部不动,如此反复做9次。(3)颈项侧弯:吸气时头向左侧侧弯,呼气时头部还原中立位;再吸气时头向右侧侧弯,呼气时头部还原至中立位,两肩保持平行不动,如此反复9次。(4)左顾右盼:吸气时头颈向右后转,眼看右后方,呼气时头颈还原中立位;吸气时头颈再向左后转,眼看左后方,呼气时头颈还原中立位,两肩不要前后摆动,如此反复做9次。(5)前伸探海:吸气时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右前下方眼看右前下方,呼气时头颈还原中立位;再吸气时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左前下方,眼看左前下方,呼气时头颈还原中立位,如此反复做9次。(6)抱头屈伸颈椎:双手十指交叉抱头,缓慢地用力下压,尽力屈伸颈椎,再缓慢地还原中立位,如此反复做9次。(7)屈颈耸摇双肩:尽力屈颈,耸肩,摇动双肩,顺时针、逆时针各反复做9次。(8)扩胸肩胛后拢:双肘屈曲,双肩后伸扩胸,使肩胛骨尽力后拢,如此反复做9次。上述颈部锻炼速度宜慢,幅度由小到大。颈椎病的锻炼方法简单易学,贵在坚持,每天可练功2~3次,每次10分钟。
目前在推拿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多采用中医推拿治疗为主,配合针灸、拔罐、腰椎牵引、微波治疗、激光治疗、低周波治疗以及中药汽疗、内服药物等综合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1、急性期以缓解疼痛为主,以急者治标为则。可采用邵氏长针0透刺压痛点,必要时牵引下后扳拔伸法,当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稍缓解可选择推拿手法,辅以拔罐,佐以腰椎牵引,必要时可服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西药或祛淤止痛的中药。2、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出现弯腰困难,走路跛行,不敢咳嗽,咳嗽加重,治疗当为推拿主,辅以针罐,配合腰椎斜扳、低周波或激光局部治疗,腰椎牵引等,同时可内服、静脉点滴一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3、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出现单侧下肢的酸胀麻木,不能长时间的行走和坐位,考虑为脊神经受压,当以推拿为主,辅以针灸和拔罐,配合腰椎牵引,激光微波理疗,同时可服用一些营养神经,舒筋通络的中药。 3、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出现双下肢疼痛酸胀麻木,有明显的间歇性行走困难,或(和)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提示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应采用推拿治疗为主,配合针灸、拔罐等,同时可内服、静脉点滴一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的药物,必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4、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缓解期,以腰及同侧下肢的酸胀为主要不舒服,应采用推拿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拔罐、佐以腰椎牵引、局部低周波或激光治疗、中药汽疗等理疗,同时可内服、静脉点滴一些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药。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个人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发病期间应积极治疗,关键是平时的预防和保健。如睡硬板床,不长时间的弯腰劳作,不久坐不动,可选择倒着行走,五点支撑,俯卧飞鸟等锻炼方式。
吾师邵铭熙教授系江苏省名中医、博导、享受国务院津贴,从事中医推拿临床40余年,推拿手法素以“刚柔相济”著称,擅用四指推法、后扳拔伸法、长针透刺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针推结合常能手到病除。本人从师临证20年,就吾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辩病结合辩证治疗腰突症通过对大量的腰突症病例中医辨证分类的研究,发现本病早期以风、寒、湿、气滞、血瘀等邪实为主;中期邪实伤正,引起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的虚损;后期邪实渐祛,正气未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六大推拿治法:①重视整体,上病下治,左右同治;②经筋为病,以痛为俞;③气血为病,治法迥异;④急则缓之,以柔克刚,缓则重之;⑤合而围之,分而治之;⑥因人、因时、因病、因部位制宜。在临床实践中,衷中参西,应用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生物力学等理论知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从中医之风、寒、湿、痰、瘀、肾亏、血虚等方面加以分析,骨伤病症常从风寒湿痹阻、气血瘀滞、痰瘀阻络、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加以辨证;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西医之软组织损伤、纤维化、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造成的无菌性炎症、水肿、粘连、神经根刺激受压等病理变化的客观存在,从中西两方面正确认识,分析疾病,运用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确立了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为主的治疗原则,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 推拿治疗中央型腰突症的临床经验现代医学一贯认为中央型腰突症为推拿治疗禁区。我们从中西医两方面来认识、分析该病的病因病理,突破传统,充分发挥中医推拿祛风寒、化痰湿、通气血、补肝肾的作用,辨证应用推拿治疗的三原则、六治法,运用柔和深透的四指推流派手法治疗中央型腰突症,我们在临床上收治了大量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中央型腰突症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病史、症状与体征。对于其治疗,手法复位使突出物回纳之可能甚微,中央型更不例外,但松解粘连,改变神经根受压,即从祖国医学而言,“通则不痛”,还是可以探讨的。既往有过报导,由于推拿手法过重或粗暴,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大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引起截瘫。我们在临证中遵循“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使病家不知其苦”等古训,完全避免了上述问题,无一例不良事故发生。我们认为并明确向国内同行提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上确有一定难度,推拿手法施之得当,亦非为禁区。在治疗中,既要从现代医学之机理认识本病——确认有物向中央突出,务需慎之;也要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来辩证与辩病相结合,据其病因、症状和不同部位,辩证施治,手法操作时宜轻柔,尤在急性发作时,必要时可回避其病变部位,可采取上病下取,左病右治之原则施之,在恢复阶段或慢性期,手法可适当重取,但以患者耐受为度。中央型腰突症以“痛”为主苦,据“经筋为病,以痛为俞”之原则,在阿是穴处由轻到重施以点按手法,切忌粗暴,或用芒针剌之,亦验效。治疗从活血化瘀、宣痹通络、补益肝肾,三者分主次入手,“通则不痛”,以通为先,处理好“松”、“顺”、“动”三者之关系,尤以“松”为先,松则顺,顺则动,动则通。3 对抗牵引下后扳拔伸法是治疗腰突症的关键手法对抗牵引下后扳拔伸法是对抗牵引、后扳、拔伸的复合手法,通过对抗牵引以松解痉挛或紧张的腰部肌肉、韧带,拉宽椎间隙和椎间小关节间隙,然后通过后扳拔伸以整复错位的腰椎小关节,解除滑膜嵌顿;同时轻微改变上、下椎体各相邻部位间的位置,改变神经根与其他组织的位置关系,以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受压,是治疗腰突症的关键手法。操作方法: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一助手站立于患者健侧上端,双手掌托住患者双腋下,作向前拉势,以固定患者上半身。另一助手站立于床另一端,双手分别握住患侧踝部,作向后拉势。上、下方同时作对抗用力,持续牵引1min。医者立于患者患侧,以一手大拇指指腹为附着点,按压棘旁压痛点或其小关节错位的棘突旁,并用力向健侧顶推;另一手的前臂环抱健侧下肢,使膝部附着于施术者之肘内侧,并向后上方徐徐牵引,同时缓缓用力向后上方扳动,至患者耐受为限,再向后上方稍用力突然扳动。此时术者大拇指下和患者腰部同时感到“咯吱”一声,以示达到目的。对抗牵引下后扳拔法是一种力量较大,应用范围广泛的独特手法。临床适用于因腰部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病变所引起的疾患,包括腰部急、慢性损伤、腰椎退行性脊椎炎、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施以腰部的对抗牵引力当适宜。过大则易伤正常肌筋,增加患者痛苦,过小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其用力大小及方式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型、体质和病程而定。一般来说,年轻体健者,牵引力宜大。年老体虚者,用力宜小;男性患者,牵引力大;女性患者,用力宜小。体壮肥胖者,牵引力大,体形瘦小者,用力宜小些;病程短者,牵引力宜大些,病程长者,牵引力量应逐渐加大,最后牵引力可稍大。总之,牵引力量的大小应掌握患者能忍受为佳,以达到拉宽椎间隙为度。参考文献:1.《实用推拿学》邵铭熙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02.《实用推拿手册》邵铭熙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23.张仕年 四指推法流派渊源和发展. 按摩与导引1995,(2):35-364.张仕年 邵铭熙主任学术思想. 按摩与导引2000,16(3):65.张仕年,邵铭熙 再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 按摩与导引 2002,18(4):356.张仕年,冀斌 四指推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量化的影响 吉林中医药 2005,25(10)37-387.张仕年;冀斌;邵铭熙 四指推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指数与P物质的影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2(4)15-16
今天,一位女患者高兴地跑到我的诊室向我报喜,困扰她20余年的眩晕竟然就这么轻松地痊愈了。这位女患者姓高,50来岁,单位人人都熟悉的老病号,多少年的眩晕,遍访名医,吃遍中西药,未见片效。每次发作则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这次经单位同事介绍来我这里看病。我检查了一下她的颈椎,两侧均有硬结。这其实就是引起他眩晕的原因,可惜她吃了那么多药却未能找到病因。我立即用针刀给她做了治疗。做完后她就直喊头部非常轻松,当天下午就出远门去旅游了。时隔二个多月,眩晕再未发作,这次来说特地感谢我,并称我给她做的针是神针。 其实大多数眩晕都是颈椎病惹得祸。少部分是耳部和脑部的疾病导致。只要检查过脑部CT或者MRI,并请五官科明确非耳源性眩晕,多数都能通过针刀治愈,无须吃药。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涉及五官科、神经内科等多科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日渐增高。当出现头晕伴颈部酸痛不适时,很可能就是颈性眩晕,建议到医院明确诊断,再作进一步治疗。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退变及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引起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致使椎动脉受压或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迷路的有效供血量减少,从而诱发眩晕。临床症状以眩晕、颈部不适、猝倒发作为主。 颈性眩晕的治疗以推拿、正骨为最佳治疗方法。推拿治疗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迅速缓解颈项疼痛。正骨手法可调整颈椎紊乱,恢复其正常生理曲度和稳定性,进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激惹,解除椎动脉痉挛,增加大脑的血供,改善眩晕症状。 本病的发生与颈部姿势不当有关,应未病先防,避免连续长时间使用电脑和低头看手机,宜低枕卧位,并进行适当的颈背部功能锻炼。
颈肩痛是临床常见症状,颈椎病发病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倾向,20多岁患病已很常见,甚至中小学生也有部分发生颈椎病。 长期伏案工作、桌椅高度不合适,长期背负较重的物品都容易出现颈肩部酸痛不适。 夏天天气较热,长时间的空调冷风刺激更容易诱发颈肩部的疼痛。预防颈肩痛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上时间低头,平时要注意颈部的活动,建议半小时到一小时要活动一下颈部。 2.避免着凉。要避免风扇特别是空调直接吹向颈肩部, 3.适当进行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如打羽毛球、放风筝等都比较适合。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推拿医生。很早就听同事说在好大夫网站上回答患者问题。患者往往在线咨询一下,注意养护慢慢就好了。省时省力。有些急性扭伤、摔伤等做一定的应急处理可以减少很多痛苦。今天开通个人咨询网站,希望能帮助大家。谢谢!!
——真正的绿色治疗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接而成。肌肉的收缩舒展,引起关节活动,产生头颈胸腰髋部的运动。脊柱受凉、损伤、退变、劳损,引起脊椎关节紊乱、错位、脱位,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血管、脊髓、交感 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出现颈肩腰腿痛,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失眠,恶心呕吐,胸闷心慌等诸多症状。我科采用独具特色的四指推法推拿,结合脊柱微调、整脊治疗,松解颈项腰背肌肉韧带,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紊乱、错位的脊椎关节,使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有序排列,缓解或消除以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整脊推拿的特色:对症治疗起效快,安全,有效,无副作用。门诊时间:周1~周5全天、周六上午均有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
前几日,有位30岁左右的女教师在我门诊看腰痛,疗效很好,她非常开心。和她看病交流时,她说起刚上小学的儿子这2年来经常诉眼部不适,不时要快速眨眼,问我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问她眼科有没用做过详细的检查,她说什么检查都做过了,点了2年的眼药水,还是不见效。我告诉她,如果眼睛检查没用问题,那多半是颈椎的问题。她恍然大悟,说除了眨眼外,他还要经常耸肩,缩脖子,说颈部不舒服。我笑着告诉她,那更说明是颈椎的问题。 一会儿,她把儿子从眼科带来我诊室。我让他拍了颈椎片,再详细触诊后发现,小孩第二颈椎向左侧偏歪,第4、5、6颈椎也有侧弯侧摆式错位。经过龙氏手法轻轻调整后,小患者顿时就感觉眼睛轻松很多,也不想耸肩了。此后又继续巩固治疗3次,症状基本消失,家人甚感惊奇。颈椎关节紊乱后会刺激椎-基底动脉,导致眼部供血不足,可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就会有总想眨眼的表现。同时会导致颈椎周围多块肌肉痉挛,临床上会出现要不停耸肩,缩脖子,摇头、头晕等症状。这些都是颈椎惹的祸。 推拿科:陈红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