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埋植避孕法是一种新型的避孕方法,已在全世界推广使用。 这种避孕方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孕激素放在硅胶囊管中,然后将此管埋藏于皮下,使其缓慢地释放少量的孕激素,从而起到避孕作用。 1984年中国引进了皮下埋植避孕法,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城市使用,全国已有15个省市建立了皮下埋植剂临床实验中心,进行皮下埋植避孕法手术。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年内妊娠率仅为0.1%,3年内妊娠率为0.24%。40岁以下需要长期避孕的妇女,只要身体健康,均可采用此种方法避孕,尤其适合于使用节育环容易失败的妇女、不能按时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以及对做绝育手术有顾虑的妇女使用。 皮下埋植避孕剂是通过改变子宫颈粘液的粘稠度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腔; 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抑制卵巢排卵等多方面作用来达到避孕目的。 皮下埋植避孕手术一般在月经来潮的7天以内或在人工流产手术同时进行。 手术操作简单,在避孕者上臂内侧作一小切口,用一种特殊的套管针将6枚硅胶囊管从切口内推入皮下(呈扇形排列),手术就此结束,切口无须缝合,整个手术操作可在几分钟内完成。 埋入一组硅胶囊管可避孕4年,到时将其取出。如需要继续采用此法避孕,可重新埋入一组硅胶囊管如准备生育者,在计划怀孕前半年将硅胶囊管取出,在此期间可采用避孕套、外用避孕药避孕。 皮下埋植避孕法具有下列优点: (1)避孕效果好,避孕有效率达99%以上 (2)避孕作用长,一次埋植可避孕5年 (3)药物反应小,这种避孕剂中只有孕激素,不含雌激素,所以副作用较口服避孕药小 (4)具有可复性,将硅胶囊管取出后可以很快恢复生育能力。
超声软指标也称为胎儿超声微小结构异常,是指胎儿超声影像检查时发现的胎儿结构改变,但并非明确的胎儿结构异常。 这些超声软标记物包括: ① 颈部透明层增厚t ② 脑室增宽 ③ 鼻骨缺失 ④ 肠管回声增强 ⑤ 脉络丛囊肿 ⑥ 股骨短小 ⑦ 心内强回声 ⑧ 轻度三尖瓣反流 ⑨ 肾盂分离 ⑩ 单脐动脉 无特异性,本身并非病理性指标,但可以用于筛查或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 对胎儿超声软指标的评价一定要结合孕妇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后提出医学建议。 单一USM,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低;多个USMs,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高。①颈部透明层增厚 孕10-13周6天,NT增厚(≥2.5mm) NT增厚是染色体异常最敏感和特异的超声指标 早期NT增厚10%-20.29%检出染色体异常,约80%-90%属一过性病变 与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形有关,21/18/13三体等 排除心脏畸形,水囊瘤,胎儿水肿,胸腔占位病变,骨骼发育不良、贫血等异常 指导原则:胎儿细胞遗传学诊断、超声跟踪观察 NT>3.5mm时: 1、中孕期系统超声检查 2、遗传咨询 3、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②颈后皮肤皱褶 NF与NT是妊娠不同阶段的染色体异常筛查的指标 NF指妊娠15-20周时胎儿颈背部皮肤的厚度,是妊娠中期最早发现的超声软指标之一 若妊娠早期胎儿NT正常,则NF增厚的发生率较低 NT,NF均可以单独有效诊断21-三体 对于NT增厚者,还需追踪孕中期NF情况,并对高风险患者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 NF增厚:孕14-20(15-24)周NF≥6mm为NF增厚 NF增厚的意义与NT增厚相似 与正常胎儿相比,NF增厚者患21三体综合征阳性LR为11-23,孤立性NF增厚阳性LR为3.8 孤立性NF增厚: 1、NIPT(无创产前筛查)结果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血清学筛查阴性:可行NIPT,介入性检测(CMA等) 3、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可行NIPT,介入性检测(CMA等)③脑室增宽 ≥10mm诊断VM,轻度VM<15mm,重度VM≥15mm 孤立性且宽度接近10mm的VM,预后较好,可能是脑室的正常变异 导致VM结构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Dandy-Walker畸形、神经管缺陷等 重度VM最常见病因是中脑导水管狭窄,遗传学因素或继发于胎儿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寨卡病毒或脑室内出血的纤维变性,肿块或先天性肿瘤压迫中脑导水管也可导致VM 指导原则:A胎儿细胞遗传学诊断、B胎儿头颅MRI、C针对性超声、D胎儿孕期感染监测TORCH、E动态监测综合评估预后④鼻骨缺失 存在人种差异(白种<1%,非裔加勒比海人10%,亚洲人5%) 鼻骨于胚胎期第6周开始发育,9-11周通过膜性成骨方式骨化 正常胎儿中有0.1%-1.2%的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 检测21三体更好的指标 妊娠中期的鼻骨发育不良被定义为: 1、鼻骨与双顶径的比值≥10或≥11 2、或鼻骨长度≤2.5mm 3、或<同孕周2.5th百分位数 4、或<0.75或0.7中位数的倍数(MoM) 孤立性鼻骨缺失或发育不全: 1、无创DNA结果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血清学筛查阴性:可行NIPT,介入性检测(CMA等) 3、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可行NIPT,介入性检测(CMA等)⑤肠管回声增强 肠回声增强指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接近或高于骨回声,特别是髂骨翼,常见于中孕胎儿的小肠和晚孕胎儿的结肠,发生率为0.4%-1.8% EB与胎儿生长受限(肠管局部缺血)、囊性纤维化(胰酶分泌异常导致胎粪增厚)、先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羊膜腔内出血(胎儿吞咽了血液)、和胃肠道病变(梗阻、闭锁和穿孔)相关 孤立性EB胎儿的非整倍体发生率为3%-5% 孤立的肠管强回声: 1、NIPT阴性或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NIPT 3、孕期评估:囊性纤维化、先天性病毒感染、羊膜腔内出血、胎儿生长情况⑥脉络丛囊肿 CPC发生率1%-2%,一般<10mm,可以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 CPC与18三体相关,不增加21三体风险 孤立性CPC患18三体的风险很低 如合并其他异常,尤其多发畸形,染色体异常概率显著增高 孤立性脉络丛囊肿: 1、无创DNA结果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其他检测 3、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可行NIPT,四联血清学筛查等⑦长骨短小 长骨短被认为是染色体异常的特征之一,长骨指标中以肱骨和股骨使用频率最高 股骨长度/足底长度等于或小于0.9或0.88,提示股骨短小 孤立性长骨短小可能和FGR有关 中、晚孕股骨短还见于软骨发育不良、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小于胎龄儿、先天性股骨近端缺陷等 注意:必须计算标准孕周,然后与标准孕周比较,30周后长骨的测量很难准确,必须与前期的B超比较 原指导原则:胎儿细胞遗传学诊断(排除染色体异常)、超声(FGR) 现指导原则: 1、NIPT或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行非整倍体评估 2、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NIPT 3、孕期行骨骼发育不良的评估 4、孕晚期再次超声评估胎儿生长情况⑧心内灶状强回声 EIF定义:至少在2个切面上,超声显示心室内存在于骨骼回声相当的<6mm的回声,发生率为3%-5%,并且有种族差异 EIF可发生在任一心室,大部分发生在左心室,代表乳头肌的微钙化 EIF不代表结构或功能性心脏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无关 总体而言,孤立性EIF的阳性LR在1.4-1.8,提示风险较小 孤立性EIF: 1、无创DNA结果阴性或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NIPT⑨肾盂分离 肾盂分离超声测值与不可复性肾积水之间的关系: 中孕期(15-26周)、晚孕早期(27-33周)、晚孕晚期(33-40周)的肾盂前后径测值分别大于5.0mm、8.0mm、10.0mm时,出生后因发现泌尿系统异常而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增大 注意:泌尿系统的其他部位是否有异常 孤立性泌尿道扩张: 1、无创DNA结果阴性或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评估 2、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NIPT 3、孕期评估:持续性监测,监测频率取决于关于初诊的扩张程度 4、孕晚期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产后小儿泌尿外科或肾脏科随访⑩单脐动脉 单脐动脉:一条脐动脉萎缩或发育不全 SUA合并的结构异常最常见的是心血管、泌尿系统异常,因此建议进一步行胎儿心脏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检查 SUA可能增加死产和FGR的风险 孤立性单脐动脉: 1、NIPT/血清学筛查阴性:不再推荐进一步检查 2、既往未行染色体筛查:不再推荐进一步检查 3、孕期36周开始每周行孕期监护 4、孕晚期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情况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现代科技电脑办公的进步,颈部长时间置于一个姿势,导致颈椎生理弧度丧失,椎管容积缩小,脊髓血管、神经受累,促使颈椎病发生,并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成为一种常见的职业病。 主要病因颈椎病好发部位为C4 ~ C5、C5 ~ C6、C6 ~ C7,以C5 ~ C6居多,头颅是一底边朝上的倒三角形,而C5 ~ C6正是三角形的顶点,最早受损。文秘、科研、会计、计算机操作者、医务工作者,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处于某种特定的体位,颈部肌肉过度疲劳、关节过度反张,处于僵直状态,使颈椎间隙内椎间盘变性及椎管内容积改变,钩椎关节增生,发生了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其分型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 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疼痛并向肩背部及上肢放射及活动不灵活,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减退,严重时四肢无力、步态异常、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听觉障碍。 颈椎病性眩晕是指椎动脉型、混合型,因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循环障碍, 并由此引起延髓和前庭系统缺血而发生的眩晕, 也称颈性眩晕。多曾分别误诊为前庭神经炎或美尼尔病。颈椎病性眩晕并非罕见, 其临床特征如下: 多见于中年以上, 以50~ 60岁者; 颈椎拍片有颈椎病变(曲度变直、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韧带钙化), 且以第四、五、六颈椎改变为多见; 眩晕具有旋转、摇晃感等真性眩晕的特点, 且于颈部活动时诱发, 但持续时间短暂( 多为数分钟); 常伴有颈椎或肩臂部麻痛 以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 部分病例伴有耳鸣、眼球震颤、一过性面部感觉障碍和霍纳征。颈椎病性眩晕可反复发作, 除眩晕外, 少有脑干、小脑受累的体征,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前庭神经炎: 该病多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 不伴有耳鸣, 病程10天至2周左右, 不复发。美尼尔病: 多起病于青、中年, 女性多见, 均有耳鸣, 反复发作, 有听力减损。\u0001 延髓背外侧梗塞:有交叉性感觉障碍、共济失调、霍纳征. 预防与保健方法首先端正姿势除退行性疾变外颈椎病的主要诱因是端坐姿势不正确,要注意调节颈部的姿势。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颈椎的前凸生理曲线,上身正直,头略后仰。伏案工作时间> 1h应站起来休息几分钟,可将头向后仰,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动作应轻柔、缓慢,改善颈椎缺血状态,使颈部肌肉得到适度的松弛以增加颈椎平衡稳定性和顺应性。二注意保暖颈椎病常与风寒、潮湿等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收缩痉挛,血流速度减慢,降低组织的代谢和循环,导致颈部肌肉及颈椎小关节功能改变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在秋冬季节外出应戴围巾或穿高领衣服; 夜间睡眠时应防止颈肩部受凉; 夏季空调和电扇不要对着颈部直吹。三改善睡眠枕头的高低、软硬对颈椎也有直接影响,用高枕头、软床或靠在床头看书、看电视会破坏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加颈部组织的张力,牵拉颈椎致使颈部长期压迫受损。睡眠时最好采用侧位或仰卧位,以保持颈、胸、腰椎自然曲度,髋膝部略屈为佳。枕头以软硬适中,要有弹性,高度一般为10 ~ 15cm,呈“元宝状”,即一个拳头高,即自颈背测量的距离减去颈宽的距离再除以2 为枕头的高度,使枕后隆突略离床面以感觉舒适为度。四是避免损伤颈部受伤感染也会诱发颈椎病,及早治疗颈、肩、背软组织损伤,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剧烈运动或体育比赛时应避免颈椎损伤; 颈椎病急性期,减少颈部活动,特别是快速的转头,以免加剧损伤的程度。如颈部向右转时头晕明显,说明左侧椎动脉狭窄,向右转压迫了代偿的右侧椎动脉,减少了颈部的血液供应。五 补充营养颈椎病是椎体骨质增生、退化和疏松引起的,饮食上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 族、维生素C 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以牛奶、鱼、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对症进食,有利于颈椎病的康复。老年人要多晒太阳,以利维生素D 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六“米”字保健法端坐于椅上,背贴椅背,以头为“笔”按笔划书写“米”字,每日数次,以不疲劳为止,每次5 ~ 10min,使头颈部肌肉得到放松,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得以运动而不粘连。七是运动按摩的方法,首先活动脖颈,拍打颈部。不管坐着或是站着,只要有空闲就闭上眼睛,左右转动颈部50 次,前俯后仰50 次,动作要轻柔。做完后,可用手掌从颈肩尽量往后甩拍打颈项,双手交替拍打各50 次。其次捏拿颈椎,揉摩后脑。先把右手拇指和食指岔开,用力从枕骨往下捏拿至颈椎,从上到下来回一捏一松1 分钟,再换左手。左右手各捏3次。揉摩后脑,用两手拇指腹分别按压在枕骨下发际陷中风池穴上,余四指并拢搂抱头两侧,两拇指同时用力先外揉摩旋转20 次,再向内揉摩旋转20 次。再次捏拿肩井(肩膀高骨内侧) ,拍打肩背。先用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肩井两分钟,再用左手捏拿右肩井两分钟。如此两手轮换各两次;然后用右手掌拍打左肩背,再换左手掌拍打右肩背。两手交替拍打。最后摩擦颈项。解开衣袖,两手掌分按脖子两侧,一手在枕骨下,一手在颈椎。两手同时用力向对侧按摩2 分钟,可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促进颈项血液循环。以上方法,只要持之以恒,每天晚睡前、早醒后各按摩一遍,休闲看电视时亦可多按摩几遍。 对于症状明显而出现病理神经反射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做影像学检查,及时治疗,剔除脊髓、神经、血管受压的直接因素,有效地缓解颈椎管的容积。总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主要以预防和非手术治疗为主。平时注意正确的体位和劳逸结合也可起到预防作用,针对各种发病诱因采取措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复发。转自(顾建文教授博文)
子宫肌瘤是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医学资料表明,35岁以上的妇女,子宫肌瘤发病率在20%左右,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之势。发病原因尚不确切,可能与长期的雌激素刺激有关。许多病人并无症状,只在体检时被发现,如有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长期可致继发性贫血;二是下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便秘等;还有就是白带增多、腹痛或痛经、不孕等。子宫腺肌症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在妇女中的发病率亦较高。是由于人流、分娩等病因导致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肌层而形成。异位的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周期影响而有增生和分泌期的变化,每到经期发生出血,而血液不能象月经那样排出,导致周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继发性、渐进性痛经,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以上两种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均包括子宫切除和激素治疗,子宫肌瘤还可用肌瘤剜除法,但复发率高;子宫切除术有一定并发症,一部份病人尤其是年轻的病人对过早切除子宫难以接受;激素治疗仅有短期疗效,且副作用多,因此不被首选。近年来医学界将介入技术运用到子宫瘤及腺肌症的治疗中,在较好消除症状的同时并能保全子宫,给子宫第二次生命,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其方法是通过一个像我们平时打吊针一般的针头穿刺股动脉,然后利用导丝将一条细导管分别引入双侧子宫动脉,注入不同的栓塞剂,堵塞子宫肌瘤或异位子宫内膜的供血动脉,使病灶得不到营养而“饿死”。在高标准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下,该方法操作安全,无严重并发病,可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0%以上,包括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疼痛消失。腺肌症患者痛经能完全缓解,子宫肌瘤栓塞后1月开始缩小,3—6个月缩小显著,达60%左右,1—2年的随访病例未见复发。比如患者吴女士,术前肌瘤达成6.0×5.8cm,介入治疗后6个月复查肌瘤缩为1.1×1.1cm。对一些因肌瘤和腺肌症引起不孕的妇女,术后即可恢复正常妊娠。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从2009年起开展子宫瘤及腺肌症的介入治疗技术,经治病人遍布全省各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成熟。
子宫肌瘤是长在女性子宫上的肿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肌瘤结节。一般常见于30-50岁的妇女,发生率在20%-25%。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于“该不该切除子宫肌瘤”这一问题,许多病人困惑不已。未婚女性患子宫肌瘤,切还是不切对于她今后的个人生活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有40%是不孕的,子宫接受手术治疗则对子宫有损伤,当然会影响到生育和个人健康,所以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法对女性来讲尤其重要。(摘自陈春林)子宫肌瘤的蛛丝马迹 子宫肌瘤的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虽然40%的子宫肌瘤患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还是可以观察到子宫肌瘤的蛛丝马迹。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月经改变,有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由于子宫上长出一块多余的肿瘤,腹部胀大,抚摩下腹正中有块状物体,当清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加容易摸到很坚硬形态不规则的肿块。由于肿瘤会压迫膀胱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其他还有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白带增多、不孕食继发性贫血等。 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到医院进行诊断并不难,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只要根据临床症状做妇科检查,辅助B超检查一般都可以明确诊断。 子宫肌瘤治疗要个性化 子宫肌瘤的治疗较为复杂,要求医生(子宫肌瘤评估师)对患者的职业、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等情况全面考虑,继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随访观察是子宫肌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很多病人不明白生病长子宫肌瘤还需要观察,以为一发现就应该立刻采取手术治疗。其实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通常不需要治疗,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患者,雌激素水平低,肌瘤可自然萎缩或消失,此时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总担心肌瘤会继续生长和恶变,其实找一个值得信任的医生,每3-6月随访一次,在随访期间若发现肌瘤增大或者症状明显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许多患者对药物治疗抱有极大的期望,实际上药物对肌瘤的作用很有限,且不确定。目前治疗肌瘤的药物部分疗效不确切,有肯定疗效的药物是激素类,由于其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在服用时不宜超过半年,否则会出现肝脏损伤。长期吃这类药,女性会出现胡须、声音低沉等不可恢复的男性特征。 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最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剔除、宫体切除、子宫切除三种手术,这些手术有利有弊,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35岁以下未婚或者已婚未生育、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适合肌瘤剔除术,虽然能保留子宫,但无法剔除微小肌瘤,所以容易复发,手术后2-5年的复发率在20%-50%。宫体切除手术,保留宫颈不会影响性生活,但是已经失去生育能力,对内分泌也有一定影响。 子宫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手术,患者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者有怀疑恶变则会选择这种方式,认为切除子宫一了百了。但实际上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双侧卵巢的妇女较同年龄段的妇女早衰老4年,而且更年期提前来临,症状加重34.6%。 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又称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目前发达国家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无须开刀,只是在患者一侧大腿的根部扎米粒大小的小口,将一条特制的导管插到肌瘤的供血动脉并用栓塞将血管堵住,切断肌瘤的血液,肌瘤即可“饿死”,1-3个月后观察到肌瘤明显缩小,人体通过固有的吸收功能将坏死的肌瘤排出体外,使肌瘤在体内“无创伤蒸发”,其复发率在1%左右,不影响生育。手术后6小时就可自由活动。而传统的手术方法,手术后2-5年的复发率在20%-50%。 子宫肌瘤治疗要清楚 一旦怀疑或者发现患有子宫肌瘤,不必惊慌,首先明确的是子宫肌瘤绝大部分是良性,恶变的几率非常小。患者可作如下准备:在正规医院进行B超检查,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将医生的专业治疗意见告诉你的亲人和朋友,最好咨询已经接受相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将你的治疗要求告诉医生(如需要保留子宫等),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市立一院介入中心为你保驾护航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宋光照医生专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已完成介入手术近300余例,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目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已是我院的特色治疗之一。咨询约诊电话:86302010 15054113737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手术治疗有全部或部分切除子宫的方式,但这种手术改变了内生殖器的完整性,会给患者及其配偶在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创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妻生活质量. 一是手术有可能有风险,二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往往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粘连,肌瘤与膀胱、肠管以及盆壁发生粘连,这样的粘连也许会产生腹痛的症状,也许没有症状,但是对二次手术影响较大,粘连有可能会导致手术的副损伤,因为粘连,二次手术往往不能通过腹腔镜手术来进行处理。 药物治疗主要是减少体内雌激素的产生或对抗雌激素的作用,疗程长、见效慢、疗效差、费用高,药物治疗对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骨质代谢及第二性征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外科学治疗疾病通常采用“开刀”这种特色性手段,难免给患者带来人为损害性创伤。 动脉栓塞的治疗原理是通过一个动脉导管插到患者的子宫供血的动脉上去,然后通过一些栓塞剂把供血的动脉堵住,肌瘤在缺少血液营养供应后得到萎缩。
由于女性生理期的特殊原因,癫痫病女性受月经的影响;月经期间,女性癫痫发作次数增多,部分患者每次癫痫的症状发作都是在月经前后或者月经期间。女性癫痫患者在生理期发作的情况很多,因为女性体内雌激素可以增加发作的敏感性,而孕激素可以增加抑制件补经逆质的活性,使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从而起到抑制发作的作用,从月经前期开始,孕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值逐渐上升,所以此阶段为发作高峰期,月经来潮后10天,孕激素水下达到高峰,雌激素的比值下降,故此阶段为发作的低峰期。月经加重发作在症状性癫痫中更为突出,那些已经有频繁发作者,或有月经前紧张者,更可能在月经前发作,或在月经性出血时发作。月经与癫痫发作之间的联系,可见于单纯性部分性、复杂部分性及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但不同类型发作和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关。随月经周期的变化,癫痫症状出现,抗癫痫药物的也会随着变化。所以女性癫痫患者就要在经期前后要做好护理,不吃生冷食物,不要沾凉水,不要刻意吃甜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吃饭要定时定量,避免血糖一下升高,又一下降低,减少心跳加速,头晕、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不适,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一、诊断: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④多有高血压病史;⑤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二、鉴别诊断:①无条件做CT检查时应与脑梗死鉴别;②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鉴别,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头颅CT无出血性改变;③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可发现血肿;④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血液病及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头颅CT、MRI、MRA及DSA检查常有相应发现,瘤卒中常表现在慢性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三、治疗: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1.内科治疗:⑴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h,然后酌情安放胃管。⑵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发病后每日入液量可以按照尿量十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糖类13.5~18g。⑶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72h达到高峰,维持3~5d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及有条件时可行ICP监测。治疗药物可选用:①甘露醇:可以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形成血与脑组织间的渗透压差,当甘露醇从肾脏排出时可带走大量的水分,约8g甘露醇可带出100ml水分;用药20~30min后ICP开始下降,可维持4~6h;通常用20%甘露醇125~250m1/6~8h,疗程7~10d;如有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经静脉或颈动脉推注,但症状缓解是暂时的,只能为术前准备提供时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②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效果,20~40mg/6~12h,静脉注射;③甘油:宜在症状较轻或重症的病情好转期使用,10%复方甘油溶液500m1,1次/d,静脉滴注,在3~6h滴完;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和缓,用量过大或输液过快时易发生溶血;④10%血清白蛋白:50~1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低蛋白血症病人更适用,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⑤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功能,用药后12~36h才显示抗脑水肿作用;因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故不主张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10~20mg/d,静脉滴注。⑷控制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ICP增高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CBF)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当ICP下降时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通常可不使用降压药,特别是注射利血平等强降压药;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史、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血压水平。收缩压180~230mmHg或舒张压105~140mmHg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收缩压180mmHg以内或舒张压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后ICP增高不明显而血压持续升高者,应进行系统抗高血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较理想水平。急性期血压骤然下降提示病情危险,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⑸并发症的防治:①感染: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如无感染证据,通常可不使用抗生素;合并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或因尿潞留或导尿等易合并尿路感染,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经验或痰培养、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同时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口腔和气道护理;痰多不易咳出者可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尿潴留时留置尿管应定时进行膀肮冲洗;②应激性溃疡:可以导致消化道出血。预防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呱0.2~0.4g/d,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mg口服,1~2次/d;洛赛克20~40mg/d口服或静脉注射;奥美拉唑200mg口服,3次/d;并可用氢氧化铝凝胶40~60m1口服,4次/d;一旦出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进行治疗,可应用止血药,如去甲肾上腺素4~8mg加冷盐水80~100m1口服,4~6次/d;云南白药0.5g口服,4次/d;若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可在内镜直视下止血;应防止呕血时引起窒息,同时应补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容量;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可发生于约10%的ICH病人,因经尿排钠增多,血钠降低,加重脑水肿,应限制水摄人量在800~1000ml/d,补钠9—12g/d;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④痫性发作:多以全面性发作为主,频繁发作者可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20mg,或苯妥英钠15~20mg/kg控制发作,不需长期治疗;⑤中枢性高热:宜先进行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3.75mg/d,逐渐加量至7.5~15.0mg/d,分次服用;也可以用硝苯呋海因0.8~2.5mg/kg,肌肉或静脉给药,2~4次/d,缓解后用100mg,2次/d;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肢体进行性浮肿及发硬,勤翻身、被动活动或抬高瘫痪肢体可以预防,一旦发生,应进行肢体静脉血流图检查,并给予普通肝素100mg静脉滴注,1次/d,或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2次/d。2.外科治疗: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对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h内)进行。⑴手术适应证: 如下列患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明显功能障碍,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如心率缓慢、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或有动眼神经瘫痪;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1,血肿破人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1),或有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脑桥出血一般不宜手术。⑵常用的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③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④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⑤脑室引流术:用于脑室出血。3.康复治疗: 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宜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会大有稗益。并应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抑郁情绪,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如氟西汀10~20mg口服,1次/d。4.特殊治疗:①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如凝血功能异常可用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或静脉注射鱼精蛋白纠正;溶栓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和6—氨基己酸治疗;血友病所致脑出血可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或用新鲜血浆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应输入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脑出血停药即可,药物滥用所致的脑出血应立即停药;②多发性脑出血: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血管病变、脑血管畸形、瘤卒中、血液病等是常见的病因;通常病情较重,预后差,应积极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③防治再出血:脑出血再发率约为10%,调整血压最为关键。④不稳定脑出血:可因血压过高、长期大量饮酒或与发病后不当的搬动有关;CT显示血肿边缘不整、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病情可继续加重或迅速恶化,或一度稳定后又突然加重,应密切监测,及时复查头颅CT,并加强治疗措施。 四、预后: 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随着高血压等卒中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其发病率正在日益下降;但病死率仍然较高,病后30天内病死率为35%~52%,半数以上的死亡发生在病后两天内;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与出血量、部位、病因及全身状况有关。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后较差。可恢复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个月后约为10%,6个月后约20%,部分患者可恢复工作。
一、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原理: 向子宫肌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射栓塞剂阻断其供血动脉,使子宫肌瘤缺血、变性、坏死、吸收。子宫肌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雌、孕可以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动脉栓塞阻止了雌、孕激素进入子宫肌瘤内,使其局部形成一个类似绝经期的激素环境,进一步使子宫肌瘤萎缩。 子宫肌瘤血供来源于双侧的股动脉,无其他吻合支,分支在子宫肌瘤周围假包膜内形成丰富的血管网,并通过放射状分支进入子宫肌瘤内部,使其血管网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以上血供特点为动脉栓塞的基础,由于双侧股动脉与卵巢动脉、阴道上动脉等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只要保持细小分支及毛细血管通畅,子宫会有血供,不至于发生坏死,保持正常功能。 二、治疗方法: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心电图。 2.术前行双侧股腹沟区备皮、,注意避免损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3.术前6h禁食、禁水,术前30 分钟肌注安定10mg,并留置导尿管,既防术中膀胱过度充盈和少量造影剂进入膀胱影响插管操作及图象质量,又避免术中少量栓塞剂进入膀胱引起局部栓塞致尿频、尿急的不适。 (二)手术过程: 选择在非月经期,送入介入室采用穿刺行右侧股动脉插管,用猪尾型导管于腹主动脉下段造影,明确子宫动脉的走向、位置及子宫肌瘤的主要动脉分支的开口,经造影证实准确无误,在透视监控下进行栓塞,注入500—700m的明胶海绵颗粒及高分子聚乙烯醇微粒进行栓塞子宫动脉,再用明胶海绵或钢圈栓塞子宫动脉主干。直到前向血液停止流动,要严防栓塞剂的反流,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等不适。 (三)术后护理 : 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副反应与并发症应注重视 1.术后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6h,穿刺点用绷带加压包扎,防止穿刺点皮下血肿形成或出血。 2.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同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免因包扎过紧引起肢体缺血。术后留置导尿管6h,以解除由于排尿障碍而引起的下腹痛。 3.疼痛的护理,由于栓塞部位缺血坏死,几乎所有患者子宫动脉栓塞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多为灼痛,一般疼痛轻微,24 h~48h达高峰,3-4天缓解,可必要给予止痛剂. 4.由于栓塞瘤体的坏死吸收,多数患者术后1~7天可出现低热,少数可发生高热、要多饮水,如体温高于38.5C,可予以30%酒精擦浴或双氯芬酸钠塞肛。为预防因栓塞后引起的感染,术后常规用抗菌素3天。 5.子宫肌瘤栓塞后,由于子宫肌瘤坏死组织脱落,阴道常有少量咖啡色分泌物排出,此属正常反应,无不良后果,做好会阴部护理 ,保持阴道清洁。 三、动脉栓塞的优点: 术时仅在腹股沟穿刺点局麻 ,大大降低麻醉风险。 四、动脉栓塞的适应症: 与手术治疗指征基本相同,包括:经妇科检查,确属子宫肌瘤引起的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肌瘤引起的慢性下腹部 疼痛,腰腿痛子宫肌瘤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压迫症状。年龄在45岁以下,肌瘤直径小于10CM,以月经异常为主要症状。子宫肌瘤行常规手术术后复发、不愿手术、或手术困难的患者也可以首选介入治疗。月经干净后1-2周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单发子宫肌瘤、多发子宫肌瘤效果均较好。 五、动脉栓塞的禁忌症: 存在血管造影检查的禁忌症,包括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出凝血机制异常。妇科急、慢性炎症未能得到控制,可疑恶性肿瘤,高龄患者。 六、动脉栓塞的安全性: 与任何手术方式一样,动脉栓塞同样有风险,关键在于医生能否熟练掌握栓塞技术,准确无误地插入导管,适时适量地注入栓塞剂。由于动脉栓塞术是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介入医生操作。妇科医生在术前详细检查 ,把握适应症,排除禁忌症,把有可能产生的风险最低化。 七、动脉栓塞的并发症: (一)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一般较轻微,是栓塞了子宫动脉造成器官缺血引起的。大部分人会持续6-12小时. (二) 阴道流血:一般术后第三天开始有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有个别人术后1个月左右月经来潮时排出大量“血块”,可能是坏死脱落的子宫肌瘤,以上均属正常现象,做好个人卫生,防止盆腔感染即可。 (三)恶心、呕吐:是因为造影剂副作用及疼痛引起的,随着造影剂的排出及疼痛缓解,恶心、呕吐会减轻或消失。应暂时禁食或静脉补充液体。
一、脑血栓形成(CT)的诊断:⑴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⑵大多数发病的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⑶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⑷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⑸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⑹应作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症性疾病等,诊断即可确定;⑺在脑梗死诊断中认真寻找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液病、烟雾病、Binswanger病等)和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TIA、吸烟、肥胖、血液流变学异常、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等),对合并出血性梗死及再卒中进行监测也是必要的。二、须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⑴脑出血:临床上脑梗死主要应与脑出血进行鉴别,有时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极易混淆;在所有的鉴别要点中,起病状态和起病速度最具有临床意义。但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可与脑出血类似,但起病状态及速度等病史资料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高度重视,当然CT/MRI检查均可提供确定的诊断。⑵脑栓塞:起病急骤,常有心脏病史,有栓子的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合并心房纤颤。⑶颅内占位病变: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也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征象,特别是视乳头水肿并不明显,可与脑梗死混淆,CT/MRI检查不难鉴别。三、治疗:㈠、急性期的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认识到脑卒中同样是一种急症,为获得最佳疗效应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2.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3.要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4.整体化观念:脑部病变是整体的一部分,要考虑脑与心脏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如脑心综合征、多脏器衰竭等,重症病例要积极防治并发症,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5.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㈡、治疗方法: 1.超早期溶栓治疗: 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起病6h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⑴尿激酶:25~100万u,加入5%葡萄糖或0.85%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2h滴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拴。⑵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③发病在6h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h;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h);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⑶并发症:①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使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均被激活,故有诱发出血的潜在危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及凝血酶原时间;②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再闭塞:再闭塞率可达10%~20%,机制不清。 2.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可用于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防止再闭塞。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还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剂,以便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3.脑保护治疗: 目的是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醇、激素如21-氨基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4.降纤治疗: 通过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和蚓激酶等;发病后3h内给予安克洛酶可改善病人预后。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发病后48h内对无选择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在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6.其他: 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区血管呈麻痹状态及过度灌流,血管扩张剂可导致脑内盗血及加重脑水肿,宜慎用或不用。神经细胞营养剂包括三类:影响能量代谢如ATP、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辅酶A、辅酶Q10等;影响氨基酸及多肽类如Y-氨基丁酸、脑活素、爱维治等;影响神经递质及受体如溴隐亭、麦角溴烟酯等。最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可使本已缺血缺氧的脑细胞耗氧增加,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应在脑卒中亚急性期(病后2~4周)使用。中医药治疗很有应用前景,正在评价之中。 7.外科治疗: 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定疗效。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8.一般治疗: 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处理并发症等基础治疗。⑴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有意识障碍或呼吸道感染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防治肺炎、尿路感染和褥疮;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对卧床病人可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1U,1~2次/d,皮下注射,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控制抽搐发作,及时处理病人的抑郁或焦虑障碍。⑵进行心电监护(>3d)用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在发病后24~48h内,血压>200/120mmHg者宜给予降压药治疗,如卡托普利、倍它乐克等。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过高或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如>10mmol/L宜给予胰岛素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⑶脑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48h~5d,可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监测,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6~8h,静脉滴注;亦可用速尿40mg或10%白蛋白50ml,静脉注射。 9.脑卒中病房: 在有条件的医院组建由多科医师参与的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将脑卒中的急救、治疗和康复等结合为一体,使病人发病后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断、治疗、护理及康复,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改进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花费。 ⒑康复治疗: 其原则是在一般和特殊疗法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以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应尽早进行。 ⒒预防性治疗: 对已确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应尽早给予干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用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受到全球普遍关注,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有肯定的预防作用。国内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的适宜剂量为50mg/d,噻氯匹定为250mg/d。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不要长期不间断的用药,有胃病及出血倾向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