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或检查中发现“肺结节”时,很多人会紧张不安。其实,肺结节就像肺部的一个小“斑点”,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周末闲暇,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通俗易懂的应对指南,帮您理性看待、科学管理。一、肺结节是什么?肺结节是指CT等影像检查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圆形小阴影,可能像“小肿块”或“磨砂玻璃样的模糊影子”。根据大小和形态,医生会初步判断风险:低风险:直径<5毫米(约米粒大小),恶性概率极低,定期观察即可。中风险:直径5-8毫米(约绿豆大小),需短期复查。高风险:直径≥8毫米(约黄豆大小)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有空泡等),需进一步检查。划重点:95%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的!可能是炎症、结核或先天因素引起,不一定与肺癌相关。二、发现肺结节后,医生会怎么做?1.先问清您的健康背景医生会询问您是否有吸烟、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是否有咳嗽、咳血等症状,家族中是否有肺癌患者。这些信息能帮助判断结节性质。2.影像检查“层层深入”普通CT:初步看清结节大小、形状和位置。高精度CT:像“放大镜”一样观察细节,比如是否有毛刺、空泡等危险信号。PET-CT(必要时):针对≥8毫米的结节,通过代谢活性判断是否可能为恶性(类似“看细胞活跃度”)。3.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穿刺活检:对高风险结节,医生可能用细针取少量组织化验(类似“取一点样本检测”),明确良恶性。直接手术:若高度怀疑恶性且位置允许,可能建议微创手术切除(创伤小、恢复快)。三、不同类型结节的处理建议✅低风险结节(<5毫米)无需治疗:像身体上的“小痣”,每年做一次CT观察即可。放宽心:恶性概率<1%,过度检查反而增加辐射风险。🟡中风险结节(5-8毫米)密切观察:3-6个月复查CT,若结节无变化,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警惕变化:如果变大或出现危险特征,需升级检查。🔴高风险结节(≥8毫米或形态可疑)多学科会诊:影像科、胸外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微创手术首选:通过小切口切除结节,同时尽量保留健康肺组织。无法手术怎么办?可选择精准放疗或消融治疗(如“用热量灭活结节”)。四、特殊情况如何应对?多个肺结节:可能是炎症、结核或良性增生,医生会优先处理最可疑的结节,其余定期观察。炎症性结节:若验血发现感染迹象(如结核、真菌),可能先抗炎治疗,1-3个月后复查。纯磨玻璃结节:这类结节生长缓慢,若2年以上无变化,恶性概率极低。五、复查时间表&心理调适📅复查建议|<5毫米(低风险)|每年1次CT,持续2-3年||5-8毫米(中风险)|每3-6个月CT,稳定后延长||≥8毫米(高风险)|每3个月CT或直接手术评估|💡给患者的安心提示1.别让焦虑打败你:早期肺癌(如微浸润腺癌)手术治愈率超95%,远高于晚期癌症。2.辐射无需过度担心:低剂量CT的辐射量相当于坐20次飞机,风险可控。3.远离烟草和污染:戒烟、戴口罩防护粉尘,降低肺癌风险。六、记住三个“不”原则1.不恐慌:肺结节≠肺癌,过度焦虑反而伤身。2.不拖延: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3.不盲目:勿信偏方或“神药”,科学管理才是正解。肺结节就像身体的“警示灯”,提醒我们关注健康。通过规范检查和理性应对,我们既能避免漏诊,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请相信医生,也相信自己——早发现、早干预,未来可期!
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在难治性肝癌中的地位日趋明显,近年来也在逐渐改写各类肝癌治疗指南基于正常肝脏和肝癌血供不同的特点:正常肝脏肝动脉血供约占1/4、门静脉血供约占3/4,而肝癌组织的血供几乎全部(约90%)由肝动脉提供、门静脉供血极少(约10%),通过经肝动脉局部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可显著提高抗肿瘤活性,同时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从而减少全身不良反应。HAIC的发展根据针对不同化疗方案的尝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柔比星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自1985年起,以表柔比星为基础的HAIC相关研究在日本、韩国、希腊等国陆续报道,但整体效果不太理想,基本已被弃用;第二阶段: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00年左右,日本、韩国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其中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PF)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7.6%~40.5%,成为日本最常用的HAIC方案。但是相较于索拉非尼标准治疗,HAIC-PF方案能否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第三阶段: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13年Ⅲ期EACH研究首次证实FOLFOX全身化疗方案在肝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获批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2014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明教授团队基于EACH研究率先探索将FOLFOX方案用于肝癌HAIC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和技术可行性,并初步证实该方案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2021年全球首个将HAIC-FOLFOX与标准治疗索拉非尼进行头对头比较的Ⅲ期研究FOHAIC-1取得阳性结果,HAIC-FOLFOX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上均明显优于索拉非尼。
病史资料:男性,72岁,“体检发现肝占位3天”入院,AFP(2021/5/2813:28:40):>80000.00ng/ml,乙肝三系(2021/5/2914:07:5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阴性全腹部增强CT:肝内多发占位,考虑巨块、结节型肝细胞肝癌,门脉主干及其右支、脾静脉近端、肠系膜上静脉癌栓形成;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及双肾多发囊肿。腹盆腔大量积液。临床诊断结果: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肝动脉门静脉瘘。肝癌分期:BCLC:C期;CNLC:Ⅲa期;门静脉癌栓Ⅳ型先后予以4次HAIC(FLOFOX-HAIC)联合信迪利单抗+仑伐替尼治疗;具体方案:仑伐替尼:8mg(<60kg)or12mg(>60kg),接受第一次HAIC治疗前1周开始,口服,QD;信迪利单抗:200mg,每次HAIC治疗的前0-1天,静脉输注,Q3W;HAIC:肝动脉灌注m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85mg/m2,亚叶酸400mg/m2,第一天5-Fu400mg/m2,后续持续灌注46h2400mg/m25-Fu),Q3W。经过4次HAIC联合靶免治疗后,肝内病灶缩小、坏死明显,门静脉癌栓消失,后续继续予以D-TACE、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病灶控制满意。
欢迎各位同行点赞/评论,相互探讨。 本文仅讨论盆腹腔放疗 放疗期间能不能用贝伐?间隔多久?这是常见问题。对于盆腹腔放疗来说,联合贝伐主要的担忧在于肠道、泌尿道反应会不会加重,甚至出现大出血和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否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RTOG 0417是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联合顺铂(Cisplatin)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接受标准的盆腔放疗和近距离放疗,同时每周一次给予顺铂(40 mg/m²)。贝伐珠单抗以10 mg/kg的剂量,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共三个周期。入组主要为IIB期(63.3%)。可评价患者49例,3年OS率81.3%。入组类似的INTERLACE同步放化疗组3年OS率是80%。 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29例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其中64例患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其余65例患者未接受贝伐单抗治疗。贝伐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7),64例接受贝伐治疗的患者3年OS率为87.2%。该团队另外一项研究中,(贝伐+NACT)+(贝伐+CCRT)治疗难治性(肿瘤>5cm)局部晚期宫颈癌和仅锁骨上转移的IVB期宫颈癌。贝伐剂量为7.5mg/kg,3周给药。共62例,4年OS率:78.5%。 从这些数据看,在放疗期间使用贝伐有增加宫颈癌治疗效果的可能,但缺乏高质量的确定性证据(对于初治宫颈癌,改变临床实践的证据一定是来自大三期临床试验,证明改善OS:宫颈癌免疫、靶向、ADC药物证据汇总)。 二、安全性如何? RTOG 0417提供了随访3.8年的长期数据,出现3级胃肠道反应为6.1%(3/49),未出现4级反应。所谓3级反应是指临床症状严重,但没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国内研究团队的两项研究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均未出现膀胱或直肠瘘,3-4级胃肠道反应分别为0、4.8%。 然而,其他一些非同步使用的研究显示,接受过放疗的患者使用贝伐胃肠道反应更重(不能证明同步使用反应会更重)。例如GOG 240,胃肠道穿孔3.2%,这些患者均有盆腔放疗史。韩国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盆腔放疗后,10个月内使用贝伐单抗显著增加了瘘管形成的风险。 三、合理的做法是什么? 从目前数据看,放疗联合贝伐即使可能更好,但不是确定性的好处,不能排除潜在的风险并确定增加治疗费用,常规治疗不应该放疗联合贝伐。如果联合使用,应该在临床试验中使用。 四、贝伐和放疗间隔多久? 贝伐是宫颈癌复发后的基础用药,放疗也是复发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手段。既然常规治疗不应考虑联合使用,那么就要考虑间隔的问题。 五、临床试验方案 GOG 240:至随机时,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需间隔6周;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需间隔3周。 KEYNOTE 826:至随机时,2周内未接受放疗,且已从所有放射相关毒性恢复。 BEATcc:没有明确定义间隔时间,但对器官状态有规定,例如排除CTCAE(5.0 版)≥2 级肠炎,这样的规定间接的要求了间隔时间。 贝伐的药代动力学 说明书显示,人体清除贝伐的半衰期分别是18天(女性)、20天(男性)。 六、临床场景 根治性放化疗 常规治疗不建议联合贝伐 如果已经使用了贝伐,跟着要做放疗,和放疗的间隔最好到3周 临床试验可以使用(有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有伦理委员会批准,例如国内研究团队开展的临床试验:NCT04138992) 术后辅助放疗 没有数据,不建议联合贝伐 复发治疗 仅药物治疗,可参考KEYNOTE 826 2周间隔并且无严重的肠道反应 使用贝伐过程中,需要放疗,例如处理一个病灶。情况比较复杂,放疗技术、正常器官剂量、既往放疗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 七、总结 放疗与贝伐联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考虑多方面因素。目前没有确定性的改善疗效的证据,这种情况下,应该遵循一般规则:常规治疗不使用放疗联合贝伐的方式,但可在临床试验中使用。放疗与贝伐的间隔应该根据具体的临床场景来决定。 欢迎各位同行点赞/评论,相互探讨。
一、饮食调整:把好入口关每天保证500g新鲜蔬果(如西兰花、蓝莓、胡萝卜),全谷物占主食1/3红肉控制在每周500g以内,加工肉制品(培根、香肠)每月不超过2次警惕厨房致癌物:避免食用油冒烟(>270℃产生苯并芘),不用发霉砧板(黄曲霉毒素)二、烟酒管控:两个"零容忍"•吸烟者肺癌风险高15-30倍,即使每天1支烟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酒精是1类致癌物,每日饮用量每增加10g,口腔癌风险增89%(《柳叶刀》数据)三、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超标(男≥90cm/女≥85cm)者,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3倍建议每周5天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6000步/天),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3分钟)四、环境防护:看不见的杀手•雾霾天佩戴N95口罩(PM2.5每增加10μg/m³,肺癌风险升9%)•厨房安装强效抽油烟机,烹饪时全程开启•新装修房屋至少通风6个月,检测甲醛合格再入住五、疫苗防护:花小钱防大病•HPV疫苗:9-45岁女性接种可预防70%宫颈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达90%,降低肝癌风险六、筛查意识:早发现早治疗•肺癌高危人群(吸烟史+50岁):每年低剂量CT•胃肠癌筛查:40岁起做胃肠镜,发现息肉及时切除•乳腺癌:40岁后每年乳腺超声+钼靶七、情绪管理:身心同治长期抑郁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20%,建议:•每天正念冥想15分钟•培养至少1项兴趣爱好•每周社交活动≥3次八、药物警惕:勿信偏方•避免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致肾癌、肝癌)•雌激素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不当使用增加乳腺癌风险)医生提醒:即使做到上述所有措施,仍有约30%癌症无法预防。建议20岁起建立健康档案,40岁后每年做全面体检。记住:防癌不是消灭所有风险,而是把患病概率降到最低。
一、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 男性,72岁,PS 0分 主诉: 发热10天,发现左肝占位1周 现病史: 患者2021.02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不适,当地医院查腹部增强CT示: 左肝占位,恶性肿瘤考虑。 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拟“肝恶性肿瘤”收住入院。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未正规治疗; 查体: 腹平软,肝区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2、 辅助检查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B级 7分 影像学检查 2021.02.20上腹部增强CT提示: 左肝占位,肝癌首选考虑,肝尾状叶子灶,肝左静脉侵犯可能, 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图1) 图1.上腹部增强CT结果 2021.02.21行肝脏穿刺活检, 病理结果示:腺癌伴坏死。 (图2) 图2.肝脏穿刺病理结果 3、 临床诊断和分期 • 肝内胆管癌(ICC) AJCC第八版TNM分期: T3N0M0 IIIa期 • 高血压 Child-pugh B级 7分 • 低蛋白血症 ECOG PS 0分 4、 治疗经过 2021-02-25 第一次TACE治疗,介入栓塞药物:奥沙利铂50mg+碘油8ml,Embosphere空白微球(300-500um)1/2支。介入灌注药物:吉西他滨1.2g,奥沙利铂50mg。详见图3 图3.第一次TACE造影图像表现 2021-03-01 仑伐替尼8mg+第1周期特瑞普利单抗240mg 靶向免疫治疗; 2021-03-30复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左叶癌TACE术后存活考虑,较前明显缩小。 疗效评价为PR , 见图4 图4.上腹部增强CT治疗前后对比 2021-04-06 第二次TACE治疗,介入栓塞药物:奥沙利铂50mg+碘油4ml。介入灌注药物:吉西他滨1.2g,奥沙利铂50mg。见图5。 图5.第二次TACE术中造影图像表现 2021-04-08、2021-05-13 第2周期和第3周期特瑞普利单抗240mg免疫治疗; 2021-06-23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肿瘤较前缩小,肿瘤内局部碘油沉积欠致密。 疗效评价为PR ,见图6 图6.上腹部增强CT治疗前后对比 2021-06-23我院上腹部MRI示:肿瘤边缘局部少量存活。详见图7 图7.上腹部磁共振横断位和冠状位影像表现 2021-06-24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微波功率60W,调整针道 共消融7min,详见图8。 图8.CT引导下肝肿瘤微波消融 该患者肝内病灶持续PR,患者当地医院定期复查,因副作用仑伐替尼改4mg口服靶向维持治疗,末次特瑞普利单抗免疫治疗为2021-06-17,后患者因经济原因自行停用。 2023-02-19复查上腹部MRI和CT示:左肝癌介入后,肿瘤较前缩小,未见明显存活征象。 疗效评价为影像学CR, 详见图9。 图9.上腹部增强MRI和CT影像表现 该患者肝内病灶CR,当地医院定期复查,2023.9.13当地医院CT示:胃底贲门区胃壁增厚欠光整;2023.9.15胃镜示:贲门胃体后壁见3.5cm结节状隆起,病理提示:(贲门胃体)腺癌。 2023-09-26来我院就诊,上腹部增强CT示:贲门,胃底,胃体小弯侧病变,考虑胃癌。左肝内病灶碘油沉积。详见图10。 图10.上腹部增强CT影像表现 2023-09-28我院行全胃切除伴食管空肠吻合术+部分肝切除术,术后胃病理示:胃腺癌。 左肝病理示:肝组织内见大片坏死,未见癌细胞。疗效评价为病理学CR, 详见图11。 图11.胃癌和肝内胆管癌外科切除术后病理结果 五、治疗过程小结 2021.02.20术前CT 2023.02.19影像学CR 2023.11.01病理学CR 该患者根据mRESIST标准疗效评价为CR, 并经病理证实“无瘤” ,TNM IIIa期 ICC 生存期OS至今36个月。 六、病例总结和思考 1. 局部晚期肝内胆管癌(ICC)常规化疗疗效欠佳,介入栓塞化疗联合靶免治疗可作为临床探索的治疗方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2. 肝内胆管癌 靶向治疗患者基因突变概率低,价格昂贵,获益有限,多靶点抑制剂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ICC疗效值得期待。 3.肝内胆管癌 总体侵袭性强,预后较差,要结合患者肝功能,肿瘤负荷,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 注:该病例来源于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由章浙伟主治医师提供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在咯血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疗效与安全性已被证实。虽然BAE广泛地用于咯血患者的救治,但目前BAE技术鲜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不同医疗机构及操作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BAE操作水平,促进BAE治疗咯血的规范化,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现有文献证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围绕患者筛选、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疗效评估与随访,经过多轮讨论,共同制订《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专家共识》。以下是对这些核心内容的简要概述:背景与目的:背景:支气管动脉栓塞(BAE)在咯血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操作流程缺乏标准化。目的:制定《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专家共识》,提高BAE操作水平,促进咯血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患者筛选:适应证: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咯血和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非大咯血。禁忌证:绝对禁忌包括责任血管供应心脏、脊髓或颅内且无法避开;相对禁忌包括含碘对比剂过敏史、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等。术前准备:评估:全面评估患者咯血频率、咯血量、气道通畅情况、基础状况及潜在病因,准备急救措施。影像学检查:推荐增强CT/CTA作为术前标准检查,从颈部扫描至腰2椎体水平,≤1mm层厚重建横断位图像。术中操作:基本要求:具备DSA设备的导管手术室,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医师需具备相应资质。入路选择:推荐经股动脉入路,特殊情况可选上肢血管入路。责任血管勾选:根据术前增强CT/CTA异常征象,预估并勾选可能的责任血管。栓塞材料选择:推荐直径为150~710μm的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术后管理: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栓塞后综合征,包括胸痛、胸闷、发热等,大多轻微且在数日内自愈。并发症:包括血管相关并发症、对比剂过敏、脊髓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需尽早治疗。疗效评估与随访:技术成功率:81%~100%,技术失败原因包括患者不配合、血管解剖因素等。临床成功率:24h及30d临床成功率分别为82%100%和70%92%。咯血复发:早期复发与栓塞不彻底或遗漏责任血管有关,晚期复发与责任血管再通或疾病进展有关。随访:建议分别于BAE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年访视1次,根据肺内原发病变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诊疗流程:流程制定:根据患者咯血严重程度和病情评估结果,尤其是增强CT/CTA检查结果,制定合适的诊疗流程。多学科讨论:对于多次BAE治疗无效的咯血,建议行多学科讨论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篇专家共识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临床实践建议,旨在提高BAE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一、课程目标掌握介入放射学基本概念与学科定位理解常用介入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熟悉常见疾病的介入诊疗方案建立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的基本临床思维二、课程结构理论部分介入放射学概述发展简史与学科特点DSA、CT、超声等影像引导技术介入诊疗器械认知(导管/导丝/栓塞材料)血管介入技术血管造影诊断技术血管成形术(PTA/支架)动脉栓塞术(TAE)血栓清除术(机械取栓/溶栓)出血性疾病的急诊介入非血管介入技术经皮穿刺活检技术脓肿/囊肿引流术胆道/泌尿系梗阻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肿瘤介入治疗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输液港植入技术实验教学DSA设备操作演示介入手术器械识别与使用典型病例影像读片训练模拟穿刺操作训练三、考试重点基础理论介入放射学的三大技术特征Seldinger技术操作要点常用栓塞材料的分类与选择原则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分级处理临床应用急性肺栓塞的介入处理流程肝癌TACE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预防肿瘤消融治疗的影像监控要点影像判读识别典型DSA血管征象(肿瘤染色/对比剂外溢等)CT引导下穿刺路径规划介入术后常见影像改变判读四、推荐学习资源《介入放射学》(人卫版)重点章节CIRSE(欧洲介入放射学会)教学视频RSNA影像病例数据库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指南
一、构建三维知识框架1.纵向维度:建立“解剖-病理-影像-介入“知识链重点掌握血管三维解剖(如肝动脉分支、Willis环)理解疾病病理演变与影像特征(如肝癌“快进快出“强化模式)绘制介入技术思维导图(适应证→入路选择→操作步骤→并发症)2.横向维度:培养多模态影像融合能力对比分析DSA、CT、超声引导的适用场景掌握“路图“技术原理与临床应用学习术前影像评估要点(如穿刺路径规划)二、掌握核心学习方法动态影像学习法1.通过手术录像观察导丝导管动态走行2.使用DSA动态序列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3.制作栓塞剂弥散过程动图辅助记忆器械认知训练1.建立“形态-功能“对应记忆(如Cobra导管形态与选择性插管优势)2.掌握常用导丝特性(亲水导丝vs普通导丝)3.制作栓塞材料特性对比表(明胶海绵/微球/弹簧圈)三、临床思维培养路径决策树构建1.从典型病例入手(如消化道出血),建立诊疗流程图:出血定位→血管造影征象识别→栓塞材料选择→术后监测并发症预警训练1.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异位栓塞场景2.分析介入术后影像的预警征象(如栓塞后综合征的CT表现)3.建立“时间-症状-处理“三联反应机制四、实践能力提升策略模拟训练四步法1.基础操作:Seldinger穿刺法模型训练(注意45°角进针)2.路径规划: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标注最佳穿刺路径3.手眼协调:虚拟DSA系统导管操控练习4.应急处理:模拟对比剂过敏抢救流程手术室学习技巧1.术前:研究患者影像资料,预测手术难点2.术中:关注术者手法细节(如导管成襻技巧)3.术后:追踪病理结果验证术前判断五、现代学习资源整合智能学习工具1.使用DICOM阅读器进行介入病例三维重建2.通过PACS系统建立个人典型病例库3.利用AI辅助穿刺规划软件验证操作方案学术能力培养1.定期浏览《JVIR》期刊介入新技术专栏2.参加CIRSE线上病例讨论会3.尝试撰写介入手术记录(包含适应证判断与操作要点)六、学科认知升级1.理解介入放射学的“三度空间“特性解剖空间(血管/非血管通路)影像空间(多模态图像融合)治疗空间(精准能量递送)2.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纳米介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在路径规划中的辅助作用介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动态学习建议:每周完成1例完整病例分析,包括:①影像特征提取②介入方案设计③并发症预判。建议建立学习小组,定期进行介入手术视频复盘讨论,培养“眼到、手到、心到“的介入思维模式。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IR)是医学史上革命性的学科,它以影像技术为引导,通过微创手段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医学技术、材料科学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被誉为第三次医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萌芽阶段(20世纪初-1950年代)1.1早期探索1929年:德国医生WernerForssmann完成人类首次经静脉心导管插入术,他将导管从自己肘前静脉插入至右心房并拍摄X线片,为血管介入奠定基础(195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1年:阿根廷放射科医生DosSantos首次报道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术。1.2技术雏形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ven-IvarSeldinger发明Seldinger技术,通过导丝交换建立血管通路,成为介入操作的核心技术沿用至今。二、技术突破阶段(1960-1980年代)2.1血管介入的里程碑1964年:美国医生CharlesDotter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用同轴导管扩张狭窄的股动脉,开创了非外科血管重建的先河。1974年:德国医生AndreasGrüntzig发明球囊导管,成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推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普及。2.2肿瘤与出血介入治疗1970年代:栓塞技术快速发展,美国医生JohnAbeatici首次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癌。1976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动物实验成功,为门脉高压治疗提供新方案。2.3影像技术的革新1980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问世,显著提高血管病变的显影清晰度。三、学科成熟与拓展(1990年代-21世纪初)3.1材料与器械革命1994年:首个药物洗脱支架(DES)进入临床,大幅降低血管再狭窄率。2000年代:可降解支架、栓塞微球等新型材料推动肿瘤介入、神经介入等领域发展。3.2多学科融合肿瘤介入: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等技术成为实体瘤治疗的重要选择。神经介入: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取栓术治疗急性脑卒中(2015年多项RCT证实其有效性)。四、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1986年:首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在山东潍坊召开,标志学科体系正式建立。1990年代:吴恩惠、李麟荪等学者推动介入技术本土化,编写首部《介入放射学》教材。21世纪:中国在肝癌TACE、门脉高压TIPS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五、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前沿精准化:融合CT/MRI三维重建、术中导航系统实现毫米级操作。智能化:AI辅助手术规划、机器人导管操控系统(如CorPathGRX)进入临床。多模态治疗:免疫栓塞(TACE+PD-1抑制剂)、载药微球等联合疗法显著提升疗效。结语从Forssmann的自我实验到机器人辅助介入,介入放射学始终以微创、精准、高效为核心理念,持续改写疾病治疗范式。未来,随着生物材料、分子影像等技术的突破,介入医学将在个体化医疗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