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关节炎,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老年患者,再其次就是中年患者。如果被告知儿童也有关节炎的患病风险,他们会错愕不已。其实儿童关节炎并不少见。以儿童关节炎中的常见类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为例,澳洲儿童发病率是10万儿童中400多例,全球平均发病率是每10万儿童中150例左右。所以儿童关节炎发病的绝对数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关节症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引起儿童关节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传染性、退化性、地理环境因素和心因性等;涉及到的疾病方面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骨关节炎、代谢性及遗传性骨关节病、骨关节肿瘤、原因不明的骨关节病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临床上常见的关节疼痛现象和背后相关联的原因。一、生长痛需要注意的这不是疾病,是生理现象。但家长时常为之焦虑。这种关节疼痛常于前半夜发生,部位为下肢,症状较为剧烈,但局部没有无红肿热表现。常见于3-8岁儿童,随年龄增长症状消失,如果期间进行影像学检查,都是正常。也有家长会问“这种情况会不会影响身高?”。答案是否定的——生长痛和身高没有关系。二、感染性关节炎这种关节炎是病原体如指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关节腔内而出现的关节炎症。其原因大多和外伤、感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为单关节损害,好发部位为髋、膝、肩、踝,但任何关节都可受累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会有非常剧烈的疼痛,周围肿胀十分明显,而病损中心明显叩痛。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都不会漏诊。这里还需要提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感染后出现的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2020年全球结核病新发患者估算约990万例,其中15岁以下儿童新发患者占11%,而儿童结核病年度实际上报率远低于其估计值。2020年,全球估算有约20万结核病患儿死亡。所以结核感染距离儿童并不遥远,生活中也需要注意。感染早期骨关节疼痛轻,无明显肿胀,活动受限,晚间因肌肉保护性痉挛消失,关节移动引起小儿突然痛醒哭叫,若髋关节、膝关节受累,可出现跛行。这点需要和上面讲的生长痛的夜间痛区别。三、布鲁氏菌感染这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细菌,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引起感染。目前有60多种家畜、牲畜和野生动物可以传播这种病菌。我们曾经收治过此类病例。追问其病史,非常有趣,一例是放学后和羊在在一起玩耍感染该菌;另一例是父母买了一只羊回家后宰杀,事后没多久就出现发热关节痛症状。这种细菌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肝脾肿大,类感冒样症状。这种疾病治疗后预后良好,所以不用担心。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野外旅游盛行,亲近大自然的同时,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四、血液系统相关的关节病 血友病和白血病容易引起关节症状。70-80%血友病患儿会出现关节症状,其部位常见于膝关节,其次见于踝、肘、腕或髋关节,原因是关节腔内出血导致局部症状。白血病相关的关节炎的原因是大量白血病细胞增殖以及累积,白血病细胞浸润至骨膜、骨和关节,从而造成骨骼和关节疼痛。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关节痛,尤其是白血病引起的关节痛,是临床上进行关节炎诊断程序中必须排除或明确的疾病。五、风湿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以关节受累为主。这种疾病也是儿童时期关节炎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分为7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多关节型、类风湿因子阳性多关节型、少关节型关节炎、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未分化型关节炎。其预后在各个亚型间也有不同,比如多关节型JIA治疗缓解后的复发率达50-70%,其关节间隙狭窄和骨侵蚀高达75%。少关节炎型JIA复发率达45-67%。治疗不当患儿出现残疾率很高,因此JIA患儿需要规范的用药,定期的评估,长程治疗。 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也会出现关节症状,但这种关节炎症和其自身原发病表现之一。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病变范围是多系统受累,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蝶形红斑、口腔溃疡等皮肤黏膜症状,血尿、蛋白尿等肾脏表现,头痛、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症状,还有心脏、肺脏等受累表现。其中关节症状,是其好发的一个临床表现,晨僵,多关节对称性疼痛,以手指关节、膝关节明显,往往会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类风湿因子阳性关节炎。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种临床上常见的儿童关节炎。相信大家知道,儿童时期也会出现关节炎。除了生长痛外,其他几种都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另外这里应该关注的地方是——有时关节炎症仅仅是其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所以当关节出现发生红、肿、热、痛等症状时,要警惕儿童关节炎的发生,并及时去儿童专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果确诊某一类型关节炎,需要积极进行相关治疗,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控制,规范随访,动态调整的目标。
今天,6岁的男孩小杰来到我的诊室就诊,刚进来,我就发现他不停地眨眼甩头,同时“哼哼”声响、不停地喷鼻。陪同的妈妈告诉我,小杰出现这样的症状已有一月多,一开始带到耳鼻咽喉科及眼科就诊,认为有鼻炎与结膜炎,可是用了喷鼻剂、滴了眼药水,仍不见好转,目前症状非常频繁,几乎每分钟均发生很多次,妈妈说“看着孩子这样,心都揪起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详细询问了病史,查看了孩子后,我告诉家长,孩子这种现象是抽动障碍,我们还需要血检验、脑电图检查、以及一些合适的量表,来进一步了解诱因、是否有其他共患疾病,以及评估症状的程度。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起病年龄以4-8岁最多见,早的甚至不到1岁,平均年龄约为6岁,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男孩比女孩多,男女比为(3-4):1。抽动障碍发作的类型: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像挤眉弄眼,眨眼皱眉、张口伸舌、噘嘴、皱鼻、舔嘴唇、耸肩伸脖、抖腿蹬足、扭腰鼓肚子等一系列不自主动作属于运动性抽动。像不自主吸鼻声、哼哼声、清嗓子、犬吠声、重复别人的话、甚至说脏话、骂人的话等属于发声性抽动。抽动障碍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递质功能的紊乱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引起抽动障碍的原因或诱因有下列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嘈杂环境,心理紧张、焦虑、兴奋、疲劳、感染,过敏体质,饮食如刺激性、含糖过多或油炸食品等等。抽动障碍往往呈慢性发展过程,症状时好时轻,可受上述因素影响。有时抽动障碍不是单独出现,可能会存在一些其他神经精神方面的共患情况,比如同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焦虑抑郁,甚至癫痫等等,从而影响学习与社交。对于抽动障碍的孩子需要考虑综合治疗的方案,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抽动障碍的诊断,家长注意避免强调强化提醒,而应多鼓励孩子,营造良好的亲子环境,给予心理支持,增强自信,减缓压力;注意饮食、休息、睡眠。症状明显或合并共患症状,及时小儿神经专科或精神心理专科诊治,结合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与心理辅导,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