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卫视】无论您是开车还是坐公交车,过减速带的经历一定都有过,但是在开过减速带以后,您想过可能被一种疾病缠上身吗?这种可怕的疾病被西方专家称为“传染病、当代幽灵”,被我国医生称为“国民病”。为什么过减速带就会引发这么严重的问题呢?这种被称为“当代幽灵”的疾病,最开始的症状只有腰疼,CT片也很不容易查出病因。那么假设您出现了只有腰疼的情况,该怎么办呢?专家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可是一种方法荆棘密布,另外一种方法却立竿见影。过减速带最容易造成的伤害原来是压缩性骨折。压缩性骨折轻微症状:腰部隐隐作痛,仍可以活动和行走。严重症状:即刻出现胸闷、腰疼剧烈直不起腰、不能行走、卧床翻身困难。而最开始的三个月,是治疗的黄金时期。今天是世界疼痛日,除了压缩性骨折会造成的急性疼痛外,长期困扰老年人的还有慢性疼痛,专家现场也带来了有效的应对方法。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提防痛性瘫痪》。 节目链接1节目链接2
CCTV-13新闻频道 [共同关注]一问到底·疼痛是病吗? 疼痛是人体报警信号 “好疼痛”呵护健康 来源:央视网2020年10月19日点击观看节目
央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记者车丽)“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开幕式18日在京举行。中日医院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成立了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中国疼痛健康指数首次发布。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及中日医院院长周军指出,之所以要进行疼痛质量控制,是为了促进我国疼痛诊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疼痛诊疗质量的差距,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服务。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疼痛专科医联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辉瑞普强支持的中国疼痛健康指数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发布。该指数涵盖疾病流行水平、疾病负担、诊疗现状及学科建设四个领域共16个指标。中国疼痛健康指数构建为政府提供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疼痛健康现状,比较各地区疼痛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流行及控制情况的工具,可以监测、评估我国人群疼痛健康管理能力,助力疼痛管理水平的提高。据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全国前三位。“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开幕式18日在京举行(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指出,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APS)提出,疼痛是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是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畅谈了未来疼痛学科的发展战略,并启动了《中国疼痛防控与健康促进战略蓝皮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卓越疼痛教育项目等一系列促进疼痛学科发展的合作项目。附:疼痛常见六大误区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会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尤其是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腰背痛等。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而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务必到医院及时就诊治疗。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疼痛,会恶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打封闭”即封闭疗法,是把局部麻醉药或者少量激素类药物注射入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作用。所以封闭疗法不仅能缓解一时疼痛,还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封闭疗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药,不是阿片类药物,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封闭疗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剂量较小,无需过分担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说明硬膜外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中,中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6个月内不超过3次,短效不超过5次;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3个月1次,最长可连续2年。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老百姓常说的“上瘾”有可能是疾病依赖所致,是因为躯体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长期应用镇痛药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及成瘾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耐受性是指机体对长期用药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药物作用减低,增加剂量仍能发挥镇痛作用。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瘾,但对疼痛患者成瘾较为罕见。服用镇痛药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所以尽量不用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多种类别,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非甾体抗炎药的确会存在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危及生命的胃肠穿孔和出血。有相应高危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注意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等,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与医生沟通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镇痛药物也开展了基因检测,来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往往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观念并不科学,需要正确对待。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与会专家等联合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文章来源:点击查看
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200多名著名疼痛学专家参加了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发布了今年的主题:“全球防治腰背痛年”。大会现场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促进疼痛学科发展此次大会上,中日友好医院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成立了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郭燕红专员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指出:之所以要进行疼痛质量控制,是为了促进我国疼痛诊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疼痛诊疗质量的差距,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服务。随后,本次大会的主席、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畅谈了未来疼痛学科的发展战略,并启动了《中国疼痛防控与健康促进战略蓝皮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卓越疼痛教育项目等一系列促进疼痛学科发展的合作项目。中国疼痛健康指数首发:简单直观地评估我国人群疼痛健康状况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疼痛专科医联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的中国疼痛健康指数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发布。该指数涵盖疾病流行水平、疾病负担、诊疗现状及学科建设四个领域共16个指标。中国疼痛健康指数构建为政府提供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疼痛健康现状,比较各地区疼痛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流行及控制情况的工具,可以监测、评估我国人群疼痛健康管理能力,助力疼痛管理水平的提高。据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全国前三位。正确认识疼痛,避免疼痛误区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现场题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达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王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熊东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傅志俭、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刘慧共同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并联合呼吁公众了解疼痛,正确认识疼痛。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在解读口号时指出,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是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大会现场疼痛常见六大误区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1.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2.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3.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尤其是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4.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1.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腰背痛等。2.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而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3.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务必到医院及时就诊治疗。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疼痛,会恶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恶性循坏,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1.“打封闭”即封闭疗法,是把局部麻醉药或者少量激素类药物注射入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作用,所以封闭疗法不仅能缓解一时疼痛,还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2.封闭疗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药,不是阿片类药物,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封闭疗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剂量较小,无须过分担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2017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说明硬膜外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中,中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6个月内不超过3次,短效不超过5次;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3个月1次,最长可连续2年。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1.老百姓常说的“上瘾”有可能是疾病依赖所致,是因为躯体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长期应用镇痛药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2.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及成瘾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3.耐受性是指机体对长期用药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药物作用减低,增加剂量仍能发挥镇痛作用。4.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瘾,但对疼痛患者成瘾较为罕见。5.服用镇痛药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6.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所以尽量不用1.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多种类别,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2.非甾体抗炎药的确会存在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危及生命的胃肠穿孔和出血。有相应高危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注意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等,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3.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与医生沟通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镇痛药物也开展了基因检测来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往往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观念并不科学,需要正确对待。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与会专家等联合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责任编辑: 宫晓倩 文章来源:网站链接
---吗啡泵手术介绍中枢靶控镇痛,亦称为可编程吗啡泵技术,是近年来国际疼痛界治疗癌痛和中枢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最先进方法之一。手术过程:即在C形臂X线透视仪的引导下,经腰椎间隙穿刺,将一特殊导管放置于蛛网膜下腔,然后植入吗啡泵于患者皮肤下,用皮下隧道方式将导管与泵相连接。泵内有储药器可储存吗啡药液,泵的输注系统可将药液经导管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特点:1、该方法可将微量的吗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避免大量口服用药带来的全身毒副作用。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内啡肽受体,所以微量的吗啡即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减少了吗啡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应用吗啡的剂量仅为口服需要用药剂量的1/300。 如:口服300mg吗啡,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直接作用于中枢只需1mg吗啡即可 鞘内吗啡---口服吗啡,用药途径的对比2、速效止痛,并可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疼痛模式,编写相应的程序,进行针对性的给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3、按每日设定的程序自动给药,避免了口服药物按时服药的繁琐。4、帮助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5、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6、系统全部植入体内,无外接管路,避免感染,不影响正常生活,可洗澡。7、一次加药后,最长可使用到半年才需换药,便于长期控制疼痛。优点:安全、创伤小、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操作简单、病人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适应于所有经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及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的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成功率高。中枢靶控镇痛治疗各类顽固性疼痛在国外早已开展,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我中心从2003年开展此项技术,迄今已经开展近百例,是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最早,手术例数最多的中心,目前中心使用的为最新一代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高发也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主要累及小动脉或微动脉,导致足部缺血,现有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并常有截肢情况的发生。如何在微创、不用药物、不破坏下肢血管的情况下,改善下肢供血一直是个难题。脊髓电刺激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方法,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脊髓电刺激疗法(SCS),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一根极细的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通过电极释放出的微弱生物电,刺激支配缺血肢体的脊髓区域,此方法可产生以下效果:一、可抑制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扩张缺血区域的小动脉和微动脉,促进缺血区域毛细血管的再生及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改善供血(术后,患者可用手触摸到下肢皮肤温度的升高),促进组织愈合,避免或延迟截肢;二、电极释放的微弱生物电,刺激粗大的传入神经纤维,干扰和阻止疼痛信号传到大脑,使疼痛“闸门”关闭,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缺血部位肢体的疼痛。所以说,脊髓电刺激疗法:不仅止痛,同时还改善下肢供血,降低截肢率,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疗法,因不用任何药物及不破坏神经,被称为“绿色疗法”,手术微创,术后恢复快,我中心从2003年开展此项技术,是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最早,手术例数最多的中心,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作为我国疼痛医学发展的见证和推动者之一,樊碧发已经在临床一线与疼痛奋战了30年。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的办公桌上有两台电脑显示屏,其中一台用于日常办公,另一台则连接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为国内众多医院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线上培训与远程会诊。从1989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开设疼痛门诊,作为我国疼痛医学发展的见证和推动者之一,樊碧发已经在临床一线与疼痛奋战了30年。在他的带领下,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从初出茅庐到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最全、疼痛治疗手段最丰富的疼痛科室,设立在此的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更是目前我国疼痛诊疗与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固构架行业倒逼学科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疼痛医学创始人、国际知名疼痛学家韩济生院士便开始投身针刺镇痛研究,用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将针灸镇痛原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使得中国在世界疼痛医学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在韩济生院士的指引下,出身麻醉学的樊碧发投身于中国疼痛医学的探索之路。而这条疼痛学科的探索之路并非一路顺风顺水。1989年,樊碧发在中日医院开设疼痛门诊时,条件十分有限,他只能坐在半张办公桌前出诊。当时人们对于疼痛这一学科的认识还很浅薄,以为就是个给病人开点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的科室,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更是缺乏。据樊碧发回忆,1989年,中国疼痛学会成立,2006年包括吴阶平、韩济生等在内的18名院士联名“上书”当时的卫生部,呼吁建立疼痛学科。2007年7月16号,原卫生部发布227号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宣布中国疼痛科正式建制,允许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疼痛专科,主要进行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至此,我国疼痛科的建设架构才算完善。”樊碧发说。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有5000多个疼痛科,覆盖全国1/3以上的医院,同时40%以上县级医院设立了疼痛科,只是规模大小不同。2015年,北京市具有独立及非独立疼痛科室的医院共计56家,其中三级医院有39家,二级医院有17家。其中符合227号文件要求建立疼痛科的医院有19家,包括三级医院13家,二级医院6家——即北京市三级医院疼痛科建科率为48.75%,二级医院疼痛科建科率为6.19%。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疼痛科的普及建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从疼痛科的组织构架上,我们已经超越了很多西方国家。”樊碧发自豪地说。有了完善的组织构架,还要有优秀的医生才能推动学科发展。文章地址: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90130/content-514206.html
腰疼很常见,但有一种疼痛是因为骨质莫名其妙被镂空造成的,而这镂空、伴随剧烈腰疼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晚期肾癌的诊断结果!网页链接http://www.brtn.cn/news/f2k247fuevt9cerqkdvs8uhgj1c
目前,疼痛作为人体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也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疾病。通过“病痛”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大部分老百姓依然认为疼痛是生病的附属品,病好了痛就没了。临床中也证实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视频地址: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8-06/12/c_129892040.htm
疼痛,离我们很近。一项调查显示,全球65%的成年人每周都会有不同部位的疼痛感。疼痛,似乎又离我们很远。在我国超过1亿的慢性疼痛患者中,90%的患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作为我国疼痛医学发展的见证和推动者之一,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已经在临床一线与慢性疼痛“奋战”了将近30年。在他的带领下,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也从初出茅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最全、疼痛治疗手段最丰富的疼痛科室,设立在此的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更是目前我国疼痛诊疗与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漠视疼痛,帮助更多慢性疼痛的患者解除痛苦,也是疼痛科医生应尽的职责”樊碧发说道。“疼痛是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感受,如果没有专门的学问去研究的话,这是对医疗照顾的不足。”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诊室,位于院区最北侧,来到这里的患者候诊时,经常会发出难以抑制的痛苦的呻吟声。利索的发型、古铜色的镜架,夹带有浓重山西腔的普通话,令樊碧发与患者间没有丝毫的距离感。问诊时,专业以外,他会更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按摩” —— “放松”、“配合”、“不纠结”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神经就是一根根的,骨质增生会压迫神经、腰椎间盘突出也会对神经有损伤,就像咱们拔萝卜一样,萝卜是好的,但是须子被扯坏了,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面对一位年过八旬的患者,樊碧发微笑着向其解释病情。多年来,樊碧发见过太多的串科室、串医院的疼痛患者,他们拿着厚厚的一摞病历往返奔波,时常抱怨:钱花了,罪受了,别说治病了,连个说法都没有。“疼痛是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感受,如果没有专门的学问去研究的话,这是对医疗照护的不足。”在樊碧发教授眼中,疼痛学科是需要充满温情的学科,在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和家人予以人文关怀,“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位老年患者,从北到南一共就诊过全国44家三甲医院,最后终于在樊教授的帮助下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 不仅从神经病理性疼痛倒推出致病原因,更是通过疼痛起搏器的植入,缓解了痛苦。“并非是说其他医院诊疗技术不好,最关键的是我们可以从疼痛学的角度,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另外一种思路。”疼痛科患者多为慢性疼痛,部分患者还罹患晚期癌痛,由于常年病痛的折磨,伴发抑郁、焦虑者不在少数。樊碧发身为科室主任,临床和行政任务虽然繁重,但他每天坚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对重点患者“心理查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他常说:“患者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医生医病不仅要走身,更要走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疼痛。如今,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正是大量的慢性顽固性的疼痛患者需求,使得疼痛科应运而生。“各个专科大约可以处理90%的疼痛,10%慢性疼痛和特别顽固的疼痛交由我们疼痛科处理。”曾经有位年轻的患者小刘,只因在搬运货物时左脚扭了一下,便被电击、针扎式的疼痛纠缠了5年,不能坐也不能站,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几年间,备受痛苦的他走访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医院、经历多次检查,花费数万费用,却仍无法找到疼痛背后的元凶。疼痛的折磨也令原本性格温和的他变得日趋暴躁。“实在不行我就截肢算了,起码可以不疼。”被痛苦折磨许久的小刘,甚至产生了过激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刘知道了中日友好医院的疼痛科,在得知这里是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之后,他和家人来到北京,找到樊教授求助。根据小刘的临床症状,樊碧发对小刘进行了热成像、划痕实验、骨密度等一系列的检查,而当结果显示:血液循环不畅、血管萎缩、局部皮肤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再加上持续出现的疼痛汇集在一起时,樊碧发迅速有了大致的判断 —— 这种神秘的顽固性疼痛,应该和交感神经病变密切相关。果然,通过“交感神经松解术”的检查结果证明,樊碧发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导致小刘痛苦的根源,就是数年前打篮球时脚踝的一次受伤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埋下了隐患。而这次工作时的再次扭伤,则成为诱发终极疼痛的催化剂。困扰小刘五年的噩梦,终于找到了答案,在接受了“交感神经松解术”的治疗之后,小刘的疼痛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当我们检查血管、神经、甚至关节都没有明显的病变的时候,就要考虑这可能是一个疼痛学科的疾病了。如果小刘最初能及时去疼痛科检查的话,病情也不会发展到这样复杂难治。”樊碧发说道。现代研究发现,慢性疼痛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植物神经紊乱,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枢敏化”。“也就是俗话说的‘把脑子疼坏了’,脑组织发生了病变,即使没有外在刺激,也会感觉疼痛难耐,或耐痛力下降。”樊碧发如是说,“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疹已经消除,皮损也已愈合,面对这些患者遗留下来的的疼痛问题,疼痛科责无旁贷。”每个学科都会面对疼痛患者,谈及疼痛科的特色,樊碧发笑言,疼痛科并非跟其他科室“抢饭碗”,只是弥补不足 —— 比如有一部分患者他们有外科适应证却不愿意在外科手术,希望能有其他创伤小的替代疗法。或者也有患者不宜或不能再行手术,就应由疼痛科来治疗,“疼痛科使得患者除了开刀、吃药,还有了第三种选择。”“医疗序列中有了疼痛科,对患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他们疼痛应该去哪里。”樊碧发难掩自豪,“各个专科大约可以处理90%的疼痛,10%慢性疼痛和特别顽固的疼痛交由疼痛科处理。每个学科的疼痛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疼痛科是把这些个性上升为共性层面去研究和解决。”微创介入技术,无疑是这场斗争中最为核心的武器。2015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十大因素,腰背和颈部疼痛赫然在列。作为与“顽固性疼痛”斗争到底的科室,微创介入技术无疑是这场斗争中最为核心的武器。如今科室内已经由樊碧发主持开展了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类型的微创神经介入技术。楼道内悬挂的展板上,神经调控技术、脊柱微创治疗技术、微创神经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图文科普的形式清晰讲述。这天在手术室内,一台脊髓电刺激植入手术正在进行。樊碧发正在为75岁的患者更换刺激系统的刺激器。“可能要疼一下,您要有准备啊”、“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由于脊髓电刺激手术在局麻条件下进行,樊碧发不时地与患者进行着沟通。脊髓电刺激疗法(SCS),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一根特制的的电极植入椎管内硬膜外腔,通过电极释放出的微电流及场效应,刺激支配疼痛及病变部位的脊髓节段,从而达到有效缓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这种方式因不用任何药物及不破坏神经,也被称为“绿色疗法”。术中,樊教授小心地调整着电极的触点与刺激位置,电极的毫厘错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好啦,天衣无缝!”经过仔细地调整,樊碧发抬起头,手术室的气氛稍显轻松。脊髓电刺激,也是截至目前国际学界针对顽固性神经痛的终极疗法之一。而这个国际顶尖的技术,早在15年前就被樊碧发引入科室,并做了当时国内首例脊髓电刺激手术。当时间回拨至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正式成立,樊碧发作为首任掌门人,迅速将脊髓电刺激、中枢靶控镇痛技术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引入国内。此前,有些神经损伤的患者无法摆脱顽固疼痛,只能通过简单的吃药、打针或者使用神经毁损的方法治疗。随着独立建科,疼痛科引入新技术的条件也更加成熟,于是樊碧发开始寻求更高级的诊疗技术手段,“其实各种理论知识我们早就烂熟于心,只有迅速将技术运用与实践,才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一项项技术的引入,疼痛科的诊疗水平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樊碧发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微创介入技术是疼痛科的核心技术理念”,致力于射频、臭氧、脊柱内镜、椎体成形等微创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及应用。并将以往的“神经损毁”治疗理念发展为以“神经调控”为主导的非损毁性治疗理念,强调神经的保护和调节,是我国神经调控治疗慢性疼痛理念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神经调控技术扩大了治疗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治疗慢性疼痛,我们甚至在改善胰岛功能都进行着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于学科的前行和开拓,狮子座的樊碧发始终充满着执着和勇气。“疼痛科大夫的重大使命就是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疑难疼痛进行斗争,比如脑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是疼是难以忍受的,如果没有神经调控技术,那么我们和世界主流疼痛医学始终存在差距。”2016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16届世界疼痛大会上,樊碧发受邀在日本国会演讲,介绍中国设立疼痛科的意义和经验。“这也是国际舞台对中国疼痛医学事业的认可,虽然我们的起步比外国晚了将近20年,但如今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谈话间,樊碧发的难掩自豪。“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地给予患者最先进的治疗。”2018年,是樊碧发在疼痛医学领域深耕的第29个年头。“或许,这将近30年的漫漫征程就是源自不忘初心的坚持吧!”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午后,樊碧发坐在办公桌前,笑眯眯地说道。1989年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开设了“疼痛门诊”,这也是国内最早开设的疼痛门诊之一。这一年,刚刚从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硕士毕业的樊碧发,被分配至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止痛是麻醉科医生的重要目标之一,能成为一名帮助患者止痛的医生不是会更有成就感吗?然而,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樊碧发早已暗暗地把“疼痛医学”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也正是从那一年起,初出茅庐的樊碧发在中国疼痛医学创始人、国际知名疼痛学家韩济生院士的带领下,投身于中国疼痛医学的探索之路。从上世纪60年代起,韩济生院士便开始投身针刺镇痛研究,用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将针灸镇痛原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使得中国在世界疼痛医学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樊碧发坦言,在自己的从医之路上,韩济生院士可谓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除了专业方面的引导之外,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尤其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韩院士总是说,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不能轻言放弃。”最初的摸索阶段,樊碧发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与孤苦:由于条件有限,他只能坐在半张办公桌前出诊。作为疼痛科的首批老员工,现任日间手术室护士长李春蕊见证了“创业初期”的艰辛。“最初那段时间,主任压力太大了,不光是物力匮乏,就连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我们科室工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几乎一有时间主任就带着我们进行义诊宣讲。”但是,像脊髓电刺激这样的先进技术,动辄十几万元的高昂费用,令所有人都对这项技术的引入不太看好。“就是这样,主任始终顶着压力坚持。”李春蕊说道。“当时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说我作为麻醉科医生不务正业。”谈及29年前的艰难,樊碧发淡然一笑,“可以说,当时我们的疼痛医学基础太薄弱,用不完的只有满腔热情。”刚刚起步的阶段,公众不知道、同行不认可,再加上技术和设备都很缺乏,一个门诊只有两三个患者的情况基本成为常态。但即便艰难,樊碧发依然坚持了下来,而每周二、五的门诊时间,也从1989年延续至今。彼时,樊碧发阅读了大量外国文献,学习国际最新的治疗方式,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世界著名疼痛学专家小川秀道教授来到中日友好医院访问,学过日语的樊碧发便主动与其建立了联系,也正是在不断地通信交流中,樊碧发迅速完成了疼痛学科的专业升级。“能跟大师级的教授沟通,我这也算是和国际小小接轨了吧。”樊碧发推了推眼镜,回忆道。查房当中,樊碧发教授正在为患者排查痛点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患者,至今令樊碧发记忆犹新。一位48岁的中年女性被偏头痛纠缠了40年,每到生理期就疼得更是无法忍受。当时樊碧发就使用了那时最流行的疼痛治疗技术 —— 局部神经阻滞和营养神经改善痛觉的治疗模式,仅仅一个疗程之后便解决了患者40年的痛苦。“当时这个患者特别激动,声泪俱下地攥住我的手说,40年了,她终于重新感受到生活还能如此美好。”谈及这个多年前的病例,樊碧发仍旧难掩兴奋,“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但是我们尽可能地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别人的人生。”如今,依然有20年前的患者找到樊碧发,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深交多时的老友。当年,国外疼痛诊疗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樊碧发便先后前往日本和美国专修临床疼痛学,系统学习疼痛诊疗思维,正规培训疼痛治疗技术,曾经有过密切交流的小川教授也成为了樊碧发的导师。从1989年至今,中国疼痛医学获得了飞速发展,中日医院疼痛科也日益壮大:200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2012年9月疼痛科被评为“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13年8月,疼痛科成为“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挂靠单位,开始负责北京全市的疼痛质量控制督导改进工作;2014年8月,疼痛科在全国遴选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014年11月,疼痛科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始赋予学科发展国际化视野;……“这些成果和努力都离不开医院的大力支持和韩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艰辛付出与帮助。”多年间,樊碧发主持制定了全国疼痛诊疗技术服务的价格立项,主持了国内疼痛科职称资格考试的建立,牵头制定了疼痛科临床操作技术规范……这个曾经疼痛学科的小字辈,也逐渐成长为中国临床疼痛学科的主要先行者和带头人。在现任护士长许丽媛眼中,疼痛护理学科正处于发展的初期,作为疼痛学科的“大咖”,樊碧发总是能从大学科的发展角度,引领年轻人前行。“樊主任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全力支持。不管是寻找资料,还是科研课题,只要我们提出需要,他都会大力支持,主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能帮你们做什么’?”随着学科的发展,患者的需求也日见增多,中日医院疼痛科目前设有“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头面痛”等亚专业,以便帮助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据统计,在疼痛科每年能有经济能力进行脊髓电刺激手术的患者仅为需求患者的十分之一,剩下的患者大多被高昂的价格拦下。也正因如此,樊碧发总是会为患者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式。有些被疼痛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患者会直接要求使用价格昂贵的“终极疗法”,甚至不惜“卖房卖地”。每每遇此情况,樊碧发都会苦口婆心的阻拦。“什么是人文关怀,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替患者的家人考虑。倾家荡产了,以后日子怎么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樊碧发正在联合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着脊髓刺激器的国产化研究,一旦研制成功,价格有往比进口设备降低一倍。“价格下来了,就能有更多的患者摆脱疼痛的煎熬,这也是我们作为疼痛科医生的职责和初心所在。”樊碧发说道。2007年7月16日,卫生主管部门签发了“227号文件”,批准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中增设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确定疼痛科的诊疗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疗。自此,一个新的医疗诊疗科目“疼痛科”正式诞生。如今,11年过去了,樊碧发仍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仍记忆犹新:“内容规定全国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可以开展疼痛科,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之一的背景,有疼痛诊疗经验,并经过培训……”2016年10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和鼓励下,由韩济生院士、樊碧发教授等专家发起,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和全国200余家医院成立了疼痛专科医疗联合体。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承担起了推动全国疼痛学科发展的重任。“医联体可以推动技术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方便基层患者会诊、转诊,各省都建立起相应的科室,使疼痛专业在全国蓬勃发展有了强劲动力。”樊碧发介绍,在组建过程中,中日友好医院则根据不同机构的特色,给出指导方案。“专科医联体建立一年半以来,在医联体内的协作框架下,已经有众多的的患者向下转到了市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机构。”樊碧发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把疼痛专科医联体做好,这样患者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治疗,不用到处奔波了。”如今,随着我国疼痛医学走向发展快车道,樊碧发也即将开启疼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以雄安新区“国家疼痛医学中心”项目、“国家疼痛医学临床研究与示范应用平台”以及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疼痛类疾病专题为发展契机,带领学科快速前行。樊碧发看来,目前疼痛医学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足,“尽管我们的诊疗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外国引入,原创性的依然欠缺,所以我们正在努力从中西医结合方面,做出属于中国的原创理念。”对于我国疼痛医学的未来,樊碧发充满信心,“只要方向正确,总会到达顶峰的嘛!”文章来源http://www.bingqipu.com/doctor/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