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至千里 本次大会邀请到了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师学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常务副会长谭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卫平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会中心骨科教授、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前主席、现任全球AO Spine主席Dan Riew教授和夫人Mary Riew女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大学医用机器人中心主任、《Science Robotics》杂志创始人杨广中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骨科、亚太CSRS前主席Jinsup Yeom教授,英国威尔士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科学家Peter Myint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首席专家侯铁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市骨科分会前主任委员袁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姜建元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医院院长罗卓荆教授,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骨科分会脊柱学组组长倪斌教授,台南市安南医院院长林瑞模教授,山西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骨科主任马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外科专业组组长孙宇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浦东新区医学会脊柱专委会主任委员吴德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主任刘祖德教授等美、英、韩、台湾地区和全国各地30余位知名颈椎外科专家。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院长致欢迎辞时,充分肯定了新成立的脊柱外科在沈洪兴主任的带领下,举全科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上海率先独立开设脊柱急诊,为脊柱外伤患者提供高效救治通道,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科室以高风险的颈椎伤病诊疗为特色,大力推进微创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为科室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全科人员能通过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掌握国内外在颈椎外科研究的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景,肩负起自己身上重任,继承先辈们的衣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脊柱外科发展做出贡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的骨科机器人技术及优势,为病人造福。随后徐建光会长致辞中,指出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继续蓬勃发展,关爱生命,预防疾病,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人们提供先进的、现代化的医疗设施与技术,为患者提供高、精、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旋律;相信聘请国际著名的颈椎外科专家Riew教授为交大医学院客座教授、成立仁济-天智航骨科机器人培训中心将为我市脊柱外科医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利用“上海仁济国际颈椎外科论坛”这一平台,与国际接轨,促进颈椎外科技术的交流,应用最科学理念、最先进技术,造福于我市的颈椎病患者,为提升上海市脊柱外科临床科研能力和诊疗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颈椎外科论坛分为颈椎外科遇上人工智能篇,颈椎外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篇,如何保障颈椎减压稳定安全感篇,如何确保上颈椎减压稳定获得感篇,如何实现颈椎微创技术的幸福感篇,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之争辩篇,颈椎OPLL和肿瘤减压稳定再认识篇等七个章节。 论坛首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ew教授做主旨演讲,针对脊柱外科的皇冠棘手疾病-颈椎畸形的治疗策略和世界顶尖截骨矫形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他预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更好地辅助脊柱外科医生挑战更为复杂的颈椎畸形病例。 在颈椎外科过去、现在和未来篇中,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袁文教授就颈椎外科在中国发展的20年进行深入细致的回顾,对老一辈脊柱外科医生对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崇高的敬佩之情,并鼓励青年脊柱外科医师砥砺前行,共创脊柱外科美好明天。华山医院姜建元教授对伴有肌肉萎缩的不典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四个方面与广大参会同行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孙宇教授就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现状及未来进入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展望。台南医院院长林瑞模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应用3D导航辅助治疗复杂颈椎手术的经验。 在第三节如何保障颈椎减压稳定安全感篇中,西京医院罗卓荆教授分享了颈前路术后灾难性并发症---食管瘘的预防和处理策略。第十人民医院侯铁胜教授对非连续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在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钱邦平教授分享了颈7椎体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颈胸段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经验和关注焦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赵杰教授介绍了自己精准判定颈椎过伸性损伤前因后果的宝贵经验。 中午卫星会期间,来自英国的Myint教授从骨生物学角度论述了脊柱融合术中运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长征医院王策教授分享了同种异体骨运用于脊柱融合术中的丰富临床经验。 下午论坛以如何确保上颈椎减压稳定获得感篇为开端,首先由来自韩国盆塘医院Yoem教授介绍了关于寰枢椎后路减压稳定的最新技术,指出术前细致的影像学评估,尤其术中三维重建和血管影像实时监控是确保高质量完成上颈椎手术的前提;长征医院倪斌教授系统阐述了寰枢椎稳定理念和内固定技术的相关进展。广州军区总医院马向阳教授就国内自主研发的经口上颈减压和TARP钢板稳定技术的进展做了介绍和经验分享。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胡勇教授和与会同道畅谈了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和独创的内固定方案。 在第五节如何实现颈椎微创技术的幸福感篇中,山西大医院马迅教授详细阐述了自主研发的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器械的历程,介绍了独创的全椎体微创切除技术,并带来了自己的手术视频进行了分享。华山医院吕飞舟教授从解剖学角度思辨了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内涵,用发人深省的返修病例讲解了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解剖陷阱。台南医院庄皓宇教授反思了近20年来团队对于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植骨策略演变,凸显了微创理念对于提高疗效的意义。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用截取的手术视频同与会嘉宾一同分享了自己对于应用显微镜辅助开展颈椎手术的相关经验。 由同济大学东方医院吴德升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徐建广教授和长征医院陈华江教授展开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之争辩篇掀起了论坛热烈讨论的高潮。吴德升教授提供了伴有稍有后凸的四节段严重退变的颈椎病病例,陈华江教授坚决维护前路手术的“政治立场和纲领”,也愿意与后路手术结成“统一战线”;徐建广教授仔细分析了这样病例前后路手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结果展示该病例后路椎板成形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争论大家一致认为确保疗效、减少并发症、术者手术经验是手术入路选择的重要依据,有待于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循证研究。 最后的颈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和肿瘤减压稳定再认识篇中,长征医院陈德玉教授介绍了OPLL合并硬膜骨化患者的具体诊疗策略及手术方式选择;史建刚教授系统阐述了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严重OPLL并合并脊髓病患者的新理念和新经验;陈雄生教授介绍了关于前路整块切除技术治疗OPLL的具体策略和手术细节;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彭新生教授分享了微创切除OPLL的新技术,呈现了OPLL治疗百家争鸣、博采众长的精彩局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董健教授分享了自己开展颈椎转移瘤患者手术时,如何平衡减压与稳定二者关系的经验。论坛最后由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宋滇文教授详细讲解了颈椎原发肿瘤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就肿瘤切除和稳定技术向与会同道介绍了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 论坛圆满结束后,沈洪兴主任作3×3的简短总结,首届仁济国际颈椎外科论坛有幸邀请到了CSRS前主席Riew教授和亚太CSRS前主席Yeom教授,荟萃了国内几乎所有的CSRS会员,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命题约稿高度重视,精心准备,论坛现场人气十足、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思想深邃。 呈现了一场高水平、务实的学术盛宴。期待通过改进互动交流不够充分、议程安排太紧等不足,在国内外同道的关爱和帮助下,上海仁济国际颈椎外科论坛将越办越好。2019年5月上海不见不散!
学:积跬步——颈椎外科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本次学习班的初衷是通过国际、国内、院内多层次、多领域、多元素交叉,系统纵深解读颈椎外科最新理论和技术。颈椎外科的发展与多学科协同发展密不可分,希望通过交叉学科的深入交流,让脊柱外科医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颈椎疾患以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促进脊柱外科及相关科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次学习班特邀国内外颈椎外科领域著名专家、仁济医院相关学科教授,以及脊柱外科高年资医师为讲师。从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前路/后路)、手术视频讲解、并发症处理和术后管理等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深入阐述了颈椎外科的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要点,旨在利用“上海仁济国际颈椎外科论坛”这一平台,给广大年轻脊柱外科医生接触并了解国内颈椎大咖和各交叉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机会,培养年轻一代脊柱外科医生对颈椎外科的兴趣,增进对颈椎外科的系统深入了解,为促进并提升上海市乃至全国脊柱外科医师临床科研能力和诊疗水平作出贡献。 学习班开始前,沈洪兴主任向150多位学员介绍了1844年成立的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的光辉历史,第一任主任叶衍庆教授在1939年创建了骨科,第二任骨科主任周连圻教授是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的第一和第二任主任委员,仁济骨科是上海地方西医骨科的发源地和骨科专家的摇篮。随着骨科专业化方向的不断发展,2016年成立了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在国内外脊柱外科同道的热忱关爱和倾力支持下,脊柱外科成立近2年来,医教研工作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颈椎伤病诊疗的技术创新和体系优化”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有关颈椎外科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班获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本次学习班将以“颈椎减压和稳定”为主题,分为术前评估篇、手术技术篇、手术视频和并发症篇以及术后管理篇。术前评估篇 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张瑛教授从内科辩证角度讲述颈脊髓病的诊断策略,并提醒脊柱外科医生可能忽视的隐藏陷阱;医学影像科许建荣主任从影像学专家视角为大家带来颈椎伤病的X线、CT和MRI解读;心理科骆艳丽主任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讲解了颈椎病患者术前焦虑、术后抑郁或瞻望或睡眠障碍等主要心理障碍的评估和干预措施;麻醉科俞卫锋主任从麻醉医师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颈椎手术麻醉评估及监护的问题,重点介绍了颈椎伤病患者的气道管理经验。手术技术篇(前路) 仁济医院李新锋教授展示了颈椎前路手术的发展历史,并从解剖角度讲解了前路手术切口选择、暴露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陈建伟教授通过比较ACDF、ACCF、Hybrid几种减压方式的特点和适应证,展示了颈椎前路减压的手术技巧;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帆教授比较讲解了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Cage、钛网等几种颈椎前路植骨技术最新进展和选择策略;仁济医院劳立峰讲师回顾了颈椎前路的不同内固定钢板的发展演变,展示了钢板植入技巧,以及防止临近节段退变的措施;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周非非教授重点讲述了以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为代表的非融合手术技术;仁济医院钱列教授讲解了齿状突螺钉前方入路的选择及置钉的相关技术细节。手术技术篇(后路)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新生教授讲解了枕颈部入路的关键点,如何避免大出血和颈脊髓高位损伤的措施,以及内固定选择的相关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滇文教授讲解了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等颈后路融合技术;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殷玉华教授讲解了Chiari畸形的减压和稳定之间平衡策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周许辉教授讲解了颈胸段入路及治疗颈胸段畸形的截骨矫形技术;仁济医院钟贵彬教授讲授了后路钥匙孔减压为代表的孔镜和管道微创手术技术。手术视频和并发症篇 仁济医院李全教授详细解读了颈前路减压和内固定手术视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王新伟教授总结了颈前路手术可能造成骨不连的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仁济医院张煜辉教授讲解了颈后路单开门及双开门减压及椎板成型术的手术视频;陈滨讲师讲解了颈椎手术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王琨讲师从解剖角度讲解了颈椎手术出现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及损伤控制措施;陈智讲师详细阐述了颈前路手术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原因,推介了我科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的气管食管推移训练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新措施。术后管理篇 仁济医院疼痛科范颖晖教授讲解了颈椎术后出现疼痛的原因,相关处理措施和注意事项;五官科李吉平主任生动讲解了颈前路术后血肿形成的解剖基础及紧急处理措施;康复科孔莉教授对颈椎伤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手段和最新进展做了精彩解读。颈椎术后症状不缓解或复发是困惑同道和学员们最头疼的临床难题,世界顶尖的专职颈椎外科专家,来自美国的Riew教授以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翔实的病例分享,对这一难题的原因和对策娓娓道来,将学习班推向高潮。
引言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2018首届上海仁济国际颈椎外科论坛暨《颈椎减压稳定新技术新理论》国家级教育医学教育学习班在美丽的黄浦江畔拉开帷幕,本次盛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00余位脊柱领域专家学者,一起见证她如春花般绽放登场。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承办。本次会议以“仁爱进取、济世传承、颈艺求精”为宗旨,特邀美国、英国、韩国、大陆及台湾地区颈椎外科大咖们齐聚沪上,邀请了仁济医院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医学影像科、心理科、疼痛科和康复理疗科等多学科同道,通过国际大师热点解读、国内专家专题演讲、手术视频及病例讨论等多元化形式,在讨论交流中激荡思想的火花,酝酿新概念、新思路、新技术,探索颈椎外科热点前沿,提升国内颈椎外科诊疗水平,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颈椎外科的融合发展。会议秉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求学理念,分为“学、师、技、传”四个板块依次进行,分别为学习班、聘请Riew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仪式、仁济-天智航骨科机器人培训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和论坛大会。师:好其人——聘请K. Daniel Riew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仪式 本次大会有幸邀请到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Allen脊柱医院K.Daniel Riew教授。Riew教授是全球顶尖的专职颈椎外科专家,在全球颈椎外科界享有盛誉,是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前任主席,现任全球AOSpine主席。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对学生来说,接近和喜欢老师,在和谐和默契中接受老师的影响是他们学而有成的捷径;对教师来说,能尽快地让学生接纳和喜欢自己,持久地成为学生的仰慕者和崇拜者,也便是教而能进的奥秘所在。最便捷的学习途径是崇尚良师,其次是崇尚礼仪。沈洪兴主任于2006至2008年赴美国留学,师从Riew教授,在世界唯一的颈椎外科研究所潜心深造两年,为其今后颈椎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的扎实的基础。回国后以脊柱外科为主攻方向,颈椎外科为特色,系统开展颈椎伤病的诊治体系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Riew教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脊椎外科顶尖人才,此次聘请Riew为交大医学院客座教授,旨在为更多有志学者传道授业。 聘请仪式由仁济医院脊柱外科沈洪兴主任主持,介绍Riew教授时激动地回忆了当年留学的美好经历,感恩导师悉心关照和教诲,感谢学成归来的10年中Riew教授不懈的关怀和指导。仁济医院李卫平院长对Riew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Riew教授颁发了由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签发的客座教授聘书,赠送了纪念品。李院长希望以此为锲机,仁济医院脊柱外科能与Riew教授的所在医院及团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筹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llen脊柱医院联合脊柱中心,促进我院脊柱外科的发展,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脊柱外科事业做出贡献。Riew教授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很荣幸成为中国一流医学院的客座教授,为学生的巨大进步和学术成果感到骄傲,表示早已把沈洪兴教授当作颈椎外科学术上的“儿子”,非常乐意为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乃至交大医学院所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的进步提供无私指导。技:假舆马——仁济-天智航骨科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凭借车马的人,也能到达千里之遥;凭借船桨的人,也能横渡无边之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已经成为各国科技创新的重点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具有让常规手术微创化、关键操作智能化、复杂手术安全化的巨大优势。随着现代脊柱外科向着微创、精准、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核心装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广先进的治疗手段,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发展,提升精准医疗服务水平,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文,共同支持创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同时成立了“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国骨科机器人发展应用步入新阶段。 沈洪兴主任作为本届指导委员会委员,带领着仁济医院脊柱外科积极参与机器人中心的创建工作。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内的独角兽企业,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以临床需求为基础,自主创新的第三代产品,是唯一通过CFDA注册认证并成功上市的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本次由仁济医院和北京天智航公司联合成立的“仁济-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作为面向国际的定期培训、交流的平台,将在技术标准规范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极大促进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 揭牌仪式由沈洪兴主任主持,上海医学会徐建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卫平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会中心Allen脊柱医院Riew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袁文教授和天智航副总裁王彬彬女士共同为仁济-天智航骨科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成立点灯启动并揭牌。(从左向右依次:沈洪兴教授、Riew教授、杨广中院士、李卫平院长、徐建光会长、田伟院长、袁文主任、王彬彬副总裁) 揭牌仪式上国内骨科机器人开拓者、国产天玑机器人设计者田伟教授致辞,表达了对华东地区首家骨科机器人培训中心成立的热烈祝贺,和对仁济脊柱外科工作开展的肯定,对仁济-天智航骨科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寄予了厚望,强调了北京-上海培训中心的密切合作和交流,并作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启脊柱外科新时代”的主旨演讲,田院长总结了医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回顾了国产骨科机器人研究开发的光辉历程,为国家大力支持国产高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而感到自豪,并分享了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的上颈椎和严重腰椎滑脱的精彩手术病例。 揭牌仪式最后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用机器人研发中心Hamlyn Center主任、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专家杨广中院士致辞,也对机器人培训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作“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现状和未来”的主旨演讲。目前人工智能已与机器人、影像分子病理学和智能感应监测密切结合,取得了重大进展。医用机器人已经由传统导航定位发展为导航和机械臂操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骨科机器人将在传统导航和机械臂辅助置钉基础上,随着可弯曲蛇形智能机械臂的研发,可望实施脊柱外科精准减压手术,大大降低手术创伤和风险。杨院士醍醐灌顶的精彩报告,让与会人员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已引进最新一代天玑3.0骨科机器人,成立了骨科机器人培训中心,踏上了智能脊柱外科的新征程,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的骨科机器人技术及优势,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脊柱外科医师,更好的造福于广大脊柱伤病患者。
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授奖项目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脊柱外科沈洪兴教授领衔的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题目是《颈椎伤病诊疗的技术创新和体系优化》,获奖人员还包括李新锋、钟贵彬、劳立峰、王琨、陈智、李全、张帆、李凤宁、钱列、毛宁方、陈建伟、虞舜志、侯铁胜、刘祖德。这个项目是课题组历时20余年、在总结5000多例颈椎手术的基础上完成的。该成果的创新点主要有3点:第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量化评估颈椎病的精确诊断新指标,包括握力的时间和空间强度、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比值;国际上首先报道了术前气管推移训练降低颈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气管推移训练的方案受到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主席Riew教授的高度赞赏和认可,被美国三个脊柱中心所采纳实施。第二,开创了国内颈椎前路钩椎关节扩大彻底减压和同种异体骨移植融合的先河。精准微创的椎间隙减压取代了国内传统的椎体切除减压,明显减小了手术创伤,提高了疗效,降低了骨不良的发生率。对一个节段和二节段的颈前路手术,提出了无深静脉穿刺、无导尿管、无引流管的“三无”观念,国内率先实施了颈椎外科的日间手术。第三,基础研究聚焦在颈脊髓损伤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力学机制和分子机制研究。建立了颈脊髓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开发了精准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靶点,医工交叉制备了高强度颈椎纳米植骨材料。发表了位于中科院颁布的第一区期刊的三篇高影响因子文章。该项目共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5篇临床研究论文发表于脊柱外科顶级的《SPINE》杂志,3篇基础研究的论文发表于中科院颁布的第一区期刊。第一完成人沈洪兴在世界唯一的颈椎外科研究所潜心深造过两年,是中国第二位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会员,所带领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颈椎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推荐国内6位专家成为CSRS会员,为扩大中国颈椎外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
近日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为一位来自偏远地区得“怪病”的瘫痪少年成功实施了精准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儿小陆今年刚满16岁,来自甘肃省西和县,上面有3个姐姐,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都宠爱有加,然而从小比较瘦弱,比同龄人晚一年才能独立行走。从去年开始,小陆逐渐感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且症状越来越重,发展到后来走路蹒跚。爱子心切的父母带他到上海多家知名医院求医,均未明确病因。最终,他们慕名找到了仁济医院脊柱外科的沈洪兴主任。沈主任仔细查看了患儿家属带来的大量检查结果,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小陆的双手关节特别柔软,手指也特别长,脱掉衣服检查发现皮包骨头,肩肘和髋膝关节明显发育畸形,四肢的力量明显减弱,左侧手脚尤其严重。因为大脑MRI、CT及脑电图结果均无明显异常,因此初步考虑患者病灶可能位于上颈椎。在我院完善颈椎MRI和CT检查后,发现第1节颈椎的脊髓受压严重变性(图1),最窄位置只剩2mm,病情相当严重,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高位瘫痪并危及呼吸心跳中枢。这里的脊髓受压常见于第1和2节颈椎的脱位,但根据患者的影像学结果来看,这2节的间隙仍处正常范围内,并没有明显的脱位,脊髓卡压另有原因。查体发现小陆全身关节韧带都较松弛,可能导致寰枢关节之间相对松弛,活动时造成脊髓动态压迫。除此之外,小陆的第1节颈椎还存在先天性的变异。正常人的第1节颈椎后弓向后方突出,但小陆的后弓反向椎管内突出(图2),造成了此处椎管的先天性狭窄。查阅文献发现该患儿得的是罕见的埃莱尔-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简称EDS),又称全身弹力纤维发育异常症。临床以皮肤及关节过度伸展,组织易于损伤,脆性增加及创伤不易愈合,血管脆性增加,眼部异常及内脏器官异常为特征,是结缔组织主要蛋白质之一的胶原先天性代谢异常症。适逢国际颈椎研究学会主席John Heller教授到访我院,一起会诊认为这种畸形非常罕见,他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第一节颈椎畸形,而这正是让小陆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罪魁祸首。在明确了小陆的病因后,医疗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首先,针对患者脊髓受压的情况,颅骨牵引非常必要,而上颈椎的颅骨牵引风险高、难度大,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且患者年仅16岁,因此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完备的抢救准备措施。最终由劳立峰医师在全程心电监护下成功实施了颅骨牵引,患者在牵引后感觉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有改善,进一步证实医疗团队的诊断。在颅骨牵引3天后,患者接受了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顺利切除第1节颈椎后方的变异结构,并用钉棒系统重建恢复其稳定性,术中全程脊髓检测,术中即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善,手术顺利结束,出血仅约15毫升(图4)。术后小陆肢体麻木及无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走路步伐也改善了许多,少年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Heller教授其对该病例的诊疗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此类畸形患者非常罕见,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医疗团队精准的诊疗水平给他带来的深刻的印象,用最小的代价,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沈洪兴主任也指出,脊柱外科成立后即提出精确诊断与最优治疗的概念,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完备的配套科研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是发展精准外科的必要条件,期待以最小的创伤,最安全的手术,最短的住院时间,最优质的治疗来解除患者的病痛。图1. 颈椎MRI检查发现第1颈椎水平脊髓受压严重图2. 颈椎CT检查发现小陆的第1颈椎后方结构变异,向椎管内突起,造成椎管狭窄(左图);正常情况应该向后方突起(右图)图3. 术中精细操作,切除第1颈椎后方变异结构,脊髓监测发现电信号改善
近日,仁济医院院脊柱外科成功救治一名因不当推拿而导致颈椎脱位伴四肢瘫的马拉松选手,患者从手脚不能动弹到现在已经可以自由活动,恢复效果十分显著,现已顺利出院。作为一名业余马拉松选手,年逾古稀的老刘有着光辉的历史:连续两年参加上海马拉松,以70岁高龄跑完了半程马拉松,在上万人的参赛者中获得了100多名的好成绩。如今依然坚持跑步锻炼,身体素质令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些都差点因一次小小的推拿而断送。原来,今年7月份老刘感觉颈肩酸痛不适,就找了老友做推拿想缓解一下,结果就在推拿时只听颈部咔嚓一声,老刘的手脚就不听使唤,完全动弹不得了!家属当时吓坏了,马上叫120送到了仁济医院急诊就诊。作为脊柱外科主任的沈洪兴教授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初步检查病人判断老刘是颈椎脱位导致的四肢瘫,随后的颈椎CT及MRI也证实了这一点。老刘虽然平日身体素质良好,但颈椎已有明显的退变和骨质增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相对狭窄。这次推拿手法不当,导致颈部急性脱位,原本已经比较狭窄的椎管又受到急性挤压,加上局部血肿,导致脊髓受伤肿胀。虽然手术风险很高,但考虑到脊髓损伤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治疗团队在老刘住院后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为老刘实施了急诊手术。在麻醉科的协同努力下,老刘的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切口位于颈部后方,充分暴露椎板,于C3-C6行全椎板切除内固定,为脊髓解除了压迫。整个手术仅仅用了不到2个小时,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各项指标良好。术后次日,患者的四肢肌力就已恢复至4级,可以在床上活动抬腿,5天后一般情况良好,顺利出院。据不完全统计,50岁人群中有显著颈椎退变的人员高达50%,颈椎退变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退变程度也不断加重,其中又有一半会有颈肩部酸痛不适和手脚麻木乏力等症状。推拿虽然可一定程度缓解颈肩部症状,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伴有颈椎退变的老年人或既往有颈椎疾病的人群。而错误的推拿、按摩、按摩椅等治疗导致瘫痪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建议广大颈肩痛的患者,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请先至正规医院进行专业医师的咨询,做必要的放射学检查评估,由专业培训的中医理疗师慎重进行推拿、按摩等治疗。
上海夏天的早晨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焦阳似火,反而有股清爽宜人的畅快。这天清晨,我院脊柱外科迎来了来自美国著名的Emery医院脊柱中心主任、国际颈椎研究学会主席John G.Heller教授。早晨6点半,Heller教授就来到仁济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与脊柱外科主任沈洪兴教授不期而遇。沈主任向Heller教授介绍了一位最近收进病房的16岁男孩,患有罕见的Ehlers-Danlos综合征。这名患儿由于寰椎后弓结节向内突出,导致患者脊髓受到卡压而表现出颈脊髓损伤症状。Heller教授说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患者,他与沈主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随后进行的颈椎畸形专题讲座不谋而合。早上7点整,Heller教授来到6号楼4楼的会议厅。在沈洪兴主任的主持下及脊柱外科全体医生的热烈欢迎后,Heller教授开始做“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的专题讲座,Heller教授分享了关于颈椎后凸患者如何制定手术策略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让大家获益匪浅。随后,沈洪兴主任分享了一个最近收治的一名复杂颈椎畸形患者,采用我院首例3D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案。Heller教授在聆听后对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在颈椎畸形领域所做的工作赞不绝口,并希望留存这份病例报告,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能够去Emery医院脊柱中心交流。Heller教授说,这是他此次中国之行中收获最大最有意义的两个小时,希望以后再来我院脊柱外科进行学习交流。在愉快的气氛中,Heller教授与脊柱外科全体医师合影留念,沈主任代表仁济医院脊柱外科赠予Heller教授纪念品,并期待下次再见!脊柱外科沈洪兴主任与Heller教授合影Heller教授与仁济医院脊柱外科全科医师合影
近日,仁济医院脊柱外科沈洪兴主任与放射科合作,将数字导航理念与最新3D打印技术相结合,首次打印复杂畸形脱位患者的颈椎模型,在麻醉科和ICU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实施手术,彻底解决了该患者复杂畸形和上颈椎脱位所致颈脊髓重度压迫,消除其瘫痪症状,外观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来自广东的陆师傅今年50岁,从小脖子就比常人明显偏短、歪斜。15岁时被诊断为严重的“先天性短颈畸形”,该病又称“颈椎分节不全”,是指两个或以上颈椎椎间盘不发育导致椎体间融合,主要表现为脖子短缩、活动障碍和发际线特别低。正常颈椎有7节,陆师傅的颈椎前方大部分的椎体都融合了,只剩3节;后方7个骨突只剩下了3个,并严重变形。除了短颈畸形以外,陆师傅还合并有颈椎椎板缺如和高肩胛畸形,这使得颈椎畸形状况更加复杂。近3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职业的劳损,陆师傅逐渐感觉颈部不适,伴有双侧手脚麻木,同时胸口有明显压迫感,近半年来还出现了下肢乏力的症状,走路明显晃荡不稳,双手乏力逐渐加重,连筷子都拿不住,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多方打听,慕名来到仁济医院找到沈洪兴教授。面对患者的苦苦哀求,沈主任决定迎难而上,帮助患者解决病痛。通过全科讨论与评估,大家认为严重复杂的颈椎畸形经过50年的演变和长期的职业劳损,以及过度代偿活动,陆师傅仅存的两个可动节段都出现了极重的退变,明显脱位,原本就畸形细小的颈椎管变得极其狭窄,导致了颈脊髓的严重压迫缺血变性,上方枕颈交界处第1和第2节颈椎(寰、枢椎)之间发生的脱位,毗邻控制心跳和呼吸的延髓,波及心跳呼吸中枢,随时有生命危险;下方的脱位继发山峰状骨刺和脊髓变性坏死导致逐渐加重的肢体乏力等瘫痪症状。如果脱位进一步加重,不仅会加重瘫痪症状,还会直接导致心跳和呼吸停止,造成死亡,因此对陆师傅来说,手术减压固定颈椎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难度极大,完全瘫痪和死亡风险远远大于常规脊柱手术。据沈洪兴主任介绍,陆师傅要接受的手术包含了颈椎畸形和头颈交界减压固定,难点主要在于畸形复杂,解剖结构紊乱,术中难以确定减压的范围和内固定螺钉的锚定位置,而且由于临近的椎动脉走形改变,椎管细小、狭窄,脊髓压迫严重,术中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及血管和脊髓,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借助放射科新引进的一台3D打印机器,两科合作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了陆师傅的颈椎模型,经过放射科、麻醉科和ICU专家的反复讨论,事先在3D打印模型上进行了手术方案的模拟,同时为陆师傅量身订做麻醉方案、脊髓神经监测和护理计划。手术当日沈洪兴先为陆师傅实施了头颈交界处后路减压、畸形矫正融合内固定手术,就在后路暴露减压毗邻延髓、受压最严重的第一节颈椎时,陆师傅的心率突然降至30次/分,血压也降到了50/30mmHg,沈主任沉着应对,立刻停止了操作,组织人员开展抢救,情况稳定后继续手术。植入螺钉时,又发现患者左侧肩胛骨高位畸形,上缘已到达颈椎水平并接近身体中线,挡住了术前计划的螺钉植入位置,手术方案不得不临时改变。沈主任在3D打印模型指导下,选择相邻的下位椎体侧块,精确地打入了双皮质螺钉。后路手术完成后,再将陆师傅翻身,又从前方实施了颈椎减压内固定手术,解决下方的脱位和脊髓压迫。整台手术历时9个小时,最终完全解除了陆师傅的颈脊髓压迫,颈椎畸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术后第三天,陆师傅就在家人的搀扶下开始了行走锻炼,术前症状明显改善,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据悉,仁济医院脊柱外科成立后,明确提出以颈椎外科、脊柱畸形和微创外科为三大主攻方向,手术量不断上升。同时,作为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的中国第二位会员、亚太颈椎研究学会(CSRS-AP)创始委员以及全国数字骨科学会的常委,沈洪兴主任提出要适应精准外科和微创外科的发展,提出精确诊断与最优治疗的概念,要将数字骨科理念及其导航技术和3D打印技术应用到复杂的畸形手术中,期待以最小的创伤,最安全的手术,最短的住院时间,最优质的治疗来解除患者的病痛。
近日,脊柱外科在沈洪兴主任的带领下,利用先进的微创技术,先后对一对准百岁夫妻实施腰椎骨折的治疗,其中患者周师傅已经99岁高龄,配偶徐阿姨也已经88岁。整个手术过程在局麻监护下进行,快速安全,最为可喜的是,术后两位患者腰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并迅速恢复了下地行走及日常活动的能力。今年5月份,来自上海的徐阿姨在一次意外跌倒后忽然感到双腿无力,走路仿佛踩在棉花上,腰痛也变得更加剧烈。随着症状的加重,徐阿姨完全没有办法正常生活,买菜、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成为了一种折磨。于是,徐阿姨的家属怀抱着无比焦虑的心情四处求医,最后慕名来到仁济医院沈洪兴主任处。经过细致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徐阿姨的受伤被诊断为“腰椎第2、第4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这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往往由年龄衰老致脊柱椎体骨质流失、结构疏松合并外伤导致,破裂的椎体会引起腰背部剧烈的疼痛,并且对周围神经根和椎管内结构产生压迫,引起下肢功能障碍。沈洪兴主任建议患者需要立刻接受手术治疗,以恢复椎体结构,解除神经症状和疼痛,避免老年人长期卧床引起的系列并发症。另外,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退化,接受全身麻醉有较高的风险,由于骨质极度疏松,此类老年病人如接受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椎体骨折,可能引起内固定松动、融合器沉降、假关节形成等不良并发症。基于此,最后采用了目前在仁济医院已广泛应用的微创术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徐阿姨的骨折。经过与患者及家属深入的交流,双方达成共识。手术由劳立峰医师主刀,局麻监护下俯卧位经C臂机透视定位、经皮穿刺入路、放置球囊扩张椎体、灌注骨水泥等几个步骤,迅速完成了两个骨折椎体的结构重建和生物力学强化。整个手术两个节段历时仅40分钟。术毕翻身,徐阿姨立刻感到腰痛明显减轻了许多,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术后2小时,徐阿姨就在家属的搀扶下开始行走锻炼,术后第二天顺利出院。局麻日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的徐阿姨及家属对我院脊柱外科的医生连声道谢。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个月后脊柱外科急诊由120送来另外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病人,他就是徐阿姨的丈夫周师傅,周师傅今年已经99岁高龄,当天不慎摔伤后腰痛剧烈、无法翻身及下地,急诊拍片显示腰椎第一椎体重度压缩性骨折。徐阿姨在沈主任团队治疗下迅速康复的经历,让周师傅一家看到了摆脱病魔、重新站立的希望。面对患者的信任和期待,在周密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之后,劳立峰医师对周师傅进行了急诊侧卧位PKP手术,整个手术在局麻监护下半小时之内完成,同样获得了可喜的疗效。这对百岁老人在康复后在病房中携手而立,成为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一幅暖心的画面。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已是老年人群体中日益严重的问题,50%的女性和25%的男性在一生中会发生至少一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 OVCF)。目前保守治疗罕见有显著的止痛和功能恢复,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老年人骨折卧床会引起下肢血栓、褥疮等系列并发症,部分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在3-5月后进一步压缩,导致明显畸形压迫脊髓而致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针对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局麻穿刺,术者对损伤椎体进行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加固,从而重建椎体的生理结构和强度。其疗效迅速确切,术式安全,不但能显著缓解疼痛,还能恢复运动功能、矫正畸形。相较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植入金属固定器械等显著优势,非常适合应用于老年患者。据悉,仁济医院脊柱外科成立后,沈洪兴主任明确了以微创脊柱外科作为临床主攻方向之一,提出要将精确诊断和最优治疗的概念应用于微创手术。目前,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椎间孔镜为代表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已在我院日臻成熟,每年有超过500名患者受益于此。随着以劳立峰医师为代表的青年微创脊柱外科团队进一步发展,脊柱微创手术必将帮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拾健康生活的美好。
仁济医院 脊柱外科主任 沈洪兴 由于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所以患者主要以55岁以上居多。不过临床发现,颈椎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迫加入到了颈椎病的大军中,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颈椎病之所以出现年轻化,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工作方式和快节奏引起的,年轻患者中以办公室工作的人为多,这和他们长时间用电脑,且姿势不良有一定的关系。平板电脑与智能化手机的出现,也促成了一群“低头族”,上下班途中长时间玩这类数码产品,也是造成颈椎病高发的又一诱因。 同时,现在更多的人开始自驾,开车若速度太快,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也是颈椎的一大杀手,很易造成颈椎的“挥鞭伤”。由此也可见,颈椎病也因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用颈习惯所引起,这也需要大家警醒。三大症状"揪出"颈椎病 颈椎病的发现并不难,它有比较明显的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可以用“痛、麻、乏”三个字归纳。颈背部、肩膀和手臂疼痛 椎间盘急性突出或者有急性外伤的情况下,会产生疼痛。有时候疼痛会致使患者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里才好,当手下垂的时候他们常感觉很痛,因此不少就诊患者是举着胳膊走进诊室的。双手和双足麻 这是在疼痛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患者往往病程非常长,神经受压迫损害以后,传导阻滞了,会产生麻。患者手指麻后,一些非常精细的动作就无法完成,比如扣钮扣费劲,拾捡不起落在地上的硬币、针等小东西。双足麻表现为踩在地板上不踏实,感觉脚底很厚,走路时有踩棉花般的感觉。另外,颈椎病引起的麻木,常常是持续性的,若是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神经损伤日趋严重,那么有可能即便手术之后,麻的症状也仍然会存在,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修复神经,恢复时间要很长,开刀前麻木半年以上,一般手术后麻就永远去不掉。双手臂和双腿没有力气 最常表现双手拎东西没有力气,或者双腿不听使唤、跨不出去,譬如不远处看到公交车来了,想加快步子赶上,可是双脚不争气,就是赶不上而错过了,只有等下一班。有些患者到了颈椎病晚期还会表现为小便无力、大便便秘要手指抠才行,这是颈椎病非常严重的表现。临床中有不少患者会有心慌、胸闷的症状,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心脏出现了问题。这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是得了“颈心综合征”,其实是颈椎问题,表现为胸背像有绳子捆在一起,胸口闷紧,心跳快,甚至血压高、头晕等。因此,建议60岁以上的患者,除了要做心脏检查之外,也应该查查颈椎是否有问题。 另外,还有一部分病人会表现为腹部也像皮带勒紧一样,吃饭没有胃口,肚子总感觉饱饱的,在考虑胃肠道疾病之外,也需要当心有无颈椎病的可能。避免受颈椎病之苦 颈椎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如果能好好保护颈椎,合理科学锻炼脖子,可以尽量减免颈椎病之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 “高枕未必无忧”,睡觉时如果枕头过高,则会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就像坐位时低着头一样,一晚睡下来,反而让颈椎很受累。因此睡觉时的枕头不要过高,以符合颈椎生理曲度为宜,最好是选取小枕头,宜枕在脖子后方而不是枕在头部,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纠正改善工作中的不良习惯性体位 伏案的工作人员应定期或及时纠正头颈部的劳累姿势,其工作时间不应连续超过1小时,并且注意读书、写字或工作时要挺直腰杆子,尽量保持脖子放松的姿势。适当的锻炼 自我牵引。如你突然感到颈部酸痛,或肩背部及上肢有放射痛时,可将双手十字合拢交叉,将其举过头顶置于枕颈部,之后将头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向头方向牵引5~10秒钟,如此连续3~4次即可起到缓解椎间隙压力的作用。其原理是利用双手向上牵引之力,使颈椎间隙离开,使后突之髓核有可能还纳,也可改变颈椎关节列线而起到缓解症状作用。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带走体内的不良代谢产物,颈部肌肉劳累也会产生类似于乳酸的代谢产物,运动排汗可以将它排泄出去,就可缓解症状不适。运动中最好的是游泳,游泳时颈椎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且游泳时抬头换气、颈部后伸,不但锻炼了颈部的肌肉,还可把突出的椎间盘压回去,长期坚持甚至可以治愈轻度的颈椎间盘突出。 倒走。挺着略后伸脖子倒走,也是一种反向运动,可以缓解后方肌肉紧张。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总体上95%的颈椎病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只有5%的患者才需要手术治疗,而门诊病人中真正实施手术的只有2%左右。制动 早期患者可以佩戴颈托固定,让头颈得以休息。颈椎犯病的时候切不要做过于剧烈的颈部运动,越是疼痛越要休息。颈椎牵引 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建议做长时间低重量的牵引,躺着牵引比坐着牵引效果好。因此建议患者在家中备有“枕颌带牵引”,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以3公斤左右的重量进行牵引。针灸 有一定的通经络,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推拿要谨慎待之,必须要找正规医院的有资质的中医医生进行,不要到保健院做不正规的推拿。药物 发作的时候可以按医嘱服用止痛、神经营养、活血化瘀类药物。手术 对于疼痛剧烈、难以耐受,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的患者,那么可以行手术治疗。脊髓型的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手术。目前在颈椎病早中期,一般都可通过脖子前方的微创手术解决问题,创伤和痛苦都很小,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拖到晚期就常需要通过脖子后方痛苦较大的手术来缓解病情。 总之,颈椎是人体中最为精细的运动单元之一,但同时又是如此的灵活有序,其中任何一个零件损伤或老化都会导致颈椎病,其老化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关键是防病于未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颈部的自我保健;一旦到了需要手术的地步时,也不必惧怕,因为对于正规资质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来说,颈椎手术是创伤最小、效果最确切的外科手术之一。专家介绍沈洪兴,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熟练掌握颈椎、胸椎和腰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以颈椎病、颈椎外伤和颈椎畸形为主攻方向;特别在晚期重度高龄颈椎病诊治、颈椎微创手术、颈椎二次翻修手术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积累。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上午(东院)——上海仁济医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