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喝咖啡预防帕金森病,有谱了!喝咖啡好处多,降低帕金森病风险就是其中一个。一直以来,有大量的观察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喝咖啡与帕金森病风险降低有关。还有研究发现,咖啡的这种保护作用似乎与其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关,而且含咖啡因的茶和巧克力等,也有类似的保护作用。不过,患者确诊帕金森病之前血液中咖啡因及代谢产物的水平,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因此,说含咖啡因的咖啡有预防帕金森病的作用,总感觉还差点儿证据。近日,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RoelVermeulen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eurology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分析了超18万人的13年随访数据,发现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37%;而且诊断前血浆中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和茶碱的水平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咖啡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可归因于咖啡因及其代谢物。论文首页截图众所周知,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运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寻找降低帕金森病的保护因子,开发帕金森病的一级预防方案,对于减轻全球帕金森病负担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言,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则没有这种保护效果。这些研究均暗示,咖啡的保护作用与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有关。有意思的是,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血液中咖啡因及其主要代谢物(如副黄嘌呤和茶碱)的浓度降低。遗憾的是,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不能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这也提示,它们可能只有预防作用。为了进一步证实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的保护作用,Vermeulen团队分析了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研究队列(EPIC)的数据,前瞻性地调查咖啡因与未来帕金森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他们这项研究共纳入了EPIC队列的184024名参与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1年。经年龄调整后,65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帕金森病发病率分别为每10万人年134例和77例。所有患者从入组到确诊帕金森病的中位时间为8.3年。在分析数据之后,他们观察到咖啡摄入量与帕金森病之间存在反向暴露-反应关系(p=0.003),摄入量最高的四分位数人群与不喝咖啡的人群相比,患帕金森病风险下降37%。在亚组分析中,女性获益似乎更大,喝无咖啡因的咖啡无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研究患者圈定在随访8年后才确诊的281例帕金森病患者之后,Vermeulen团队发现咖啡摄入量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的人患帕金森病风险下降了46%。咖啡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最后,他们分析了参与者血浆中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以及它们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咖啡因及其代谢物副黄嘌呤和茶碱与帕金森病风险呈负相关,这三种物质的水平每增加一个SD,对应的OR值分别为0.80、0.82和0.78,而且这种相关性会随着诊断前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加强。咖啡因及代谢物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Vermeulen团队的这项研究证明,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呈反向关系;而且咖啡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暴露有关,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一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近40%。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血液样本是在帕金森病确诊之前采集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有力地证明了含咖啡因咖啡的保护作用。
一个故事让你搞懂帕金森药物以上就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六大类主要药物,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与帕魔顽强斗争!Reference:MovementDisorderSocietyEvidence-BasedMedicineCommittee.InternationalParkinsonandmovementdisordersociety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UpdateontreatmentsforthemotorsymptomsofParkinson'sdisease.MovDisord.2018;33(8):1248-1266.doi:10.1002/mds.27372.
世界帕金森病日|一图读懂帕金森病世界帕金森病日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作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健康杀手”,这种脑重大疾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一半在中国!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下帕金森病。欢迎各位阅读、收藏及转发本文!
专家指南·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专家指南(前言)·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专家指南(一)·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二)·脑电图诱发试验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三)·儿童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四)·视频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五)·癫痫监测单元建设标准·专家指南(六)·癫痫外科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七)·危重症持续脑电图监测技术标准·专家指南(八)·新生儿脑电图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九)·临床脑电图报告规范
NatRevNeurosci全面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AD、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神经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疾病中的作用。阐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征如何改变,并且可能与功能改变有关。
Topography-of-cortical-thinning-in-the-Lewy-body-dis_2020_NeuroImage--Clinic
帕金森病(PD)患者在长期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后,超过80%的患者最终会出现症状波动(如“关期”延长、“开期”缩短、剂末现象等)1。在另一项国内的研究中,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中国患者在近1年内有29.0%出现症状波动,而10年以上人群中症状波动的发生率则高达68.3%2。在一项针对帕金森患者的问卷调查中,高达66.3%的患者认为改善症状波动非常重要3。因此,对帕金森患者的症状波动现象进行更好的管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协助医生们针对患者个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MDS(InternationalParkinsonandMovementDisorderSociety,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学会)在2002年第一次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发表了选择治疗方法的建议,而且之后也在定期更新,最近一次的更新是在2018年。截至目前,针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治疗方案仍然在不断增加,多项临床试验结果也在陆续发表。因此在2025年,MDS基于10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了新的评估方法,系统评估了现有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4。 图1在文章中,针对每一项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价都采用了两个维度:(1)结局的临床相关性(theclinicalrelevanceoftheoutcome);(2)证据质量(thequalityoftheevidence)。为了确定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如果有临床数据,就会使用相应量表上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minimalclinicallyimportantdifferences)。对于“开期”时长、“关期”时长以及无异动症的时间长度,最小临床重要差异为每天1小时5。而对于PDQ-39(帕金森病问卷-39项,Parkinson'sDiseaseQuestionnaire-39),最小临床重要差异为5分6。在证据质量方面,采用改良的GRADE方法(modifiedversionof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s),基于偏倚风险、不精确性、不一致性、间接性以及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对每一项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估(图2)。 图2沙非胺(既往称沙芬酰胺,safinamide)是新一代的MAO-B(B型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B)抑制剂,并且是所有药物中唯一的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抗帕金森的药物。沙非胺除了通过抑制MAO-B对多巴胺递质的分解代谢外,还可以通过阻滞离子通道的途径来抑制过量谷氨酸的释放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症状7。该篇文献经过筛查最终纳入了4项与沙非胺相关的RCT8-11。在4项RCT中,对比评估了沙非胺和安慰剂之间对于改善“开期”和“关期”时间的疗效。全部试验都观察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关期”时间减少(相比安慰剂组减少约1h),并且增加了不伴有令人困扰的运动障碍的“开期”时间(相比安慰剂组增加约1h),显示了沙非胺对于症状波动者的优越疗效。在PDQ-39评分表方面,其中1项研究8显示沙非胺达到了改善日常生活质量的阈值,另一项研究9提示在沙非胺100mg组中,对于安慰剂,PDQ-39评分的改善也超过了5分的阈值均提示了其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作用。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MDS目前基于现有研究认为,沙非胺是唯一具有双重作用机制(MAO-B抑制和通道阻滞)的抗帕金森药物。而且在药物有效性方面,相比于前两代MAO-B阻滞剂司来吉兰和雷沙吉兰,其对于症状波动的改善有更高程度的证据支持(沙非胺为有效,司来吉兰为证据不足,雷沙吉兰为可能有效)。并且唑尼沙胺(zonisamide)不再被认为是双机制治疗药物,其对症状波动的有效性方面,MDS也基于最新证据也将其从有效调整为可能有效(图3)。 图3此外,IPX066,ER(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缓释剂,LevodopaCarbidopaExtended–Release,IPX066为其研究代码)在治疗症状波动上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是唯一被MDS认为有效的Levodopa/PDI(左旋多巴/外周脱羧酶抑制剂)类药物。文中参考了1篇发表于2013年的RCT12。该研究发现IPX066相比对照组在减少“关期”时间上有明显优势(约1.2h,P<0.0001),并且在“开期”时间上也有明确改善(不伴令人困扰的运动障碍的“开期”时间为0.9h,P<0.001;不伴任何运动障碍的“开期”时间为0.7h,P<0.05)(图4)。 图4在外科治疗方面,MDS也对各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有效性做了较大的调整。当前,BilateralSTNDBS(BilateralSubthalamicNucleusDeepBrainStimulation,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是唯一被MDS认为有效的术式。而在上一版推荐中同样被认为有效的BilateralGPiDBS(BilateralGlobusPallidusInternusDeepBrainStimulation,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和Unilateralpallidotomy(单侧苍白球切开术)现已被调整为可能有效(图5)。 图5时隔7年MDS从数据库中15485篇相关文章最终筛选了102项高质量RCT,并且采用了新的方法来对所有纳入的文章进行治疗有效性分析和证据质量分级。随着时间推移、新药的开发和更多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人们对于帕金森运动波动的理解和治疗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IPX066成为唯一达到有效级别的Levodopa/PDI类药物、普拉克索和罗替高汀的治疗地位仍然稳固、恩他卡朋和雷沙吉兰的有效性级别下降、沙非胺成为唯一有效的双机制药物、唑尼沙胺在有效性级别下降的同时也不再被认为具有通道阻滞的作用、BilateralSTNDBS是当前证据最充分的针对运动波动症状的手术方案。未来随着更多新药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的进行,治疗的选择仍然可能会出现变化。 MDS最新的循证医学建议确认了沙非胺对于帕金森病症状波动治疗的有效性。作为新一代的MAO-B抑制剂,沙非胺可以抑制MAO-B对于多巴胺递质的代谢,同时调节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抑制过量谷氨酸的释放,通过目前唯一的双重抗帕金森机制,可以明显减少“关期”时间并且增加不伴有令人困扰的运动障碍的“开期”时间,其在改善PDQ-39评分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对于非运动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3-15。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沙非胺将会是很有优势的选择。 参考文献1.StocchiF,AntoniniA,BaroneP,etal. EarlyDEtectionofwEaringoffinParkinsondisease:the DEEP study.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14Feb;20(2):204-11. 2.WanY,YuanC.HouX,etal.Wearing-offIdentificationinParkinson'sDisease:Theshapd-woqStudy.FrontNeurol.2020Mar13:11:116.3.WüllnerU,FuchsG,ReketatN,etal.RequirementsforParkinson'sdiseasepharmacotherapyfromthepatients'perspective:aquestionnaire-basedsurvey.CurrMedResOpin.2012Jul;28(7):1239-46.study.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14Feb;20(2):204-11. 4.deBieRMA,KatzenschlagerR,SwinnenBEKS,PeballM,LimSY,MestreTA,PerezLloretS,CoelhoM,AquinoC,TanAH,BrunoV,DijkJM,HeimB,LinCH,KauppilaLA,LitvanI,SpijkerR,SeppiK,CostaJ,SampaioC,FoxSH,SilverdaleMA.UpdateonTreatmentsforParkinson'sDiseaseMotorFluctuations-AnInternationalParkinsonandMovementDisorderSociety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MovDisord.2025Mar8.doi:10.1002/mds.30162.Epubaheadofprint.PMID:40055961. 5.HauserRA,GordonMF,MizunoY,etal.MinimalclinicallyimportantdifferenceinParkinson’sdiseaseasassessedinpivotaltrialsofpramipexoleextendedrelease.ParkinsonsDis2014;2014:467131. 6.HorvathK,AschermannZ,KovacsM,etal.ChangesinqualityoflifeinParkinson’sdisease:howlargemusttheybetoberelevantNeuroepidemiology2017;48(1–2):1–8. 7.Calabresip,KulisevskyJ.SafinamideasAdd-onTherapy-MovingBeyondDopamineforaMultifacetedApproachinParkinson'sDisease.EuropeanNeurologicalReview,2017:12(Suppl.5):2-6. 8.BorgohainR,SzaszJ,StanzioneP,etal. Randomizedtrialofsafinamideadd-ontolevodopainParkinson’sdiseasewithmotorfluctuations.MovDisord2014;29(2):229–237. 9.HattoriN,TsuboiY,YamamotoA,SasagawaY,NomotoM.Efficacyandsafetyofsafinamideasanadd-ontherapytoL-DOPAfor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phaseII/IIIstudy.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20;75:17–23. 10.SchapiraAHV,FoxSH,HauserRA,etal.AssessmentofsafetyandefficacyofsafinamideasalevodopaadjunctinpatientswithParkinsondiseaseandmotorfluctuations:arandomizedclinicaltrial.JAMANeurol2017;74(2):216–224. 11.WeiQ,TanY,XuP,etal.TheXINDIstudy:arandomizedphaseIIIclinicaltrialevaluatingtheefficacyandsafetyofsafinamideasadd-ontherapytolevodopainChinese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withmotorfluctuations.CNSDrugs2022;36:1217–1227. 12.HauserRA,HsuA,KellS,etal.Extended-releasecarbidopa-levodopa(IPX066)comparedwithimmediate-releasecarbidopa-levodopa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andmotorfluctuations:aphase3randomised,double-blindtrial. LancetNeurol2013;12(4):346–356. 13.CattaneoC,M¨ullerT,BonizzoniE,etal. Long-TermEffectsofSafinamideonMoodFluctuationsinParkinson'sDisease. JParkinsonsDis.2017;7(4):629-634. 14.CattaneoC,BaroneP,BonizzoniE,etal. EffectsofSafinamideonPaininFluctuatingParkinson'sDiseasePatients:APost-HocAnalysis.JParkinsonsDis.2017;7(1):95-101. 15.GarcíaDS,LópezIC,GuerraCL,etal. SafinamideimprovessleepanddaytimesleepinessinParkinson'sdisease:resultsfromtheSAFINONMOTORstudy.NeurolSci.2022Apr;43(4):2537-2544. 提示: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论坛导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暨附属医院团队在帕金森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首次通过多模态脑电与运动传感技术,揭示了负面情绪对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性震颤变异性的动态调控机制,为开发行为干预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暨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王共强课题组在帕金森病(PD)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通过结合脑电图(EEG)与高精度运动传感器技术,研究首次揭示了负面情绪通过特定神经机制调控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性震颤变异性的动态变化,为通过情绪行为干预改善震颤症状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该成果以“NegativeEmotionModulatesPosturalTremorVariabilityinParkinson’sDisease:AMultimodalEEGandMotionSensorStudyTowardBehavioralInterventions”为题目,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IBRONeurosciRep(JCR:Q3,IF:2.0),第一作者林康主治医师,通讯作者王共强主任医师。IBRONeuroscienceReports 由知名出版机构Elsevier和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联合发行的一本聚焦于脑研究及大脑的同源学科,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专业认可度。情绪与震颤的“隐秘关联”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约70%患者受震颤困扰,其中姿势性震颤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书写等日常活动。传统药物治疗对姿势性震颤效果有限,而临床观察发现情绪波动常伴随震颤变化,但其机制长期不明。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情绪诱导视频(积极、中性、负面)结合多模态监测手段,对20名帕金森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展开实验。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情绪维度纳入震颤机制分析,发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会显著增加震颤的强度和波动性。通过高精度运动传感器监测,患者在观看负面情绪视频时,手部加速度均方根值(RMSacc)较中性情绪状态升高23.6%,且与主观情绪评分呈现显著负相关。神经解码:负面情绪引发“矛盾反应”脑电图数据显示,患者在观看负面情绪视频时呈现独特的神经活动模式:前额叶(Fp1/Fp2)和颞叶(T3/T4)区域的β波段功率显著异常,提示边缘系统与运动网络整合功能失调。尤为关键的是,患者对负面情绪存在“矛盾处理”——主观愉悦度评分(valence)显示更强的负面感受,但生理唤醒度(arousal)却低于健康人群。针对这种情感认知与生理反应的分离现象,论文通讯作者王共强解释:"这种‘高情绪负价-低生理唤醒’的分离现象,可能反映边缘系统与运动网络的功能失整合,导致情绪波动‘点燃’震颤。"震颤波动与情绪维度精准关联通过佩戴于手指的运动传感器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负面情绪状态下患者的震颤强度(加速度和角速度均方根值)显著增加,且与情绪维度呈现特异性关联:震颤变异度与负面情绪愉悦度评分呈负相关,与唤醒度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当患者经历高唤醒、低愉悦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时,震颤症状最为明显。临床转化:情绪调节或成治疗新靶点“这项发现打破了传统单一针对运动症状的治疗模式,”论文通讯作者王共强教授指出,“我们首次证实通过调控负面情绪处理,可能成为控制震颤的新突破口。”研究团队首次提出"情绪-运动双路径干预"框架: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实时监测皮肤电导等生理指标,帮助患者识别并调节负面情绪状态;靶向神经调控:结合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同步干预前额叶-边缘神经网络,实现情绪与震颤的双重改善。此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的理解,更开创了“神经-行为”协同治疗的新范式。研究团队强调,此项突破得益于多学科交叉创新,后续将开发可穿戴式情绪-震颤监测系统,推动个体化精准医疗。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情绪调控或将成为帕金森病康复体系的关键拼图。研究团队已开展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显示,经过8周正念等技术进行情绪调节训练的患者,日常震颤发作频率降低37%。该发现为帕金森病非药物干预开辟了新方向,未来或可通过"情绪疫苗"式训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团队正与神经康复工程专家合作,研发结合虚拟现实的情绪-运动联合训练方案。未来,通过个性化情绪管理干预,或将为数百万帕金森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症状控制方案,提升生活质量。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王共强课题组长期从事神经变性与运动障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MovDisordClinPract、Front.Neurol、BrainandBehavior等SCI/Medline/CSCD期刊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近几年,王共强团队在帕金森病及相关运动障碍疾病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具身认知对震颤和冻结步态运动障碍症状的动态调控机制,并证实中医药“养肾止颤汤”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显著临床价值。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inNeurology》《IBRONeuroscienceReports》《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为全球数千万运动障碍疾病患者带来曙光。核心发现1. 情绪是震颤的“隐形开关”:脑科学与可穿戴技术揭示关键机制焦虑加剧震颤的科学证据:通过同步脑电(EEG)与高精度运动传感器,团队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会显著增强大脑额叶与运动皮层的异常电活动耦合,导致姿势性震颤幅度波动增加45%,持续时间延长30%(Linetal.,2025)。铜代谢异常如何引发震颤:Wilson病患者震颤呈现独特的高变异性,研究发现其与小脑-丘脑-皮质环路损伤及铜离子沉积密切相关,情绪波动可使震颤强度增加20%(白雪等,2024)。罕见病例成功治疗:团队报道丘脑出血后罕见的Holmes震颤病例,创新性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联合中药治疗,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率达70%(张亮亮等,2018)。2. 冻结步态机制双突破:从“肌-脑串扰”到“具身认知”认知与肌肉的“信号战争”: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FOG)与大脑资源分配失衡直接相关。当执行认知任务时,患者前额叶脑电活动与下肢肌电信号同步性下降50%,揭示“认知-运动干扰”是步态冻结的核心诱因(李佩等,2024)。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康复:团队提出冻结步态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认知-运动解耦”现象,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的“情境模拟训练法”,患者步态冻结频率减少40%(Wangetal.,2023)。3. 中医药现代化里程碑:千年古方获国际循证支持养肾止颤汤疗效显著:一项为期2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该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使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震颤评分下降38%,运动功能改善率达42%(赵蕊等,2021)。中西医结合写入国际指南:《帕金森病补充替代疗法指南》将中药、针灸列为B级推荐方案,推动传统医学走向科学化(王共强等,2019)。5. 时间知觉:运动障碍症状调控的“隐藏推手”首次证实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症状调控存在时间知觉偏差(平均高估静止时间15%),这种偏差与运动启动延迟显著相关。通过时间感知矫正训练,患者步态启动速度提升28%(王静等,2023)。6. 多系统萎缩(MSA)机制与干预研究新视角揭示MSA患者睡眠结构碎片化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恶性循环:夜间觉醒次数增加与日间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洪霞等,2023)。中医药干预MSA的潜力:团队综述显示,补肾类中药可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作频率(马心锋等,2021)。
在帕金森病及路易体痴呆等突触核蛋白病中,α-突触核蛋白的错误折叠和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核心特征。这些病理纤维通过类似朊病毒的传播机制,在神经元间扩散并引发级联病理反应。传统研究主要聚焦于纤维核心区的刚性结构,而占蛋白全长约46%的柔性外壳因其动态特性长期缺乏结构解析,并且其病理功能机制尚不明确。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贺焯皓研究员、刘聪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项晟祺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神经科学期刊《Neuron》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Fibrilfuzzycoatisimportantforα-synucleinpathologicaltransmissionactivity”。该研究首次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纤维表面动态"柔性衣壳"(fuzzycoat)的结构多态性及其对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传播的关键调控作用,为开发精准干预策略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拓展阅读:贺焯皓/刘聪课题组相关研究进展,详见“逻辑神经科学”报道(点击阅读):SciTranslMed︱突破!改善阿兹尔海默病的新方向:微管的适度稳定;NatChemBiol︱王初/刘聪团队合作发现多巴胺修饰调控阿尔兹海默病Tau蛋白功能的关键作用;eLife︱刘聪/刁佳杰团队合作揭示乙酰化修饰在调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生理功能的关键作用;NatCommun︱李艳梅/刘聪团队合作揭示不同翻译后修饰动态调控α-syn病理聚集的机制;CellDiscov︱刘聪/王坚课题组合作从原子水平揭示Tau蛋白病小鼠模型存在的缺陷;CellRes︱李丹/王坚/刘聪合作在人脑中发现并表征由TMEM106B形成的全新病理蛋白纤维聚集体;特邀评论MolCell︱方燕姗/刘聪合作揭示ALS致病蛋白TDP-43的新机制;NatCommun︱李丹/李雪明/刘聪合作报道帕金森病基因突变诱发特殊的纤维结构;NatureCommunications ︱刘聪/李丹课题组揭示:可逆性淀粉样蛋白hnRNPA1结构在应激颗粒组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在体外构建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PFF)传代模型,模拟病理蛋白在脑内的传播过程的实验结果中发现,原始病理种子在连续扩增过程中,其病理传播活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随后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团队鉴定出两种具有相同核心结构,但衣壳结构迥异的纤维多态性。其中Mini-P型纤维衣壳结构更为紧凑,导致纤维整体负电荷暴露较少,与神经元表面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受体结合效率高,并且在纤维酶解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性;Mini-S型纤维衣壳更为松散,具有快速摆动的特性,虽然其体外转化单体形成纤维的效率更高,但与HSPG受体结合较弱,神经元摄取效率较低。这一发现也与在疾病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种子传播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相吻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联合运用冷冻电镜(cryo-EM)、固态核磁(ssNMR)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等前沿结构解析技术系统揭示了病理纤维从核心区到衣壳区的结构信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聚焦纤维核心结构的传统范式。此外,团队通过从动物模型水平的病理传播能力检测到分子水平的蛋白相互作用验证,系统阐明了α-突触核蛋白在体内的传播过程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柔性区域结构的微妙调控所致。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的疾病相关性和进一步向应用转化,研究团队还利用具有特异构象识别能力的抗体区分这两种具有衣壳结构亚型的纤维,通过在不同路易体病患者脑组织中检测疾病中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病理纤维,团队证明了这种纤维亚型的划分在人体内也同样适用,并且Mini-P类似亚型可能也在疾病中扮演着病理传播的主要角色。文章总结图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该研究成果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针对病理纤维衣壳结构和特定性质可能成为干预疾病中病理进程的有效靶点,为帕金森病等突触核蛋白病提供了创新和精确治疗策略。此外,该研究也加深了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病理蛋白传播机制的理解,随着后续研究的进行,针对纤维衣壳结构的干预策略可能成为未来干预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相关病理蛋白传播的突破口。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727-0
2025年4月11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帕金森病日。2025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202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冯涛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顶级期刊TheBMJ发表的最新研究[1],首次预测了2050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帕金森病患病率,2050年全球将有2520万帕金森病患者,比2021年增加112%,而我国的患病率将排名全球第一,其中20~40岁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将增长最快。早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青年型帕金森病(21~40岁发病)、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20岁)患者逐渐增多,这意味着帕金森病逐渐有年轻化趋势。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与精准预后评估,对于实施有效且个性化的治疗意义重大,不仅能够降低护理成本,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诊断方法依赖主观量表评估,存在局限性,而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人工智能在帕金森病诊疗中的多种优势,强调其在早期诊断、症状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理解人工智能在帕金森病领域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直观视角[2-3]:(一)早期精准检测:借助创新技术分析多模态数据,如神经影像数据(如MRI、PET、SPECT等)、生理信号(如语音、EEG、EMG、LFP等)以及其他模态(如步态、手写、螺旋绘图参数等),能在疾病早期甚至症状出现前精准检测帕金森病,部分诊断模型准确率超90%,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二)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通过神经网络技术,AI能够准确评估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结合MDS-UPDRS量表量化分析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准确判断疾病进展阶段;(三) 缓解多种症状:AI能够基于神经影像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策略,结合智能康复设备和相关技术改善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四) 实现个性化治疗:AI通过整合患者的基因数据、临床症状、生活习惯等多源信息,分析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的剂量调整、康复训练的个性化安排等,实现精准医疗;(五) 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医护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六) 助力疾病研究:AI通过神经网络等技术对大量PD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潜在规律和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在DBS治疗PD的研究领域中,使用AI技术辅助DBS精准、智能化医疗已有初步的研究发表。2021年,发表在NatCommun(IF=14.7,Q1)的研究[4]对植入3.0TMRI兼容DBS系统的PD患者,通过采集其在不同DBS刺激参数下的fMRI数据,分析大脑各区域的BOLD信号变化。研究发现,DBS最佳刺激能使运动回路产生特定的BOLD信号变化模式,基于差异从16个感兴趣区域(ROIs)提取BOLD信号特征,使用线性判别分析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从而实现对最佳DBS刺激参数的预测。fMRI可作为DBS疗效的客观生物标志物,为DBS精准程控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客观、个性化的测量方法,有助于优化DBS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2023年,德国柏林团队发表在LancetDigitHealth(IF=23.8,Q1)的一项双盲、随机、交叉、非劣效性试验[5],纳入35例接受过STN-DBS手术且使用方向性DBS系统的PD患者,术后使用基于神经影像数据的StimFit自动化数据驱动算法预测与标准治疗(SoC)相当的运动症状控制的刺激参数。研究发现使用该算法程控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且能够减少获得最佳治疗参数所需的时间。该研究首次前瞻性验证了StimFit算法的可行性,并为复杂的方向性DBS程控提供新方向。综上,人工智能(AI)在帕金森病管理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为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个性化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展望未来,随着多模态数据整合和AI算法的迭代,帕金森病管理将迈向更主动、预防性的模式。在DBS领域,AI技术的融入将使其朝着智能化、精准化、自适应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的进步可以通过解决神经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重要挑战,从而开发出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支持医学发展。参考文献:[1]SuD,CuiY,HeC,YinP,BaiR,ZhuJ,LamJST,ZhangJ,YanR,ZhengX,WuJ,ZhaoD,WangA,ZhouM,FengT.ProjectionsforprevalenceofParkinson'sdiseaseanditsdrivingfactorsin195countriesandterritoriesto2050:modellingstudyof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21.BMJ.2025Mar5;388:e080952.doi:10.1136/bmj-2024-080952.PMID:40044233.[2]GuptaR,KumariS,SenapatiA,AmbastaRK,KumarP.Neweraof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machinelearning-baseddetection,diagnosis,andtherapeuticsinParkinson'sdisease.AgeingResRev.2023;90:102013.doi:10.1016/j.arr.2023.102013[3]ReddyA,ReddyRP,RoghaniAK,etal.ArtificialintelligenceinParkinson'sdisease:Earlydetectionanddiagnosticadvancements.AgeingResRev.2024;99:102410.doi:10.1016/j.arr.2024.102410[4]BoutetA,MadhavanR,EliasGJB,etal.PredictingoptimaldeepbrainstimulationparametersforParkinson'sdiseaseusingfunctionalMRIandmachinelearning.NatCommun.2021;12(1):3043.Published2021May24.doi:10.1038/s41467-021-23311-9[5]RoedigerJ,DembekTA,AchtzehnJ,etal.Automateddeepbrainstimulationprogrammingbasedonelectrodelocation:arandomised,crossovertrialusingadata-drivenalgorithm.LancetDigitHealth.2023;5(2):e59-e70.doi:10.1016/S2589-7500(22)0021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