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的内容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可以让人身体和心理紧密依存而统一。 “应激”是什么意思? 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和周围环境不断发生冲突并形成应激。应激会让短期适应不良的机体,表现出对环境的暂时适应。 应激时,大脑中枢接受外界刺激把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激素释放因子(CRF),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临战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增加机体活动力量。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以应付紧急情况,使机体暂时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 为什么长期应激会损害健康? 机体防御贮备能力有限,如果长期不能适应周围环境,机体就会被过度长期消耗。肾上腺皮质激素虽然可以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应激相关的器官功能衰退,出现大量心理和躯体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肿瘤,抑郁,焦虑等。 应激对健康的损害很隐蔽 通常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不直接地引起应激。当事人常常察觉不到自己产生应激,常把应激感觉变成一种常态。有时还追求此类刺激,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刺激从而获得应激的体验。当前,很多人缺乏对“应激隐秘性损害健康”的认知。 随时更新思维方式可减轻应激 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诸如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付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支持等,均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建设性学习良好的人,开放的思维体系,随时自我更新升级自己原来的思维,足够多的对客观规律的认知的积累,极大的降低应激程度。 良好的适应能力可减少应激源头 好的适应能力可以从源头减少环境对机体产生的刺激,知道自己适合的角色,把工作适应成兴趣爱好,或者把兴趣变成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与时俱进,机体不用动用应激系统来帮助你适应环境,也就从源头减少了应激发生。 当前,大多数人只认知到躯体的健康,认为获得健康就是打针吃药。其实高级的健康,不在医院,在你养成的长期建设性学习和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习惯中。 专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副主任医师 朱焱 本文已经发表于人民网科普。 什么是高级的健康!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那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 什么是健康?有没有基本健康?有没有高级健康?这是患者常问我的问题。其实健康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好比我们想要吃饱,还是既营养又健康地吃饱,还是既营养健康又色香味俱全地吃饱。健康也是如此,你认知到哪一层,你就会有那一层相应的健康需求。 我的科室名为“精神卫生科”,每天都会遇到患者进门时偷偷地进,离开时偷偷地走,生怕被别人看见。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只有患有躯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去看医生?但在发达国家,心理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却是“正常人群”,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甚至竞选的政治家?我认为是因为大家对健康的理解不同。 临床上,我发现一些患者,无论我如何解释,他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很难改变,感觉心理治疗对他们无效。 曾有一位女焦虑患者,经常不分场合地发脾气。除了药物干预,我还要对她进行了心理辅导,主要劝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听归听,做归做,她不久后又开始抱怨,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挫折都归因他人:孩子学习不好、先生坏毛病太多、同事不尊重她……直到什么原因都找不到了,就归结为医生治疗有问题。她认识不到人得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她的生活越来越糟,疾病也越来越重。 躯体疾病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我有个高中同学,他喜欢工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近十年来,每次见面我都表示,这种习惯对身体不好,时间长了会得病。他非但听不进去,还指责别人不要干涉他的生活方式。但前不久,他在跑步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人习惯性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愿意开放自己大脑,拒绝接纳不同想法,这其实是建设性的学习能力不足。相反,那些开放自己思维体系,抱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态,随时准备自我更新升级的人,则是不然,当医生说出他不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时,他们不会觉得医生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乐于把好的建议融入固有的思维体系中,如此一来,身体健康就会很快改变。 我遇到过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焦虑患者,她初始的症状和那位“抱怨一切”的女患者一样,我同样称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认知局限:为孩子学习发脾气,因为你没认识到考试成绩不是全部;公司同事不尊重你,或是因你起初没有尊重同事;治疗效果不好,也许是你没有完全理解医生的意思等。她听后就建设好全新的内心,不断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知不断提高,抱怨越来越少,生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健康。 我还有一位以前不太重视睡眠的朋友,他年轻时经常熬夜,喜欢夜间创作。有一次,我把不重视睡眠的医学危害告诉他,他不仅回去查了很多资料进一步了解熬夜的健康损害,而且开始早睡早起。每次见面,他还问我自己还有哪些不良习惯需要改变,他很乐意听不同意见。如今他精力旺盛,事业成功。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善于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学习的人通常健康和长寿,因为学习能力强,他们懂养生,按时起居,定时锻炼,知道健康饮食,科学用脑,生活自律,他们也因此很少患躯体和心理疾病,也就拥有一种在躯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之上的一种健康状态。 不过,建设性学习能力可不简单,不是应试教育,更不是学历。这是一种能够构建思维体系,进而改变行为,并由此能自动变成行动的一类学习。为何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来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来访者”而非“病人”?因为他们在追求由建设性学习能力带来的那种更加高级的健康状态,也是一种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上的“高级健康”。 还有没有更好的健康状态?临床观察发现,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人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环境适应能力看起来简单,其实也很难。比如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实践获得的能力。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有分工,也有不同角色,只有经过不断尝试,才能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这个适应能力就是此类健康的核心能力,我称其为“良好适应能力带来的健康”,它也是最高阶的健康等级。能明白自己最合适的角色,尽早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状态。 此外,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同时不去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或嫉妒别人的成功。安静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一种更健康的状态。所以,有些人不健康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不知不觉做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事情,即使有很强的建设性学习能力补救,最终还是一种不适的状态,时间一久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除7%先天遗传病和后天严重生物性疾病外,我重新对健康内涵做了一个全新的结构假设。人群健康的状态可看作一个金字塔(见下图),绝大多数人很容易获得躯体健康,这是基本健康,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从我的医疗样本中分析,65%人具备这样的健康状态;中间部分是情绪正常、智力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群,占比20%左右;少数具有良好建设性学习能力的人,拥有建设性学习能力的健康,认知水平高,处于金字塔中上部,约占5%;还有极少数处于塔尖健康的人,是一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享受着自己最爱的工作,基本很少得病,不足1%的人具备。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健康对外界因素的联系,建设性学习能力是健康对内在认知不足的修复和调整,心理健康是中间的桥梁,躯体健康是健康的根基,健康是以上各种能力的水到渠成和相互呼应。 当前,大多数人只认知到躯体健康,认为获得健康就是打针吃药。其实高级的健康,医生和医院给不了你。好的健康不在医院,在你建设性学习和适应能力里,倘若大家有高级的健康认知,开放思想、不断学习,做适合自己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人会越来越多,前往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将越来越健康。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那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当我们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建设性学习成为行为习惯,我们便会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去合理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去攀比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再以傲慢姿态待人待事。希望更多的朋友在“健康金字塔”中不断升级。(此文原创作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理科朱焱博士,发表于人民网)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疾病治疗20年精神心理科医生。我一直在临床医学工作,我很喜欢帮助他人治愈疾病,也就是帮助他人获得健康。这是我喜欢的事情,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什么是健康?有没有基本健康?有没有高级健康?是患者常问我的话题。在几十年的医疗临床实践中,看过十多万病人,我试图告诉每一个患者,健康是一个结构,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就好比我们对食物的要求一样,你是想要吃饱就好,还是又营养,又健康的吃饱,还是又营养又健康又要色香味俱全的吃饱。健康就像你对吃饭的要求一样,你认知到那一层,你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需求。 健康如何从低级到高级?高级的健康是什么?健康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心想,不就是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吗?这个问题我早就知道了。嗯,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我的科室名称叫做精神卫生科,我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进门时偷偷的进,离开时偷偷的走,生怕被别人看见,一切都是悄悄摸摸的,搞的我的科室也很神秘,但是我知道他们去看感冒、发烧、高血压、心脏病时,一定是理直气壮的。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只有躯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看医生,而在发达国家心理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正常人群,特别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甚至竞选的政治家都需要心理顾问?为什么发达国家越优秀的人越理直气壮的需要心理健康咨询?我觉得核心的问题还是大家对健康的理解不同。 下面我要讲的都是我和患者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事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最终都在影响着每一个患者的身心健康。 最早在心理治疗中,我发现一些患者无论我如何反复地解释,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改变都很难,感觉心理治疗对他们无效,药基本上停不下来,一停药不久就复发。永远属于“你有病,我有药”的阶段。记得一位女焦虑患者,经常不分场合的歇斯底里发脾气,除了药物的干预,我必须要对她做心理辅导,最主要的就是劝她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因为最终都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情绪,如果这一点改变了,她就不容易抱怨了。但听归听做归做,她每次都认真听了,可不久又开始抱怨周围的人,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挫折都归结为他人,一会儿是孩子学习不好,一会儿是先生坏毛病太多,一会儿是公司同事不尊重她,一会儿是别人干啥啥不行,全得累自一己,天怒人怨…最后什么原因都找不到了,归结为医生治疗的问题。她总是抱怨,发脾气,觉得自己委屈,生活越来越糟糕,疾病也越来越重,离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会越来越远。 除了心理疾病有这样的现象,躯体疾病也有类似情况。我有个高中同学,他总是很晚才睡,喜欢工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中午才起来。最近十年,每次见面我都告诉他,这种习惯对身体很不好,时间长了会得病的。他听不进去,希望别人不要干涉自己的自由,他说了很多晚睡的好处,还找来很多理由解释他不得不晚睡,比如早睡睡不着,夜里安静工作效率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特点,中医的观点,西医的观点等等,滔滔不绝。前不久,他在跑步中,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我很惋惜,请大家想一想,这样不健康的人和事,是不是也发身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习惯的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不愿意开放自己大脑,不愿意接纳不同的想法,也就是建设性的学习能力不足。而那些开放自己的思维体系,抱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态,随时准备自我更新升级的人,当医生说出他不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时,不觉得医生是在批评他指责他,很乐于改变自己,把好的建议融入自己原来的思维体系中,构建出一个新的内心世界,身体健康改变很快。 我们看看与此相反的人情况如何吧?我遇到过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焦虑患者,她的初始症状,和那位抱怨一切的女患者一样,我说你生气不是因为外界什么原因,其实根本问题是你自己内心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为孩子学习发脾气,是因为你还认识不到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全部。你觉得公司同事不尊重你,也许是你先不尊重同事的反馈,你治疗效果不好,也许是你没有完全理解医生的意思等等。她仔细地听了,马上就建设好全新的内心,抱怨也就越来越少了,也就越来越少生气了,越来越健康了。 我也有一位以前不太重视睡眠的朋友,他年轻时经常熬夜,喜欢夜间创作,有一次我把不重视睡眠的医学危害告诉他后,他回去还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熬夜的确对健康损害太大。很快就改变自己习惯,早睡早起。现在见面了,他就问我自己还有什么不良习惯需要改变,他很乐意听不同意见。他现在精力旺盛,事业成功。 我把这个观察扩大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那些善于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学习的人都是非常长寿和健康的。通过学习明白了科学饮食,就很难得高血脂、高血糖了。认知到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得肿瘤,你就会比其他人少得肿瘤。懂运动学的话,就不会瞎锻炼,伤害关节,就特别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频率。懂得了每个人的情绪都是自己导致的,就很少怨天尤人了,懂得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就不会操心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了。 由此我认识到了具备这种学习能力的人是很少生病的一类人,因为学习能力强,他们懂养生,按时起居,定时锻炼,知道健康饮食,科学用脑,他们很少得躯体和心理疾病,他们拥有一种是在躯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之上的一种健康状态,是强大建设性学习能力构建的一种健康。躯体健康就好比普通餐馆,心理健康是比较讲究的餐馆,由学习得来并保持的这类高级健康就好比是高档的徽菜馆。 建设性的学习能力,不是应试教育的那种学习,更不是学历,这类学习能力的重点在,要具有建设性,好比修房子一样,是能够构建我们的思维体系,并改变行为的一种学习,学到并由此能自动变成行动的一类学习。真的学透了,才能知行合一的一类学习。 理解了建设性学习,是不是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来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我们理解的正常人,他们不说是病人,说是来访者。因为他们除了躯体健康,没有心理疾病外,他们还在追求更加高级的,由建设性学习能力带来的那种健康状态。这样的一种健康状态,又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上的,又一个维度的高级健康。 除了建设性学习能力带来的新的健康状态外,还有没有更加高级的健康状态?这些年我看到不少学习能力很好的朋友,对生活状态还有更高的追求,有个朋友把市场上有关养生和心理书都学习了,经常告诉我他很有收获,我也觉得他理解并行动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满意自己的健康状态。他面对生活工作里的问题,可以用学习很好的不断调整自己。但是依然感觉哪里不太对。他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具有很的学习带来的健康,依然还有时感到心累,茫然,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压力。 记得有一个朋友,她家庭很好,工作也很好,躯体心理都很健康,但她说每天上班看见那栋办公大楼就难受,主要是没有事情可做,就是看看新闻,读读报纸,喝喝茶。我说那不是很多人追求的工作吗?待遇高、轻松、稳定、安逸。她说她一天都不想这样呆下去了,她一直在自学法律,也考取了相关资质。她说她喜欢法律。突然有一天从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她辞职了,加入了一个律师事务所,每天又苦又累,但从我她的眼神里看到的是光芒和享受。我想她躯体累了但心不累了。 大家知道德国有全世界最多的顶级小公司。每个公司一百年就干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生产钉子,生产轴承,生产笔芯...。他们似乎对多元化经营兴趣不大。他们不觉得当官或者富人就是好选择,官员和普通工匠没有什么不同。官员和富人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大家没有高低,只有不同而已。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我们看到要想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还有一个更高的健康标准,就是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针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身体状态,很快适应环境的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容包括,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等。是人这个个体接纳社会,融入社会能力的表现。好的适应能力比如:不仅能在逆境中生活,也能在顺境中生活。不仅能在农村生活,到了北京上海也能很快融入其中,很好地生活下去。也包括你现在在大城市生活,也可以去一个很偏僻的小地方愉快的生活。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内容挺多的,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向周围环境妥协,不等于是会说应景的话,会溜须拍马,左右逢源,这方面的理解过于简单了。它是一个人在社会这个复杂环境下的大修养,可以神采奕奕的阳春白雪,可以生趣盎然的下里巴人,是可以真诚平等的与每一个阶层的人生活和对话的修为。 比如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一种更适应周围环境的生活方式。这个能力学习不来的,是需要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得到的能力。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完成一项任务,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中有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能尽早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这个适应能力就是此类健康的核心能力。我称它为“良好适应能力带来的健康”。它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建设性学习带来的健康之上的,最高阶的健康等级。 有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了,有的人用一辈子的实践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角色。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管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生意,社会角色没有好坏,只有不同。如果你只认为当官或者富人这个角色适合于自己,你就会丢失选择从事某种适合自己职业的能力,从而丢失了你的实现顶级健康状态的可能。 这个社会适应能力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职业的选择,因为不同职业里都是有分工的。如果我不是医生,我去学校,可能适合我的就是当一名普通教师而不是班主任。如果我去企业,适合我很可能就是一名技术员或者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心安理得的干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不嫉妒能力圈外别人的成功,安逸踏实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巴菲特和芒格被问及如何快乐长寿时,他两回答内容差不多,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干自己喜欢的事。巴菲特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七岁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了,一直在做他最喜欢的事情,一直和自己最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也听到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干自己兴趣正好就是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这些常识性语言都隐藏着健康的大智慧。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同时不去嫉妒其他人在干什么会带来更好的一种健康状态。 我们很多人的不健康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不知不觉干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事情而导致的一种不适状态。 这就是我要说的健康。排除7%天遗传病和后天严重生物性疾病以外,我重新对健康内涵做了一个全新的结构假设。人群中健康的状态可画出一个金字塔的图形。绝大多数的人很容易获得躯体健康,这种是基本的健康,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从我的医疗样本中分析,65%人具备这样的健康态;中间部分是情绪正常,智力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群,占比在20%左右,有少数具有良好建设性学习能力的人,拥有了比心理健康更加高级的建设性学习能力的健康,处于金字塔中上部,大约5%的人具备,还有极少数处于塔尖健康的人,是一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足1%人具备。这部分塔尖的人可能是领袖,高僧,成功企业家,也可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农民。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健康对外界因素的反应,建设性学习能力是健康对内在的修复和调整。心理健康是中间的桥梁,躯体健康是健康的根基和基础。健康是以上各种能力的顺其自然,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建设性学习和适应能力的水到渠成,心理健康有助于躯体健康,躯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少数人拥有学习带来的健康状态,极少数人曾经体验过顶级健康状态。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那一层,你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的需求,你就会获得那一层面健康状态。当我们具备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建设性学习成为了行为习惯,这时候我们的身心健康会发生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我们会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去合理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会再去攀比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再以傲慢姿态待人、待事,那时应该就是“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的境界。 希望今天通过我对健康观念的分享,引发大家的思考,使更多的朋友在健康金字塔中不断升级。 为什么我们的病人越看越多,我的医院人满为患,每个医院都比超市拥挤,核心的疼点是大家只认知到躯体健康,少数人认知到心理健康。大家都忽略了建设性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把健康完全看成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认为获得健康就是打针吃药。没有一个高级的健康认知,如果大家知道开放思想不断的学习,知道并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降维效应就会出现,有了高级的健康,低级的健康就会减少,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用打针吃药健康的人就会很多,医院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健康。 作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朱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