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的胶质瘤指的是一级和二级的胶质瘤。一级的神经胶质瘤,基本上是良性肿瘤。在这种情况下,力争手术全部切除,切除以后患者也就彻底痊愈了。如果是二级的神经胶质瘤,在全部手术切除的前提下,结合病理及分子病理,考虑是否放疗或者化疗,或长期随访。
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灶常发生于晚期患者,转移瘤可形成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形成,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肺癌脑转移的治疗,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切除转移癌灶,降低颅内高压,防止脑疝形成,并为术后放疗或化疗或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等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由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选择手术治疗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目前认为,以下几类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1、脑转移癌为单发或相邻两个孤立性病灶的患者;2、原发肺癌癌灶已切除而无复发征象的患者;3、无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4、一般情况良好,无全身广泛转移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肺癌的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根治转移瘤,即便是针对单一病灶局部切除,术后也可能出现复发,因此常需辅以相应的辅助治疗。
脑膜瘤常发生于大脑凸面,大多为单发的良性肿瘤。除偶然发现的高龄无症状的小脑膜瘤患者可定期行MRI随访外,完全切除肿瘤后大部分患者可获治愈。随着显微外科、微侵袭外科的发展,尽管有多发脑膜瘤,可一次性手术切除多个脑膜瘤,不会明显增加创伤、手术并发症等,并且恢复快。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在治疗中一般使用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彻底治疗垂体瘤。在手术中使用内镜辅助下单鼻孔经蝶入路治疗,安全性较高,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使用内镜辅助下单鼻孔经蝶入路治疗后手术时间,血糖水平,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身体恢复较快。
手术时机一般确诊且身体状况允许就应尽早手术。小且无症状的可先观察,定期做影像学检查,有增大或出现症状则需手术。手术入路额下入路:适用于嗅沟前部、体积小、未广泛侵犯的肿瘤。经发际内冠状切口,暴露额骨,形成骨瓣,剪开硬脑膜后分离切除肿瘤。翼点入路:适合肿瘤在嗅沟后部或向外侧累及鞍旁等区域的情况。仰卧头转对侧,翼点切口,磨除蝶骨嵴,打开硬脑膜,经外侧裂池到达嗅沟切除肿瘤。双额冠状入路:用于体积大、跨越中线侵犯双侧嗅沟及额叶底部的肿瘤。冠状切口,双侧额部骨瓣开颅,抬起双侧额叶暴露并切除肿瘤。手术目标尽可能全切肿瘤,降低复发风险。精细操作保护嗅神经、视神经等神经功能,维持嗅觉、视力及认知等功能。处理受侵犯的硬脑膜、颅骨等组织,必要时进行颅骨修补。手术风险可能损伤嗅神经致嗅觉丧失、损伤视神经致视力障碍,还可能引发额叶损伤出现精神症状、认知障碍,或有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伤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感染。关注有无并发症,及时处理。合理规划饮食,加强营养。早期以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根治性切除:对于肿瘤边界清晰、无周围组织侵犯的孤立性纤维瘤,尤其是位于浅表部位或易于完整切除的肿瘤,根治性切除是首选。例如,位于皮肤、皮下组织的较小孤立性纤维瘤,可通过扩大切除,将肿瘤连同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姑息性切除:当肿瘤体积巨大,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紧密粘连,无法完全切除时,可考虑姑息性切除。如发生在纵隔内与大血管关系密切的孤立性纤维瘤,部分切除肿瘤可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手术时机:一旦确诊孤立性纤维瘤,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应尽早安排手术。对于生长迅速、有明显症状或有恶变倾向的肿瘤,更应及时手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当肿瘤压迫神经,致使患者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进行性增大,有导致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风险时,通常需考虑手术。手术目标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降低复发风险。因肿瘤与神经组织紧密相连,手术时需借助手术显微镜、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设备和技术,精准分离肿瘤与正常组织。手术方法传统开放手术:多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肌肉,暴露并可能切除部分椎板以获取操作空间,在显微镜下分离切除肿瘤。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肿瘤切除术、显微镜辅助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