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儿童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儿童癫痫患者的多种特殊性,因此选择和使用抗癫痫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儿童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儿童机体处于快速生长与发育阶段,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都有其特殊性。 2、注意抗癫痫药物对生长发育及体内脏器的影响 儿童期,特别是婴幼儿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而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发育均不成熟,因此儿童使用抗癫痫药物,需要更加注意药物对体内脏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比如为防止抗癫痫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婴幼儿需要更早、更加足量的VitD制剂。再如苯妥英钠,会造成儿童牙龈增生,骨质发育不良等,目前在儿科已逐渐被其他药物代替。儿童肝脏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因此使用可能造成肝损害的药物时需要经常监测肝功能情况。 3、注意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儿童是认知功能发育的关键期,除了癫痫本身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外,有的抗癫痫药物可能对儿童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有可能加重癫痫患者的认知损害,而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大部分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4、注意抗癫痫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调整 儿童用药都要根据患儿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但对某些体重较大的儿童,我们需要根据年龄调整剂量,不能超过成人的剂量。由于儿童的体重增长较快,我们需要定期调整抗癫痫药物的剂量,以免出现血药浓度不足的情况;同时由于儿童肝肾代谢及排泄功能个体差异较大,在用药初期,有时我们需要监测体内的血药浓度来更准确的计算药物剂量。青少年儿童逐渐向成人转化,肝脏代谢功能会有所减慢,因此有可能出现体内血药浓度增加的情况,这也需要引起我们儿科医生重视。 5、注意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与成人相比,儿童癫痫中多种发作形式并存的情况比较多,同时药物难治性癫痫比例相对较高,在治疗儿童癫痫时,联合用药的情况较多,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部分肝酶诱导药物,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等,使用时会降低其他经过肝脏代谢药物的血药浓度,因此在联合使用时,我们需要增加后者的剂量。而某些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以出现相互协同作用,我们需要相应降低这些药物的剂量,如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联合使用。同时应该避免使用相同或相似作用机理的药物联合使用。 6、注意抗癫痫药物适用的年龄范围
【摘要】脑瘫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神经运动检查证实姿势、反射、肌张力、运动异常存在。姿势及姿势反应检查 是关键项目,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的前题下,如果婴儿已明确存在姿势异常,绝大多数可证实反射、肌 张力、运动异常也存在。 小儿脑瘫是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主要表现是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癫痫、智力低下、情绪障碍等。 脑瘫发病率欧美国家多为0.2-0.3% ,1998年健康报报告,我国 6 岁前脑瘫发为0.186%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脑瘫见于所有国家及各种类型家庭,大约每300个出生的婴儿中就有一个脑瘫。美国多位专家所著《脑瘫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一书,强调神经发育状况检查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主要方法,指出姿势、反射、肌张力、运动异常的检测在早期诊断中最为重要[1]。1 姿势、反射、肌张力、运动异常的检查:1.1姿势及姿势反应异常①自发姿势异常 抱位及仰卧位时的自发姿势异,常见为拇指内收发紧或拇指内收达掌心、紧张性头偏斜[2]、头 后仰、自发非对称颈肢反射阳性、自发巴氏征阳性、一侧或一个肢体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1-2个月的婴儿仰 卧位时双下肢僵直、3个月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徐动、过度松软等。②由仰卧扶呈侧卧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头向后仰≥20°、出现紧张性头偏斜等。③由侧卧扶呈俯卧(4个月后查)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面支撑、臀高于头等。④由仰卧拉坐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腕屈曲发紧、肘屈曲发紧、肩内收发紧、肩内旋发紧、头向后仰≥20°、不经 坐位直接立起等。⑤扶持双腋立位悬垂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足向跖侧发紧致足背屈角>100°、下肢交叉发紧、肌性足外翻、肌性足 内翻、上肢头颈姿势异常等。⑥立位悬垂后足轻碰台面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7个月后还不持重、足跟抬起≥30°、肌性足外翻、肌性足内翻 等。⑦立位足踏台面后扶持重心稍前倾并左右转换促其迈步,可引出的姿势异常有7个月后还无迈步意识、7个月后还 不持重、无正常迈步呈快速踏步状、尖足(迈步时足跟抬起≥30°)、剪刀步(迈步时两腿明显交叉)、肌性 足外翻、肌性足内翻等。如孩子不持重、不迈步,应再查足背屈慢角,≥90°为异常。足背屈角是检测下肢肌 张力的方法,在此亦用作激发异常姿势。1.2 反射异常①踝阵挛双侧阳性提示脑瘫是以痉挛为主的类型,双下肢损伤较重;一侧阳性提示该侧损伤较重。②背部侧弯反射4个月前强阳性或4个月后仍阳性,提示脑瘫是以徐动为主的类型。其他类型脑瘫背部肌肉牵张反 射亢进,亦可出现阳性。不对称示阳性侧损伤较重。③膝反射一侧亢进,提示该侧损伤较重。双侧未引出应注意其他疾病。④两个月后踏步反射阳性(有踏步训练的除外),四个月后手持握反射、非对称颈肢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阳 性,六个月后拥抱反射阳性等可在姿势及姿势反应异常的检测中观察到。1.3 肌张力异常①足背屈角异常仰卧扶膝伸展位,轻缓、较慢压足底背屈刚有抵抗时,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慢角,小 腿后侧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加大。稍用力、较快压足底背屈到不能压下时,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快 角,Amiel-Tison将其分为阵发伸展和强制伸展[3] ,前者显示小腿后侧肌肉痉挛,后者提示小腿后侧肌肉、肌 腱挛缩。②内收角异常 仰卧,握两膝保持下肢伸直,向两侧展开双下肢刚有抵抗时,两大腿间夹角为内收角。内收肌牵 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③腘窝角异常 仰卧,骨盆不要离开台面,屈大腿呈膝胸位,展开小腿刚有抵抗时大、小腿间夹角为腘窝角。腘 绳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④肩外展角仰卧上臂伸直,握双腕外展,刚有抵抗时上臂与侧胸间夹角为肩外展角。胸、背肌肉痉挛该角减小。⑤肘伸展角固定上臂,尽量屈肘后伸展,刚有抵抗时上臂与前臂间夹角为肘伸展角。肱二头肌痉挛该角减小。⑥其他肌张力异常可在姿势检查中观察到。1.4 运动发育落后 判断是否有运动发育落后用发育商等法检测,可较准确了解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状况。按婴儿正常运动发育规律可初步了解孩子运动发育概况。婴儿运动的正常发育规律:大运动是2(个月)抬(头)、4翻(身)、6坐、8爬、10站、周走;手功能是3个月应经常张开手、可握住放在掌中的小物片刻,4-5个月手能凑到一起玩,6-7个月能主动抓物,9-10个月能拇指与食指对捏取小物。如果我们能按照推荐的方法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对所有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运动中的某个项目仍落后1-2个月就应疑为异常;如果落后2-3个月或多项落后,常是脑瘫或其他类型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2 脑瘫可伴有的其他异常检测2.1 智力 可用测定智商的方法判断智力。粗略了解,出生1-2个月应较好地注视人脸,2-3个月应能常引出微 笑,4-5个月可认识亲人,6-7个月能认生,9-10个月能听懂1-2句话,1岁可有意识发音等。2.2 视觉 新生儿安静觉醒时就应有视觉追踪反应,他们的眼睛可随着眼前20厘米的红球转动[4]。疑有视觉异常 应请眼科专业检查。2.3 听觉 新生儿安静觉醒时就应有听觉定向反应,头可转向装有豆子的塑料小瓶摇晃的方向[4]。疑有听觉异常 应请耳科专业检查。2.4 斜视 常见内斜,是眼球外展肌力不够所致。2.5 癫痫 疑有癫痫应进行脑电图检查。2.6 其它异常根据需要进行有关检查。 3 辅助检查3.1 视、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有助于视、听等障碍早期诊断;视、听、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也是脑损伤的佐征之一。3.2 头颅MRI检查为脑发育缺陷、脑损伤的形态学证据,虽与临床功能障碍不一定平行,不是诊断脑瘫所必须,但最好有此资料,有时头颅MRI对临床还有所提示,如阻塞性脑积水的早期发现等。3.3 其他检查根据需要增加。4 脑瘫诊断 小儿脑瘫诊断条件有: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尽管脑瘫临床可有多种表现,但一般均有姿势、反射、肌张力、运动四个方面的异常。也就是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的前题下、证实四个方面异常均存在,即可确诊脑瘫。 小儿脑瘫临床分为痉挛、不随意运动(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阵颤等)、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混合、强直 6个类型。 痉挛型按瘫痪部位分为单瘫、双瘫(主要影响双下肢)、三肢瘫、偏瘫、四肢瘫。5 讨论5.1 高危儿定期检查及早期干预是脑瘫早期诊治的重要措施 脑瘫主要见于高危儿。高危因素多数是可认知的,如孩子不到妊娠37周就早产了或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g,胎儿在宫内受到过有害因素的侵袭,孩子出生前有宫内缺氧或出生时窒息,颅内出血,新生儿期黄疸较重或其他危重疾病等。高危儿约占新生儿的1/10。如果孩子出生体重低于1500g,缺氧缺血性脑病、黄疸、颅内出血、感染等为重度,他们发生脑瘫的几率就更高。对高危儿应加强自生后每月一次的神经运动检查。由于部分脑瘫高危因素可不明确,最好对所有新生儿都定期随访到出生6个月,6个月有疑似异常的还应延长观察。 先前我们已观察到,出生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对脑瘫儿强化训练,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5],近年鲍秀兰教授领导的全国协作组研究证实早期干预可减少3/4早产儿脑瘫发生,其余1/4程度也明显减轻[6]。临床观察到,1-2岁后才开始治疗的脑瘫多数只能减轻。因此脑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极为重要。脑瘫是可以基本治愈、不发生瘫痪的。“脑瘫”名称欠妥是前辈所留,家长不要听而生畏,医生也不要怕家长不能接受未及早告知。国际上脑瘫早期诊断指出生6个月前;超早期诊断指出生3个月前。2004年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认为,对脑瘫应早期明确诊断,虽然有些脑瘫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诊断应有把握。5.2 姿势及姿势反应检查是脑瘫早期诊断的关键项目 脑瘫临床姿势、反射、肌张力、运动异常的因果关系是: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造成反射异常,反射异常又引起肌张力异常,在这个基础上就表现出了姿势和运动的异常,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的前题下,如果婴儿已明确存在姿势异常,绝大多数可证实其他三个方面异常也存在。也就是自发姿势异常及姿势反应异常往往是把其他三个方面异常也涵盖在内了,而且姿势异常的表现早于运动发育落后。因此脑瘫的早期认出,主要是观察自发姿势异常及引出姿势反应异常。 对新生儿及幼婴姿势和运动的动态录像观察(GMs),就是通过姿势、运动早期发现异常。但有些异常完全靠自发暴露还不够,激发常常能较快引出。德国Vojta博士推出的七项姿势反应,用体位变化的方法将姿势异常激发出,临床证实有助于神经运动异常的早期认出。由于Vojta设计的方法有些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家长也较难接受,限制了它的应用。基于Vojta姿势反应多是悬空体位变化激发异常,影响了一些较轻异常的早期认出,如脑瘫最常见尖足、剪刀步,仅仅悬空只有重症可激发出异常,而扶持立位异常较易激发出。我们沿着Vojta姿势反应的思路,并吸取其中的立位悬垂、拉坐两项,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姿势反应7项(蕾波),经我们及部分同道和家长应用,观察到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认出[7]。 临床我们还观察到,检察时如孩子紧张、哭闹等,肌张力、反射、运动等结果常不能反映真实状况,而自发姿势异常及姿势反应异常受影响较小,甚至紧张、哭闹可作为激发因素,使异常表现的更明显。另一个方面应注意的是,扶走时足跟不着地不一定是脑瘫的尖足,不要有此表现就诊为脑瘫[8]。鉴别没有肌张力增高的生理性足跟不着地及肌张力增高所致的病理性尖足,一是病理性尖足时均有足背屈角异常;二是根据足跟抬起的程度,足跟抬起≥30°一般是病理性。因判断扶持迈步状况及足背屈角检测均可能有误,此两项检测最好全做,一致时增加结果的确定度,不一致时均应再复查。 还应注意的是扶走时由于下肢肌力差、关节松有时两腿相拌并不是脑瘫的剪刀步。 肌张力检测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检查者施加力度不一,检查时孩的体位、状况不一,一次测准还是多次重复等均影响结果。对紧张的孩子检查用时较长或多次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严重;对放松的孩子多次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轻,因为检查亦是一种牵拉治疗。4.3 足背屈角检测在3个月以下婴儿亦有较大价值 Amiel-Tison提出足背屈角仅在纠正月龄4个月后再查,是因为妊娠最后数周,宫内压力逐渐加大,足背屈角在足月婴儿出生时减小至接近0,头几个月足背屈角才逐渐增加到相当于28周早产儿的40-50°,第4个月以后足背屈角>80°为异常。即婴儿1-3个月足背屈角很小,较难查出异常,所以纠正月龄4个月后再查。通过实践我们体会,纠正月龄4个月前亦可查出足背屈慢角≥90°的异常情况,但小于此值不代表以后仍正常,纠正月龄4个月后应再复查。4.4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是上肢肌张力检测的可用指标 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内收发紧、肘关节屈曲发紧、屈腕、手握拳发紧、拇指内收等。屈腕、手握拳发紧、拇指内收可在姿势检测中明确观察到,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的检测不仅可对上肢肌张力定量,还可分出主要是胸背肌肉痉挛还是肱二头肌痉挛,便于干预指导,优于过去常用的围巾征检测。下表提供的此二角正常值为首都儿科研究所观察120例正常婴儿及我们统计同龄30例脑瘫初步得出,仅供参考。 表:判断肢体肌张力五个角参考值(单位:度) 正常 轻度异常 明显异常内收肌角 1-3月 ≥40 20-30 ≤20或无阻力 4-6月 ≥70 50-60 ≤50或无阻力 7-9月 ≥100 80-90 ≤70或无阻力腘窝角 1-3月 ≥80 60-70 ≤60或无阻力 4-6月 ≥90 70-80 ≤70或无阻力 7-9月 ≥110 90-100 ≤80或无阻力足背屈角 慢角 ≤80 90-100 ≥110 快角 ≤80 阵发伸展 强直伸展肩外展角 1-3月 ≥60 40-50 ≤40或无阻力 4-6月 ≥100 90-100 ≤90或无阻力 7-9月 ≥130 110-120 ≤110或无阻力肘伸展角 1-3月 ≥60 40-50 ≤40或无阻力 4-6月 ≥100 90-100 ≤90或无阻力 7-9月 ≥130 110-120 ≤110或无阻力 (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判断标准选自Amiel-Tison [3])
患者提问: 疾病:现在没查出什么问题是!!! 内容: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宝宝15个月,刚学走路,6月份左右,宝宝全身抽搐,嘴角唇发紫、翻白眼、呼叫无反应意识,直到晕厥,睡完觉,又恢复正常了,隔一段时间就发作一次,急啊!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啊?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在南京儿童医院做过视频脑电图,结果都正常,在县人民医院做的检查,结果正常。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病引起的?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脑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癫痫的诊断。反复无热惊厥排除其他病因,可以临床诊断癫痫,反复发作可以使用抗癫痫药物。患者提问: 医生,感谢您的回复,那接下来怎么办?还需要去查哪些?才能确诊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不客气,再做头颅MRI,反复查动态脑电图。其他的检查你应该也做过了。如果症状明显,找不到原因还是要考虑原发性癫痫。早期可以用抗癫痫药治疗。我周六上午门诊。患者提问: 刘医生,后来宝宝在医院又做了心脏检查,发现宝宝心脏差2毫米,没长好!!!是不是这个问题导致宝宝全身抽搐口唇发紫、翻白眼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不知道是哪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单纯的房间隔缺损2毫米,可能性不大。如果有一些复杂的先心病那么缺氧发作时是可以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提问: 您好,刘大夫,心脏内科医生说问题不大,现在还是在看神经内科!也没确诊,宝宝大概一个月发作一次,吃德巴金可以吗?如果吃德巴金,19个月了,20多斤,要用多少的量?没有有什么后作用的?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全身性发作,可以吃,先查肝功能正常再开始吃药。患者提问: 最近更严重了,可以骨髓抽血吗?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骨髓抽血?目的是什么?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先找原因,1诊断是否明确?2剂量是否足够3药物是否按时服用44血药浓度是否达到患者提问: 我们一直没有用药,没确认是癫痫前,宝宝发作会不会和鞭炮有关系,有没有可能是受到惊吓了,一天发了五六次!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可能性不大。请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一天5-6次,发作频繁,抽搐对患儿的大脑有损伤的。建议早些就诊和治疗。患者提问: 吃德巴金,要定期肝功能和肾功能?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验血?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刘月影回复:是的。患者提问: 刘医生 ,孩子吃了得巴金,一直没有复发,但最近,孩子身上老是痒,没有红疙瘩,孩子就觉得痒!和吃得巴金,有关系吗?
偏头痛是儿童常见病,直至青春期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3~7岁的3%,增加到7~11岁的4%~11%,11~15岁发病率达到8%~23%。男孩平均发病年龄为7.2岁,女孩为10.9岁。儿童复发性头痛的评估应从病史和家族史的全面采集开始,而后进行生命体征的彻底检查,特别是血压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儿童原发性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国际头痛学会(IHS)发布的临床诊断标准(1988)。2004年IHS发表了修改的头痛病国际分类(ICHD),分为原发性(包括有/无先兆的偏头痛)和继发性头痛病,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见表1。对于低龄儿童,1988年IHS标准的局限性较大,而第2版ICHD标准结合了更多与发育相关的条件。儿童偏头痛的统一诊断标准对临床治疗和研究非常关键。表1 2004年IHS头痛病国际分类: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儿童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A.符合B-D特点的发作≥5次B.头痛发作持续1~72小时C.头痛具有以下4种特点中的至少2种1.双侧或单侧(额部/颞部)疼痛2.搏动性痛3.中至重度程度4.日常活动后加重D.至少有1种下列伴随症状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恐声(可从其行为推测)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应进行适当的个性化治疗,当头痛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残时,应考虑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但并不是所有患儿均须采用药物治疗。儿童偏头痛的治疗较为困难。由于低龄儿童难以准确地表述他们的症状,因此准确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伴随症状的识别都是复杂的。此外,儿童的其他感染、过敏或胃肠道疾病均可引起与偏头痛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有类似甚或引起偏头痛的其他疾病存在时,使用针对儿童偏头痛治疗的特异性药物的疗效就会非常有限。同样重要的是,对成人有效的急性期或预防用药,因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尚未进行,在这一人群难以使用。本治疗指南主要涉及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药物治疗,非药物和行为治疗不作论述。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儿童神经病学会和美国头痛学会这3个组织参与了本治疗指南的制订。治疗的一般原则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一般治疗原则和基本目标与成人AAN治疗指南类似,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头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致残率,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减少对耐受性差、无效或不必要的强效药物治疗的依赖性;改善生活质量;避免急性头痛治疗药物的滥用;加强教育,增强患者对偏头痛的自控能力;减少偏头痛相关的痛苦和心理症状等。患者一旦确诊为偏头痛,就应制订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急性或发作时用药,预防用药,非药物或行为干预等。必须根据每例患者特殊的病情,选择灵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改变时的需要。对患者病残程度或头痛“负担”的评估是制订治疗方案的基础,它反映了每例患者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同时患有的其他疾病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治疗程度应由头痛负担的评估结果来决定。药物治疗与成人相同,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可仅在急性发作时治疗,也可每日常规服药以预防偏头痛的频繁发作。>>>急性发作的治疗原则AAN治疗指南推荐的急性偏头痛的一般治疗原则包括(1)迅速控制发作,药物作用持久无复发;(2)恢复患者的器官功能;(3)限制后备和急救药物的使用;(4)使自我护理最优化并减少其后对资源的使用;(5)保证整个治疗的效价比;不良反应最少或无不良反应。
一、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长时间规范治疗,千万不要随意减量或停服每一次药物,加减药物一定要在小儿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二、不宜服用以下食物和药物:1、各种类型的酒和含酒饮料及酒类、昂立一号,包括各种酒的衍生产品如食用醋、苹果醋等。2、浓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可口可乐、非常可乐、红牛饮料。适当控制含碳酸饮料。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钟建民3、感冒时不要服用以下药物:(1)含有扑尔敏的抗感冒药,如:克感敏、感冒清、感冒通、速效感冒胶囊、银翅维C、力克舒等。(2)含阿片的止咳药,如复方甘草片、强力止咳糖浆、岩白菜等。(3)含咖啡因的退热止痛药,如:APC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4)不要静脉大剂量滴注青霉素,但可以常规剂量应用尤其是肌注没有多大影响。(5)各种减肥药。4、感冒时可以选用下列药物:阿斯匹林、扑炎痛、各种抗菌素、银柴冲剂、抗病毒冲剂、消炎片、必嗽平、川贝止咳糖浆等。三、不宜长时间地看电视和注视计算机、游戏机的荧光屏。看电视时应远离电视机,有条件尽量使用液晶或纯平电视。四、癫痫患者应保持充分睡眠、规律生活、注意避免熬夜和过于疲劳,以及过于兴奋或压抑均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五、患儿如遇其他疾病时,一般只能加用其他药物,切勿自行中断癫痫药物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药物治疗: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养活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 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 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教育方法: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2. 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3.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5.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行为治疗: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 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饮食疗法: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是,柑榄等食物.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行为学疾病,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误区,总结几点如下: (1)不需要药物治疗: 许多家长认为,多动症只要抓教育就可以了,怕药物副作用大,不采取药物治疗。其实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孩子自己在行为方面无法控制,影响不单单是孩子本身,还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研究证明,非药物治疗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不能解决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对该病的应采取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孩子病情很重,而没有用药物治疗的话,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交往及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治疗只是医生的事情: 有部分家长认为多动症的治疗只是医生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因为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环境与之密切相关。。那么小儿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多方位的努力,其中,家长和老师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在一天的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他们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效果。面对多动症孩子,家长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养育方式的家庭环境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家长决定了孩子的治疗效果,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是主角,医生是配角。 (3)不坚持药物治疗: 许多家长认为精神类药物治疗的毒性很大,总怕给孩子吃傻了,吃呆了,不长个了.....因此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往往服药一段时间就自行停药了。目前治疗多动症一线用药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轻的。由于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病,其危害要比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得多,所以更需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 (4)治疗期间不定期复查: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定期来医院复查,这样能便于医生了解孩子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同时也能客观评估孩子病情,避免家长主观臆断。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问题。通常服药的孩子,家长可以半个月到一个月来医院一次,孩子可以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0岁,男孩多见,男女比例为5∶1~3∶1 。成人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10。 近年来本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病起病时常被家长忽略,误以为是孩子习惯问题,而受到责骂,或以为是眼病、喉病而看眼科、五官科。还有人认为抽动症长大以后会自然痊愈,因此对病态的孩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极易延误最佳的治疗良机。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虽然抽动症不是重危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由于发病后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并可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对多发性抽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小儿抽动症是一种不随意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运动或发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有些患儿抽动的形式可出现改变,如原来是眨眼、耸鼻,过一段时间改变成点头、耸肩、不自主的发声等。临床观察发现,患抽动症的儿童多数具有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兴奋和激动等特点。抽动症主要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多发性抽动症除了症状复杂外,尚有许多共存病症。只要出现共存病症,尤其是共存病症出现越早,则病情变为复杂而又难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须以治疗共存病为主才能好转,所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共存病就显得非常重要。共存病症有:1.以注意力涣散及(或)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小儿多动症。男孩多见。2.强迫症,包括单独或同时出现的各种强迫观念与行为,持续反复地出现于思想和行动中,明知不对而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可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杀念头,对此务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女孩多见。3.品行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二者都有反社会倾向,不可忽视,不少家长常误认为这些表现不是病态,以为只是脾气倔犟而加以打骂压制,结果病情反而加重。4.学习障碍,是认知功能受损,主要是阅读障碍和数学困难,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5.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及心境恶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症也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6.焦虑障碍,主要是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乃至每天都为将来前途担忧、惶惶不安等。7.孤独症及相关疾病,包括语言障碍及与孤独症相同的Asperger综合征。8.攻击性行为,如表现无端挑衅、辱骂殴打、破坏砸毁行为。由于病情复杂痛苦,无法自控,病程又反复迁延,患儿的生活质量较差,主要是由各种共存病所致,而非多发性抽动症本身。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躯体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双生子的研究也证明其患病的一致性达56%。 精神过度紧张、受惊吓等可诱发抽动症。躯体因素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咽腔及咽结合膜炎症,或某些部位的不适感引起局部激惹不适,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合膜炎症或眼内异物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合适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已失去合理性,但在大脑皮层已形成惰性兴奋灶而反复出现抽动动作;由于模仿别人不良动作或生理缺陷也可成为习惯性动作而形成本病。抽动症的诱发因素:1.围产期因素:母体孕期精神紧张、高热、先兆子痫、难产、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剖腹产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3.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过度打电子游戏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5.其他因素: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研究表明,导致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也就是遗传基因缺陷,实验证明抽动症是有家族病史倾向的。但是外因更为关键,这就是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现在很多孩子都爱吃快餐、喝可乐、看电视、玩电脑,这些对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会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伙伴,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和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缺少玩伴使孩子们更依赖于电视和电脑。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会使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使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大大增加。小儿抽动症的预后:70年代以前认为本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至青春期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儿童时期起病后往往是症状起伏波动,到了青少年时期症状达到顶峰状态,于成年早期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据统计,本病到了成年后,大约1/3抽动症状完全缓解;1/3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另有1/3抽动症状仍较明显。约有48%可先后出现强迫行为,表现为强迫性数数字、强迫性行走和强迫性触摸物体。另外有小部分病人可伴发品行障碍,容易导致刑事犯罪,预后可能较差。所以及时控制抽动症状,减轻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纠正不良行为和不良情感,对本病的预后和防止严重行为障碍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小儿抽动症的护理:1.日常护理:要合理的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固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孩子的饮食最好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对提高疗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居室环境:孩子的居室除了要注意开窗通风、适宜温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多发性抽动症的孩子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有噪音长期干扰,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不要大声地播放摇滚音乐、打击乐,可是当地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小夜曲等缓慢、柔和的音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管教: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有病就放松管教,不可娇惯。但要注意管教方式应该是耐心地说服教育,不可打骂或体罚。关于游戏活动,不要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脑游戏,禁止看一些惊险、恐怖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对于武打片或枪战片要少看甚至不看,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加重。对于秽语孩子,要正确指导文明语言的使用。4.上学:由于多发性抽动症孩子的智力一般不受影响,所以可正常入学,但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但是,当孩子抽动发作特别频繁、用药不能控制或同时伴发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暂时休学一段时间,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控制后,再继续上学。5.心理护理:首先应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对本病的特点、性质进行解释与宣教工作,争取全社会对本病的了解及对患儿的理解和宽容。尤其是家长更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或提醒,努力造就孩子良好的性格,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语言和蔼,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耐心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决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和焦虑。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地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作用。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和紧张,对疾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尽可能不谈及孩子不愉快的事情,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能辱骂、殴打,要细心开导、耐心说服。以保证孩子的情绪稳定性。要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多给予正确引导,让同学们多给予帮助,其目的在于不要让同学或周围人对患儿有歧视,让孩子觉得到处都是温馨和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到生活中有快乐感,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建议孩子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积极主动地配合家长和医生的治疗。2.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症状是因疾病而致,别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有自卑感,要主动和同学交往,以增进友谊。3.当抽动病情较重而影响学习使成绩下降时,要知道这是暂时的,以后通过加倍努力后是可以追上或超过的。4.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片,与同学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
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发作一看便知,有些发作需经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才能确认。还有少数癫痫发作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难以辨认,必须经过视频脑电图检查才能确定。根据国际抗癫痫协会的癫痫分类指南,癫痫的发作形式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全身性(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常见的发作形式有以下几种。 (1)全身大发作。又称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孩子表现为突然失去知觉,有时会先尖叫一声,随之全身僵硬,继而出现四肢有节律的抖动.可伴有类似喘气的呼吸声,患者面色青紫,珏齿紧咬,可能会咬破舌头。偶尔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发作可持续1~3分钟后才缓解。部分孩子在发作后可诉头痛或出现呕吐等;小婴儿发作后可表现出烦躁、哭闹等。这些均属于发作后状态。一般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 (2)强直性发作。为突然出现的全身僵硬,可以表现为突然跌倒,四肢无节律的颤动。伴面色或口唇青紫。 (3)阵挛性发作。表现为孩子突然意识丧失,四肢、头面部有节律地抖动。 (4)典型失神发作,表现为孩子突然动作停止,呼之不应,没有四肢或面部的抽搐动作,一般也不会跌到。手中物体一般不会脱落。可以发现孩子双眼发呆,目光茫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咂嘴,头轻轻下垂或眼睑抖动等。一般持续数秒或十数秒缓解。有些患者每天可发作数十次甚至上百次,但由于发作形式较为隐蔽且时间短,容易被忽视o (5)不典型失神发作。表现近似于典型失神发作,但孩子发作的起始和终止都较典型失神慢。有这种发作类型的孩子常伴有智力障碍和其他类型的发作。预后较差。 (6)失张力发作。表现为孩子突然肌肉放松,不能维持当时的站立或坐位姿势。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轻者仅表现为低头,两肩下垂,手指张开,并不一定跌倒o (7)肌阵挛发作。全身或身体某个部位肌肉突然强烈地闪电样收缩,患儿可表现为突然点头、弯腰或后仰,或整个身体突然后仰或侧倾。其特点为发作突然,时间短暂,1~2秒钟内终止,常造成孩子额头、下颌等处碰伤。由于发作时间短,所以意识障碍常常不易被发现。家长有时会发现孩子突然"嗵"的一声摔倒在地,很快恢复。之后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孩子身上常常伤痕累累o (8)痉挛发作。常见于一岁以内的婴儿,表现为突然点头,弯腰,双上肢可呈拥抱状或伴随低头弯腰的动作向前上方伸直,也可表现为突然头后仰,双肢张开上举。每次发作1~3秒钟,发作后可发现患儿眼睛流泪。一般在数秒钟至一分钟之内再发,常成串发作,每串可反复发作数下、十数下或数十下。多在刚睡醒后或睡觉之前发作。这类婴儿常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有些孩子发病前发育正常,发病后智力及运动发育出现停滞。预后较差。 (9)部分性发作。是指患者发作时意识清楚或虽然意识模糊但未完全丧失。可表现为身体局部(如面部),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的抽搐,我们称为部分运动性发作。也可表现为全身发作,但这种全身发作是由身体某个部位起始然后迅速泛化而出现的,发作时常常两侧肢体不对称。发作后有时会出现某个肢体或一侧肢体短暂的瘫痪,一般数小时后可恢复。另外有些孩7-可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如做梦般出现无目的的咀嚼,舔唇,搓手,解衣服扣子,玩弄衣服或周围的物品等,我们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幻觉,即会感觉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如幻听、幻视、幻嗅。这些幻觉有时离奇古怪,有时会很恐怖,孩子常常表现出突然大哭。此外孩子也可出现错觉,即感觉与实际不符,如视物变大或变小,视物变形等。这类发作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作为其他发作类型的先兆出现。有些孩子还可仅表现为感觉异常,如身体某部位的疼痛,麻木,突然的短暂失明等o (10)除了以上介绍的发作形式之外,我们有时还会发魂一些少见的发作形式,如痴笑发作,孩子表现为发作性大笑,有时伴有尿湿禁。还有些孩子表现为发作性哭泣,或发作性烦躁伴四肢无目的的过度运动等。这些发作的特点是突发骤止,持续时间短暂,事后不能回忆。此外,我们介绍的癫痫发作形式主要适用于成人和年长儿童,对于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来说,由于其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发作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详见后)。 正确判断癫痫的发作形式非常重要,因为发作类型是医生选择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物针对不同的癫痫类型起作用。所以当孩子癫痫发作时,家长、教师或者看护孩子的人不要过度慌张,要仔细观察癫痫发作时的情况,这些情况对医生判断癫痫发作形式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