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胆道肿瘤、胰腺癌......肝胆肿瘤在肿瘤领域算是危险性和疑难度较大的一种。越是复杂的疾病就越没有单一特效疗法,挑战也越大,而挑战背后也孕育着无限的成就感。肝胆新星蒙轩对此感受颇深。蒙轩于201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三年时间里,他在解放军总医院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atChapelHill)完成双博士后研究,并于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进入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医学院。从2015年-2021年,蒙轩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从2021年开始至今,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担任副主任医师,并兼任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科室副主任。师从赵玉沛、董家鸿等顶级胰腺、肝胆外科大咖的他,与肝胆外科领域可谓“情投意合”。在他看来,自己十分幸运,有高山仰止的前辈引路,也赶上了肝胆外科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筹备成立,是他职业生涯的另一个开端。目前,在肝胆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他,不仅是一位医者,也在参与、打造着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建设。他的学术视野、管理视野、行业视野正不断拓展。《中国医院院长》通过对他的专访,看到了一个新视角下的肝胆外科以及其相关的诊疗与未来趋势。诊疗需求依旧很大“肝胆疾病诊疗的需求依旧很大。”蒙轩谈到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诊疗现状时介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37张床位爆满,因而,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打造了门诊、手术等诊疗服务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同质同源的廊坊院区肝胆外科,“这是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减少患者就医难度的需要。”现实情况确实进一步验证了患者的需求量。2024年5月廊坊院区肝胆外科试运营,10月1日正式开诊。半年的试营业期间,40张床位的肝胆外科爆满,每月有80~100台手术。“目前不能充分满足患者需求。”蒙轩称,手术室数量限制了手术的开展,预计二期手术室将从6个扩大为20余个。蒙轩也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肝癌、胆道肿瘤和胰腺癌都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前列,就医需求大;二是肝胆胰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病情进展迅速等本身的复杂性;三是发现即是中晚期的患者需要尽快手术,以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而对床位需求和周转率要求很高。另一个让蒙轩关注的重点是肝胆胰肿瘤复杂的发生机制,目前病毒引起肝癌的机制仍旧未完全清楚。“特别渴望通过基础研究了解疾病发生机制”,于是有了他双料博士后的经历。他认为,与医生遵循指南、规范行医不同,基础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想别人未曾想,做别人未做之事,而且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工作不仅让他对基础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持续探索的热情。三年回国以后,蒙轩先是留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从住院医师很快晋升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19任命副主任医师、已经在手术方面独当一面的他,迎来了肝胆外科里程碑式的几年。蒙轩表示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全球肝胆外科里程碑式飞跃发展的时期。此时,自己各方面已趋成熟,于是赢得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他认为,建设与本院区肝胆外科一体化运行的廊坊院区肝胆外科,便是重要的机会之一。于是他抓住机遇,又回到了中国的医疗神殿——协和系统,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与机会。更让他欣慰的是,担任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科主任的正是自己亦师亦友的大师兄王宏光教授。精准切除和综合治疗是王牌肝癌治疗通常以外科治疗为主,虽然外科治疗能够提供更长的生存,但术后复发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几十年人类对肝胆胰系统肿瘤没有突破性进展,2018年—2021年,肝胆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在药物治疗、局部治疗、转化治疗及多学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展。如免疫治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靶免联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反应率和有效率,并且安全性可接受,如今已成为肝癌治疗的标配。血管性介入治疗、消融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法也在突破现有肝癌治疗的瓶颈,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蒙轩如是介绍道。“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精准切除和综合治疗渐渐成为主流。”蒙轩说,董家鸿院士最早在国内提出精准外科理念,蒙轩所在的团队是实践最好的团队之一。他认为,精准医学是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共性模式和关键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精准医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践行精准外科理念?蒙轩认为,强调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根据肝脏的解剖做到肿瘤的精准切除及彻底清扫,在精准切除之后还要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提高远期疗效。期间,他们团队开发了能够精准透视病灶的工具,并在着手转化相关工作。“开发新器械,让基层医生拥有同质化的能力,是我们这一级别医院的责任和使命。”精准还体现在个性化治疗上,即给每个患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蒙轩认为,肝癌的个性化治疗,不止局限于医疗层面,还要考虑分子层面、免疫系统状态、肿瘤位置、转移范围等的不同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医保状况等不同,因而个性化治疗,需要坚持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建立肝癌MDT多学科治疗协作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组建了肝癌治疗多学科团队,形成以外科为主,联合介入、消融、内科、影像、病理等学科相辅相成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共同执行肝癌的多次治疗,避免了以往单一学科反复治疗对疗效的限制。“单一治疗方法易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同时,肝癌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病情进展迅速等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肝癌治疗方法的多样化,均驱使着肝癌的治疗更加需要MDT模式。“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外科医生的能力,把手术做得更精细,更精准,是目前的方向。”蒙轩称,避免因创面大,导致错失其他治疗的机会,就需要用到微创手术。他分析称,微创方式分好多种,借助腹腔镜、机器人缩小切口的手术是微创,介入、射频消融等也算是微创的治疗方式。目前,肝胆胰手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微创完成的,但是不要过度迷恋微创手术,有些情况并不适合微创。同时,微创需要经验,微创最好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尽量精准微创切除。另外,要借助MDT,用好其他微创的治疗方式。谈及肝胆系统诊治方面的新趋势,蒙轩称,“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他如是分析:随着肝炎疫苗的普及以及违反原则的输血减少,因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会逐渐减少。而胆道系统肿瘤多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积极干预胆道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反复发作等早期问题,有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他提醒,与肥胖、环境污染、饮食结构、饮酒等有关的胰腺癌,发病率可能会逐渐提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呈现这样的趋势。“因而,除尽可能提升综合治疗能力,让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外,从诱发因素出发,预防疾病发生至关重要。”蒙轩建议国家层面加大投入,防患于未然。他认为,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对预防疾病以及整个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发展均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他指出了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的几点路径:一是促进肝胆胰领域专家和基层医师们的学术交流,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服务于广大患者。二是让医疗技术更简单化,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快速获得诊疗能力,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负担。三是通过推广新的医疗技术,提早干预,避免成上升趋势的疾病成为日后的主流。据他介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工作已经在路上。2010年,董家鸿教授在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术中超声培训基地。随后,以王宏光教授为代表的年轻医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以外科医师的视角将术中超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推广。201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牵头正式成立“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该学院联合国内多家肝胆外科中心组成讲师团,编写培训教材,举办培训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术中超声技术是肝胆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它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通过系统的培训,更多的基层肝胆外科医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蒙轩表达着术中超声学院的初心。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利用休息时间,做科普工作,并努力尝试、探索让枯燥的医学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也是赶上好时候,当下医生可以借助很多媒体渠道,随时随地将对疾病的感想、忠告传递出去。”他也希望各平台给予医生更多推广,真正让老百姓受益。亟需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谈及肝胆系统诊治方面的新趋势,蒙轩称,“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他如是分析:随着肝炎疫苗的普及以及违反原则的输血减少,因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会逐渐减少。而胆道系统肿瘤多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积极干预胆道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反复发作等早期问题,有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他提醒,与肥胖、环境污染、饮食结构、饮酒等有关的胰腺癌,发病率可能会逐渐提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呈现这样的趋势。“因而,除尽可能提升综合治疗能力,让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外,从诱发因素出发,预防疾病发生至关重要。”蒙轩建议国家层面加大投入,防患于未然。他认为,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对预防疾病以及整个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发展均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他指出了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的几点路径:一是促进肝胆胰领域专家和基层医师们的学术交流,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服务于广大患者。二是让医疗技术更简单化,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快速获得诊疗能力,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负担。三是通过推广新的医疗技术,提早干预,避免成上升趋势的疾病成为日后的主流。据他介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工作已经在路上。2010年,董家鸿教授在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术中超声培训基地。随后,以王宏光教授为代表的年轻医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以外科医师的视角将术中超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推广。201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牵头正式成立“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该学院联合国内多家肝胆外科中心组成讲师团,编写培训教材,举办培训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术中超声技术是肝胆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它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通过系统的培训,更多的基层肝胆外科医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蒙轩表达着术中超声学院的初心。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利用休息时间,做科普工作,并努力尝试、探索让枯燥的医学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也是赶上好时候,当下医生可以借助很多媒体渠道,随时随地将对疾病的感想、忠告传递出去。”他也希望各平台给予医生更多推广,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医生简介蒙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肝胆胰外科,科室副主任。学术任职有美国UNCatChapelHill医学院及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双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移植外科、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树兰”卓越工程奖、三等功等。原创来自:中国医院院长公众号
在胆囊切除后饮食是至关重要的,病人在术后的第两天要适当的走动,有助于恢复身体机能以及胃肠道功能。饮食上应当选择食用一些流食:如蔬菜汁、果汁、稀粥等低脂流食。慢慢过度到恢复饮食,但要注意避免高脂的食品。在术后1到3个月内,患者仍要注意逐渐的恢复到正常饮食,可选择少食多餐。避免烧烤、油炸、辛辣刺激,建议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米粥、瘦肉、高蛋白低油脂的食物。术后三个月,患者的胃肠消化功能已经恢复的比较好了,胆总管也逐渐扩张可以代替胆囊储存一部分胆汁。此时患者逐渐恢复摄入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类、肥肉、蛋黄,同时可以达到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腹胀、腹泻,则还需对脂肪的摄入进行调整及控制。同时,鱼虾海鲜等高蛋白食物也同样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排泄,是比较推荐的。
胆囊结石会有什么症状?无论我们人类还是动物都有可能产生胆结石,那么偶然在体检或者手术中发现的胆结石我们称它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或者静止性胆囊结石。那么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是会对患者造成一些影响的,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嗳气、进食高脂肪食物后,中腹部或右上腹伴有胆绞痛。所以有时会和胃部疾病混淆。胆囊结石有大有小,体积较小的可以尝试通过药物将结石溶解,随胆汁排出体外,胆囊结石体积较大者则不能吃药排石,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医学科普,如遇问题请尽快线下就诊
在我们拿到体检报告后,有一部分人会偶然发现,b超检查出了胆囊息肉,请先不要慌,您可能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得了胆囊息肉会有哪些症状? 一般检查出胆囊息肉是在体检中,大多都是无症状的,一部分人有轻微症状。可能会产生腹痛,腹部不适。疼痛的位置是在右上腹区,右季肋区,也有可能会放射到腰部和右侧肩胛部等位置。 2.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近年来胆囊息肉检出率呈上涨趋势,一方面因素是体检普及率增高,另一方面因素可能是与我们的饮食方式、饮食规律发生了改变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因素主要是包括平时摄入的胆固醇较多,长期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也有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电离辐射、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都与胆囊息肉的形成有关。 3.胆囊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胆囊息肉和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含了胆囊息肉,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病变。第一种是胆固醇性息肉,占比较大。这类息肉和高胆固醇摄入有关,是基本不会癌变的。大小一般在1厘米以内,常见胆囊内多发。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不影响胆囊功能。可以尝试服用药物治疗或者每6个月定期复查,对比之前的大小、形态、数量变化。 第二种是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比约三分之一。主要包含胆囊结石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炎性息肉。腺肌增生、腺瘤增生、胆囊腺瘤都具有癌前病变的可能。这类息肉医生一般会推荐胆囊切除手术。 第三种,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占比较低,在百分之10以下。这类息肉我们需要经过增强CT或者增强核磁(MRI)进行扫描来进行鉴别诊断。一般大于10毫米且单发,部分伴有胆囊结石。这类病变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4.胆囊息肉做什么检查? 胆囊息肉早期通过B超可以对数量、形态、大小进行判断。进一步判断就需要进行增强CT、增强核磁{MRI}或者是超声造影。一般频率是3-6月进行复查。 5.胆囊切除后会对身体有影响吗? 胆囊切除后常见腹泻或轻度腹泻,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切除后进食高油、高脂食物后容易发生腹泻、腹胀。这类现症状会在切除后的几个月逐渐减弱到消失。主要是通过肝脏分泌和胆管扩张来代偿胆囊缺失的功能,目前认为切除胆囊并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影响。
今天给大家分享CA199的原因是很多门诊患者都会问到这个问题:“蒙医生,我的体检报告显示CA199升高,请问是不是得癌症了?”CA199是一项肿瘤标志物,是一种糖类抗原。在临床上CA199这项指标在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肝胆癌病人中,会有升高的情况。由于CA199在多个组织中都有表现,在升高时,可能会是恶性也可能会是良性,所以很难通过CA199来对健康人群进行确诊,但升高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重视。如果这项指标有明显的升高,医生通常会通过腹部彩超、增强CT等进一步检查来判断是否有存在相关的疾病,如果没有异常出现,会建议一段时间后重新复查CA199是否恢复正常。
在胆囊切除手术后,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腹泻发生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多数患者的症状在术后半年至一年内消失。但是,如果您正在经历这种症状,您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症状,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腹泻的发生与手术后的时间、患者的年龄以及手术前的胆囊状态有关。患者年龄越年轻,他的胆囊功能就会越好,突然失去了胆囊,他的腹泻几率就会越大。例如,胆囊慢性炎症或萎缩性胆囊炎手术的患者,手术前胆囊已经没有功能,因此腹泻的可能性较小;而因急性胆囊炎手术的患者,手术后突然失去胆囊的功能,腹泻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腹泻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例如药物反应、感染或肠道问题。如果您出现了腹泻,您需要确诊胆囊切除后腹泻是否与其他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等。如果检查结果表明您罹患的是胆囊切除后腹泻,您应该采取措施来缓解症状。清淡少油的饮食、多次少量进食、避免高脂肪食物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如果您的症状严重,您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例如络合胆汁的达喜片、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和肠道益生菌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腹泻症状,修复肠道微生态,从而减轻腹胀腹泻的症状。总体而言,胆囊切除后的腹泻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度担心的问题。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会在半年至一年内自然消失。如果您的症状没有改善或变得更严重,您需要及时就医,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专科医生可以帮助您确诊病因,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恢复您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蒙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肝胆胰外科科室副主任201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2015年解放军总医院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双博士后,2019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委员、《肝癌电子杂志》通讯编委、《肝胆胰外科杂志》通讯编委。2018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树兰”卓越工程奖、三等功等多项奖励。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基金,于国内外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文章。临床擅长腹腔镜微创或开腹手术治疗肝脏、胆道、脾脏等系统的良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癌、肝母细胞瘤、肝血管瘤、肝血管肉瘤、胆道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肝门胆管癌。出诊时间:专家门诊:周四、周五下午特需门诊:周五早间、夜间挂号方式:如遇节假日或会议,出诊时间可能会变动停诊,都会及时同步到好大夫在线平台。遇到相关疾病问题也可随时通过好大夫问诊窗口或者留言进行沟通。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