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每年大约每10万人中就有50人患有癫痫,其中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约占40%,被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此类患者大部分为局灶性癫痫,患者往往拥有单一的局灶性癫痫网络,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20年里,磁共振扫描技术、采集方式、图像处理方法以及核医学的进步,使影像学在癫痫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影像学检查在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成像显示了大多数局灶性癫痫的病变部位。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包括弥散加权成像、成像后处理技术以及成像数据的定量化,提高了病变检测的准确性。功能磁共振可以用来识别对语言、运动功能和记忆至关重要的皮层区域,而纤维束追踪术可以揭示与这些功能至关重要的白质束,从而降低癫痫手术的风险。PET、SPECT、同步脑电图和功能MRI,加上电磁源成像可以用来推断致痫灶的位置,并帮助设计立体定向颅内脑电图(SEEG)植入策略。而且多种成像数据使创建多模态三维模型成为可能。这些技术有望证明正常和异常脑结构与功能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用于指导个性化的颅内导航和手术。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影响运动功能,非运动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抑郁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据文献报道,发病率为2.7%~90%。PD抑郁的特点 抑郁症可发生在PD发病的各个阶段,甚至会早于运动症状出现,多数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常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淡漠,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和生活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缺乏幽默感。烦躁不安及易怒,对未来悲观,适应力差,自罪,自悲,羞耻感相对少见。PD抑郁的诊断标准连续2周内有5项或以上下述症状,可能抑郁,要到专业机构进行相关测试。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主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到流泪,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2.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明显降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3.未节食但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1个月内体重变化>5%),或者几乎每天有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应考虑体重未达到预期的增加。4.几乎每天有失眠或睡眠增多。5.几乎每天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主观感到并他人观察到坐立不安或迟滞)。6.几乎每天感到疲倦乏力。7.几乎每天自感无用,或者有不恰当或过分的内疚(可达罪恶妄想程度,不仅仅是因患病而自责或内疚)。8.几乎每天有思维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9.(1)反复有死亡想法(不仅仅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但无特定计划或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2)症状不符合双相情感障碍标准。(3)症状可以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障碍。(4)症状并非由物质(如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5)症状不可以丧恸反应(失去亲人的反应)进行解释,症状持续>2个月,或症状特征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病态沉浸于自身无用感、自杀意念、精神病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滞。 PD抑郁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内源性的生物学因素和外源性的心理社会因素。黑质纹状体及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缺失,进而影响5羟色胺的减少是PD-D发生的主要原因。自身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关,病情进展快、经济负担重、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都可能是其危险因素。PD抑郁的治疗原则轻度抑郁:建议采用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体育锻炼、睡眠指导、参与团体或社交网络活动等。 重度抑郁:推荐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药物主要为普拉克索和文拉法辛。 其他: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近年来应用脑起搏器(DBS)治疗抑郁,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简称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是指通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电刺激,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因DBS具有微创、可调节、可逆性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帕金森病进展期治疗的重要手段。DBS治疗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直接纠正由于帕金森导致的脑电信号异常,重建脑网络。DBS对帕金森早期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疗效最好,开机数秒即可改善。但对帕金森中晚期(中轴)症状,如冻结步态、平衡障碍、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只有部分患者有效。DBS通过很多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疼痛不适会因僵直的缓解而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提高、开关”现象消失及翻身困难改善等。
提到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许多人会联想到帕金森病的“电子药”,但这项技术正在突破传统边界,为梅杰综合征与痉挛性斜颈患者带来新生。梅杰综合征以眼睑痉挛、口下颌抽动为特征,患者常因“挤眉弄眼”被误解为怪异表情;痉挛性斜颈则因颈部肌肉失控导致头部持续歪斜,连日常进食、行走都成难题。传统药物和肉毒素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而DBS通过精准调控脑内异常电信号,成为破局关键。以梅杰综合征为例,DBS电极植入苍白球内侧核(GPi)或丘脑底核(STN),可抑制过度活跃的神经元放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显示,术后患者运动评分改善65%,面部痉挛显著缓解。而痉挛性斜颈患者通过GPi靶点刺激,颈部肌肉张力恢复平衡,如安徽一名42岁患者术后“歪脖”即刻矫正。DBS的“可逆性”与“可调性”是核心优势。不同于毁损手术,它通过体外程控动态优化参数,适应病情变化。例如,术中磁共振引导技术将电极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最大限度降低脑组织损伤。目前,DBS治疗已从帕金森病延伸至多种运动障碍疾病,但早期干预尤为重要。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疗效可能衰减,因此及时评估手术指征至关重要。未来,随着AI辅助靶点规划和闭环刺激技术发展,DBS或将成为更多罕见病患者的“神经交响乐指挥家”,让失控的身体重获和谐节奏。
癫痫发作如同大脑电路突然短路,全球约1%人口受其困扰,其中30%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目前临床突破的双靶点DBS技术,为这类难治性癫痫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定位误差小于0.5毫米),在大脑情绪调控区(ANT)和运动控制区(CMT)分别植入电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数据显示,ANT电极可使70%颞叶癫痫患者术后两年发作减少70%;而国外最新研究证实,CMT电极能将全身性癫痫发作频率降低99%。双靶点协同作用,使治疗适应症扩大两倍,尤其适用于双侧颞叶癫痫等复杂病例。术后智能调控系统可通过云端算法实时监测脑电信号,2024年临床数据显示,80%患者在联合治疗后1年内发作次数锐减。最新系统更可通过植入式芯片实现动态干预:当监测到异常放电时,芯片自动释放电脉冲阻断异常信号传播,如同给大脑安装了智能防火墙。尽管多靶点精准定位仍面临技术挑战,但结合AI癫痫网络模拟与超高场强MRI技术,未来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这项技术不仅为癫痫患者带来福音,更标志着神经调控领域向"精准医疗"迈出重要一步。
超过六成帕金森患者受失眠困扰,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或早醒。睡眠不足不仅让白天疲惫不堪,还可能加重手抖、僵硬等症状。失眠背后的三大“元凶”①疾病损伤大脑睡眠调节区;②夜间尿频、肢体疼痛等身体不适;③部分药物(如安坦)可能引起神经兴奋,建议白天服用。日常改善睡眠的实用技巧•固定作息:晚11点睡、早7点起,午睡不超过30分钟•睡前放松:40℃温水泡脚+舒缓音乐组合•及时就医信号:连续一周夜醒超3次/白天嗜睡/睡眠中大喊大叫医学干预的双重突破•DBS手术的“意外惊喜”:约50%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在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睡眠质量显著提升•精准治疗方案:✅睡眠监测手环记录整夜数据✅医生调整DBS设备参数优化睡眠✅患者记录2周睡眠日记(入睡/觉醒时间等)提升诊断效率
对于长期昏迷的植物状态患者,传统促醒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CM-DBS)与脊髓电刺激(SCS)的联合神经调控技术成为突破方向。CM核是丘脑核心区域,负责整合皮层与脑干的觉醒信号,而SCS通过激活脊髓上行网状系统,增强大脑整体兴奋性。二者协同作用,可重建“丘脑-皮层-脊髓”觉醒环路。临床研究显示,联合疗法促醒有效率可达37%-40%。例如,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恢复自主睁眼、肢体活动甚至简单交流能力。其机制在于:CM-DBS直接刺激觉醒中枢,触发高频神经振荡;SCS则通过脊髓传递“唤醒信号”,提升脑代谢水平。两者结合形成“上下联动”效应,突破单一靶点刺激的局限。 当前,柔性电极、闭环调控等新技术正推动该领域革新。未来,植入设备或能实时监测脑电信号,自动调整刺激参数,实现个性化促醒。尽管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联合神经调控技术无疑为植物人治疗点燃了新希望。
凌晨2点,你还在刷手机?最新研究发现:连续缺觉3天,大脑清除毒素的效率下降40%!我们的脑细胞在深度睡眠时会启动"夜间清洁模式"——脑脊液像海浪一样冲刷神经组织,带走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熬夜时大脑被迫"加班",不仅代谢废物堆积,掌管记忆的海马体每天还会损失1000个神经元。长期睡眠不足的年轻人,脑容量缩减速度比同龄人快30%,出现记忆衰退、情绪失控的风险增加2倍。保护大脑的黄金法则:1️⃣保证每天6小时核心睡眠(尤其凌晨1-4点的深度睡眠期)2️⃣睡前90分钟调暗灯光,室温控制在18-22℃3️⃣熬夜后及时补充维生素B群和Omega-34️⃣周末补觉不超过2小时,避免打乱生物钟你的大脑正在经历"超长待机"的隐形伤害,今晚请按下关机键,给它一次完整的系统清理!
帕金森病和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近年取得重大进展。脑深部刺激(DBS)通过植入电极精准调控大脑异常信号,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的震颤、僵硬等症状。最新自适应DBS(aDBS)能实时监测脑电波并自动调节参数,研究显示其疗效比传统DBS提升约30%,且副作用更少。早期患者若结合药物与DBS治疗,5年内生活质量可接近正常人水平。对于癫痫手术,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通过微创电极精确定位癫痫灶,结合AI分析,准确率超过90%;激光消融(LITT)则用激光精准“烧毁”病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风险降低70%。此外,植入式闭环神经刺激系统(如RNS)能实时监测并阻断异常放电,为难治性癫痫提供新选择。这些技术让许多患者减少药物依赖,甚至恢复正常生活。未来,脑机接口与基因治疗的结合,或将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超过300万,3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以每年15%的速度攀升。这种曾被视为"老年病"的脑血管意外,正快速侵袭年轻群体。三大年轻化推手1.代谢异常低龄化:高油盐饮食+久坐不动,让30岁人群动脉硬化检出率超20%。外卖、奶茶等高频摄入,直接推高三高发病率。2.生物钟紊乱:连续熬夜打游戏、加班,导致血压波动增大。研究显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者,脑梗风险增加4倍。3.血管应激损伤:吸烟、过量饮酒、情绪焦虑等,会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为血栓形成埋下隐患。隐匿警报别忽视突发性视物模糊、单侧肢体麻木、口齿不清等"小中风"症状,90%患者会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但其中30%会在3个月内发展为完全性脑梗。科学预防三步走-饮食:每天摄入500g新鲜蔬果,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监测:30岁后每年查颈动脉超声,关注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干预:确诊高血压/糖尿病后,需立即启动规范治疗改变始于当下。血管健康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护,别让年轻成为透支健康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