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发作时可能手抖发麻头晕吗?有几次,我以为我自己要死了,那种濒临感,半夜喊救护车现在好了,除了耳鸣一直在!
抑郁症好转的表现,抑郁那段时间真的很痛苦,中间都要放弃了幸运的是走出来了,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成都心理医院,看到别人被欺负而感到难受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它可能涉及到多个原因和心理机制。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讨这种情感的可能原因。首先,我们作为社会化的人类,具有共情和同理心的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我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想象自己处于被欺负的境地。这种情绪共鸣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不公正和不道德行为的敏感性所引起的。其次,我们可能与被欺负者产生共鸣,因为我们可能曾经或正在经历类似的情况。这种共鸣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遭受过欺负,或者我们了解被欺负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共振。此外,看到别人被欺负也可能触发我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人们普遍倾向于支持正义和坚持道德原则。当我们目睹不公平和欺负行为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满,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此外,社交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常常处于社交群体中,见证和参与社会互动。当我们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我们可能担心自己是否下一个受害者,或者我们可能感受到一种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站出来为被欺负者辩护。最后,这种难受的感觉也可能源于我们对他人幸福和福祉的关注。人们通常在关注他人的幸福方面表现出关切。当我们目睹别人被欺负时,我们可能感到担心、忧虑和不安,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并恢复幸福。总结起来,当我们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感到难受可能是由于共情与同理心、共鸣、正义感与道德观念、社交因素以及对他人幸福的关注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这种情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促进友善与尊重,并可能激励我们采取积极行动来改善不公正的情况。
成都心理咨询医院,情绪低落,讨厌父母怎么办?情绪低落和对父母的讨厌感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能涉及家庭关系、个人成长、沟通问题等多个因素。在下面的700字文章中,我将提供一些建议来处理情绪低落和讨厌父母的情况。首先,要意识到情绪低落和讨厌父母的感受是正常的,很多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情绪波动。然而,重要的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沟通和表达:尝试与父母进行开放和坦诚的对话,分享你的感受和想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地点,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他们能理解你的情绪和困扰。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误解,并为改善关系铺平道路。寻求妥协和共识:与父母一起探讨问题,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尽量避免过度批评或指责,而是以合作和合理的方式解决分歧。通过妥协和互相理解,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相互关系。寻求第三方支持:如果情况非常困难,你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家庭治疗或咨询可以提供一个中立的环境,帮助你和父母一起解决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你们改善家庭关系。增加自我关注: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时,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找到适合你的放松和情绪调节的方式,如运动、艺术创作、冥想或与朋友交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对于处理挑战和困扰非常重要。建立边界和空间:如果你发现自己对父母感到厌倦,可能是因为缺乏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尝试建立自己的边界,并与父母共同尊重彼此的需求。通过确立一些独立的时间和活动,有助于减少紧张和冲突。最重要的是,处理情绪低落和对父母的讨厌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努力和耐心。记住,每个家庭都存在困难和挑战,但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和妥协,你可以逐渐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单独面对这些问题,不要犹豫寻求专业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将为你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整个过程中支持你。
成都抑郁症医院,整天有点厌世是抑郁症吗?整天有点厌世的感觉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但仅凭这一点无法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更详细地解释抑郁症以及整天有点厌世的情绪。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影响了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沮丧感,这与整天有点厌世的感觉相关。当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他们可能会经历对自己、生活和周围环境的消极看法。他们可能感到无望、失去动力,并且对于平时感到快乐的事物也变得冷漠或无动于衷。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超过两周以上,并明显干扰日常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整天有点厌世的感觉可能会成为常态。然而,整天有点厌世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患有抑郁症。生活中的压力、个人困扰、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和对周围事物的消极感。临时性的情绪波动或一段时间内的不适应也可能导致类似的情绪体验。如果你持续感到整天有点厌世,建议你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评估和诊断。他们将会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评估来确定你是否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无论是否患有抑郁症,对待这种情绪体验都非常重要。首先,要尝试找出可能导致这种感觉的原因,并尽量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应对这些问题。与亲朋好友分享你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也可以考虑参加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均衡的社交活动也是重要的。如果你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抑郁症,我强烈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能够为你提供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你摆脱困境,重获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记住,你并不孤单,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愿意支持和帮助你。
成都心理咨询医院,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是由多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其中一些常见的状况包括以下几点:情绪失调:情绪失调是指情绪无法得到适当的调节和管理,从而导致情绪反应过度或不受控制。这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易怒、焦虑或沮丧等。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是指难以抑制冲动行为或情绪爆发的困难。个体可能会经历突然的情绪发作,如愤怒爆发、暴力倾向或自我伤害等。人格障碍:某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难以控制。这种心理问题通常伴随着自我认同困扰、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是由于遭受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问题。人们可能会经历情绪的超敏感、情绪失控、易怒或恐慌等症状。情绪调节困难:某些人可能天生对情绪的调节有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识别、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情绪爆发或情绪表达困难等情况。小孩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疾病原因,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疏导、日常多陪伴、转移注意力以及及时就医等。1.正常现象:孩子年龄较小时,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要做好小孩的心理安慰,消除不良情绪;多陪伴小孩,尤其是夜间不要让小孩一个人睡,有助于调节情绪;还可以和小孩做游戏、让小孩听听音乐,看画册等。2.疾病原因:如果小孩缺钙,可能出现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易激惹等表现,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等;如果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所致,需要日常心理和行为治疗干预,必要的时候遵医嘱服用哌甲酯或者托莫西汀等缓解。请注意,我提供的信息只是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一般描述,并不能作出具体的诊断。如果你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情绪控制问题,建议咨询心理专家或医生,以获取专业的评估和建议。他们可以帮助你诊断和理解具体的心理问题,并提供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支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失去兴趣和乐趣。然而,仅凭这一点不能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因为兴趣丧失可能是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在下面的700字文章中,我将更详细地解释抑郁症和对事物失去兴趣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它影响了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沮丧、无望、消极,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无味并不再感到快乐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当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爱好、社交互动或工作等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可能感到无所事事,对于平时感到愉快的事情也变得冷漠或无动于衷。即使是以前喜欢的活动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或乐趣。这种对事物失去兴趣的感受可能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持续性的。患者可能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味,没有什么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感觉也可能伴随着其他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自卑、精力不足、睡眠问题和食欲改变等。然而,对事物失去兴趣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患有抑郁症。生活中经历的压力、个人困扰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兴趣减退或没有兴趣。临时性的情绪低落、疲倦或懒散也可能导致对事物的兴趣下降。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与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评估。他们将会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评估来确定你是否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如果你正面临对事物失去兴趣的问题,我鼓励你积极寻求帮助,与关心你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并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他们可以帮助你理解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治疗。同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均衡的社交活动也是重要的。记住,你并不孤单,有许多人愿意帮助你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最近看了一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邱俊医生的视频,亲戚贬低你的孩子千万别帮腔!有没有发现,小时候听见亲戚说自己不好,这样那样,本来就不高兴,父母也说自己不懂事之类的,长期以往会让孩子和父母产生隔阂,长大后一般和父母关系都不是很好!这种关系不好表现在,不会经常和父母沟通,感觉不是很亲近,相处也不是很融洽!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摘自《漫长人生告慰书:就深入生活问题,答友人》作者:@安慰记店长等心理咨询师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习惯于以「贬低」的形式表达期望,这其实来源于历史创伤。几年前,我听闻一位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微信群刚兴起的时候,当年他读中学时的同学都聚在了一起,很快大家便聊了起来。回忆当初,同学们都非常厌恶一个人——那也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厌恶的那个人,叫「别人家的孩子」。在同学群里,一位成绩非常好、常年前五名的同学,却没有这样的困扰。他应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方式是,每当妈妈跟他说一次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下狠心,再下一次超过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很庆幸的是,当年班级里常年第一的那位女同学,他妈妈不认识对方的家长——他也从来没有超越过那位女同学,大家开始好奇,这位总是第一名的女同学,应该没有「别人家孩子」的困扰吧。同学群里,那位女同学站了出来,开始诉说自己的困扰。她说:的确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了,但她依然有创伤。她妈妈总是会说:「你长得那么丑,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出路,所以你必须在成绩上比别人强」。后来,直到她上了北大,身边有不少男生追求,并告诉她,其实你很漂亮,她才敢正视自己的外貌。这种代际的创伤,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普遍。哪怕成绩常年第一,父母依然会在情感上「虐待」和「忽视」。我认为它的产生,来源于历史创伤,而后通过家庭互动,在代际间传递。我是90后,我的父辈们是60后。饥荒那几年他们刚出生,文革那些年,他们正值童年。这些历史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创伤记忆,他们全都有。我小时候,母亲要打骂我,会让我跪着,我会强烈感知到父母的权威感,以及被控制感。父母从小告诉我要节俭,特别是母亲,她从一个小乡镇来,成长过程中吃过很多苦。小时候,她几乎不给我零花钱,我想要一个几毛钱的小玩具都很少从她那里得到过。这么多年,她用手纸擦鼻涕之后不会把纸丢掉,等鼻涕干了翻一个面会再用一次,吃饭后擦嘴用过的纸,她会拿来擦一下桌子。父母都是高考恢复的那几年读上大学,借此改变命运的。从小到大,母亲给我灌输最多的一句话是「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哪怕后来,我读到本科、硕士,每天问候我的话依然是「今天你读书了吗?」以前,我对他们的这些行为异常反感。其中一些行为,甚至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和噩梦般的体验。当我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时,我慢慢地会发现,他们这些行为是多么正常和合理,就像我们这一代,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电脑,天天泡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一样。我6岁还在学前班的时候,家里就有了电脑,当时还是DOS系统和显像管的显示屏,玩的是「暴力摩托」和「仙剑奇侠传」。这些记忆都历历在目,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我的童年就是一个放学了、一群熊孩子找黑网吧、躲着家长和教育部门、打着第一代网络游戏「传奇」的时代。忤逆家长、藐视权威,不知道该信仰什么,喊着理想万岁的口号,干着「偷鸡摸狗」的事情。所以,我现在离不开的手机、电脑、网络,从我的童年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而上一代人会将用过的手纸,翻过来再用一次,会将自己的小孩吊起来打,罚他们跪墙角反思,用竹条打他们手心,会跟孩子一遍又一遍地灌输「唯有读书高」,是因为他们的童年是饥饿和苦难,在那样的童年里,他们穿补丁的衣服,吃地瓜和窝头,白天田地里辛苦干活,晚上读毛主席语录,并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浪潮中,通过读书来到城里,达到自己的人生巅峰。他们深深地信仰「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也要求孩子信仰它。而他们童年经历的创伤,与祖辈们同国家一同经历的民族灾难不无关系。这个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创伤史,连同着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么多生死存亡的经历,让人民内心充满着创伤体验。中国这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动荡和巨大变革的历史,跳跃了好几个历史阶段,所以巨大的变化在一两代人之间发生,产生的冲击和代际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上一代人还在战壕里经历生死,下一代就在安全和平的田野里辛苦劳动了,在下一代已经是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这种巨大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人们的适应不良。父母的价值观和教养方式,很可能就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的教养方式,会让下一代在家庭的情感互动,与外界的现实情况之间产生矛盾。我自己处于的这个时代,会更加重视自由和平等,我的价值观里,不仅仅有父母灌输的尊重权威,还有时代赋予的批判精神。所以父母用权威的控制,来传递他们对我的情感,我用时代的批判,来传递对他们的情感的时候,这种互相的不适应就产生了。而当我还处于弱小的童年期时,父母的力量强于我,尊重权威的控制倾向就占据了主导,我的不适感就会强烈。创伤的本质是适应不良。记得几年前,在一堂危机干预课程里,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大家谈起,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真实的第一反应到底是怎样的,是强烈的恐惧、害怕,然后逃跑吗。不少人反对这个观点。有人提议,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08年汶川地震时的体验。于是,七嘴八舌,我们开始讲起自己在地震时的经历。我们惊讶的发现,大多数人第一时间的反应,并不觉得发生地震了。而是每个人都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中,寻找震动的来源在哪里。比如,我当时在上地理课,我的后排是一个有些喜欢搞怪的男同学,地震发生时,刚开始我以为是他在抖腿,我回过头一脸疑惑地朝他看,提醒他别乱晃;另一位组员当时在寝室,她的上铺是一位癫痫病患者,巨大的晃动让她以为,上铺同学的癫痫病发作了,导致床铺强烈的抖动。大家意识到,人们遇到异常的情形,往往第一反应,是寻找和我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解释。当这种解释被推翻之后,我们才会发现真相,感到恐惧并逃跑。如果真正遇到危险,大家的反应往往过于迟钝。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熟悉的情形,人们很难及时反应,有效地应对危机。这是人们往往难以适应突然变化的表现。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5》中,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谱系中,有一些特别的类型,叫适应障碍。当个体面临一个强烈的应激源的时候,他的感觉本质上是不适应,因为应激的刺激,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常状态有巨大差异的,它会严重挑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核心信念,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所以任何的巨大变化和动荡,都可能是一种创伤的应激源。例如,失业导致个体社会角色的变化,可能带来应激产生适应障碍。在时间历程上往小了看,地震、火灾、泥石流,这类短时期内爆发的一次巨大动荡,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而把时间历程拉长,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社会的巨大动荡变迁,对整个民族也会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所以说,中国的代际创伤,是从这近一百多年社会巨大变革产生的动荡和历史创伤而来的。而我也相信,随着当下社会发展的平稳,历史创伤会渐渐抹平,代际创伤也会慢慢消逝。这是时代创伤的产生,而创伤会在代际间传递,发生在家庭内部,通过养育的过程代代传递。被亲戚、父母贬低过的孩子怎么走出来?文章引用知乎作者:漫读1正确对待父母之爱我们无法切断与父母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现实中的联系,它主要是一种心理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是我们与他人保持共生状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共生状态在消除孤独感方面作用很大,比如,小孩子都不愿意离开妈妈。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妈妈给了孩子很多照顾。父母给孩子的照顾,并不需要孩子付出什么努力来换取,不需要孩子独自面对或创造什么。就算是挑剔的父母,也会给孩子这种照顾,「喂养」孩子,帮孩子避免一些可能遭遇的挫折与失败的体验。2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过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们,都已成为过去。尽管这些经历可能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但在成年后离开父母的那一刻,通常我们已经可以独立生存,不需要再依赖他们。在那一刻,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自己选择一个未来。成年后,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也有观察自己的能力。这时,不妨通过做这样几件事,与过去告别。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敢做这个,不敢做那个,真的是因为担心父母会责怪我们吗?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这样一问,很多认知就会在瞬间变得清晰,过去的很多想法可能都经不起这样的检验,找不到任何证据。至于其他不好的感受,比如惧怕这个,惧怕那个,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向自己提问。其次,要厘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父母的。3再次,要走出痛苦的舒适区。这里所谓痛苦的舒适区,就是不断抱怨过去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不断抱怨父母其实很痛苦,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些抱怨,我们似乎可以理直气壮地停滞不前,什么都不做。在抱怨的过程中,我们好像不必再受自己本应面对的真实世界的影响和伤害。因为抱怨时产生的痛苦反而保护了我们,让我们不愿再向前迈进哪怕一小步。在心理咨询方面,有一项原则叫小步子原则或螺旋上升原则,也就是说每次进步一小步,就有可能后退两步。可是这不要紧,最起码我们能够迈出这一步,能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用新的方式对待外面的世界,这样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认知,进行认知重建。当情绪到来时,我们不再只关注情绪本身,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之相处一段时间,它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最后,当你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焦虑的某个时刻里,可以去大自然中走走,认真观察一棵树的静止、一片树叶的复杂,把自己放在万事万物的中心。也可以听歌、跳舞、手工、烹饪...找到那些能够自然而然让自己感到舒缓的事。 我开始感受到内心,腾升陌生而又温暖的爱,我对自己的爱,它完全属于我,并不归属与别人对我的爱。
2021年3月,我第一次因为抑郁发作住院。在这之前,我内心已经煎熬了十余年。我爸是一个传统的人,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据我大姨回忆,爸爸在我很小时哄我睡觉,就曾把我夹在腿缝,头朝下,他忙着打游戏。后来妈妈又怀孕了,因为计划生育,妈妈被送到山东大姑那里生育,留6岁的我一个人在家。那时爸爸下班晚,我放学回家就独自搬着小板凳,摊开作业本,饿着肚子,孤零零地坐在台阶上写作业,一直到爸爸回家,才凑合下些面条果腹。时间很快来到了初中,我依旧没有什么朋友。所幸成绩还算可以,受到老师喜爱。可是好景不长,之后到县城读高中,一切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人际交往的缺陷也慢慢暴露出来。初中遇到一个很无理的同学,宽阔的走廊,她非要从我那边狭窄的过道穿过去,我不让,她竟然直接甩了我一巴掌。后来我才知道,她还是爸爸的学生。我跟爸爸告状,他竟摆摆手,只是沉默。到了高中,我和几个舍友还算合得来。周末我会出去买瓜子水果,回来也会分给她们吃。可我没想到,有一个舍友认为吃我的零食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次我回宿舍比较晚,她竟然不经过我同意,把我的零食偷偷吃完了。我很生气,认为她白吃这么久,从未想过也分享一些给我们。她推说自己没有钱买,可是我明明看到她往卡里存了几千块。整个高三,我都在同学的孤立与霸凌中度过。我当时没有反抗的余力,只能一边忍受着,一边更刻苦地完成学业。我的努力和坚守没有白费,高考超常发挥,成绩班级第六。不过父亲否定了我想报考的心理学专业,帮我选了几座“合适”的大学。02心理老师建议我去医院读大学后,我对宿舍产生了一些恐惧,认为只有变强才能不被人欺负。在跟舍友试着接触不被接纳后,我选择把精力转移到班级事务。一天三杯咖啡协助导师完成班级的一些事情,甚至不惜翘课。那段时间,我也参加了魔方社团,社长对我们很好,经常带我们一起吃夜宵。当时最期待的就是周五社团活动,一起去练两三个小时魔方和加餐。由于翘课和参加太多活动,我开始亏空学业,劳损自己。当我想重新拾起学业的时候,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是的,我生病了,我看不进去大段文字,老师讲的内容和天书一样。我非常内耗,之前已经挂过科甚至有过一次学业警告的我,不学怎么办?当我再次哭着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告诉老师我很累,觉得自己完了,老师什么都没有说,听我讲完,告诉我,你该去医院了。然后老师通知了我的家人和辅导员。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让我直接住院。我在医院住了两个月,有所好转,情绪却仍容易反复。再次返回学校,当时学校建议我办休学回家,从此我坠入另一个地狱。03在逆境中懂得忍耐9个月后,我的状态还是很糟糕。据同学回忆,当时见到我,给她的感觉是我很害怕与人接触。然而我清楚地知道,不可以再在家里呆了。父亲6个月没有给我打生活费,我靠着学校的助学金和妈妈稀薄的工资度日。知道我生病后,学校的朋友删除的删除,断联的断联,还有之前宿舍的舍友大肆宣传我的坏话,搞得人尽皆知。复学后,我依然社恐,但幸好所有老师都表示愿意帮助我。当听到新导师那句“欢迎你回来”,瞬间,我的眼泪快要流下来了。那段日子,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尝试融入新的宿舍。「成都棕南医院住院部工娱疗法,手工活动让患者适应集体生活,缓解焦虑」我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其他也不是很在乎,只要她们不议论我,传到我耳朵里就可以了。离开低质量的社交,我有大把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写作业,我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可以每天和其他姐妹分享生活。我佩服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坎的时候,还可以咬着牙再坚持一下。在逆境中懂得忍耐,在一次次被背叛、伤害乃至抛弃之后还留着最初的善意,还愿意与人好好相处。现在我的重心可以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了。昨晚与姐妹好好谈心,我仍然难受。不过慢慢明白了抑郁是自己的事情,他人不会理解,也无法帮助,能有陪伴已经很好。庆幸有人为我停留,有人曾为我不顾一切,即使分开,也真心希望我好。他们曾朝我扔过绳子,剩下的,我自己也得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