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较轻的产后忧郁,患者往往在2周内自愈,通常不会引起家人的重视。但也许这2周是乳汁分泌的关键时期,因为抑郁,产妇食欲差,自理生活的能力下降,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家人未发现或不予治疗,会进一步影响将来给宝宝喂奶。 要坚信产后抑郁症是可以预防的,下面一些方法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1 您对自己和对宝宝的期望值要实际,期望家庭幸福,但人总会有好时光,也有坏日子; 2 当您从医院刚回家时,要限制过多的人来看您,以免影响您的休息; 3 与您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而不是孤立自己,寻求帮助时应让别人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帮您,尤其是您感到不适或力不从心时; 4 当您的宝宝睡觉时,您也要睡觉或休息,以便醒后有更好的精力照顾小宝宝; 5 多吃有营养的食物,避免酒精和咖啡因; 6 适当的锻炼,散步,到室外走一走,或增加娱乐活动,放松心情; 7 培养与伴侣的关系,抽空重温往日两人世界的温馨与浪漫; 8 若既往有抑郁史或有抑郁的家族史,要及早咨询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 尤其是有下列情况时,应寻求专科医生治疗: 1.抑郁症状持续2周或2周以上; 2.您不能处理日常生活; 3.您有伤害自己和宝宝的想法; 4.您感到整天严重的焦虑、恐惧和恐慌。 治疗产后抑郁症,可选择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主要药物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以及镇静催眠药等。因这些药有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所以请尽量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选用,一旦选用,往往中止喂奶。如果您坚持母乳喂养,抗抑郁药的选择要更慎重,多数药物在动物实验时能在乳汁中分泌,但人类的实验较少。抗焦虑药以及镇静催眠药等对宝宝的影响也比较大,婴儿一旦吸吮了含有药物成分的乳汁,常常使他们过度镇静、昏昏欲睡等,服用此类药物的产妇选择人工喂养为好。
在没有心理学以前人们没有心理疾病的概念,心理学是帮助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气质、心理特征、情绪规则方面便于心理学家们交流,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记得上大学时“郁闷”一词横空出世,马上“郁闷”响遍大江南北,后来《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公开得了“抑郁症”,心理学里的抑郁被国人越用越多。而人有一种本能会无意识的求证,当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心理学)时,就会自动找自己的位置,结果发现与自己相似之处就对号入座。如果你坐“抑郁”的座。你的抑郁的行为会被你内心的知觉无限的放大,开心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减少,结果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像你判断的那样。很多时候是概念在前,而事实在后。当你觉得自己抑郁时,在周围人面前就更多关注对你抑郁表现的回应,甚至忽略对你开心表现的赞赏、赞同及赞扬。抑郁的感觉很可能是你自己(懂得心理学后)产生并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实际上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内心。心理学是一种解释系统,但不是唯一最有效的。而人是复杂,多样的。没有什么人能被心理学的几个名词所概括,有时能被概括只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只是为了对自己的特质合理化,但如果它们不适合你,请不要相信它(心理学)。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系列非完全是心理学知识,是我在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等知识后自己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与心理学大相径庭,所以请心理学朋友多多包涵,非心理学朋友不要当做心理学来学习。
很多的人都会说外向是好的,因为外向的人乐观、开朗、自信、进取、热情。而内向却不那么好,内向的人保守、压抑、退缩、胆怯、不安、不合群等。其实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没什么人的性格是单一的。内向和外向只是我们自我求证的结果,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内向的,你内向的行为会被你内心知觉放大,开朗活泼的时候就自然的减少,结果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像你判断的那样(内向)。很多时间是概念在前,而非事实在前。当我们觉的自己是内向,会无意识的在周围人面前就更多关注对你内向表现的回应,甚至忽略对你开心表现的赞赏、赞同及赞扬。其实那些不好的感觉是我们自己产生并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你看到的是你自己对内向理解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质,没有好坏、但当我们试图改变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质,才可能失去了自我内心的平衡。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系列非完全是心理学知识,是我在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等知识后自己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与心理学大相径庭,所以请心理学朋友多多包涵,非心理学朋友不要当做心理学来学习。
快乐是一种副产品,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后慢慢得到回报or成功时候会快乐。为了快乐而快乐很难会真快乐。富裕的人有时比贫穷的人活得更不快乐,为什么某某明星自杀,某某人吸毒,原因是物欲的实现会让人精神变的空虚。现在很多人们在欲望达成后,会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突然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人不是仅有物质的享受就可以快乐,快乐是个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才会给我们永恒的愉悦。当某些事让我们感觉好奇、冲动、冒险、甚至不满足时会让我们焦虑or紧张,当焦虑or紧张得以释放我们的内心就会体验到快乐!(如:蹦极)现在的文化一味的宣扬天天快乐是不科学的。快乐是一种情绪,持续的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情绪是有起伏的,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情绪曲线,快乐和不那么快乐总是像水一样流动着。过度快乐的情绪很快就会转换成挫折与不满。(乐极生悲)文化告诉我们什么样让我们快乐,什么样不能让我们快乐。实际上人和人的快乐也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循规蹈矩使其快乐。有的人喜欢激情的生活,循规蹈矩使其寝食难安,甚至抑郁,时不时的要来一些刺激才能让其快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两种生活都可能是致命的。不一定平静(or激情)的生活真的适合你,可能是文化搞的鬼,找到适合你的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系列非完全是心理学知识,是我在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等知识后自己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与心理学大相径庭,所以请心理学朋友多多包涵,非心理学朋友不要当做心理学来学习。
现代疯狂的炒作“健康”概念,自由基、改变基因工程、各种保健品广告让人以为似乎可以永保健康的假象。另一个角度看,文化创造了健康,不健康也随之被健康理论创造出来,正如有了心理医生、就有了心理学理论、也就有了心理障碍的病人。其实完全健康的人只存在于健康理论中,每个健康的人同时又处在不健康中。相对而言、健康并不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常态是不断地更新与衰老,所以不健康(疾病)才是生命的常态。换句话说没病只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抚慰。当我们面对不健康,有时可以用一种坦诚接受的态度并健康的生活,很可能得到完全的幸福。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系列非完全是心理学知识,是我在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等知识后自己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与心理学大相径庭,所以请心理学朋友多多包涵,非心理学朋友不要当做心理学来学习。
有个笑话说,一名年轻人住在阁楼的顶层,每晚总是回去很晚,也不是特别自觉,回去的时候弄出动静都很大,吵得楼下一位老翁睡不好觉。第二天,老翁都要跟青年大闹一场。一天,青年又是很晚回去,动静依然不小,一只鞋从床上很响地甩到了地板上,这时候他良心发现地想起了楼下的老翁,把另一只鞋轻轻地放到了地板上。到了第二天,老翁又上来找青年,说: “你又害得一宿没睡着觉,你扔了一只鞋,那只鞋呢?告诉你说,你那只鞋不扔下来,我没法踏实睡觉。”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宋崇升看来,它却揭示了一些人失眠的心理真相。宋崇升认为,一部分失眠患者由于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他们觉得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失眠患者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不失眠,就会精力充沛,就会头脑清醒。在这种设置下,失眠患者会千方百计地对抗失眠,实际上正是这种对抗失眠的心理是他们失眠真实原因之一。 失眠不该是其它问题的替罪羊 有一位公交司机,自称一直睡不好觉,失眠很严重。他担心自己白天没精打采而出现交通事故,该男子要求休假。该司机年假中失眠的症状明显好转。通过了解得知,该司机上班一遇到困难,比如受到同事的排挤很生气,而又不敢做声的时候,失眠就会迅速加重。 宋崇升分析,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失眠之前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境或冲突;而又缺乏勇气面对,或没有能力应付;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有可能因为存在焦虑情绪而失眠。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过多地关注失眠。而有一部分人,却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而且他们会在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我不失眠,我就会精力充沛,我就会头脑清醒。可现在因为失眠了,所以我不能工作得更好了,或无法更好地学习了。 有了这样的假定,患者就会和失眠较劲,不停地去医院就诊,尝试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开始几天睡眠或许有改善,可很快就失效了。如此,在和失眠的抗争中,原先遇到的心理困境就被掩盖了,搁置了或拖延了。而且有了一个能被自己和他人接受的理由:我患失眠症了。其实,失眠之所以在这类人群中成为问题,甚至成为疾病,都和患者最初有意无意地把失眠当成一种应对困境的措施有关。但很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成熟的防御策略。 这种防御方式在青年中较多见。有些高三的学生就会出现这种现象。高考那一年经常失眠,为此非常苦恼。而一旦考上了大学,则失眠会很快地缓解。 宋崇升提醒大家,如果出现失眠了,先不要急于将其当成问题,因为我们的睡眠系统本身就存在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失眠久了,反省一下,我是否需要失眠。失眠是不是在充当其他问题的替罪羊。如果是,就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不是,再就诊也不迟。 睡眠常识误解需澄清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每天需要8小时,睡眠才会充足。实际上,这个数据最初产生的时候,8小时只是一个平均数,在8小时的上下波动2个小时,即6-10小时均为正常范围。衡量的时候,不是简单去套用标准,看自己是否接近这个范围,关键是和以往自己的睡眠时间去比。只要没有明显的波动就不必担心。 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的原因,睡眠时间也在自然地缩短。但他们把睡眠时间当作一个身体健康的指标,如果有几天睡不好,则就会着急上火,担心下一个晚上是否会继续失眠。白天也会想着让自己睡好的办法,比如睡觉前散步、听音乐、泡脚,甚至想当然地去吃药等。这些方法看似可以促进睡眠,但是都打乱了以往的生活习惯或规律,而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么就等于在提醒自己:我可能要失眠,所以我需要去对抗它。对睡眠的这种期待性焦虑会让人处于一种警觉、兴奋的状态,这与睡眠当然背道而驰。 宋崇升认为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与其说是担心睡眠,不如说是内心深处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这些患者的心里隐含着一种假设:睡个好觉约等于健康,失眠了就要失去健康。 过度关注睡眠也会出现失眠 宋崇升介绍说,有一部分人群也会因为过度关注睡眠而出现失眠的。他们可能由于偶然的原因出现失眠,但对此会大加关注,失眠在他们的关注下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被固定下来了。他们会反复就医,或更换枕头、窗帘等。 宋崇升认为,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探讨的心理原因,还有生物学、社会学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看待失眠,我们更需要把它看成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问题或疾病的原因。
你的“心理”正常吗?专业医生和心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但不等于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毫无标准的“心态环境”中。一般人靠常识来进行自我判断和“裁判他人”,这些常识有些是不科学的、含糊暧昧并且自相矛盾的,而有些则充满智慧、敏锐且准确。为了维护自我认识的稳定性,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心理更正常,而他人的心理相对更不正常。人们不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也能活的很好。很多时候,我觉得,澄清这个问题,是心理学家做的最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1-1 区分心理正常与否的第一标准在于“大多数人原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行为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不同,你就(有可能)是不正常。比如,大多数人都奉行礼尚往来,你却不;大多数人在被爱时都会感到幸福,你却不;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是一件好事情,你却老想着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大多数人洗手的时间为一、二分钟,你却要洗几十分钟;大多数人不会有幻觉,你却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有人诅咒你,等等。我已经听到你在抗议啦(幻听?)。的确,你会说,如果人人都按大多数原则去生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你会说,孤独、特立独行、个性难道不是人性中最有光辉的部分?!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对信仰的痴迷、对世俗道德的审视不都需要一种“少数人原则”?!你是对的。但是,你会发现,即便是这样的人,不论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么超拔,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仍然基本上符合“大多数原则”。康德一辈子未婚,但他也有名利和虚荣心,他也要和同行交谈,懂得礼节,维持基本的人际关系,他谈论爱和友情,深刻了解维持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他甚至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学家。另外,人们可能在一些高级的情操和情感上“卓尔不群”,但是,他们中级的社会情感却是符合大多数原则的。换句话说,你有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又有少数人的气质和精神,那你就有点儿厉害啦。1-2 区分心理正常与否的第二个标准在于“统计学原则”。这个原则和第一个原则有很多重叠。但它用更定量化的方式来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或心理。比如说智商吧,95%左右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你的智商如果是70的话,那就有点儿…。再比如,90%的人在经历汶川大地震(顺便说一下,我还去抗震救灾了呢啊)后都会从那个巨大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10%的人却残留了各种精神症状:恐惧、噩梦、无法摆脱恐惧悲伤的记忆等等。但是,我又听到你在抗议了:难道智商140的人也是有病吗?!你又对了,为了回答你这个疑问,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标准。1-3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第三个标准在于“社会价值原则”。你可以不在统计学常模(就是统计学上的大多数)之内,但你的心理特质以及外显的行为应该基本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4%,其中有7%的人自杀身亡,毕竟,自杀是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作为一个个体,你或许可以给自杀找出很多理由,但对于整个社会(或人类本身)来说,自杀是不可取的。到此,该我自己抗议自己啦。所谓社会的价值标准就是终极标准吗?社会的价值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认为是不好的,现在可能是好的,反过来也是如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考虑第四个标准。1-4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第四个标准在于“自我感受原则”。简单地说,如果你自己都感到痛苦,那就有些危险。但是,还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的痛苦有价值,比如对于人的成长和人性本身。丧失是一种痛苦,但可能对你的成长有益。的确,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变成安逸的动物,毕竟,痛苦对于理解人自身生存的意义是有巨大价值的。另一种情况是,你的行为明显有问题,而且干扰了别人的正常生活和自由,而你自己却毫无痛苦,比如某些人格障碍或重性精神病。最为有趣的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痛苦是一种无意义的痛苦,于人性于自身均无意义。是一种无谓的痛苦、琐碎的痛苦。1-5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最后一个标准在于“病理学原则”。这个和医学有关。那些对器官造成伤害并且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病理”。小的如龋齿、痔疮,大的如冠心病、癌症。同理,影响一个人的大脑并且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病理心理”。这个标准还是比较“硬”的。比如,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心理疾病确实存在着大脑在结构水平上、化学水平上、分子水平上的病理性改变。同样包含在这个标准中的,还有几个“亚原则”,一个是严重程度原则,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无法控制的担心就是问题;另一个是时间原则,暂时的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无休止的担心就是病;第三个原则是对一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如果“症状’严重到影响你的工作、生活、饮食起居、交友、做爱,那也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