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何兰主任:什么情况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需要移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应该如何治疗?为什么有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建议移植,有的不需要移植?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移植?近期,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何兰主任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群体开展专场答疑,解答大家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与移植的困惑。现特别整理大家关注较多的5个问题,供大家回顾参考!Q1为什么有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不需要移植,是因为移植成功率不高或者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主要由单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异常或功能缺陷,引起感染、过敏、自身免疫、自身炎症及肿瘤易感等主要临床表型的一类疾病,并非是单指某一种疾病。2019年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PID专家组对PID进行了新的分类,共纳入430种PID,分为10大类疾病,其中有部分疾病具有明确的移植适应证,需要尽快移植。还有部分疾病暂时不需要移植,可能存在以下情况:1.疾病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暂未出现移植适应证,但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病程发展、感染等,仍有可能需要移植。2.疾病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缓解或控制,例如部分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者通过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一定要移植。这里需要明确,不移植并不是因为移植成功率不高,而是根据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临床表现判断是否符合移植适应证,要视个体情况进行分析。Q2确诊XLA后,只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就不用移植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由于Btk基因突变,导致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从而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或缺失,感染易感性增加的一种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部分患者并不经常出现感染症状,或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后可迅速提高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有效增强机体的抗感染(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这类患者可以不考虑移植。且自2017年国家将静脉丙种球蛋白医保范围覆盖了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后,部分费用可以报销。但是也有部分XLA患者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效果并不好,仍然频繁感染,影响脏器功能(尤其是肺部)和生长发育,生活质量下降,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合适的供者,建议尽早进行移植。Q3孩子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IGA缺乏但不能打丙球提高免疫,每个月都在咳嗽发烧,这个月吃完药刚好下个月就又生病了,这种情况要移植吗?这种情况,如果有合适的供者且未爆发严重感染、身体各项指标允许的条件下,是可以移植的。在免疫缺乏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保证每次出现感染都能成功控制。目前孩子感染的频率过高,其次抗生素这些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当某一天出现重度感染无法控制的时候再选择移植难度会更大。很多免疫缺陷病患者早期不选择移植,往往是因为疾病前期的表现症状并不严重,患者或者家属选择更保守的治疗方式进行控制。但是部分疾病在后期爆发严重感染后,移植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是否移植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感染频率、是否有合适的供者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Q4孩子确诊慢性肉芽肿,过敏原特别多,吃很多东西都容易过敏,移植后会改善吗?孩子的过敏原特别多,可能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表现。如果是免疫缺陷导致的过敏,通常在移植后是可以改善的。部分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失衡,从而对特定触发因素(或“过敏原”)出现过度反应,如花粉,灰尘,食物或药物等。也有一些患者具有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E(IgE)的蛋白质,或称为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系统细胞,两者都参与过敏反应。这种对过敏的易感性有时被称为“特应性”。特应性人群通常有多种过敏性疾病,如湿疹,鼻炎(花粉症),哮喘和食物过敏等,特应性通常首先出现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应性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注意: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由于患者个体存在差异,如遇诊疗相关问题请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给予诊疗建议。
原文链接:移植百问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如何平稳度过粒缺期?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阶段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攻击造血干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neutropenia,CIN),从而导致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和严重的感染。学习识别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知识,合理地预防和治疗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可以帮助患者相对平稳地度过化疗后粒缺期,有效降低化疗风险,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是指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neutrophilcount,ANC)的降低,即血常规结果中ANC<2.0×10⁹/L。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患者自身因素以及联合用药有关。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将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4级:1级:1.5×10⁹/L≤ANC<2.0×10⁹/L2级:1.0×10⁹/L≤ANC<1.5×10⁹/L3级:0.5×10⁹/L≤ANC<1.0×10⁹/L4级:ANC<0.5×10⁹/L若对1次血常规检测结果存疑时建议多次复查血常规以避免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CIN的谷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第7~14天 [1]。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合并发热,是中性粒细胞减少阶段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指ANC<0.5×10⁹/L(4级)或ANC为(0.5~<1.0)×10⁹/L(3级)但预计在随后的48h将下降至<0.5×10⁹/L;发热是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h。中性粒细胞减少期易发生感染,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系统,严重者可出现高热、黏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在6周内接受过化疗或已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h自测血压<90/60mmHg自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咽痛、牙痛或口腔溃疡胃痛、腹痛、腹泻肛周疼痛尿频尿急,或排尿时有疼痛或烧灼感咳嗽、胸痛皮肤发红、肿胀或疼痛,尤其是切口、伤口或静脉置管处周围✅定期监测体温出现不适症状或体温超过38℃,需及时告知医生;勿自行滥用退热药物;确诊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需避免经直肠测温或进行直肠检查,以防止肠道定植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及软组织而引发感染。✅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物品清洁;粒缺期避免外出,减少探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入住层流病床。✅预防口腔感染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及感染,如有需及时告知医护对症处理;每日晨起、睡前、三餐后用漱口液含漱,保持口腔清洁;不要剔牙或吃硬物,避免对牙龈和黏膜造成损伤;鼓励患者多张口活动或交流,使口腔黏膜皱襞处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破坏厌氧菌生长环境。✅预防皮肤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及时更换衣物、床单,保持舒适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遵医嘱定期消毒更换PICC敷料,保持辅料干燥清洁无菌。✅预防肛周感染多饮水促进肠蠕动,定时排便保持大便畅通,避免损伤黏膜继发感染;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在睡前、便后用温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清洗肛周,一天1-2次。✅注意饮食选择新鲜、干净、卫生的食材,确保食材彻底煮熟;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过热、过冷、过硬、带刺及骨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做好餐具的清洁消毒,饭菜需用微波炉消毒后食用。
原文链接:EBMT2025丨廖建云主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抗体的研究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2025)年会将于3月30日至4月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EBMT是血液领域最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来自全球各地的血液病专家汇聚在此,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入探讨。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廖建云主任团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抗体的研究》成功入选壁报展示,再次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全球共享创新成果!成果展示摘要号:A014题目:STUDYONIMMUNEHAEMOLYTICDISEASEANTIBODIESAFTERHA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题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抗体的研究作者:廖建云、卜朝可、何兰、何钜坚、张维维、周彦凤、师文欠、夏玉倩、何岳林、李春富单位: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东莞台心医院背景免疫性溶血病(I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移植物中免疫细胞与受者体内免疫细胞可能共存,因此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抗体是来源于受者的淋巴细胞或抗体与供者红细胞抗原发生反应。目前常规治疗给予激素及加强免疫抑制剂,虽然暂时缓解症状,但容易反复复发。本中心在采用在利妥昔单抗的治疗下,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并在必要时加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方 法对2018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本中心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IHD,对其实验室抗体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这42例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移植后出现供受者嵌合混合状态22例,其中血型相合15例,移植后发生溶血时已转供者血型7例,7例已转供者血型的患者中,2例存在抗受者血型抗体。第二组:移植后为供者完全植入12例,其中血型相合4例,移植后发生溶血时已转供者血型8例,8例已转供者血型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存在抗受者血型抗体。第三组:移植后继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8例患者均未转供者血型,8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供受者嵌合混合状态。结 果(1)42例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以清除抗体,14例患者在经过逐渐减停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痊愈;23例减药后未缓解,再行DLI后溶血缓解;5例DLI后未缓解,二次移植后溶血痊愈。(2)851例患者中,移植后出现供受者嵌合混合体患者的溶血发生率(25.3%),与供者嵌合率100%(2.4%)比较,供受者嵌合混合体组较易发生免疫性溶血(P=0.000),详见表1。(3)全相合移植患者的溶血发生率(8.5%),与半相合移植的溶血发生率(2.6%)相比,全相合移植较易发生免疫性溶血(P=0.000),详见表1。(4)ABO血型全合者的溶血发生率为3.9%(19/484),血型主要不合者为8.8%(13/147),ABO血型主要不合较易发生免疫性溶血(P=0.017),详见表1。(5)ABO血型三种主要不合移植中,A→O、B→O、AB→O溶血发生率分别为:17.8%(8/45),4.3%(3/69),20%(1/5)。三者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详见表2。结 论本研究中42例患者全部治愈。移植后IHD可以通过减停免疫抑制剂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实现治愈。出现供受者嵌合混合体状态溶血发生率高,全相合移植出现溶血发生率高,这些发现表明,导致移植后溶血抗体可能来源于受者。此外,A型血供者更易导致移植后IHD的发生。
原文链接:媒体关注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青少年危害复杂,专家提醒需早期管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至70%。东莞台心医院南方春富血液病研究院血液外科主任廖建云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病对青少年患者危害复杂,及时防治尚有逆转可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疾病或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干细胞来自健康个体,而非患者本人的捐献。目前临床上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面临“慢性排异”反应。“这个疾病本质是免疫系统攻击宿主器官引发的慢性纤维化病变,可累及皮肤、黏膜、肝脏等多个系统。”廖建云指出,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硬化、干眼症、口腔溃疡、关节活动受限。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害更为复杂。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会导致骨密度下降、性腺发育迟缓和身高停滞。青少年患者因外貌改变、社交受限产生的心理创伤,叠加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经济压力等问题。目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线治疗依赖糖皮质激素,但约50%患者存在激素耐药或无法耐受副作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感染风险激增,而反复感染又会诱发疾病复发,形成恶性循环。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器官纤维化的不可逆性。”廖建云表示,一旦皮肤硬化等病变进入晚期,即使控制住炎症,功能损伤也难以恢复。针对cGVHD防控,廖建云多次强调“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她表示,纤维化初期病变尚有逆转可能。随着ROCK2抑制剂等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正从“控制症状”迈向“功能康复”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提高生存率,更要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药物创新、多学科协作和医保政策的共同发力”。
原文链接:患友分享丨解锁“新皮肤”!12岁女孩与皮肤慢排抗争4年迎来转机~三月春光明媚,12岁的玥玥在接受慢性排异的创新治疗一年后,皮肤慢性排异出现明显好转,终于可以脱下时刻包裹全身的防晒衣,露出的手臂和小腿上不再是斑驳的皮肤和疤痕,不用再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在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廖建云医生团队的专业治疗和医保政策的支持下,玥玥被疾病困扰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玥玥得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持续治疗缓解,带来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重要转机。玥玥9个多月的时候确诊了地中海贫血,在这之后,输血和排铁成了她的日常。为了让玥玥摆脱治疗束缚,玥玥父母下定决心让玥玥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8岁那年玥玥顺利完成移植,过了一年多便重返校园。返校后本以为玥玥回归了正常学习生活,却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她全身产生大面积的皮肤异色,指甲变形脱落。最终,玥玥被确诊为慢性排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0%-70%患者存在发生慢性排异的风险。慢性排异也成为术后管理新的挑战。慢性排异会累及皮肤、指甲、口腔、眼睛、关节筋膜或骨关节、胃肠道、肝脏、生殖器等多个组织和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玥玥的主治医生——东莞台心医院南方春富血液病研究院血液二科主任廖建云教授表示:“慢性排异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管理的要点。因此早筛、早诊、早治是不容忽视的黄金准则,特别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如果不能早期及时干预,除了疾病本身进展之外,可能还会进一步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对于玥玥来说,这次又是新的挑战。对于玥玥妈妈来说更是如此,刚陪玥玥走过两次移植手术,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当回想起陪玥玥走过的这一路时她仍会哽咽,但当了妈妈就学会收起崩溃,更加坚强地面对,玥玥妈妈在玥玥确诊后就陪伴她接受新的治疗。对此,廖建云教授补充:“除了地中海贫血这类血液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为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患者,在慢性排异治疗同时,还要警惕原发疾病复发。因此尽早建立免疫耐受以维持免疫稳态是重中之重。其价值在于能在治疗cGVHD的同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也就是说早期管理cGVHD和降低原发肿瘤的复发几率‘两手抓’。同时,对于青少年患者而言,必须将‘安全性’置于核心地位。因为长期抑制免疫对患者可能带来多重挑战,不仅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性激素水平低下,影响性腺成熟,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等远期并发症,生长发育滞后于同龄人。这些综合因素使得青少年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面临巨大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考量疗法的长期管理效果与安全性的兼顾。”然而玥玥慢性皮肤排异初始治疗开始一段时间后,玥玥妈妈发现并没有明显改善。玥玥妈妈回忆:“刚开始的治疗几乎没有效果,只能让疾病不进展,但无法改善孩子身上的皮肤情况。身上的黑斑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时间才能有机会慢慢消失。”对此,廖建云教授介绍:“目前超过一半的cGVHD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以后仍需二线及以上治疗。维持免疫稳态和逆转纤维化是cGVHD治疗中的两大核心目标,因此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时切换合适的治疗方案。现有cGVHD二线治疗有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近年来也出现JAK抑制剂、BTK抑制剂、ROCK2抑制剂等治疗药物。”与此同时,从玥玥9个月开始地中海贫血的持续治疗,到两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到慢性排异的初步治疗,玥玥妈妈和爸爸的经济负担已十分沉重。“家里老人年纪大了,玥玥是我们一路带大的。为了孩子的治疗费用,玥玥爸爸在外工作,我一直一边上班一边陪孩子,后来孩子要手术了,我辞掉了做了5年的工作,直到手术两年后才重新做些兼职。后来又遇到了这个慢性排异,一直看不到治好的希望,我就又辞掉了工作,到处找治疗办法。”玥玥妈妈说。即便如此,玥玥妈妈还是希望给玥玥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和学校的老师、家长不断打招呼,这个皮肤问题是不传染的,不必担心。她也告诉玥玥不必在意任何人的说法、看法,身体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玥玥小时候家里给她报了舞蹈兴趣班,后来手术之后怕有影响换成了绘画班。玥玥慢性排异治疗的转机出现在她十二岁那年,主治医生廖建云教授告诉玥玥妈妈有一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了。玥玥妈妈说:“玥玥手臂和腿上皮肤有很明显的变化,对于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之前一直穿着长袖长裤,现在有时候天热可以穿短裤了。”短短几个月后,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就纳入了慢性排异的创新药物。对此,廖建云教授补充:“在去年12月国家医保局举办的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解读活动上,重点列举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这些产品临床价值大、创新程度高、价格合理、填补空白。其中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领域的ROCK2抑制剂,其创新性在于恢复免疫平衡并逆转纤维化的双向机制,能够助力双重治疗目标的达成。随着新版医保目录落地,创新疗法辅助规范化的治疗将惠及更多患者。”2025年,玥玥已经接受了创新治疗1年。对此,廖建云教授提醒:“慢性排异长期的管理意识十分重要。患者与患者照护人需从‘被动执行医嘱’转向‘主动长期管理’,及时观察身体症状变化,并且坚持定期随访。不仅是患者,医生连同的护理人员也应强化移植后的慢性排异长期管理理念,在医院、家庭和个人之间形成‘早预警、早干预、长管理’的良性循环,最终回归正常生活。”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小小年纪就接到了命运的困难模式,但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和保护下,玥玥依旧乐观开朗。周末也可以穿着防晒衣和爸爸、妈妈、朋友们一起去公园享受阳光,还打起了羽毛球。玥玥妈妈也带着玥玥到北京旅游,去体验不同的城市和文化。玥玥妈妈说:“我们的期望其实很简单,只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经历了那么多,只觉得健康真的很重要。”作为玥玥的主治医生,廖建云教授也对她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她表示:“医学在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孩子终将回归健康。面对疾病,孩子和家长们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相信孩子会有灿烂的未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当我们越走越远时,你会发现疾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还有无数的梦想和可能性等待实现,而现在的每个坚持的瞬间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内容来源:人民健康《医保创新药落地的转机:一位皮肤慢性排异少女和母亲的抗排实录》
原文链接:高博春富研究院TDH移植策略助力港大深圳医院高龄白血病患者二次移植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白血病患者的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名64岁的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在这一高难度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深度参与,并提供了关键性的体外去T(TDH)技术支持及移植策略助力,有效降低了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为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保驾护航”。患者G先生今年64岁,十年前因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了首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恢复正常生活。然而在2023年下半年,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的白血病不幸复发,复发后的白血病比初发时更为凶险,治疗难度也大幅提升。面对这一挑战,港大深圳医院血液科王钧主任联合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最终,团队决定采用分次全身照射(TBI)联合体外去T(TDH)技术的策略,以最大程度提升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传统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往往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减少排斥反应(GVHD),但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面对患者高龄、移植前感染已难以控制及白血病未缓解等诸多挑战,李春富教授团队经评估后提出核心移植方案:采用体外去T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TDH移植)处理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可以从源头降低GVHD风险。TDH移植可以精准去除供体干细胞中95%的αβT细胞(GVHD主要诱因),同时保留NK细胞等抗肿瘤效应,既保障移植效果,又大大降低术后重度GVHD的风险。 治疗方案确定后,G先生的供者在春富研究院进行了供者干细胞采集,细胞采集技术人员严密配合,顺利完成αβT细胞去除并分选保存记忆T细胞,确保了干细胞活性与安全性。在港大深圳医院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和TDH技术的加持下,G先生二次移植8天即实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移植后1个月骨髓完全缓解,移植后50天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标志着移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此次高难度移植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TDH移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春富研究院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的合作,不断优化移植策略,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原文链接:李春富教授:TCRαβ+T细胞清除造血干细胞移植详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其中,祛T移植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植方式,通过祛除供体干细胞移植物中的T淋巴细胞,以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从而达到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的目的。虽然祛T移植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多数病友对于祛T移植的适应症、移植前的准备、移植过程中的风险、移植后的护理以及预后等问题存在诸多疑惑。为回应关切,平台特邀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院长李春富教授,围绕祛T移植进行详细科普,以供学习参考。今天为大家介绍“TCRαβ+T细胞清除造血干细胞移植”(简称TDH移植)的原理、发展、优势,以及其在血液病和其他免疫疾病中的应用。临床现阶段的移植方案大体分为两类,即富T细胞移植(T-cellsrepleteHCT)和体外T细胞清除移植(T-cells,exvivo,depletedHCT)。富T细胞移植是指在输注移植物时,其中的T细胞数量较多,并未经过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相合同胞移植(MSD)、相合无关供者移植(MUD)和单倍体移植(Haplo-HCT),即目前通常的移植方式。单倍体移植即半相合移植,包括ATG方案(北京方案)和PTCy方案(美国方案)。无论是北京方案还是美国方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体内通过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PTCy(移植后环磷酰胺)来清除T细胞,以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体外T细胞清除移植是在输注移植物之前,先将T细胞体外清除。此种方法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尝试在上世纪90年代,医生们尝试采用干细胞(CD34+细胞)选择移植技术,即只筛选CD34+细胞输给病人,其他部分丢弃,但疗效不佳。第二个阶段:是研究者们探索阴性选择技术,考虑到T细胞是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主要细胞,便将清除CD3+细胞(即T细胞)后的剩余细胞输注给患者,这一改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但效果仍不理想。第三个阶段:即CD45RA细胞清除术,是进一步针对特异性初始T细胞进行清除,但结果仍未达预期。第四个阶段:即如今的TDH,这一技术能够精确地清除αβT细胞,即除造血干细胞外,还保留对肿瘤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的γδ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事实上,TDH技术正朝着精准移植方向发展。通常我们认为T细胞(即CD3+细胞)会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但其实,T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其中αβT细胞是引起GVHD的主要细胞,而γδT细胞以及保留下来的NK细胞,在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清除αβT细胞有助于在降低排异反应的同时保留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医生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这种高效的细胞分离技术来清除αβT细胞。该技术利用磁珠和磁场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细胞的精确筛选。具体操作中,免疫磁珠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αβT细胞,形成免疫磁珠-细胞复合物。当这些复合物通过磁场柱时,磁珠在磁场的作用下被吸附,使得αβT细胞得以从总T细胞中分离出来。操作完成后,剩余的细胞群中就仅包含丰富的CD34+干细胞、NK细胞以及γδT细胞,但很少αβT细胞(<1×10⁵/kg)。这些细胞随后会被输注给患者,其中NK细胞和γδT细胞可抗肿瘤,抗病毒等,而大量的CD34+干细胞有助于造血系统的重建。TDH技术自2008年前后起步,最初仅能清除CD3+T细胞,清除效率相对较低,大约在6×10⁵至8×10⁵的范围内,因此需要依赖免疫抑制剂来辅助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到了2014年左右,技术发展为能够清除TCRαβT细胞,清除效率达到1×10⁵至5×10⁵的水平,但仍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到了2015年之后,TDH技术进一步成熟,其清除效率进一步提高至5×10⁴以下,不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显著降低了GVHD的风险,同时保持了良好的造血功能和抗肿瘤效果。TDH技术的优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植入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和感染。植入失败指的是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在患者体内成功植入。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应该小于5%。对于良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移植失败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恶性病,如白血病,由于患者之前接受了大量化疗,免疫系统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因此移植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通常发生率在20%以上。对于恶性病,复发也是一个常见问题,复发率取决于具体病种、移植的方法和时机等因素,但总体上发生率约在20%左右。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感染。几乎所有的移植患者都会出现感染,感染的严重程度不一,有些容易控制,有些则难以控制,由于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大约在10%左右。首先,TDH技术提高了植入成功率。以地中海贫血为例,这是一种移植失败率较高的疾病。但如今采用TDH技术后,我中心的地贫植入失败率低于2%。对于其他疾病而言,TDH技术的植入失败率更低。其次,TDH技术降低了感染和GVHD的发生率。我们发现TDH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CD34+干细胞,因此极大地加速了患者的造血恢复过程,临床上观察到无论是中性粒细胞还是血小板的恢复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患者在移植仓中停留的时间缩短,同时出血性及其他移植相关的并发症也有所减少。国际研究数据显示,TDH技术在引发急性和慢性排异反应方面是发生率最低的。最后,TDH技术降低了复发率。白血病复发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移植后复发患者预后非常差,国际移植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一旦复发,患者的生存率不到20%。因此,预防移植后复发非常重要。为什么复发率会这么高?拿单倍体移植为例:在通常的移植方案里,ATG和PTCy的使用会阻碍T细胞和NK细胞的恢复,而这两种细胞群对于抑制复发非常重要。其次,目前所有的富T细胞移植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ST)来预防GVHD。IST会影响T细胞和NK细胞的恢复和功能,降低了移植物的抗白血病细胞效果。因此,目前常规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始终面临着较高的复发率。过去,我们普遍认为去T细胞移植会导致复发率增加,这是因为早期的CD34阳性选择技术并不成熟,现在已完全被Tab细胞清除技术取代。后者能够输入大量的NK细胞和γδT细胞,这些细胞对于抗肿瘤和抗感染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移植物中NK细胞的数量与白血病复发有直接关系,如果NK细胞的数量大于6.33×106/kg,可以降低90%的复发风险。在我们做了TDH移植的83例白血病患者中,NK细胞的数量(110.5×106/kg)远高于这一标准,同时γδT细胞的数量也非常高。在脐带血移植中,NK细胞是首先恢复的细胞群,NK细胞的良好重建可以降低脐带血移植的复发率。γδT细胞在抗肿瘤方面也非常强大,如果在移植后30天内γδT细胞的水平恢复良好,那么患者的生存率会提高,复发率会降低。更重要的是,移植后无需IST和预处理不使用ATG和PTCy,使移植后T细胞恢复迅速,移植物抗肿瘤作用得以发挥,从而降低了复发率。TDH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和慢性GVHD以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造成的死亡;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与其他供体HCT相似,甚至更好;TDH的无复发无排异生存率更好;TDH治疗后造血功能恢复快,尤其是血小板的恢复,病人在医院的住院时间相对较短。虽然有些人认为TDH治疗初期成本较高,但考虑到后期管理费用较低,合并症发生率下降,以及不需要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等因素,最终的总费用与其他移植治疗相当,并不会特别昂贵。另外,在干细胞移植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ATG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过去由于对免疫治疗的了解有限,我们不敢完全去除ATG,但随着免疫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认识到ATG并非必需。因此,在减少或避免使用ATG的情况下,TDH治疗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与其他免疫治疗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注:专家意见仅做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主治医生。
原文链接:ASTCT&CIBMTR2025丨刘华颖主任:CAR-T-UCB-TDH三联细胞疗法可有效预防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复发2025年2月12-15日,美国移植与细胞治疗学会(ASTCT)和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联合举办的2025年移植与细胞治疗会议(TandemMeetings)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和骨髓移植以及细胞治疗领域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及行业领袖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TandemMeetings汇聚全球超过5000名参会者,其中超过1300位演讲者在230多场报告和50场专题会议中分享最新及进行中的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及新产品展示、创新及前沿研究结果探讨等。在本次大会上,来自高博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的李春富教授团队的刘华颖主任展示了团队在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RAL)治疗中的创新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CAR-T-UCB-TDH三联细胞疗法通过整合CAR-T细胞、脐带血和TDH的多种抗白血病机制,在移植前后协同作用,可有效清除了白血病细胞,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这一成果为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HCT)后复发这一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HCT后复发仍然是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RAL)患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降低白血病负荷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脐带血(UCB)因其比成人淋巴细胞更强的抗肿瘤效果而受到关注。此外,基于自然杀伤(NK)细胞的同种异体反应在TCR-αβT细胞清除半相合移植(TDH)中也显示出强大的抗白血病能力。基于这些背景,团队提出了一种整合CAR-T、UCB和TDH的三联细胞疗法,旨在通过多种细胞机制协同作用,在移植前后清除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该研究从2020年8月-2024年7月,共纳入2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岁,包括22例儿童和青少年以及3例成人。所有患者接受了包括白消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噻替派的预处理方案。通过默天旎技术去除TCRαβT细胞,患者在TDH之前接受了CAR-T细胞输注,UCB则在TDH之前和/或之后输注。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未使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药物。患者的白血病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B-AL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3例)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疾病状态包括10例首次完全缓解(CR1)、11例第二次完全缓解(CR2)以及4例第三次完全缓解或疾病进展。此外,23例患者接受了1次HCT,剩下的2例分别接受了二次和三次HCT。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CAR-T治疗的22例患者中,12例CAR-T治疗前分子残留病(Mol-MRD)阳性,其中7例患者在CAR-T治疗后Mol-MRD转为阴性。在CAR-T治疗后,12例患者在TDH前接受了UCB输注(pre-UCB,中位时间16天),7例患者在TDH后3天接受了UCB输注(post-UCB),6例患者接受了前后两次UCB输注。2例患者在pre-UCB后6-10天出现低热和Ⅱ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样皮疹,经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在接受pre-UCB输注的6例Mol-MRD阳性患者中,4例患者在pre-UCB后MRD降低。在TDH预处理后,3例患者Mol-MRD仍为阳性,但在post-UCB输注后Mol-MRD均转为阴性。在TDH后1个月,所有25例患者Mol-MRD均为阴性,仅1例接受第三次HCT的患者因严重肝静脉闭塞病(VOD)死亡。无患者出现白血病复发。在中位随访293天(范围31-1345天)后,所有患者均保持完全供体嵌合,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均为96%。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由CAR-T、UCB和TCRαβ-T细胞清除半相合移植(TDH)组成的三联细胞疗法可有效预防HCT后的早期复发。这种疗法在移植围手术期通过三种抗白血病机制的协同作用,或为患者提供强大的抗白血病保护力,从而带来了令人鼓舞的早期治疗效果。团队的这项研究进展是高博南方春富研究院在白血病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进展。高博春富研究院成立以来,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血液病研究和诊疗道路上的科研与实践探索从未停歇,用爱与专业守护每一份生命的希望。值得指出的是,春富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特色的诊疗中心,多年来团队持续深入钻研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优化迭代TDH方案。早在2020年,TDH方案的应用范围便从良性病扩展至恶性血液病、并逐步探索于恶性实体瘤,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可能。团队将TDH移植策略应用于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ALL)患儿,OS率和LFS率分别达到89.1%和85.5%,为全球儿童R/RALL治疗领域带来了新思路与新希望。基于扎实的临床实践及潜心研究,2024年,高博春富研究院的医生团队带着10项研究成果走向国际舞台,在ASTCT、ICKSH、EBMT、EHA、ASH等多个国际大会上分享创新成果,为全球血液病治疗贡献中国智慧。截至2024年8月,高博春富研究院医生团队已完成超14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这里重获新生的家庭已经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都是春富研究院不懈努力的动力。每一次成功的移植,都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医患之间信任与合作的胜利。未来,高博春富研究院将继续秉持专业与情怀,为患者的生命延长和生活质量改善不懈努力,在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创新疗法的应用范围拓展,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探索方面继续精进,用爱与专业守护每一份生命的希望。
原文链接:疑问医答丨李春富教授:每次化疗都转阴,不移植的复发率有多高?在儿童白血病线上公益科普活动中,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李春富教授为病友们带来了关于祛T移植(TDH)的详细科普,我们了解到,祛T移植技术可减少急性和慢性排异反应,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然而,仍然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祛T移植的适应症、移植前的准备、移植过程中的风险、移植后的护理等方面存在疑虑,尤其是关于费用等问题。本期,我们整理了李春富教授线上答疑的部分内容,以供学习参考。孩子髓系M5,目前选定方案:妈妈祛T,孩子3岁1月,AF10基因突变。想请问主任:我们是江苏的,如果去广东台心医院移植,最快何时可以安排进仓?费用大概准备多少?李春富教授:对于M5类型的白血病,我个人认为应该尽早进行移植,因为化疗的效果相对较差,特别是AF10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移植是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关于去广东台心医院的移植安排,由于我们医院的病房比较充足,通常在您来医院后,我们可以在一个月内安排入院。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比如配型和术前体检等,最快一周左右就能安排进仓,这个应该没有问题。费用方面,各地报销比例不同,可能有差异,建议来院咨询。最终费用大致能涵盖整个移植过程和后期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体内有针对母亲的抗体(比如供者特异性抗体即DSA抗体),那么清除抗体的过程会延长,费用也会相应增加。急髓M5,AF9+FLT3-TKD,初始白细胞四十几,一疗后形态学还有5.5%,MRD0.8%,二疗后形态学清零,MRD0.06%,判定为中危,确诊时WT1融合基因低表达,一疗后仍为低表达,融合基因和基因变异都转为0,现三疗下疗一周。问:医生建议三疗清零后走移植,您觉得移植是否更受益呢?现已配型爸爸的6/12,孩子自身带5%弱阳性抗原,若移植,对孩子有没有影响?李春富教授:我之前提到过一个概念,就是如果在第一次完全缓解(CR1)时进行移植,疗效通常会好很多。以您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应该属于完全缓解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进行移植的好时机。对于像您孩子这种带有AF9突变的情况,从我们临床经验来看,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所以,我建议在CR1的情况下尽早进行移植。关于配型的问题,像6/12的半相合移植,我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这方面不需要太过担心。当然,在选择供者时,我们还会结合NK细胞的异反应性特点来综合考虑。例如,如果孩子的免疫系统对母亲或父亲的抗原存在较高的异反应性,我们会优先选择更适合的供者。至于孩子体内是否存在弱抗原阳性的问题,这需要通过具体的检测来确定。如果存在弱抗原阳性,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但我们在移植前一定会做充分的检测和评估,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移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在生育能力方面。目前主流的移植方案大概率会影响生育能力。这是我们中心近年来非常重视的问题,我们也在尝试开发保留生育能力的移植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在治愈后仍能拥有正常的生育功能。移植对孩子的身高或生长发育影响不大,这点可以放心。另外,移植后可能存在次生肿瘤等风险,这些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我们会通过术前的全面评估和术后的密切随访来尽可能控制和预防。总的来说,移植的益处远大于风险,尤其对于像您孩子这样情况的患者,移植是最佳选择。孩子1.5岁,急淋B,kmt2ausp2融合基因。如果父亲做供体,半相合,去T移植,排异有所下降,抗白血病效果还能维持一样吗?复发概率怎么样?李春富教授:孩子确实有移植的适应症。不过需要讨论为什么选择父亲作为供者,是否是因为NK细胞的异反应性更好或其他原因呢?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我们会更倾向选择母亲作为供者,抗白血病效果可能更优,复发率也相对更低。在某些移植方案中,例如北京方案,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父亲作为供者。这是因为父亲供者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反应相对较轻,而北京方案本身的GVHD发生率可能偏高,选择父亲有助于降低排异反应的严重程度。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最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患者的NK细胞功能良好,那么选择父亲作为供者也是可行的。我们在移植时通过联合使用脐带血的方式,可显著降低复发率。男孩7岁,再障性贫血,目前是父供子,祛T已经回输13天了,23号检测嵌合度为99%。目前白细胞为1.27,中性粒细胞为1.2,血小板约为11,请问移植是否成功?血小板何时能稳定?李春富教授:目前情况整体来看没有大问题。首先,移植才13天,时间尚短,血小板的波动在预期范围内。我们通常观察到,血小板恢复的均速时间为11天,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11天后血小板数会逐步回升并稳定在20以上。虽然20仍低于正常水平,但达到20以上通常就表示血小板已经植入,无需再频繁输注血小板。嵌合度达到99%,表明植入效果很好,问题不大。对于其他血细胞的增长,目前每天有些许增加也是正常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进一步恢复。如果患者仍在服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或减量,有助于造血功能进一步改善。总的来说,目前无需特别担忧,继续观察即可。女孩10岁,再障移植,姐姐供体全相合加骨髓。现在白细胞和中性粒1.3左右,嵌合度96.6%,回输已88天,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李春富教授:嵌合度96.6%,按移植定义来说是完全供者嵌合状态,但我们认为存在混合嵌合状态的可能,即患者自身残存的细胞仍有少量存在。对于同胞供体的全相合移植,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可以通过停用免疫抑制剂,让供体细胞更好地攻击患者残存的造血细胞,从而提高嵌合度。急髓M5中危,每次化疗都转阴,不移植的复发率有多高?如果不移植,结疗之后要如何护理?多久能恢复跟正常孩子一样上学?饮食需要注意什么?李春富教授:在讨论患者是否转阴时,需要明确是哪种转阴:骨髓形态学,MRD(微小残留病灶)还是基因水平。骨髓形态学完全缓解指骨髓中原始细胞占比低于5%。MRD(微小残留病灶)转阴意味着原始细胞低于1‰(急髓)或0.01%(急淋)。基因检测的敏感度更高,通常可以检测到10^-4到10^-6的水平。如果达到基因水平深度1×10^-6以下的转阴,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做移植。如果只是MRD转阴,那情况就不好确定了,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比如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等。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是否选择移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突变类型。若患者携带低危基因,通常不建议进行移植,因为复发风险较低,化疗可能已经足够。对于中危基因的患者,治疗决策因人而异,但目前更倾向于通过移植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携带高危基因(如TP53突变)的患者,由于复发风险极高,通常强烈建议进行移植。如果不需要移植,孩子完全可以正常上学和生活,只需在日常活动中避免过于拥挤或不卫生的环境。关于饮食,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则是保持干净卫生。一定要避免食用高风险食物,如田螺、生鱼片以及未充分加热的海鲜等。这些食物可能携带顽固细菌或寄生虫,即使经过加热处理也难以完全消除风险。幼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移植3年,3年来,免疫重建已恢复,但IgG一直低,每月要输丙球,为什么IgG会一直低呢?只要不正常就需要一直输丙球么?李春富教授:IgG问题是移植后非常常见的难题。从理论上来说,移植三年后的IgG水平不应该太低。那么,什么叫低?我们通常以4.0g/L为界限。如果IgG低于4.0g/L,我们会进行预防性输注丙球。如果高于4.0g/L,实际上就不用特别处理,这是西雅图移植指南中早已明确的结论。有时候,IgG水平会慢慢自行恢复。此外,还需要评估孩子的B细胞和浆细胞是否正常。为什么三年后仍未恢复?B细胞是否功能正常?浆细胞是否正常?这些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检测来判断。宝宝6个月,如果骨髓库没有配到造血干细胞。建议小月龄宝宝脐带血移植吗?脐带血移植的成功率高么?李春富教授:首先得看孩子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是急性白血病或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应尽早进行移植;但对于其他类型的疾病,我不建议在宝宝太小时就移植。为什么呢?一岁以内是孩子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此时使用化疗药物可能对未来的20年、30年甚至一生造成难以预见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问题,但长期后遗症不可忽视。因此,如果可以等待,我们通常建议两岁以后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当然,是否能等取决于病情。如果是无法延迟治疗的疾病,那就只能尽早进行移植。小宝宝是可以进行脐带血移植的,但配型非常重要。配型若只有7/10或8/10,成功率可能不理想,移植后排异反应的风险较高。最好选择配型达到9/10以上的脐带血。注:专家意见仅做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主治医生。
尽管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良性病,但对患病儿童生长发育等多方面仍存在严重影响。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地贫患者如何提升移植成功率?移植前如何规范祛铁?移植前又需注意哪些关键问题?东莞台心医院、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廖建云医生,将带来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