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椎管肿瘤一旦发现要尽快手术?有些病人对于手术比较畏惧,感觉自己目前症状并不是很重或者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还希望再等一等,但实际上因为椎管内空间有限,里边主要就是脊髓和神经,肿瘤一旦生长到一定临界点,会压迫到脊髓导致神经功能快速的下降,比如说出现截瘫、偏瘫、大小便失禁这些情况,到这个时候再手术效果就会差很多。因为脊髓损伤有些是不可逆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早的处理椎管内肿瘤,通过治疗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一个预后。
骶管囊肿是由于先天性神经外膜的缺陷导致的骶管内含脑脊液的囊性占位,随着核磁共振的普及,在腰骶部磁共振中的检出率达14%,那么发现骶管囊肿后需不需要手术治疗呢?一般来讲,大部分检出的骶管囊肿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骶管囊肿会逐渐长大,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1.大腿后部及臀部、会阴部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生活,疼痛评分5分以上2.二便功能及性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便秘或小便费力,尿动力检查有异常表现3.肌电图检查示骶神经损伤4.与用力及咳嗽相关严重的下腰痛出现了上述的症状,磁共振上囊肿大于2cm且有周围骨质吸收的表现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在决定手术前要除外以下可能的疾病伴发的症状,1.前列腺疾病:向小便处放射性疼痛,前列腺检查有异常,需泌尿科就诊2.骶管内肿瘤:疼痛呈进行性加重,磁共振检查可明确3.臀肌筋膜炎:臀部肌肉附着点有压痛,休息、理疗后可缓解4.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CT检查可以明确5.心理性疾病: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常表现为颈项部疼痛和四肢麻木无力,行走有踩棉花感,因为肿瘤毗邻椎动脉及高位脊髓,不仅影响患者的四肢运动、感觉,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因此一直为神经外科难点之一。 我们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相关的诊治研究,取得满意的疗效,分享近期的2例病例。
骶管囊肿手术后复发率在20%左右,采用新的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有望降低术后复发率
骶管囊肿因1952年Tarlov详细描述了本病,又称Tarlov囊肿,囊肿通过发育缺陷形成的交通漏口与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相通,通过球阀机制,硬膜囊末端静水压增加时,囊肿逐渐长大,骨质受侵,骨膜牵拉,囊肿压迫周围神经、囊肿内神经根扭曲、囊肿内出血从而产生症状。随着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骶管囊肿检出率不断增高,文献报道发病率高达1-13.2%,现已成为神经外科常见病,约25%有临床症状,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本病临床表现为骶神经支配区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会阴部疼痛、麻木、二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根据囊肿内有无神经根分为终丝囊肿及神经根囊肿两型。患者出现相应症状后应尽早治疗,随着囊肿的增大出现不可逆神经损伤的机会会增加,目前治疗以显微手术为主要方法,神经根型囊肿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骶管减压,囊肿切除、采用囊肿壁行神经根袖成形术,囊肿腹腔分流术、带蒂脂肪瓣、肌肉瓣填充骶管等,手术疗效也欠满意,有效率从70-80%不等,随之对本病认识的加深,封堵漏口、采用囊肿壁进行神经根袖重建成为主要的手术方法,我科在国内率先采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骶管成形术治疗骶管囊肿以期恢复骶管的生理形态,降低术后复发率。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显微外科治疗骶管囊肿43例,后正中切口行椎板切除或椎板切开保留回置,显微镜下行囊肿漏口修补、神经根松解、神经根袖状成形缝合或漏口缝扎、切断外终丝,小囊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电凝塑形,明胶海绵、止血纱与人工硬脊膜材料或椎旁肌肌肉瓣填充骶管内残腔。结果 行神经根袖状成形25例,其中合并小囊肿予以囊壁电凝塑形2例;囊肿漏口缝扎17例,其中9例行外终丝切断;臀大肌肌皮瓣填充1例。椎板切除28例,椎板回置15例。手术时间82~300 min,中位数161 min,术中出血10~300 ml,中位数50 ml。随访6~27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中位数0分(0~8分)vs. 6分(0~10分), Z=-5.230,P=0.000],JOA评分显著升高[28分(20~29分)vs. 21分(4~28分), Z=-5.314,P=0.000]。治愈19例(44.2%),显效12例(27.9%),有效4例(9.3%),无效8例(18.6%),总有效率81.4%(35/43)。结论 依据囊肿类型采取分类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骶管囊肿微创、安全,能够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囊肿漏口的处理和神经根松解是治疗的关键,应早期治疗以恢复骶管正常解剖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