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人数量非常大。头晕、眩晕是常见的多发症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30%。眩晕涉及许多专业和学科。除了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外,还涉及内科、骨科、眼科,甚至精神科等。反复发作性眩晕病人常缺乏体征。这时候需要对病人先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查体,找出有真正意义的体征。眩晕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眩晕发作常使人焦虑和恐惧。眩晕的症状性药物治疗多为前庭能功能抑制剂,这些药物影响前庭功能代偿功能的早期建立,一般不主张使用。如果不得已使用了,应尽早停止使用,尽早开始前庭康复治疗。急性眩晕迁延不愈易转化为长期慢性头晕。所以,头晕发生后应快速正确的明确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脑血管病及心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都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效果较好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他汀类药物不仅有降血脂作用,还有稳定或缩小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但个别人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骨骼肌溶解(肌肉疼痛)、血糖轻微升高等不良反应。所以应定期(1--3个月)检查肝功、血糖、血脂,肌痛者还要查肌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者均属于高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1.8 mmol/L以下。 本文系钟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由于复位治疗时耳石移位,有的患者当时没什么反应,也许随后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眩晕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会呕吐。另外,静坐半小时也有助于避免复位成功的耳石从椭圆囊重新返回致病的区域(半规管)。2、复位治疗后3~5天内抬高床头45度,半月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为避免复位后的耳石再次出来,建议复位治疗3~5天内摇高床头45度。如果不是手摇床,可以多铺一床被子,设置45度的斜坡,斜坡上面可以放一个较大较硬的沙发靠垫,沙发靠垫上面放枕头(注意不要单纯垫高枕头)。睡觉时轻轻向后躺下,可以平躺,也可以左右翻身。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美发及牙科操作会要求头部持续保持于特殊的位置,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3、复位治疗后半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由于还有可能再发眩晕,所以在耳石症恢复前应当避免登高、游泳等较为危险的运动,包括瑜伽。4、复位治疗后要保证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焦虑急躁、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及吸烟酗酒都容易诱发耳石再次脱落。5、老是头昏怎么办?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旋转感消失,但会持续一段时间(3天-半月)的头昏不稳感觉,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不必紧张,可继续服用敏使朗等药物,保证睡眠,适当走动,这样有助于前庭功能尽快康复。部分患者复位后在头位变动是仍有一过性眩晕感觉,可能还存在不典型的残留耳石,还需继续复位治疗。当反复复位仍然存在类似情况时可以寻找有经验的耳石症复位专家手法复位。6、复位后尽早开始下床走路,走“一”字步行前庭康复锻炼。锻炼分三步走:初级阶段:能走就算。耳石复位后要尽早下床先走起来,只要能走即可,不管是否是双足一条线,不管双上肢的姿势,必要时可在家人帮助或者登山杖的帮助下行走。走多久?以自己能够耐受为度。如果走的好,可升级进入下面的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双足一条线。前后脚在一条线上,记着:不是后脚尖紧顶着前脚跟,而是双脚有一段距离。如果走的稳,可升级进入下面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眼睛左右看。在中级阶段的基础上,迈左脚扭头看左前方的地面,迈右脚扭头看右前方的地面。(欢迎转载,但转载时务必注明原著作者,版权保护,违者必究!)作者: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神经内科 刘明勇
好多人认为每年打打活血化瘀的中药“疏道一下血管”能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其实这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临床实践证明也是无效的。正确的做法是:定期到医院复诊,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口服药物来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是最好的办法。 本文系钟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前发生过脑梗死,那么再次发生的风险非常高。所以二级预防非常重要。如何做呢?首先,应该好好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适度运动,减肥,控制血压、血糖、冠心病、房颤。第二,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但要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第三,长期服用它汀类降脂抗动脉硬化药。每1~3个月复查肝功、血糖、血脂。注意有无肌肉疼痛。第四,颅外责任血管狭窄>50%以上可以行血管内支架置入,颈内动脉狭窄者也可行内膜剥脱术。第五,颅内责任大动脉狭窄者,先行规范或强化内科治疗,仍有缺血发作者,且血管条件适合介入治疗可选择介入治疗。 本文系钟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头痛的原因很复杂。首先要区分是原发性头痛还是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主要有紧张型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继发性头痛有:1、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如青光眼,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牙龈炎,牙髓炎,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蝶颚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眼眶、鼻窦、牙龈、舌、咽喉等部位的肿瘤。2、颈椎疾病引起的。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颈部肌纤维织炎。3、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原发或转移肿瘤,颅内炎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低颅压综合征,颅脑外伤,癫痫发作后。4、其它系统疾病。高血压,贫血,焦虑抑郁,肺心病,高原反应,睡眠呼吸暂停,有关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饮酒,剧烈运动后,止痛药滥用,颞动脉炎等。要明确诊断头痛应先排除器质性疾病,跟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来确诊。尤其要注意突发头痛或头痛性质突然变化的头痛。要及时到医院找神经科医生就诊。
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就应该想到可能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1、突然发生了言语含糊不清,嘴角歪斜。2、突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3、突发单眼失明、复视、偏侧视物不清。4、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或头晕,尤其是行走不稳者。发生了上述症状后请立即平卧并拨打120,转运到附近有条件进行静脉、动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或能开展开颅手术、脑血管造影、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的医院。发病后千万不要起立活动。
中老年人,如果以前没有患过脑血管病应该每年到医院(最好找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一次系统的查体,包括测体重,量血压,查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或脑MRA)等检查。查找有无体重超重,吸烟,过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冠心病,房颤,心脏瓣膜病,颈部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等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若有上述危险因素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干预并定期随防。 本文系钟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控制好血压才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该知道自已是否有高血压。如果发现血压升高,首先要查查有无肾上腺增生或肿瘤,肾动脉狭窄,多囊肾。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建议2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量1次血压。如果发现自己的血压超标了,就应该着手控制。第一步需要做的是要了解自己血压变化的规律,是早上高、下午高,还是晚上高?要做好血压检测日记。记录每天早上起床时,晚上睡觉前(有条件的再测一次下午的)血压。可用品牌好的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测量时要脱掉衣袖。血压计与心脏水平一致。安静5到10分钟后测量。记录一周后找专业医生根据血压变化规侓指导用药。必须严格控制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多食蔬菜、水果,多运动。20~40岁的年轻者,血压最好控制在120~130/80 mmHg。60岁以下者控制在140/90 mmHg。60岁以上者控制在150/90 mmHg左右。但是老年人或有过脑血管病者,在服用降压药前一定先到医院做个颈部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看看有无颈及颅内大动脉严重狭窄。如有严重狭窄,降压要慎重,最好在医生指等下合理降压。服用降压药切记安时服用并常测血压。绝不可随意停药或加药,更不可凭感觉服药。
早知道早预防 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伤害。其原因主要是对脑血管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对造成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知之甚少。如果提高了对脑血管病预防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效预防发病、少发病或推迟发病。 造成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其中不可人为控制的有:高龄、种族、性别、遗传等因素。 但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有: 1.高血压。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更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经常测血压。发现高血压要及时控制。 2.糖尿病。青年及中年以上人群每年都要查一次血糖,血糖略偏高者还要检测饭后2小时血糖。一般发现血糖升高都要查饭后血糖,以确诊是糖尿病还是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这二者都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高血脂。血脂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易引起动脉硬化。 4.心脏病。包括冠心病、房颤、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卵圆孔未闭等。 5.吸烟。无论主动或被动吸烟都极易造成动脉硬化。 6.饮酒。尤其是大量长期饮酒。 7.肥胖。体重超重,尤其是腹部臀部脂肪过多,体重超重者。 8.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者。 本文系钟池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