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的定义: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二、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患病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患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使用宽松的精神分裂症定义和现行诊断标准进行调查的年发病率可能为 0.17%o一 0.54%o如果是使用更为严谨的诊断标准,发病率大约会减少2一3倍。(牛津精神病学)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为0.1‰,终身患病率为7.0-9.0‰,平均8.6‰(shields与slater 1975)。我国1982-1985年进行的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的3.42‰。最新资料显示(卫生部2005)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1993年城市总患病率8.18‰,时点患病率6.71‰,农村总患病率5.18‰,时点患病率4.13‰。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它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1.感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幻觉,尤其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凭空听见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说话,内容往往使人不愉快,如听见几个声音在谈论病人、彼此争吵、以第三人称评论病人、威胁或命令病人。还可见幻视、幻嗅、幻味等。2.思维联想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仅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意义上的关联不紧密,病人对问题的回答不中肯、不切题、使医生感到与病人接触困难(思维松弛)。病人用一个很普通的词句、名词、甚至以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病理性向征性思维)。把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概念词或不完整的字或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的意义(语词新作)。联想过程可在无外界因素影响下突然中断(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的强制思维(思维云集),有时思维可突然转折,或出现一些无关的意外的联想。这类联想障碍往往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病人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认为自己的思维受外力的控制或操纵。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最多见。多发生突然,内容离奇,逻辑荒谬,所涉及的范围有不断扩大和泛化趋势或有特殊意义。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所到之处都在议论他,报纸广播电视都含沙射影说他。自然界的变化刮风下雨甚至窗前飞来小鸟也是暗示要发生什么。病人对妄想的内容多不暴露。4.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志的关怀、对亲人的体贴、对周围的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学习、生活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淡漠,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5.意志行为障碍: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对社交、学习和工作缺乏要求,不主动与人来往,行为懒散,无故不上班、不上课,严重时终日卧床或呆坐,无所事事,长年累月不理发,不梳头,口水含在口内也不吐出。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的身体,顽固的拒绝一切或机械的执行外界任何要求,任人摆布自己的姿势,或机械地重复周围人的言语和行为。四、精神分裂症的分型1.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本型最多见。发病年龄多在25~35岁以后,起病缓慢或亚急性起病,症状以妄想为主,关系和被害妄想多见,次为夸大、自罪、影响、钟情和嫉妒妄想等。妄想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以幻听为主的幻觉。情感、意志行为、言语等障碍不明显。病程缓慢,发病数年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工作能力尚能保持,人格变化轻微。2.青春型: 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以情感改变为突出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面带微笑,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又态度高傲,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不分场合和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思维破裂,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令人费解,有时会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行为不可预测,缺乏目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欠佳。3.紧张型:多在青春期或中年起病,起病较急,以紧张性木僵或(和)紧张性兴奋为主要表现,两种状态可单独发生,也可交替出现。病程多呈发作性。预后较好,目前有减少趋势。4.单纯型: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的阳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期起病。5. 其它型:(1)未定型:症状表现不能归入以上诸型。(2)残留型:在发展期的急性症状缓解后,尚残留片断不显著的幻觉和妄想,或有某些轻微症状,但并不严重,仍可进行日常劳动。(3)衰退型:病期时间已久,思维极度贫乏或破裂,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行为退缩幼稚,病情固定少波动。五、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精神分裂症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尽管存在很多假说,但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的合并症、外伤、幼年与双亲被迫分离、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社会和家庭的矛盾对分裂症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影响。1、遗传因素:较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性,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潜在发病的可能性越高。2、生理因素:多巴胺假说是最被广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症病因学假说。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DA)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改善精神症状支持这一假说。3、精神刺激:刺激性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发生具有诱发作用,刺激性生活事件可直接触发具备精神分裂症患病倾向者并使其发病更早、临床表现更为明显。4、环境因素:贫困阶层的患者生活条件较差,接受治疗不及时和不彻底,再加上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引起反复住院,最终导致迁延不愈六、精神分裂症病程与预后: 精神分裂症起病多缓慢,逐渐进展,病程迁延。经治疗后可缓解,有的可再发,或多次复发。分型中以紧张型较好,次为偏执型和青春型,单纯型欠佳。病期愈短,缓解率愈高,病期在半年以内的缓解率为60~70%,一年以上的缓解率减低。抗精神病药物可使3/4患者的病情好转,坚持维持治疗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维持治疗者。 精神分裂症预后良好因素:突然起病、发作时间短、病前无精神病史、有丰富的情感症状、偏执型、起病晚、已婚、良好的性心理适应、良好的病前人格、良好的工作表现、良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预后不良因素:隐袭起病、发作时间长、病前有精神病史、阴性症状、侧脑室扩大、男性、起病早、未婚、分居、丧偶、离异、不良的性心理适应、异常的病前人格、不良的工作表现、社会隔离、不良的依从性。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率: 在所有的长期随访的研究报告中,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Harris和Barraclogh(l998)在一个对 36000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再分析中发现,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风险增加了I.6倍,几乎40%是非自然原因的死亡,主要死于自杀,自杀的危险度增加了10倍。通常引用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的终身危险度约为10%。八、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接受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在内的综合性、全程、甚至终生治疗。(一)治疗方法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神经阻滞剂—阻断DA受体: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平衡阻滞5—HT和多巴胺受体—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大多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越性更为显著。(3)选药原则:必须根据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遗传学的个体化特征,结合抗精神病药物的受体药理学特征、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药效学特征进行选择。2.抗抑郁药物治疗:适于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者。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适用于与精神分裂症所伴有的紧张性木僵和严重的抑郁症状,对用了足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阳性”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的病人可使用电抽搐治疗。4.心理治疗:(1)目的—增强病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病人社区生活的独立性;减弱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减少相关的共患疾病(如物质滥用);改进疾病的个人管理。(2)治疗方法:强制性社区治疗;家庭干预;社交技能训练以及疾病的自我管理;认知一行为治疗。(二)精神分裂症疗程1、急性期:急性治疗,2周内达有效剂量, 直到症状控制, 一般至少 6-8周。2、恢复期:巩固治疗,仍继续应用有效剂量4-6月,巩固治疗(继续治疗)用于急性症状控制后的恢复期,采用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复发多在急性期治疗后的6个月左右,巩固治疗时间应尽量跨过这一阶段,建议至少4-6个月3、稳定期:维持治疗,维持剂量通常比有效剂量低。美国《综合精神病学教科书第7版》的提法-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甚至终身服药。九、精神分裂症的防治:1. 坚持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2.尽量避免各种心理因素的刺激和环境的影响3.坚持定期到门诊复诊,接受社区护士的家访,告诫病人及其家人一旦出现情况反复的迹象,应迅速寻求医疗帮助。4.制定有相关工作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均认可的治疗计划,指定一名与病人保持联系的工作人员,他的任务是监测病情改变以及确保治疗计划的执行,定期评估病人病情的进展和需要。5. 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现实环境,妥善处理和对待个人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前途等问题十、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1、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常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2、睡眠改变:夜眠差,难以入睡,易醒,早醒,多梦或睡眠过多。3、敏感多疑:紧张、害怕,总觉得不安全,常把周边的事情与自己联系起来,疑心别人总是针对他、疑心爱人对自己不忠等,但尚具有评判这些想法的能力。4、行为异常:喜欢独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5、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 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等。
1. 少数患者在开始用药的时候会有恶心、心慌、头发蒙、发困、食欲下降、原有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出现这些不良反应请不要恐慌,恐慌会在心理上放大不良反应的感受。大部分的不良反应比较轻微、而且会逐渐消失(很少有超过1-2周的),请继续按医生的要求服药。若不良反应严重,可自行将药量减半,如减半后仍不能缓解时可停用此药,并尽早复诊等待医生调换治疗方案。 2. 一般情况下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大约为2周左右,经过至少4~6周持续治疗后才能确定疗效,不要认为服药几天就应该恢复正常。 3. 抑郁症是一个高复发的疾病,过早地减、停药都会增加疾病加重、复发的风险。一定要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切勿自行减、停药。 4. 长期服药后切忌不可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综合征。常见的撤药反应有失眠、出汗、恶心、呕吐、眩晕、腹泻或流感样症状,震颤、静坐不能,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状态等。 5. 服用抗抑郁药物的饮食禁忌:服药期间禁止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以避免加重发生不良反应和影响疗效。 6. 服药期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监测,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这样那样的情况属于心理科不,是否需要到心理科看病呢?是否所有心理问题的都到心理科看,儿童可以来吗?睡不着觉的可以来吗?我做了一些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的不想活、心烦闹心、啥也不爱干、容易发脾气、生闷气、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头疼头晕、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等。又或者情绪特别兴奋、总想说话、总干这干那,使劲花钱使劲玩,觉也不睡觉得自己精力旺盛等等。以上这些症状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两条,也可能有很多项。 第二种情况是就是反复多次的睡不着觉、入睡费劲、总醒、后半夜醒了就睡不着,越睡不着合计事越多。睡眠问题就是属于心理科的疾病,心理科的治疗可以有效解决睡眠不好。 第三种情况是异常比较明显的:觉得别人的眼神表情都是针对自己、敏感多疑、觉得别人都在讲究自己、有人要害自己和家人、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说的都是没发生的事、自己跟空气对话骂架、自言自语、自己没原因的笑、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控制不住,又或者不说不笑不吃不睡,说啥都没反应,啥也不干,在床上一天一天的躺着,等等。以上这些可以只有少部分症状,也可以有很多表现。 第四种情况是在各大医院看过很多科的,做了很多检查也没查出啥明显病来,可是身体就是难受,可能就是哪个部位长时间的疼痛,可能总是心慌气短、严重的时候都憋得一点气喘不上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甚至要去急诊,也可能总是打嗝胃胀、腹泻或者便秘,可能只是身体酸痛肌肉无力、也可能身体各个地方都难受。自己就认为自己是身体有病,反复看病花了不少钱。其实这样的真就应该上心理科,这可能是神经失调带来的各种反应,并不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 第五种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方面我会单开一个文章来讲。 第六种就是在家呆着,上不了学、上不了班,跟谁也不爱交往,话也少,也不爱出门,在家靠家人养着,这也是心理问题,不是养着休息就能解决的。 第七种是遇到重大生活刺激的带来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害怕、睡不着觉、做噩梦、冲动、总想上外边走去等等。 第八种是反复来回想一些没必要想的事或者做一些没必要反复做的事,控制不住,不想不做就难受,控制不住。或者对各种事情都很担心,担心的事都没发生也还是担心,担心安全、担心身体、担心家人。又或者对一些别人根本不害怕的事物或场景不合理的害怕,比如害怕高、害怕进电梯、害怕进商场等等。 第九种:老百姓所谓的中邪了,情绪变化非常大,说了一些从来不说的话、冲动,还有些有身体的活动不良、记忆丧失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还有很多上面没涉及到的比如产后抑郁、智力发育障碍、酒药成瘾、厌食或暴食、性功能异常、特殊性偏好等等都属于心理门诊治疗的范围,欢迎有相应困扰的朋友前来咨询治疗。本文系吴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上失眠者很多,失眠是一个症状,见诸于很多躯体疾病、心理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看到很多患者长年累月服用镇静催眠药,似乎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可是失眠仍如梦霾缠身,无法摆脱,深以为苦。对于我看过的失眠患者,在明确诊断,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总是会悄悄罗嗦若干生活调整的操作事项,在患者和家属的合力帮助下,鲜有无效的。一、“顺其自然”心态。睡得着就睡,“躺下就是休息”,我的师父这样说的。使劲想睡着会适得其反。二、早晨到时间起来,不管夜里睡眠怎样。三、白天不睡、不打盹、不闭目养神。四、白天有氧运动,年轻人体力强可以剧烈一些运动,其他人慢跑、快走等,要出汗才算。五、从早上起来到下午3时之前可以喝茶、喝咖啡提神。过后不可。勿饮酒。晚饭吃干的。六、推迟1小时上床睡觉。床只用于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工作。七、睡前1小时洗热水澡、泡脚。上床前大小便排空。八、上床前不想烦心事或高兴事。九、上床不想事。有对象的性生活一次,无对象的不想对象。十、上床放松训练:关灯,闭目。注意肚脐下腹部,慢慢吸气,同时腹部鼓起,鼓到最大限度;屏住气,默数1,2,3;然后慢慢呼气,同时腹部瘪下,呼出全部;再吸气….,如此重复,直至入睡。不要着急,掌握要领是“慢”。不用管效果,保证见效。上述从早到晚十项每日坚持。
近几年来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就像现在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不得个抑郁症,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这说明:大家对抑郁症的认识度和认同度比以前大大提高。但是自己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的情绪呢?我们提供一份具有专业性的抑郁症心理测试题来帮忙,下面我就来看一份来自美国的题目。抑郁症心理测试题使用方法:专家建议您选择一处安静、不易受打扰的环境,回想近两周的情绪状态,然后对下列每题符合您情绪的项目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没有:从来没有过,打0分;轻度:再近两周内,偶尔有,打1分;中度:在近两周内出现的频率要高一些,经常出现,打2分;重度:在近两周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状态或者伴有精神状态——例如自杀企图和行为、罪恶妄想等,就为重度,打3分。】1.你是否情感低落,闷闷不乐,整日体验不到快乐?2.你是否不管如何休息都浑身乏力,整日伴随?3.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4.你是否患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5.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6.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7.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8.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9.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10.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11.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12.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13.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14.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15.你对以前的爱好是否丧失了兴趣?16.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17.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18.你是否自我内心体验痛苦,高兴不起来?测试结果评判标准:0-7分没有抑郁症。8-17分有轻度抑郁。18-30分有中度抑郁。31-45分有严重抑郁。标注:1、无论以上打分多少,没有情感的低落(16条目)、兴趣丧失(13条目)及生活,工作能力下降都不可诊断抑郁症2、症状不超过两周不达到抑郁症的病程标准。3、什么叫入睡困难:就是上床睡觉时间算起半小时无法自主入睡;什么叫易醒:就是外界微小的干扰都易醒,无法再次很快入睡;什么叫早醒:比平时自然睡眠早醒一个小时,以上三种睡眠问题中存在一种均属于睡眠障碍。4.什么是乏力:整天疲乏无力,躺在床上24小时也解决不了这种症状。5.什么是情绪低落:整天闷闷不乐,再好的事情也高兴不起来,体验不到快乐,伴有不良的认知,就是出现感觉活着没意思,有死能解决一切的想法。如果你在我的空间里偶遇到我,测试完成后,您的得分在18分以上,请您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尽力提供帮助,解决您目前的困惑。咨询电话:029-85507579
由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精神病患者大多在青壮年期发病,故不少家属都为患者能不能结婚、会不会遗传而发愁。 精神病人是可以结婚的,但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神病已经痊愈,病人能适应礼会生活和恢复正常作、学习。病人是否痊愈,应南精神科医师判定。另一个是一年以上没有复发。值得注意的是,在病人结婚之前,应让对方了解到病人曾患过精神病,使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完全自愿的基础结合,这样对精神病人结婚后的生活、工作及病情稳定才有好处。有不少人在结婚前向对方隐瞒了患病的事实,婚后怕对方知道自,不敢着爱人的面服药,故而减药其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这是有沉痛的教训的:婚姻法对此也是有相应规定的,在发病期结婚或者向对方隐瞒而婚后又复发可以视作无效婚姻,而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在下列情况下,精神病患者不能结婚:正处于发病期间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患者,应禁止结婚。因为他们在发病期间已经失去理智.常难以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治安。所以,让这样的病人结婚,不仅对病人本人无好处,也会给对方造成不幸。第二是发病期虽然巳过,但精神症状尚未彻底缓解或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也不能结婚。因为此时病人对生活中和婚姻上挫折的承受能力尚差,往往使他们在热恋中,或新婚之夜,或婚后不久病情加重,再次住院。所以,那些想用喜事冲一冲来治疗精神病,或担心儿女患了精神病,影响终身大事,而给他们匆忙物色对象,草率结婚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仅难以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因此而酿成悲剧。因此,精神病人的婚姻问题,家属一定要慎重、合理地给予解决至于遗传问题,精神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又并非完全由遗传所决定,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所以,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并已结婚的精神病人,还要去向医生咨询遗传风险度,如果风险度太高,则最好不要生育:对于处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患者,暂时是不宜生育的。有些精神药物有致畸胎的副作用.在服药期问也不宜生育,具体情况应综合个人的病情、所服用的药物种类、家族精神疾病史等情况来决定。
孕产妇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母亲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的和睦。产后抑郁主要是指产后一年内发作的抑郁。发生的高峰期是在产后6周至产后3个月之内,此后发生率越来越低。国内外报导的产后抑郁发病率差异很大,高者达54%,主要与各国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在发展中国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更高。那么产后出现情绪不好,忧伤,哭泣、烦躁,是不是就一定是产后抑郁呢,肯定不能这样一概而论。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产后心境不良。产后心境不良比产后抑郁更多见,程度轻,持续 时间短。发病率为40-80%。一般出现在产后第3天,症状持续1周左右渐渐平复。产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人的情绪是会产生影响的。此时新妈妈们经历分娩的紧张、痛苦、恐惧后常会感到身心疲惫,不自觉地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流泪、食欲减退、头痛、失眠等现象,其中还有40%的产妇没有能在感情上及时进入妈妈的角色,对新生儿没有产生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爱的感情而感到困惑、苦恼;还有的产妇会为新生儿有缺陷、性别不合家人和自己的心愿而自责。这种不愉快情绪往往容易被家人忽略。如果新妈妈的上述不良情绪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消沉沮丧,精力、体力不支,疲惫而无力照顾婴儿,哭泣,忧伤,极度焦虑,后悔自责,强的无助感、孤独感,甚至觉生活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妈妈是否得了产后抑郁。现在大多数新妈妈都是80后甚至90后,都是独生女一代,比起上一代人可能确实多了些娇气,出现产后情绪不好,很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太娇气了,心理不成熟,别人都能行 为什么就你不行而受到责怪。家人会开导说“要坚强,要有毅力克服困难,你就是思想病等等!”这里要说明一点,产后抑郁跟抑郁症一样,不是思想病,靠自己克服是行不通的。患抑郁症的妈妈往往表现为对孩子的健康过分关注,或者自认为对孩子照顾不周或母乳不足而责怪自己,甚至个别产妇产生消极的念头。有些患产后抑郁症的妈妈, 虽然能强迫自己克尽职守地照顾宝宝的生活,如喂奶、换尿布,但始终感觉自己对孩子爱不起来,似乎丧失了爱的能力,麻木,没有热情,似乎只剩下身体这一空壳支撑着自己,内心空洞。 有的对孩子有负面感受。此时,妈妈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负罪感。产后抑郁的原因。其实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清楚。生物学因素主要与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有关。那么 什么样的人更易患产后抑郁呢?这里要特别 强调的是,既往有抑郁史(特别是当伴有产科并发症时,如流产、早产,胎儿异常发育的,有出生缺陷的,母亲有妊娠并发症的)的,最近会诊的两个产后抑郁患者都是伴有产科并发症。产妇的母亲有产后抑郁史的, 产妇在怀孕期间出现抑郁者50%会将抑郁带到产后。心理社会因素对发病也有很大影响。1、意外怀孕,孕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了宝宝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担心自己的发展计划、理想等都将受限,心理落差很大。2、被迫怀孕。耐不住自身年龄及双方老人的催促等原因而怀孕生子。3、分娩过程本身也是对新妈妈身心的考验。心理素质脆弱的母亲对分娩的恐惧。4、育儿经验不足。新妈妈角色的突然转变,没有育儿经验,身体虚弱,又要对新生儿进行呵护和照顾,繁琐的喂奶、换尿布等的辛苦,再加上孩子的哭闹影响睡眠,困倦,疲劳等加重了新妈妈的紧张、焦虑、烦躁;5、对孩子性别及身体缺陷的不满意。来自家庭的压力,想要男孩结果生了女孩,孩子的出生缺陷等,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家庭关系不融洽,缺少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使本来就已脆弱的妈妈更加雪上加霜,导致抑郁的出现甚至家庭悲剧的发生。6、育儿观念及生活习惯的冲突。小宝宝出生了,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婆婆或妈妈帮忙照顾产妇及宝宝的生活,不可避免发生育儿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在老人强势的情况下,产妇更多的是压抑自己,如果还得不到丈夫的支持,产妇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以致发展为抑郁。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产后抑郁症是一定要治疗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治疗效果都很好。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同时心理治疗及家庭支持。药物治疗是以SSRIs类抗抑郁药为主,服药期间建议停乳。治疗期间,必要时母婴分开,特别是晚上,家人多多给予支持、理解、帮助。
同是精神病人,有的需要住院治疗,有的门诊治疗即可。原因何在呢?这就要看病人是否有“自知力”了。所谓“自知力”就是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比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病人大多都缺乏或丧失自知力,所以建议住院治疗才行。当然如果因为疾病导致自身安全及他人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或有冲动倾向的情况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法律要求需要强制住院治病。所谓强制住院是违犯患者本人意愿,可能由警察或家人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强制送医院住院。 如果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精神状态不正常,对病态的表现能够认识和批判,能够主动就医,称为“有自知力”,或自知力完整,也无肇事、肇祸的风险,这部分病人就可在家属的监护下进行门诊治疗。如果患者对患病期间的部分症状有认识和判断能力,对另一部分症状认识不到是病态时,称为“自知力不全”。而当病人对其精神症状认识不到是病态时,否认精神不正常则称为“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丧失”。这两种病人大多不会主动就医,因而住院治疗才是上策,最好是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由监护人送住院。 不过,精神病人的自知力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发现在门诊治疗的病人自知力逐渐消失时,就应建议其住院治疗最好。又比如精神分裂症患病初期,有的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随着病情日趋加重而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拒绝治疗,也建议住院治疗。在疾病恢复期,病人随着疾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自知力,就会主动配合治疗。当精神症状消失后,绝大多数病人自知力逐渐恢复并日趋完整,因此,临床上常常把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的标志之一。 但是,自知力完整,精神症状并不一定完全消失,如有的病人残留着幻听的症状,而又能认识到这是病态,自己的行为却不受其支配。 相反,有的病人精神症状已完全消失,但在很长时间内仍然缺乏自知力或有部分自知力,这样的病人住院治疗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一般说来,精神病人发病时大多自知力缺乏,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不配合治疗,因此,多认为家属劝他住院或到医院检查是有意在害他。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乱打人、骂人、摔坏物品、不穿衣裤乱跑,或情绪低落、抑郁自杀等,严重者会杀害亲人及他人,因症状影响而自杀。因此我国《刑法》也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病人及家属自身的安全,对于自知力缺失的病人,可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治疗,这样不管对病人还是家属都是有利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缺少某种别人具有的优势,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尤其在遇到失败或是挫折时尤为突出,但往往都比较短暂,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以后的有效正性刺激而淡化。而有的人却总是经常性的低估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等等方面,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长处比,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如别人,因而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就是所谓的自卑心理。 具备自卑心理人的心理特征 总是过多地看重对自己不利或是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自卑至往往苦于交际,他们往往不敢与人说话,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总是低着头,说话时面红耳赤、磕磕巴巴,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等,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总是逃避别人,逃避社会,致使其越来越轻视自己,越来越感觉不如别人,越来越自卑。而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反馈信息则是失败的消极的,从而更加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学会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的不足,同时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所长, 改变不良认知,即认为自己不行的错误认知。 2.有意识的在简单的工作或是社交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渐培养自信。 3.遇有压力等事情,事前做充分准备,做最坏的打算,预想自己即使弄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后果,避免盲目扩大失败后果,从而无形中增加压力。做事不要过于追求完美,量力而行,不给自己施加更多无谓的压力。 4.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通过选择兴趣爱好,比如读书、散步等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在真正的社交中达到可以自我放松的能力。 5.将与别人的差距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相信行动远比思想更重要,更多的关注行动,不断的完善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
作者:刘飞,陆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一、概念 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在首次发作前有一段较长的前驱期(prodromal phase),即有一系列亚临床症状,包括感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等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该阶段,而DSM-IV中并没有提出明确诊断,目前较公认的是将这一阶段的表现称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这类人群称为“超高危人群(ultra-high risk for psychosis,UHR)”。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前驱期,往往会在转化之前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曾有研究对49名超高危人员进行了一年的随访,其中20名转化为精神病性障碍,转化率40.8%。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1年平均转化率为22%,2年平均转化率为36%。与以往相比,近几年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转化率较之前降低,可能与前驱期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因此,早期的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提高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识别和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症状学预警因素 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的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围产期并发症、病前社会功能、病前性格、最近的生活事件等。目前已证实,超高危人群通常存在一些可预测因素,有助于提高疾病识别率。在一项研究中,基线评估时,古怪的信念和奇幻的思维被证明是未来转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另一项研究发现,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超高危人群有较明显的社会退缩、性格内向和怪异思维。因此可认为超高危人群多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同时,多数人会有阈下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如多疑、感知觉异常和社会功能下降等。通常用来描述精神分裂症前驱功能的有:神经症性症状(焦虑、坐立不安、烦躁等),情绪有关的症状(抑郁、快感缺乏、自罪、自杀意念等),意志的变化(冷漠、兴趣缺乏、疲劳等),认知的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身体症状(躯体主诉、体重下降、饮食差、睡眠障碍等),弱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行为改变(社交退缩、怪异、冲动、攻击行为等),其他症状(强迫、解离、敏感等)。但这些症状特异性较低,临床上无法单独诊断前驱期,仅有助于提高对精神分裂症的预警意识。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方式是借助识别工具。 三、筛查及早期识别工具 1 筛查工具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筛查一般为量表式采访,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提高识别的效率。常用的筛查工具有:精神病前驱症状筛查量表(a screen for prodromal symptoms of psychosis,PRODscreen),前驱状态问卷(prodromal questionnaire,PQ),危险因素识别、管理和教育项目(prevention through risk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PRIME)筛查问卷修订版(PRIME screen-revised,Ps-R)及青少年精神病风险问卷(youth psychosisat risk questionnaire,Y-PARQ)等。PRODscreen由芬兰的Heinimaa等基于SIPS和BSABS制定,包括一般症状9项,阴性及阳性症状12项,社会功能7项,可用于自评或电话采访,此量表不适用于情绪障碍的人群。PQ是由Loewy等人在SIPS的基础上提列出92项条目,筛查可能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目前临床上较多使用PQ-B(前驱状态问卷简化版)以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率,主要针对阳性症状,评估频率及严重程度,研究结果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58%。PRIME筛查问卷(PS-R)由麦格拉斯汉小组的米勒等人制定,共12项阳性症状条目,常与SIPS配套使用,具有精简和相对高敏感度、特异度的特点。Y-PARQ在CAARMS的基础上制定完成,针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共设92个问题,适用于儿童及学生的前驱期筛查。 2 识别工具 常用的识别工具主要有:危险精神状态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t risk mental states,CAARMS),前驱综合征定式检查(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SIPS),波恩基本症状评估量表(bonn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symptoms,BSABS),精神分裂症预测工具成人版(schizophrenia prediction instrument-adult version,SPI-A)以及早期识别清单(early recognition inventory,ERIraos)等。其中CAARMS和SIPS的评估方式类似,采用高危因素法,评估信度和效度较高,目前被多数研究者采用。 (1)CAARMS CAARMS是一个半定式的检查工具,主要用于评估超高危人群(UHR)阈下的精神病性症状,涵盖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其他症状,包括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心境和超价观念)、感知觉异常(如幻觉和错觉)、概念瓦解(如主观体验困难和客观评价障碍)、运动失调(如主观体验的运动困难和客观表现的紧张症)、注意和记忆障碍、情感障碍(如主观体验的情绪改变和客观情感平淡)、精力下降和应激耐受性下降共八个方面。对每项症状的的轻重、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按0-6级评分。 诊断结果分为三类:①轻微精神病性症状(attenuated psychotic symptoms,APS):包括阈下强度型和阈下频率型,前者即严重程度量表中思维内容障碍评3-5分,感知觉异常评3-4分和/或言语紊乱评4-5分,且至少近一周的发生频率评3-6分或在更多时间内频率评分达2分;后者即严重程度量表中思维内容障碍评6分,感知觉异常评5-6分和/或言语紊乱评6分,且频率量表评分达3分,症状持续至少一年且不超过五年。②短暂间歇精神病性症状(brief limited intermittent psychotic symptoms,BLIPS):是指在严重程度量表中思维内容障碍评6分,感知觉异常评5-6分和/或言语紊乱评6分,且频率量表评4-6分,症状持续少于一周且能自然缓解,病程达到一年但不超过五年。③危险因素状态和特征(State and Trait Risk Factor):一级亲属中有精神病性障碍或分裂型人格障碍病史,一年中社会功能下降,GAF(功能大体评定量表)比发病前得分下降30%,持续至少一个月。如果CAARMS检查过程中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思维内容障碍为6分,感知觉异常为5-6分和/或言语紊乱为6分,且频率量表为4-6分,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一周,则达到可以诊断精神病性障碍的标准。 (2)SIPS SIPS由美国耶鲁大学的PRIME研究小组制定,是识别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半结构式访谈工具,因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其前驱症状量表(scale of prodromal symptoms,SOPS)由四个部分构成:阳性症状(P)、阴性症状(N)、瓦解症状(D)和一般症状(G),主要描述和评估精神病风险症状和过去几个月的其他症状,根据症状强度、频率、时间按0级(无异常)至6级(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综合征问卷(presence of psychotic syndrome,POPS)可排除既往或当前的精神病综合征,诊断需同时确立(A)和(B)。(A)即阳性症状的表现程度达到一定水平(评分达到6级),如异常的思维内容(猜疑、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达到幻觉程度较低的知觉异常,言语已不连贯或让人无法理解;(B)即在符合(A)标准的症状中,至少有一项平均每周出现四天且持续一小时,病程大于一个月,或者症状具有严重的混乱性和危险性。诊断标准:①轻微阳性症状综合征(Attenuated Positive Symptom Syndrome,APSS),是指病人在SOPS的P1-P5中有一项得到3、4或5级的评分,症状在过去出现过,目前至少每周出现一次,或者比一年前的评分高出至少1级的水平;②短暂间歇性精神病综合征(Brief Intermittent Psychotic Syndrome,BIPS),其确立要依据近期出现且短暂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即精神病性症状(SOPS评分=6)必须在过去三个月内出现且一个月内至少每天都持续几分钟,且未达到POPS(B)项标准;③遗传风险加功能减退综合征(Genetic Risk and Deterioration Syndrome,GRDS),主要依据与精神分裂谱系障碍相结合的遗传风险以及近期出现的功能性恶化表现。一级亲属的精神病性障碍病史提示该患者符合具有遗传风险的标准。功能性恶化的确立则需最近一个月的GAF得分比12个月前至少下降30%。 四、神经认知和神经生物学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征之一,一些研究试图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之前找到可能有关的神经认知标记。超高危人群中在转化精神障碍之前会出现工作记忆受损,这与前额叶功能的受损有关。但有关神经认知的预测价值需要更多的资料支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神经生物学检查可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人群的诊断提供帮助。在精神病性障碍的发展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障碍可能发挥作用,早先就有研究支持这一结论,精神障碍患者比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高,且皮质醇的昼夜节律异常。另一项研究发现,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脑垂体体积增大,可能与HPA轴功能激活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持续五年以上的患者脑垂体体积较对照组缩小。Pantelis等曾对75例有前驱期症状的受试者进行MRI基线扫描,一年后23例(31%)转化为精神障碍,再次扫描MRI,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群的双侧灰质、左侧海马齿状回、左侧梭状回、左侧前额皮层和左侧小脑皮层体积缩小。Fusar-Poli等则对15例前驱期受试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结果显示前驱期受试者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左侧额中回、缘上回、顶下小叶的激活较对照组降低。 相比较于影像学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分子生物学及脑电生理学方面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关于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识别及诊断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前DSM-IV、ICD-10和CCMD-3中都没有具体诊断,甚至研究者对这类症候群的名称描述也不尽相同,有精神病风险综合症(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超高危(ultra-high-risk,UHB)、早期前驱状态(early initial prodromal state,EIPS)、临床高危状态(clinical highrisk state,CHR)及精神病前驱期综合征(psychosis prodromal syndromes,PPS)等。 随着超高危人群越来越受到重视,诊断工具不断完善以及功能磁共振研究不断深入,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诊断势必会取得更多的突破,未来在DSM-V中也将可能纳入对这一疾病的诊断,促进在诊断和干预方面更多的研究,从而使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人群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更规范的治疗。 (刘飞,陆峥.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早期识别及诊断[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0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