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 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以上19条,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胃部不适、食欲欠佳、心慌气急,以及各个系统的症状。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其特点是症状虽多,却以头痛、失眠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此外,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以及春秋季节重而夏季轻的季节性规律,并多有焦虑情绪,女性病人月经期焦虑症状加重
在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孕早期),孕妇的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交织在一起,形成孕妇特有的行为与体征,她感到将做母亲的喜悦与自豪,但是由于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较亢进,会使部分孕妇产生紧张心理,特别是有早孕反应的妇女,身体较虚弱,就会产生厌恶妊娠、害怕胎儿畸形,害怕流产等等紧张情绪,这对胎教是不利的。作为孕妇本身应该认识到这是孕期的生理变化,虽然有时早孕反应很不舒服,这是暂时现象,一般到怀孕三个月以后,早孕反应就消失了,用不着恐惧、紧张与焦虑。应该多想想腹中胎儿从受精卵到胚胎到成为一个胎儿,这些变化也是很不简单的,作为未来的母亲,应该为能得到一个聪明、活泼、健康的小宝贝而奉献伟大的母爱。作为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更应百倍的体贴关心妻子,让她愉快地渡过早孕期。 在怀孕中期3-7个月时,孕妇对生理及心理变化产生了 适应能力,早孕反应也减轻或消失了,因此情绪比较稳定,对孕妇的身心健康很有利。有人对孕中期的孕妇作过测试,表明这段时期智力与事物的反应速度可略有下降,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也不如孕早期,这是一种正常的母性防御机制,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刺激反应所造成心理反应的能量消耗。这段时期孕妇非常注意和关心与胎儿有关的事情,竭力避免胎儿受到危险,也非常担心胎儿发生畸形。由于生理上的变化,骨盆血液供应增加和血管充血增多,因此性欲较强,应该节制房事。在怀孕末期7个月到足月时,胎儿在这个时期生长发育非常快,母体的各种脏器负担也达高峰。孕妇会感到疲劳,行动不方便,更需要家属关注和照顾。这时精神比较紧张,怕难产,怕胎儿发生意外……。这对胎教是不利的。希望孕妇要消除顾虑,情绪稳定,愉快地迎接小宝宝的诞生。 总之,孕妇良好的情绪是胎教的基本条件。怀孕期间始终要保持平稳开朗愉快的心情。丈夫要为妻子创造一切条件,保证孕妇精神愉快,身心健康。问:孕妇通常会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呢? 答:焦虑,抑郁妇女由于妊娠,分娩带来的种种应激反应,造成孕妇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其次为抑郁。研究表明,孕妇中有焦虑情绪者为63.8%,抑郁发生率为48.8%,常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少。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使孕妇血压升高,胎儿供氧不足,产时和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等。 刚刚怀孕的孕妇常见有心理是恐惧,过分担心,不知所措,还有的会开始出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厌食、乏力”是正常的早孕反应。 所以更要让孕妇心情保持轻松愉快;自学一些保健知识,以充分认识早孕反应,解除心理负担。丈夫的体贴,亲属关心能解除孕妇的思想顾虑,增强孕妇战胜妊娠反应的信心;另外还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多可使症状减轻。 问:孕妇会有哪些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呢? 答:妊娠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母体各方面负担都加重。因为大多数妇女是第一次妊娠,有的年龄偏大,又都生一个孩子,对妊娠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病理的,什么是生理的,所以妇女妊娠后可出现心情紧张,产生疑惑、担心和害怕等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孕妇的身体健康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分娩。对于婚后多年不孕,一旦受孕,会出现大喜过望,对于那些未婚先孕和有遗腹胎儿的妇女,会出现担心、恐惧及焦虑心理,其心理压力比一般孕妇更大。 问:孕妇心理健康对胎儿的影响有哪些呢? 答:尽管胎儿在子宫内生长,看似与外界隔绝,但母亲的身心健康对胎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胎儿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孕妇的心情郁闷和不良情绪,孕妇的悲伤、忧愁、抑郁和大怒、惊吓等刺激对胎儿都是不利的。例如孕妇的焦虑不安、惊恐不定可引起胎儿缺乏安全感,易于形成不稳定的性格和脾气,研究发现,胎儿在6个月以后,其神经系统已发育到相当程度,能听到声音,并能做出各种反应,如胎动增加、心率加快等。 虽然母体与胎儿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联系,但当母亲情绪变化时,能激起其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内分泌腺就会分泌出多种激素,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使胎盘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刺激胎儿的活动。有专家认为,妊娠期间母亲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时,胎动和缓而有规律,而孕妇情绪激动时,可造成胎儿过度活动和心率加快。当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较长时间时,胎儿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可比平时增加10倍,并且持续一段时间,从而给胎儿带来不同的伤害。 有研究发现,孕妇在发怒时,体内激素会增加,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和抗病力会降低,妊娠早期发怒,可导致胎儿发生唇裂以及其他器官畸形;妊娠后期,会增加胎动次数、导致流产、难产等。此外,孕妇的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自身的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同时有可能还引起高血压,末梢血管收缩以至于影响胎儿氧的供应,给胎儿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严重还会导致胎儿死亡。据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孕妇情绪长期不过度紧张,如发怒、恐惧、痛苦、惊吓、忧虑或严重刺激等,将对胎儿下丘脑造成不良影响,致使日后患精神病的几率增大。即使能够幸免,往往出现低体重儿,此类婴儿好动、情绪不稳定、易哭闹、消化功能紊乱发病率增高。长期处于情绪焦虑不安中的母亲,或妊娠期间如果孕妇情绪低落、忧郁,所生的孩子往往躁动不安,不爱睡觉,个性怪僻,智力低下,孩子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差。 因此,孕妇在妊娠期间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在不愉快时或遭遇精神创伤时,尽量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尽量调节情绪,以缓和紧张情绪对孕妇本身和胎儿发育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妊娠期间孕妇应保持平静的心情、安定的情绪,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这对胎儿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反之,如果孕妇焦躁、忧虑、心情烦乱,或惊吓、激动,常常会造成血液升高而带来妊娠呕吐,有时情绪的积聚变化可加速子宫收缩,造成流产和早产。在这种情绪下,孩子即使是正常分娩,等其长大后,往往情绪不稳,自我控制力低,贪食、多动、好哭闹,并常常出现呕吐、腹泻等病症。 所以,孕妇因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散步、多听轻柔优美的音乐。丈夫应体贴妻子,努力创造一个舒适平和的家庭氛围。 问:孕妇要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答:首先,孕妇应当相信自己,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碰到不顺心的事,可以告诫自己:不要急,不要怕,不要生气,相信自己能行。其次,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交些乐观的朋友,使自己的情绪得到积极的感染,并从享受友情中得到满足。再次,心情不愉快时,可与丈夫或好友倾诉,为自己减压。或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等,使情绪由焦虑转向快乐。孕妇还应该做些适量的活动,如散散步、做做操,一方面可增强体质,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减轻紧张情绪,使心情变得舒畅。最后,孕妇还可不时购买一些喜欢的小饰物或衣服打扮自己,为自己增添一点亮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 另外,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要多关心、照顾、体贴孕妇,使其在妊娠期心情舒畅,充满乐观情绪。 总而言之,孕妇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可以听听喜欢的音乐、看看喜欢的书报,想想未来宝宝的可爱模样。同时不要过多地食用巧克力、甜食、肉等,因为过多地食用这些食物可使血中地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从而出现烦躁不安、爱发脾气、容易伤感等不良情绪。
焦虑(anxiety)一提到“焦虑”,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一般的着急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正是本节“现象谱”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按焦虑轻重画成一个连续谱,一端是严重的症状性焦虑,另一端是无焦虑状态。普通人的着急位于中间。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焦虑症状主要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1) 焦虑心情:典型的焦虑症状,患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2) 客观表现:分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痛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另一种客观表现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易昏倒等。通常要兼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状。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而单纯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判定为焦虑也是错误的。与一般的着急相比,焦虑症不仅症状严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质特殊。这就是它脱离了引起“着急”的生活事件,不仅程度上远远超出一般的焦急反应(由担心——过分担心——恐惧),而且“引起”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风捉影(蹭破皮、甚至没有破只是表皮发红,也担心破伤风、担心送命)。这时,与其说某个不值当的小事引起焦虑,不如说是焦虑情绪在寻找一个理由牵强的出口。极端情况下,焦虑在病人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精神病学称之为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与焦虑症相反,处于现象谱另一极端的情况是无焦虑。这既可以是病态的情感淡漠和无欲状态,也可以是个别人经过努力所达到的“超脱”状态。后者不论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如道家的“清静无为”,禅宗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六祖慧能)之说,以及古希腊斯多葛派的“不动心”(ataraxia)等。西方宗教界人士的冥想(meditation),佛教的坐禅,练气功者所追求的入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都是内心的平静,即没有焦虑的心理状态。事实上,努力所达到的超脱,往往是一种暂态。“顿悟之后也还要渐修”,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最极端的焦虑,即强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也是相对的暂态。从人群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即不时地因为各种各样实际处境而着急、担心。不论何种处境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这样的物种也不可能存活下来。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有欲望,便会有焦虑。我们都期望未来比现在要好些,但客观世界并不那么听话,人生充满着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谓生存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的根源。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一般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A. H. Maslow(1970)所谓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Maslow说的基本需要涉及心理的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焦虑障碍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虑的特征性表现外,还有以急性焦虑发作为主要特征的惊恐障碍(详后)。如果焦虑出口锁定特定目标,并产生回避行为,则成为恐惧障碍。恐惧症患者有确定的外在客体作为恐惧的对象。单一的恐惧症(如怕封闭空间——幽闭恐惧)与慢性焦虑状态是显然不同的,但这两者之间有各种过渡形式。多形性恐惧症与随处境不同而有显著波动的焦虑症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的分界线。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对人恐惧,又称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与一般的社交紧张之间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谱。疑病症者的焦虑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而焦虑症者的焦虑是弥散的,但两者的混合状态并不少见,即既有疑病性焦虑,也有无名焦虑。还有一种特殊的焦虑表现,针对曾经的创伤性体验。可怕的创伤性体验反复地闯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回避,可以看做一种创伤后延迟的焦虑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1894年,Freud首先把焦虑症从神经衰弱中区分出来,描述为一种神经症。今天,美国的DSM-IV中的焦虑障碍包括除上面已经涉及的慢性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外,还将强迫障碍纳入进来,几乎等于以前神经症这个总的类别,只是将躯体表现突出的疑病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另外划分出去而已。焦虑症指向未来,指向可能的危险或不幸,在观念上是不确定的。抑郁症意味着已经造成的丧失,是无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在观念上是确定的。临床上可以见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就现状诊断而言,只要抑郁程度足以达到迟滞性抑郁,则优先诊断抑郁症。而以心烦、兴趣降低、乏力、不满等负性情绪为主的“新”抑郁一族,如果焦虑体验更典型,在病程中占主导地位,诊断焦虑症更合适。再有就是所谓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往往两者都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易激惹,并伴身体症状(如纳差、疼痛)。如果把典型的焦虑和典型的抑郁比作水面上相邻的两座冰山,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就是水面下融合在一起的冰坨,在综合医院和初级保健等非精神科专业机构往往更常见。 以上是把典型的焦虑症状,放回到生活中以及放回临床各类互有重叠的分类中,以连续谱的方法进行说明(现象谱)。希望这样有助于对焦虑症状加深理解,尤其帮助初学者正确看待不典型的情况。 在精神病学领域,焦虑不仅作为一个症状(综合征)的名称,作为一类障碍的总称出现,而且精神分析学派更是有他们特殊的用法。I. L. Janis(1971)在列举了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者,并指出他们的观点有根本分歧之后写道:他们在关于“焦虑”的行为后果的描述中,始终贯穿着几个共同的主题,这表明,多数(精神分析)理论家把“焦虑”这个词当作一个类别使用,它包括恐惧、耻感和罪感。焦虑的这一用法在文献中很常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把它跟临床医生关于焦虑的症状学概念混为一谈了。 焦虑还有第三种用法。S. Freud认为,焦虑可以是“无意识的”。这不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对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解释。例如,Freud用“无意识的焦虑”解释多种歇斯底里症状的发生机制,认为躯体症状是“无意识的焦虑”的“转换”,即“无意识的”心理本身变成了躯体症状。事实上,歇斯底里者在发作时体验到的焦虑往往比一般常人还少。这就是法国学者所说的“泰然处之”(belle indifférence)的态度。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惊恐发作是一种严重的焦虑发作,也就是伴有严重植物神经症状的强烈的恐惧发作。恐惧并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病人有濒死感或死亡恐惧;或者,有失控感或害怕发疯;或者有面临大灾难或世界末日的体验;或者,有人格解体的体验。成语杞人忧天中描述的杞国人,就是这种体验。 惊恐发作常见的植物神经症状有:(1)呼吸困难或窒息感;(2)头晕,感到坐立不稳或昏倒;(3)心悸或心跳加快;(4)震颤或发抖;(5)出汗;(6)恶心或腹痛;(7)发麻或针刺的感觉;(8)皮肤潮红或苍白发凉;(9)心前区痛或胸闷;(10)全身难受不适感。 发作时间不长,短则几分钟,长也不过几十分钟。但发作后的疲乏可以持续1~2天。 惊恐发作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大致分四大类:(1)急重躯体疾病引发的,如心肌梗死、甲亢、低血糖反应;(2)药物、特别是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生理效应,如拟肾上腺素药物、阿托品中毒、毒品;(3)各种精神病性障碍伴发的,如急性妄想状态下、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4)神经症性障碍,如各种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焦虑等。最后,在除外了上述各种情况后,如果惊恐发作反复出现,发作间期除预期焦虑外无明显其他症状,且导致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可以诊断惊恐障碍。 从上面的症状归因不难看出,任何足以造成强烈生理扰动的状况,都有可能在易感性高的个体诱发惊恐发作。其实,不仅急性发作性焦虑如此,前面讲到的泛化的慢性焦虑亦然。只是不如急性焦虑发作这么突出和易于被识别和归因。 晚近研究结果有两项重要提示。(1)惊恐发作当时恐惧感可以不突出。美国DSM-IV诊断标准中,惊恐发作的诊断不需要必须有恐惧感等心理特征。ICD-10和CCMD-3的描述中都强调恐惧害怕的心理感受,而DSM-IV却改成了“恐惧或不适”。有强烈的植物神经症状而没有不适恐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突出的心理症状(只要满足标准的4个症状不是其13个症状中的9到11),只有突发的躯体症状和不适感也可以诊断惊恐发作。这也是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的成果,即典型的惊恐障碍病程中,其发作当时也可以是心理恐惧不突出的。为了纳入这样的情况,将惊恐发作的标准放宽了,这也就更需要对惊恐发作的原因进行更广泛的鉴别。(2)夜间出现惊恐发作,不一定都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这和一些传统的信条相反。以前有一种说法,如果患者是白天发作,还有可能是功能性的,是夜间睡眠中发作的,就不考虑功能性的。现在的研究推翻了这种假说,不少惊恐障碍的患者睡眠浅、早醒,半夜醒来发作也是相当常见的(难受醒了,继而出现惊恐发作)。入睡了不能再进行有意识地思考,但持续较久的、紊乱的心理生理状态不会因为进入睡眠就得到根本扭转。惊恐障碍等焦虑障碍并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不想”就可以使之消失的。
性学大师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1966年,W·马斯特斯和V·约翰逊合著的《人类性反应》一书的出版轰动了整个西方社会,被认为是一部标志着人类性研究里程碑性的著作。在他们研究成果公布40周年之际,我们简要概述这两位性科学大师的研究经过。闯入危险的禁区1930年代末期,马斯特斯在罗切斯特大学就学,对性行为研究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但当时绝大多数人闭口不谈性行为,甚至忌讳身体各种器官,特别是性器官。图书馆中有关性问题的书严加保管,阅读须经特别许可。马斯特斯非常吃惊,在人类活动中性行为极其重要,而性知识却少得可怜,似乎没有什么人想到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性学完全是个禁区。为什么人类对身体的其他功能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而偏偏忽略了性功能呢?马斯特斯暗暗下决心,一有机会就要冒着违反当时法规的危险,在可接受的道德准则下,涉及这个神秘的禁区。耐心等待了20年很幸运,马斯特斯还在学生时代就有机会进入对性知识感兴趣的本校解剖实验室实习。当他立志献身性研究时,著名的乔治·康纳尔博士告诉他:“等一下,等你成熟了,等你在性科学之外的某些领域取得声誉再加考虑。”1954年,马斯特斯已是一名杰出的妇产科教授。他时年38岁,有两个子女,获准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主持妇产科研究。7月,马斯特斯慎重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妇产科设立一个生殖生物学研究室,并组织了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委员会,其成员包括警察局派员和当地报界的重要人物。马斯特斯深知,若引起公众抗议或新闻界的注目,他的全盘计划将统统落空。四处奔波寻访妓女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金西在美国进行的关于性行为的调查报告已经打破了坚冰。可是马斯特斯想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真实的性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反应。马斯特斯决定从妓女入手,因为她们至少从数量上说是最富有性经验的。从1954年秋天起,他奔走于圣路易斯、芝加哥和新奥尔良等地,走访了共118名妓女和27名妓男。马斯特斯过早的秃顶使他看上去“成熟而富有权威性”,看上去极端严肃而正经。他具有一种“不是平庸之辈”的非凡气质,颇具领袖人物的超凡魅力和风度。粗犷而好象经过切削的下颌,几乎是趾高气扬的姿态,特别是宝石般的黄绿色眼睛,两个眼睛眨起来还不是很同步。这种生辉的外表和不平凡的风度使得他总能克服开始时所遇到的冷漠和怀疑,并得到采访人的信任。只要有可能,马斯特斯就先请中间人提前代表他作初次接触或通个电话。若去陌生的地方,则通知警察他在干些什么。马斯特斯非常感激这些最早的合作者,认为她们在某些方面是他的良师益友;非常尊重她们,并从未在他的报告或统计中使用来自这些人的资料;他还从她们中招收了少数人参加了后来的实验室研究,并把她们根据经验提供的一些性技巧成功地运用到后来的性治疗工作中。马斯特斯发现,从生理上来说,妓女都不是太正常的,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正常的、骨盆区域不过分充血的妓女,她们的性器官总因过度使用而扩张。但他在走访中也纠正了过去的一些偏见,如通常认为妓女不是性冷漠就是同性恋,其卖身目的总是为了钱。马斯特斯惊讶地发现,妓女的第二位动机是性渴望。渴求志同道合的合作人在寻访中,一位与众不同、正直理智的妓女给马斯特斯留下了非同寻常的印象。这位妓女具有社会学博士学位,她说,如果离开一位女同事作“翻译”,那么马斯特斯将永远不会理解女性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她暗示愿意奉献自己,但马斯特斯当时没有领会这一点。到了1956年,马斯特斯开始主动寻求女合作人。他越来越感到只有通过男女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融合两性的知识、印象、观察和感觉,才能对实际发生的性行为的细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研究。马斯特斯对女合作人的最大要求就是具有献身精神。她能与人们和睦相处,以弥补马斯特斯这方面的不足。理想的条件是25~30岁之间,已婚,至少有一个孩子,以便她能亲身体会到什么是亲密的婚姻关系,并具有生孩子和做母亲的经验。她必须聪明能干,受过充分的教育,但不要医学博士和专业医务人员,因为这些人对性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观念。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华盛顿大学人事部门的官员们几乎失望了,他们怀疑是否存在这样的女人。一眼相中“意中人”1956年12月,弗吉尼亚·约翰逊出现了。她温柔漂亮,看上去雾蒙蒙的淡褐色的眼睛里迸发出热情的火花,显得精力充沛,跃跃欲试。马斯特斯一眼看中,“要的就是她”。约翰逊是一位朴素的密苏里人,学过音乐和社会学,作过广告和管理研究,还有商业写作的经验。她离了婚,有两个子女。从小在农场长大,“从未有人告诉她月经或任何类似的事情”。尽管当时约翰逊对性科学一无所知,但她已下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马斯特斯使约翰逊确信,她不仅仅是一位助手,而且是在冒险性的新事业中创造性的合作者。从1957年初,这支破天荒的性研究队伍真正开始向性禁区挺进了。(后来这两位性学大师结成终身伴侣,据说晚年离异)。严格挑选性受试者应该在哪里和如何招募第一批正常的受试者呢?起初,他们束手无策,但经过在校园和社会上谨慎地询问后,很快找到了许多心甘情愿的志愿者,并且通过口头的传播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受试者。这些志愿者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性困难,有的愿意献身科学,有的则坦率地表示希望纵情享受随意的性行为。极少数人关心的是自己的性无知和不适状况。可是,受试者的报酬少得可怜。许多志愿者被淘汰了,马斯特斯所要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至少能通过自述得到可靠的性体验记录的人。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一旦进入实验条件,将会出现很多麻烦,因此受试者必须具有相当的表达能力,以便能在客观的实验过程中详细报告所产生的一切感觉。勇往直前决不退却在实验过程中,许多人对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提出了种种指责。在明亮的灯光下,在其他人目不转睛的注视下,在各种仪器不停地运转、摄影机渐渐移近时,实验者的性行为结果对普通人又有什么意义?这些研究者不是窥淫癖,也是什么其他性心理古怪的人。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没有理睬各种流言蜚语,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们对活灵活现的男男女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括独身的、结婚的、未婚的、异性恋的与同性恋的等等。研究了382名女性和312名男性受试者的各种方式的性行为和所达到的上万次性高潮,并使用各种精密的仪器对各种性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他们冒着种种风险,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性研究报告,在学术界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老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巨大成功,它使人们的性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开始愿意公开地讨论性问题;充分肯定性对婚姻的重要作用;由夫妇同时接受性治疗;大多数西方医学院设置了有关性行为课程;确定了性反应周期;证实了女性性欲和性高潮;修正了阳萎的精神病说;推翻了月经期不能性交的禁忌;肯定了各种正常的性交方式;认识到手淫并非有害;延长了致身于性活动的年龄……。《人类性反应》一书出版时正值我国十年动乱之始,改革开放以后,世界上一些性学名著开始介绍给读者,如《性学三论》(弗洛伊德),《性心理学》(霭理斯),但更近代的性学名著如《人类性反应》直到1989年7月才出版介绍给我国的读者。可惜赶上一个错误的年份,该书出版后很快自行消失,根本没有达到原有目的。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已。因为年轻,所以会经历一些事情,如爱情,如友情。没有人能够永远快乐幸福的过每一天。没有人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坚强和软弱。让你成熟的,是经历与磨难。让你幸福的,是宽容与博爱。让你心安的,是理解与信任。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不知道为何,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改变。也许,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梦想。也许,还在追求那永远不会有的完美。我们曾虚荣过,幻想过,为狭隘的目标奋斗过。待到重新回头看时,觉得很多事情都云淡风轻了。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会在未来走的更加好。因为抛弃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会更美好。人生如此短暂,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生活呐。有太多的事情要你去做,有很重要的人等着你去珍惜。不要回头看,前面的世界才更精彩。你不能控制他们,但你可以掌握自已走自己的路,纵然很崎岖,纵然很陡峭。但要依然勇往直前。谁也没有控制你命运的权利。纵然会困难重重,伤痕累累,但不要犹豫,不要后悔。因为在回首时,你可以指着那条尽是痛苦和泪水的路,大声地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自己走出来的路!你不能预知明天, 但你可以把握今天“森林中有一个分岔口,我愿选择脚印少的那一条路,这样我的一生会截然不同。”一条路走的人多了,总会弄得泥泞不堪,总会弄得尘土飞扬。为何不换一条路走走,也许一切将会是另一种样子。把握自己的今天,那么明天绝对会更好。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对生活微笑,那么生活也对你微笑。让我们的心不再压抑,让它解脱吧。让自由的心灵飞翔,去迎接那绚丽的阳光吧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和千万人相遇,和千万人相离,生命中寻找一个能够真识相伴的人真实信任的朋友,就是幸福。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但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在等你回家。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宽容分享你的一切快乐和悲伤,能够看见你的坚强和软弱。这是心灵的慰寄,能不幸福?
从更深的层次去看,自杀原因也可以如下分类: 1、没有安全感。 陷入极度的恐惧。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 这类自杀的预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②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这是最有效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2、失去社会归属感。这常常是因为: ①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遗弃、被伴侣抛弃(包括丧偶)、被亲人抛弃(包括丧父母、丧子)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②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 ③要求遭到拒绝; ④行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 ⑤社会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业,发展需求异化等。 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这类自杀的预防主要是: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这是最简单实施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②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③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④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⑤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3、痛苦的煎熬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4、生活单调、无挑战性 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他们有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丰富,但是由于不善于体验而无法获得丰富生活的感受。 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5、环境和药物因素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生理健康的环境,以及药物、营养问题造成的体液环境往往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经异常亢奋、幻觉、消沉等等。这些也是某些自杀的直接原因。这类自杀的预防是环境优化,营养均衡以及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药物。 6、特定动机 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①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②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③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④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⑤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 7、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8、假性自杀 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这些行为主要有:①追求濒死经验;②以自杀相威胁达到特定目的;③窒息性性快感;④速度冲动、高处兴奋体验、冒险刺激等往往吸引人们进行极限运动,如疯狂赛车、极限攀岩等。对这些危险行为应该用认知疗法充分揭示风险,得失分析后再让他们重新选择。GOPLA不认可这些行为。
一、心理社会急救(first aid) 目的:保证安全、存活、和提供支持 1、评估和设法满足需要(问:你需要什么) 2、陪伴,而且要敏感(抚摸、拥抱和倾听,不要说太多的话) 3、安慰,关心,照顾(例如:不要逼迫受害人说话,安排受害人与亲人在一起) 5、药物不是缓解心理痛苦的首要办法 4、救援人员在行动中要把生存的希望、信心、安全感传递给受害人 5、媒体要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媒体不能成为后续应激源二、急性期的心理干预 目的:减轻危机的程度 1、对居丧的反应和干预:死亡的理解、看尸体、悼念、下一步的建议 2、对受害者进行评估:心理压力、危险性(自杀)、卫生需要 3、强化和支持应对:积极的适应(鼓励督促向别人倾诉、利用社会网络、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4、支持受害人的家庭 5、对需要的受害者进行危机干预 6、对适合的小组进行诉谈(Debriefing)(如紧急救援小组成员) 7、识别和评估心理病理反应 8、对那些发展为急性精神疾病的受害者提供精神科干预(可以用药物)三、提供信息 1、准确的死亡者和幸存者的数字和名单 2、避难所和支持中心的信息 3、提供幸存者家人的信息,并帮助与家人联系 4、正确利用媒体的力量,提供积极、有利于增强幸存者生活信心的信息。四、心理诉谈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PD要达到的目的: 1、结构式的小组访谈(救援人员、受害者、受害者的亲人朋友) 2、保证参加者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包括提供丰富的信息 3、讨论丧失在生命中的意义 4、正常化情感反应,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 5、提供小组支持,强化受害者之间的社会支持,增强小组凝聚力。 6、解释正常,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 7、鼓励、教会、强化应对方式 8、教会减轻焦虑的方法 9、促进受害者恢复事件前的功能和生活习惯 10、识别急性应激反应的高危个体,保证能够随访或得到专业服务 心理诉谈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CISD) PD 的程序: 1、介绍和设置:(目的、保密、基本规则等) 2、陈述事件:(每个组员按年龄大小解释事件) 3、谈感觉和想法:(看到、听到、闻到,你认为发生了什么) 4、情绪反应:(事件时或后对自我、死者、同伴的感觉和情感) 5、症状:(复习痛苦的症状和体征、描述正常的创伤性反应以说明它的普遍性,正常化小组成员的感觉。挑战过分的罪感和责任感) 6、教育:(如何应对未来的应激,如何应对家人和朋友。处理 PTSD的应对策略。如何能快速得到帮助) 7、结束:(总结,对突出的问题再讨论,可以给以建议)六、SIT(压力接种训练) 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is a “flexible, individually tailored, multifaceted form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IT的三个步骤: 1、澄清概念:创伤、丧失、罪感、软弱、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2、应对技巧的获得和预演 3、运用应对技巧七、EMDR(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治疗程序(改良): 1、达成知情协议( informed consent to treatment) 2、认知诉谈(cognitive debriefing) 3、调息放松(regulating breath to relax) 4、眼动脱敏(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 5、治疗体会总结(sharing the treatment experiencing) 治疗程序: 1、达成知情协议( informed consent to treatment)÷ 介绍:创伤、反应、EMDR过程和义务、可能出现的问题 达成协议:积极与治疗师合作 2、认知诉谈(cognitive debriefing) 事件、感受到的创伤、急性应激反应的症状表现、痛苦的体验,和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功能受到损害的程度及表现,以及经历创伤以后情绪的变化、新的认知信念等进行 共同协商性质的自由述谈。 3、调息放松(regulating breath to relax) 放松 腹式呼吸训练 4、眼动脱敏(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 淡化处理板机信息和痛苦情绪,使之不再诱发干预对象的再体验痛苦 5、治疗体会总结(sharing the treatment experiencing) 协商和讨论治疗过程、体验、收获、和遗留的问题 强化干预对象在本次治疗所获得的效果和影响 共同制订下一步的目标和治疗计划并结束本次治疗。
性心理障碍的器官在人体的位置、主要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性器官在人体的位置、主要结构均不在这里叙述。人类以及所有的生物的性功能都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种族延续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的性行为除符合生物学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外也受传统观念、种族、社会文化和法律所制约,凡不背离上述条件的都属于正常的性行为。反之,由于违背对方意志强制性的性行为给对方造成某种程度心理和躯体损害,或违背国家法律规定者都属于不正常的性行为。什么是性心理障碍:过去曾有性倒错、性变态之称现以废弃不用,统称为性心理障碍,此词较为贴切。此词是泛指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不正常的性心理需求和不正常的性行为引起性兴奋达到性乐高潮满足与性欲为唯一或主要方式的一组性心理行为异常;而对正常异性的性爱关系绝大部分持厌恶态度,或全部遭到破坏。此外无与之无关的精神方面的症状。性心理障碍是怎么得的:虽然自19世纪的早期就有不少的学者在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探讨,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后来综合理论派都进行过不少的探讨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论,来解释所有的性心理障碍。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系,①儿童或少年早期受到过家庭或周围环境中不良的性刺激;如父母与大子女同居同睡,童年时代的性游戏。②儿童少年早期就有特殊的性兴趣,性偏见或性偏好,如特别喜欢异性的衣物,青春期性萌芽性心理性行为就偏离了正常;③家庭中存在有严重的生活事件,如双亲不平等的待遇,经常处于心理压力或生活困境难以摆脱导致焦虑郁闷的情绪;④淫秽色情物品的诱惑,导致长期持续的手淫。⑤青年时期异性恋遭过阻挠或挫折,对异性产生难以纠正的偏见,有强烈的恨;⑥个性较自由、胆怯、羞涩、腼腆、缺乏男子汉气魄的人容易发生性心理障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性心理障碍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个性特征。得了性心理障碍有哪些表现:以下分为性指想障碍、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三大类叙述:(一)性指向障碍:即引起性兴奋的对象指向的不是同种异性的人,而是①同种同性的人,如同性恋、恋童癖;②同种异性的人如恋老人癖;③同种异性的尸体如恋尸癖;④异种异性的动物如恋兽癖;⑤无生命的物品如恋物癖。同性恋:简单的说就是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对异性成员缺乏性爱关系。同性恋者往往从幼年时代起就表现出来被人忽视的一些迹象如好与异性玩耍,好穿异性衣服,做游戏时好扮演异性角色,好玩异性的游戏,如有一女孩6岁时就喜欢爬墙上树、踢球等男孩的游戏,不喜欢女孩的游戏,青春期后以与嫂嫂同性恋哥哥发现才来求医。此外同性恋者说话腔调、动作、行为、选择的工作都是异性的,此时同性恋的倾向性是模糊和不甚明显的,也是不被人察觉的,到青春期开始就明显的暴露出对同性产生爱慕之举。同性恋发生在男性称为男性同性恋,如发生在女性则称为女性同性恋。同性恋与异性恋两极之间是个连续性的带谱,也就是说一端是同性恋另一端是异性恋,两极的连续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比如纯粹的同性恋者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与同性对象之间既有情爱又有不正常的性行为;有的同性恋者不论任何原因能与异性结婚还能生子,但其正常的性活动质量明显下降,所谓的家庭根本谈不到什么温馨和幸福,有婚后不久就离婚;还有的同性恋者只是对同性性对象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不分、却没有实际性爱行为;还有的同性恋者对同性是真正的恋爱,即使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舆论所压“结婚”但却无任何真正的爱恋倾向,所以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三版中有同性恋和双性恋两个词。在我们的工作中见到确有一些同性恋者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符合社会文化背景、国情和道德规范而被人指指点点更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本人心理上行为上又极不愿意与异性结合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因此而感到苦恼反复求医甚者企图自杀,而也有坚持同性恋而杀人的报道。人类的性爱应是异性,虽然有些在儿童少年甚至青年期阶段曾出现过与同性有爱慕的心理倾向,但长大成熟后几乎都能发展为正常的异性恋,相对的少数人或极个别的人性心理发育被阻滞,同性恋爱慕倾向固定下来。儿童少年及青年早期的同性爱慕倾向不是同性恋,生活在无异性的环境中的正常人或异性恋的条件被剥夺时,如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保密工作的需要等也可能出现暂时同性相爱恋的形式,只也决不能称为同性恋,这只不过是偶尔的和极个别的暂时现象而矣。同性恋一词的解释很简单,其内容细节也较复杂多样。一方是主动真正的同性恋,另一方可能是被动同性恋;被动方可能是不知不觉上圈套者,也可能是贪图同性恋者的小便宜,也可能是暂时籍以自慰者,真正主动去给同性恋者的爱恋倾向确实是真真切切,当被对方推开后痛苦难忍受,杂志上曾报道过真正同性恋者为了被恋的人找到男友而将其杀死的案例。我们曾诊治过一女性同性恋的学生连续搞过多个女友,当对方觉察出不对头时就匆忙离开,甚至为此而转学,她最后交的女友对她的爱慕之情先是拒绝后又正常结交男朋友,当被同性恋者发现后认为她背弃诺言 另寻新欢出现严重的“嫉妒”心理而对女方大打出手,对被恋正常的女方男朋友也不饶恕。她自己认为很对,被老师拉来看心理医生。另有一男性同性恋者自幼就喜欢男性,青春期后更明朗化喜欢英俊男性,但在同事和父母的压力下但又不喜欢与异性结合而恼怒万分,曾割腕自杀未遂,乃至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位女性同性恋者与自己女同乡是同学产生暧昧关系最终发展成同性恋,同吃、同住、同消费、合影。其主动同性恋身材高于对方,并身着男装、系领带、穿男式鞋帽、手套,说话男人口气、走路男人姿势、选择男人做的工作,反复多次要求变性,曾住院检查结果完全是女性内生殖器,六项激素测定也完全符合正常女性的激素水平,不允许被动同性恋离开结婚,对方也表示认同服从。几年后同性恋者不知何种原因还是与男性结婚并生一子,仍然要求医生改变外生殖器,对自己的小孩也非常爱,拿户口本到派出所改掉户籍上的性别,让孩子称其为爸爸,并姓自己的姓。以上同性恋者的例子着男装和强烈的要求改变性别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以男人身份出现,这并不是异性装扮癖也不是单纯的易性别癖,当然我们也见到过几种性心理障碍同时存在的人。恋童癖:多是以男性儿童和少年(7、8—12、13岁)作为发泄性欲的对象,爱恋的儿童多是邻居、小学生等。恋童癖者几乎都是男性,其中也有的是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异性恋者对其配偶只不过是维持虚假的爱恋关系,而在秘密进行着的恋童才是真正的爱恋情怀,他们明明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性行为,所以常有内疚、羞耻、罪恶的感受,但他们自己往往又是得寸进尺,不能纠正直至被揭露受到法律制裁才肯罢休。另一种即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异性恋而是单纯的恋童癖,有的是对儿童或少年实施性虐待行为,(多以口—生殖器接触或鸡奸形式),可能是出于某种仇恨习惯成癖。恋童癖多是青年人,中年人(50岁)也有。因为儿童或少年都没有一般性知识,可能还用些诱惑或其他手段使少年儿童无法脱身受到身心暴力的摧残,这有违于儿童保护法。这与强奸女性儿童或少年的性犯罪同样。恋老人癖:恋老人癖既有年轻女性也有男性,他们发泄性欲的对象是老年人,对自己配偶无兴趣,只是维持无质量的“家庭”,在咨询门遇到一位20多岁的已婚女性总是对50多岁的男人产生爱慕,见到他们就引起性兴奋,羞于启齿又想达到性乐高潮,为此常追逐这种年龄的人,不论他的工作和外型漂亮与否都能引起性兴奋,虽没有性爱行为也能得到大部分满足,但对丈夫好象木头人一样无欲。另外,还有几个年纪20多岁的男青年,对同龄的姑娘不产生任何情感,不想搞对象结婚,但对50岁以上的妇女非常感兴趣,而且多次和50时岁以上的妇女亲昵和发生过性行为,能达到性高潮很满足,即使老太太病也愿意爱她,知道不对但不能改变这种心理和行为。有人会说这不是流氓成性吗,其实他不是没有姑娘追求,也不是娶不起媳妇,而是对姑娘不感兴趣,自己也后悔知道见不得人,但不能控制,法律评论虽然不是流氓行为但也要负法律责任,总之都侵犯了他们的性自我防卫能力,给对方的身心带来了难言的伤害。恋兽癖:这种人的性指向是异种异性生物—兽类,是与异性动物发生性行为以此达到性欲的满足,并且是满足性欲的唯一方式,一般维持这种关系半年以上即可称为恋兽癖。他并不是没条件结婚而是要以动物为伴,例如骆驼见人来就难为情的“站起来”但恋它的人不以为耻,照样实施这不正常的奸兽行为。此种人多为男性。恋尸癖:指的是专门与异性尸体发生性行为得到性欲的满足。他们听说谁家死了女人尤其是姑娘和少妇,夜间去坟地刨坟开棺见到女尸就引起性欲发作,可对尸体猥亵或奸尸、或割下乳房外阴达到性乐高潮和发泄性欲的目的,奸尸多发生在农村,几乎都是男性,也可以是看管太平间及火葬厂的工作人员,这是他发泄性欲的唯一指向。如有一位汽车司机将挖墓用的铁锨藏在后车厢,刨墓奸尸后将尸体上的乳房割下拿走,以使其随时满足性欲。(二)性身份障碍:指的是性心理障碍中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又称性别改变症易性症,此种欲望是指与自身真实性别在心理生理上性别特征正相反,坚决要求医生改变自身解剖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目的,男性女性都有。他(她)们厌恶自己的性器官尤其是外生殖器,男性要求医生做阉割手术,女性要求摘除子宫和卵巢,安装男性外生殖器,有的迫不及待的自行动刀改变外生殖器而造成恶果,也不后悔;有的不做手术就要自杀。有些人改变生殖器官是为同性恋的对方“服务”,有些纯属厌恶性别。这些人明明知道作手术应找外科医生,但总是纠缠精神心理医生,这也说明他(她)们知道是心理或精神上有些问题。性身份障碍另一种情况:其特征只是有交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女性的表现①持久和强烈的因为自身是女性而烦恼,非常渴望变成男性,这并不是受到任何文化的影响,或社会方面有什么优越性、其他方面有好处而坚持自己是男性;②厌恶女装长期着男装;③固执的否定自己的真实女性解剖结构和生理现象,不愿意乳房发育和月经来潮,明确表示自己已经长出阴茎,站着排尿。这些表现至少持续半年以上。男性的表现①持久而强烈的为自己是男性苦恼,渴望自己是女性,这并非受任何文化的影响,或什么优越性、好处而要成为女性。②专注女性常规活动,拒绝男性活动。③固执的否认自己性别,明确表示厌恶外生殖器,断言自己要成为真正女人而不是充当女人角色。④偏爱女性衣着打扮但不是异装癖,而是为自己性身份改变服务的。以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可确诊无疑。(三)性偏好障碍:其中包括恋物症、异性装扮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施虐癖、性受虐癖、残损尸体癖、性自虐癖、性裸露癖、性窒息等。这都是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异常行为满足于性欲和有障碍的性心理导致性行为的反常。恋物症:指的是多次反复出现以异性使用过的无生命的物品或异性躯体某一部分作为引起性兴奋的刺激物,可以是通过扶摸、亲吻、闻嗅、搂抱或接触性的其他敏感区达到性乐高潮,有的同时伴有手淫。有恋物癖者与配偶性交时手持或用其他方式接触眷恋物自身也能达到性乐高潮。被恋之物就叫眷恋物,恋物癖者几乎都是男性,有的五六岁开始收藏母亲等女性亲属的裤袜,母亲只知道裤袜找不到不知丢在什么地方,两三年后发现是儿子偷了才来咨询医生。有的人自幼年持续到老年。因近年来心理咨询的广泛开展,医生发现的也就多了。眷恋物有女人用过的胸罩、内裤、卫生巾、头发、手帕、手套、袜子、鞋、被褥、枕巾、发卡、手镯、耳环、脚趾、手指、乳房、外阴部等。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光彩的事,但不偷心理上不能忍受。将偷来的东西穿在里面、使用、或接触生殖器达到性乐高潮,同时可伴有手淫,一旦发泄完就随手扔于“隐蔽”的地方,因为丢失的东西不值几个钱,所以也无人追查,反复出现这样的事情被大家注意,大白于天下。至今在学校和机关还常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但没有人主动就医。据说某教授的箱子里都是女人的头发。某医院的一位医生专门闻嗅人的脚臭引起性兴奋发泄性欲。某地一姑娘被凉晒的手帕、袜子等总丢,其哥哥(警察)蹲坑发现是邻居青年所为,被抓后又释放也不悔改。又一20多岁的边缘智力未婚男青年专门到新婚后新娘用过的床单上坐卧或解大小便,被毒打仍屡教不改,追问原因说发泄性欲。听说一位以婚成年男性自己有一间小屋从不允许别人进入,从门窗处可闻到一种奇臭味道,强行打开发现很多腐烂的乳房。自供是性欲的刺激物。以上的被眷恋物并非有收藏价值,也不是值钱的宝贝,但恋物癖者曾为这些遭受指责、被打骂罚都无悔改行为。异性着装癖简称异装癖:反复强烈的渴求穿着异性的衣服和装饰,受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付于行动,开始只穿带一两件以后逐渐增多,直至全身从里到外均是异性服装和装饰。并非扮演什么角色或受文化背景影响需要,而是为了性兴奋达到性欲的满足,有时伴有手淫。男性异装癖多是异性恋者,开始隐瞒妻子,日久不得不公开,还说服妻子帮助他寻觅合适的女性服饰。女性异装癖者多时同性恋,其动机和目的是都是为了吸引对方,如果是这样只是同性恋不必再冠以异装癖的称呼了。以上行为持续半年就可以称为异装癖。此种人往往从少年开始,或是父母当异性小孩抚养,或 是自己就不知不觉就喜欢着异性服装,这种性心理障碍除影响夫妻性生活外不会映及他人。与现在女人理短发男人留长发,女孩暂时穿男装,男人穿花衬衫截然不同,后者是赶潮流,有一种新鲜感,不能算异装癖,这与隔一段时间将家具变一下位置会有新鲜感一样,调节一下情绪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足为奇。露阴癖:主要表现强烈不可控制的要在陌生异性面前反复多次突然露出自己的外生殖器的欲望,并付诸于行动,当对方突然发现惊叫并逃跑的一刹那而得到性满足,几乎都是男性,这是他解决性欲的唯一方式,对受害人没有其他任何的性侵犯的行为。有人将此症又分为两个类型,①个性比较内向,好压抑自己,对自己用这种方式满足性需求,屡作控制都不能成功,他裸露出来的是尚未勃起的阴茎,只有当女性看到他或惊叫后才会突然勃起,有时伴有手淫,有时不伴手淫,事后自己也是后悔莫及;②个性多带有某种攻击性,裸露出的是已经勃起的阴茎,见女性过来即手淫射精,在此举动过程中将对方吓的尖叫中而获得快乐高潮,过后也不后悔。无论哪种类型的露阴癖都是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反复多次发生,暴露外生殖器的强烈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并附诸于行动,而且多是在清晨或傍晚藏在角落处,也有个别的人是在闹市街头。
在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学员经常会表现出一定是焦虑、不安情绪,他们并不是明白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的艰辛,有时候这种成长的焦虑会以盲目的追寻各种流派、各种奇异的技术行为表现出来。如果督导师或老师能够及早告诉学员他们的路有多长,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就像一个来访者了解了心理咨询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快乐的过程一样,以后无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心里会有所准备,焦虑情绪也不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成长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类似,可以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应有的特点、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处理的问题。一个人从懵懂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快乐的、适应良好的的成人需要足够好的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正确帮助、引导和支持。同样,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条件或能够在督导师的帮助、支持下,认识清楚自己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学会处理每一个阶段的问题以及和来访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困难,那么这个心理咨询师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力量、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的专业工作者。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的体会,结合Ronnestad 和Skovholt的督导模型,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本文简单描述一下这六个阶段的具体状态,希望能够减轻正在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焦虑。第一阶段:外行帮助者状态这是刚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的学习阶段,学员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理论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但这些新手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比较强烈的助人热情。比如,他们曾经非常喜欢作为朋友,监护人或同事来为别人宽心和解答问题。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更多具备的是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心态。他们也经常很主动地为别人排忧解难、并且乐此不彼。在这个阶段新手的助人状态往往被称为“外行帮助者的状态”。“外行帮助者状态的典型特点就是在与被帮助的人展开谈话以后,要迅速地确定被帮助者所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予被帮助者强烈的、过分的情感支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所以,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一般倾向于快速界定具体问题,趋向于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地卷入和参与,他们一般总是在表达同情而不能共情。快速界定问题背后的动机是帮助者面对有问题的被帮助者时内心的焦虑和急躁;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卷入和参与凸显了帮助者在急躁焦虑的内心感受驱使下的无所不能的自恋体现和无能感;而共情是一种需要训练和体会的的情感卷入能力,只有帮助者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内心情感和冲动,而且羞耻感较低的时候才能与被帮助者的情感发生恰当的共鸣,而同情是不太需要训练的。第二阶段:初级学生状态当咨询师踏入做案例的阶段时,尽管这个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好奇和激动的阶段,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开始真正去体会和实践自己喜欢的助人工作了。但是他们在这个初级学生状态中通常会感到依赖、无助、敏感、担心和焦虑,并拥有脆弱的自信心。他们在案例工作中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技能不是那么有效,不能经受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伤害来访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这一行的料等。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们尤其重视和需要督导师的鼓励与支持。咨询师无论从督导师或是从来访者身上一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批评的语言都会对他们自己的自信心和士气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主动地寻求“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助人职责,寻找可以效仿的模型或专家级的从业人员以期得到真传。所以,你会看到在初级学生状态中的咨询师总是在向督导师提出:“对于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什么样的技术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等”。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他们向督导师提出的寻求“正确而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恰恰就是在自己工作中,来访者经常向咨询师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竭力追随和效仿可以模仿的模型,同时也在到处追随专家级的人物。在目前中国缺乏督导机制和条件的情况下,处于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不得不花费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到处去听一些专家的工作坊和培训讲课,但是这些短期的授课很难达到督导的作用。第三阶段、高级学生状态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通常处于高级见习或实习阶段,他们无论在在心理学理论,还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专业水平上已经具备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在高级学生状态中,他们的中心任务是在一个基础专业水平上行使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这个阶段他们感觉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何把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恰当、正确和有效。他们在所感到的这些压力促使自己“正确、有效地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保守、谨慎和严格的风格(相对于放松、冒险或随意的风格),以此来追求“正确、结构和效率”。这一状态上的咨询师能够认识到他们已经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中获得收益、进步和成长,并同时感觉到了舒适。然而在这一阶段中,他们仍会产生不安全和脆弱的感觉。因此,督导对他们所提供的支持和肯定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同时,对初级学生提供督导的机会是使他们“能够成为高级学生的一个有力的影响因素” (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进一步的督导的机会使进入高级学生状态的咨询师能够看到自己已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和继续成长的动力。除此之外,为咨询师提供督导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第四阶段:新任专业人员状态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学员走出了学习的状态,开始了独立工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不用再受学习阶段的种种要求和督导的制约,刚刚独立工作之后的几年可能会是一个随心所欲、令人兴奋、富于创造、勇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时期。新任咨询师对自己的人格不断理解和接纳,逐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融合于咨询和治疗中。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咨询师会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应付自如。这一时期他们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环境。然而,许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们并非如他们自己想像的那样做好了准备、那样有能力。所以,他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以期不断加深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格和局限性,不断提高咨询的能力。第五阶段: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状态这个阶段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已经具有一定的年资和某些类型经验,这个时期咨询师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发现一种可以建立专业权威的方式,特别是要建立一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和人格高度相一致的工作风格。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已经比较深入的领悟了焦虑的本质、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人格特征和防御、应对方式、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因此,他们在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平和的、安静的、等待的、有力量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咨询师都已经开始明白和深入理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技术应用层面也已经达到非常灵活并具有个性化的水平。同时,他们逐渐明白要想对所遇到的情形都找到明确的答案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平静、不焦虑、不紧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断进步。这种状态中心理咨询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有能力调整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参与和卷入水平,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和治疗师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不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等。因此他们可以在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和卷入,随后又能够从此情境中自由地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许多咨询师感觉到他们所帮助的来访者是他们对初级专业人员进行教导和督导时的重要信息来源的途径。另外,在此阶段的心理咨询师通常也将目光投向职业之外的领域,如宗教或诗歌,甚至是剧院或电影院,由此来扩大他们对人性和人生生死的理解。第六阶段:高级专业人员状态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通常已有20年以上的经验,其特征是已经建立了非常个性化和可靠的咨询和治疗方法。尽管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工作,但是他们通常对于自己能够给予来访者的影响作用更为谦虚。同时,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也常抱有怀疑态度。丧失是本状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问题。这种丧失包括预期性的,比如他们想像自己即将退休的日子;同时又是现实性的,因为“比他们年龄更大的专业人员都已逝去,并且同年龄的同事一般也不再是强势的影响源。(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所以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需要很好的处理丧失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去总结自己的毕生生活和工作经验,带更多的学生,以期延伸自己生命的影响。没有两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样的,所以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就像个人健康成长过程的艰辛一样,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成长也是要经历风雨的。一个人期望自己长大,但是当真正长大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会面临更大的生命挑战,面对丧失也就成了必然,同时这个过程出处充满的惊奇感、兴奋感、成就感,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也是这样,希望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经历和感受来思考一下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目的是更好的让自己健康地成长为一名能够自助、助人的真正的、有能力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徐慊放松疗法(一) 放松疗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一定程式有规律的训练,可以使个体学会从精神上和躯体上(骨骼肌)进行放松。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驰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晚上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人们经常要受到各种生活事件的压力和刺激,如工作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紧张、经济结据、婚姻危机、患病、亲人病故、……这一切的压力和刺激,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应激。应激所引起的人体反应是多方面的,不但能引起生理反应,而且也能引起心理反应。前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肾上腺能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增加,而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加速、肌张力增高等;另一为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大量分泌,ACTH等肾上腺素皮质的分泌活动可以起直接效应,主要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如抑制炎症反应、对抗过敏反应、血糖升高等。心理反应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应激为的;另一类是干扰应激能力的,例如过度的焦虑、情绪激动等,由此引起认知和自我评价的障碍。 放松训练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在进入放松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功能降低,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即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请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同时加强了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的分泌。经过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心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放松疗法常与系统脱敏疗法结合使用,同时也可单独使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个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放松训练发展到五大类型:一类是渐进性肌肉放松,二类是自然训练,三类是自我催眠,四类是静默或冥想,五类是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其中二、三、四类兼具有自我催眠的成分,犹如我国气功疗法中的放松功。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 放松疗法(二) 放松疗法实例 准备工作: 安排一间安静整洁、光线柔和、周围无噪音的房间,在施疗时,咨询师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温和,让来访者舒适地靠坐在沙发或椅子上,闭上眼睛。 咨询师:“现在我来教你如何使自己放松。为了让你体验紧张与放松的感觉。你先将你身上的肌肉群紧张起来,再放松。请你用力弯曲你的前臂,同时体验肌肉紧张的感受(大约10秒钟)。然后,请你放松,一点力也不用,尽量放松,体验紧张、放松感受上的差异。(停顿5秒)这就是紧张和放松。下面我将让你逐个使身上的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从放松双手开始,然后双脚、下肢、头部,最后是躯干。” 现在开始放松练习: (1)“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停一停)现在我们再来做一次,请你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停一停) (2)“现在,伸出你的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注意你手上的感受。(大约15秒)好,现在请放松,彻底放松你的双手,体验放松后的感觉,你可能感到沉重、轻松,或者温暖,这些都的放松的标志,请你注意这些感觉。(停一停)我们现在再做一次。”(同上) (3)“现在开始放松你的双臂,先用力弯曲绷紧双臂肌肉,保持一会儿,感受双臂肌肉的紧张。”(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你的双臂,体会放松后的感受。(停一停)现在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4)“现在,开始练习如何放松双脚。好,紧张你的双脚,用脚趾抓紧地面,用力抓紧,用力,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你的双脚。(停一停)现在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5)“现在,放松你小腿部位的肌肉。请你将脚尖用力上翘,脚跟向下向后紧压地面,绷紧小腿上的肌肉,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你的双脚。(停一停)现在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6)“现在,放松你大腿的肌肉。请用脚跟向前向下压紧地面,绷紧大腿肌肉,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7)“现在我们放松头部肌肉。请皱紧额头的肌肉,皱紧,皱紧,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现在,转动你的眼球,从上,至左、至下、至右,加快速度。好,现在朝反方向旋转你的眼球,加快速度,好,停下来,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现在,咬紧你的牙齿,用力咬紧,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现在,用舌头顶住上鄂,用劲上顶,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现在,收紧你的下巴,用力,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8)“在,请放松躯干上的肌肉群。好,请你往后扩展你的双肩,用力向后扩展,用力扩展,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9)“现在,向上提起你的双肩,尽量使双肩接近你的耳垂。用力上提双肩,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10)“现在,向内收紧你的双肩,用力收,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11)“现在,请抬起你的双腿,向上抬起双腿,弯曲你的腰,用力弯曲腰部,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12)“现在,紧张臀部肌肉,会阴用力上提,保持一会儿。(大约15秒)好,放松,彻底放松。(停一停)我们再做一次。”(同上)”(休息3分钟,从头到尾再做一遍放松) 结束放松:这就是整个放松过程,现在感受你身上的肌肉群,从下至上,使每组肌肉群都处于放松的状态。(大约20秒)请注意放松时的温暖、愉快、轻松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尽可能地保持1~2分钟。然后,我数数,数至“五”时,你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平静安详,精神焕发。(停1~2分钟)好,我开始数,‘一’感到平静,‘二’感到非常平静安详,‘三’感到精神焕发,‘四’感到特别的精神焕发,‘五’请睁开眼睛。 如果没有专业的咨询师,个体也可以在掌握以下程序后自行联系,每日定时进行放松活动,具体如下: ① 练习者以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上。 ② 闭目。 ③ 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再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弛感。逐次一一将头部各肌肉都放松下来。 ④ 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先尽量使脖子的肌肉弄得很紧张,感到酸、痛、紧,然后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松,觉得轻松为度。 ⑤ 将注意力集中到两手上,用力紧握,直至手发麻、酸痛时止,然后两手开始逐渐松开,放置到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并保持松软状态。 ⑥ 把注意力指向胸部,开始深吸气,憋一二分钟,缓缓把气吐出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感觉松畅。 这样,依此类推,将注意力集中肩部、腹部、腿部,逐次放松。最终,全身松弛处于轻松状态,保持一二分钟。按照此法学会如何使全身肌肉都放松,并记住放松程序。每日照此操作2遍,持之以恒,必会使心情及身体获得轻松,睡前做一遍则有利于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