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在门诊,经常有病人诉说,中药西药服了很多,坚持治疗了很长时间,可是症状总是不能满意控制,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心境,对此心里很是茫然。那么,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以下,我就将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做个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就诊做个指引。1、明确诊断是首要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巴瑞特食管和无症状反流几种情况。在诊断方面,主要靠西医检查来确定。(1)常见二组症状:①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酸。此外,也可有胸骨后疼痛、嗳气、恶心、早饱、上腹胀或者隐痛。②食管外症状也不应忽视。如经常咽部不利、声音嘶哑、鼻咽部不适、慢性咳嗽,甚至出现哮喘症状,但是按咽炎、喉炎、鼻炎、咳嗽、哮喘治疗,症状不能控制。当您出现以上症状时,要想到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尽快到消化内科就诊,接受针对检查,予以正规治疗。(2)常用检查手段:①内镜检查:是判断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和巴瑞特食管的可靠方法。可以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级。内镜下还可对食管粘膜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了解粘膜的病理状态,有无巴瑞特食管及癌前病变。其中,常规光学内镜下可以见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齿状线上移、食管粘膜破损,严重者可于食管粘膜破损处见溃疡、狭窄或者出血)和“巴瑞特食管”。放大内镜和激光共聚焦内镜则能够发现常规内镜不能发现的食管粘膜轻微改变,不至于漏诊。②食管测压:是了解食管体部运动状态和上下食管平滑肌功能状态的最可靠的标准。通过这个检查,可以了解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是否有动力异常,为针对用药提供依据。③食管内动态pH检测:是了解是否有真的酸反流、明确酸反流的特征的必要手段。通过此检测可以证实所谓“无症状反流”,并可除外“功能性烧心”,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针对用药。2、西医治疗是主打西医认为,本病本质上是一种胃食管运动紊乱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环节包括食管抗反流的结构与功能减弱、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以及胃排空功能减弱反流物。治疗主要针对发病机制,以改变生活方式、抑酸、促动力药及手术等为主要原则,临床疗效肯定。常见方法如下:(1)基础治疗:包括避免饮用咖啡、浓茶以及酸辣油腻食物,降低体重,夜间睡眠时抬高床头,保持乐观心态,保持正常的饮食睡眠规律。此点对于症状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对症状偶发者,通过以上调理可以不再复发。(2)药物治疗:①抑酸分泌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目前主要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拉索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一般服药4-8周后,再酌情改为按需服药。按需服药,就是指有症状时临时服药,平时不服药。目前认为,此类药物长期服药安全性良好。②促动力抗反流药物:此类药物单用或者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本病的治疗有效。相关药物有吗叮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以及匹维溴铵。③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既能直接覆盖保护食管粘膜,又能提高其防御能力,促进受损粘膜修复,从而减轻临床症状。④抗焦虑抑郁药:对于常规治疗无效,或者合并明显的心理和精神障碍表现时,可以考虑加用此类药物。(3)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已经非常成熟。目前认为,手术后的长期疗效和质子泵抑制剂的按需治疗疗效相当,而且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效果不好者行抗反流手术疗效也不显著。所以一般主张,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但是由于药物过敏或者不能长期服药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3、中医治疗有特色西医对本病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其检查诊断治疗措施也非常规范,疗效肯定,甚至可以视为标准治疗。即便如此,也存在以下问题:(1)内科药物治疗短期疗效肯定,但很多病人需要长期服药,由此带来的风险很难评估;即便手术治疗也存在复发的可能。(2)即便短期治疗,也有部分病人无效,有的服用药物后症状反而加重。提示我们,西医只针对食管局部生理病理及解剖改变而进行治疗有其片面性。本病在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常见,近20年来发病率则明显上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究其原因,与违背我国文化传统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压力猛增,生活节奏过快,使得人们精神心理发生明显偏差,不能冷静看待与处理日常事务;另一方面,饮食结构西方化,生活规律随意化,过分优裕的物质生活,又使得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调节能力明显下降。二者结合,可能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亦可以证实:所有的病人主诉都有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和生活不规律之诱因,大多营养过剩,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心情都非常焦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而经过对其进行生活指导,患者在积极调整生活饮食心态之后,症状很快明显减轻,甚至控制,很多病人从此很少再发。与西医不同,传统中医诊病时,除了重视对主症烧心反酸的仔细询问,更加重视对人的全身症状舌脉的诊察。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虽以烧心反酸为主症,但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失眠、精神情绪心理异常,乃至怕冷怕热、汗出、口渴、头晕、疲乏、便秘或腹泻,舌象脉象表现在个体病人也各不相同。这些所谓的“兼症”,看似与本病无关,其中着实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出现的病理变化;也就是说,“兼症”的背后所隐藏的恰恰是本病的“发病根源”,而反酸烧心仅仅是本病在食管的局部表现,是本病全部表现的一部分。也只有针对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这一“发病根源”进行治疗,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所以中医治疗也针对烧心和反酸,但更重视对引起消化道动力障碍的诱因,如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精神心理紧张、失眠等进行治疗,也就是说,中医更重视对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调治。通过对主症、兼症的综合“辨证”,得出一个核心的“病机”,制定针对性的“大法”,开出个体化的中医“处方”,即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对于西医过分关注的所谓“抑酸”、“促胃动力”、“修补胃食管粘膜”中药,反而放在次要地位。一般而言,中成药虽然简便实用,但是适应范围过窄,对于大多数病人并不适用;有条件时,还是请有经验的大夫开中药汤剂效果肯定。
1、一说起肝病,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肝硬化还是有些模糊不清,那么到底什么是肝硬化呢?还请李主任为我们做个具体介绍。肝硬化本身是一个疾病,它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结局。它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征象,发病过程也很缓慢,只有到了晚期,才逐渐出现一些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如疲乏,消瘦,面色发暗,水肿,出血和消化不良)和门静脉高压症(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癌、肝肾综合征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一旦出现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在我国,它是一种常见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年发病率大约为100/10万,发病高峰年龄为35-50岁,男性多于女性。2、肝硬化对人体的危害极大,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危害呢?首先,肝脏是人体中主要的物质代谢器官,主要供给人体能量。一旦出现肝硬化,人体各个器官组织能量来源大大减少,精神体力明显衰退,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对人生命最大的危害来自于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癌,这些并发症非常常见,而且一旦发生,处理非常棘手,死亡率非常高。目前认为,肝硬化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位居第四位或第六位,被视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3、一说起肝病大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像乙肝,甲肝都是具有传染性的,那么肝硬化会传染么?一说起肝病,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它是传染病,当然会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肝病中只有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就是老百姓所指的“传染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丁型五种类型,它们在急性期或者慢性期中有病毒复制时(指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才有传染性,而且只要正确应对,不会对健康人产生影响的。而大部分肝病没有传染性。说到肝硬化,它有好多病因,其中,只有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在出现病毒复制、肝功能异常时才可能有传染性,大部分肝硬化没有传染性。4、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肝硬化,那么到底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呢?什么样的人是属于易发人群呢?引起肝硬化的病因较多,包括慢性感染性肝病、慢性酒精中毒、药物与毒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淤胆、循环障碍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其中,慢性感染性肝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以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炎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我国,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为主,但研究显示,我国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因中,丙型肝炎仅次于乙型肝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因中,则以丙型肝炎为主,乙型肝炎少见。慢性酒精性中毒以西方国家多见,近年来,我国也呈上升趋势。酒精性肝硬化与长期酗酒密切相关,其次是否发病又取决于个体对酒精的易感性与敏感性。应该注意,女性酗酒者患肝硬化的危险性明显高于男性。近年来,药物与毒物性肝损害明显增多。药物的急性损害和慢性损害均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这些药物包括氟烷、毒蕈、黄曲霉素毒素、黄磷及砷等。临床常用的有铁剂(补铁)、扑热息痛(退热止痛)、异烟肼甲基多巴(降压)、氨甲喋呤(治疗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硫唑嘌啉(肾移植抗排异、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减少)、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双醋酚丁(治疗顽固性便秘)、氯丙嗪(抗精神病)。此外还有使用抗肿瘤药物,实验室或工厂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有机溶剂,如苯、乙醚、甲醛、稀料等。还应注意,含有砷汞的中药一样可以导致肝硬化。近年来,免疫性肝炎的病例也逐渐增多。这种疾病很少自愈,病情往往逐渐进展,很容易进展为肝硬化。慢性淤胆性疾病引起的肝硬化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称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者多为胆管慢性炎症、结石、肿瘤、囊肿、手术后狭窄以及先天性胆道疾病所致。循环障碍疾病引起的肝硬化,其病因主要是充血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遗传代谢性疾病种类很多,但相对少见,临床相对常见的病因为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哪些是肝硬化的易发人群呢?从上述的病因分类可以推导出来:有上述病因的患者应该引起注意,要积极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经常接触慢性肝炎患者或者容易感染肝炎病毒的职业,比如医务工作者、受血者,应该注意防护。5、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肝硬化,那么请李主任为我们讲解下肝硬化的早、中、晚期症状都是什么呢?根据病情轻重,肝硬化一般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两类。其中代偿性肝硬化就是人们所说的早期肝硬化,而中晚期肝硬化则归在失代偿性肝硬化中。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以出现非特异性症状,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比如食欲减退,进食减少,腹胀,厌油腻,嗳气,腹泻,肝区疼痛,这些症状多与劳累、情绪波动、睡眠不足或者感染加重,注意休息或适当服药多可好转或暂时缓解。体征也不明显,一般来说,营养状况尚好,可能有轻度肝掌、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肝脾可能有轻度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能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轻度下降;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可能提示弥漫性肝损伤、门静脉内径轻度增宽或肝脾轻度肿大。这种病人无明显的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多于体检、因其他疾病剖腹手术或者尸检时发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两类症候,以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为特征。这类患者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乏力、体重减轻,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发热,出血与贫血,男性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及色素沉着,肝病面容,水肿,蜘蛛痣、肝掌及毛细血管扩张,黄疸,腹水、胸水,脾大、脾亢,食管胃底静脉、腹壁与脐周静脉以及痔静脉曲张,肝脏缩小、脾脏增大,肝臭。6、那么肝硬化都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呢,在检查过程中有没有和肝硬化相似的病区分开呢?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通过肝活组织学检查(肝穿)进行病理诊断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指标”—即病理提示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实际上,临床诊断时,主要依靠病人的肝病病史、症状与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磁共振、胃镜)等,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诊断。只有诊断困难时,才考虑进行肝穿等特殊检查。当我们碰到这样一个病人,怀疑肝硬化,只要他具备以下特点,就可以诊断为肝硬化:(1)查体:肝脏质地坚实或坚硬,边缘锐利不规则,表面不平有结节感;肝病面容也有重要意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对诊断有参考意义。(2)影像学检查:有门脉高压症—脾脏肿大、侧支循环开放(腹壁静脉曲张及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其中,侧支循环开放是诊断门脉高压症的特征依据。(3)生化检查:有低蛋白血症与高γ-球蛋白血症。(4)有明确的病因依据: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史,长期酗酒史,药物中毒史,以及引起肝硬化的相关疾病史(如心力衰竭等)。有些疾病的特点与肝硬化很相似,比如慢性肝炎、肝前性门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肝内窦前性门脉高压症(先天性肝纤维化、肝门脉硬化症)、肝后性门脉高压症(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小静脉闭塞症)、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以及淋巴瘤等,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仔细鉴别,一般不难分辨。7、目前为止,肝硬化的西医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针对肝硬化,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大致概括如下:(1)病因治疗:病因一旦明确,积极消除病因是阻断病情发展的关键,也是后续治疗的前提,应该高度重视。比如,病毒性肝炎有病毒复制时应予以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应绝对戒酒,药物性肝硬化应即刻停药,并避免再次加用,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者宜用泼尼松,等等。(2)饮食治疗。(3)支持疗法:包括促肝细胞再生(肝细胞生长素)、保护肝细胞膜(易善复)、抗氧化制剂(谷胱甘肽、乙酰半胱氨酸)、纠正凝血障碍(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制剂)、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人血白蛋白)等。(4)降低门脉高压(口服普萘洛尔预防治疗)。(5)腹水治疗:包括限盐、加用利尿剂、腹腔穿刺抽腹水、补充白蛋白等。(6)并发症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应对。(7)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考虑肝移植:肝功能衰竭,反复发作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与肝性脑病,难治性腹水或肝肾综合征。8、您对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方法呢? 中医把肝硬化归属于“积聚”、“鼓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无外正虚(肝脾肾气血阴阳虚损)、邪盛(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热、水饮),治疗法则则是扶正祛邪并举,以口服中药汤剂和成药为主要手段。9、很多的患者对于肝硬化这样的疾病都是很害怕的,肝硬化这种病的危害极大,那么如果得了早期肝硬化能治好吗? 肝硬化固然属于重病,但在临床观察中并没有那么可怕,好多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大都可以好转或者控制。至于早期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预后更好。西医治疗只是予以保肝治疗观察,就可以长期生存。近年来,中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疗效较好,可以长期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比西药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药物有黄芪、桃仁、冬虫夏草、益母草等,上市的中成药有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等,为治疗早期肝硬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应该有信心。10、了解了这么多,最后肝硬化在预防方面都需要注意哪些呢?肝硬化病因虽多,但总以病毒性肝炎和长期酗酒为主要原因。针对病毒性肝炎,应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把住病从口入关,尽量避免受血;一旦发病,在急性期应在正规专科医疗机构积极治疗;在慢性期,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有病毒复制或者肝功能异常,应及时治疗、遵医嘱坚持治疗。针对酒精性肝炎,应严格戒酒,坚决避免复饮。针对药物性肝炎,应积极查明药物名称,避免再次使用。中医认为肝脏的功能是“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并认为“肝为疲极之本”,临床观察也证实,情绪剧烈波动、长期抑郁以及劳累是肝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者主要诱因。所以乐观情绪、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在预防和治疗肝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应予以高度重视。11、从中医的角度看,您觉得肝硬化患者在饮食方面都需注意哪些呢? 在饮食方面,中医西医要求是一致的。所进饮食要求高热量、少刺激、不坚硬粗糙、易消化,其中脂肪及肉食以能耐受为宜。腹水患者宜限钠,有稀释性低钠血症者宜适当限水,有明显肝功能衰竭者宜限制蛋白质摄入。不能进食或进食甚少者,可经鼻饲要素饮食或予以胃肠外营养。中医与西医唯一的区别就是,虽然鼓励进食,但也强调“量力而行”,一切以病人感受为准。12、您对治疗肝硬化方面有哪些建议和心得?目前,肝硬化的治疗,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已经程式化了,执行起来非常便利。总体感觉,西医在病因治疗、针对治疗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症方面有着总体的优势,而中医则在改善自我感觉、缓解症状,尤其在西医缺乏有效治疗的代偿期肝硬化阶段具有独到的特长。所以肝硬化的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是以中西互补、优化选择为宜。在治疗中,无论中药、西药,要尽量精简,必要时可以考虑间断服药,如果服用时间较长,可以考虑把中药汤药处方配成成药,既便于坚持,也可减轻肝脏负担,便于病情恢复。
北京晚报采访提纲——夏季腹泻如何防治1.腹泻包括哪几种情况,夏季腹泻有哪些特点和症状?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便量150-200g,含水量适中,少数人可以2-3天排便1次,或者每日排便2-3次,但是粪便是成形的。当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大便次数,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时,就称之为腹泻。腹泻一般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2种情况。夏季腹泻就属于急性腹泻范畴。夏天,一方面,天气炎热,大量消耗人体体液,加之夜间睡眠不足,胃肠功能因此变弱,另一方面,往往进食大量生冷饮食,又加重胃肠负担,故夏天很容易发生腹泻。其特点:(1)多与进食生冷油腻或者不洁饮食有关,老年人、儿童及身体体质素来弱者常见。(2)腹泻多为稀水便,伴有腹痛、恶心甚至呕吐,有时有发热,一般感觉体力差,无食欲。(3)及时治疗很快可以恢复。2.腹泻有哪些治疗误区?与其他哪些疾病容易混淆?夏季腹泻一般多由于食物中毒、微生物感染、服用药物或者其他疾病所致,必须首先明确原因,治疗才能及时而且有针对性。而这些事项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完成,这也是夏天所有医院必须开设肠道门诊的原因之一。临床常见这样的误区:一旦出现腹泻,并不知道腹泻的病因,往往自行加服消炎药,或者服用自备止泻药,结果症状越来越明显,延误了病情。夏季腹泻主要和细菌性痢疾和霍乱鉴别。一般来说,痢疾主要表现为脓血便和里急后重,霍乱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水样便、呕吐和脱水。但是后二者也有腹泻表现,有时容易混淆。所以,出现腹泻一定要去医院肠道门诊及时就诊,最好自己不要贸然用药。3.如何实现对症处理?去医院做大便的细菌培养,做药敏试验,血常规,抽血化验等常规检查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出现腹泻,若一时不能就诊,症状又比较明显,可以先服药帮助缓解症状。腹痛明显,可以先口服颠茄片;出现呕吐,可以口服胃复安片;腹泻明显,可以口服思密达。力争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医生一般要在查大便常规外,再查血常规、大便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感染程度轻重及感染细菌类型。如果进食少,体力差,可能有脱水,医生一般会加做电解质、肝肾功能来判断腹泻对人体的影响轻重。4.若自行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应对夏季发生的腹泻,家中可常备哪些药呢?治疗腹泻的药物很多属于OTC药物,在药店就可以买到。比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可以治疗受寒中暑后出现的腹泻;葛根芩连胶丸,可以治疗腹泻、腹痛伴有口渴者;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可以治疗平素脾胃虚弱,大便稀,受凉或者进食生冷油腻后容易腹泻者;枫蓼肠胃康颗粒和黄连素,对大多数腹泻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以上药物可以酌情选购。选购药物时,一定要到正规药店购买,并事先向药店药师咨询。5.治疗腹泻有哪些小妙招?如何实现食疗?目前治疗急性腹泻的方法非常成熟,并且各类药品齐全,所以在北京,验方基本派不上用场。一旦出现腹泻,首先要注意休息,饮食一定要清淡,以稀粥咸菜为主,而且不能过饱让胃肠得以休息,避免进食生冷油腻及水果。让胃肠好好休息就是最好的食疗。6.如何实现有效预防腹泻?夏天天热,影响休息,一定要保证睡眠,进食还是以温热、清淡、易于消化为原则,晚餐尤其注意,让人体胃肠包括整体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进食时一定要讲究卫生,不要过饱,尽量少用空调,避免腹部受凉。如此,可以减少腹泻发生。
近几年来,“幽门螺杆菌”成了大热门了!因为研究表明它容易引起胃炎、溃疡及癌症。所以,老百姓高度关注它,体检常规检查它,大夫更是重视它,只要有菌,不管有没有症状,必然使用4种药物治疗,1个疗程2周,杀不死就再来几次。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但是,我们也应注意一下以下细节:(1)我国有50%人是阳性,而胃癌发病率不足1%,幽门螺杆菌有那么可怕吗?(2)我国滥用抗生素现象惊人,国家正在严控,现在为了这么一个细菌兴师动众,一下用2个抗菌素,一用就是2周,不行还得再用,是有史以来临床使用抗生素中前所未有的,而由此引起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很多病人的症状并未改善,如此用药是否有远期副反应更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应该谨慎看待幽门螺杆菌,不要轻易用药。
片面治湿 伤了脾胃 得不偿失受访专家:李晓林 临床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北京中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记者:湿和脾的关系最大,作为脾胃科专家,请您解释一下。李晓林:在正常情况下,湿是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因素)之一,称为湿气,是万物滋润、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所以,湿本身不是病邪,夏天湿点儿没关系,但过分了,伤了人,出现身体痠痛,头重发懵,就成了湿邪,中医叫做外湿。湿对应的内脏是脾。脾主运化,负责把饮食中好的东西变成营养,不好的东西通过大小便排出去。当湿邪影响脾后,脾的功能就差了,首先表现为食欲减退,腹部胀气,人变得懒动,身体发沉,头脑不清爽,大便会稀点儿,小便可能也不痛快;也可能表现为四肢有点儿滂,舌质胖。这时,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内湿”。老百姓说的湿,实际上是“内湿”。湿邪虽然有内外之分,但是都与脾关系最大。脾的功能好,湿邪就不容易产生,也很难伤人。北京的夏天,尤其七八九月份,湿气最重,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脾。应该强调的是,中医的辨证、用药不是通过科普就能掌握的,是不是湿重了还是要请大夫来判断,普通人最好不要自己判断、自己用药。记者:有很多人自己诊断吗?李晓林:通过看书,看养生堂,很多人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门诊很多病人来了,随便说几种表象——比如说舌上出现齿痕了、胖、舌苔厚等等——就说自己是有湿邪,要求祛湿。这些现象确实是有湿,但在祛湿时,除了用利湿药,中医更重视通过调整内在脏腑的功能来祛湿,即“治病求本”。舌头胖大有齿痕,说明里面有湿了,但你可以不管它,因为夏天的脾胃本身就弱,就可以舌体偏于胖大。这时如果你太关注湿,用了大量寒性的薏米绿豆,可能对脾胃反倒是个损伤。与其那样,还不如找医生用些药,把脾胃健一健,湿邪自然就消了。所以不要太过重视能看见的湿。记者:绿豆薏米不是好东西吗?怎么又成了伤脾胃的东西?李晓林:老百姓认为自己有湿,就天天吃绿豆薏米,其实不一定合适。夏季来临,脾胃反而偏弱,而绿豆薏米比较寒凉,过多食用对脾胃反而不好。中医更重视主管湿邪的脾脏,而不是湿邪。脾胃功能强了,脾气足了,阳气好了,水湿自然就没了。如果单纯治湿,利湿的药多是凉药,反而吃坏了脾胃,因为脾胃就怕凉。夏天熬粥时,人们常用利湿的绿豆加上健脾的大米或小米熬粥,就是这个道理。记者:那我们该怎样预防湿邪来袭呢?李晓林:夏天湿气重,谁也躲不掉。针对外湿,用风扇空调除湿,穿衣尽量轻快,勤换衣服,勤洗澡,就会好一点儿。关于湿邪的治疗,《内经》提出了较完备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湿病的圭臬。概括起来有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湿在体内会得病,要用药给它排出去。中药这方面有优势。比如用陈皮、防风、藿香等都是化湿的药,让人体气息流动,气一动,风一吹,太阳一晒,湿就没了。清热和化湿合在一起,一般是苦味和寒性的药,如黄连、黄芩。利湿就是利尿,可以适当吃点西瓜、苦瓜,中药可以用茯苓、泽泻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保护脾胃。湿气重了,我们要尽量少做事情,心情放松,休息好,别熬夜,避免劳累。吃饭稍微清淡点儿,不要吃太多油腻、甜的和生冷食品,尤其冰镇食品,晚饭更要清淡。睡眠时不要用空调。太湿的天气,可以适当吃点儿辣椒,有助于祛湿。脾胃负担轻了,湿邪就不容易伤人。中医也可以辨证使用健脾益气中药强壮一下脾胃,但日常生活中时时养护脾胃比吃药更重要,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大家应该重视。
养脾胃 护阳气 盛夏身体不受苦(转载)李晓林 临床医学博士, 北京中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记者:老百姓所说的“苦夏”,从中医角度来看,是怎么回事? 李晓林:苦夏往往表现为没有食欲,全身倦怠、无力,便溏等这些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身体不适。因为,夏天是人的脾胃最弱的时候,而恰恰热天又导致很多人贪凉,睡得晚,休息不好,更加耗损阳气,伤脾胃,所以才出现所谓苦夏的那些症状。所以,用于夏季调理的中药,主要是调理脾胃的。记者:那么,怎样才能不吃药,就度过一个不苦的夏天呢?李晓林:中医养生四季有所不同。《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春天和夏天应该重视保护阳气。其实,与其把这里的“养”解释为补养,不如理解为养护。因为,春夏阳气生发,气血向外流动,导致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更需要保护好脾胃的阳气。首先,生活规律上要注意别耗晚。夏天天长,加上气温高,很多人不知不觉就熬到深夜了。无论是工作加班,还是朋友聚会,夏天往往拖得比其他季节要晚,甚至半夜了街上还挺热闹,有很多乘凉的人,其实这在中医看来都是很伤气的。本来就是阳气外泄的季节,如果不早点儿休息,消耗的阳气就更多,损耗更大。其次,天热也别太贪凉。饮食上,刚出锅热气腾腾的饭菜晾凉一点儿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避免喝冰冻过的冷饮,吃冰箱里刚拿出来的东西。尤其是晚上,太阳落山后,人的阳气更弱,如果晚餐吃得过于油腻,荤菜多,又有不少甜食和辛辣食物,再加上冷饮等,使脾胃负担加重,不好消化。另外,夜间开着空调睡觉,也不利于养护阳气,所以尽量不要久开空调,入夜后更该尽量用自然通风降低室温。分明的四季给人不同的感受,顺应季节变化,对人体本身也是有利的。比如夏天出汗,就是把去年一年积聚在体内的热和毒排出来。如果你整天呆在空调环境中,体内该排出的东西无法被汗水带出来,淤积于内,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不利于健康。所以,不要过于劳累大汗,但也应该适当出出汗。记者:近些年,大家对食物养生越来越重视,比如夏天要多吃“苦”,多吃去火的东西,您在夏季食物上有什么建议吗?李晓林:夏天吃苦瓜的确很好,有清热、开胃的作用。但苦瓜也要会吃——不能生吃,需要用热水焯一下,或者清炒;少放一些辣椒,或者大蒜,正合乎中医讲的“辛开苦降”——辣味和苦味组合,有利于气机疏通、降浊宣泄。其实,传统的吃法和搭配,很多都非常有道理。比如夏天最常见的凉菜拍黄瓜,也要放一些大蒜和醋,不仅杀菌,而且辛味的大蒜能中和掉黄瓜的寒凉,醋又有暖胃的作用,合在一起吃不伤脾胃又爽口。除了注意搭配,夏天饮食要清淡些,尽量别给正处在虚弱状态的脾胃加重负担。“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这是《黄帝内经》讲的饮食标准,这里的次序表明了重要程度——主食和蔬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多吃一些。而西方现代饮食中占主角的肉、蛋、奶和保健品,在我们看来都是加重脾胃负担的东西,并不适合大量食用。
五个中药方 围堵小溃疡健康时报记者 韦川南受访专家:李晓林,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小小的口腔溃疡,个虽不大,却是“美食杀手”,眼看着好东西吃不下,心里那个馋劲就别提了,而且还疼得要命。这夏末秋初冷热交替的季节,又到了口腔溃疡频发的时候了。 很多人以为,这小溃疡是上火造成的,但是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晓林说:“口腔有问题,常是脾胃的毛病。”脾胃弱的人一遇到季节变化、脾气急躁、进食过多、熬夜等因素,就容易口腔溃疡。对付这个美食小杀手,中药汤剂调理最有效。秋膘贴过头泡点生大黄 天一转凉,食欲就大增,吃的太多不消化就容易生口腔溃疡。这种口腔溃疡可以去药店买30g生大黄,一次一大片,用开水泡,随泡随喝,喝上几天,溃疡自然就下去了。 脾虚大便多半夏泻心汤 如果平素胃口差,但是大便次数还挺多,这是脾胃虚弱,这时若出现口腔溃疡,体内这时寒热错杂,去火的同时更要健脾祛寒,可以喝点半夏泻心汤。气急肝火旺喝小柴胡汤 如果你爱着急生气,又不擅表达,闷在心理,就容易肝火旺,就容易得口腔溃疡,这种情况建议配合点小柴胡汤,可以疏肝健脾,让你心情舒畅,肝火去,口腔溃疡就好了。心烦胃火大熬个玉女煎 阴虚体质的人,胃火一大,就容易心情烦燥、腰痛、手心潮热,出现大便干、肚子胀、总想喝水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口腔溃疡,推荐服用玉女煎为主方来调理。肚胀而怕凉服剂封髓丹 肚子胀而怕凉,,这是脾胃有寒气,所以这类人得口腔溃疡,但无燥热症状,可以配合封髓丹来缓解症状。脾胃功能下降开付泻黄散 40岁以上的人,脾胃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脾胃虚弱,常有大便干、肚子胀的症状。这种情况引发的口腔溃疡可以通过泻黄散来调理。此外,李主任提醒,如果口腔溃疡是偶尔才长,不用担心,调理一下就行,但若老长、老犯就要留神了,需要到口腔科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排除口腔粘膜病、口腔肿瘤等病变。明确引起口腔溃疡的诱因后,要及时调理生活方式,如饮食清淡,晚上不多吃,生活保持节律,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具体选用适合自己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和调理,切勿一有口腔溃疡,就吃牛黄清火丸等大寒之药,易伤胃,弄巧成拙,导致经久不愈。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胆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上腹正中或右上腹隐痛、饱胀,进食油腻饮食或情绪变化时发病或加重,疼痛可向右肩胛下区放射,并有反复发病的特点;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内或可见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临床多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西医保守治疗多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原则;手术治疗指征为:胆绞痛反复发作,胆囊无功能,或有急性发作伴有结石者。与西医相比,中医辨证论治在缓解疼痛、增进饮食及改善患者整体状况等方面有明确的疗效,在保守治疗方面有其优势。现结合个人治疗本病的粗浅体会,将中医诊治本病的要点按发作期、慢性期及顽固疼痛三方面分述如下,供同仁参考。发作期:重在疏肝利胆,泻热止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绞痛时,主要表现为上腹剑突下持续性胀痛或发作性绞痛,进食后或凌晨发作或加重,局部拒按,疼痛可牵及右肩背,多伴有恶心、食欲减退,可伴有呕吐、腹胀及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方药选用大柴胡汤。具体药物为:柴胡24g 黄芩12g 法半夏12g 炒枳实10g 杭白芍15g 制大黄10g 生姜15g 大枣15g。加减:便秘明显者,制大黄改为生大黄10g;右上腹痛明显,加用郁金15g;上腹痛明显,按之硬者,加用我院高齐民老中医经验方:甘遂末1g(分冲),虎杖15g。慢性期:则当立足整体,辨证论治。本病虽以胆囊损害为主,但往往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食欲、睡眠、月经以及精神体力等多方面的失调。用药时,如果只立足于胆囊损害,或只从调理肝胆入手,效果往往不理想;应多关注全身表现,从整体辨证入手,注重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常见以下几种证型。1.肝气郁结症状:上腹剑突下胀痛,以胀满为主,可牵扯右上腹或右肩背,每因郁怒加重。舌苔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15g 杭白芍15g 炒枳壳10g 制香附12g 川芎10g 陈皮10g 炙甘草6g 郁金15g。加减:若有口苦咽干、头晕、恶心或呕吐者,郁热证明显,应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g 黄芩12g 法半夏12g 党参10g 郁金15g 生牡蛎30g 生姜15g 大枣10g;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0g 川楝子6g。2.肝郁脾虚症状:上腹剑突下胀满隐痛,可牵扯右上腹或右肩背,程度轻,喜得温按,每因郁怒或进食油腻加重,伴有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右弦左弱。立法:养血柔肝健脾。方药:以逍遥散为主方。柴胡15g 当归12g 杭白芍12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 大枣15g.加减:心烦易怒失眠者,加牡丹皮10g 炒栀子6g;疼痛明显者,加制大黄6g,炙附片6g,细辛3g。3.胆经痰热症状: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程度轻微,久久不愈,每因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慎加重,伴有多思善恐,心中不宁,情绪易于波动,夜寐不实,多梦易醒,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多滑或带数。立法:清利胆经痰热。方药:以温胆汤为主方。竹茹10g 炒枳实6g 陈皮10g 法半夏12g 茯苓15g 炙甘草6g 生姜15g 炒枣仁15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加减:若疲乏明显,加生熟地各12g,党参12g 五味子6g。4.肝阴不足症状: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胀痛,可牵扯或右肩背,程度轻微而喜按,每因劳累或郁怒诱发或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头晕疲乏,便干形瘦。舌质瘦红,舌苔薄干,脉弦细弱。立法:养阴柔肝止痛。方药:生地12g北沙参12g 当归10g 枸杞子10g 麦冬12g 川楝子6g 杭白芍12g 炙甘草6g。疼痛顽固者:当重视厥阴肝经及瘀血。对于疼痛久久不止者,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供参考。1.血瘀胁下症状: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刺痛无休,压之明显,久不缓解,有时可及肿大胆囊。舌质暗瘀,舌苔薄,脉弦。治法:活血化瘀止痛。方药: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元胡10g 五灵脂10g 制香附12g 炒枳壳10g 炙甘草6g。2.上热下寒症状:上腹剑突下疼痛,牵扯右上腹,久久不愈。受凉则腹胀,或腹泻,腰以下冷,而稍进热性食物又“上火”,易起口疮。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弦。治法:平调厥阴寒热。方药:以乌梅丸为主方。乌梅30g 制附片6g 干姜6g 桂枝6g 川椒6g 细辛3g 党参10g 当归10g 黄连6g 黄柏10g。3.阴虚肝旺症状:上腹剑突下疼痛,牵扯右上腹,甚至右侧胸腹背部,伴有头晕面红,膝软寐差,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黄,脉必弦硬。治法:养阴平肝潜阳。方药: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怀牛膝30g 杭白芍15g 代赭石20g 炙龟板15g(先煎) 生龙牡各30g 生麦芽12g 川楝子6g 炙甘草6g。二点建议:(1)本病的中医病名诊断很容易,而且也简单。但对西医学来说,慢性胆囊炎虽然是一种疾病,但却缺乏一个特异的症状或体征。很多疾病,如胆囊癌、肝脏和胃肠疾病,均可以出现类似胆囊炎的表现;有时,症状体征符合慢性胆囊炎特点,B超也提示有慢性胆囊炎,但是经过仔细检查,真正病因并非慢性胆囊炎,而是肝胆胃肠道严重病变。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中不要满足于症状的缓解,一定要在明确诊断以后再进行治疗,尤其当按慢性胆囊炎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时,应注意做进一步检查,以免耽误病情。(2)临床中,很多所谓的“慢性胆囊炎”,其实是慢性肝病的胆囊表现,脾胃功能已经很差。但是,临床中常见以下二种倾向:①为了使增厚的胆囊壁变薄、使胆囊中结石排出而长期服药;②为了治疗胆囊之“炎”,往往加用大量的清热解毒攻下药物。其结果,很可能加重肝脏损害,同时也损伤脾胃功能,反使胆囊病变加重。所以,长期服药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来说是不适宜的;应该承认,中医治疗和西医一样,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病理改变,都属于对症治疗。长期服药时应慎重对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异常返流至食管而引起的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西医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增强。治疗主要针对发病机制,以改变生活方式、抑酸、促动力药及手术等为主要原则,临床疗效肯定。中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独特的认识,其治疗也针对烧心和反酸,但更重视对引起消化道动力障碍的诱因,如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精神心理紧张、失眠等进行治疗,也即更重视对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调治,其临床效果肯定。现将本人治疗本病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常法:立足肝脾,专以清肝解郁健脾。肝胆郁热、脾胃虚弱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基本、最常见的证型。主要表现:反酸烧心,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疼痛,多伴有口苦,食欲减退,嗳气,头晕,大便不成形。舌质偏红郁滞,舌苔薄黄,脉象弦。立法:清疏肝胆,益气健脾。处方:以小柴胡汤合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具体用药:柴胡15g 黄芩10g 清半夏12g 党参12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0g 炙甘草6g 生牡蛎30g 生姜15g。加减: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明显者,方中陈皮改为青皮6g;大便秘结者,方中炒白术改为生白术15-30g;咽干、咽痛或咽痒者,方中炙甘草改为生甘草6-10g;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急者,上方加炒栀子10g,淡豆豉10g;腹胀明显者,上方加厚朴10g;夜寐不实、易醒或早醒者,上方加炒枣仁15g;夜寐梦多者,上方加竹茹10g;气上逆干咳者,上方加黛蛤散10g(包)。二、变法:久治不愈,立足调整五脏功能。1.宗气不足主要表现:除烧心反酸外,突出表现为胸咽胃脘部闷胀,自觉气沿食道向上逆顶,气短,常欲深呼吸,多伴有疲乏、多汗或失眠。舌质淡红胖,舌苔薄黄,脉象偏软弱。立法:补益宗气,降逆下气。处方:以生脉饮合枳橘姜汤为主方加减。具体方药:党参15g 麦门冬15g 五味子10g 炒枳实10g 陈皮10g 生姜15g 竹茹10g。加减:胸膺憋闷,气短,难以忍受者,方中加全瓜蒌20g,清半夏12g,薤白10g,黄酒20ml(同煎);心悸者,方中加生龙骨30g,生牡蛎;头晕目眩者,方中加生牡蛎30g;便秘者,方中加生地30g;咽痒咳嗽者,方中加茯苓15g,苦杏仁10g,生甘草6g。2.心肾不交主要表现:烧心反酸久治不效,主要表现为动则心悸,容易疲乏,心情烦急,怕热多汗,夜寐不实,大便干结。舌质偏淡红胖,脉必沉弱。立法:补益阴阳,交通心肾。处方:以炙甘草汤为主方加减。具体用药:生地30g 麦门冬15g 阿胶10g(加白酒隔水蒸化成胶冻,烊化) 党参12g 桂枝10g 火麻仁10g 炙甘草6g 生姜15g 炒枣仁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加减:咽干、咽痛、咽痒,或平时容易“上火”者,方中桂枝减为6g,炙甘草改为生甘草6g;大便不成形者,方中火麻仁减为3-6g;腹胀者,上方加杭白芍15g。3.阴虚肝郁主要表现:烧心反酸久治不愈,突出表现为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寐,早醒,或醒后再难入睡,平时心情焦躁不安,周身不适而症状纷乱,便干怕热。舌质郁红,舌苔黄,脉象弦。立法:疏肝解郁,养阴清热。处方:以防己地黄汤为主方加减。具体用药:生地30-60g 防风10g 汉防己10g 桂枝6g 百合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加减:舌苔黄腻,胃脘胀满者,上方加茵陈15g,炒栀子10g。4.肝阴不足主要表现:胸骨后胃脘部灼痛隐隐而喜按,每因劳累或郁怒诱发或加重,伴有泛酸嗳气,口干便秘,头晕疲乏,面红形瘦。舌体瘦红,舌苔薄干,脉弦细弱。立法:养阴清热,柔肝止痛。处方: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具体用药:生地15g 北沙参15g 当归10g 枸杞子10g 麦冬15g 川楝子6g 生牡蛎30g 青皮6g。5.上热下寒主要表现: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上及咽喉,下可达腹部,久久不愈。受凉则症状加重,伴有腹胀,或腹泻,腰以下冷,而稍进热性食物又“上火”,易起口疮。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立法:平调厥阴,交通寒热。处方: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具体用药:乌梅30g 制附片6g 干姜6g 桂枝6g 川椒6g 细辛3g 党参10g 当归10g 黄连6g 黄柏10g。三、二点建议1.本病在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常见,近20年来发病率则明显上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究其原因,与违背我国文化传统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压力猛增,生活节奏过快,使得人们精神心理发生明显偏差,不能冷静看待与处理日常事务;另一方面,饮食结构西方化,生活规律随意化,过分优裕的物质生活,又使得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调节能力明显下降。二者结合,可能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亦可以证实:所有的病人主诉都有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和生活不规律之诱因,大多营养过剩,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心情都非常焦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而经过对其进行生活指导,患者在积极调整生活饮食心态之后,症状很快明显减轻,甚至控制,很多病人从此很少再发。所以,积极宣教,指导病人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为重要。这也是医生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应予以足够重视。二、西医对本病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其检查诊断治疗措施也非常规范,疗效肯定,甚至可以视为标准治疗。即便如此,也存在以下问题:(1)内科保守短期治疗疗效肯定,但很多病人需要长期服药,由此带来的风险很难评估;即便手术治疗也存在复发的可能。(2)即便短期治疗,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疗效,有的还可能加重。提示我们,针对食管局部生理病理及解剖改变而进行治疗有其局限性。胃食管反流病虽以烧心反酸为主要表现,但往往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失眠、精神情绪心理异常,乃至怕冷怕热、汗出、口渴、头晕、便秘或腹泻。这些所谓的“兼症”,看似与本病无关,其中着实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出现的病理变化,也即“兼症”的背后所隐藏的恰是本病的发病根源,而反酸烧心仅仅是本病在食管的局部表现,是全部表现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兼症,立足于辨证论治,积极治疗兼症,才可收到应有的效果。中医治疗,过分关注所谓“抑酸”中药,过分强调使用“修补胃食管粘膜”中药,而忽略了重要的气味归经,不经中医辨证用药,可能适得其反。
逍遥丸来源于宋代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逍遥散,为民间验方;加味逍遥丸则出自明代医学家薛己著作《内科摘要》,原名为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煨姜、薄荷叶和甘草组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其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肢体羸瘦,渐成骨蒸”等病症。由此可以看出,逍遥丸具有养血疏肝、健脾解郁的功效,适用于肝郁血虚、脾弱气滞证者,主治两胁胀痛、头痛目眩、食欲减退、神疲食少、月经不调、口燥咽干,或者寒热往来,舌质淡红,脉象弦软。从方名上看,“逍遥”二字正好切合它的功用,即针对心情郁闷人群而设,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上述表现均可选用。最常用于女性,尤其常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表现为心烦意乱、胸胀乳痛、夜寐不实、头目晕痛、月经量少、小腹冷痛等。所以清代医家陈修园盛赞其为“女科圣药”。其次,现代社会压力山大,情绪无处宣解,长期心情郁闷,很多人都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和心因性表现。具体表现为腹部胀满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夜寐易醒、入睡难、早醒、大便或干或稀,或者排便不畅等。这类人群总体症状很轻,但总是迁延不愈,很影响情绪和工作,到医院检查没有明显异常,一旦休假放松心情,症状就能很快缓解。对于这些症状,逍遥丸也有很好的疗效。本药一般在两餐间口服,1次9克,1日2次,温开水送服。若用于调经,一般于经前出现症状前即开始服药,月经期间继续服用,月经干净后停服,连续服用三个月经周期,然后根据症状变化,再考虑是否继续用药。服药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禁忌油腻、生冷以及辛辣食品,饮食以清淡有营养为宜;(2)戒酒戒烟;(3)孕妇和哺乳期慎用;(4)有感冒发热时慎用。加味逍遥丸是在逍遥丸基础上,去掉煨姜、薄荷叶,加牡丹皮、炒栀子而成。《内科摘要》中列出其主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胀,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 由此看出,与逍遥散相比,其凉血清热和血作用明显。当逍遥散主治的两大人群进一步出现以下血热证表现:心烦易怒、五心烦热、焦虑不安、烘热汗出、眼干痒痛、面部痘疹、月经提前量多、小便涩痛、大便干结,这时选用加味逍遥丸更为合适。本药的服法以及禁忌和逍遥散一致,需要注意的是:(1)由于本药凉血作用明显,如果月经量少、推迟者,应谨慎使用;(2)本药有活血作用,所以准备怀孕者,应谨慎使用;(3)本药药性偏凉,如果平时胃口怕凉、大便稀溏者,不宜选用加味逍遥丸。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都属于甲类非处方药,药店有售。当您出现以上症状时,您可以到药店购买服用,如有可能,最好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应该注意的是,这两种中成药虽然有良好的调理功效,可以缓解焦虑、改善情绪、调整月经、恢复胃肠功能,而且目前未见有副反应的报道。但是毕竟是药物,不宜作为日常保健药使用。其实在临床上,医生更多用的不是丸剂,而是根据病人的表现,把丸剂改为汤剂,适当进行药味加减,这样使它们的治疗范围更大、治疗效果更好。据相关文献报道,除了以上所述的主治外,本药还可以治疗月经失调(如量多或量少,月经提前、错后、先后不定期)、痛经、盆腔炎、卵巢囊肿、乳腺增生、产后泌乳障碍、高泌乳素血症、男性乳房发育症、焦虑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失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视网膜炎、黄褐斑、糖尿病、带状疱疹、高脂血症、声带小结、咽喉部易感症、肠功能紊乱、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可以看出,这二药的主治范围很广,是中医临床养血疏肝、健脾解郁的要药,疗效显著。清代著作《医方集解》称:因为服用本药后能使诸多烦恼的症状迅速解除,“所以有逍遥之名”,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名符其实的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