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病又称为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目前临床上会经常碰到这种疾病的患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医学上由于对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了,所以对本病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来利用中医中药治疗桥本氏病,显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扩大了中医中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应用。一般认为桥本氏病是在自身遗传因素和免疫缺陷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其病理变化是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滤泡上皮退化,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使甲状腺实质萎缩,常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桥本氏病的临床表现可呈多样,多数人可以没有不适症状,一些患者会出现怕冷、乏力和颜面及下肢水肿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还有些患者会出现甲亢的症状。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甲状腺抗体阳性,一般可予以诊断,对不典型的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现代医学对一般无症状者不采取治疗,仅对出现甲低症状者予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医传统医籍里统称甲状腺疾病为“瘿病”,认为这类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饮食失节、情志内伤等,造成阴阳失调、气血失平,气滞、血瘀、痰凝于颈项,形成甲状腺肿大,并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这其中包括有“气瘿(结节性甲状腺肿)、肉瘿(甲状腺瘤)、石瘿(甲状腺癌)等,虽然在中医传统著作里没有桥本氏病的具体名称,但在有关其它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中,叙述了不少这种疾病的临床治验。现代中医学认为,桥本氏病的中医特点是虚实夹杂,病之根本是正气内虚,而外有瘿肿,结合西医免疫学观点,因此属难治之病。治疗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标本兼治之法,补益正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痰、消瘿散结,达到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缓解不适症状和消除肿大的甲状腺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配合甲状腺局部外用化瘀散结的软膏,以提高治疗效果,一般治疗周期约为3~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
《健康时报》 ( 2006-10-30 第22版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彭勃: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擅长以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的外科手术,治疗急腹症、胆系疾病等。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外科门诊),周四上午(消化中心)。 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彭勃主任医师介绍说,总攻排石疗法主要用于部分胆结石病人的排石治疗,尤其对一些肝外胆管结石。 总攻疗法的程序是患者先服用中药排石汤,增加胆汁的排出量。然后再用西药吗啡,使胆总管下端括约肌收缩,造成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升高。最后用平滑肌扩张药亚硝酸异戊酯等和针灸刺激,使胆总管括约肌突然开放,胆囊在短时间强力收缩。一般吃油煎鸡蛋诱导,使胆道里大量胆汁和胆石一起冲出,达到排石目的。 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总攻排石疗法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对患者做B超、CT和其他检查,了解胆石的具体情况。治疗有三要素:结石的位置、大小,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总管下端无狭窄。一般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应小于1厘米,还要考虑具体位置;肝外胆管结石约1~1.5厘米左右;胆囊结石在0.5厘米大小。 一般来说,小块结石排出时患者往往无反应;大块结石排出时,可出现胆绞痛等排石反应。排石反应后突然腹痛消失,体温恢复正常,黄疸消退,这表明结石已经排出来了。如果排石反应持续加重,应及时中止,必要时转行手术。患者需要住院2~3周,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每周进行1~3次排石,4~6次为一个疗程。多数患者在一两个疗程后就能出院
<P fs12">2007/06/13 00:00来源:北京青年报彭勃 前列腺炎是一种中青年人常见的疾病。在门诊经常碰到一些前列腺炎的病人,他们反复打听“我是不是肾虚,这个病还能不能好,要不要吃些补肾的药?”还有些患者担心肾虚会不会引起肾功能的改变等等一类的问题。 的确,一些稍有此病知识的人常常把前列腺炎与中医的“肾虚”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花许多钱进服一些补肾的滋补品,有时病没好,反而有所加重;或者在思想上造成很大的包袱。实际上前列腺炎并不等于肾虚。 ■前列腺炎与“肾”的关系:中西医理论概不相同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肾”在西医和中医的理论上是有着不同之概念的。西医谈论的“肾脏”,主要是指人体的泌尿系统器官,其功能是尿的生成与排泄。由肾脏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及调节细胞内外液体和溶质浓度,使体内环境保持稳定。肾脏疾病包括有内科的肾炎、肾病、肾衰(尿毒症)和泌尿系感染等;外科的肾先天性畸形、肿瘤和结石等。而中医所说的“肾”,除了涵盖西医的泌尿系统功能之外,还包括人的生殖系统功能,在中医理论里谈道“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生髓、通脑、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简言之,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因此中医所说的肾,其含义广矣。慢性前列腺炎属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症状有排尿异常、会阴部及周围疼痛,严重者可有程度不同的性功能异常和全身性神经衰弱等。按中医来说,前列腺炎的发病部位在肾与膀胱,与肾有密切关系。慢性前列腺炎中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肾虚”的症候,但多数病人并没有存在“肾虚”,所以说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中医辨症,分清虚实:湿热下注或肾虚 中医认为,任何一种疾病都存在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意思是说,相同的病,具体到不同的个体,都有一个特殊类别,比如前列腺炎就要分清病人是以“实症为主”,还是以“虚症为主”,这关系到治疗是“虚则补之”,还是“实则泻之”,弄反了就会使“虚则更虚”、“实则更实”。一般来说,慢性前列腺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湿热下注型(实症),表现有:尿频、尿痛、尿等待、尿后余沥,会阴及周围疼痛,阴囊潮湿等症状,多见于患病时间短,身体素质较好的人,他们没有肾虚的症状,中医认为病因为体内湿热过盛,积于肾与膀胱所致,治疗上要清热利湿,通利水道,佐以化淤通窍,病即可逐渐好转。假如治以补肾,就会是病邪深伏,黏腻难解。另一类是肾虚型(虚症),一些病人,出现除了排尿不畅的症状之外,还有腰膝酸软、肢寒怕冷、或是口干舌燥、虚烦多梦、手足心热,并出现性功能的异常,这就是属于肾虚的症候了,多见于患病较久,或是素体较弱者。在治疗上要补肾(具体讲还要分清补肾阴,或是补肾阳),当然同时仍要佐以清利通窍的药物。在临床上,虚与实也不是绝对的,有时表现为虚实夹杂,但要分清哪个为主,治疗的方药中有一个主次的区别,也就是中药里的“君臣佐使”。 ■肾虚并不可怕:乱补乱治反受其害 有些表现有肾虚症状的前列腺炎患者,以为自己病得很重,心理压力大,整天琢磨自己的病,干什么都没精神,时常拿一些症状与自己对号入座,其实这很没必要。还有一些根本就没有肾虚的患者,也总认为自己存在虚证,到处看病,找药吃,或是听信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医生”的话,乱补乱治,往往是花钱不少,病没治好。实事求是地讲,慢性前列腺炎其实不是什么大病,尽管较难治一些,但只要专心治疗,按照中医辨症论治的原则,处方用药,还是有较好疗效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除了吃药之外,生活起居、饮食嗜好要注意调养,治养结合,疾病就会逐渐好转,以至痊愈。
2006/09/25 00:00来源:北京青年报彭勃老百姓都知道,爱吃肉饮酒、比较肥胖、不爱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但不清楚有消化疾病的人、减肥的人、素食主义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缺乏锻炼)、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的人也很容易得胆结石。中医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违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导致消化及代谢紊乱而得病。 最近一位胆囊结石病人,结石近2厘米大小,服用猛烈的排石药,结果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引起胆囊肿大、积液,最后引起胆囊穿孔,危及生命。门诊上也经常看到许多人花大钱、下大工夫行溶、排石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对胆石症不加任何保健和治疗,或者过于执著于溶排石,都失之偏颇。 ■胆石症诊治存在五大误区 一、认为是常见病,没啥大不了的 胆石症包含多种情况,发生在胆囊、胆管(肝内、肝外)的结石各不相同,有炎症和无炎症在治疗上也有所差别。同时患有胆石症,有的人终身没出大问题,但有人却因为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或结石引起重症胆管炎而危及生命。所以患有胆石症的人,要重视疾病,认真了解胆石的具体情况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生活护理,防止疾病的加重。 二、无症状的结石不需治疗 有一部分胆石症病人平时没有症状,觉得无需治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胆结石的发生,说明人体内部消化系统,尤其是胆汁代谢方面已经出现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病变,如胆结石较大,或伴有胆囊壁的改变,年龄偏大,有肿瘤家族史等均有可能演变为胆囊癌。还有资料证实,胆结石患者结肠癌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因此,胆石症患者进行合理治疗是必要的。 三、盲目轻信部分广告“单方治大病”说法 有些非正规医院,打着“排石、溶石”招牌,不论胆石症具体情况,随便给病人进行治疗,以获取经济利益,而一些患者又因缺乏医学常识,相信一两次就能治好病,受骗上当,花了许多钱,病没有任何起色。胆石症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以用药物疗法,有些应采取手术治疗,前提是应经过正规医院的医生来决定。 四、胆石症患者要彻底告别油荤 一般人都知道,胆石症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吃油荤食物可能引起发作,因此有的患者一点儿油荤的食物也不敢吃,时间长了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吃过量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易发生胆石症和胆囊炎,尤其在发病时更不能食用,但平时可以选择一些植物性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较低的肉类食品,如里脊肉、鸡胸脯肉等,还可选服低脂或脱脂牛奶等,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 五、轻易手术,盲目碎石 一些患者认为得了胆石症,干脆手术治疗一下就好了,其实不然。对于单纯的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手术治疗一般可以达到治愈的作用。而对于胆管结石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一次手术或有时多次手术仍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一些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差,手术风险大,不到必须,一般尽可能采取非手术治疗。所以做不做手术要依病情区别对待。还有些病人考虑进行碎石治疗,其实这种方法用在胆石症本身就不是很恰当,如胆囊结石,即使较大的结石碎成小结石,也存在着排不净或再发的问题,而对胆囊炎症造成的囊壁病变没有任何作用。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振波碎石对肝组织还有损伤。胆石症的碎石治疗目前很少有人应用。 ■胆石症,注意养生和标本兼治很重要 一、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均须兼顾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胆为六腑之一,又为中精之腑,内藏金汁(胆汁),胆附属于肝,主疏泄,其作用是调节胆汁的储藏与排泄,参与水谷精微的消化与吸收,肝胆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胆石症有直接的关系。如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损伤等因素刺激,可引起人的肝胆失其调节与疏泄,则体内湿热内生,气机不畅;久则湿热煎熬胆汁成石;胆石停留,湿热不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体内热盛蕴毒,毒热或熏蒸肌肤发黄,或深陷营血发厥,引起全身性的危重症候。老百姓都知道爱吃肉饮酒、肥胖、不爱吃早餐容易患胆石症,殊不知一些患消化疾病、减肥、素食主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缺乏体育锻炼)、工作紧张压力大都很容易导致胆石症,其主要原因是以上情况违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导致消化及代谢的紊乱,因而得病。所以中医强调,五谷可养人,亦可害人,情志损伤为百病之长。中医极其重视胆石症病人的饮食、劳逸和情志诸方面调摄,所谓“三分治、七分养”。 二、“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标本兼治” 中医治病在乎治本。胆石症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胆汁代谢异常而病,因此中医通过调理脏腑、疏肝利胆等方法,纠正消化、代谢上的紊乱,维持肝胆正常的功能,通过中药或配合其他一些疗法,可以使一些患者的胆石排出、消失;还可以防止胆囊或胆道炎症的发生;较长时间服用中药并能起到预防结石再发的作用。 中医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胆石症治疗的原则是利胆去石,从根本上消除疾病。但出现炎症或急性症状时,就要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解毒抗炎上,及时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避免导致胆囊化脓、穿孔,或胆管炎症的出现。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可以使许多病人避免急症手术,防止因手术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待病情好转后可进一步进行病因治疗。所以中医治疗胆石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标本兼治”。中医还十分重视对“症”的治疗。临床大部分胆石症病人常常表现有腹胀、咯逆、食欲不振和大便不畅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饮食。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维持病人的正常生活。中医治病的另一特点是“整体观念”。有些病人除了胆石症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器官的病变,这些疾病相互影响,比如胆心综合征等。中医认为人体全身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病与病之间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必须重视局部并兼顾全身。临床许多病人来看胆石症,吃中药后不但胆石症的症状好转,其他病的症状也有改善,从而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历来强调疾病的预防,也就是“养生”之道,包括食疗、体疗以及修身养性等内容。胆石症的防治也离不开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患者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蛋白、低胆固醇、少食油炸食物等),饮食要节制、节律;适当的体育锻炼,并根据年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保持正常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正视自己的疾病,如过分轻视或看重疾病都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还可向医生学习了解一些有关胆石症自我保健的方法,如按摩等。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 彭勃 ( 2007-03-27 第16版 ) 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不管是胃肠,还是肝胆等,术后都面临胃肠道恢复、腹腔内残余感染及预防感染等问题。事实上,术后身体恢复得越快,各种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越小,手术后的效果就越好。临床试验证实,中医药有明显缩短围手术期的作用。 中医中药介入围手术期的治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术后消化道的恢复。手术麻醉后,胃肠道处于一种麻痹状态,术后这种麻痹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特别是肠切除手术,导致肠管充血水肿,影响肠蠕动,因此患者需要插管持续胃肠减压、卧床输液等,静等胃肠道蠕动的恢复。医生每天会问病人:“排气了吗?” 而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的病人,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得较慢,病人腹胀,排气排便时间延迟,对术后恢复很不利,并且会增加肠粘连的发生率,这时用一些中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后,脏腑处于不通的状态,所谓“气血淤滞、腹气不通”,因此,在辨证的前提下,给病人进服“通里攻下”的中药,如大黄、枳壳等,还可用中药煎水灌肠,以恢复胃肠蠕动,加快排气排便,尽早恢复饮食,下地活动。 其次,应用中医中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许多急腹症病人,术后腹腔内有残余炎症,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尽管应用抗生素能有效杀菌抑菌,缓解炎症,但如果使用时间过长,会产生耐药等问题。临床试验证实,中药如清热解毒药可以起到类似消炎药的作用,辅助西药增强抗菌效果。另外,活血化淤药可以改善微循环,恢复肠壁屏障功能,加快腹腔内积液的吸收,促进炎症消散,并改善肠道的营养状态。 中医认为,人患病说明体内有“邪气”,所谓“正气存在,邪不可干”,但术后由于出血、感染、情绪等因素的刺激,表现为气血不足、正气虚弱,这时应用一些“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的中药,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抗病能力,减轻对疾病的反应,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除了上述几点,中医的针灸、按摩等也对手术后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当然,加上病人自身的调养,避免急躁情绪,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就能更快地痊愈。
一、顾护肾的精气:中医学对男性性生理学的认识,是从肾开始的。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人先天之本。肾即指肾的精气。人从幼年开始,肾之精气逐渐充盛,产生了“天癸”这种物质,在“天癸”的作用下,男性的性功能逐渐成熟,因而具有了生殖能力。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里谈到:“丈夫八岁,肾气充,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从这段论述,我们了解了肾的精气在男性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作用。因此中医十分重视肾的保养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保肾,就可以顺从人的生理发展规律,反之不注意顾护肾的精气,就会损伤,出现各种有关疾病,身体就会加快衰老,这是男性保健的根本。人体肾的精气强盛与否,一方面与先天禀赋有关,有些人先天不足,发育异常,体质虚弱,很容易患病,需要后天加倍呵护,不断地增强体质,培养抗病能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患病主要是由于后天失于调养,在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失调,造成肾的精气亏虚,出现不同的男性病,大致有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前列腺疾病、外生殖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等。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了解一点“肾”的知识,尤其是部分男性病患者,很是担心自己肾虚的问题,以为只要补肾,病就可以好,这里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男性病与肾有关不假,但还要看具体情况,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有正邪两方面的因素,比如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之邪下注于肾与膀胱,阻遏肾气,使精气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因而导致各种症状,但关键因素不在肾虚,而在于邪气,治疗上要清利湿热之邪,恢复肾的精气的功能(肾主水道、肾藏精、主生殖等),病即可获愈。同样是慢性前列腺炎,由于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无力抗邪,则病邪深伏,久治不愈,治疗上就要补肾扶正祛邪。所以所谓补肾实际有两层意思,“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目的都是要顾护肾的精气。二、建立适当的生活方式:明代医家龚廷贤提出保健养生的三十三字诀:“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实际上这是人类几千年来预防疾病、强体健身的总结,对男性病的预防至关重要。男性病的发生,不外乎于外感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事损伤、劳逸失度及局部外伤等,现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思想压力过大,饮食起居缺乏规律,往往造成人内心容易浮躁、情绪容易波动,所以病邪乘虚而入,许多人患病后又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与调护,以至于疾病迁延日久,难以治愈。中医强调,好的医生治病是治未病,意思是说要注意防病在先,作为我们每个人来说,要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杜绝疾病的侵袭,这才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所在。具体有以下几点。1、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协调统一的关系。不论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怎样,从事的职业地位如何,大家都要坦然面对,把自己融于社会生活之中,保持心胸开阔,排除恶劣心境,中医讲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比如男性病中的ED,据资料统计,50~70%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对于患有男性病的人,要正视自己的病,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千万不能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许多病其实不大,但不好的情绪会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导致疾病愈来愈重。2、合理的饮食是防病的措施:男性病中一部分疾病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所引起,如前列腺疾病(炎症、增生伴急性尿潴留)睾丸炎、附睾炎等,造成湿热的原因往往与过食辛辣(葱、姜、蒜、辣椒等),或是饮酒较多,或是肥甘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内生湿热,湿热下注,引发诸症;还有一些人是由于长期营养过剩,出现心血管病变或是糖尿病等,引起如性功能障碍一类病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吃得不科学只是消化道的问题,男性病的一些发病原因恰恰来源于全身性的异常所致。我们提倡,患有男性病的人一定要饮食清淡、少食厚味,尤其是中老年人,其饮食结构是:高蛋白、低脂肪、多维生素、少食糖、多纤维和低食盐。中青年人应少吃大鱼大肉、暴饮暴食、限制烟酒。3、节制情欲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人的情欲与男性病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方面在防病治病中尤为重要。性传播疾病与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密切有关,非性病类男性病也同样与之有关系。青壮年人,身体强壮,欲望强烈,但不能自恃体壮而纵欲太过,损伤身体;中年人性欲减退,更不能多欲而早衰;老年人因体质偏弱,但也不是过分地有意抑制,所谓“惜精如命”,可以把性生活降到最低的限度。所以说,适当的性生活是有益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要求的,反之则会使我们的精气加快衰败,提前进入衰老状态。 4、劳逸结合创造健康长寿:适当的体力活动,充足适宜的休息,对男性病同样是必要的。机体活动包括体育锻炼和适量的脑力活动,尤其对中老年人,坚持每日活动之外,还要进行一些学习,这样可以延缓血管老化和硬化,延缓大脑的衰老。青中年人要保障一定的睡眠,不能过度疲乏,更不能以透支身体为代价换来一时的愉悦,如慢性前列腺炎的人很多存在着神经衰弱的情况,整天没精打采,做什么都没兴趣,休息不好是他们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