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里,工业化国家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病率和严重度均有所增加。目前大约有3亿人受累,这个数字预计在2025年将会增加到4亿。在美国,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哮喘的患病率增加与个体特应敏感性增高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如鼻炎的发病增多有关。对一种疾病的认知情况可直接影响其治疗方式。过去,支气管痉挛被视为哮喘的标志,因此治疗上着重于解除支气管痉挛。约5000年前,中草药麻黄用于治疗哮喘和过敏,后来发现麻黄中含有肌肉松弛剂-麻黄碱。20世纪40年代,异丙肾上腺素被用于治疗哮喘,可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后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也被用于治疗支气管痉挛。这些治疗对于哮喘的短期缓解和使患者呼吸更舒畅、轻松非常有效。目前认为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中央气道的局部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导致不可逆的气道重塑和功能障碍。在鼻、鼻窦和小气道中,也有复杂的炎症反应发生。临床上,小气道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哮喘加重、夜间哮喘以及运动诱发哮喘的显著恶化。这些研究结果促使哮喘治疗模式进一步发展,开始针对气道炎症进行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短期正规的抗炎治疗虽然能够抑制气道炎症,但很难完全清除。需要采取系统性方法,长期、甚至终身的维持治疗,不断评估、监测和调整,才有可能达到哮喘控制,舍此别无他途。多年以来,GINA(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对慢性持续性哮喘推荐采取升降级治疗,贯彻执行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为依据、持续循环的哮喘长期管理治疗过程。在调整的过程中,涉及许多具体环节,包括初始治疗、降级治疗、升级治疗以及急性加重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结合当地医疗条件,正确理解、灵活运用GINA指南的指导意见,谨慎、细致地从每一个病例入手,逐步积累治疗经验,寻找调整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哮喘的初始治疗是整个哮喘治疗的重要环节,其成败对于下一步的治疗,对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起对医生的信任以及是否能够坚持长期维持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新诊断但尚未治疗的患者以及间断治疗或停止治疗较长时间的患者,初始治疗应从第二级开始,即低剂量到中剂量的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或单用白三烯调节剂。而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则推荐从第三级开始治疗,即低剂量的ICS加LABA或其他控制药物。在我国,哮喘患者常常因为症状明显才来就诊,大多数患者属于中重度哮喘,初始治疗需要从第三级开始。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专家认为抗白三烯制剂单独使用的疗效不如ICS,宜在ICS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茶碱的抗炎、平喘作用均较弱,一般只作为二线药物。这些药物和ICS联合治疗的模式,总体上疗效不如ICS加LABA,因此,建议在有条件时,对大多数哮喘患者的初始治疗,应从ICS/LABA联合治疗开始。对于大多数哮喘控制性药物而言,数天之内就可以看到疗效的出现、症状的改善,但是要取得充分的疗效,则需要3~4个月的时间。而对于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或是长期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要取得满意的疗效,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若哮喘完全控制持续3个月或以上,可采取逐步降级的治疗方案,且降级治疗的目标应为减少治疗药物的同时继续维持哮喘控制。如何选择降级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哮喘症状和肺功能等指标来确定。降级治疗主要有两种情况:单用ICS和ICS加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在哮喘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单用ICS患者可每3个月减量50%,当减量至最低剂量仍可维持哮喘控制时(如布地奈德每日只需200μg),可将每日2次改为每日1次给药。若采用ICS加LABA及其他控制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则在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3个月后,首先从ICS开始减量,每3个月减少50%,直至达到最低剂量的ICS,然后才停用其他控制药物如LABA,并继续维持ICS治疗。维持最低剂量ICS治疗1年后,若仍能维持哮喘控制,未再复发,则可考虑停药观察。联合治疗的降级方式还包括直接过渡到单用ICS,或者是将联合治疗每日2次改为每日1次给药。对于部分哮喘患者,后两种降级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哮喘控制不佳。 当然,尽可能长时间的使用联合治疗,有助于维持更加稳定的哮喘控制。通常认为,哮喘一旦失去控制,应当立即进行升级治疗。若在当前的规律治疗下,患者仍未能达到哮喘控制,则应采取升级治疗。经典的升级治疗就是提高一个治疗级别。但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先询问患者出现症状的原因,如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天气变化等诱因,去除诱因并给予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在这种处理后病情稳定,就可以不增加控制药物。但若重复使用1~2天后,患者仍然不能恢复到原先水平,则需要增加控制药物。如果患者在规律使用控制药物的情况下,仍然有症状出现,也是表明药物治疗不足,需要尽快升级治疗。经济较困难患者可以选择短程口服低剂量的泼尼松或甲基泼尼松龙,疗程为5~6天,也可获得相似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气道炎症可以藉由炎症介质的循环、流通,向全身传播。哮喘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下呼吸道,与鼻炎、特应性皮炎、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睡眠和认知障碍等相关,尤其是与鼻炎之间强有力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免疫学联系说明了哮喘的全身性。如果哮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那么治疗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性的病理变化,这就需要针对仅在疾病活动期出现的共同介质或发病机制,或同时针对这些介质和机制进行治疗。当前可用的治疗方法中,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特异性干预。现已证明,在儿童中,早期应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干扰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进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改善哮喘、鼻炎和其他与哮喘有关的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其他的治疗还包括受体阻断分子和与花生酸炎症有关的合成抑制剂。因此,哮喘的治疗不仅应治疗中央气道和小气道的炎症,还应治疗致病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伴发的鼻炎以及其他合并症,关键是要确定用于系统治疗的共同的疾病特异性靶位。亟需临床试验予以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肺功能和更广泛的系统性病理变化方面的疗效。新的治疗策略需要既基于传统主要治疗终点,又包括全身性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予以评价。总之,一个良好的哮喘治疗方案应与哮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与当前的哮喘控制水平相一致,其最终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药物、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哮喘控制。哮喘的治疗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中的治疗,首先应考虑的是治疗的稳定性、不变性和持续性。其次,治疗应当适应哮喘的控制水平,体现哮喘存在变异性的特点。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气道对以变应原(过敏原)刺激为主的复杂致病因素呈高敏状态,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反复发生急性加重。哮喘的患病率增加与个体特应敏感性增高以及诸多诱发因素有关。和绝大多数疾病一样,哮喘发病有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内因包括遗传、心理、生理等因素,是引发哮喘的基础;外因包括过敏原、感染、食物、有害气体、特异气味等,特别是变应原的接触以及上、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激发哮喘发病的主要诱因。虽然基因学因素可能对疾病发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基因治疗尚未应用于临床。因此,针对过敏原以及感染等诱因进行特异性干预是目前防治哮喘的核心。一、基因易感性尽管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基因学证据还不明确,而且不同患者、不同家族患者群哮喘相关基因可能差异很大,但临床早已发现哮喘的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及其与过敏体质甚至家族过敏史的密切关系。美国哮喘患者中20%~25%的患者父母或同胞患有哮喘,父母一方有哮喘的孩子得哮喘的危险性比非哮喘家庭孩子高2~5倍,如果双亲都有哮喘则危险性更高近10倍,提示遗传基因的内在作用。但也有人认为环境因素的改变可能比遗传基因对哮喘发病率增加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二、外在因素1、环境因素虽然城市居民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比农村低,但过敏性疾病及哮喘发病率却高于农村。这可能与城市工业化导致大气污染,如二氧化硫、臭氧、苯及工业废气等大颗粒物质对呼吸道造成刺激有关。空气污染严重期间哮喘病患者住院率常常增加20%~30%。室外活动减少以及室内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的增加,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屋尘中含有多种过敏原性物质,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植物纤维、霉菌及细菌代谢产物、食物残渣、蟑螂等,主要通过人的呼吸进入气道,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气道炎症,使哮喘反复发作或季节性加重。2、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持续/潜在感染以及感染遗留的慢性改变可诱发哮喘。病毒诱导炎性细胞侵入气道,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壁神经暴露,进而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加;同时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加剧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非典型病原体也与哮喘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以及哮喘恶化有关,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细菌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不清,推测细菌抗原可使机体对过敏原致敏性增加或增加支气管黏膜树突状细胞数量,使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进而诱发哮喘。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细菌感染为继发性,即细菌感染可能是在病毒感染及过敏原诱发哮喘基础上,加剧气道炎症反应,哮喘加重病情的因素。3、其他药物因素、食物因素、运动因素、精神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三、哮喘的防治原则 多年以来,GINA(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对慢性持续性哮喘推荐采取阶梯治疗,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为依据、以哮喘长期管理为目标。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维持治疗与控制症状相结合,在充分吸入激素抗炎治疗的前提下,适当延长长效β2激动剂吸入制剂作为基本治疗,依据患者诱因、发病持续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调整用药。真正做到正确理解、灵活运用GINA指南的指导意见,谨慎、细致地从每一个病例入手,在指南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长期防治结合方案。首先需要尽可能做到在综合医院呼吸专业确诊并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哮喘健康教育,建立可以随时咨询、定期随诊的医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先询问患者出现症状的原因,如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应及时查找过敏原(皮肤试验和/或血清学检测),确定致敏原因,采取避免措施(物理阻隔治疗)以及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干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现已证明,在儿童中,早期应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干扰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进展。如哮喘患者同时伴有感染等诱因,需合理使用抗微生物制剂,同时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总之,一个良好的哮喘治疗方案应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水平为目标,并以最少的药物、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效果。哮喘的治疗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中的治疗,首先应考虑的是治疗层次的适当性、整体治疗的连续性或持续性,以保证患者处于最大限度的哮喘控制状态,减少急性加重次数,特别是住院次数。这不但对延缓病情发展有益,而且降低哮喘治疗相关的总费用。这正是哮喘需要长期防治结合的原因所在。但非常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对哮喘认识不足,未能坚持必要的抗炎治疗;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对哮喘诊疗观念陈旧,加之许多新型治疗药物不在医保范围且价格昂贵,绝大多数患者未能得到规范化治疗,致使我国哮喘患者年病死率高居全球之首(36.7/10万)。
患者:大约20年了不吃过敏药每天都可能犯病。97年曾在保定第一中心医院做过脱敏治疗,做完后两三年没有犯病,这几年病情又有些加重。治疗后是否继续用药?用什么药比较好?现在病情加重是否需要再做脱敏治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关继涛:首先,哮喘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过敏、运动诱发、情绪精神因素、气候、不良刺激等因素。您的病史描述过于简单,哮喘发病之前是否有其他过敏病史?每天哮喘发病的时间?是否有季节性加重?过敏原检测结果?等等。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过敏原和不良刺激物的避免,以及生活习惯的改进,药物治疗,脱敏治疗和健康教育,缺一不可。 是否做脱敏治疗要综合考虑,首先确定过敏原,其次结合病史综合分析确定整体治疗方案。另外,脱敏治疗的年龄范围WHO规定在5~55岁之间,但也有55岁以上的病人进行脱敏治疗的,而且效果也很好。 根据您曾经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来看,应尽快找医生就诊,待哮喘缓解期,经评定再次进行脱敏治疗是可以选择的方案,如果身体允许,估计效果可能很好。
患者:我儿童时期有哮喘症状,上学念书后不再发病,近3年来参加工作后发病频繁,目前哮喘药物已经成为我的要常备药品,主要发病时期就是在季节转换,或者吃了泰诺之类药力凶猛的抗感冒药品后,最近这次发病甚至出现了昏迷的现象 医院常规治疗后,依然在气候敏感时期复发,有医生建议我一定要预防感冒,增加体质 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对于预防哮喘减少发作的指导,并想知道,我是否可以参加体育运动,因为有医生建议我需要静养,如果可以参加,以什么样的运动最为合适,我个人偏好动感单车这样大运动量的活动,但是有医生认为不合适。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关继涛:哮喘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根据你的主诉症状,我认为你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过敏引起的,可能为环境中尘螨和季节性飘散的花粉(主要是花粉)引起的。可就近到医院做过敏原检测。确定过敏原之后,再根据病史综合分析,制定治疗方案。基本方案是尽可能的避免过敏原,急性期药物治疗,缓解期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最后可以逐渐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过敏性疾病唯一的对因治疗,是防治过敏症的最佳选择。哮喘的致病原因很多,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感染,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避免不良刺激(如油漆、油烟味、烟雾刺激等),尽可能避免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等)。过敏原的避免策略详见我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参阅关于哮喘的科普文章,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很重要。
患者:孩子10月10号打乙肝疫苗(第二针),10月14日发烧,去市中医院就诊,白细胞10.80,支原体培养弱阳性,医生诊断支气管炎,在门诊输液阿奇+莲必治,输液两天,体温升至39.5度,第三天要求拍片,诊断肺炎,随后我要求换药,医生在原液体基础上又加了一瓶头孢派酮舒巴钽钠,在输此液体时,孩子出现过敏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出皮疹、口唇发紫、神志稍有不清,随后医生给用地密、肾上腺激素、浪宕碱等药,3小时后孩子过来。接着医生让住院治疗。 门诊输液3天阿奇+莲必治,住院输液阿奇+炎虎宁+Vc(4天),随后停用阿奇,输炎虎宁+Vc(2天),10月23号,医院让出院。出院后继续用阿奇霉素治疗两周,口服VC+辅酶Q10+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心肌受损),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沐舒坦口服液,小儿肺咳颗粒。但孩子还是咳嗽,医生说是过敏性咳嗽,后又加酮替芬(用5天)、儿童回春颗粒,还是咳嗽。主要咳嗽是在晚上睡觉和起床后。11月6号喝中药治疗,半月后治愈。11月5号复查心肌酶CK——MB20。 1、孩子的过敏和打乙肝疫苗是否有关? 2、乙肝疫苗第三针还能再打吗?糖丸能吃吗?谢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关继涛:乙肝疫苗(HBV接种程序:基础免疫: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间隔一个月接种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6个月(5~8月龄)接种第三针。初中一年级加强一次。 其他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月间隔接种。 乙肝疫苗不宜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因其可干扰和延迟抗体形成)。乙肝疫苗是灭活的HBsAg蛋白,并含有微量氢氧化铝、尿素和甲醛等,对有过敏史、发热或严重急慢性疾病者慎用或禁用。 如果小儿在服糖丸时有发热、严重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疾病应忌服;近期腹泻者不宜服用。
由于自然界很多物质都可能成为与疾病相关的致敏物质,因此,专业的变态反应医师在给患者做出变应原检查之前必需较为充分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对自然界较为常见的容易使患者致敏的过敏原有足够的了解。完整的病史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一个全面的病史包括出现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特应性的遗传史、环境因素(如居住条件、上学和休闲时的环境)、接触宠物和烟草烟雾等,接触变应原和环境因素(包括季节和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1.发病年龄:可能提示过敏反应是否为IgE介导。例如,10岁以前出现鼻炎症状的患者中,大约有90%皮肤试验阳性,而40岁以后发病者,其阳性率不足40%。有幼年特应性皮炎病史者,罹患变应性气道疾病的几率增加。哮喘患者早年常有变应性鼻炎病史。单亲或双亲有特应性疾病者,子女患同样疾病的几率增加。2.发生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发生可能是间断的、常年的、季节性的或常年存在但季节性加重的。春、夏或秋季出现的持续症状可能分别与树木、花草、种子植物等过敏原有关。常年性症状可能与尘螨、蟑螂、真菌、宠物皮毛等长期存在的气传致敏原有关。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在家中、学校或工作场所,提示相应场所可能存在致敏原或促发过敏反应的因素。另外,许多患者,不仅在暴露于过敏原时发病,还可因烟雾及其他刺激因素诱使发病。环境中存在的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可能触发或加重患者的症状。3.特应性家族史和个人病史:单亲或双亲有过敏性气道疾病者,子女患同样疾病的几率增加。有幼年特应性皮炎病史者,罹患过敏性气道疾病的几率增加。哮喘患者早年常有过敏性鼻炎史。
对于个体过敏者来说,导致过敏的物质不尽相同,一般是常见的吸入物或者食物,但也可能是罕见的物质。以下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吸入物变应原的避免方法。一、真菌的预防真菌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温暖、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及沿海等低海拔地区真菌可大量生长,而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及高海拔地区真菌不易生长。1.保持住房干燥、洁净、良好的通风、充足的光照。洗澡和烹调时用抽气风扇通风除湿。切勿把潮湿衣物放入柜内存放。经常给冰箱除霜、清洗并保持干燥,以防真菌生长。保持冰箱下的盛水格清洁干燥。2.除去住房中的地毯、厚重的窗帘、陈旧的衣被及枕料,不要在卧室内存放粮食、杂物、拖帚及湿布,室内尽量不要摆放盆栽,因为真菌也可以生长在土壤中。垃圾桶应放在室外,并每天清理掉厨房中的垃圾;定期用漂白剂清洗垃圾桶。3.不要在家中养鸟类、猫狗等宠物。4.不使用空调及加湿器,因为空调中可滋生大量的真菌和螨虫,空调病可能与此有关。5.使用空气滤清机但要定期清洗更换滤网。6.避免进入地下室、暖房、仓库、纺织车间、酿造车间、饲养室、贮藏室、书库、牧场、久闭不用的房间等场所。不要在室内游泳池、蒸汽浴室、洗衣店及温室大棚等真菌多的地方工作。如有条件,可改换居住及工作环境。7.避免接触土壤、堆肥、沙箱及干草等,患有过敏症的人不要清理枯叶,在有大量枯叶的秋冬季,应避免在森林中露营或散步。8.冬季应防治过度供暖。有调查表明,冬季加热的暖气管道周围有大量的嗜热放线菌生长。二、花粉的预防完全避免接触花粉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花粉症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可以查到过敏的花粉,所以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减少发病或减轻症状。1.避免在花粉数量最高的傍晚出门。白天风比较大,大部分花粉在高空中漂浮,到傍晚时风力减小,花粉沉降到2m以下,就可以吸入呼吸道或落入眼睑或黏附在皮肤上,引起过敏。2.当花粉数量很高时尽可能呆在家里。尽量减少户外活动。3.关上卧室的窗户睡觉,可以防治花粉在夜间飘进房间。4.戴花粉防护口罩和眼睛。5.开车事关闭门窗;买新车时,选择通气系统里装有过滤花粉装置的;定期清洗空调积尘网。6.去海滨度假,因为海风可以防止花粉留在当地。每天晚上要淋浴,并洗头发,以去除花粉。7.请别人来割草。8.花粉季节不要去郊游。9.如有条件可去外地度假,花粉期过后再返回。三、尘螨的预防螨粪便中的变应原蛋白浓度最高,有研究显示,其他多种微粒可携带螨变应原。因此,预防措施不仅包括消灭螨,还包括螨的物理转移,或者在螨变应原与可疑过敏者之间建立屏障。携带螨变应原的尘埃颗粒较大,故沉降速度快,所以患者一般在较长时间暴露于螨变应原之后才表现出轻微的症状。真空吸尘或清理地毯、床铺和室内装饰物品,使螨变应原短期高浓度暴露。减少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尘螨的含量对尘螨过敏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减少吸入尘螨鳞片及排泄物的量,预防和减轻发病,减少发病次数。尘螨最适宜的生存条件是温度17℃~30℃,相对湿度75%~80%。屋尘螨以人体或动物脱落的皮屑为食,在床铺上和卧室地毯中繁殖较快,一个人每日产生0.7g左右皮屑。粉尘螨以各种粮食粉尘为食物。根据尘螨生存的条件及食物来源,预防尘螨可遵循2个原则:一是改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尘螨的死亡条件是温度高于35℃或小于0℃连续24h,湿度小于50%或大于85%则不能繁殖。二是断绝其食物来源,最终达到减少活螨的总量、降低螨变应原的水平和减少对前两者的暴露。尘螨过敏患者可根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采用行而有效的方法,或多种方法同时兼用,控制尘螨的生存和生长。1.降低室内相对湿度:将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是控制螨及其变应原水平最常用的方法。控制湿度比控制温度更容易,有试验表明,连续于40%或50%相对湿度下,即使温度在25~34℃时,在5~11d内成年螨会因脱水死亡。在山区国家或中东的北部等干燥地区很少存在螨和螨变应原。建议室内使用高性能吸湿机和空调机以降低相对湿度和螨的总量,既实用又有效,要经常清洗或更换空调器的积尘罩或网,减少尘螨的滋生。2.合用包装套:用特殊的防螨材料包装床垫和枕头,是减少暴露于尘螨及其变应原的有效方法。包装材料由塑料、透气材料、很致密的织物纤维或非织物合成材料构成。当购买枕头和床垫包装材料时,织物的孔径非常重要。理想的材料应该是舒适、透气的织物,这样的织物可渗透蒸气,并能阻止螨和螨变应原通过。幼螨的宽度一般大于50μm,因此,织物小于或等于20μm可阻止所有螨的通过。目前有防尘螨床罩、枕头套等商品出售。高质量的羽毛枕头、羽毛被或羽绒服表面覆盖的织物很致密,可以阻止尘螨的进入,防止尘螨在里面繁殖(吃不到人体的皮屑等食物)。3.床上用品的清洗、烘干和干洗:座罩、枕套、毛毯、床垫套等每周用55℃以上的热水洗1次可杀死螨和去掉大多数螨变应原。用温水或冷水清洗不能杀死多数螨,但是可除去绝大多数变应原,因为绝大多数变应原是水溶性的。用烘干机干燥衣服温度要高于55℃,10min以上可以杀死所有的螨。每天洗头也是控制尘螨变应原的好方法。4.地毯、窗帘和家庭软装饰物要勤更换、清洗 地毯、窗帘和家庭装饰织物积聚了碎屑残片且保持潮湿,为螨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在潮湿地区应避免使用地毯、窗(布)帘或遮光帘,应换为百叶窗。家庭装饰织物应换为乙烯树或皮革垫,家具可用木制家具。5.地毯真空吸尘:如果不愿意或经济上不允许换地毯,应该每周真空吸尘1次,并经常更换吸尘器袋。常规真空吸尘可去除表面的螨和变应原,但不能显著减少活螨的数量,也不能去除深藏的变应原。6.冷冻软玩具和小件物品:在-17℃~-20℃冷冻软玩具和小件物品(如枕头和特殊衣物)至少24h,是杀死这些物品上螨的有效方法。在经冰箱冷冻后,可清洗这些物品以去除死螨和变应原。在寒冷的冬季将床垫和枕头在室外放置24h也可以杀死螨。7.空气清洁/过滤:螨变应原主要与直径大于20μm的灰尘颗粒有关。空气流动使其成为气传颗粒,吸入后引起过敏。空气清洁或过滤时一定要让室内空气流动,让灰尘飘起,这样能直到清洁或过滤的作用。8.不在室内饲养猫、狗等宠物:小动物的身体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大量的皮屑也是尘螨丰富的食物来源,所以小动物身体上滋生大量的螨,还可以携带到室内的各个角落,到处传播。9.化学试剂:目前使用化学试剂去除螨及其变应原的结果不十分令人满意,必须将其活性成分直接输送到螨生存的地方才有效。这些化学试剂包括苯甲基苯甲酸脂、四水合八硼酸二钠、钍试剂、扑灭司林及变性剂等。这些杀螨剂的室内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反复应用可能会导致耐药螨的出现。10.尘螨控制是变应性疾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哮喘或特应性皮炎患者,如果对螨过敏,在通过吸入治疗及特异性脱敏治疗的同时,要控制室内螨变应原,可以根据自己的疾病程度,患者生活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及个人居住环境而定。
一、过敏性疾病预防策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调查显示,即使是遗传因素相近但居住环境不同的人,如孪生子之间,他们的发病率也是不一致的。因此,环境因素可能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病中占有更重要地位。同时,虽然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培育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取得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但是这种适应性的建立必然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而且环境的变化必然也是非常缓慢而渐进的。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导致疾病发生的物质,进而对其进行尽可能的预防。这对变态反应疾病患者尤为重要。对于日常无法完全祛除的过敏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时,逐步研制出过敏原清除方法和阻断策略。如防尘螨床上用品、过敏原清除剂以及过敏原阻隔剂等等。以下是一些简要介绍。(一)过敏原清除对于常见的过敏原采取的避免措施进行宣教,从随访患者的资料来看,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日常的杀菌消毒剂也不能对变应原起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专业的过敏原清除剂产生并逐渐应用,我们正期待着它应用后的研究报告。下面就一种国内过敏原清除剂做简要介绍。它是采用中药萃取和生化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可以有效的祛除室内致敏因素,使其失去诱发过敏性疾病的作用,并抑制其卵生环境,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据调查,24小时驱螨防霉率可达到95.4%。它是一种室内喷雾剂,为混合悬液,用前摇匀,均匀喷洒在工作场所、卧室、床垫、沙发、地毯、卫生间、地下室、仓库等处,喷后通风4~5小时,每月使用1~2次,对人体和动物无任何毒副作用。(二)过敏原阻隔近30余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西方化的生活方式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不断地增加。有很多证据显示,哮喘患者暴露于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可吸入的颗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PM)会加重气道阻塞。PM能引起气道炎症,增加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此,空气污染的颗粒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广大患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全世界患过敏性鼻炎患者达4亿,哮喘达3亿,亟需发展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变态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中,没有一种细胞因子或介质能完全决定变态反应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发生发展。因此,已进行的研究认为,变态反应炎症是机体的失控免疫级联反应的结果。仅在这种失控免疫级联反应的下游研究,无助于变态反应全貌的认识和真正的防治。应该考虑在这种失控级联反应的始动及调控的枢纽环节进行研究,阻断反应的进行,达到更好的防治。这就提示我们需要研发可阻断过敏原进入机体的治疗措施。目前的研究发现,过敏原阻隔剂(Allergol Pollen Block)恰恰是适合这种要求的治疗方法。有“隐形口罩”之称。其主要成分是高度精制的长链碳氢化合物,能在鼻前庭形成保护性薄膜,用于防止来自花粉、尘螨或动物毛发等过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目前还正在研究它是否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诱发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根本问题,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二、过敏性疾病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已得到世界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疾病所取代,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才能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特应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化的防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好的配合治疗和预防,提高患者防治依从性,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费用开支的目的。发达国家的科普教育及健康教育可以说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大众仍然对过敏的认知率很低。那么在我国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就更低了。由于过敏专科医生很少,大部分医院都无此类专科建制。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过敏科普知识,对于我国卫生资源不太丰富,而又面临社会、环境和生活不断变化、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国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正确认识过敏性疾病随着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受其所累的患者逐年增加,使得过敏和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因此,对预防和治疗的要求就更高了,然而能真正准确地认识过敏,做到适当预防和治疗的人却微乎其微。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敏性疾病苦海无边,无药可治;另一种是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总是要彻底治好,所以导致根治过敏性疾病的广告、诊所层出不穷,欺骗广大患者。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要正确认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要做到防与治的充分结合。逐步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误区之一是认为轻微的过敏症状可以不用治疗。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这是非常错误的。由于过敏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过敏患者的机体,如过敏性鼻炎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医学统计表明,很大一部分病人未经积极治疗会并发过敏性鼻炎、渗出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积极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该病已提出预防性治疗的主导思想,也就是说,以预防为主,防止发作。误区之二是认为过敏是免疫力强的表现。正常时免疫兴奋与抑制功能是协调的,共同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过敏反应是一种防御反应,在机体内时刻都在发生,绝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防御失败时就会出现症状。从来也没有一篇关于过敏人群对病毒或细菌的抵抗力高于常人的学术报道。我们看到的是,在流感盛行的时候,过敏人群的发病率一点也不比常人低。因此过敏反应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免疫增强,是相对的过强。误区之三是认为忽视过敏性疾病的遗传特性。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报道,当父母都有过敏体质时,其子女可以有70%获得过敏体质;单纯母亲是过敏体质,其子女有50%的遗传机会;单纯父亲是过敏体质,其子女有30%的遗传机会;但也有过敏体质出现在兄弟、姐妹、祖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妹范围之内。研究还表明,遗传性过敏反应常常不仅只在一个器官发生,而是多种组织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病。因此,不同的年龄,可以发生不同的过敏反应,例如新生儿、婴儿期可以出现湿疹、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因牛奶过敏而出现反复腹泻;三岁后又会发生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学前后则又会出现过敏性紫癜。不过,家族中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不一定出现同样症状或同样的过敏性疾病,甚至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未遇到一定数量过敏原时,也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或者一辈子也未发生过敏性疾病。但具有家族史的患儿发生过敏性疾病时症状相对较重,治疗也更加困难。所以要早期治疗和预防。误区之四是认为过敏原无处不在,所以没法治疗。引起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食物等绝大多数都是无毒害的,它们无处不在,给人防不胜防的感觉。过敏原都是被人体接触后,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作用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后释放过敏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入血,通过血液与眼结膜、皮肤粘膜、气管结合后而发生过敏反应。但是在出现过敏反应时积极查找过敏原并针对过敏原进行治疗,过敏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疗和控制的。通过近一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恰当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机体对过敏原的适应能力,使接触之后不再引起症状,还可以改善过敏体质,阻止免疫变态反应的多元化。误区之五是认为过敏是遗传来的,去不了根。大量的证据表明,过敏与遗传密切相关。遗传基因的改变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但近二三十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成倍的增加,主要还是由于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所以科学的掌握预防方法,配合恰当的治疗,过敏性疾病还是可以控制的。误区之六是认为过敏性疾病发病时用对症治疗的药物缓解症状,缓解期不用治疗。对症治疗的药多为抗组胺药和激素类药物,对过敏性疾病的进程无治疗作用,反复应用或无效或有较重的不良反应,易导致肥胖、抵抗力下降等问题,所以要改变观念,要重视缓解期治疗。如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需长期治疗,过去大多数病人采取应急手段,只在哮喘发作时治疗,而在缓解期不用任何药物,这样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引起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现在哮喘的治疗重点应放在缓解期,即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哮喘全球防治战略(GINA)会议确定的以抗炎作为治疗哮喘的首要原则。通过缓解期的治疗,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长久的御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内的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二)健康教育措施多年的实践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有效管理是其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引起政府、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1.加强科普宣教,普及环境预报过敏性疾病患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各级医师既是对患者实施教育的主体,本身也需要首先接受过敏性疾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提高对于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参与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健康教育为医患双方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解决医患双方在医学信息掌握上存在的严重不对称和患者防治依从性差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病种、过敏原、发病季节、发病率均不同,各城市和地区的过敏协会可协同互助,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对常见过敏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发病率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相关医务人员和公共媒体应大力开展相关过敏性疾病诊治常规的宣传,使有过敏倾向的人在第一时间知道如何处理,下一步该如何诊治,而不延误诊治时机,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2.借鉴国外经验,综合传统疗法在欧、美、日本等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城市和地区,其诊断方法较为先进且便捷,但治疗体系尚不完善。如德国一般采用血检IgA、IgG、IgM、IgE等鉴别过敏反应或其他疾病,初步确定为免疫系统参与的过敏反应后,再采用特异性IgE或皮试或激发试验等过敏原检查,确定是哪一类过敏反应,然后再进行有关的对症治疗控制其发展,待患者病情稳定,再进一步确定预防治疗、根治疗法或综合治疗的方案。综合治疗包括许多非西医的传统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预防和控制某些过敏,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中药在其中占很大的比重。3.完善自我预警,实现群体抗敏对群体而言,了解自己是否有过敏家族史,是否是过敏体质,平素是否对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环境中的尘螨、气味等比较敏感,并且日记或录音的形式记载下来,熟悉过敏的预警信号,如喷嚏、搔痒、呼吸不畅等,及时就诊,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阅读有关过敏性疾病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早期诊断和控制病情,并且可以极大的减少严重过敏的发生,维护身体健康。对于某些过敏性疾病,如与心理压力有关,或暂时缺乏有效疗法的,可通过成立抗过敏俱乐部或过敏之家的形式,给患者和医生创造相互提醒、交流信息的平台,帮助患者戒除不良嗜好,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