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发生外伤或暴力事故时常常会造成骨折,有些严重骨折就需要手术,术后经常有患者询问,肢体肿胀的问题,担心手术没有做好。下面就谈谈骨折术后肿胀相关问题。一、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是不是手术没有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肢体肿胀不是手术没有做好,而是跟手术、骨折本身,包括麻醉有关的。因为外伤以后患者没有下地没有负重,这样往往造成肢体下垂在最低的位置。打一个比方,踝关节骨折的时候,当我们站立起来的时候脚是在身体最低的位置,这个地方的静脉压力是最高的。外伤以后做了麻醉,局部的血液循环特别是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系统就紊乱了,加上它的重力是最高的,就会造成局部的静脉回流差,在局部瘀血,进而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血管中的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肿胀。严重的病人可以经常出现,甚至术后半年到一年还会出现。而随着正常的锻炼,包括行走、活动,一段时间后这种肿胀可以慢慢消退。二、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怎么解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弹力绷带。像下肢的骨折,可以从肢体远端即脚尖处开始,缠过膝盖,有效减少肢体的肿胀。这有点像血管外科静脉曲张的病人一样,使用弹力袜是有一定的帮助。1、使用弹力绷带是不是越紧越好?弹力绷带太紧的话,对肢体产生的压力如果超过了动脉的压力,这时候就危险了,反而导致肢体远端的坏死。到底多大的压力比较合适?实际上,只要给一定的压力就足够了,但是不能超过动脉的压力,一般在5公斤左右就可以。2、抬高患肢是可以消肿的,但是下肢骨折下垂后又肿胀起来,这两者是矛盾的。是不是这类患者不能用抬高患肢来消肿了?病人如果肢体肿胀不舒服,把肢体抬高肯定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如果把肢体放在下垂的状态,这个地方的压力是最高的,如果抬高,局部静脉压力就降低了,有利于肿胀肢体静脉回流,组织内的液体回到血管里面,肿胀就会减轻。很多病人骨折以后,比如踝关节骨折,在单位里面要上班,就把腿抬高一点,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可以舒服一些。3、患肢出现肿胀,积极按摩或者热敷可以进行活血化淤?局部的按摩肯定有利于肿胀的消退。但是热敷大家要注意,如果肢体远端踝关节骨折,泡热水会导致局部肿胀更厉害。301医院一般建议病人做温水冷水交替泡,温水大概41—42度,冷水是20—25度,温水泡五分钟冷水泡五分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冷水温水交替泡,冷水刺激毛细血管收缩,热水刺激毛细血管的舒张,反复收缩舒张有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这种方式比泡热水更好一些。
在骨科专业里,肿胀和疼痛是很多病人要经历的症状;而肿胀和疼痛,将是在骨折和手术后都会面临的问题,今天我们主要谈论肿胀的问题。骨折后的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骨折导致的肿胀我们可能很好理解,主要是局部的出血,炎症反应导致的水肿,以及静脉及毛细血管破损导致的静脉回流不畅;很多时候我们骨折住院后,医生可能会告诉你,等肿胀消的差不多了,才能手术,原因是因为手术本身会加重肢体的进一步肿胀,如果术中肿胀较为明显,那么可能面临着伤口无法缝合,或者缝合后皮肤张力太高,术后容易导致伤口不愈合,皮肤坏死,严重者伤口感染等;尤其是踝关节骨折,肘关节骨折,小腿骨折,髌骨骨折等皮包骨头的地方,大多时候都是要等到肿胀消到和正常肢体差不多时才能做手术,所以现在你明白医生为什么会说等肿胀消差不多再做手术了吧!手术后肢体还是肿胀,有时候这种肿胀会持续很久,哪怕是做完手术都半年了,一旦下地,到了晚上又肿起来了,休息一夜后,肿胀又减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而这些肿胀的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踝关节扭伤,踝关节骨折,脚趾头骨折、肘关节骨折,以及膝关节骨折等。手术后的肿胀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那么要想知道肿胀的原因,先来了解一下人体正常的循环系统是怎样的?人体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里面主要的血液,血液里包含了很多营养物质,其中和肿胀有关的主要是白蛋白,当然还有钠、钾等电解质;而淋巴系统里面主要是淋巴液,淋巴液顺着淋巴管道最终流入心血管系统,所以说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辅助的系统;我们的血液循环是由心脏把血液泵入动脉系统,然后流到微循环血管网(简称毛细血管网),进行营养物质等交换后,然后流到静脉系统,最后又回到心脏,周而复始的循环;一旦这种静脉循环被打破,就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导致肿胀!那么骨折手术后是如何导致肿胀的?主要是静脉系统和毛细血管损伤以及淋巴系统损伤,这是手术后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因,也是手术后很久了,一旦下地肢体又肿了,休息休息肿胀又减轻了的主要原因;所以出现这种肿胀是手术后正常的现象,不要太过担心,这些系统的损伤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修复,重建等,等到他们修复,重建差不多了,肢体自然也就不再肿胀了。这个时间没有定论,根病情有关,损伤严重的,修复时间就长;损伤轻的,修复时间就短;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那么骨折后以及手术后肢体肿胀如何预防呢?1.患肢要抬高。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那么我们的血液也是一样,最终都要回流到心脏,所以把腿或者是上肢抬高超过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2.加强肌肉的肌力收缩锻炼。肌肉的收缩可以挤压静脉系统内的血液,加速血液回流,从而有利于消肿;3.能动的地方要多动,比如手指,脚趾,脚腕,手腕等屈伸活动,促进肌肉收缩,牵拉,挤压静脉,加速血液回流;4.可以热敷或者中药熬成汤泡敷,舒张静脉血管,加速血液回流,有利于消肿;5.口服消肿,活血等药物加速血管的修复,加速水肿的吸收;6.必要时使用脱水的药物,加速水肿吸收。当然导致肢体肿胀的原因除了静脉系统,淋巴系统损伤以外,还要考虑有没有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是下肢骨折后,制动时间长,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也会导致肢体肿胀,疼痛等;还要考虑有没有低蛋白血症,也会导致肢体肿胀;还要考虑有没有低钠血症,也会导致水肿;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肿胀,上述预防肿胀的措施基本不变,都是可以如此遵循的。
不少患者在手术后恢复了,回到家里会问道:“医生,我的伤口周围皮肤怎么会有刺痛感” 或者 “医生,我的伤口周围有些地方感觉迟钝或者麻木”。对于上述现象您不必担心。因为我们人体皮肤之所以会有感觉,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表面都分布有广泛的皮神经,支配我们的体表感觉。这些皮神经非常密集,比头发丝还细。在做完手术后,哪怕是做微创手术那种打几个小洞的手术,做完之后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少数皮神经的损伤。当然,由于人体皮肤的敏感性个体不一,有些患者会感觉针刺样痛或者伤口麻木感强一些,有些患者可能感觉不明显。另外,这些异样感觉往往并不知限于刀口部位,由于皮神经像树杈一样分布,因此有时感觉异样的位置往往并不就是刀口,而是相关的牵涉区域,比如腰部切口的感觉异样位置往往在患侧的前腹壁甚至患侧大腿部位。一般来讲,随着时间上述感觉异常会慢慢消退,对我们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少数患者感觉敏锐些,可以口服神经营养药物弥可保(甲钴胺)片,一日三次,一次一片,用一个月。
一、术后3周内:最重要的是早期活动,早至术后麻醉恢复以后即刻。患者此时活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心理恐惧(怕再断裂)、及忍受疼痛。锻炼的目的有两个,1 防止粘连,2 促进愈合;锻炼越晚,有可能出现粘连,同时越疼痛,肌腱断裂可能性更大。问题1: 缝合后肌腱能动吗、会断裂吗?首先医生会用最佳的缝合方法(细而且结实的缝线,2号的ethibon不可吸收线可以吊起一头小犀牛)把肌腱连接起来,缝合的目的就是连接断端恢复肌腱的连续性。所以术后肌腱是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的,但是力的传导是通过缝线的。但是缝线再结实,也只能承受一定的负荷,再大就会断掉;同时缝线也是个弹性体,反复牵拉也会出现疲劳,导致断裂。因此正确的回答是遵循正确锻炼方法,肌腱断裂缝合后术后即可活动、不会断裂。问题2:如何正确锻炼?正确的方式就是被动活动,断裂的肌腱不能承受太大张力:如屈肌腱断裂后,可以主动伸直、被动屈曲;而伸肌腱断裂是主动屈曲、被动伸直。损伤肌肉绝对不能主动收缩,即用力;反方向运动可以用力。有研究显示早期的牵张运动促进新生胶原纤维形成纵向排列,减少粘连,促进愈合。问题3::每天活动多长时间和次数呢?早期肌腱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粘连,所以每天只需要极限运动1次即可,完全屈曲、完全伸直;由于术后伤口的疼痛,所以这1次运动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可以达到20分钟。运动之后就是在关节休息位的休息,为肌腱的愈合创造条件。因为肌腱的愈合是在无张力下愈合的,也就是说肌腱的愈合不能存在张力,要在休息位愈合。愈合的时间需要大致3周,纤维瘢痕愈合。问题4:是不是每天练得越多时间越长越好呢?锻炼的过程也是损伤,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肌腱局部的炎症越重,反而不利于肌腱的修复。所以每天保证一次极限运动即可。问题5::缝线在肌腱愈合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早期肌腱没有愈合前,肌腱的连接、力的传导靠的是缝线;而肌腱愈合以后,缝线就不再起作用。二、术后4~5周指导患者轻度主动活动患肢(指),练习时动作缓和,适当用力,每日3次,每次5min,。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配合采用局部理疗,如超短波、频谱等疗法。相当于肌肉的牵张运动,有益于肌纤维的改建和塑形。三、术后6~10周后期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功能活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鼓励病人做日常生活动作,4~8周争取完全恢复。
肌腱修复后粘连不可避免,新修复的肌腱即使有一定抗拉力的能力,但过早主动运动可能导致再断裂或纤维连接,如果不进行功能锻炼,即使肌腱生长良好,但因与周围组织生长在一起,其结果是肌腱粘连。功能锻炼要适度,不适当的功能锻炼可导致新修复的肌腱再断裂。但不进行锻炼,将导致各关节僵硬,其肌腱手术再成功,对手指屈伸功能恢复均是无济于事。 手功能锻炼必须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早期主动屈指活动,以防止肌腱再次断裂。 早期(术后24h~3周)是肌腱愈合、粘连形成期,此期的功能锻炼是否得当至关重要。从术后第1天起嘱患者主动伸指,当指间关节伸直时放松,靠橡皮筋的弹性牵引力使手指被动屈曲。开始时每天活动10~20次,每次2~4次屈伸指活动,以后逐渐增加,帮助患者克服疼痛是功能锻炼成功的保证。由于手术初期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且活动时疼痛加重,这往往使患者失去功能锻炼的信心。这时除了给予耐心的鼓励外,可适当减少活动范围和次数。锻炼开始时护理人员一手扶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自患指的指尖向近端轻轻按摩,2~3min后嘱患者开始伸指,被动屈指活动,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对疼痛特别明显敏感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术后5~7天随着局部肿胀和疼痛的消退可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到术后3周可将每次活动次数增加到25次左右。 中期(术后4~5周)进行无阻抗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轻轻地无阻力主动屈指,稍用力被动屈曲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曲位时,轻柔地被动伸展指间关节,指间关节屈曲时,可被动地伸展掌指关节,练习时动作要轻柔,每日10~20次,每次20~30下,以引起酸胀为宜。 后期(术后6~10周)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去除一切制动,变被动练功为主动练功,即主动屈手指活动。锻炼仍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可采用工艺疗法,如用筷子夹小珠子、用指尖拾物,用手指捏粘土等来增加患者的兴趣。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方面的练习,如系纽扣,使用筷子进食,逐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如果患者伤前从事的工作较轻,鼓励患者恢复原先的工作,适应工作是最好的功能锻炼方法。(转载自公众号河南省荣军手外一科)
一、术后3周内: 最重要的是早期活动,早至术后麻醉恢复以后即刻。患者此时活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心理恐惧(怕再断裂)、及忍受疼痛。 锻炼的目的有两个,1 防止粘连,2 促进愈合;锻炼越晚,有可能出现粘连,同时越疼痛,肌腱断裂可能性更大。问题1: 缝合后肌腱能动吗、会断裂吗? 首先医生会用最佳的缝合方法(细而且结实的缝线,2号的ethibon不可吸收线可以吊起一头小犀牛)把肌腱连接起来,缝合的目的就是连接断端恢复肌腱的连续性。所以术后肌腱是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的,但是力的传导是通过缝线的。但是缝线再结实,也只能承受一定的负荷,再大就会断掉;同时缝线也是个弹性体,反复牵拉也会出现疲劳,导致断裂。 因此正确的回答是遵循正确锻炼方法,肌腱断裂缝合后术后即可活动、不会断裂。问题2:如何正确锻炼? 正确的方式就是被动活动,断裂的肌腱不能承受太大张力:如屈肌腱断裂后,可以主动伸直、被动屈曲;而伸肌腱断裂是主动屈曲、被动伸直。损伤肌肉绝对不能主动收缩,即用力;反方向运动可以用力。有研究显示早期的牵张运动促进新生胶原纤维形成纵向排列,减少粘连,促进愈合。问题3::每天活动多长时间和次数呢? 早期肌腱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粘连,所以每天只需要极限运动1次即可,完全屈曲、完全伸直;由于术后伤口的疼痛,所以这1次运动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可以达到20分钟。运动之后就是在关节休息位的休息,为肌腱的愈合创造条件。因为肌腱的愈合是在无张力下愈合的,也就是说肌腱的愈合不能存在张力,要在休息位愈合。愈合的时间需要大致3周,纤维瘢痕愈合。问题4:是不是每天练得越多时间越长越好呢? 锻炼的过程也是损伤,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肌腱局部的炎症越重,反而不利于肌腱的修复。所以每天保证一次极限运动即可。问题5::缝线在肌腱愈合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早期肌腱没有愈合前,肌腱的连接、力的传导靠的是缝线;而肌腱愈合以后,缝线就不再起作用。二、术后4~5周 指导患者轻度主动活动患肢(指),练习时动作缓和,适当用力,每日3次,每次5min,。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配合采用局部理疗,如超短波、频谱等疗法。相当于肌肉的牵张运动,有益于肌纤维的改建和塑形。三、术后6~10周 后期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功能活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鼓励病人做日常生活动作,4~8周争取完全恢复。
肌腱断裂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固定,以便组织生长,防止再次断裂,而固定时间长,则将导致肢体活动僵硬挛缩,所以如何在固定与活动这个矛盾取得平衡,是肌腱断裂术后疗效的关键; 总原则先固定后运动,分期逐步功能锻炼:1、术后4周内: 最重要的是早期活动,早至术后麻醉恢复以后即刻。患者此时活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心理恐惧(怕再断裂)、及忍受疼痛。 锻炼的目的有两个,1 防止粘连,2 促进愈合;锻炼越晚,有可能出现粘连,同时越疼痛,肌腱断裂可能性更大。问题(1): 缝合后肌腱能动吗、会断裂吗? 首先医生会用最佳的缝合方法(细而且结实的缝线)把肌腱连接起来,缝合的目的就是连接断端恢复肌腱的连续性。所以术后肌腱是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的,但是力的传导是通过缝线的。但是缝线再结实,也只能承受一定的负荷,再大就会断掉;同时缝线也是个弹性体,反复牵拉也会出现疲劳,导致断裂。问题(2):如何正确锻炼? 正确的方式就是被动活动,断裂的肌腱不能承受太大张力:如屈肌腱断裂后,可以在石膏或支具固定范围内主动伸直、被动屈曲;而伸肌腱断裂是在石膏或支具固定范围内主动屈曲、被动伸直。损伤肌肉绝对不能主动收缩,即用力;反方向运动可以用力。有研究显示早期的牵张运动促进新生胶原纤维形成纵向排列,减少粘连,促进愈合。问题(3):每天活动多长时间和次数呢? 早期肌腱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粘连,所以每天只需要极限运动1次即可,完全屈曲、完全伸直;由于术后伤口的疼痛,所以这1次运动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可以达到20分钟。运动之后就是在关节休息位的休息,为肌腱的愈合创造条件。因为肌腱的愈合是在无张力下愈合的,也就是说肌腱的愈合不能存在张力,要在休息位愈合。愈合的时间需要大致3周,纤维瘢痕愈合。问题(4):是不是每天练得越多时间越长越好呢? 锻炼的过程也是损伤,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肌腱局部的炎症越重,反而不利于肌腱的修复。所以每天保证一次极限运动即可。问题(5):缝线在肌腱愈合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早期肌腱没有愈合前,肌腱的连接、力的传导靠的是缝线;而肌腱愈合以后,缝线就不再起作用。二、术后4~5周 石膏或支具一般固定4周,之后可以去除固定,进行第2阶段的功能训练了;指导患者轻度主动活动患肢(指),练习时动作缓和,适当用力,每日3次,每次5min,。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配合采用局部理疗,如超短波、频谱等疗法。相当于肌肉的牵张运动,有益于肌纤维的改建和塑形。一般锻炼前先热敷,锻炼后再冰敷,效果好一些。三、术后6~10周 后期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功能活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鼓励病人做日常生活动作,4~8周争取完全恢复。四、如果术后2个月 自行功能训练效果不佳,则建议到康复中心进行专项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一个很辛苦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五、术后3个月 一般这个时间基本疤痕软化,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活动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因为损伤较重,多个肌腱同平面断裂,修复后容易产生粘连,如果术后3个月,活动功能不佳,而且经过功能训练效果不佳,则考虑行肌腱软组织松解了,尤其合并神经损伤病人,运动感觉欠佳的,尤其需要手术松解。
为便于临床康复治疗,骨折康复大致以时间划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愈合期(后期)两个阶段。1、骨折固定期(早期) 持续肿胀是骨折后致残的主要原因,早期康复治疗重点是消除肿胀,控制疼痛。⑴抬高肢体:肢体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⑵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液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1)患侧上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上的主动活动,必要时给予助力。每次10min左右,每天数次。注意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以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手功能位。2)当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软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对合有利骨愈合。每次练习10min左右,每天数次。3)关节内骨折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这可促进关节软骨面的修复塑形,也可减轻关节内粘连。一般在固定2~3周后,进行损伤关节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4)健肢和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合并症发生。⑶物理疗法:作用:减轻肿胀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减轻粘连、软化瘢痕。1)超短波:患部对置,骨折1周内无热量,1周以后微热量,每次10~15min。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内固定物时禁用。2)紫外线:骨折局部,亚红斑量或红斑量,每天或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如局部石膏固定,可在健侧相应部位照射。3)磁疗:选用脉冲电磁疗法,患肢位于环状磁极中,或采取患区对置法,每次20min,每天1次,20次为1疗程。4)超声波:适用于骨折延缓愈合的患者。骨折局部接触移动法,0.5~1.0W/㎝2,每次5~8min,每天1次。5)石蜡疗法:适用于骨折愈合后,盘蜡法,温度42℃,每次30min,每天1~2次。继蜡疗后进行关节被动或主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6)水疗:适用于骨折后期的功能锻炼,可选用水中运动或漩涡浴等。7)按摩:在骨折部位近心端,使用向心性手法进行按摩。⒉、骨折愈合期(后期) 治疗目的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⑴物理治疗:蜡疗、红外线、短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碘离子导入软化瘢痕,松解粘连。⑵按摩:继热疗后进行,并着重于深推和按压,以牵伸粘连纤维及消除残存的肿胀。与早期相比,后期的治疗手法应增强,通过按摩可减轻疼痛。揉捏和摩擦引起肌肉内的活动,有助于牵伸粘连以获得更大的运动范围。⑶运动锻炼:根据骨痂形成及内固定牢靠程度,开始主动运动。1)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肢体去掉石膏之初难以自主活动,可采用助力运动,随着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可减少助力。对严重的组织挛缩及粘连进行主动运动及助力运动无效者,可采用被动牵伸或关节松动术,但牵伸应平稳、柔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切忌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新的损伤。2)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活动轴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大,在患者耐受范围内进行,每天数次,每次约30min。3)肌力和耐力练习:肌力为1级时(MMT),可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方法。肌力为2~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助力运动为辅。做助力运动时,助力应小,以防止被动运动代替了患者自主练习的主动运动。肌力达4级时,应进行抗阻运动练习,以促进肌力最大限度的恢复。(4)支具和矫型器的应用:闭合式骨折应用支具既能稳定手骨折部位,又提供功能活动,有利于骨折断面的接触,促进更多骨痂生成。但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长时间的稳定制动对骨愈合是有害的。当关节挛缩严重时,为维持治疗效果,可在治疗间歇期内用支具或矫型器固定患肢,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随着关节ROM的改善,支具和矫型器也应做相应的调整。(5)作业疗法:根据骨折后患者具体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和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有助于患肢功能和技能恢复的作业治疗。
为便于临床康复治疗,骨折康复大致以时间划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愈合期(后期)两个阶段。 1、骨折固定期(早期) 持续肿胀是骨折后致残的主要原因,早期康复治疗重点是消除肿胀,控制疼痛。 ⑴抬高肢体:肢体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 ⑵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液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 1)患侧上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上的主动活动,必要时给予助力。每次10min左右,每天数次。注意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以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手功能位。 2)当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软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对合有利骨愈合。每次练习10min左右,每天数次。 3)关节内骨折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这可促进关节软骨面的修复塑形,也可减轻关节内粘连。一般在固定2——3周后,进行损伤关节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 4)健肢和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合并症发生。 ⑶物理疗法:作用:减轻肿胀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减轻粘连、软化瘢痕。 1)超短波:患部对置,骨折1周内无热量,1周以后微热量,每次10——15min。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内固定物时禁用。 2)紫外线:骨折局部,亚红斑量或红斑量,每天或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如局部石膏固定,可在健侧相应部位照射。 3)磁疗:选用脉冲电磁疗法,患肢位于环状磁极中,或采取患区对置法,每次20min,每天1次,20次为1疗程。 4)超声波:适用于骨折延缓愈合的患者。骨折局部接触移动法,0.5——1.0W/㎝2,每次5——8min,每天1次。 5)石蜡疗法:适用于骨折愈合后,盘蜡法,温度42℃,每次30min,每天1——2次。继蜡疗后进行关节被动或主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6)水疗:适用于骨折后期的功能锻炼,可选用水中运动或漩涡浴等。 7)按摩:在骨折部位近心端,使用向心性手法进行按摩。 ⒉、骨折愈合期(后期) 治疗目的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 ⑴物理治疗:蜡疗、红外线、短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碘离子导入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⑵按摩:继热疗后进行,并着重于深推和按压,以牵伸粘连纤维及消除残存的肿胀。与早期相比,后期的治疗手法应增强,通过按摩可减轻疼痛。揉捏和摩擦引起肌肉内的活动,有助于牵伸粘连以获得更大的运动范围。 ⑶运动锻炼:根据骨痂形成及内固定牢靠程度,开始主动运动。 1)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肢体去掉石膏之初难以自主活动,可采用助力运动,随着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可减少助力。对严重的组织挛缩及粘连进行主动运动及助力运动无效者,可采用被动牵伸或关节松动术,但牵伸应平稳、柔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切忌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新的损伤。 2)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活动轴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大,在患者耐受范围内进行,每天数次,每次约30min。 3)肌力和耐力练习:肌力为1级时(MMT),可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方法。肌力为2——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助力运动为辅。做助力运动时,助力应小,以防止被动运动代替了患者自主练习的主动运动。肌力达4级时,应进行抗阻运动练习,以促进肌力最大限度的恢复。 (4)支具和矫型器的应用:闭合式骨折应用支具既能稳定手骨折部位,又提供功能活动,有利于骨折断面的接触,促进更多骨痂生成。但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长时间的稳定制动对骨愈合是有害的。当关节挛缩严重时,为维持治疗效果,可在治疗间歇期内用支具或矫型器固定患肢,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随着关节ROM的改善,支具和矫型器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5)作业疗法:根据骨折后患者具体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和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有助于患肢功能和技能恢复的作业治疗。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