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饮食中嘌呤含量鼓励食用:蔬菜;低脂、脱脂奶及制品;鸡蛋限制食用:牛肉、羊肉、猪肉,富含嘌呤的海鲜;调味糖、甜点、调味盐(酱油、调味汁);红酒、果酒;豆类及豆制品避免食用:果糖饮料(可乐、橙汁、苹果汁或含糖饮料);动物内脏;黄酒、啤酒、白酒2、建议大量饮水,每日尿量维持在2000-3000ml;可饮用牛奶及乳制品(尤其是脱脂奶和低热量酸奶);3、水果:可食用含果糖较少的水果,如樱桃、草莓、菠萝、西瓜、桃子等4、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0分钟/天X5天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220-年龄)X50-70%范围内)的有氧运动,运动中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突发受凉,以免诱发痛风发作。
蛋白尿对患者长期肾脏预后有明显影响,故出现蛋白尿需治疗,治疗蛋白尿的有效药物包括以下2种:1、非免疫抑制剂:包括我们常见的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各种XX普利类)/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XX沙坦),据目前研究,这类药物对降低尿蛋白、保护肾脏有用,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应观察、调整。2、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环孢霉素、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等药物,此类药物能治疗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蛋白尿,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副作用,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并定期监测。那么,蛋白尿患者该使用那种药物控制自己的蛋白尿呐?患者使用哪种药物治疗自己的蛋白尿,应根据造成你的蛋白尿的原因如是否是由糖尿病、乙肝、红斑狼疮、肾炎等造成蛋白尿,并结合肾穿刺病理结果(可明确肾炎的类型),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蛋白尿,并观察药物副作用,调整治疗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尿微量白蛋白全称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正常值
1、什么是血尿?显微镜下发现超出正常范围的红细胞或肉眼发现血尿(并经尿常规检查证实有红细胞)(注意是“红细胞”而不是“潜血”!),你就可能患了血尿。2、血尿的原因1)生理性血尿:多呈一过性,常在发烧、感染、创伤、运动、极度寒冷后出现,上述情况消失后,血尿自行缓解,,这种情况多不会影响肾功能2)非肾炎性血尿:比如尿路的结石、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的感染、前列腺增生、泌尿系肿瘤(膀胱癌、输尿管肿瘤、肾癌等)等疾病引起。3)肾炎性血尿:各种肾炎和身体其他系统疾病影响肾脏(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所导致的血尿,包括单纯性血尿和合并蛋白尿、肾脏损害的血尿3、血尿的结局:1)单纯性血尿:指仅仅有血尿,没有蛋白尿、肾功异常等,预后良好,导致肾衰竭可能性比较小,约0.7%2)结石、感染、前列腺增生等导致的血尿,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结石、肿瘤堵住了尿道出口,才可能引起肾功能急性恶化或者尿毒症,否则导致尿毒症的几率也比较小。3)如果血尿伴有蛋白尿、肾功受损(表现为肌酐升高)、高血压等情况,请高度重视,如进行性发展,不能控制,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发生4、血尿的管理:1)单纯性血尿:定期观察血尿的变化,是否合并蛋白尿、肾功损害、高血压等,每3-6月监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血肾功能等2)结石、尿路的炎症、前列腺增生等导致的血尿: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结石、尿路炎症、前列腺增生,血尿有可能治愈3)合并蛋白尿、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血尿,需要你的高度重视,积极到医院肾内科就诊,可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肾炎的类型,早期治疗,避免肾功恶化。本文系梁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磷高有什么危害?长时间血磷超标,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将导致肾性骨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全身骨痛、关节痛、疲乏无力、骨脆容易骨折、皮肤瘙痒难忍;此外,多余的磷和钙还会沉积在心脏、血管及其他组织,引发血管钙化这类心血管病变。因此,如果抽血化验发现有持续的血磷高,第一步是控制好食物中的磷。哪些食物不能吃?不吃这些食物:饮料、各种加工食品、速溶食物、快餐、奶酪、冷冻烘烤品、动物内脏、坚果我们常吃的肉、蛋、奶、豆腐,这一些是高蛋白食物,其中含磷也偏高,但是我们肾病患者要记住,不能为了降磷,所有高蛋白食物都不吃,营养不良带来的危害会抵消降磷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是很多肾病患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么,为了既保证营养,又达到饮食降磷的目标,患者应该怎么做?1、控制高蛋白的量:这一点其实大家普遍做的可以,蛋白质控制在1.2g/kg/d以下。2、用新鲜的食物代替加工品:加工食品中会放一些含磷添加剂,能够更好保存食物。而加工食品中的磷很容易被身体吸收,因此,凡是加工食品以及快餐类,少吃,最好不吃,以新鲜的食物替代。能做到这一点,可显著帮助降磷。3、米饭:可以做捞米饭4、吃鸡蛋隔日弃黄:每天一个鸡蛋,可以采取隔一天不吃蛋黄5、煮肉弃汤:肉汤不喝,吃肉
监测尿蛋白,是肾友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项目。而收集24小时尿液,进行尿蛋白定量,是临床最常用、备受医生青睐的一个蛋白尿检查方法。关于24小时尿蛋白检查,我们收集了很多肾友的疑问。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肾友们解答心中的疑惑。1、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0吗?不是!正常人蛋白尿小于150mg,也就是小于0.15g(中间的换算是1g=1000mg),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2、那为何有的医院不是这个正常范围?正常值小于0.15g(150mg)是国际通用的标准范围,有的医院可能使用的范围稍微有些不一样,但差别不大,肾友们不需要太纠结这个问题。3、什么情况下要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持续性蛋白尿患者,在肾友进行病情评估、以及有关治疗的重大决策时,都需要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只要留得准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临床上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金标准。4、尿蛋白定量的程度是怎么样分的?轻度蛋白尿:小于1g;中度蛋白尿:1~3.5g;重度蛋白尿:大于3.5g,又叫“肾病范围蛋白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蛋白尿大于3.5g;5、肾友最好多久查一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看情况。一些肾友正在进行药物调整时,可能1个月左右就得查一次。如果病情平稳,治疗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可能只需要3-6个月查一次。6、24小时蛋白尿会不准吗?临床上24小时蛋白尿出现不准,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肾友留错了,这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多留了或者少留了,都不对!具体方法记住顺口溜“留尾不留头”。假如打算留今天早上7点到明天早上7点的24小时所有尿,那么,今天早上7点的那次尿必须排掉,这代表的是昨天晚上的尿液,如果留了就是留多了;之后的每一滴都收集起来,包括明天早上7点的最后那次也要收集,如果没留就是留少了。总之24小时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全!留不对,结果就不对!7、要不要放防腐剂?不需要放防腐剂。如果室温比较高,放在阴凉的地方或者冰箱就可以了。8、要是离送检的地方很远,需要1、2天,中间又很热怎么办?通常我们要求24小时留好了以后立刻送检,但如果时间比较久才送检,就得进行冷藏。比如坐火车需要1天多的时间,那么,放冰袋在旁边保存,这样也是可以的。提前在检验科拿好试管,在家用量筒纪录好总尿量是多少毫升(ml),把所有尿摇晃均匀后,取一部分装在试管里,携带也比较方便。9、女性来月经了怎么办?不能留,避开月经期,必须要完全干净了再留。这样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尿液被污染的可能性。10、24小时尿蛋白定量跟喝水多有没有关系?没关系。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浓度×尿量。我们拿一张24小时定量解释一下,这个患者尿蛋白浓度是5.71g/L,24小时尿量是1.7L(1L=1000ml,也就是1700ml),那么24小时定量就等于5.71×1.7=9.707(检验科进行了四舍五入,所以是9.71g)而我们看的就是最终的那个定量结果,9.71g。如果喝水比较多,影响的是尿蛋白浓度,浓度会减低,但尿量会相应增加,总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这就是为什么24小时不会受喝水影响,你喝多喝少都可以。11、24小时真的很麻烦,能用随机尿代替吗?24小时留得麻烦,留不对等于白留,这些缺点让临床上有一些替代办法。最常用的是,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来代替,留取方法简单,一次性的尿液就可以,留晨尿的、或者晨尿后面那次(这两次都一定程度避开了一天运动影响)。一般来说,尿蛋白肌酐比跟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要注意,尿蛋白肌酐比在一些肾友中,有可能错误地估计24小时尿蛋白。去年,《kidneyinternational》杂志就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在肾小球疾病患者中,随机尿的尿蛋白肌酐比有可能会错误估计24小时尿蛋白,特别是在蛋白尿小于1.0g,小于0.5g的时候,容易出错。因此,在病情的初始评估以及重大治疗决策时,现阶段还是需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当留尿蛋白肌酐比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匹配时,只要保证24小时留取是正确无误的,那么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准。12、尿常规的蛋白加号跟24小时不一致,怎么回事?尿常规的蛋白加号高度依赖浓度变化,跟喝水、出汗,尿比重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喝水多了,尿液稀释、尿比重低,肾友虽然蛋白尿显示只有1+,却比别人2+的24小时尿蛋白其实还要高,因此,尿常规里蛋白那一项可以做参考,但加号不匹配时,以24小时尿蛋白为准。13、为什么我的医生给我查微量白蛋白定量,而不是你们说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前专门跟大家介绍过,我们尿液中的蛋白成分比较多,而白蛋白是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成分中的最主要成分。微量白蛋白指的是白蛋白定量在30-300mg/天这个轻微范围,超过300mg就不叫微量了,叫显性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医生用于监测一些早期肾小球疾病,很敏感的一个检查,对于蛋白尿还不明显时,比较适合。因此,病情有所不同,医生选择的项目也可能会不一样。14、肾友的24小时尿蛋白是不是必须降到正常,才不会得尿毒症?不是。对于很多肾友而言,24小时蛋白尿能在1g以下,甚至能到0.5g以下就相当完美了,肾功能就有望维持长期的稳定,不是非得降到和正常人一样标准,必须到0.15g以下才行。15、留24小时那天怎么饮食呢?平时怎么吃饭,留的当天就怎么吃。16、留24小时是不是最好不要剧烈运动?是的。特别是对于蛋白尿还比较多的肾友,较剧烈的运动,比如长时间打篮球、踢球、跑步会影响蛋白尿,因此,留的那一天最好就是走走路就可以了,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对检查评估的影响。18、发烧感冒是不是定量会升高?升高了以后还能下来吗?是的,我们肾上线已经普及多次,感染对肾病的影响,可以诱发肾病加重,因此,感冒发烧期间留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可能升高。但一般感染恢复后,大部分人定量也能恢复。17、为什么送检不同医院结果有差异?可能存在检验误差,但通常这样的误差比较小的,比如肾友送检这个医院0.83g,送检那个医院0.94g,相信哪个?其实这样的误差可以忽略,肾友们不用太计较。18、什么时候能拿结果?一般如果早上送检,中午或下午结果就能出。
1、盐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盐分:每日盐的摄入不超过4g;2、热量保证充足热量:30-35kcal/kg/d3、水如有明显水肿,应控制每天摄入的水份(包括服药的水量、饮用水量、每餐饮的汤量等),不超过每日排出的尿量;无水肿,暂不限制4、蛋白质:蛋白尿患者(尿蛋白排泄量>0.3g/d)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大量摄入红肉、肉类加工食品增加肾病风险;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意义重大,而目前国内对肾活检病理诊断的整套流程尚缺乏统一规范。本专家共识的目的在于制定我国肾活检病理检查的操作规范,从肾活检取材、病理染色、病理检查观察项目等各方面,分别提出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种检查的描述规范,并最终整合为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模板,以供国内同行参考借鉴。 肾活检取材和病理染色 肾活检取材 经皮肾活检穿刺技术常采用切割式和抽吸式两种方法。穿刺针以16G为主,也可选择18G或14G,尽量避免使用内径过细的穿刺针,否则可能导致制片及诊断困难。 肾活检要求取至少两条肾组织,一是使病变更具代表性,二是可以获取足够的肾小球。如观察到取材不充分(标本为髓质或以髓质为主),应继续取材。合格的肾活检标本应包括肾皮质、皮髓交界部位,保证有足够的肾小球、肾间质以及血管。光镜需要至少8-10个肾小球才能满足诊断条件,>10个肾小球更好,20-25个肾小球更理想。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至少2个肾小球(以3-5个肾小球为宜),电镜至少1个肾小球(以2-3个肾小球为宜)。肾穿刺单针取组织过长,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合适的组织长度以1.0-1.5cm为宜。 肾穿刺病理取材时病理技术员必须到现场对组织进行分取,需记录穿刺针数及所取组织的条数和长度,实穿和空穿针数,并快速对组织进行正确的分割和处理,记录分取后送检光镜、冰冻和电镜的组织条数及长度。有条件的单位建议在解剖显微镜观察下进行组织分割,以保证送检组织肾小球数目。如因各种因素导致取材不佳时,应根据肾活检目的及临床倾向性分配标本。如临床疑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活检目的倾向于明确诊断,应保证有足够的免疫荧光标本;如果倾向于狼疮性肾炎的分型,则应保证光镜有充分的组织;如怀疑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或者某些特殊沉积病等需电镜确诊,应确保分配给电镜的组织有肾小球。如果技术员不能到现场,需对标本处理者进行严格培训。组织处理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拉伸和钳夹组织;在蜡板上切割组织,刀片应锋利,避免挤压组织变形;光镜、冰冻和电镜组织应有专用镊子,避免固定液交叉污染而影响组织结构和染色结果。光镜组织通常使用4%中性甲醛(又称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如怀疑为结晶性病变(如尿酸结晶等)可使用酒精固定并在染色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以避免结晶被溶解。冰冻组织分取后,有条件的单位将组织用OCT包埋并使用液氮罐运送标本至病理实验室,无液氮罐的单位可使用盐水浸泡纱布包裹肾组织放入充满冰块的保温容器中尽快送至病理实验室进行处理,对于与病理实验室距离较远(如不同城市)的单位可用“Zeus”等介质充分浸泡肾组织送至病理实验室进行冰冻切片。电镜主要观察组织的微细结构和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分取电镜组织时应注意:在冷板上分离电镜组织,用锋利的刀片切取组织,迅速浸入4℃保存的电镜固定液中。组织块应50%)。 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肾活检组织形态学病变的描述 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肾活检组织形态学病变的描述见下表。先观察组织条数和长度与记录是否相符。再对免疫荧光的各个染色项目分别观察,并描述各种反应成分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的分布及染色强度等特点。描述染色阳性分布情况,如局灶或弥漫,节段或球性分布,阳性的具体部位是在肾小球系膜区、血管袢或两者都有。阳性的分布类型可描述为颗粒状,半线性(如沉积物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时,包括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弥漫增生性病变的狼疮性肾炎),粗颗粒状(如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线性(如抗GBM肾炎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污垢样(如纤维性肾小球肾炎)和团块状(淀粉样变性)。 表4 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肾活检组织形态学病变描述 肾小球节段硬化处常有IgM、C3和C1q节段毛细血管袢阳性,应结合光镜肾小球节段硬化描述为肾小球节段毛细血管袢阳性,以避免误认为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袢基底膜沉积。大部分肾活检组织的血管均或多或少有C3沉积,肾小管管腔内的管型κ、λ轻链及IgA阳性,可以作为内部阳性对照加以描述。如果管腔内管型仅见κ和λ轻链其中1个阳性时,需考虑管型肾病可能。 电子显微镜下肾活检组织形态学病变的描述 电镜报告描述包括取材组织块数目,切块数目,半薄切片下肾小球总数,球性硬化和节段硬化的肾小球数,其他病变(如新月体)的肾小球数,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病变也应描述。电镜报告描述内容见下表。在电镜的观察中,应对肾小球基底膜厚度进行测量、记录,以免漏诊部分疾病,如薄基底膜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电镜有助于确定沉积物的部位和超微结构特点,对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优势明显,包括结晶物和足突融合,线粒体的变化等。对膜性肾病的分期也很重要。 表5 电子显微镜下肾活检组织形态学病变描述 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模式 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中应显示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人ID号、住院号、病理号、申请医师、申请科室、申请时间、临床初步诊断、肾穿刺时间及次数等。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应包含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三部分内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电镜标本制作耗时长,有的单位无条件行电镜检查而需外送标本,因此时间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暂不包含电镜报告描述。此外,由于肾脏病理与临床联系紧密,要求申请医师在提交肾活检申请时,需提供一份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初步临床诊断,以供病理诊断医师参考。 理想的肾活检病理诊断应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诊断即疾病名称,如果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疾病名称无法确定时,则以病变类型替代;(2)肾单位各部分的损伤类型及损伤程度,包括肾小球病变类型、球性硬化和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和慢性病变程度、血管病变及程度;(3)如果存在国际间已达成共识的疾病评分或分级,应如实记录,以提供临床参考选择治疗方式及判断预后,如IgA肾病牛津分类、狼疮性肾炎ISN/RPS2003分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Berden/EUVAS分级和糖尿病肾病分级等;(4)独立的第二诊断或次要诊断,如存在两种致病机制导致的肾脏损害时可同时诊断,如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合并IgA肾病;(5)提供给临床医生的建议。对于病理信息的描述应规范而全面,病理诊断应标准化、避免简单的形态描述。2016年梅奥诊所/肾脏病理学会提出自体肾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诊断及报告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我国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模板(见下表)。病理报告应包含光镜、免疫荧光,尽可能包含电镜结果。 实际工作中,部分病例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并不能给出确切诊断,比如有些病理改变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或多种病理形态学改变混杂在一起,或多种病因可造成同样的病理改变而无法通过形态学进行鉴别,或由于当时知识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认识疾病等。此时病理医师应对肾脏病理形态改变进行描述总结,提出导致损伤的可能原因、需完善的临床和病理特殊染色检查,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因此,病理医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特征和机制,并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和临床医师沟通,将临床和病理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发现疾病的真相,避免漏诊和误诊。 肾活检病理检查作为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和/或免疫组化、电镜三部分,三者在标本处理、染色和观察项目各不相同,病理工作者按照本专家共识要求,争取达到肾活检病理组织形态学病变的良好展示,规范标准的病变描述,在紧密结合临床和实验室各项数据基础上,尽量提供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模式,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升我国肾活检病理诊断水平。
结石引起的反复梗阻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而反复 AKI 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一个危险因素。结石体积每增加1mm2,CKD风险将增加20%。本文就肾结石的预防方法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1. 多喝水 大量饮水可增加患者尿量,减少尿液中矿物质和盐类的积聚,降低结石形成风险。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8杯水可能并不足以减少肾结石风险,可尝试每天摄入12杯液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液体都可降低肾结石风险,如咖啡、碳酸饮料和甜饮可增加结石风险。 2. 减少盐摄入量 高钠摄入可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导致水潴留和脱水。成年人盐摄入量为≤2300 mg/d(约等于1勺食盐)。常见高盐食物有:熟食肉或熏肉、大多数包装或加工食品、薯条、罐头汤、即食面或小菜以及含有其他类型钠的食物,如碳酸氢钠,磷酸二钠,味精,发酵粉,亚硝酸盐和亚硝酸钠。 3. 维持健康的体重 超重可增加肾脏负担,但减肥需要安全健康—快速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动物蛋白饮食可增加肾结石风险。 4. 限制含草酸钙的食物 肾结石可由许多不同的化合物组成,包括尿酸、鸟粪石和半胱氨酸,最常见的为草酸钙。富含草酸盐的食物有:葡萄柚和蔓越莓汁、土豆、大豆、菠菜、腰果、花生、巧克力、大黄、甜菜、芦笋、芹菜和西芹、茶。 5. 减少酒的摄入量 酒精可导致水分流失,同时减少水分吸收,导致脱水,促进结石的形成。 6. 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 咖啡因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导致脱水。成人咖啡因摄入量推荐≤400 mg/d(约4杯咖啡)。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苏打水、巧克力、茶和能量饮料中也含有咖啡因。 7. 避免摄入含糖饮料 甜饮,特别是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可增加肾结石风险。 8. 摄入足量的钙 虽然草酸钙是肾结石中最常见的化学成分,但饮食中增加含钙食物有助于降低结石风险。常见高钙食物有:乳制品、橙汁、豆浆、豆腐、豆类食物等。 9. 监测高酸食物摄入量 尿酸水平升高可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含酸较高的食物有:红肉、猪肉,家禽,鱼,奶酪,蛋。但高酸食物不能完全禁止摄入,因其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频繁发作的肾结石患者应监测和限制该类食物的摄入量。 10. 增加枸橼酸摄入量 约60%的肾结石患者患有低枸橼酸尿或枸橼酸水平过低。多吃水果和蔬菜等碱性食物可促进尿枸橼酸排泄;此外,橙汁含有丰富的钾,可促进尿枸橼酸盐排泄。
让你回归社会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相比最大优势就是操作简单,可以在家中完成,一次操作过程仅需30分钟,其余时间可继续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且对心脏影响比血液透析小,治疗效果不比血透差,费用比血液透析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