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或长时间血糖控制不好,心脏、肾脏和眼睛等重要器官容易受到损伤,糖尿病眼病是眼科医生对糖尿病患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从眼睛的表面来讲,糖尿病可以引起眼睑皮肤容易发生感染;泪膜的不稳定引起干眼;眼表发生结膜下出血、角膜炎、角膜知觉减退。眼睛内部结构也可因糖尿病影响产生各种病变:虹膜炎症和新生血管;晶状体受血糖影响发生屈光状态变化、白内障的发生时间、程度都异于正常人;视网膜是糖尿病最易损伤的组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中最复杂、最难治疗、容易致盲的并发症之一。眼部的神经、肌肉组织因糖尿病也可发生相应病变,引起视神经病变、眼肌麻痹复视等等。 2021年春节假期即将来临,我们的糖尿病患者朋友们在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之时关爱自己,健康过节!
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后眼部的炎症反应比正常人大,伤口愈合也要慢一些,因此要特别注意休养,术后用药方法需要细听医生的指导,按时点药帮助伤口恢复,减轻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交代复诊的时间,在术后2周内的时间眼部不要着水,最好不要有厨房油烟刺激,少看电视和手机。如果术后有不适症状,需要积极找医生检查,不要盲目自行增加点药次数,以免引起药物性的眼部反应,延误病情。患者特别要控制好血糖,避免眼部感染和炎症反复发作。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的微血管病变,因此在眼部术后情况稳定后患者需要找眼底病专业医生做眼底检查,如果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病变程度不同,早发现早治疗。
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时提出的问题。如果白内障程度轻,在手术前能够看到眼底,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程度作出大致判断,如果视网膜病变轻,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以得到改善;如果视网膜病变比较重,对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就有一定程度影响,白内障手术只能改善晶状体混浊对视力的影响,眼底病变的问题没有解决,术后视力提高有限。 如果白内障程度很重,术前看不到眼底情况,白内障手术后究竟视力怎么样,只能在做完手术后才能得知。而且,只有完成白内障手术后才能够给予视网膜病变针对性治疗,最大程度地挖掘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视觉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有白内障手术后脱镜愿望的患者,考虑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从而得到良好的远中近视力。 是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吗?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患者的眼部条件要求高,角膜要规则、球差不高、视轴和瞳孔轴偏差不大、没有严重的眼底病变、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外伤病史和其它眼病等等,植入后出现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症状比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发生率要高,需要有一段适应时间,如果不能耐受需要置换人工晶状体。另外,基于目前眼部测量仪器性能所限和每个患者的眼部条件的特殊性,人工晶状体测算无法达到完全精准,个别患者手术后可能残留的远视、近视或散光,术后3个月行医学验光,必要时需要配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价格高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老年患者说“我有黄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黄斑,它是眼球内视网膜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中心视力好不好、看东西是不是变形,黄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眼底是由黄斑区和它周围的视网膜组成,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部分。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眼球各部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出现病变,白内障和黄斑病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眼病,有的患者是两种眼病同时存在。那么两种病变共存的患者如何设计治疗方案呢?这就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如果患者的白内障程度重、黄斑病变病情轻或因白内障遮挡看不到眼底情况,可以先将白内障实施手术,术后再检查黄斑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患者的黄斑病变经眼底病医生诊疗需要手术或眼内注药治疗、白内障程度也需手术,那么可以采取联合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黄斑病变目前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法改善功能、而白内障的混浊程度严重、患者和家属有白内障手术意愿的、在和医生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也可以做白内障手术,解除白内障对患者视力的影响。当然,合并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效果会受到眼底病病情影响,视力恢复程度和黄斑病变有关系。
这要从眼球的解剖结构说起,在晶状体的后部是玻璃体,它位于眼球的中央,占据眼球很大部分。玻璃体是胶冻状的,和眼球周边的视网膜、血管组织、视神经、黄斑紧密相贴。随着人们年龄增长,玻璃体的性质发生变化,由胶冻状变成液体状,当眼球转动时,液体状的玻璃体在玻璃体腔内晃动,撞击并牵引视网膜,使玻璃体从视神经和黄斑处分离开来,被称为“玻璃体后脱离”,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自我感觉到眼前有条状、丝状、块状物体飘动。当漂浮物在视轴中心时会被觉察到,影响视线,当飘到周边时,眼前又清亮许多,这种现象在强光下更明显。 有的患者和医生讲,手术前看不见这些漂浮物,手术后视力有了很大提升,但能看见漂浮物。这是有两方面因素影响的,一是患者的白内障程度严重,遮挡瞳孔区,即便有玻璃体液化后脱离,也看不到漂浮物,而手术后白内障问题解决了,玻璃体里的混浊物就显现出来了;二是白内障手术虽然是超微手术,但对患者的眼球同样是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原来没有出现症状的玻璃体混浊,随着手术修复,这种漂浮物会由大变小,有的会消失。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现其它病变,对这些漂浮物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学会不关注这些物体。如果漂浮物特别多,有的影响视力,就需要找眼底病专业医生会诊,探究是否存在其它眼底问题。
自从1949年英国医生哈罗德·里德利发明并植入了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晶状体至今,人工晶状体从材质、构型和功能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改进,组织相容性更好,功能上更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人工晶状体在眼内是可以终身使用的。但是发生以下情况是需要取出、更换人工晶状体的,一是如果在手术后晶体悬韧带因外伤或自发性离断,与之相连的囊袋内的人工晶状体发生脱位,二是人工晶状体与眼内的组织构成相互作用引起混浊并影响患者视力。
白内障手术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取代了我们自身的晶状体,屈光状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患者需要有一段神经适应的过程。开车涉及运动视觉,为行车安全起见,建议患者在手术恢复期不开车,注意休养生息,等待术后视力稳定,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开车时机。 虽然现在使用的人工晶状体产品有很多功能设计模拟人眼的自然晶状体,但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各类产品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有的患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存在光干扰现象,如在光照下有形态各异的光影、光晕、暗影等,夜间驾车时更明显。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干扰比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发生率高些。另外我们每个人的视觉感受能力不同,手术后需要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逐渐适应,白天开车时建议配戴墨镜减少强光照射,夜间驾驶注意安全,减速慢行。
在门诊经常遇到患者曾经在几年前一只眼已经做过白内障手术植入了人工晶状体,具体的人工晶状体品牌已经记不清了,现在要做另外一只眼手术,如何选择人工晶状体呢?一般来讲,经医生检查如果第一只眼植入的是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多数患者第二只眼还是选择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选择相同品牌的人工晶状体,也可以选择不同品牌不同厂家的产品,只要是第二只眼手术后的屈光状态和患者第一只眼相匹配就好。 如果患者第一只眼使用的是可调节或者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最好是双眼使用同种的人工晶状体。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手术设计上使用不同种类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比如医生根据患者的用眼需求进行人工晶状体种类的混搭设计,在手术前医生和患者会就手术方案进行充分沟通。还有少数患者,几年前一只眼植入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现在想使用新型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经手术前详细的眼部检查和医患沟通后,也可以植入不同种类人工晶状体,以获得双眼全程视力。
青光眼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眼病,最终会导致视功能的损害,需要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生活中保持愉悦的心情,遵医嘱用药,按时随诊检查。随年龄增长合并有白内障也属正常,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焦虑,注意睡眠避免熬夜晚睡。饮食上养成分次少量饮水的习惯,咖啡、茶、烟有升高眼压的风险,自己需要注意;看书看手机的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在黑暗环境下阅读;睡觉姿势选择侧卧或仰卧,不趴着睡觉;运动方式不做倒立、高台跳水等动作。如果出现视力下降、眼痛、头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在平日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或者是有青光眼家族遗传因素的白内障患者,如果眼部检查发现患者前房浅、白内障发展到中等阶段,即便眼压正常,医生也多会建议患者尽早手术,这是因为白内障在发展进程中有一个阶段表现为晶状体的含水量增加,体积增大,即所谓的膨胀期。如果患者有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此时有可能诱发青光眼发作。 青光眼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并白内障后需要积极随诊,择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