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病人经常有疑虑,是药三分毒,长期喝中药会不会对身体不好。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看待。首先,得看患者的疾病程度,若是疾病较浅,通过自我调节就能恢复,就不需要药物治疗,过度使用药物,可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对人体造成损伤。若疾病较深,超出自我调节能力范围之外,就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这时候使用药物,协助机体恢复阴阳的平衡,就不会出现对身体的损害。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论述。大概意思是,妇女怀孕期间得了寒热之病,而使用寒热之药,为了攻毒攻邪,母体不会受到损伤,胎儿亦不会受到损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的药物都有正面作用及负面作用,这主要在于使用上的正确把握,比如人参,如果正常人大量食用,也会出现上火等毒性副作用。这就是不合理使用药物造成的损伤。有些疾病,病程绵长,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一般使用合理,并不会出现人体的损伤,但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还有,中药的配伍亦很重要,好的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不合理的配伍,就会出现毒性反应。总之,如果能够辩证准确,处方合理,疗程适当,就能避免是药三分毒的情况。
首先,我认为手术一定不是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随着医学的进步,理念的改变,手术已经由原来的大而广,逐渐转变为小而精。传统的手术方式在逐步向微创方向发展。就拿乳腺癌手术来说,由原来的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演变到现在的保乳手术。手术范围变小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却有明显的改善。这就得益于医学的进步,比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非手术疗法疗效的提高。再比如,原来的溃疡病所致胃穿孔,往往需要行胃大部切除术来治疗。现在,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溃疡病胃穿孔的患者往往只需要通过药物疗法就能治愈,需要手术的患者已经很少。所以,我认为将来的某一天,随着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手术终将会被取代。但是,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手术依然是许多疾病不可取代的治疗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微创的方式,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回到胆囊结石这一常见疾病,如果选择手术,到底该选择保胆,还是切胆呢?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道选择题,而非判断题。保胆有保胆的好处,切胆有切胆的必要。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对于那些胆囊已经没有正常功能,反复发作炎症、排石或者有明显癌变倾向的患者,我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普遍方法,其优势在于去除结石的同时,彻底消除了产生结石的土壤。而对于那些相对年轻,胆囊功能良好,单发结石或数量不是很多的多发结石,患者保胆意愿强烈的,可以采取保胆取石的方法,术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中药调理等手段来抑制结石的复发。当然,也有很多外科医生反对保胆取石。切胆派的主要观点在于1、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为了避免胆囊结石所导致胆囊癌的发生,应行胆囊切除术。2、保胆取石术后,存在较高的结石复发的可能,所以为了一劳永逸,应该行胆囊切除。我们认为,不分具体情况,只要有胆囊结石,就是手术切胆指征的观点,显然是不合理的。我国普通人群患胆囊癌的概率大概是十万分之一,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概率会增高,但是和胆囊结石的大小,胆囊壁的炎症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腺瘤样息肉等有关。并非每个胆囊结石患者都有很高的癌变率。其实结肠息肉也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临床上,我们往往采取的是肠镜下息肉切除,而不是把所有有息肉患者的大肠切除。胆囊的功能绝不仅仅只是储存胆汁,它还参与浓缩胆汁,参与胆汁的肝肠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不良后果,亦不容忽视。至于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的理由。我们并不否认,确实有结石复发的可能。但是,通过严格掌握保胆手术指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术后采取中药调理等方式,大部分患者可以从中受益。比如肾结石患者也有很高的结石复发率,可是我们并不会轻易采取切除肾脏的方式来避免结石复发。同样道理,我们觉得保胆对于部分符合指征的患者,应该是利大于弊的选择。相较于早期的开腹保胆取石手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切开取石手术的主要优势如下:1、借助胆道镜取净结石的同时,保留了胆囊功能,避免了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容易出现的对油腻性食物不耐受的问题。2、由于保留了胆囊,胆汁的储存、排泄和肝肠循环没有发生改变,避免了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后续问题。3、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创伤很小,腹腔内的粘连轻,即使日后需要再次手术,也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结石复发的问题,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患者仍有可能会再长结石。但是,事难两全,作为医者,我们主张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