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在怀孕期间接受妊娠糖尿病(GDM)的检测和管理产后恢复成为许多“糖妈妈”关注的热点然而,许多“糖妈妈”有这样的错觉“这是怀孕期间的病等孩子生下来病自然就好了”“糖妈妈”产后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在全球范围内,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受到糖尿病的影响,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3%。划重点:将近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这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他们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长期健康状况。#01病例分享内分泌专家赖丽萍分享了最近接诊的两位女性糖友的故事:Z女士,37岁,因妇科疾病检查发现血糖异常高,随机血糖达21.34mmol/L。随后,她来到内分泌门诊,空腹血糖测得18.32mmol/L,尿检显示酮体3+,尿糖4+,糖化血红蛋白10.7%。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酮症,病史询问中得知,她11年前生育过一名9斤重的巨大儿(当时否认妊娠糖尿病),8年前怀二胎期间确诊妊娠糖尿病,胎儿出生9斤(巨大儿)。产后,因忙于照顾孩子,她未再关注自己的血糖状况。L女士,32岁,因“混合性尿失禁”在产科产后康复就诊时,发现随机血糖高达26.8mmol/L,后转至内分泌科,空腹血糖为18.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8%,尿酮体4+,尿糖4+。经诊断,她患有2型糖尿病并酮症。追问病史,L女士1年前孕期曾确诊妊娠糖尿病,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胎儿出生6.4斤,产后以为血糖自然恢复,未再监测血糖。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内分泌专家赖丽萍医生提醒:这两位患者在妊娠期间就埋下了糖尿病的隐患,产后血糖悄然飙升。研究显示,约30%~4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仍存在血糖异常。这部分患者多属于糖尿病前期,若能及早进行干预,有望预防其发展为糖尿病。#02“糖妈妈”产后血糖升高的原因(1)激素变化: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娩后激素水平迅速回落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波动,从而影响血糖控制。(2)饮食习惯的改变:产后为恢复体力与哺乳,新妈妈可能无意中增加糖分与热量的摄入,导致血糖波动。(3)活动量减少:许多女性在产后因照顾宝宝和需要休息而减少运动,进而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4)心理压力:产后抑郁和焦虑可能对食欲和生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03专家支招:如何有效应对产后血糖升高01定期监测血糖产后4-12周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重新评估糖代谢情况。如OGTT结果符号糖尿病标准,则需进一步治疗。如结果存在异常或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应每年进行OGTT筛查。即使OGTT结果正常,也建议每1-3年检查血糖,以确定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02鼓励母乳喂养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哺乳对母子均有益处,产妇通过母乳喂养可能降低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对婴儿而言,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早期营养不良及未来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还能促进血糖降低,减少胰岛素用量。03科学平衡饮食切勿大量进补,否则摄入量远远大于机体需要。适当增加乳制品的摄入,同时保证鱼、禽、蛋、瘦肉的摄入量,两餐之间喝汤水保证母乳。摒弃传统坐月子的不合理饮食习惯,确保饮食多样化,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宜因控制血糖而过度节食,需科学补充营养。04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参与适合的运动,例如散步、产后恢复操等,促进身体代谢并维持正常的体重。每日进行30分钟适度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05保持良好的心态关注心理健康,参与母婴活动,与其他新手妈妈交流育儿经验。如感到持续的抑郁或焦虑,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06如有二、三胎计划,需要提前备孕据统计数据,妊娠糖尿病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33%至69%。因此,若计划备孕二三胎,应提前检查血糖,确保在正常范围内后再怀孕,以降低再次患妊娠糖尿病的几率。对于“糖妈妈”而言产后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切勿掉以轻心需重视血糖的监测与管理🌟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还能确保自身及宝宝的健康。建议所有“糖妈妈”积极与医务人员沟通,制定合适的健康管理计划。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产后糖尿病的困扰,提高幸福感!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世界糖尿病日,本次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糖尿病认知宣传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 1/10● 在全球范围内,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受到糖尿病的影响。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3%。 50%● 将近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这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他们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长期健康状况。63%● IDF的调查的糖尿病患者中:63%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患上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1/3● 每3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受到糖尿病相关焦虑、抑郁的困扰。3/4● 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有3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28%●28%的糖尿病患者发现很难对自己的病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1.【不被理解】家人和朋友往往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2.【陷入自责】患有糖尿病的妈妈,常因一些无法控制的情况而面对无声的指责——你做得不够好。3.【诊断带来的打击】小时候,没人相信我会得糖尿病——连医生也没想到。那次诊断带来的打击,至今仍在影响着我。4.【难以置信】最大的挑战是接受现实:糖尿病会一直伴随着我。5.【医生心语】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糖尿病管理能力影响很大,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用心倾听。1.【要工作还是要健康】糖尿病让我不断做出艰难的决定,在工作和健康之间左右为难。这是我每天无法逃避的现实。2.【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糖尿病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3.【压力变大】确诊糖尿病后,不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也无需强迫自己成为超级英雄。全面的身心支持,对适应生活变化和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4.【日常艰辛不为人知】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时刻伴随着我,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从早到晚,我需要做出超过180个决定,只为能够活下去。
“医生,我确诊1型糖尿病已经10年了,我始终想成为一位母亲,家人也都期待我能拥有一个健康宝宝。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糖尿病的阴影总是让我有些担忧......"“医生,我怀孕才5周,血糖高到吓坏宝宝了(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亲爱的糖友们,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季节里,是不是也在悄悄规划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呢?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想要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孕前准备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孕妇自身的健康,可还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和成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甜蜜”中找到平衡,让备孕之路既安全又温馨! 健康是宝,不做糖宝糖友孕前准备全攻略01 孕前咨询在进行孕前准备和确保血糖控制达标之前,首要任务是要有计划地避免意外怀孕。糖尿病妇女非计划妊娠会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与医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孕期更好地管理血糖。02 全面评估 血糖水平: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5%以下。并发症与合并症:需完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检查:血压、血脂、尿常规等,确保身体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03调整治疗方案停用口服降糖药:根据医生指导,改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治疗,以确保孕期血糖稳定。调整降压药:如合并高血压,需停用潜在致畸的降压药,改用妊娠期可安全使用的药物。停用调脂药:孕前要停用调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调脂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调节血脂。小剂量叶酸:指南推荐计划妊娠前每日至少服用400ug叶酸或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04 改善生活方式饮食调整: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推荐谷物、豆制品、坚果、水果、蔬菜等健康食物,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运动:非孕期保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戒烟戒酒:远离烟酒等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05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家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和监督孕妇控制好血糖。社会支持:加入糖尿病患者社群,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06 制定详细的备孕计划明确控糖目标: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将血糖控制至理想范围。掌握相关知识:学习血糖监测、妊娠期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胰岛素注射、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等糖尿病相关知识技能。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在医生评估和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综上所述,糖友想要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需要在孕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制定详细的备孕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儿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妈妈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然而,这也导致高龄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糖已成为了最常见的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1)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是指怀孕前就已经有糖尿病。(根据其糖尿病类型分别诊断为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或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2)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3)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不包含孕前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包括A1型和A2型,其中经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1型GDM;需要加用降糖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2型GDM)糖妈妈有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6个准妈妈中,就有1个患妊娠期糖尿病。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高龄孕妇的人数随之增加,而高龄妊娠是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0岁以上的二胎妈妈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谁容易成为糖妈妈?1.孕妇因素:年龄≥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症。2.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病史。3.妊娠分娩史:有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死胎、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妊娠糖尿病史。4.本次妊娠因素:妊娠期发现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反复皮肤感染及霉菌性阴道炎。 1.对孕妇的影响(1)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2)泌尿系感染(3)易患2型糖尿病(4)羊水过多→影响孕妇正常呼吸(5)难产并易致产伤2.对胎儿的影响(1)孕前/早孕期:可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2)中、晚孕期: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3)宫内发育异常3.对后代的影响(1)近期: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钙、低血镁、病理性黄疸;(2)长期:在童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推荐妊娠24-28周行75gOGTT检查作为GDM的诊断方法:空腹、口服葡萄糖后1h、2h的血糖阈值分别为5.1、10.0、8.5mmol/L,任何一个时间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升高的程度已经达到非孕期糖尿病的标准,应诊断为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而非妊娠期糖尿病。平衡膳食、健康体重(1)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孕期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2)均衡营养:饮食应粗细搭配,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确保蛋白质充足,避免油炸、油煎等高脂食物。(3)控制体重:孕前及孕期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适量运动(1)坚持有氧运动:推荐孕妇每天进行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孕妇瑜伽等。(2)避免剧烈运动:选择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定期监测和管理(1)血糖监测:在孕早期应进行血糖监测,如果发现空腹血糖高于5.1mmol/L,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营养门诊的指导。(2)体重管理:妊娠7个月以后,每周体重增长不应超过0.5kg,1个月内体重不超过2kg,整个妊娠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kg为宜。(3)高风险人群管理: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定期产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 其他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心态: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2)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和代谢水平。(3)戒烟限酒:孕妇应戒烟限酒,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要用更加细心的呵护来关爱自己和宝宝。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掌握关于妊娠期高血糖的知识和应对方法吧!愿每一位准妈妈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孕期时光!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1):3-12.[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17-411.
中秋节,这个流淌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每个人的心田。它象征着团圆和丰收,而月饼,则是这幅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深受人们喜爱。那金黄的饼皮,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欲罢不能。然而,对于糖友们来说,月饼似乎总带着一丝“甜蜜的困扰”。糖友与月饼的“甜蜜”邂逅,该如何享受美味的月饼又保持健康呢?一、选购时一定要看清配料选择配料简单、糖分和油脂含量较低的月饼,最好是选用不含蔗糖和白糖而是含木糖醇等低能月饼。二、不可选1、含有大量「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月饼。2、标注「代可可脂、植脂末、起酥油、植物黄油、氢化植物油、精炼植。3、三无厂家生产的三无月饼。4、临近保质期的月饼。1、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且近一段时间血糖控制良好,没有较大的波动。无急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月饼。2、如食用月饼后,则需要减少其他主食,蛋白质和油脂的摄入,需要控制一天总热量摄入。3、为避免血糖过多波动,建议在两餐之间进食少量,每天最多吃1/4-1/8个月饼。1“无糖”月饼≠无糖!①无糖月饼也属于无糖食品一种,“无糖”只是把馅中的蔗糖换成了木糖醇,但“无糖”月饼中的木糖醇不易被吸收,食用过量易引起腹泻。② 其实无糖月饼的饼皮,本身是用各种粮食做成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所谓的无糖月饼也并非真正“无糖”,而是没有蔗糖,依旧会升高血糖。③所以即使有“无糖月饼”,也只是一个“噱头”。在食用时,需要控制食用的总量,切勿认为“无糖”就可以多吃。2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根据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适当增加活动量,抵消多余热量吃完月饼后,宜外出散步锻炼,且节假日每天运动也要不少于30分钟,一周不少于5天。依个人情况酌情调整活动量。4保持日常生活规律不要改动标准的进餐时间和服糖尿病药物的时间。佳节别熬夜。祝愿大家度过一个愉快、健康、幸福的中秋佳节!
十月怀胎,在等待享受为人母亲的喜悦时,但却遭遇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对于准妈妈来说,可谓是幸福之旅路上的惊险之旅。 临床病例 甲状腺疾病为育龄女性常见内分泌疾病,孕产妇甲状腺疾病管理更为复杂,妊娠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疾病的进程;反之,甲状腺疾病也可能在妊娠过程中影响准妈妈和胎儿,甚至可能会导致流产或妊娠期间的严重并发症。那么,我们今天聊聊关于妊娠与甲状腺在临床上的常见问题。 一、为何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孕产期甲状腺疾病在孕产妇中患病率较高,病情复杂、对母婴健康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2010年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将血清促甲状腺素(TSH) 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最新版2022年中国《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1]发布,以期为妇幼保健、产科及内分泌科专业人员对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与管理提供指导与推荐。二、甲状腺疾病会带来什么危害呢1.对准妈妈的影响:受孕困难: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女性受孕困难,如甲减可能影响正常排卵过程。妊娠期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全身症状:甲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甲减患者则可能感到疲劳、畏寒、水肿等。2.对胎儿的影响:智力发育:甲状腺激素对胎儿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妊娠早期。如果母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足,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语言发展延迟等问题。生长发育:甲减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早产和流产风险: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早产和流产的风险,对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三、如何识别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下述人群为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积极做甲状腺功能筛查,做到甲状腺疾病的早诊早治,将预防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关口前移至备孕期。①有甲亢、甲减病史或目前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或体征;②有甲状腺手术史和(或)131碘治疗史或头颈部放射治疗史;③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或甲状腺疾病家族史;④有甲状腺肿;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⑥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包括白癜风、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⑦有流产史、早产史、不孕史;⑧多次妊娠史(≥2次);⑨体重指数(BMI)>40kg/m2;⑩年龄>30岁;⑪服用胺碘酮或锂制剂或近期碘造影剂暴露;⑫有中、重度碘缺乏地区居住史。四、什么时候做甲状腺疾病筛查备孕期: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所有备孕妇女均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特别对甲状腺疾病高危人群,更应按照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妊娠期:所有妇女一旦发现怀孕,无论备孕期甲状腺筛查结果是否异常,均应在妊娠早期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已确诊甲状腺疾病婚育期的女性:如果孕前确诊甲状腺疾病,应该先控制好病情并平稳后再怀孕,以降低孕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怀孕期间及产后也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一般每四周检查一次。具体到个人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复查间隔。五、备孕期如何自我甲状腺管理备孕期妇女要规律作息、保持愉悦心情,并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补碘,食用加碘盐是最有效的补碘方式,开始补充碘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另外铁会影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铁缺乏可导致低甲状腺素血症的风险升高,因此备孕期妇女应经常摄入富含铁元素且利用率高的食物,为孕期储备足够的铁。优生优育、孕育健康宝宝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关注甲状腺健康,建议对孕妈妈甲状腺功能筛查的关注度提前到备孕阶段,做到甲状腺疾病的早诊早治,尤其是既往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已经服用药物的女性,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告知医生自己备孕的意愿,请医生监测评估甲状腺功能。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2022.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8(7):539-551.
我国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不断上升,近年来患病率已达17%[1],其与巨大胎儿、剖宫产术分娩、早产、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明确相关,且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2]。为推动妊娠期高血糖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母儿结局,《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简称指南)已于2022年重磅发布。2023年12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简称CSE2023)上,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李艳波教授对指南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读。指南对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孕前、孕期及产后的监测和管理进行阐述,证据充足、内容详实,操作性强,可从九个方面进行解读。孕前篇[1]指南更新了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及诊断标准,给出了孕前咨询、病情评估及孕前保健的推荐。1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指南将过去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概念更新为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糖尿病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其中:● PGDM:分为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或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 GDM:包括A1型和A2型,其中经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1型GDM;需要加用降糖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定义为A2型GDM。针对妊娠期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指南进行了相关推荐,其中PGDM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表1)。表1妊娠期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推荐及共识2孕前咨询、病情评估及孕前保健指南建议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有GDM史的妇女计划妊娠,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功能的评估,并及时及调整用药方案(表2)。表2孕前咨询、病情评估及孕前保健推荐及共识孕期篇[2-3]在孕期,指南从妊娠期营养管理与指导、运动指导与管理、降糖药物治疗、孕妇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监测、母儿并发症和围产期处理共6个方面进行了推荐。1妊娠期营养管理与指导制定个体化、合理的膳食方案,是妊娠期高血糖患者进行营养管理的重要内容。指南对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营养摄入及增重目标进行了推荐(表3)。表3妊娠期营养管理与指导推荐及共识2运动指导与管理规律运动可提高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改善体重,减少母儿不良结局。指南建议无运动禁忌证的孕妇,1周中至少5d每天进行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3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被指南推荐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表4)。PGDM孕妇孕前或早孕期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GDM孕妇在饮食、运动管理后血糖不达标或出现饥饿性酮症等情况下,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指南指出,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如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升高者使用基础胰岛素,餐后血糖升高者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者使用基础联合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表4降糖药物治疗推荐及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以及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已被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4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监测血糖监测的手段包括自我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针对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不同类型,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和HbA1c 监测频率及其控制目标提出了建议,强调注意避免低血糖风险(表5),同时指出持续葡萄糖监测有助于HbA1c 水平达标,但不能代替自我血糖监测以实现最佳的餐前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表5自我血糖监测和HbA1c 监测频率及其控制目标建议此外,指南还建议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监测血脂、甲状腺功能及尿酮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母儿并发症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加强识别和积极防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低血糖及相关感染性疾病,并对胎儿生长发育、宫内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其中DKA危害大,对于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乏力、头痛甚至昏迷者要高度警惕DKA,初始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和胰岛素,祛除诱因,在救治过程中要尽快启动包括内分泌科在内的多学科会诊。6围产期处理指南对GDM和PGDM孕妇提出了个体化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建议,同时指出在围产期非正常进食期间,考虑停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改用胰岛素静脉滴注,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结果决定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妊娠期应用胰岛素者,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血糖明显异常者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产后篇[3]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产后管理和随访也是疾病管理重要一环。由于GDM是T2DM的高危因素,应当对所有GDM产妇进行随访。指南对GDM产妇的随访时机提出了建议,即初次随访于产后4~12周进行,行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结果正常者,推荐此后每1~3年进行血糖检测,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非妊娠期诊断标准。● 产后随访时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的妇女,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或)使用二甲双胍,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最后,指南还对GDM的预防进行了阐述,指出饮食、运动,维生素D补充等可能在GDM的预防中发挥作用。总结妊娠期高血糖与巨大胎儿、剖宫产术分娩、早产、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明确相关,且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规范化管理能明确降低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指南的发布,将更好地促使临床医师对妊娠期高血糖患者进行管理,帮助患者获得更佳的母儿结局。参考文献[1]. 娜仁其木格,等. 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03):280-285.[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 57(01):3-12.[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二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 57(02):81-90.
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1196-1212.作者: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管理协作组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寒冷地区(简称寒地)2型糖尿病(T2DM)存在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深化多学科诊疗协作,分析和总结寒地T2DM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研究进展。共识内容涵盖寒地T2DM的疾病特点、危险因素和血糖管理现状、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并针对重要部分给出要点提示,旨在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寒地的T2DM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适用于从事糖尿病诊疗和慢病管理的内分泌科、全科及基层医院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是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和进展与社会环境因素、气候、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息息相关。我国寒冷地区(以下简称“寒地”)具有冬季气温低、温差大、寒潮多、降雪频、积雪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且叠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容易促进T2DM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比非寒地区域,寒地T2DM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和危险因素等有何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尚不明确,目前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经验尚且有限,且缺乏针对性的汇总分析。此外,T2DM常常合并高血压、肾病等疾病,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针对寒地T2DM患者如何制定更精准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面临挑战。鉴于此,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管理协作组发起和牵头制订本共识,邀请内分泌、营养、运动、医学统计等多学科专家参与,并组建共识编写组。编写组成员结合专家经验,列出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汇总,检索文献主要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在整个撰写、修订过程中实时更新文献。通过汇总分析国内外寒地的概念、寒地T2DM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特点、危险因素、并发症/合并症的患病率、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策略等方面构建共识框架,完成初稿。撰写修订工作历时近1年,通过多次组织线上线下研讨会,会后汇总专家意见进行修订、审阅,反复凝练形成本共识。本共识旨在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寒地的T2DM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可落地的参考和借鉴,适用于从事糖尿病诊疗和慢病管理的内分泌科、全科及基层医院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此外,本共识针对每个重要部分给出要点提示,并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管理部分的要点提示中,标注了推荐类别及证据等级(表1)。寒冷地区概念及我国寒冷地区区域划分一、寒冷地区概念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寒冷地区定义和区域范围也在不断演变。“寒地城市”的概念来源于“冬季城市”,是指因大雪和寒冷的冬季气候条件而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3‑5] 。1982年冬季城市协会成立,旨在研究和解决冬季城市相关问题;1986年埃德蒙顿国际冬季城市论坛提出,“冬季城市”是指每年至少有1个月平均温度为0℃或更低并位于纬度高于45°地区的城市;2021年芬兰国际冬季城市论坛更新“冬季城市”的概念为每年积雪量至少20cm且每年至少有1个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城市[3,5] 。在欧美国家,这类城市被称为“冬季城市”,在我国则称为“寒地城市”[3,6]。世界范围内寒地主要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北美大陆北部(加拿大、美国)、北欧(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日本等地[4,7] ,其中多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二、我国寒地区域划分我国寒地是指每年至少1个月(通常为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8℃、降水多为降雪、日照及白昼时间较短的地理区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寒地发展中国家,寒地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生活在寒地的人口超过2亿,都处于中国纬度和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7‑9] 。本共识中所指的寒地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7‑9] 。按照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的相似性,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7个区域,而寒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华北(内蒙古自治区)、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和西南(西藏自治区)4个区域中[5] 。随着气候的变化,寒地的区域范围也将随之变化。我国寒地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一、患病率要点提示:我国寒地不同区域的T2DM患病率差异明显,高纬度寒地的患病率较高,而较低纬度的寒地患病率低通过纳入1980至2020年发表的16项全国代表性T2DM患病率调查,根据拟合曲线分析结果发现,我国T2DM患病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0年后以每5年平均2%的速度增长,2015至2019年间的总体患病率已达14.92%[10]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9个寒地省份糖尿病患病率为11.53%,高于非寒地平均水平10.16%和全国平均水平10.37%。汇总2009至2021年发表的13项关于我国寒地历年大型调查数据发现,不同寒地区域的T2DM患病率差异明显,患病率范围为4.2%~19.9%[11‑12] 。一项2015至2017年进行的关于75880例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内蒙古自治区)最高,达19.9%;东北(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次之,为12.7%~13.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2%;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及甘肃省)患病率为8.0%~11.8%,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西藏自治区)患病率最低,为6.5%[12] 。相比于其他地区,西藏自治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更低,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模式、经济发展和遗传因素有关。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寒冷地区海拔的高低与患病率亦相关[13‑14] 。2018年对全国220个城市、430个健康筛查中心、1390088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将健康筛查点按纬度分为高纬度(40°N以北)、中纬度(30°N~40°N)和低纬度(30°N以南),结果显示高、中、低纬度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1.7%、8.65%和7.4%[15] 。一些寒地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相似,即高纬度寒地的T2DM患病率较高,如2017至2019年对辽宁省18796名≥40岁居民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其糖尿病患病率达17.1%,高于2013年全国同年龄队列的15.58%[16] ;2015至2020年对内蒙古自治区141255名成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其T2DM患病率为17.2%[17] 。低纬度寒地西藏自治区的T2DM患病率则较低,对2010至2021年间的37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西藏自治区的汇总患病率为7.5%[18] 。小结 以全国平均T2DM患病率为参照,我国华北和东北寒地的T2DM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寒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西南寒地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高纬度寒地T2DM患病率高于低纬度寒地。二、病理生理特点要点提示:(1)寒冷刺激下,T2DM患者提高核心体温和收缩血管的能力受损,发病和死亡风险升高(2)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阳光暴露、温度有关(3)寒地饮食模式、维生素D缺乏会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或加重(4)胰岛素抵抗与寒地人群代谢综合征、肾功能轻度下降、肿瘤发生风险升高、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我国寒地因纬度高,只能经受太阳斜射,白昼时间短,同时,北方寒地易受西北方向的冬季季风和寒潮侵袭,受突发降雨、降雪影响,常出现气温骤降等极端情况。在寒冷刺激下,寒地T2DM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1.病理生理学机制:(1)寒冷暴露加上全身能量消耗的增加会激活棕色脂肪组织(brownadiposetissue,BAT)产热,BAT的代谢活性主要由解偶联蛋白‑1介导,且会收缩周围血管以减少热损失。然而,与健康对照者相比,T2DM患者解偶联蛋白‑1活性下降,BAT代谢活性受损,提高核心体温且收缩血管的低温应答能力受损,且冬季体育活动减少,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2)寒冷刺激引起排尿增多,血液浓缩后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小板、胆固醇等指标升高;(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儿茶酚水平升高,促进血管收缩、心率升高,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4)一氧化氮水平下降,引起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最终,T2DM患者发病和死亡风险升高[19‑20] 。2.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程度重:IR在T2DM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靶点之一。对黑龙江省3058例不同糖代谢人群的IR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正常血糖到糖调节受损再到糖尿病的病程发展中,IR持续加重[21] 。一项纳入10226例受试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光照可能会影响IR,多晒太阳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改善代谢特征[22] 。研究显示,胰岛素敏感性具有冬季低、夏季高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随室外温度升高而增加[23]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IR密切相关,而寒地饮食模式和维生素D缺乏会促进IR的发生或加重。2016至2017年836名维吾尔族成年人饮食模式与T2DM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显示,T2DM患者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ofinsulinresistance,HOMA‑IR)为5.46,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且“精粮加肉”和“油盐”的饮食模式与HOMA‑IR相关[24] 。多项研究显示,T2DM及高危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与IR指数呈负相关,且维生素D缺乏与代谢异常可能互为因果[25‑28] 。2010至2012年哈尔滨市8824名成人居民(1804例为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HOMA‑IR水平为4.14,高于非糖尿病人群[29] 。基于2015至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的全国31个省份130018名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北方居民的代谢综合征(主要特征包括腹部肥胖、IR、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患病率(35.9%)高于南方居民(27.4%)[30] 。2012至2013年辽宁省农村地区11042例≥35岁受试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IR导致肾功能减退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代谢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轻度下降的风险增加26.3%[31] 。大庆研究显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HOMA‑IR水平为5.08,IR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32]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罹患所有部位肿瘤的风险增加10%,且糖尿病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6%,其致癌机制被认为与IR有关[33] 。众多临床研究表明,IR与多种类型的肿瘤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如肺癌、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肾上腺偶发瘤、前列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34‑42] 。2017年芬兰纳入196例患者人群和395名亚队列人群的男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相对于最低四分位数的男性,胰岛素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的男性患肺癌的风险增至2.1倍,HOMA‑IR最高四分位数的男性患肺癌的风险增至1.8倍[34] 。2022年大连市纳入61例甲状腺癌患者和262例良性结节对照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水平升高使甲状腺癌发生风险增至1.6倍[36] 。大庆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增加,且癌症发生风险与糖代谢紊乱程度呈正相关,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IR有利于降低癌症风险[43] 。小结 在寒地,T2DM患者提高核心体温和收缩血管的能力受损,血糖控制不佳及胆固醇等代谢指标升高,易导致其糖尿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升高。此外,IR会随阳光暴露减少和气温降低而加重,可能增加肾功能减退风险、肿瘤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三、危险因素要点提示:(1)年龄、家族史是寒地T2DM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2)多数寒地男性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糖尿病患病率随教育程度提高有下降趋势(4)我国寒地不同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差异较大,总体而言,汉族的患病率较高(一)年龄、家族史、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多项寒地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年龄和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2013年吉林省2600名>35岁居民的调查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是东北寒地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44] 。对2013至2014年甘肃省14个地区34792名不同民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45]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省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11,46] 。2007至2008年对黑龙江省3058名居民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07%,高于女性的7.07%[47]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多个寒地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7,45,48] 。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更普遍,家庭和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2014年对辽宁省17857名成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程度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患病率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有下降趋势[49] 。对甘肃省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7.4%,大学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为11.7%[45] 。对我国2015至2017年75880例成人开展的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汉族的总体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2.8%),其次为维吾尔族(11.5%)和壮族(11.4%),藏族(6.5%)和回族(6.3%)患病率较低[12] 。对甘肃省不同民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回族患病率为11.3%,其次为汉族(10.7%),藏族最低(5.5%)[45]。小结 年龄、家族史、性别、教育程度、民族是T2DM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教育程度提高有下降趋势。不同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与遗传背景、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受当地经济水平、习俗影响,总体而言,汉族的患病率较高。(二)超重/肥胖要点提示:(1)寒地超重/肥胖比例高,在糖尿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更加沉重。在多个寒地,高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造成糖尿病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的增幅明显(2)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患者的子代、儿童期超重/肥胖人群均属于易感人群近年来,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持续、快速增长。基于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利用2013至2014年与2018至2019年两轮全国性调查采集到的343929例成人受试者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从2013年的46.6%上升至2018年的51%[50] 。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9个寒地省份超重率为35.91%,高于非寒地省份的31.72%和全国平均水平32.37%[7] 。寒地糖尿病人群的超重/肥胖比例更高,2017至2019年辽宁省18796名≥40岁居民的横断面研究显示,3200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肥胖比例高达69.6%[16] ;2015至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13644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比例高达78.5%[51] 。超重/肥胖是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寒地糖尿病人群中超重/肥胖带来的疾病负担更加沉重。应用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1990至2016年高BMI的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发现,与1990年相比,2016年中国所有省份高BMI造成的糖尿病DALY均呈大幅增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寒地的DALY增幅明显,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为86.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均超过70%[52] 。此外,多项全国性研究及寒地研究显示,除BMI之外,腰围、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身体圆度指数等肥胖指标同样可有效预测糖尿病,甚至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53‑56] 。子宫内高血糖环境与子代超重/肥胖、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57‑58] 。儿童期超重/肥胖与成年期T2DM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国外寒地研究及涵盖中国甘肃省和黑龙江省等10个地区的大型研究数据一致证实,儿童期超重/肥胖的患儿成年期T2DM发生风险明显增加[59‑60] 。目前国内尚缺乏上述方面的大型寒地研究数据。小结 超重/肥胖是寒地T2DM的易患因素,寒地T2DM超重/肥胖率高于非寒地省份,所致疾病负担更加沉重。子宫内高血糖环境会导致子代代谢性疾病风险升高,儿童期超重/肥胖与成年期的T2DM发生风险增加相关,需关注这些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三)生活方式要点提示:(1)寒地居民饮食中摄盐量过高且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同寒地对煎炸、烧烤、甜食或辛辣/麻辣食品的偏好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寒地更喜煎炸、烧烤食品(2)寒地居民维生素D缺乏严重,尤其是T2DM患者;与夏秋季相比,春冬季的维生素D水平更低(3)不同寒地的吸烟和饮酒率存在明显差异(4)寒地居民身体活动程度普遍低于非寒地省份1.饮食偏好:2020年涵盖2.12亿人口的国人饮食行为大数据分析显示,煎炸、烧烤、甜食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正相关,而辣口味食品与糖尿病患病率呈负相关。高纬度地区人群,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寒地居民,更喜欢油炸食品,东北地区寒地居民还喜欢烧烤食品;西南、西北地区寒地居民喜欢辣口味食物;与其他寒地相比,西南寒地居民更喜欢甜食[61] 。2016至2017年对836名维吾尔族成年人饮食模式与T2DM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精粮加肉”和“油盐”的饮食模式可能是中国维吾尔族居民T2DM发病率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24] 。另外,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9个寒地省份食盐摄入过多率为73.9%,高于非寒地省份的68.25%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9.2%;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为50.4%,高于非寒地省份的46.45%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7.1%[7] 。2.维生素D:2021年对105项研究共234519例受试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中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较普遍,总体平均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7.8ng/m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比例高达20.7%和63.2%[62] 。由于多数寒地冬季漫长、日照少,居民户外时间减少,维生素D水平普遍更缺乏,且与季节相关。对2016至2018年黑龙江省5897名居民的调查显示,其总体平均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7.4ng/ml,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和不足的比例分别高达24.4%、43.6%和22.0%,且春冬季节较夏秋季节维生素D水平更低[63] 。对2014至2015年甘肃省11157名健康受试者的调查显示,其总体平均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3.8ng/ml,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和不足的比例分别高达17.3%、64.6%和11.8%[64] 。对2018至2020年甘肃省定西地区308例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总体平均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5.0ng/m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比例分别高达83.1%和15.6%[65] 。3.吸烟、饮酒: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数据,9个寒地省份的目前吸烟率为27.75%,基本与非寒地省份的27.23%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7.31%持平;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的吸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吸烟率最高的是青海省,达31.73%[7] 。西藏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吉林省近12个月的饮酒率均高于非寒地省份的37.44%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7.11%,最高为西藏自治区(55.89%),其次为辽宁省(44.21%),青海省和吉林省分别为38.53%和38.37%,而其他寒地饮酒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 。4.身体活动:寒地居民体育锻炼率低于非寒地。2013年9个寒地省份居民锻炼率为17.91%,低于非寒地省份的20.35%和全国锻炼率平均水平的19.97%;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自治区最低(仅11.51%),其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95%)[7] 。小结 寒地居民饮食结构倾向高钠和低膳食纤维,维生素D缺乏,环境寒冷导致户外运动减少,近一半的寒地居民过量、过频饮酒,高于非寒地。(四)空气质量要点提示:(1)我国多数寒地空气质量下降造成其DALY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空气质量下降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其疾病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空气质量下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方地区风沙活动频繁、冬季取暖(固体燃料燃烧)等因素导致雾霾频发,会带来更重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癌症等疾病负担[66‑68] 。2014至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AQI)监测数据显示,我国AQI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冬季污染更重。AQI年平均值的热点分析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热点地区,表明该地区空气污染重,主要由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沙活动频繁所致[68]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显示,中国所有DALY中有6.9%归因于空气污染,有124万人死于大气污染。环境颗粒物污染造成的DALY和死亡率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高,其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青海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空气污染造成的DALY和死亡率中,西藏自治区较高,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次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 。糖尿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空气污染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空气污染会诱发全身炎症、氧化应激、IR的发生,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69] 。一项2022年的荟萃分析显示,空气污染显著增加糖尿病患病率达12%[70] 。对1998至2009年中国北方4个城市T2DM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显著增加T2DM的发生率和死亡率[71] 。多项研究证实,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或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T2DM患者的住院率[72‑73] 。小结 寒地空气质量下降与北方地区风沙活动频繁、冬季取暖等多个因素有关。多数寒地空气污染造成的DALY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污染是T2DM的环境危险因素,显著增加T2DM的患病率及相关疾病负担。四、合并症/并发症要点提示:(1)寒冷刺激和季节交替易促发心血管事件,导致寒地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2)高纬度地区人群对冷的适应能力比中低纬度地区强,但对热的适应能力较弱(3)东北寒地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比例最高,其次是高血脂和冠心病或急性脑血管病;相反,西北寒地则较低(4)北方T2DM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患病率高于南方,寒地T2DM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因素:2013至2017年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的6094038例T2DM住院患者调查资料显示,这些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比例从2013年的14.5%上升到2017年的18.4%[74] 。寒冷刺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3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中国城市气温与人群死亡暴露反应的关系,结果显示,气温每下降1℃,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上升4%;纬度对气温和人群死亡的风险关系具有修饰作用,高纬度地区人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比中低纬度地区更强,而对热的适应能力较弱,纬度每增高5°,高温时人群死亡风险增加0.3%,低温时人群死亡风险减少0.8%[75] 。通过对10年间5837例急诊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月平均气温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危象、猝死在冬春寒冷季节及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76] 。对2010至2012年3B研究中25398例T2DM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显示,北方患者心、脑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是南方患者的1.76、1.24和1.47倍[77] 。2012年全国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A 1c,HbA 1c )监测系统219522例T2DM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东北地区患者冠心病和卒中复合终点的患病率高达9.0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5%);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患者冠心病和卒中的复合终点患病率分别达6.26%和6.7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患者冠心病和卒中的复合终点患病率分别为4.11%、2.98%和2.6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研究未提供西藏自治区数据[78] 。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总胆固醇异常率分别为10.56%和8.20%,高于非寒地省份的7.21%和全国平均水平的7.12%。9个寒地省份甘油三酯异常率为16.09%,高于非寒地省份的13.41%和全国平均水平13.82%[7] 。2010至2012年哈尔滨市8824名成人居民(1804例为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比例分别达59.1%、38.9%及29.2%[29] 。与该研究结果相似,2002至2013年东北地区4400892例成人住院患者(12.8%为T2DM)数据分析显示,住院T2DM患者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为高血压(58.4%),其次为冠心病(23.9%)和急性脑血管病(16.9%)[79]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1990至2020年47022例糖尿病患者的DR流行病学调查荟萃分析显示,DR的患病率为22.4%,其中华北地区(27.7%)、东北地区(23.7%)DR患病率较高,华东地区DR患者估计人数最多(497.1万)[80] 。2014至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等6个省份13473例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DR总患病率约为34.1%,其中,北方患者DR和视力威胁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南方;北方和南方糖尿病DR患病率分别为37.1%和27.6%,视力威胁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15.5%和11.9%[81] 。寒地糖尿病人群的DR患病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至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07例T2DM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DR患病率为25.2%[82] 。2014至2016年全国8所医院(其中2家医院分别位于吉林市和呼和浩特市)16305例住院T2DM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DR总体标化患病率为27.9%[83] 。2018年黑龙江省15418例住院T2DM患者的DR患病率为34.5%[84] 。3.糖尿病肾脏病:依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对1990至2019年间我国糖尿病肾脏病负担分析发现,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人数从1990年的1734万增至2019年的3165万,占糖尿病患者比例达34.4%[85] 。2010至2012年3B研究显示,北方患者的糖尿病肾脏病患病率为15.4%,显著高于南方的13.7%[77] 。2012年全国HbA 1c 监测数据显示,东北三省T2DM患者肾脏病变的患病率仅为6.8%[7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T2DM患者肾脏病变的患病率仅为7.0%[82] 。而2007至2009年辽宁省2276例T2DM患者的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肾脏病患病率为20.4%[86] 。4.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是T2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50%的患者会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7] 。2011至2012年通过对全国21家医院3883例T2DM患者的筛查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53.0%[88] 。2010至2012年3B研究显示,北方患者的神经病变患病率为15.2%,显著高于南方患者的11.7%[77] 。2012年全国HbA 1c 监测数据显示,东北地区T2DM患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20.35%[7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调查数据显示,T2DM患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38.7%[82] 。2015年对宁夏回族自治区739例T2DM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神经病变患病率为19.8%[89] 。5.糖尿病足: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的糖尿病足患者足病病程长,合并的其他危险因素多,足病预后更差。南方患者较多受血管和炎症因素方面的影响,北方患者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一些,不仅有血液学、血管病变的影响,还受经济条件方面的制约[90] 。此外,我国北方和南方糖尿病足感染细菌可能有较大差异,北方地区干燥,阳性菌比例较高一些,复数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比例可能小一些[91] 。目前我国尚缺乏糖尿病足相关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小结 寒地居民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尤其是气温骤降和季节交替时。寒地T2DM患者普遍合并高血压,其次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或急性脑血管病。寒地DR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研究中糖尿病肾脏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差异性较大,该差异主要由研究人群、筛查和检测方法以及诊断标准的不同所致。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的糖尿病足患者足病病程更长,预后更差。目前,各寒地省级的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我国寒地T2DM患者管理专家建议我国以北方地区为代表的寒地糖尿病患病率多数高于非寒地,尤其是高纬度寒地。这种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医疗保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寒冷气候条件及形成的生活习惯不仅对糖尿病产生重要影响,也对糖尿病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产生负面影响。鉴于在寒地这一特殊气候特点下,我国不同寒地地区T2DM患者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及差异点,建议对寒地T2DM患者进行因地制宜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血糖监测等规范管理。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的健康教育改变T2DM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疾病认知,重视日常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将有助于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防控。2009至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和指导实施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从2011至2017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92] 。国内外寒地研究一致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发挥了突出作用。大庆研究第6、20和30年的随访结果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T2DM的发生,降低DR、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而且生活方式干预策略具有成本效益[93‑96]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同样显示,对T2DM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43%[97] 。具体推荐意见如下,有关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参考既往糖尿病相关指南或共识[98‑103] 及现有的循证证据制定。一、因地制宜寒地T2DM政策导向和患者公众教育要点提示:(1)加强寒地T2DM患者健康教育,在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不良生活方式等)前应先改变认知(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2)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防治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各寒地省份出台许多政策,涉及医保政策、健康服务、慢病防治等诸多方面,推行公共卫生项目,助力寒地T2DM患者的管理。如《黑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建议因地制宜地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冰雪运动等体育项目[104] 。在给寒地T2DM患者做个体化健康教育时,应综合考虑寒冷气候、季节交替变化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并结合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患者情绪性格来“因材施教”。核心的健康教育内容概括为低盐、高膳食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戒烟、限酒,勿情绪激动,防寒保暖、运动无处不在,勤监测血糖、病情控制心中有数。此外,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注重早期发育的预防T2DM的新模式,包括孕前计划和怀孕期间和产后的母婴健康教育,以减少早期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以及表观遗传改变导致的T2DM流行。开展儿童肥胖的三级预防,即面向全人群的普遍性预防、指向肥胖“易感”人群的针对性预防和精准定向超重或肥胖个体的综合性预防。小结 加强寒地T2DM患者健康教育,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防治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并且更加注重早期发育的预防T2DM的新模式。二、因地制宜寒地T2DM患者饮食建议要点提示:(1)建议的干预措施包括低盐、科学补充蔬菜水果、高膳食纤维饮食、戒烟限酒、限制热量、保持健康BMI(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B)(2)根据寒地T2DM患者特点,遵医嘱个体化补充维生素D(推荐级别Ⅱa,证据级别C)既往寒地研究发现,寒冷间接影响当地居民形成的不良习惯,诸如高盐摄入、偏好煎炸及烧烤食品、喜好饮酒,并导致超重/肥胖,因此,建议寒地T2DM患者调整不良饮食方式。1.低盐:用可以购买到的限盐勺(如1g盐勺)作为烹饪辅助工具,糖尿病患者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d,合并高血压者可进一步减少食盐摄入,同时严格限制含钠盐高的食物及调味品,如盐腌、熏酱食物和味素、蚝油、酱油、鸡精等调味品[99,104] 。2.科学补充蔬菜水果:建议餐餐有蔬菜,每天蔬菜摄入不少于300g,其中深色蔬菜占1/2。全谷物、杂豆类宜占谷类主食摄入量的1/4~1/2[99,104] 。3.高膳食纤维饮食:其有助于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降低全因死亡率,推荐摄入量为25~36g/d或12~14g/1000kcal,特别是保证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10~20g/d)[105‑106] 。4.戒烟限酒:建议所有的T2DM患者不要吸烟或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偶尔饮酒(每周少于1次)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而大量饮酒(男性≥30g/d,女性≥15g/d)可显著增加新发卒中风险[107] 。不推荐T2DM患者饮酒,告知患者应该避免大量饮酒,饮酒过量易猝发心脑血管事件[107‑108] 。女性1d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蒸馏酒)。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99] 。5.保持健康BMI:超重/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应注意限制热量,适当减重,保持健康BMI,建议以“基础体重的5%~15%”作为减重目标[99,102] 。6.适量补充维生素D:寒地T2DM患者易缺乏维生素D,根据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遵医嘱个体化补充维生素D[63,99,101] 。小结 健康的饮食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但补充维生素D是否能使T2DM患者获益尚需要临床研究来证实。三、因地制宜寒地T2DM患者运动建议要点提示:(1)在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的季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min的有氧运动锻炼,在有光照的平坦场地进行更佳,增加日照时间(推荐级别Ⅱa,证据级别B)(2)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时,应尽可能增加室内锻炼或活动,如有氧运动、阻抗、平衡和柔韧性训练等,忌久坐(推荐级别Ⅱa,证据级别B)(3)每周2~3d抗阻训练、平衡训练能有效减少、预防跌倒(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202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成年T2DM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min(如每周运动5d、每次30min)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99] 。在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的季节,建议在有光照的平坦场地进行有氧运动锻炼[22‑23,109] ,如北方中老年人群喜爱的广场舞、踢毽子、拍手操、抽陀螺等活动,喜欢冰雪运动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可将其作为体育锻炼项目之一。冬季寒冷天气带来的体感温度不适、积雪结冰引发的路面湿滑等安全隐患、设施使用不便及视觉环境萧条对老年人体育活动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110‑111] 。T2DM患者在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时,可选择离家较近的室内运动场所运动,而且应尽可能增加室内锻炼或活动,忌久坐、静坐。除有氧运动之外,2022年美国运动医学会颁布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身体活动指南》推荐的运动形式还包括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109] ,均适合居家进行。抗阻运动训练对T2DM患者的力量、骨密度、去脂体重、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有10%~15%的改善,并使HbA 1c 降低33%,下肢力量的增强也可降低跌倒风险。抗阻运动是利用自身重量、哑铃、水瓶、沙袋、弹力带和健身器械等进行的抗阻力运动形式,在家可以进行半蹲位站起运动,老年T2DM患者可以做坐起运动、提踵练习等。研究证实,平衡训练可改善T2DM患者全身平衡性和步态,从而降低跌倒风险[112‑113] 。寒地冬季地面湿滑,如果能坚持每周2~3d的平衡协调性训练(如双腿站立、单腿站立),可有效减少、预防跌倒[113‑114] 。部分由正常衰老过程中发生的糖基化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会因高血糖症而加速,增强关节柔韧性的锻炼(拉伸、瑜伽、太极)也非常有益于老年T2DM患者的健康。小结 根据寒地气候,因地制宜地增加室内活动及有氧运动、阻抗、平衡和柔韧性训练等,适当选择有光照的场地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四、寒地T2DM患者血糖监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监测建议要点提示:(1)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ofbloodglucose,SMBG),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每周监测血糖2~4次(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2)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更积极地监测血糖(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3)定期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将血压、血脂、体重、腰围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monitoring,CGM)、HbA1c和糖化白蛋白的检测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99‑100] 。SMBG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冷气候下,相比于往返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居家SMBG更便于患者依从。加强患者教育,一方面,告知患者日常的SMBG必不可少,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等于血糖控制良好,通常慢性高血糖不容易察觉,除非血糖高到出现“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和疲乏无力时才会引起重视,这时往往已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容易导致高血糖危象。另一方面,叮嘱患者警惕低血糖的一些先兆反应,如心慌、手抖、饥饿感等。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监测血糖2~4次,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更积极地监测血糖,其中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关注空腹血糖,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关注空腹和餐前血糖。当怀疑低血糖时,应立即检测毛细血管血糖。在运动前或根据需要执行关键任务(如驾驶)之前,应增加血糖监测次数。对处于特殊医疗条件下的患者,如围术期、危重症、老年、1型糖尿病、GDM患者及低血糖高危患者,应实施个体化血糖监测模式[100] 。此外,应遵从医嘱,定期监测心血管危险因素,将血压、血脂、体重、腰围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血糖仪和试纸的最佳工作状态对环境的温度、海拔和湿度等因素均有要求[100] 。寒地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时,应注意环境温度不得低于所使用血糖仪和试纸要求的操作温度。另外,还应注意高海拔寒地气候和气压等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因空气稀薄、氧分压低会引起机体代谢指标的变化,可能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高海拔区域需关注血糖仪的选择,包括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及无创血糖检查设备[115] 。环境温度、高海拔等因素对T2DM患者血糖变化及监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小结 建议寒地T2DM患者进行SMBG,SMBG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同时,应定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综合控制。五、因地制宜寒地T2DM患者降糖药物治疗要点提示:(1)基于寒地T2DM患者特征,降糖药物的选择宜考虑改善IR为主(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B)(2)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缓解高糖毒性,减轻IR,后续可实施个体化治疗(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2012至2014年全国79家医院5770例新诊断T2DM患者治疗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未使用降糖药、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4.6%、37.7%和17.7%,我国T2DM患者的治疗率尚且不足[116] 。目前关于寒地T2DM治疗模式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寒地气候、饮食模式、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导致寒地T2DM患者IR加重的特点,在为其制定降糖治疗方案时,因地制宜地考虑选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的降糖药物,并结合患者的胰岛功能、年龄、病程、合并症、预期寿命等考虑联合不同类别的降糖药物。1.对IR改善明显的降糖药物:有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明显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口服类的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PPAR)泛激动剂西格列他钠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GLT2i)和注射类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GLP‑1RA)(表2)。2.对IR影响较弱的降糖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inhibitor,AGI)、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peptidase4,DPP‑4)抑制剂和磺脲类、格列奈类对IR影响较小或甚微,胰岛素对IR有双向作用[98,117](表3)。总之,在寒地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规范血糖监测,基于当地T2DM患者超重/肥胖比例上升、IR加重等病理生理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降糖药物进行糖尿病科学管理,以改善多种代谢紊乱,关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共识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蔡萧君(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成志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杜馥曼(黑龙江省医院)杜建玲(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段滨红(黑龙江省医院)高天舒(辽宁省中医院)高政南(大连市中心医院)郝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洪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冬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李红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军(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欣宇(大连市中心医院)梁琳琅(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静(甘肃省人民医院)刘晓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柳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芦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吕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乔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单忠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本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亚东(吉林省人民医院)万晓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桂侠(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王敏哲(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新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吴东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谢晓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滨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徐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闫朝丽(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闫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杨丽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姚勇利(青海省人民医院)阴慧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慧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惠莉(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张巾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钧(上海师范大学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志谢 哈尔滨医科大学寒地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考文献略
世界糖尿病日2023年11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糖尿病日,本次的宣传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重点在于了解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以延缓或预防该病的发生。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糖尿病认知宣传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目前全世界有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估计有5.37亿人。我国有近1.41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然而,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防治率及控制率均不足50%。糖友们的故事一位47岁糖友:17年前,大学刚毕业来深圳工作,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每天拼搏忙碌着工作,渐渐总感觉身体力不从心,疲乏,口干、多饮,感觉口干就买饮料解渴,以为是工作忙累不适应所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6年11月14日下班的途中,看见“世界糖尿病日宣传的横幅”,传来义诊医生的声音“如果你有三多一少(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可能患糖尿病了,赶紧过来测测血糖吧!”“啊,我是不是患上糖尿病了呢,哦,不可能吧?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呢?”内心忐忑不安......“姑娘,你的血糖测不出来,血糖仪显示‘Hi’,Hi提示血糖值超过33mmol/L,赶紧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住院吧!”“此刻起,我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一位30岁糖友:喜悦与焦虑、忐忑的心情五味杂瓶,可爱的儿子刚刚满月,初为人父大大的喜悦,可是可是这时收到体检报告,空腹血糖13.6mmol/l(参考值3.90-6.10mmol/L),尿酮体2+,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天啊,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患上糖尿病呢?去年体检空腹血糖12.71mmol/L(参考值3.90-6.10mmol/L)。自认为体检前一晚喝了可乐吃了宵夜,以为数据不准确一直未就医复查。”“喜欢煎炸食品、喝饮料,熬夜吃宵夜、工作压力大、不喜欢运动、体重蹭蹭长,肥胖、脂肪肝很多年了......”“医生,经过这几个月的治疗,现在我感觉身体非常舒服,精神体力很好,血糖控制良好,已经不属于肥胖体型啦!”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慨:“真的超级感谢您!在您的医治与指导下,他血糖平稳,体重下降,还培养了良好的进食习惯。希望接下来他能多多运动,坚持把好的生活方式延续。就像您说的,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的不自律及错误生活习惯的不自知!”“盛糖时代”,糖尿病就在我们身边1.糖尿病不再只是【老年病】2021年IDF发布最新版世界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5.37亿,而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超1.4亿,居世界之首。即每8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且糖尿病不再是一种老年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我国糖尿病发病曲线高峰前移到了35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也不容忽视!考虑到病程越长,危害也就越大,糖尿病发病呈年轻化态势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2.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根据IDF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每两个患有糖尿病的人当中就有一人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也就是超一半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知晓率水平为36.7%(患糖尿病的人在检测前知道自己得病的人数比率)。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3.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3个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本质是胰岛功能受损,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缓慢发展的过程。当发展到糖尿病,相当于胰岛功能已经损坏到无法逆转的地步。《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而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升高,患病人群数量庞大,2015至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即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3个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这顿饭桌上,不仅有1个糖尿病患者,还有至少3个糖尿病前期。是的,那一桌子有一半人的人血糖已经不好了,但他们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了解风险1.快测测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参考下表计算得出)通过以上表格,若发现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判定标准,建议及时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常规选择空腹或任一点血糖检查。但常规筛查容易出现漏诊,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应直接对具有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群众进行空腹血糖(FPG)检测、OGTT试验、2小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