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视网膜手术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种成人和儿童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眼外伤等。不同于白内障和近视手术,眼底视网膜手术后需要一个长期且复杂的恢复过程,尤其对于眼内填充气体和硅油的患者。今天我就根据多年眼底科临床经验,介绍下眼底视网膜手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术后常用药种类和作用】1.抗菌素滴眼液:比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预防眼部感染;2.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比如复方地塞米松和妥布霉素滴眼液、泼尼松龙滴眼液等,减轻眼部炎症反应;3.散瞳滴眼液:比如托吡卡胺滴眼液,放松睫状肌、散大瞳孔,预防虹膜粘连;4.术后滴眼药水,注意手部清洁,一般采用坐位,头微微仰起,滴的时候将下眼皮往下拉,药水滴在牵拉的下眼皮凹里边,尽量避免直接将药水滴在黑眼珠上。【术后体位要求】1.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的患者,需按医嘱要求保持头低位,避免仰卧位。平时睡觉可采用侧卧位;2.眼内填充气体,术后2周内避免眼部或头部大幅度活动,造成眼内气体震荡;3.眼内填充硅油,术后定期随访,以便医生判断硅油取出时机。【日常注意】1.密切注意眼部及手部卫生,预防眼内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生;2.出行尽量选择平稳的交通工具;3.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便秘憋气、碰撞颠簸、过度弯腰和疲劳的工作;4.保持良好睡眠,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5.适当控制用眼强度,避免过度观看手机、电脑屏幕,连续用眼30分钟应休息10分钟;6.定期至眼科复诊,监测眼压。
孩子黑眼珠发白犹如猫眼——警惕“白瞳症”(上海市一眼科微信公众号)“医生,我的孩子黑眼珠怎么发白呢?像猫眼一样!”,笔者的日常门诊中,有时会遇到宝爸宝妈这样的疑问。一般是大人在照顾孩子时,偶然发现孩子的黑眼珠出现白色或黄白色反光,在较暗的地方像猫眼一样闪光。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要警惕常见于儿童的“白瞳症”。【什么是白瞳症?】白瞳症是指在原来黑色瞳孔处出现白色或黄白色反光的症状,可以是单眼或者双眼发病。白瞳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儿童眼病的共有临床表现。正常情况下,人眼瞳孔区是黑色的,没有明显色彩反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眼珠。当孩子的瞳孔区出现白色或黄白色反光时,往往预示着眼睛特别是眼底出现了严重问题,需引起高度警惕。【白瞳症常见于哪些儿童眼病?】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Disease)亦称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常发于10岁以男童,成人也偶有发病,90%患儿为单眼发病。Coats病早期患儿可无明显症状,往往被忽视,随病情进行性发展,很多直至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甚至斜视、白瞳症才来就诊。2.永存胚胎血管综合征(PersistentFetelVasculatureSyndrome,PFV)又称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多见于足月产婴幼儿,出生后无吸氧史。患儿单眼发病为主,多以白瞳症、斜视、小眼球或视力差等症状前来就诊。PFV是由于胚胎血管退化及玻璃体先天发育异常导致。3.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ExduativeVitroretinopathy,FEVR)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疾病,主要影响周边视网膜血管生成和分化。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形遗传。FEVR起病早,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发病,后病情逐步进展,常以斜弱视就诊或在眼科体检时发现。4.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儿童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两万分之一,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及生命。RB常发生于1-2岁的婴幼儿。患儿多以白瞳症、斜视、眼红痛、视力下降或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来院就诊,其中最常见的是白瞳症。目前研究认为RB发生与Rb1基因突变有关。【小结】除上述眼底病外,像先天性白内障、犬弓蛔虫病、葡萄膜炎等也可能发生白瞳症表现。儿童眼病尤其是眼底病,早期表现相对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很多可能被当作近视,延误治疗时机。对于宝爸宝妈来说,需认识到眼底病对孩子视力的危害性,重视儿童眼底检查。当发现白瞳症时,有意识及时就医,减少严重视力损伤。
对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如何判断近视防控方法对孩子有没有效果?主要依据两个参数,屈光度和眼轴。【近视防控效果良好】屈光度:年增长量0.25D~0.50D,即25~50度眼轴:年增长量<0.3mm;月增长量<0.02mm这情况表明防控效果不错,可继续坚持现有的近视防控措施。【近视防控效果不佳】屈光度:年增长量≥0.75D,即≥75度眼轴:年增长量>0.3mm;月增长量>0.03mm这是防控不佳的信号,可能需要调整方法,采取新的近视防控措施。
“眼轴”就是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即眼球前后径长度。【眼轴在近视防控中意义】与身高、体重是监测人体发育的重要指标类似,眼轴则是评估眼球发育的主要参考指标。正常情况下,眼轴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步增长,从婴儿时期16mm左右,到3岁时21mm左右,再到成年时的24mm。然而,一旦眼轴增长过快,则会发生近视。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并且会对眼底视网膜造成明显牵拉,引起近视相关黄斑疾病,造成视力不可逆损伤。【学龄儿童眼轴发育参考值】临床上主要使用非接触的生物测量仪监测眼轴,安全易行且精确度高。6岁眼轴平均值(22.46mm),参考区间(20.93~23.98mm)7岁眼轴平均值(22.56mm),参考区间(21.07~24.04mm)8岁眼轴平均值(22.78mm),参考区间(21.30~24.27mm)9岁眼轴平均值(22.95mm),参考区间(21.45~24.46mm)10岁眼轴平均值(23.13mm),参考区间(21.60~24.67mm)11岁眼轴平均值(23.26mm),参考区间(21.71~24.80mm)12岁眼轴平均值(23.32mm),参考区间(21.79~24.84mm)13岁眼轴平均值(23.36mm),参考区间(22.07~24.65mm)14岁眼轴平均值(23.37mm),参考区间(21.92~24.82mm)15岁眼轴平均值(23.39mm),参考区间(22.10~24.68mm)在儿童近视防控中,可对照参考值,如果发现孩子眼轴超出参考区间范围,则需引起警惕。【参考文献】[1]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2):7.
【哪些人易发黄斑病变?】总的来说,有三类人群是黄斑病变的易发人群。第一类,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由于老年人器官逐步老化,黄斑部位感光细胞不断衰老,容易发生黄斑退行性病变。第二类,是高度近视人群,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比正常人要长,导致视网膜变薄,就容易出现黄斑部位的萎缩、裂孔、出血等病变,造成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致盲。第三类,是糖尿病人群。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全身微血管病变,血管通透性增高,容易引起眼底黄斑的水肿,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那么,中青年人会不会发生黄斑病变?也是会的。有一种我们称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容易发生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青壮年。长期熬夜劳累、情绪波动、吸烟喝酒都是该疾病的高危因素。【怀疑黄斑病变怎么办?】平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筛查黄斑病变。Amsler方格表是一种非常方便,在家就能做的自我筛查手段。它是一个长10厘米,宽10厘米的方格表。正常人用一只眼睛注视着中心点时,看到的方格都是清晰笔直的。当看到的方格出现缺损,扭曲变形,或者中心暗点扩大时,就有可能是黄斑病变,需要及时去眼科门诊就诊。一般在眼科门诊,我们可以通过眼底照相机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来诊断黄斑病变。这两个检查都是快速且无创的,非常方便。对于有些比较复杂的黄斑病变,或者一些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判断病灶活动性的黄斑病变,就需要做血管造影检查。该检查是有创的,一般需要提前预约。不过现在也有些医院拥有一种最新OCT血管成像技术(OCTA),其作用和血管造影类似,优势就是无创。【如何预防黄斑病变?】大量研究表明,黄斑病变与遗传、年龄、全身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光照等因素相关,所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半年到一年查一次;三高人群要积极预防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并加强锻炼;吸烟人群建议少抽烟;外出阳光强烈时,可佩戴遮阳镜,防止紫外线损伤;另外,由于黄斑部位富含叶黄素,建议可补充含叶黄素的食物,比如蛋黄、玉米、猕猴桃、菠菜等,可以一定程度提供营养保护黄斑。
近视眼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焦点问题。合理范围的远视储备对预防儿童近视眼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动态监测儿童的远视储备,可以了解孩子的屈光发育趋势,有助于提前干预,防控近视眼发生。今天我就来介绍下,我国儿童成长过程中远视储备的正常值范围,供家长朋友们对照。【什么是远视储备?】一般情况下,刚出生的新生儿眼球为远视状态,平均有250~300度(+2.50~+3.00D)远视,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眼球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一般到15岁左右发育为正视眼,即0度,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由于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部分儿童青少年在6岁前即已用完远视储备,其在小学阶段就容易发展为近视眼。【学龄儿童远视储备的参考区间】远视储备计算公式=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6岁远视储备平均值(+1.38D),参考区间(+0.38~+3.63D)7岁远视储备平均值(+1.38D),参考区间(+0.38~+3.63D)8岁远视储备平均值(+1.25D),参考区间(+0.38~+3.38D)9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88D),参考区间(+0.13~+3.13D)10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75D),参考区间(-0.13~+2.88D)11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63D),参考区间(-0.38~+2.88D)12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50D),参考区间(-0.38~+2.50D)13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50D),参考区间(-0.32~+1.75D)14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38D),参考区间(-0.38~+2.00D)15岁远视储备平均值(+0.31D),参考区间(-0.38~+1.13D)在观察儿童屈光发育时,可对照应用,如果发现孩子远视储备超出参考区间范围,则需引起警惕。【参考文献】[1]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2):7.
在笔者日常诊疗中经常会遇到家长朋友提问,孩子现在某某岁或者某某个月,这个视力到底正不正常?今天我就来介绍下,儿童从出生到上学,视力发育的规律及初步评估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对照。【0~3岁婴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较难配合,无法使用常规视力表检查。因此,需要一些特殊方法帮助判断孩子的视力发育。0岁新生儿的视力评估(1)光照反应:将手电灯快速移至婴儿眼前照亮瞳孔区,重复多次,双眼分别进行。如果婴儿出现反射性闭目动作,则为正常。3月龄婴儿的视力评估(1)瞬目反射:以手或大物体在婴儿眼前快速移动,不要接触到婴儿。如果婴儿立刻出现反射性防御性的眨眼动作,则为正常。(2)红球反射:在婴儿眼前20~33cm处,用直径5cm左右的红色小球缓慢移动,重复2~3次。如果婴儿表现出短暂寻找或追随注视红球,则为正常。6月龄婴儿的视力评估(1)如3月龄时未成功项目,可再次评估。(2)视物行为观察:观察婴儿日常视物时是否存在异常行为表现。比如在3月龄时不与家人对视或对外界反应差;6月龄时视物明显歪头或距离近,畏光、眯眼或经常揉眼等。如果婴儿以上表现明显,则可能存在视力发育异常,建议至眼科就诊。(3)眼位检查:将手电灯放至婴儿眼睛正前方33cm处,吸引婴儿注视光源,如果双眼角膜反光点是在瞳孔中央,则为正常。1~3岁幼儿的视力评估(1)眼位检查:同上(2)眼球运动检查:自幼儿正前方,分别向上、下、左、右慢速移动手电灯。如果幼儿两眼注视光源时,两眼能够同时同方向平稳移动,反光点保持在两眼瞳孔中央,则为正常。(3)视物行为观察:同上【3岁及以上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可以配合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家长朋友也可在家教孩子如何检查视力。3岁儿童的视力评估裸眼视力>0.5(4.7),则为正常。4岁儿童的视力评估裸眼视力>0.6(4.8),则为正常。5岁及以上儿童的视力评估裸眼视力>0.8(4.9),则为正常。【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336-340.[2]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7):651-65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J].2021,28(8):6-12.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90%的外界信息需要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获取,一旦视力健康出现问题,对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年,我在眼科的日常诊疗中,经常遇见有患者说,自己视力不好、看不清东西,得了“黄斑”。很多患者认为“黄斑”就是坏东西,得了会影响视力。这里其实存在一些误区,今天我就来介绍下这个视力健康"杀手”——黄斑病变。【黄斑是什么?】黄斑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视网膜就是这台照相机的底片,而黄斑就位于视网膜底片近中心,是眼睛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由于其富含叶黄素,呈现深黄色而得名。在这个直径4毫米的小小区域,密集分布着几百万个感光细胞,因此赋予了我们高分辨率的中心视力和色觉。黄斑可以说是人眼视功能最敏锐的部位,一般检查视力就是指检测黄斑的视觉功能。【什么是黄斑病变?】黄斑病变是指各种发生在黄斑部位的病理性改变,比如出血、裂孔、渗出、水肿等。有一点需要说明,黄斑病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它有许多种类。常见的黄斑病变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等。虽然这些都统称为黄斑病变,但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其病情、治疗方案都不尽相同。【黄斑病变有哪些症状?】黄斑病变一般有三大症状,包括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扭曲变形,以及中央黑影遮挡。其他的症状还有色觉异常、视物变暗、重影等。当然不是所有黄斑病变患者都会有这些症状。在黄斑病变早期,特别是单眼发病时,由于另一只眼睛视力较好,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就忽视了。等到来医院就诊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程度。所以对于易患人群,即老年人群、高度近视人群、糖尿病人群,定期做眼底体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