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ta的长高之路,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生长的规律。孩子长高有三个关键期,分别是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1.婴幼儿期(0-3岁):此阶段的孩子快速生长,是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生后第一年可增长25cn,第二年可长10-11cm。调控因素:营养和生长激素。2.儿童期(3岁-青春期前):在此时期孩子是稳定生长的,每年可增长5-7cm。调控因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3.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开始,女孩10岁左右乳房开始发育,男孩12岁左右睾丸开始发育,标志着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生长特点是快速生长,青春期是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整个青春期男孩可增长28-30cm,女孩可增25cm。随着青春发育期结束,骨骺闭合,停止生长。调控因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另外还要注意孩子身高增长速率:3岁以下儿童,生长速度低于7厘米/年;3岁—青春期前儿童,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年;青春期儿童,生长速度低于6厘米/年;存在以上情况可考虑为儿童生长迟缓!家长需定期测量孩子身高,按日期做好记录,孩子的生长速度是判断所有生长障碍最直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监测生长速率,孩子生长加速和迟缓的情况可以显而易见,影响生长的因素就能暴露出来,及时纠正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在不同时期都遵循着特有的生长规律,如果生长速度过慢或过快,说明有外在因素或疾病的影响,干扰了孩子的正常生长,此时就需要及时到专科门诊就诊进行详细评估以确认病因,制定相应的长高方案。
家长:大夫,我儿子在班级排队总是站最前面的那一个,爸爸176cm,妈妈160cm,按理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儿子怎样才能长高? (本例后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 医生:一个人的身高遗传因素占较大比例,后天因素也占很大比例。身材矮小可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在升学、就业、婚姻也会受到歧视。按以下步骤可以诊断孩子是否为生长激素缺乏。 第一步,到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一下遗传身高。如果身高在第三百分位以下就是矮小,第三百分位以下就是一百个男孩或女孩当中,最矮的三个。属于矮小,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到医院拍骨龄片,找大夫看看骨龄,如果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不大,则没有查下去意义;如果骨龄少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身高有很大增长空间,可继续查下去。 第三步,查垂体MR,空腹查肝肾糖,甲功三项,乙肝五项,电解质,血气分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IGF一1,血尿常规。找找矮小原因,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可按大夫要求皮下注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在国内应用多年,安全有效,可放心使用。 第四步,在应用生长激素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②均衡营养,不仅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糖,还要保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③毎天20~40分钟全身运动,如跑步、打球、跳绳等。 注:莱阳市人民医院位于凤凰路138号,6路车终点站。儿科门诊在一楼大厅东侧,住院部在16楼。
1、注意补充水分,发热时水分丢失会增加,应注意多喝水,推荐少量多次。只有补足水分后,退热药物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没有补足水分,而单纯因发热而退热的结果是徒劳的,这是大多数家长,反复使用退热药物而体温不降或反复的原因。 2、退热药的使用对高热惊厥,俗称“抽风"的发生没有预防作用,不需要为了预防抽风使用退热药。抽风的发生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 3、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冰水或酒精搽浴。温水擦浴出现寒颤、皮肤鸡皮疙瘩,哭闹比例高。酒精擦浴有引起酒精中毒的可能性,进一步可引起肝损害。 4、发热的好处:发热时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抑制病原体。 5、发热的危害: a、超高热时,指体温大于42度(玻璃体温表刻度最高是42度,有时体温可超出刻度,达到刻度外),可损害神经系统,俗称烧坏脑子。但临床中很少见到发热超过42度的患儿。 b、身体极度虚弱或有严重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的患儿导致耗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这也可能是致命的。 c、5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到3岁的儿童,可引起惊厥,俗称抽风。 6、小儿可以安全使用的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2月龄儿童,腋温大于等于38.2度,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mg/Kg,2次用药最短时间间隔为6小时。 ≥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剂量为每次10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7、复方制剂同时还有多种药物成分(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含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复方制剂而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超标,增加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8、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尽管相安全,使用时也要注意用药间隔,不要超量,不推荐交替使用。 9、如果患儿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药,服药困难或伴有呕吐等胃部不适症状,建议改用栓剂。 注:莱阳市人民医院位于莱阳市凤凰路138号,6路车终点站,东赵疃村南侧。儿科门诊在一楼大厅东侧,电话7985285。儿科病房在16楼。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 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治疗:1、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严重呕吐可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①口服补液:囗服补液盐Ⅲ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1包用250mI凉开水冲服。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口服液量约80~120mL/kg。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它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②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3、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1岁以内,每天3g,分三次水冲服。1~2岁,毎天3~6g,分三次水冲服。 4、饮食疗法:蒸熟山药适量捣烂,加小米汤,加少量红糖,每次适量,多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