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错误观点。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 急性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病人的60%以上,据WHO统计,世界范围内约有350万左右小于5岁的儿童死于肺炎,占<5岁儿童总死亡率的28%,我国每年有35万左右小于5岁儿童死于肺炎,占全世界的10%。所以,21世纪仍把防止呼吸道感染做为预防儿童疾病提高儿童生存率的重要任务。 防患于未然: 1、小儿呼吸道解剖特点:小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感染;气管、支气管也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薄弱,黏液分泌不足,气道干燥,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清除吸入的微生物,容易感染;肺的弹力纤维发育差,肺内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容易感染;胸阔活动范围小,肺脏不能充分扩张、通气、换气,容易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渚留,容易感染。 2、小儿呼吸道生理特点:肺活量小,各项呼吸功能的储备能力均比较低下,容易感染,还容易发生呼吸衰竭。 3、呼吸道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SigA,IgA,IgG含量低,肺泡的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解酶,干扰素,补体等的数量和活性不足,容易感染。 自行判断症状: 感冒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较重,年长儿较轻。婴幼儿全身症状显著,常骤然起病,高热、咳嗽、奶量减少、可伴胃肠道症状。这是婴幼儿感冒的特点。3岁以内儿童如果体温过高可出现高热惊厥。因此,要控制婴幼儿体温。年长儿感冒症状典型,表现为鼻塞、流涕、发热、也可出现腹痛。 感冒病程一般3-5天,不超过一周。如果症状逐渐加重,应排除是否有其他疾病。或合并了细菌感染。夏初、夏末有两种特殊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起病急,病程相对长。 注意:许多疾病在疾病的初期类似感冒症状,应加以鉴别,有流感、急性传染病早期、急性阑尾炎等,不要轻视感冒,如果服用药物3天症状无好转,应及时看医生,婴幼儿感冒父母最好不要自行给药,应看医生后遵医嘱用药。 感冒的家庭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常用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病毒灵,中药有金银花、板篮根等,对症药有感冒中成药,一些感冒冲剂,退热药。还有抗病毒滴鼻液,滴眼液等。感冒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护理好,监测体温,防止热惊,让小儿保证充足的睡眠,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注意病情的转归,合并症的发生。因为,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在体内有一定的生存期。到病程自然好转。另外,一些抗病毒药的疗效也不是很可靠,有的杀伤白细胞,造成白细胞减少,因此,临床上多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如金银花、板篮根等。症状重的服用一些对症药,如感冒冲剂,退热药。 发热高并不可怕: 感冒发热是小儿机体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种反应,是保护性机制,有的父母,把发热看成是疾病轻重的象征,这是不对的。发热高,并不一定就是病情重,不发热,或发热轻就是病情轻,一些气管炎、肺炎可没有体温升高。所以不能把体温作为衡量疾病轻重的指标,退热治疗也不能太急,大多数父母都想马上把体温降到正常,过量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甚至出现低温,电解质紊乱,这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的现象。退热要缓慢进行,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要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婴幼儿,使用物理降温更好。还有,小儿不能象成人那样"捂汗"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汗腺发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体温下降,还会使体温骤升,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小婴儿,还会出现"蒙被综合征"危及生命,发热时要少穿、少盖,增加散热。这些都是临床中常常遇到的家庭护理错误。 不要随便服用抗菌素: 人们俗称的感冒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细菌的原发性感染只占少数。引起上感的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毒性上感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从感冒的病原体可见,病毒性感冒是占绝大多数。因此,感冒就服用抗菌素,甚至使用高级抗菌素的做法是不对的,小儿尤其上小婴儿,上感的几率很大,每次都服用抗菌素,有的连续感冒,连续使用抗菌素,抗菌素越用越高级,结果造成小儿耐药菌生长,一旦有细菌感染,使用药物效果不佳,而且,抗菌素有许多副作用,如杀伤白细胞,使白细胞下降,进一步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抗菌素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出现药物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素,或高级抗菌素,广谱或联合使用抗菌素。使肠道内一些非致病菌被杀灭,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内微生物平衡,而出现肠道疾病。甚至出现伪膜性肠炎,机会菌--霉菌二重感染,一些非致病菌由于失去了相互制约,而成为致病菌。 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错误观点。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没有长期作用. 父母常常忽视的感冒原因: 加强体质,注意营养,不到公共场所,注意与感冒病人隔离等措施都是大家熟悉的。常见的却易被父母忽视的原因是那些没有写在书本上的。如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多加注意,还是可以避免的。 小儿已经睡着了,不管是在怀抱中、推车中、自行车后座上、汽车座椅中,父母应该避免孩子受风。小儿睡觉时,遭受风的侵袭,是造成感冒的原因。 外面烈日炎炎,带小儿到超市,超市里空调开放,小儿满身的汗水很快就没有了,再给小儿吃些冷饮,从里到外都是凉的,结果小儿外感风寒,从凉爽的超市到闷热的户外,小儿又会风热感冒。 电风扇或空调风口直接对着小儿,也是小儿患感冒的原因。 睡觉前妈妈怕小儿受凉,盖得比较厚,小儿可能会出汗,当到了下半夜气温下降,妈妈也睡着了,孩子把被子踢光,结果受凉感冒。 托幼机构,隔离困难,一个孩子感冒,很容易传播给另一个孩子。此起彼伏,感冒不断。加上管理不周,冷热不均,更易感冒,因此,集体生活的孩子感冒的几率高。 出汗后马上洗澡,也是感冒的诱因,要等到汗下去,或先用干毛巾擦干再洗澡。
妈咪留意新生儿危险讯号 “宝宝突然喘个不停,该怎么处理?需不需要马上送医?”、“孩子为什么会呼吸急促?有什么方法预防?”千万不可小看呼吸急促的危险性,“它”可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呼吸急促原因大搜查 新生儿若呼吸急促,在排除先天性肺部没有发展成熟的因素之外,就可怀疑是否有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1. 上呼吸道感染: 宝宝上呼吸道的疾病有可能是因为喉头、喉骨发育不完整(即软喉);或是上呼吸道狭窄、阻塞及异物吸入等因素所造成;另外也有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如哮吼等。 再来也有可能是喉头水肿,黄亮迪进一步表示,喉头水肿是一种急性过敏,即一种急性、过敏性的声带水肿,多半是因海鲜、药物或是蜜蜂叮咬引起的,与体质没什么关联,且多合并有呼吸道水肿。 2. 下呼吸道感染: 造成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很多,黄亮迪依次说明常见的原因有:早产儿呼吸道窘迫症,如果宝宝于34周以内出生,那么肺部的发育可能尚未成熟,就有可能有早产儿呼吸道窘迫症。再来也有可能是新生儿肺炎引起败血症,使呼吸窘迫;或是胎便吸入症候群、先天性心脏病等,使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宝宝只好靠喘气来增加含氧量。追查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原因 专家表示,1岁以下的新生儿若有呼吸急促,除了感染性的原因之外,过敏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其它可能的因素还有: 1. 呼吸道融合病毒:如细支气管炎。 2. 过敏:如宝宝于新生儿期就常有气喘或是喘鸣声就可能为过敏。 3. 先天性结构异常:如因血管结构异常,压迫到呼吸道,使食道阻塞;或是气管先天性异常。 4. 横隔膜疾病:如肺部发育不良引起的横隔膜疝气。 更长远来看,成长至幼儿期的大宝宝如果呼吸急促,则原因多半为: 1. 感染:如异位性体质产生的肺炎,使筋膜积水。 2. 过敏:宝宝可能会常有过敏反应,如气喘、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危险讯号two:前囟门凸起、凹陷】 前囟门凸起、凹陷原因 当脑内压力释放时,脑压会增高或降低,而前囟门也会随着动脉的跳动起伏。那么前囟门在什么情况下,会忽然凸起或凹陷?对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1. 前囟门凸起: 一般来说,前囟门忽然凸起,像鼓起的小球,多半是因为脑内压力增大,可能的原因有:孩子感染脑膜炎,且合并发烧、颈部僵硬或是血管病变、颅内出血时,都很有可能会让前囟门鼓起。处理细则:此时应送医做超音波检查,看宝宝是否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或颅内出血,再针对宝宝的状况做处理。 2. 前囟门凹陷: 反过来说,当孩子脑内压力变低,脑脊髓液不够,使体内水份不够,造成脱水时,前囟门就会呈现凹陷状。黄亮迪提醒,当宝宝合并有严重腹泻、严重喂食障碍,且辅有眼窝凹陷、皮肤干、身体水份低、泪液、口水、排尿皆少,且严重脱水、前囟门呈蹋陷状时,妈咪就得小心留意。但黄亮迪也强调,若孩子的活动力正常,前囟门有些微的凹陷是正常现象,妈咪不必过于担心。 但当宝宝有前囟门凸起或凹陷时,妈咪得先找出原因,视有无相关疾病,如:脑部是否有些微的萎缩或是先天性的异常,及其它障碍,再针对病症做处理,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当宝宝哭闹不睡时,父母会想出各种方法来哄睡宝宝,但有些不正确的方法却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不利。 (1)摇睡:因为摇晃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震荡,造成脑组织表面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癫痫、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水肿,脑疝危及生命。 (2)陪睡:妈妈熟睡后不注意就可能压住宝宝,造成孩子窒息。 哄睡妙招 (1)轻拍宝宝: 宝宝睡下后,如果他的情绪还是不太安定,妈妈可以边哼儿歌,边轻拍宝宝,给他一个惬意的心情和绝对的安全感。 (2)轻柔的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帮助宝宝睡眠。要知道,宝宝对音乐具有天生的鉴赏力哦! (3)背光而睡:宝宝待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适应了黑黑的睡觉环境。所以可以让宝宝朝着背光的方向睡,让他慢慢适应。
许多父母觉得疑惑:“为什么宝宝的鼻涕流个不停?到底是感冒?过敏?还是衣服穿得太少?”不论什么原因,最要紧的是家长能给宝宝什么样的帮助,以减轻他的流鼻涕症状。 根据国外资料统计,婴幼儿一年感冒的次数将近10次,和成人一年平均感冒3~4次比起来,要多得多;这是因为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健全,不但容易感冒而且症状也会拖得比较久,常常这一次感冒才复原,接着鼻水又流个不停!除了看医生吃药,本文提供了实用的 居家照护法,供妈妈参考! 药物不是灵丹妙药 流鼻水不一定是感冒,也不是非吃药不可,其实一些症状轻微的小病,用自然疗法,加上多休息、多运动、补充营养也可以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尤其宝宝的器官都还在生长当中,吃过量的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建议家长应该请教医师,分辨病情的严重程度后,再决定宝宝是否要吃药。 控制环境·杜绝流鼻涕 有些妈妈会烦恼,宝宝出现流鼻水、鼻塞的症状,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还是过敏或鼻炎?康宏铭医师表示,1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被诊断为鼻窦炎或是过敏,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还在发展当中,尚未建立出完善的抵抗力,还不至于出现典型的过敏反应,同时因鼻窦尚未发育完成,因此少有鼻窦炎。 不过宝宝却很容易对环境、空气中的刺激产生明显反应,因此做好四周环境的控管是很重要的。 温度 鼻黏膜的作用,是加温和加湿所吸入的空气,因此,处于冰冷或干燥的空气当中,都会加速鼻黏膜的血液循环,使得鼻黏膜充血、肿胀,并产生一些分泌物。 太冷或太热的温度,都容易让宝宝流鼻涕,建议妈妈,尽量将室温维持在25℃~27℃,会比较舒适。 湿度 到了冬天,有些家里暖气开的很热或除湿机,但开的时间太久,会造成空气太干、太热,反而使宝宝更容易流鼻水或鼻塞,请妈妈注意使用的时间,室内尽量维持在相对湿度60%~80%左右。 通风 居住的场所应保持干净、空气流通,让呼吸舒畅。 7方法让鼻涕不见了 面对鼻水流不停的宝宝,妈妈难免会担心和不忍,希望有妙方可以减轻宝宝的症状,本文搜集了网络上的各种自然疗法,希望对妈妈有所帮助。 1.热敷 做法 用湿热的毛巾,在宝宝的鼻子上施行热敷。 原理 鼻黏膜遇热收缩后,鼻腔会比较通畅,黏稠的鼻涕也较容易水化而流出来。 使用建议 妈妈在热敷时要保持动作轻柔哦!如果发现宝宝的鼻孔里有鼻屎,可以先用棉花棒蘸水清洁;也可以慢慢地按摩宝宝的鼻子或鼻翼两边。 2.精油热敷 做法 取精油滴在热毛巾或小手帕上,敷在宝宝的鼻子上;或用精油喷雾,喷在空气当中。 原理 有些精油用来热敷,可改善鼻黏膜的肿胀问题,有助于通畅鼻塞;精油喷雾则可以在空气干的时候,改善空气的湿度。 使用建议 精油一次的使用量不要太多,一滴就够了,因为精油浓度太高,反而会造成化学刺激;另外,在室内使用精油喷雾的时间不要太长,注意维持适当的空气湿度。 3.滴母乳 做法 哺乳妈妈将挤出的母乳,滴进宝宝的鼻孔里。 原理 可能会产生物理性的功效,因为母乳的温热度,可以让宝宝的鼻腔暂时通畅一些,但是否与母乳的成分有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医学实证。 使用建议 此方法属于偏方,尚无科学佐证。 4.开空调 做法 温度降低、寒流来袭时,可以开暖炉,改变室温。 原理 婴幼儿对外在环境、空气的刺激特别敏感,因此在气温骤降的时节里,很容易有流鼻水的症状;当家长发觉室温较低时,可以开暖炉提高室温,缓解宝宝的鼻塞、流鼻水症状。 使用建议 使用暖炉的时间要适度,避免室温太高,且热气也会使空气变得干燥,建议妈妈可以放一条打湿的毛巾,维持室内的湿度。 5.蒸脸器 做法 蒸脸器喷在宝宝的脸上,接触湿气和热气。 原理 蒸气可以湿润宝宝的鼻腔,将大量的鼻涕快速、自然地排除。 使用建议 蒸脸器不要太靠近宝宝,以免伤害到他娇嫩的皮肤;而且一次使用的时间不宜太长,约3分钟即可。 察颜观色 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外在表现,判断生病的严重度,并提高警觉。 活动力 宝宝精神萎靡,看起来病恹恹的,总是躺着不动,家长可能要注意了! 食欲 宝宝吃不下,气色也不好,也可能是严重病症所致。 6.垫高头部 做法 在宝宝头部的床垫下方,平均铺上几个小枕头,让床垫看起来像一个平顺、30度的溜滑梯。 原理 暂时辅助的方法之一,但治标不治本。 使用建议 鼻塞或流鼻水有时会影响宝宝的睡眠,此法只能稍微缓解宝宝的症状,但效果不长。 7.吸鼻器 做法 电动式—当宝宝鼻子的分泌物很多、鼻音重时,妈妈可以使用吸鼻器,使用时要注意,吸一边鼻孔时,要同时按压住另一个鼻孔,效果会比较好。 人工式—将吸鼻器的一端放进妈妈嘴里,另一端轻轻地放在宝宝的鼻腔里,让鼻涕掉到小瓶子里,或到鼻腔外后再做清理。 原理 宝宝的鼻腔内若有分泌物堵塞,呼吸也变得不顺畅,容易哭闹,使鼻涕的分泌更多,但因婴幼儿不会清理自己的鼻涕,必须靠家长经常地清洁。另外吸鼻器一次可以吸取大量的鼻涕和分泌物。 使用建议 使用前,建议家长先检查宝宝的鼻腔内是否有鼻屎,如果有,可用湿热的棉 花棒软化异物,再使用吸鼻器。请注意,动作保持轻柔,避免太深入宝宝的鼻腔,造成疼痛或受伤,使用完要清洗干净。妈妈在感冒或生病时,最好不要用人工式的吸鼻器,避免造成交叉感梁。
有的孩子入睡后经常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这样不仅影响睡眠的质量,更加会造成牙釉质白白耗损,致使牙床变形,长牙不齐。很多家长以为是肚子里的蛔虫作怪,便擅自去药店买驱虫药给孩子吃,但有的蛔虫不仅未能驱出,照样咬牙,而且还出现一些副作用。 事实上,引起儿童夜间磨牙的原因很多,除了肠道寄生虫病(如蛲虫病,蛔虫病等)外,还有常见的如下一些原因: 1、晚餐过饱,或临睡前吃宵夜。因为加餐使入睡时胃肠道里还积存着大量未消化的食物,使整个消化系统被迫“加夜班”。而作为消化道一部分的咀嚼肌也被动员起来“协作战斗”,从而出现磨牙。 2、对缺乏维生素D的佝偻病孩子,由于钙质吸收减少,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常常会出现多汗、夜惊、烦燥不安和夜间磨牙。只要及时补充鱼肝油,钙片并多晒太阳,夜间磨牙便很快好转的。 3、也有不少孩子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一直到临睡前。或看了紧张、动人心弦或有恐怖的动物世界片。由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而致磨牙。 4、有的小朋友喜欢睡觉蒙被,由于二氧化碳积聚亦会造成磨牙。 总之,只要除去上述各种病因,夜间磨牙会逐渐好转的。对顽固的磨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于临睡前服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使大脑的兴奋性降低,可抑制磨牙。
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家长带小儿来咨询“流口水”的事情。 其实,我们说的“口水”,医学上称为唾液,它是由口腔内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有许多种消化酶,对帮助消化食物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新生儿期,其唾液腺还没有充分发育,故唾液量较少。至5-6个月始,腺体开始发育,同时随着辅食的增加,长出乳牙,更促使唾液分泌增加,但口腔容积相对狭小,吞咽调节功能差,往往是来不及吞咽下去而流出口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现象亦逐渐消失。但每长出新牙时,由于刺激唾液腺,分泌量亦增加而导致口水流出。这些均是正常的“流口水”现象。但是,有些疾病亦会造成流口水。如常见的口腔炎、舌炎、咽炎、扁桃体炎,均可以出现暂时的流口水,但痊愈后,不再流口水。若持久的流口水多见于脑部疾患。如脑炎、脑膜炎后遗症及先天性脑部发育不良等。因为这些疾病使得脑部有实质的功能病变,故调节口水的吞咽功能差所致。由于长期或短期的流口水,致使两侧口角糜烂。下颔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产生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继发细菌感染,故保持局部皮肤干燥至关重要。必要时带“围巾”或“围涎布”。 若有口腔疾病引起的流口水,要积极治疗。一定要注意口腔及手部卫生,做到常刷牙及洗手。脑部疾患须专科医生诊治为好。
这是我在诊治中家长问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实际上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见的疾病之一,起病多较急,可有发热、流涕鼻塞、喷嚏伴轻咳等。亦可有呕吐腹泻等,不同的年龄症状亦会有所不同。 反复呼吸道感染使家长觉得烦扰与担心。往往寄希望于药物:如丙种球蛋白等来预防。但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其防御能力、环境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呼吸道解剖学特点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幼儿无鼻毛,咽部淋巴滤胞丰富,感染后易肿大,而且小儿气管与支气管肌肉发育不全,粘膜娇嫩,血管丰富。故更易感染。明白了这些道理,故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1、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2、保持室内通风。(即使在冬季)3、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冬季不是穿得越多越温暖)4、加强营养,的确体弱者适当使用机体免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