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的退变、外伤或工作生活中反复轻微损伤导致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好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腰4/5、腰5/骶1节段,占90%以上。常见分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但可能复发。致残性腰椎间盘突出少见,仅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前面跟大家介绍过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一些方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保守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屁股针”。“屁股针”即为骶管注射治疗,骶管注射治疗又称骶管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即药物经骶管裂孔注入硬膜外腔,使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神经根及脊髓,阻断疼痛传导及恶性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从而起到解除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已被证实在治疗腰背痛伴神经根放射痛有确定的疗效。操作简单(简单穿刺,门诊即可操作);创伤小(如同打屁股针,做完即走);安全系数高(相比于手术,较安全);价格低廉(几十块钱即可,性价比高);起效快(治疗后20分钟左右起效);目前多采用“鸡尾酒”疗法,即多种药物混合而成,药物组成包括:生理盐水、神经营养药、激素、局麻药等,亦可采用臭氧注射;一周一次,三次一疗程。轻、中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腰、腿痛症状];轻型腰椎管狭窄患者;月经短时间紊乱、颅内压升高、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症状、感染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不适合此治疗方法,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会加重,甚至引起马尾神经损伤;此治疗虽简单且性价比高,但不建议治疗频次过于频繁,度的把握异常重要;三次无效应改用其他疗法及经半年非手术治疗后没有效果的应采用手术治疗;找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注射(在注射精准度、注射深度、药物注射量、药物配比等方面更有经验),可极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杨xx,男,24岁,因车祸致腰骶丛神经损伤1年余,车祸后患者虽可自主排尿,但自觉排便费力,既往短短几十秒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除此之外,小便还排不干净,常有尿液残余,让年轻的他苦不堪言!伤后一年间,予以针灸、理疗及药物治疗后患者排尿情况改善不明显,经本人充分评估后,予以新的方法-----骶3神经PRP注射,该方法微创、简便、性价比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尝试新技术;抽患者静脉血8ml,经离心机离心后将离心液注射至双侧骶3神经处,操作10-30分钟不等,出血0-1ml;仅行一次骶3神经PRP注射,术后患者自觉排尿较前明显顺畅,排尿无需等待,更加随心所欲,排尿量亦较前增加,且该治疗方法费用低、创伤小、无副作用,患者对此次治疗非常满意。
排尿过程需由中枢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协同控制,以反射形式完成储尿和排尿,神经损伤患者(脊髓损伤、马尾损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漏尿)、夜尿增多、尿频尿急尿痛等。目前针对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导(控制液体摄入、减少咖啡因或酒的摄入等)、膀胱训练(延迟排尿、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并且记录排尿日记(记录内容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残余尿量、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米拉贝隆等,但部分患者单纯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A型肉毒毒素膀胱注射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经尿道膀胱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严重膀胱过度活动患者疗效显著,然而因其有短效性、费用昂贵等特点,难以大范围推广;骶神经调控技术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并取得满意效果,但因其价格昂贵而无法在临床普及;骶神经电刺激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增加膀胱收缩容积及减少尿失禁次数,但具有治疗间隔短、过程繁琐等缺点;骶3神经PRP注射治疗为本团队进行设计研究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一)应用的理论基础:①排尿过程需由中枢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协同控制,以反射形式完成储尿和排尿,控制排尿过程的的低级骶髓排尿中枢位于S2-4,其发出的周围神经包括盆神经和阴部神经,盆神经主要负责支配逼尿肌,阴部神经主要负责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神经损伤后多数患者存在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②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血液经离心分层后位于白细胞上方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部分,当血小板激活后,颗粒释放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可起到营养神经元和促进轴突生长的作用。将PRP注射至骶3神经处,可利用PRP内所含的上百种生长因子对骶髓排尿中枢进行调控,改善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二)、具体操作:于手术室在C臂机辅助下准确寻找骶3神经孔,利用电刺激设备验证骶3神经位置,将离心PRP注射至骶3神经处。①案例一:梅XX,男,38岁,诊断:马尾综合征治疗前存在问题:漏尿、排尿费力、小便无法排干净,每日需清洁间歇导尿1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无漏尿;每次排尿时间由8分钟缩短为4分钟,自觉排尿更顺畅;排尿后测残余尿量为0ml,无需清洁间歇导尿;②案例二:罗X,男,31岁,诊断:脊髓圆锥综合征治疗前存在问题:每日漏尿3-4次、排尿费力、小便无法排干净;治疗后症状改善:无漏尿;每次排尿量由200ml涨至400ml,自觉排尿更顺畅、轻松;③案例三:陈xx,男,33岁,诊断:颈段脊髓损伤(C4AISB级)治疗前存在问题:每日清洁间歇导尿6次,每次导尿量250ml,每日漏尿6-7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清洁间歇导尿每次导尿量350ml,白天无漏尿,夜间漏尿2-3次较前无改善;夜尿较前减少;①微创:创伤小,创口如下图(注射器针头大小);操作时间短,20分钟左右;出血:0-1ml②便捷:每个月注射1-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无依赖性;③廉价:国产PRP价格3100元左右,进口7500元左右;④疗效好:目前所做病例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极少数症状部分改善(不同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疗效有差异)骶3神经PRP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
脊髓损伤通常定义为脊髓的急性创伤性损伤,导致短暂的或永久性的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或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其仅占各类损伤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其伴随的各种功能障碍使其成为最具灾难性的损伤之一。每每讲起脊髓损伤的时候,都不得不提及脊髓损伤的“幸运儿”----脊髓中央管综合征。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是以脊髓中央先发生损害,再向外周扩散的最常见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常发生于C4/5、C5/6节段;其发生呈双模式性:年轻人发生于高能量损伤(高出坠落、车祸等),老年人易发生于向前跌倒或轻微过伸伤,常见于颈椎管狭窄患者,无论损伤是否导致脊柱骨折或脱位,均可能发生脊髓中央管综合征。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大小便功能较少波及;几乎所有的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通常起自双下肢,然后是膀胱、双上肢近端,最后是受限最严重或完全丧失的手部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均有较大程度改善;因其具有上肢重于下肢的特点,研究报道57-97%的患者可独立步行;大小便较少波及,大小便均可自主排便,小便可存少量残余尿量,大便偶需开塞露辅助排出。一经诊断,建议尽早手术减压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后建议尽早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早期针对膀胱功能障碍建议尽早使用行清洁间歇导尿训练膀胱功能,必要时使用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特拉唑嗪等)、M型胆碱受体拮抗剂(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等)改善下尿路功能;参考文献:[1]Fehlings,Vaccaro,Boakye,etal.EssentialsofSpinalCordInjury[M].StuttgartGeorgThiemeVerlag,2013.[2]杨海源,唐鹏宇,罗勇骏,等.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7):673-676,共4页.[3]许光旭.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3.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脊髓损伤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给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脊髓损伤后累及系统较多,因此存在较多并发症,给其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很多脊髓损伤初期的病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还能走路吗”,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也会打个大大的问号,脊髓损伤病人到底能行走吗?肢体运动功能在伤后最初3个月恢复最明显,多数恢复持续至伤后9个月,但直到伤后12-18个月亦可出现额外的恢复。恢复步行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重要功能,部分研究人员将步行所需的运动功能要求确定为:一侧屈髋肌力大于3级,同时对侧股四头肌肌力大于3级;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期望值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脊髓损伤后有挺多因素是步行功能的有利预测因素(如下图),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就能粗略估计患者能够恢复步行功能的大概几率。恢复步行功能是众多脊髓损伤患者的梦想,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通过步行功能的有利因素进行粗略判断,可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亦能跟患者更清楚地交代预后。总而言之,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目标在于肢体功能、大小便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后期康复目标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相关并发症。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特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的退变、外伤或工作生活中反复轻微损伤导致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好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腰4/5、腰5/骶1节段,占90%以上。(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职业、体育运动、遗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相关;肥胖、吸烟等是易发因素。(三)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但可能复发。致残性腰椎间盘突出少见,仅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常康复手册:维持活动和卧床:①维持活动:在耐受范围内维持规律的日常活动并进行一定强度锻炼的重要性。适当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力下降。②卧床休息:较舒适的卧床姿势是仰卧位,在膝关节和头下各放置一个枕头,将肩部抬高。或者侧卧位,位于上方的膝关节屈曲,在两侧膝关节之间放置一个枕头;活动方式调整:活动的调整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十分重要,可减轻对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避免疼痛的加剧,患者应避免进行会增加脊柱应力的高冲击性运动,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运动;步行、游泳、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都是较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回归工作及工作场所的改造:回归工作的建议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考虑。早期回归工作岗位并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对患者是有益的。如果可以避免久坐及久站,避免搬动重物,避免旋转腰部动作,则可以继续工作。如需久坐或久站则应经常更换体位,在工作间隙少量多次地起身活动。使用提供适当背部支撑的椅子,经常对办公椅进行调整,避免在同一姿势下久坐。正确的姿势:①搬重物:搬动重物时,应下蹲,膝关节屈曲,将物体尽量靠近身体,并使腹肌维持紧张以保护腰部较弱的肌肉,防止其拉伤。②坐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腰垫和坐垫以辅助维持正确的坐姿;床垫的选择:中等硬度的床垫应是首选,对卧床时疼痛的改善及疼痛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均有较好的效果;护具的使用:腰部的护具可通过限制脊柱活动起到缓解疼痛,预防急性加重的作用,建议患者在持续工作时或一些特殊的会加重脊柱负荷的情况下佩戴使用,并注意需要定时放松。其他:建议患者避免过长时间开车;建议BMI超标患者进行减肥;建议吸烟患者戒烟;
人体最常见的疼痛是什么?牙痛?头痛?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疼痛?其实这些都不准确,最常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数量足够多,其次是它的发病率足够高;肌肉与筋膜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机构、保持姿势和人体运动功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易于损伤,可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影响人体的运动功能,亦可影响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肌筋膜损伤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是患者临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骨骼肌使人体内最大的单一器官,几乎占总体重的50%,人体肌肉数取决于细分的程度和包含的变异肌肉数量,如果肌肉内部各头、各肌腹和各部分不做单独计数,《伯尔尼公约》的国际解剖学命名委员会制定的《解剖学名词》里列举了200对,共400块肌肉,任何一块肌肉内都可能生成肌筋膜激痛点,这些激痛点会传导疼痛和导致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具有收缩性的肌肉是最易受到劳损和伤害的组织。通俗讲:数量多,用得多,易劳损,疼痛多;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s, MTrPs)于1942年首次由美国医师JanetTravell教授提出的概念,而后她和Simons一起提出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并将其写入传世巨作《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其功能障碍--激痛点手册》(Myofascialpainanddysfunction:Thetriggerpointmanual),MPS在疼痛反复发生的人群中的诊断率高达85%,且女性较男性更易受累,MPS常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但亦可以急性发作。通俗讲:发病率高,女性高于男性,可急慢发病;局部肌肉的长期超负荷或损伤使运动终板功能异常,大量乙酰胆碱经此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骨骼肌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大量钙离子经肌浆网释放,导致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肌节短缩及局部缺血缺氧,引发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减少及致敏物质释放,通过激活伤害性感受器诱发疼痛,并对自主神经产生影响,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通俗讲:终板功能异常,肌肉持续收缩,局部缺血缺氧,疼痛物质释放;目前关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如下图所示:其中针刺疗法具有创伤小、见效快、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目前的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干针和湿针,干针主要包括小针刀、浮针等,而湿针主要是指注射器针。1942年Travell等就已经使用注射针进行激痛点注射,即“湿针”。“干针”(dryneedling)一词于1947年首次以书面形式出现,“干针”最早是以对照组的形式存在,并为了区别于“湿针”得以命名,其广泛应用于MTrPs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干针”疗法最初使用的针具为注射器针头。随着干针的不断发展,融合我国的中医传统医学,目前已发展成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针具。“干针”与“湿针”有关针刺效应的机械和神经生理学机制已较为明确。①破坏异常的运动终板,降低乙酰胆碱水平;②减少外周伤害感受,降低外周神经递质浓度进而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最终降低痛觉信息传入;③激活痛觉下行抑制通路,从而降低外周和中枢敏化。与“干针”治疗相比,激痛点注射可通过所注射的物质发挥作用,激痛点注射似乎较“干针”疗法的疗效更优;不论在短期或中长期疗效的对比上,还是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激痛点注射都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湿针的疗效虽然更优,其主要借助药物的作用,在药物注射的过程中主要借助注射器针完成注射,但注射器针无肌肉筋膜松解作用;干针具有较好的肌肉筋膜松解作用,但无药物注射功能,疼痛易反复。“干”+“湿”疗法(即1+1疗法),是取长补短的方法,即达到松解功能的同时,又能达到注射功能,目前在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但目前该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即需要两次进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患者创伤,本人为解决上述问题,巧妙地将干湿疗法集中在一个针上,既达到松解+注射功能,又不增加创伤和患者痛苦,晚些会跟大家见面,为患者提供一个创伤小、疗效好、价格低的新治疗方法。
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可导致头前伸,头前伸会严重影响个人气质,给人的精神萎靡的感觉,除此之外可导致颈椎过度伸展,在这种姿势下,颈项部肌肉因处于不利的位置而出现超负荷,从而引起颈肩部不适、头晕、头痛等症状,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居家监测,是否有头前伸呢?取一把长尺,放在胸背部最突出处,测量直尺与颈椎最凹处的距离,正常距离应为6cm左右,如测量值小于6cm,考虑颈椎前凸不足,常出现在创伤之后,如测量值大于6cm,则考虑头前伸,为保持头前伸、目光平视,枕下肌群、颈后肌群、上斜方肌、头夹肌等需持续收缩,从而导致局部肌肉出现劳损,进一步引起相应的症状。我们该如何进行居家预防呢?那就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几个事来讲起。睡姿最好的睡姿是对颈椎前凸有良好支撑的硬床上仰卧(仰着睡)。注意点:①软床可使肌肉和韧带都紧张,如有可能可换坚硬的床垫,如棕榈床垫;②仰卧位时在头颈下垫一个柔软的针头,把枕头的两头拉到肩膀上,可以很容易保持颈椎的前凸;③仰卧时针头不易过高,导致颈椎过度后伸,过度后伸可致胸锁乳突肌压迫颈部血管,长时间可导致大脑缺血、缺氧;④不建议把头偏向一侧的俯卧位睡姿(趴着睡),该姿势可造成颈部的关节和肌肉过度劳损;⑤侧卧睡觉(侧着睡)的人应注意针头的支撑应位于头颈之间,而非在肩部,而且应使用可以将脊椎支撑在中间的床;开车开车时腰部要提供足够的支撑,缺乏足够的支撑可导致腰椎前凸丧失、胸部下塌、肩膀前拢、头牵伸;注意点:如座椅本身腰部无足够支撑,可把毛巾卷成卷垫在腰后或使用各种更复杂的产品;工作要选择设计合理的座椅;计算机显示器位置合适;键盘位置放置合理;注意点:①座椅应符合如下标准:椅背后倾;椅座中央略微低陷;不带滑轮;椅套结实;座椅高度应足够低,使脚能平放在地面,而椅座前沿不压迫大腿。为避免大腿下方受到压迫,必要时可使用脚踏;椅背下沿的位置应支持身体前倾时腰椎屈曲最大的部位;椅背上沿应足够高,至少高过并支持肩胛骨下角。②计算机显示器位置过高、过低或反光会造成头颈位置反常,必须予以调整。显示器如果过低,可以用电话簿垫高;如果过高,可以调节座椅高度。可使用特殊屏保减少反光;③键盘应尽量放在与膝头接近的高度。如果没有键盘桌,把键盘放在膝头比放在办公桌上好,这样敲键盘时手臂和肩不用抬高;
小明反复腰背部疼痛2年去医院就诊诊断为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但等到治疗的时候他却犯了难!因为中医科医生让他做针灸疼痛科医生让他做浮针骨科医生让他做封闭针康复科医生让他做小针刀那么多“针”,具体他该做哪个,针能治疼痛吗?跟着小明一起带着大大的问号,进一步了解医院常用的治疗针具,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知己知彼方能做到临“针”不惧。目前在医院使用的针具特别多,有注射器针、三棱针、梅花针、毫针、芒针、小针刀、浮针等,听起来都能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湿针和干针。湿针就是指能注射药物的针,以注射器针为代表,其实这个针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大家都打过“屁股针”,而且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干针是指不能注射药物的针,以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毫针、浮针、小针刀为代表。下面就代表针具进行逐一介绍。(一)注射器针发展简史:1656年3月16日克里斯多佛·雷恩使用动物的膀胱和鹅毛管做成了简易的“无针注射器”,以狗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静脉注射给药;1844年爱尔兰医生弗朗西斯·林德发明了空心金属针。1853年“现代注射器之父”亚历山大·伍德带发明了医用皮下注射器,带领人们进入了“有针注射”时代;1946年英国生产了可反复消毒的全玻璃注射器。1949年澳大利亚发明家查尔斯·罗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一次性塑料皮下注射器,迎来了属于大众的“注射治疗时代”。临床应用:目前“局部注射”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注射的药物主要有三种:①局麻药物:目前常用的局麻药主要是1%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5%普鲁卡因注射液,其中0.5%的普鲁卡因是常用局麻药中肌肉毒性和全身毒性最小的;②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为强力消炎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封闭”,是缓解起止点疼痛的有效方法;③A型肉毒杆菌毒素:其能与突触前的胆碱性神经末梢进行不可逆结合,阻断神经递质ACh的胞吐作用,能终止侵袭神经终板的运动活性从而改善局部疼痛;(二)毫针发展简史:毫针为临床常用针具,源于九针,《灵枢·九针论》中记载:“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毫针采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具有硬度强、弹性足、锋利度高等优点,其中铬镍不锈钢材质最佳。临床应用:毫针的应用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疏通经络;②调节阴阳;③调节气血。(三)浮针发展简史:1996年符仲华教授使用传统毫针治愈了一例网球肘患者,受此启发随后于1997年发明第一代浮针,后面在第一代浮针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浮针不断地更新迭代,2016年3月第五代浮针问世,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第五代浮针。临床应用:浮针目前主要应用于疼痛领域,操作分进针、退针、运针和扫散,其中扫散是浮针疗法的灵魂,扫散时结合再灌注动作,操作完成后留管可维持即刻疗效。浮针疗法具有起效快、适应症广、进针部位少、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等优点。(四)小针刀发展简史:1976年朱汉章教授使用9号注射器针头治愈了一位手外伤保守治疗患者的手部疼痛和僵硬,随后其将针灸针和手术刀进行有机结合,发明了家喻户晓的针刀,1984年“针刀疗法”的正式诞生。临床应用: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其操作特点是刺入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松解病变软组织,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具有创伤小、痛苦小、花钱少、耗时短、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广受好评。当要谈起针治疗疼痛的机理时,就不得不谈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疼痛机理:20世纪40年代Travell教授最先提出肌筋膜激痛点(TrPs)理论,该理论通俗点说就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因肌肉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后慢性迁延致“肌肉打结(肌紧张带)”,打结的肌肉上布满了“疼痛触发开关(肌筋膜激痛点)”,有些开关可自行打开,有些开关需要外力(诱发因素)打开,疼痛开关打开了后可引起肌肉局部抽痛。肌筋膜激痛点分为活化激痛点和潜伏激痛点,活化激痛点为肌肉张力增加,并有自发性疼痛;潜伏激痛点仅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加,但无自发性疼痛。这也就能解释劳累或者受凉后会出现疼痛加重,因为劳累或受凉会使潜伏激痛点活化(如下图所示)。止痛机理(气球论):激痛点活化后局部肌肉筋膜压力持续性增加,就像一个气球一样,里面压力越来越大,气球就会越来越大,气球越大患者越痛,针刺疗法会机械破坏其活化激痛点,释放气球内压力,从而是疼痛减轻或消失。(如下图所示)针能治疼痛吗?小明看了后明白,针真能治疼痛,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针在疼痛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当然,疗效好的前提是准确的诊断,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才能治标又治本。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疾病,关于它的科普满天飞,它的知识普及虽然帮助了很多人,但也耽误了很多人,因为部分腰椎间盘“假突出”当成了“真突出”来治,甚至还做了手术,可想而知手术效果是比较差的,在日常生活中,腰椎间盘“假突出”是非常常见的,远离腰椎间盘“假”突出从充分认识“臀三肌”开始。“臀三肌”是指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三块肌肉,当这三块肌肉出现病变时会出现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只有充分认识它们,才能将它们的疾患同腰椎间盘突出症辨别开来,下一步的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它们。(一)臀大肌:①起自:后髂嵴、骶骨外侧面及尾骨;②止于:阔筋膜髂胫束及股骨臀肌粗隆;③神经支配:臀下神经支配,臀下神经起自L5、S1、S2脊神经背支;④作用:伸展和外旋大腿的作用,在剧烈活动时(跑步、跳跃、爬楼梯及从坐位起立的过程)使大腿在髋关节水平充分外展,在站立行走过程中,臀大肌可限制髋关节过度屈曲,使人体在步行过程中保持立位姿势;⑤重点,敲黑板(跟疾病息息相关):“游泳爱好者的好发病变部位”“屁股翘翘主要是臀大肌的功劳,久坐可引起它松弛,穿裤子松松垮垮”“三块肌肉中体积最大,重量最大,同时承重也是最大”“臀大肌的重量是几倍于臀中肌和臀小肌重量之和”“久坐者易出现病变,除了它最表浅最容易受压,其次是它在坐位时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出现病损时,跑步、跳跃、爬楼梯及从坐位起立时会出现臀部疼痛”(二)臀中肌:①起自:髂棘前3/4;②止于:股骨大转子;③神经支配:源于L4、L5、S1的臀上皮神经;④作用:主要是外展大腿的作用,单腿站立时稳定骨盆;⑤重点,敲黑板(跟疾病息息相关):“打屁股针的位置”“屁股翘是臀大肌的功劳,翘翘的上面有个凹陷(窝窝),那是臀中肌不发达”“腰痛相关的肌肉”“臀中肌病变会出现臀中肌步态,即上身左右摇摆形如鸭子,又叫鸭子步态”“剧烈波比跳会容易损伤到”(二)臀小肌:①起自:髂棘前3/4偏下;②止于:股骨大转子;③神经支配:源于L4、L5、S1的臀上皮神经;④作用:主要是外展大腿的作用,单腿站立时稳定骨盆;⑤重点,敲黑板(跟疾病息息相关):“体积小作用大”“假性坐骨神经痛”“臀小肌和梨状肌筋膜连接紧密,出现病变时会引起梨状肌痉挛压迫坐骨神经”(一)臀大肌:(二)臀中肌:(三)臀小肌:臀大肌病变引起的疼痛很少累及大腿,臀中肌病变引起的疼痛可累及大腿中部,臀小肌病变引起的疼痛可超过膝部以下范围。总结:充分认识臀三肌,假性突出要抛离,诊断明确效果好,疼痛远去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