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肉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38/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4万,虽然在成人恶性肿瘤中占比约1%,但在恶性程度高和亚型众多是软组织肉瘤的主要特点,其亚型超过50种,而且每一种亚型之间的驱动基因又有不同,导致软组织肉瘤的靶向药物研发进展缓慢。 找到肿瘤的驱动因素,对症下药,一直是靶向治疗的核心,软组织肉瘤也是如此。 在上皮样肉瘤中,EZH2是驱动因素,使用在研药物Tazemetostat(EZH2 抑制剂),在早期临床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在未分化脂肪肉瘤中,CDK4扩增突变是驱动因素,使用abemaciclib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ALK融合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可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 上皮样肉瘤、低分化脂肪肉瘤与肌纤维母细胞瘤,都是软组织肉瘤的亚型,此外还有众多其他亚型,如果分别设计针对性的靶向药物难度非常大。因此,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软组织肉瘤的药物研发相较其他实体瘤的进展明显缓慢。 软组织肉瘤抗血管治疗所幸,科学家们寻找到一种“广谱”靶向药——血管生成抑制剂,力求一药,一网打尽! 目前,国内软组织肉瘤二线抗血管药物推荐有培唑帕尼、瑞戈非尼与安罗替尼。 培唑帕尼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2012年4月)用于二线治疗软组织肉瘤的靶向药物,其III期临床PALETTE研究显示,与安慰剂对比,培唑帕尼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mPFS:4.6月 vs 1.6月),但是总生存期(OS)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培唑帕尼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软组织肉瘤均有效,获批适应症中排除了脂肪肉瘤和胃肠道间质瘤。 瑞戈非尼的Ⅱ期临床(REGOSARC研究)数据表明,对既往接受过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瑞戈非尼对多种软组织肉瘤有疗效(对比安慰剂,PFS:4.0月 vs 1.0月,OS:13.4月 vs 9月),但是与培唑帕尼一样,瑞戈非尼对脂肪肉瘤的治疗效果不佳,且其软组织肉瘤适应症并未在美国获批。 但培唑帕尼与瑞戈非尼的软组织肉瘤适应症均未在中国获批。 2019年6月24日,安罗替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透明细胞肉瘤以及既往至少接受过含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其他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治疗。这是目前中国首个获批的软组织肉瘤靶向药物,并且安罗替尼的获批适应症中包括了脂肪肉瘤。 安罗替尼获批依据:安罗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及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靶向作用。安罗替尼此次获批,是因其临床表现优异。 在一项二线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II期临床研究中,安罗替尼有效率(ORR)为12.6%,12周无疾病进展生存率达到68.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为12个月。 在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IIB期临床研究中(ALTER0203),安罗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PFS(6.27月 vs 1.47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各亚组分析显示,安罗替尼显著延长滑膜肉瘤(5.73月 vs 1.43月)、平滑肌肉瘤(5.83月vs 1.43月)、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8.23月vs 3月)等多种亚型的PFS,对其他亚型安罗替尼治疗的PFS都优于对照组。凭借优异的临床数据,该研究结果入选2018年ASCO口头报告。 安罗替尼的未来 基于临床数据,早在今年4月,第一版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2019),已将安罗替尼列为晚期或不可切除软组织肉瘤二线治疗的Ⅲ级推荐(2B类证据),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线治疗的Ⅱ级推荐(2B类证据)。 考虑到安罗替尼现已经获批,相信在随后的指南更新版本中,安罗替尼的推荐等级会有上升。 至此,软组织肉瘤患者有了在中国唯一一个获批的靶向药物,且安全耐受,是该类患者的又一福音。 此外,安罗替尼在软组织肉瘤的主要病理亚型中都进行了探索,并积极探索一线、联合、新辅助、辅助治疗等细分治疗领域,未来可能会陆续拓宽适应症,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让我们拭目以待!
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外胚层组织植入颅骨也可能引发囊肿。比如头部遭受开放性外伤后,皮肤表面的外胚层组织(如表皮细胞)有可能被带入颅骨内,这些外来的细胞持续生长就形成了表皮样囊肿。
欢迎参加收看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引起多系统损害。外科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以下是详细内容:一、治疗目标减轻肿瘤压迫症状当神经纤维瘤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脏器等结构时,会引起疼痛、感觉异常、肢体肿胀、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例如,当椎管内的神经纤维瘤压迫脊髓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解除这种压迫,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外观畸形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常伴有体表肿瘤,导致外观畸形,如皮肤多发结节、巨大的丛状神经纤维瘤等。这些外观改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社交生活。外科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除或修整这些肿瘤,改善患者的外观。防止恶变虽然神经纤维瘤恶变的几率相对较低,但某些类型的神经纤维瘤,如丛状神经纤维瘤,有恶变倾向。对于存在恶变风险的肿瘤,及时进行外科切除可以降低恶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二、手术适应症出现症状性肿瘤当肿瘤引起疼痛、麻木、肢体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或者压迫重要器官(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影响吞咽等),且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头颈部的神经纤维瘤压迫颈部大血管或神经干,引起头晕、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就需要手术干预。影响外观且患者有需求的肿瘤对于体表明显的肿瘤,尤其是位于面部、颈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且手术切除在技术上可行、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手术改善外观。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神经纤维瘤的特殊性,可能无法完全切除肿瘤达到理想的外观效果,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怀疑恶变的肿瘤如果肿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边界不清,或者出现出血、溃疡等表现,怀疑有恶变可能时,应尽快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例如,原本缓慢生长的神经纤维瘤,突然在数月内体积增大一倍,且伴有局部疼痛加剧,这种情况需要高度警惕恶变。三、手术方式肿瘤切除术单纯肿瘤切除:对于边界相对清楚、体积较小的神经纤维瘤,手术时可以直接将肿瘤完整切除。例如,皮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的神经纤维瘤,手术中可以沿着肿瘤包膜仔细分离,尽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和神经。扩大切除:对于怀疑恶变或已经恶变的神经纤维瘤,需要进行扩大切除。这意味着不仅要切除肿瘤本身,还要切除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以确保切缘阴性,减少复发风险。比如,对于恶变的肢体神经纤维瘤,可能需要切除肿瘤累及的肌肉、筋膜,甚至部分骨组织,同时清扫附近的淋巴结。减瘤手术当肿瘤体积巨大,完全切除可能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如累及重要神经干导致肢体瘫痪)或手术风险过高时,可以考虑进行减瘤手术。通过部分切除肿瘤,减轻肿瘤的体积和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例如,对于巨大的腹腔神经纤维瘤,无法完全切除时,可切除部分瘤体,缓解对腹腔脏器的压迫。整形修复手术在切除肿瘤后,为了改善患者的外观和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整形修复手术。比如,对于头面部神经纤维瘤切除后的皮肤缺损,可以采用皮瓣移植或植皮等方法进行修复。如果肿瘤切除导致肢体肌肉、肌腱等结构缺损,可能需要进行肌腱移植、肌肉重建等手术来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四、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神经损伤由于神经纤维瘤与神经关系密切,手术过程中很容易损伤神经。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感觉障碍(如局部皮肤麻木、感觉减退)、运动障碍(如肢体肌肉无力、瘫痪)等。例如,在切除臂丛神经周围的神经纤维瘤时,可能会损伤臂丛神经分支,引起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出血神经纤维瘤血运丰富,手术时容易出现出血。大量出血可能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而且术中出血会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特别是在切除深部或体积较大的神经纤维瘤时,如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切除,可能会损伤椎管内的血管,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神经纤维瘤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且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等因素,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可能会延迟伤口愈合,甚至引起全身感染等严重后果。复发即使进行了彻底的手术切除,神经纤维瘤仍有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对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丛状神经纤维瘤,由于其生长方式复杂、肿瘤细胞可能残留等原因,复发较为常见。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并及时处理。外科治疗神经纤维瘤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治疗期望等多种因素,并且在手术前后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肿瘤科等)密切协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偶发脑膜瘤是指在因其他非脑膜瘤相关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时偶然发现的脑膜瘤。是否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一、考虑因素肿瘤大小如果肿瘤很小(一般认为直径小于1厘米),并且没有引起任何症状,许多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观察。因为小的脑膜瘤生长速度通常比较缓慢,有些甚至可能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部分小的偶发脑膜瘤在数年的随访中大小基本没有变化。相反,当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4厘米)时,由于其更有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或血管,引起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一般会考虑治疗。比如,当脑膜瘤压迫到视神经时,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干预。肿瘤位置位于大脑“静区”(即对重要神经功能影响较小的区域)的脑膜瘤,如果没有症状,观察可能是一个选择。例如,在额叶的某些区域,即使有小的脑膜瘤,只要没有引起癫痫发作或其他明显异常,暂时不治疗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肿瘤位于脑干、颅底等重要结构附近,即使肿瘤较小,也可能因为其潜在的生长会对重要神经、血管造成严重损害而需要治疗。因为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颅底的神经和血管众多,一旦受到压迫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面部麻木、吞咽困难等。生长速度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MRI)来监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如果肿瘤生长缓慢或者没有生长,并且没有症状,继续观察是合理的。然而,若肿瘤生长迅速,比如在半年内体积增长超过一定比例(如20%-30%),这表明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通常需要进行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侵犯周围组织。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严重的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无法耐受手术或其他积极治疗手段的情况,即使肿瘤有一定大小或者存在轻微症状,可能也会选择相对保守的观察策略。因为手术风险可能会对患者生命造成更大威胁。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在面对相同大小和位置的脑膜瘤时,如果有合适的治疗指征,更有可能选择积极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以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二、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脑膜瘤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例如,对于有明显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升高或神经功能障碍的脑膜瘤,手术切除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在技术熟练的神经外科医生操作下,对于大部分位置相对较易到达的脑膜瘤,手术切除率较高。不过,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伽马刀、射波刀等)和常规放射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位置特殊(如靠近重要神经结构手术风险极高)或者手术后残留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或补充治疗方法。它通过高能射线聚焦在肿瘤部位,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但是,放射治疗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脑坏死等,不过这些情况相对较少。偶发脑膜瘤是否治疗需要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速度、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治疗的收益和风险。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9日19:04主讲人:夏雯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