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婴儿在出生后6、7个月左右开始长出第一颗乳牙,以后陆续萌出,到2.5~3岁左右,全部乳牙均已萌出,共20颗。不同个体间乳牙萌出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小儿的性别、营养状况、身体素质等有关。正常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牙齿萌出时间早,营养良好,身高、体重较高的儿童比营养差,身高体、重低的牙齿萌出早。牙齿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不适。但在乳牙萌出时,小儿喜欢咬东西,如哺育时咬奶头,或将手指放入口内。这时,可给小儿一个能咬的玩具,让孩子咬玩具以便刺激牙龈,使牙齿穿透龈粘膜顺利萌出,但要注意清洁卫生。在此期间,有些小儿还会“流口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牙齿萌出时对三叉神经的刺激引起唾液分泌量的增加,形成所谓的“生理性流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因此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保持口角的干燥,预防口角炎的发生。乳牙全部萌出到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萌出前的这一段时间,随着恒牙胚的发育、牙槽骨的生长,本来排列很整齐的乳牙间大多会出现间隙。这些间隙有利于未来恒牙的萌出和排列,有研究表明:乳牙列间隙的存在与否能直接影响恒牙的排列是否整齐。也有些小儿在乳牙萌出时就出现间隙。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间隙逐渐增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小儿的饮食越来越精细,对颌骨的功能性刺激不够,常使得乳牙间隙过小,影响恒牙的排列。因此,要让小儿多吃硬的、粗纤维食物以刺激颌骨的发育。此外,在婴幼儿阶段,乳牙由于多因素作用极易患龋,而且龋齿多发,龋蚀范围广、发展速度快,短期内易转变为髓病、根尖周病甚或残冠、残根,严重影响儿童牙牙合系统及全身发育。但由于乳牙要被替换,很多人认为反正乳牙是暂时性的,坏了还会在长,而不重视乳牙的治疗和保护,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作为家长,一定要对乳牙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一方面,乳牙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健康的乳牙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一方面有助于消化,利于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会给颌、颅底等组织以功能性刺激,有助于颌面部正常发育。乳牙龋坏或缺失就会影响幼儿的咀嚼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消化吸收,导致幼儿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幼儿机体抵抗力。而另一方面,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乳牙的存在为继承恒牙的萌出预留间隙,并能帮助恒牙萌出到正常的位置,形成健全的恒牙列。而乳牙由于龋坏或缺失,其邻牙就会发生移位,乳牙所占的间隙就会缩小,其继承恒牙就会因间隙不足而位置异常。因此,重视和保护乳牙甚为重要。那么,如何保护乳牙呢?但愿以下几点对你有所帮助:(一)加强孕期的保健:乳牙的保健实际上从胎儿期就开始了,母体的营养不良或疾病会影响胎儿牙齿的发育,如母亲怀孕期间钙、磷、维生素的缺乏,可使乳牙钙化受影响,出现牙釉质发育不良而易龋坏。因此,要特别注意孕期的营养和保健。(二)尽早为小儿进行口腔清洁工作:以前的观点认为:一旦小儿有牙萌出即应开始刷牙,最新的观点却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应进行口腔清洁。婴儿自母体产出后不久,其口腔内就有细菌的定殖,而婴儿的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故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龋病又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因此尽早为小儿进行口腔清洁工作,减少口腔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可降低或延缓龋病的发生。为婴儿清洁口腔时可用指套刷等进行。(三)不要让小儿含奶头睡觉:含奶头睡觉时,小儿的乳牙被奶液尤其是加糖的奶液或其它流质饮食长时间浸泡,很容易龋坏,形成广泛的、大面积的龋坏,即所谓的奶瓶龋。(四)注意刷牙和牙间清洁:等孩子到2岁左右,家长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的刷牙习惯,但这时的刷牙更多的是游戏,让孩子逐渐习惯牙刷并掌握基本的刷牙方法,口腔清洁工作还是要有家长进行,到3岁以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刷牙,但6岁以前,家长都要进行辅助,监督孩子刷牙。随着牙缝的增大,孩子牙缝中很容易嵌塞食物,导致牙齿邻面发生龋齿,因此刷牙的同时应注意使用牙线,进行牙间的清洁。(五)定期走访牙医:这点非常重要,每隔3个月左右去看一次儿童牙医,充分利用儿童牙医的专业知识,对小儿牙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定期从牙医处获取口腔卫生宣教知识,做好小儿口腔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这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系汪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妈妈带5岁的萌萌来看牙医,可还没等医生让她张开嘴,她就哇哇大哭起来,还不停地剧烈地扭动着身体......这已经是妈妈带她看的第5家医院了,前几次,她也都又哭又闹、根本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最后都不了了之.....萌萌的妈妈觉得很奇怪,“这孩子平时胆子挺大的,打针从来不哭,可怎么一到看牙就闹成这样?”,妈妈满脸的无奈。其实,萌萌所表现出的是牙科畏惧症的一些表现。牙科畏惧症,又称为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儿童牙科。它是指牙病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的某些环节的害怕,儿童大多表现为高声哭闹、肢体乱动、焦虑不安、拒绝治疗等行为;在成人,则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肌肉紧张,心悸,出汗,高声叫喊,呼吸困难,躲避或拒绝治疗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群,牙科畏惧症的出现率从10%-80%不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因为牙科畏惧而拒绝就医以逃避牙科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健康。引起牙科畏惧的因素很多,其中牙科治疗时的疼痛已被确认为牙科畏惧的一个主要原因,对牙科治疗中可能疼痛的预感是牙科患者寻求牙科护理的主要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患者痛阈不同,对疼痛的承受力也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治疗,不同个体感受不尽相同。而这种主观上的感受较客观的牙科治疗或牙科疾病的作用要大,是牙科畏惧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传统车针钻磨产生的震动、噪音、水流和气流也是引起牙科畏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良的牙科诊疗经历、媒介对牙科治疗的负面宣传报道,周围的人谈论看牙的不愉快经历等也是其牙科畏惧产生的源泉。对儿童而言,陌生的诊室环境、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性别、年龄、父母亲是否有牙科畏惧症、父母亲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所遇牙医的操作技术及态度、或本身气质性格、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都对牙科畏惧症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牙科畏惧症的产生与多因素相关,因此其防治工作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有效控制疼痛是防治牙科畏惧的关键。临床上可以通过局部麻醉来控制疼痛,而且可以在注射前局部使用表麻以减少注射针头穿透软组织时的疼痛感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近几年来,随着材料学和龋病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操作简单、无震动、无噪音、微创的祛腐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化学机械去龋、激光去龋、空气喷磨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对龋坏组织有高选择性,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避免疼痛。与常规车针钻磨相比,这些方法均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对儿童来说,临床上还可以通过讲-示-做技术(Tell-Show-D0)、逐步适应法等让患儿了解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方法,缓解患儿因对牙科治疗不了解产生的“无知畏惧”;充分运用牙科行为管理方法,如分散注意力、正强化法、积极倾听等对患儿进行诱导和心里干预,有效缓解儿童的紧张、恐惧的心里;此外,家长诊疗态度应积极、坚决,患儿的配合意识会明显增强,如家长对牙科疾病缺乏认知,并对医生的诊疗方案犹豫不决,也会促进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形成。
儿童外伤全脱位牙的再植,简单地说就是将脱位牙重新放回牙槽窝,能在外伤后短时间内重建患儿牙合 功能,恢复美观,不失为治疗牙全脱位的一个好方法。但再植成功与否需取决于牙根表面的牙周膜细胞是否有活力,而这又取决于全脱位后的应急处理,如是否进行即刻再植、患牙保存的方法、是否即刻就诊等。尽管这些应急处理对全脱位牙的预后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但其操作并不复杂,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患者及其家长或老师对外伤知识的知晓情况。在遭遇儿童牙外伤脱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即刻再植、及早就诊 尽可能早地将脱位牙植入牙槽窝,重建牙周膜细胞的生理环境,可以大大提高牙周膜细胞的存活率,牙再植距离外伤的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即刻再植,即牙脱位后即刻植入牙槽窝,被公认为外伤全脱位牙最好的治疗方法,诸多临床研究显示脱位后5分钟内再植的牙预后最好。但在再植前,应用流水将脱位牙表面尤其是根面上的污物冲洗干净,切忌刮擦患牙根部!!再植后可咬个手绢或餐巾纸以固定脱位牙,及早就诊。2. 湿性保持 如不能进行即刻再植,则应将脱位牙保存于生理性的溶液如牛奶、生理盐水中湿性保存,没条件的可将脱位牙放置在患儿或家长舌下,以尽可能保存牙周膜细胞的活性,提高再植牙牙周愈合即再植成功的可能性。切忌用餐巾纸或手绢包裹,也不要贴身高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