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医信眼科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制定者: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因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常出现漏诊和误治的情况。自2011年国际MGD研究小组发表了MGD的系列研究报告后[1],各国均对MGD的临床诊疗给予了高度重视,针对各国的疾病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指南,使MGD的诊治愈加规范。我国MGD发病率较高,是导致干眼的主要原因。长期睑板腺病变会引起眼表的炎性反应,进而使角膜和结膜出现相应的改变,严重者出现视力下降,导致不良预后。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MGD的诊断和治疗,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眼表与泪液疾病学组根据我国MGD的临床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定出我国MGD的诊断和分级治疗的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一、MGD的定义 MGD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泪膜异常和眼表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损伤角膜而影响视功能。MGD定义中有3层含义。其一,不同于睑板腺急性感染,如麦粒肿等疾病,MGD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发病早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其二,MGD是弥漫性、多个睑板腺腺体受累的疾病,不同于局限性的睑板腺异常,如睑板腺囊肿等;其三,MGD是睑板腺分泌睑酯功能紊乱,使睑酯的质和(或)量改变,从而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进一步造成眼表出现炎性反应和损伤。 二、MGD的分类与病理机制 (一) 分类 根据睑板腺分泌状态的不同,将MGD分成两大类,即睑酯低排出型和睑酯高排出型。低排出型又进一步分为腺泡萎缩型和阻塞型(图1),其中阻塞型是临床MGD最常见的类型。 图1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分类 (二) 危险因素(表1) MGD的危险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2-3]。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眼部、全身及药物因素。 (1)眼部因素:前部睑缘炎、佩戴角膜接触镜、蠕形螨感染以及干眼等眼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 (2)全身因素:雄激素缺乏、女性停经、年龄、干燥综合征、胆固醇水平高、牛皮癣、过敏性疾病、Steven-Johnson综合征、红斑痤疮等。 (3)药物相关因素:抗雄激素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绝经后激素治疗(如雌激素和孕激素药物的替代治疗)、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以及维甲酸药物的长期应用等。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和饮食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如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屏幕[4]。 (2)饮食因素:高油、高糖饮食习惯等。 表1 各型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危险因素 低排出型 1.原发因素:如睑板腺发育障碍、年龄相关的MGD 2.继发因素:药物,睑缘萎缩,睑板腺开口萎缩,闭锁, 免疫相关性眼表疾病(如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干燥综合症、stevens-johnson 综合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手术源性、外伤、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等 高排出型 皮脂腺分泌旺盛、红斑痤疮及其相关全身性疾病等 注:同一患者的不同眼或同一眼睑板腺的不同区域,可同时发生不同类型MGD;由于睑板腺开口阻塞和腺泡与腺管萎缩,高排出型MGD后期可转化为低排出型MGD 三、MGD的临床表现 (一) 症状 MGD的症状无特异性,常与其他眼表疾病相似。主要包括以下临床症状: 1.眼干涩,尤其晨起重,下午轻。此点可与水液缺乏型干眼相鉴别。 2.眼痛、眼磨、烧灼感、眼痒、异物感、搔抓感。 3.视物模糊,视力波动,晨起明显。 4.眼部分泌物增多,晨起眼睑发黏、睁眼困难、睑缘发红。 (二) 体征 常见典型体征包括睑缘改变、睑板腺分泌异常和睑板腺缺失。 1.睑缘改变:以下变化可以单独或同时存在。 (1)睑缘形态的变化:①睑缘充血及毛细血管扩张;②睑缘过度角化;③睑缘肥厚;④睑缘形态不规整;⑤睑缘部新生血管。 (2)睑板腺口的变化:①睑板腺口异常:表现为脂帽、隆起和脂栓;②睑板腺口先天性缺乏;③睑板腺口狭窄和闭塞;④睑板腺开口移位。 2.睑板腺分泌异常:包括睑板腺排出能力异常和分泌物性状异常。 (1)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可使用睑板腺检查器(meibomian gland evaluator,MGE)进行检测。用MGE的压力模拟人眨眼的恒定压力(0.8~1.2 g/mm2),可以标准化评估腺体功能。在每个眼睑检测3个位置(鼻侧、中间、颞侧),每个位置5个腺体,共计观察15个腺体的开口,评估每个开口分泌物的状况和类型,对分泌物排出难易程度进行观察。评价标准: 0分:挤压眼睑,可见全部5个腺体均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 1分:挤压眼睑,3或4条腺体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 2分:挤压眼睑,1或2条腺体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 3分:挤压眼睑,无睑板腺腺体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 每只眼的上下睑分别进行评分记录,最高分为9分,3分及以上为异常。 (2)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 0分:清亮、透明的液体; 1分:混浊的液体; 2分:混浊颗粒状分泌物; 3分:浓稠如牙膏状分泌物。 每只眼的上下睑分别进行评分记录,0分为正常,1分及以上为异常。 3.睑板腺结构的检查:临床上主要通过睑板腺成像技术对睑板腺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睑板腺成像仪可以检查睑板腺的状况,确定睑板腺组织的缺失范围和程度。每只眼的上下睑分别进行评分记录,0分为正常,1分及以上为异常。 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根据睑板腺缺失范围进行评分。评分标准: 0分:睑板腺无缺失; 1分:睑板腺缺失比例2/3。 4.泪膜和眼表的检查:检测和分级标准按照我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 5]。 (1)泪膜破裂时间; (2)结膜和角膜荧光素染色; (3)泪液分泌量。 5.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检查:应用专业的脂质层厚度检测仪器可定量检查角膜脂质层的厚度。脂质层厚度>100 nm为正常;60~100 nm之间提示MGD的发生概率为50%;
每逢节假日,总会有一些小朋友吵着闹着要去看电影,而爸爸妈妈们也希望多陪陪宝贝儿成长。不少爸爸妈妈在看3D电影使就会疑惑了:自家宝贝的眼睛还没有发育完全,能看到3D电影的立体效果吗? 许多家长都见过小儿眼科医生在给小朋友做一个叫做「立体视觉」的检查。 什么是「立体视觉」呢?通俗得来说,「立体视觉」就是「看3D电影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看这个世界的高级的能力」。 多数家长都只知道「视力」,而这只是「基本的看东西的能力」;「立体视觉」,就是大脑把两个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统合在一起的「高级的看东西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才能戴上3D眼镜来看3D电影。 而我们的孩子们,在他们6月大时立体视觉大概接近成年人了。在下面的图片里,就是给被检查的小朋友们戴的3D眼镜。健康的小朋友,就会看到检查图册里的小圆圈、蜜蜂都浮了起来,能看到的小圆圈越多,就表示孩子的立体视觉越好。(立体视觉的数值越小越好) 如果小朋友们能看到的小圆圈不够多,那就提示小朋友是不是已经有散光、不合适的远视,或者是其他的眼科疾病了。要及时带宝宝们去专业眼科医生那里检查诊断哦。
时隔 15 年!ADA 更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南2017 年 2 月 21 日,美国糖尿病协会在 Diabetes Care 杂志上发布了最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南,内容涵盖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自然病程,包括危险因素和疾病各个阶段——从轻度非增值性病变、中度非增值性病变伴黄斑水肿、再重度非增殖性病变。 这份声明指出,自 2002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首次发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南至今,这一慢性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进展包括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病理变化;使用广角眼底照相检测临床无症状性微血管病变;以及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生长因子(VEGF)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现将这份声明中的推荐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大家收藏: 自然病程 1. 优化血糖控制,以降低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A 级证据)。 2. 优化血压和血脂控制,以降低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A 级证据)。 筛查 1. 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发病 5 年内,应寻求眼科医师或验光师进行全面、综合的眼科检查(B 级证据)。 2.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确诊时就应该寻求眼科医师或验光师进行全面、综合的眼科检查(B 级证据)。 3. 如果未发现视网膜病变证据,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每 2 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但是,如果合并任意水平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 型/2 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立即进行散瞳视网膜检查,并在此后应至少每年重复一次散瞳视网膜检查。而且,对于那些视网膜病变正在进展或已威胁视力的患者,应该考虑增加检查频次(B 级证据)。 4. 对于计划妊娠或已经怀孕的 1 型/2 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告知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有出现发生发展的风险(B 级证据)。 5. 1 型/2 型糖尿病患者在计划妊娠期间或妊娠早期应该进行眼科检查,且这些患者在妊娠各期和产后 1 年内需要注意监测视网膜病变程度(B 级证据)。 6. 虽然视网膜照相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具,但不等同代替全面眼科检查。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至少在发病初始和其后由眼科医师推荐的时间间隔进行全面眼科检查(E 级证据)。 治疗 1. 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严重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及时转诊给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眼科医师(A 级证据)。 2. 激光光凝术治疗有助于降低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和部分严重非增殖性糖尿病病变患者的视力下降风险(A 级证据)。 3. 发生在视网膜中央凹、并威胁视力的中央视觉受累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治疗指征(A 级证据)。 4. 由于阿司匹林不会增加视网膜出血风险,因此,合并视网膜病变不是阿司匹林心血管保护治疗的禁忌证(A 级证据)。
微信号:爱眼界 每晚九点,关爱眼睛 眼睛是人体活动最频繁、最为敏感的器官,保护眼睛从小做起! 你看知道吗? 人的一生有8个视力关键期,你又错过了几个呢? 第一关键期:新生儿 关注: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 新生儿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时期,尤其要当心先天性眼疾。 出生一个月后,做次眼底检查,确定玻璃体和视网膜没有先天性毛病。有眼病家族史的孩子、低体重儿、早产儿,更要重视眼睛检查。 如发现有上睑遮盖瞳孔1/2以上、晶体状浑浊,都是异常信号,要警惕。 第二关键期:2~3岁 关注: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 两三岁到六岁,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都不太容易被发现。但等到6岁以后有症状再治,疗效就差了。建议2~3岁时做一次散瞳验光,可准确筛查出是否存在这些隐疾。如果有,及时通过光学等矫正手段进行治疗。 第三关键期:学龄前 关注:眼睛屈光过度发育 坚持定期检查视力和验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检查发现没有远视,看东西也挺清楚,你是不是觉得他的眼睛很健康的?错了。“他的眼睛其实已过度发育。”视光部主任倪海龙解释,一般来说,3岁及以下的孩子有300度左右远视,五六岁的孩子有200度左右远视,10岁的孩子可能还有100度左右远视。 第四关键期:12岁前 关注:假性近视、视力矫正 倪海龙经常碰到一种情况:有的孩子视力原本不错,可假期过完,视力突然下降,父母急忙带孩子到眼镜店配眼镜。 这种做法,真有些草率。很有可能,这些孩子只是假性近视。想判断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常规的验光法不太管用,要去眼科做散瞳验光。 另外,12岁前第一次配近视眼镜,也要记得做散瞳验光。散瞳验光配合规范的主觉验光综合出的度数,往往比只用电脑或常规插片验光测出的近视度数低,也就是验光更准确,配戴更舒适。 此时也是矫正视力的好时候。8岁以上孩子近视后,可尝试角膜塑形镜。它在夜间佩戴,不是人人适合,需要全面评估近视程度、角膜形态、眼睑大小以及家长和孩子的性格依从性等,还需要经常复查,一年半左右还要重新定做更换,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耐性和决心的考验。但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帮助不小。 第五关键期:初高中生 关注:高度近视 学业压力大,可眼睛不能太“拼”。屈光手术中心主任杨亚波教授指出,近视控制得不好,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话,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黄斑变性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都可能找上门。 虽然近视1000度以下、散光600度以下,激光近视手术都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本身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已无法改变。 所以,一定得有这个意识:保持良好用眼习惯。还没近视的,很幸运,重视预防;已经近视的,弦绷紧,控制度数。 第六关键期:上大学后 关注:近视激光手术等到上大学或毕业工作了,视力已相对稳定,想摘镜可考虑做激光手术。激光近视手术很安全,但术前需严格筛查,并非人人能做。对手术者的要求有:18周岁以上,近视度数不超过1200度,排除手术禁忌症。 第七关键期:40岁后 关注:黄斑变性、青光眼、老花 如果将眼睛形容成相机,那么40岁开始,就要关注底片的问题了。除了老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青光眼甚至失明都可能找上门来。 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减少随之带来的眼睛并发症。 如果发现眼睛老花,及时配戴合适的老花镜。长时间硬撑不戴眼镜,会导致严重视疲劳并可能诱发眼部其他病变。 第八关键期:60岁后 关注:白内障 对付白内障,别依赖眼药水,最好的办法是手术。注意,别等晶体熟透了再做手术,否则会增加并发症风险。手术还可以把白内障、近视和老花问题一次性解决。 注意 小孩子的远视很宝贵 3岁开始定期做眼科检查 次的近视大会,很多专家都提到“远视储备”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都有300度左右的远视,慢慢眼球变大,眼轴变长了,远视才会消失。 其实,这种远视,医生称为生理性远视,非常珍贵。这个储备用完了,接下来眼轴继续长,就会慢慢朝近视发展。 有研究认为,亚裔近视多,除户外活动太少,也跟远视储备有关,非洲裔、欧美的孩子远视储备更宽裕。 所以,现在最新的理念,提倡给小朋友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而不是简单测个视力。 温医大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儿童眼病中心主任侯立杰解释说,3岁的孩子,应该有0.5的视力,4岁时0.6,9岁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是0.9;但是屈光度(远视)是不断变化的。 如果单纯看视力,就会觉得孩子视力很正常,但是如果看屈光,3岁时,人家有100度远视,你家孩子只有50度。 “这就是一个预警:你家孩子近视风险高,因为他的眼轴增长比其他孩子快,储备用得太快了,赶紧干预。”比如有意识地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
患者: 波前飞秒手术能治好散光吗?一般飞秒和飞秒波前到底有什么差?到底做那个比较好 更安全 哪个对以后影响后遗症更小 更安全? 检查说可以激光 我想知道真实的答案 不希望是做广告。。。。。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姜磊:波前飞秒针对~散光度数较高,具体就是角膜地形图检查来看散光需不需要用波前相差!一般准分子激光也可以治疗散光。常州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程飞秒,有的两家也是用飞秒激光做角膜瓣,再换台打准分子激光!建议检查角膜地形图查看散光和角膜表面曲率,若你已经检查可以问检查医生散光情况是否规则,对称,度数不高的话都可以 行准分子或者飞秒,波前意义不大。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小孩7岁,瞳验光:OD:+0.5DS-0.5DCx61 OS:-0.37DS-0.37DCX87 散瞳三周后检查:左右眼普查为0.8 , 验光:(R)-0.25DS-0.25DCX156 (L)+0.5DS-075DCX16 医生说是假性近视,配托吡卡胺滳眼液,晚上点一次点一个月 我想问假性近视是否可以治好,还有这个药水晚上是点一次还是点二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常州广化医院眼科姜磊:假性近视有两个版本。医学版假性近视,是指散瞳后近视度数低于50度,发病率只占近视患者的2.4%,而且可以恢复。山寨版“假性近视”,是把大多数青少年的真性近视也当做假性近视,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为此已开发出许多治疗产品——具体文章可以见搜狐网址http://health.sohu.com/20090227/n262477147.shtml你小孩7岁这个年龄的应该有+1.00DS以上远视,没有的话说明以后近视会比较早的!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多为1%阿托品或者0.5%托吡卡胺每隔五到十分钟左右眼各点一次,1个小时后验光)散瞳,之后测试视力,是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金标准”。一般情况下阿托品是3-6岁以下小孩用的,要在验光之前连用三到五天,复方托吡卡胺是6-12岁左右用的,速效的! 托吡卡胺主要用于散瞳检查,长期点有争议,有会议上专家认为不宜长期使用。点一个月应测眼压。
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10年(1979-1989)回顾性研究 G. van der Veen 引言1978年,由Worst推出了Worst虹膜爪或Lobster爪形人工晶体。最初,这种晶体仅用于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而且是作为备用品用于那些后囊膜破裂的患者。因为其良好的临床效果,它逐渐被用于囊内白内障摘除(ICCE)和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ECCE)中的人工晶体一期植入。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是通过将晶体的“爪”反向两点包埋进虹膜组织而固定于虹膜表面上。固定点位于中周部的虹膜基质,经过包埋固定,晶体便动弹不得。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正越来越普遍。到1990年为止,在荷兰已经进行了大约11,000例该种晶体植入手术。目前,虹膜爪形人工晶体占荷兰每年植入人工晶体总数的12%。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已达到约40,000例。在改良虹膜爪形人工晶体——Worst-Singh虹膜爪形晶体植入方面,印度Amristar的 Daljit Singh医生更是经验丰富。在这种改良的人工晶体中,两个固定点不是完全反向的,而是成一定夹角,这样就使虹膜组织包埋变得更加容易。该手术效果极好[10-13]。回顾性研究为了评价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的短期和长期效果,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在开展此项手术的四家医院里,虹膜爪形人工晶体主要是用于白内障患者手术的一期人工晶体植入。该人工晶体回顾性研究时间为1979-1989年。所评估患者总数为2488例,每位医生所进行的手术例数见图1。病例随访时间由3月至9年7月不等,平均3年。手术医生手术例数时间I1362’79 - ’89II506’84 - ’89III480’83 - ’89IV140’87 - ’89图1在该报告中,将对手术患者的视力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相应介绍。材料与方法为评价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的并发症,将1979-1984和1985-1989年间的手术病例分别进行了统计。之所以将二者区分开来,是因为1985年之前的人工晶体爪质量较差,晶体抛光程度较低,因此晶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所评估病例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性别’79 – ’84’85 – ’89合 计男3247931027女32711341461合 计56119272488图21979-1984图3(SEC:II期人工晶体植入;ICCE:白内障囊内摘除;ECCE:白内障囊外摘除)1985-1989图4图3和图4所示为1979-1984和1985-1989两个阶段不同年龄组植入人工晶体情况。两张图均显示,ICCE几乎都是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进行。ECCE在第二个阶段比例明显增加。在第一阶段中,二期人工晶体植入在年轻患者中相对较多,这些患者主要是外伤性白内障和先天性白内障。植入晶体类型及总数如图5所示。人工晶体植入手术’79 – ’84’85 – ’89合 计ECCE并人工晶体植入28615631849ICCE并人工晶体植入79225304人工晶体二期植入196139335合 计56119272488图5多中心研究本研究中,共有四位荷兰手术医生参加,他们进行的手术主要是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一期植入。其中,有一位医生进行的只是Worst-Singh人工晶体植入。晶体植入方法参见文献[1,2,9,14,15]。人工晶体类型’79 – ’84’85 – ’89合 计Worst虹膜爪形晶体53914802019Worst-Singh虹膜爪形晶体22447469图6结果早期(1979-1984)和晚期(1985-1989)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类型、人工晶体类型、患者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等资料如图1-6所示。标准虹膜爪形人工晶体光学区直径为5mm,有一位医生在1986年之前使用的一直是6mm光学区直径的晶体。因此在他的病例中,晶体直径并不一致。晶体的设计和抛光技术自1985年起有所改进,但自1987年后就没有了什么变化。视力为了比较不同手术方法后患者视力情况,并使结果与参考文献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采用了图7所示的病例剔除标准。总共有27%的患者被剔除研究之外(图8)。病例剔除标准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弱视糖尿病角膜病青光眼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眼底病变随访时间不足3月末次术前视力超过6个月以前视力者图7合 计剔除后ECCE18491408ICCE304214SEC335201图8早期病例和晚期病例视力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将它们合并起来进行分析。ECCE术后最佳视力1979-1989图9ECCE术后最佳视力平均为0.85,而术前视力为0.19。ICCE术后最佳视力1979-1989图10ICCE术后最佳视力平均为0.65,而术前视力为0.15。该组病例中患者术后视力较低,一部分原因是其年龄较大。SEC术后最佳视力1979-1989图11ICCE和ECCE后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后患者最佳视力平均为0.7,而术前视力为0.6。并发症该手术中,可以出现大量与人工晶体固定和定位有关的特殊并发症。对虹膜组织包埋过少,可以导致人工晶体自发或外伤后半脱位;术后眼内残留较大气泡,可以在手术后早期造成人工晶体倾斜。与晶体有关的并发症将分两部分讨论。第一部分是与人工晶体相关的并发症,第二部分是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人工晶体相关并发症并发症(%)’79 –’84N=561’85 – ’89N=1927虹膜夹持人工晶体倾斜人工晶体半脱位人工晶体复位人工晶体取出人工晶体置换0.21.13.01.6-2.10.050.20.50.10.3-图12虹膜夹持有两例患者,虹膜组织移位到下方人工晶体光学区之前。晶体的位置可以矫正,并且不会影响手术效果。人工晶体倾斜人工晶体倾斜出现在一些晶体爪没有脱位的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切开混浊的后囊膜时,导致玻璃体向前脱垂入前房。有一例患者是因为眼内气泡造成人工晶体倾斜。而另两位患者因为人工晶体与角膜相接触而需要进行晶体复位。人工晶体半脱位部分患者可以在手术后自发或外伤后发生晶体的一个爪脱位而导致人工晶体半脱位。在早期病例,主要是因为晶体爪的柔韧性,而后期病例,人工晶体半脱位主要是因为晶体爪夹持虹膜组织过少。所有脱位晶体均经手术恢复原位。人工晶体复位表中所列均是因为虹膜组织夹持过少而进行了预防性人工晶体复位的患者。人工晶体取出人工晶体取出发生于一些复杂病例中,包括玻璃体的脱出,或人工晶体居中不良,有时取出人工晶体是因为其与角膜内皮接触引起了角膜水肿。在人工晶体取出的6例患者中,4例使用的是6mm光学直径的人工晶体。自1986年起这种人工晶体就不再使用了。人工晶体置换 一些早期病例接受了人工晶体取出和虹膜爪形人工晶体重置手术。主要原因是晶体弹性爪夹持虹膜组织过少,导致晶体半脱位或反复半脱位。与手术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似。括号中内容提示患者既往有相关病史。并发症(%)’79 – ’84N=561’85 – ’89N=1927虹膜睫状体炎急性青光眼虹膜炎/葡萄膜炎角膜水肿/营养不良角膜移植全眼球炎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0.20.41.4(0.2)3.9(0.5)0.70.42.13.40.40.80.9(0.3)0.8(0.3)0.20.050.93.5图13虹膜睫状体炎当将虹膜基质误夹入人工晶体爪内时,可出现这种并发症。该并发症主要见于其中一位医生的早期病例。急性青光眼 由于瞳孔阻滞,手术后可以发生急性青光眼。几乎所有的病例均为虹膜切口太小或虹膜色素层未切穿而导致切口闭合。通过手术可以使眼压降至正常。虹膜炎/葡萄膜炎术后有26例患者出现虹膜炎。4例患者与人工晶体明确相关:1例为Worst-Singh晶体居中不良的复杂病例(早期病例),2例为Worst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病例(晚期病例),另1例为抛光欠佳的早期病例(1980),后者引起了出血性虹膜炎。穿透性角膜移植 由于角膜失代偿,对一些患者不得不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人在手术前就已经患有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全眼球炎在早期病例中,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全眼球炎。其中1例患者在手术后1月进行了眼球摘除。图13中另两个与手术技术有关的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报道如下。黄斑囊样水肿 N=83(3.2%)’79 – ’84’85 – ’89平均视力ECCE(1849)ICCE(304)SEC(335)10(3.5%)3(3.8%)7(3.6%)48(3.1%)12(5.5%)3(2.9%)0.60.60.8图14早期病例和晚期病例间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具有可比性。手术技术与黄斑囊样水肿发生之间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在晚期病例中,ICCE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较高。视网膜脱离 N=34(1.3%)例数(%)年龄(平均)间隔时间(月)视力(终)ECCE(1849)ICCE(304)SEC(335)25(1.4)4(1.3)5(1.5)63834228.318.917.90.2(N=12)0.3(N=3)?图15白内障手术和视网膜脱离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ECCE组较ICCE组为长。视网膜脱离常发生于后发性白内障进行YAG激光治疗后。该研究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也进行了相关统计。图16所列资料为需要进行治疗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百分比。该结果未超出参考文献所报道的范围(3-50%)。后发性白内障治疗 N=613(30.9%)YAG激光(%)切开(%)清除(%)合计(%)ECCE(1849)ICCE(335)23.514.33.95.71.91.829.321.8图16结论在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的早期阶段(’79-’84),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很显然与人工晶体设计和抛光技术的不完善有关。晶体的爪质量较差,因此晶体脱位风险相对较大。此外,早期的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抛光往往较差。自1985年始,人工晶体的设计和抛光技术有了改进,使晶体相关并发症风险降至最小。对虹膜爪形晶体植入手术结果的分析证实了一些鲜明的事实。虹膜爪形人工晶体相关并发症较少,并且大多可以通过正确的植入方法得以预防。该研究结果表明,虹膜爪形晶体植入可以使患者达到良好的视力重建效果,并且并发症情况与文献中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具有可比性。对并发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研究中各医生间的晶体特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完全不同。出现于虹膜夹形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虹膜组织或萎缩,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出现[2]。虹膜造影结果显示,晶体爪没有影响虹膜的血液供应,包埋处虹膜血管没有荧光渗漏(1990年2月,Kappelhof在荷兰眼科学会年会上报道了9例患者研究结果),1989年,Strobel对23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对虹膜组织唯一可见的“损害”有时可以被观察到,表现为晶体爪包埋部位虹膜的轻微脱色素。Fechner[2]和Singh[12]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患者虹膜很少出现明显的色素增殖团块。虹膜爪形人工晶体的包埋是通过按压位于虹膜皱折上方的晶体完成的,无需移动虹膜包埋镊。提拉虹膜组织到晶体爪内很容易造成虹膜断离,本研究中后者的发生率为0.5%。被包埋虹膜组织应达到1mm,较小的虹膜桥往往会导致晶体自发或轻度眼外伤后半脱位。研究证实,进行虹膜切除是必要的。如果虹膜切除不恰当,很容易发生瞳孔阻滞。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手术经验对其有一定影响:因瞳孔阻滞而造成急性青光眼发作的早期病例数是晚期病例的4倍。晶体的位置偏心可导致虹膜夹持:虹膜组织移动到人工晶体光学区之前。当晶体偏心时,可以造成虹膜桥和角膜之间的粘连。隆起的虹膜桥可以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保护角膜内皮,使之避免与人工晶体接触。前房的变浅仅是使虹膜桥与角膜组织间相互接触。虹膜爪形人工晶体可用于多种情况,如ICCE或ECCE后的一期或二期晶体植入、三联手术以及眼外伤等[2,9,12,14,15,16]。虹膜爪形人工晶体也很适用于儿童患者的二期晶体植入。由于眼球的发育,可以很容易进行人工晶体的置换。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较小型号的晶体。在对超过500例的儿童使用虹膜爪形人工晶体后,Singh发现只发生了很小的并发症[10,11,13]。虹膜爪形晶体的固定原理已经被负度数人工晶体采用,用于有晶体眼高度近视的治疗[3-8,17]。总结对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后视力和并发症进行研究后发现,该手术仅可出现少量不大能预防的并发症,包括:*晶体半脱位,由眼外伤造成;*晶体倾斜,由纤维条索形成、虹膜和残留晶体囊间粘连或玻璃体脱入前房造成。对已经掌握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医生来讲,虹膜爪形人工晶体植入是安全的。参考文献1. THE IRIS CLAW LENS OF WORST – J.J. Alpar, P.U. Fechner. In: Intraocular lenses, Thieme, New York 1986, page 328-3352. DIE IRISKLAUEN-LINSE – P.U. Fechner Klin. Monatsbl. Fur Augenheilkunde 1987, Vol. 191, page 26-293. KUNSTLINSE ZUR KORREKTUR DES PHAKEN KURZSICHTIGEN AUGES – P.U. Fechner. Die Kontaktlinse 1989, Vol. 1, page 22-234. A NEW CONCAVE INTROCULAR LENS FOR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 P.U. Fechner, J.G.F. Worst. European J. for Impl. Refr. Surgery 1989, Vol. 1, page 41-435.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BY LENS IMPLANTATION INTO PHAKIC EYES – P.U. Fechner, G.L. vd Heijde, J.G.F. Worst. Am. J. of Ophthalmology 1989, Vol. 107, page 659-6636. INTRAOKULARE LINSE ZUR MYOPIEKORREKTION DES PHAKEN AUGES - P.U. Fechner, G.L. vd Heijde, J.G.F. Worst. Klin. Monatsbl. Fur Augenheilkunde 1988, Vol. 193, page 29-337. SOME OPTICAL ASPECTS OF IMPLANTATION OF AN IOL IN A MYOPIC EYE - G.L. vd Heijde. European J. for Impl. Refr. Surgery 1989, Vol. 1, page 245-2488. OPTISCHE KONSEQUENZEN DER IMPLANTATION EINER NEGATIVEN INTRAOKULARLINSE BEI MYOPEN PATIENTEN - G.L. vd Heijde, P.U. Fechner, J.G.F. Worst. Klin. Monatsbl. Fur Augenheilkunde 1988, Vol. 193, page 99-1029. DE IRIS CLAW LENS: EEN LENS MET TOEKOMST – L.I. Los, J.G.F. Worst Dialoog 1990, Vol. 2, page 24-2810. WORST-SINGH IRIS CLAW LENS IN CHILDREN – D. Singh. Capri-IOL Congress 198611. FECHNER’S INTRAOCULAR LENS – D. Singh. In: J.J. Alpar, P.U. Fechner, Thieme, Stuttgart- New York, page 32912. CORRESPONDENCE ON THE IRIS CLAW LENS – D. Singh. European J. for Impl. Refr. Surgery 1989, Vol. 1, page 285-28613. CATARATTE TRAUMETICHE ED IMPIANTO DI LENTI INTROCULARI – J.G.F. Worst In: L. Buratto: Chirurgia extra capsulare della cataratta e impianto di lenti intraoculari da camera posteriore. Liberia Fogliazza Milano 1987, page 493-50214. IRIS FIXATED LENSES: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 J.G.F. Worst. In: P. Percival: A color atlas of lens implantation, Wolfe Publishing, London 199015. INDIVIDUELLE BEHANDLUNG DER IATROGENEN UND TRANMATISCHEN APHAKIE – J.G.F. Worst, P.U. Fechner. Erster Kongress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Intraokularlinsen-Implantation, Giessen, 6-7 Marz 198716. REFRACTIVE SURGERY FOR HIGH MYOPIA: THE WORST-FECHNER BICONCAVE IRIS CLAW LENS – J.G.F. Worst, G. vd Veen, L.I. Los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严重的,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多见于40-70岁的人,近几年,年轻人患视网膜脱离呈上升趋势。视网膜是眼内一层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信息的重要组织,位于眼球内的底部。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原发性的就是指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发病的原因与年龄、遗传、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等有关;继发性的网脱多由外伤、眼内组织局部严重发炎、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引起。 视网膜脱离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有: 1、近视眼:近视眼易于产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离。近视眼周边视网膜的脆弱性,又有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很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2、无晶体眼:白内障手术伴有玻璃体并发症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3、年龄:老年人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变性:有些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性降低了视网膜的粘着力,抗牵引力降低。 5、外伤:在挫伤中,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穿孔性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后期玻璃体增殖可导致牵引性网脱。 二、视网膜脱离有哪些症状及危害? 视网膜的脱离是有早期症状的,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有: 1、飞蚊与闪光:出现最早。中老年人特别是高度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大量飞蚊、某一方位持续闪光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 2、中心视力下降:后极部的视网膜脱离,视力急剧下降。周边部早期脱离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同样在高危病人有视力下降时应详细检查眼底。 3、视物变形:当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后极或后极部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尚有视物变形。 4、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时,部分敏感患者可发现视野缺损。 视网膜脱离是严重致盲的眼病,可导致眼球萎缩。 三、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1.近视眼,特别是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 2.老年人,特别是玻璃体变性和液化的过程中。3.一眼发生过视网膜脱离,另一眼也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4.合并眼部其它疾病:眼部外伤、玻璃体出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5.内眼手术(如白内障摘除)史、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史的患者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视疲劳的临床研究周建强 冯伟常州市眼耳鼻喉医院 213001 Clinical efect of 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 on asthenopia after LASIKZhou Jianqiang Feng WeiEENT Hospital of Changzhou city , Changzhou 213001 ,Jiangshu Province, ChinaAbstractAim: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 for asthenopia after LASIK.Methods:100 eyes of 50 cases were given 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 to treat asthenopia,compared with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100 eyes) of asthenopia and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Result:in one and two weeks after LASIK, 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 were more effective compared with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Conclusion: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 are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reatment asthenopia after LASIKKeywords:Esculin and Digitalisglycosides Eye Drops;LASIK;asthenopia摘要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视疲劳的疗效。方法:运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病人50例100只眼,以视疲劳的自觉症状及眼调节幅度为观察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术后一周及两周时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组较对照组主观症状及眼调节幅度有明显改善。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视疲劳安全有效。关键词: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LASIK,视疲劳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在临床上,我们常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视物模糊,视觉疲劳[1]等症状。据报道,此现象和术后调节需求的变化有关[2],也和患者自身单眼调节幅度有密切联系[3]。调节幅度越大,视近物就更加舒适;凋节幅度越小,视近不适的症状就越明显。目前lasik术后的治疗主要以激素及人工泪液点眼为主。它们并不能改变眼的调节能力。因此对术后视疲劳并没有明显的疗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所含的洋地黄和七叶亭苷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眼的调节能力。本研究主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运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患者主观症状及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用于治疗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可行性。现讲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行lasik术的患者共100例200只眼。随机分入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组50例100只眼,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18~38岁。对照组50例100只眼,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18~40岁。最佳矫正视力均>0.8.其中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用氟美童及倍然点眼液点眼4/日,持续一周。一周后予玻璃酸钠点眼,持续一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眼液点眼,持续一周。1.2 研究方法①屈光度的测定:采用日本Topcon8100型电脑验光仪和主觉验光相结合确定屈光度。②屈光手术:用Nedik EC-5000完成标准Lasik手术 ③单眼调节幅度的测定:让患者单眼阅读眼前40 cm处比其最佳视力视标大1行的视标,逐渐增加一0.25 D负镜片直至视标第一次出现持续性的模糊,此时所加的负镜片为单眼的正相对调节幅度。加上一2.5 D的补偿屈光度(检查距离40 cm),即为单眼调节幅度。④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评分:施图伦组和对照组在术后一周,术后两周和1月进行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调查,计累积总分为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得分,具体评分办法见表1。 表1 视疲劳评分表症状出现频率经常 有时 偶尔 无近读困难眼胀 头痛眩光 3 2 1 0 3 2 1 0 3 2 1 0 3 2 1 01.3统计方法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t检验。2 结果2.1 单眼调节幅度变化比较术后一周治疗组单眼调节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两周治疗组单眼调节幅度仍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一月时两组的单眼调节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调节幅度的比较(D)(x±s)组别 N 术后一周 术后两周 术后一月治疗组 50 8.53±0.46# 8.89±0.45# 9.17±0.31##对照组 50 7.85±0.42 8.40±0.39 9.12±0.26#与对照组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2.2 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术后一周时治疗组疲劳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周到术后一月两组间近距离工作疲劳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比较(D)(x±s)组别 N 术后一周 术后两周 术后一月治疗组 50 3.32±1.49# 3.18±1.88## 2.84±1.96##对照组 50 4.84±2.43 3.34±1.49 2.82±1.69#与对照组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3 讨论调节是人眼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由睫状肌收缩改变晶状体屈光力而产生的使近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的能力。当睫状肌极度收缩时,晶状体变至最凸,眼的屈光力最大,所产生的调节也是最大的,此时的调节值称为调节幅度。Lasik术后由于患者屈光状态突然发生改变,调节需求随之变化,因此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视物模糊,视觉疲劳等症状。本研究通过运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和常规治疗对比发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地缓解Lasik术后产生的视疲劳。其原因主要考虑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洋地黄和七叶亭苷,二者均为血管活性药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变性。其治疗眼疲劳与其药物成分有关。洋地黄具有激活色素上皮酶的作用,使其吞噬感光细胞外节物质功能增强,增加代谢产物运出,增加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利于感光细胞功能恢复,这可能是用药后视物模糊、重影首先缓解消失的原因;洋地黄还可以改善睫状体血流,增强睫状肌收缩力,增加了调节功能,使近点近移(视疲劳者近点远移),从而缓解调节性或肌性眼疲劳,这可能是该药治疗视疲劳的主要机制。七叶亭苷可减少毛细血管阻力、改善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增加视网膜的血流量,利于眼疲劳的缓解。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缓解视疲劳有一定的作用,且长期使用未出现不良反应。使临床多了一种治疗视疲劳的途径,但由于观察病例有限,其相关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1]李凤鸣,主编.中华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13[2]Steven E W .mallagemenI of COllllnoiq complications[J].Cornea,1998,17(4):459—467.[3]马小力,刘汉强,马长荣,等.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J].眼视光学杂志,2002,4(3):141—14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我国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下者其发生率为35-39%;病程5—10年者为50—56.7%,10年以上增至为69—90%。如同时全身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血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者,则发生率更高。病程20年Ⅱ型糖尿病者,口服降糖药,其发生率为60%,注射胰岛素者为84%。可见现有的降糖药并不能降低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能否随糖尿病的控制而好转或退行尚有争议,但有较高血糖水平的病人,即严重的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其视网膜病变更为严重,这一点已很少被怀疑。不少学者认为,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全身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对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进展和减轻病情肯定是有益的。 目前国际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诊断以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主要手段。对于轻中度非增殖性早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00mg/日和羟苯磺酸钙500~1000mg/日,可能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益的,但必须密切随访,因为其发展成增殖性的危险性非常大。眼底激光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临床实验证明光凝治疗在2个方面对该病的发病过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导致新生血管退化并阻止它们再生;二是减少黄斑水肿。前者是针对增殖性病变而言,后者是针对非增殖性病变而言。对于重度非增殖性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或视盘出现新生血管,应立即作全视网膜光凝,以防止新生血管出血,降低恶化的危险,减除失明的威胁,防止并发症,光凝后应作定期随诊和复查,若有新的病变出现,可考虑追加光凝治疗。 对合并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以挽救视力。一般认为,广泛玻璃体出血3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吸收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术。但临床实践证明,延期手术是很不利的,对新近严重玻璃体出血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其恢复好的视力的可能性比延期手术要大得多。原因可能是防止出血机化、粘连、牵引导致视网膜尤其是黄斑区的扭曲或脱离。如果在玻璃体出血之前已发现新生血管及纤维增殖比较广泛,更应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机最好在出血后半个月到1个月。对于无玻璃体出血但已有严重的增殖性病变或涉及黄斑区的视网膜脱离,也可行玻璃体切割术,目的是解除牵扯,眼内电凝或光凝破坏新生血管,眼内注填充物将脱离的视网膜复位。 糖尿病患者一般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眼睛变化,很少去眼科检查。一般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旦发生,即为伴随糖尿病的终身并发症。当患者发现视力有变化时,再去眼科检查,常常眼底已有了病变,往往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眼科专家呼吁:内科医生与眼科医生密切合作,对已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及时并定期接受眼科检查,如发现病变,及时治疗。建议:未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6个月到1年检查一次眼底,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每1~3个月检查眼底一次,并作预防性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半月到1月到眼科诊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