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一、对于病程短、症状轻的的早期患者休息最重要,可先采取休息、局封、物理治疗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保守治疗;可采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于中立位,不建议穿戴夹板支具工作,会过分牵伸手内部肌,因此,一般的建议是白天不固定,晚上将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平时可热敷理疗或轻柔按揉患处,禁忌手指的反复抓握动作;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二、对于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目前方法主要为开放性腕横韧带切断术与内窥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
有些人认为在做过种植牙手术后,就不必太过注意,这是不对的。种植牙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跟术后的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决定着种植牙的使用寿命。所以想要获得理想的牙齿种植效果,这些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止血及消肿==== 【√ 要】术后咬紧压在手术创口的棉纱。30 分钟后吐出,在此期间尽量少吐口水。术后24小时内局部冷敷,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24小时后改为热敷,加速淤血消散。 【√ 要】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手术后可有一点肿胀和缺血变色,这些情况很正常,不表明有感染或其他问题。睡觉时,把头部垫高一些,即使这样,仍将发现在第2天起床时伤口有明显的肿胀,一般手术后第1天开始水肿,手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手术后第3天开始消退。如第3天肿胀继续加重,则有可能继发感染,应查明原因,作相应的局部处理及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X 不要】尽量避免用舌舔种植体或愈合帽。术后尽量不要吸烟饮酒。 【X 不要】一般手术后2周内非特殊需要,尽量不戴修复体。实在没办法,必须戴修复体的患者,也只能戴美观修复体,而不能戴功能性修复体,避免压迫创区。 ====术后饮食==== 【√ 要】术后当日进半流或全流食(如:鸡蛋花、牛奶、肉汤、鸡汤、粥等),4-7天后根据恢复情况,可食用软质食物(如:面条、面包、松软的米饭等)。 【X 不要】3个月内避免用种植牙咀嚼硬糖、干果、骨头等需要用力过度的食物。 ====口腔卫生==== 【√ 要】术后2小时即可适量进食饮水,食物不宜过热。之后餐后可用漱口液轻轻漱口,防止口内食物残渣残留,每日3次以上,直到缝线拆除(一般为术后7-10天)。 【X 不要】术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及用清水频繁漱口,因为过频漱口可能导致创口渗血。一周内不要刷种植牙区域。 ====关于用药==== 1. 术后一般仅有轻微的隐痛或不适,不需服用止痛药,但如果敏感或感觉局部较疼痛,术后当天可以加用止痛药,如果正常情况下,手术24小时后,不再会有持续的疼痛感觉。 2.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对于简单的种植手术(种植体数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身体恢复良好),术后给与口服抗生素,复杂的种植手术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诊== 1. 如果有明显出血,并且经以上简单处理后仍然不能控制或有任何不适,应立即给医生打电话咨询或到医院就诊。 2. 下颌种植术后5-6小时仍有下唇麻木、局部出血明显时,应及时复诊。 3. 术后5-6天术区又出现疼痛,可能出现感染,及时复诊对症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变得逐渐迟钝,难以接受新的知识或记住一些关键的事情;对于特定人群来说,这种持续性的认知障碍将变得十分严重,并最终导致痴呆症的发生。那么如何有效预防痴呆症呢?小编整理了相关研究进展,分享给各位!与大家一起学习! 【1】研究发现老年人锻炼身体可以预防痴呆 许多研究表明,身体锻炼似乎有利于预防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和痴呆。现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全球首例研究中探讨了运动如何影响脑部代谢。 为了进一步提升现有的身体活动对大脑的积极影响的知识研究状况,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老年学家和运动医师已经研究了正常运动对60岁以上85岁以下年龄组的脑代谢和记忆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他们的结论是:定期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脑代谢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当前的“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报道,他们通过评估运动相关参数,心肺适应度和认知能力,彻底审查了SMART研究(老年人运动与代谢,MRT研究)的所有参与者。此外,使用磁共振断层扫描(MRT)和磁共振光谱(MRS)来测量脑代谢和脑结构。经过这次检查,参加者在12周的时间内每周骑三次运动自行车。 30分钟的培训课程分别适应每个参与者的表现水平。程序结束后,再次检查参与者,以记录这种身体活动对脑代谢,认知表现和脑结构的影响。 【2】The Lancet:9类生活小贴士帮助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新闻阅读:Nine things that can affect whether you get dementia –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them 一般来讲,痴呆是随着年龄老化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然而,根据最近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一篇报道,三分之一的痴呆症事实上是可以避免的。在这项报告中,研究者们分析了一系列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且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于指示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方式的调整会降低人们患痴呆症的风险。 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独特的降低痴呆症风险的关键因子,研究者们总共总结出了九类,其中包括:儿童时期的教育水平、身体锻炼、社交活跃性、吸烟与否、听觉下降、抑郁、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肥胖。对于这些因子来说,如果能够控制得当,那么将有效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对此,研究者们提供的建议是:尽早地开始学习,实时监测自己的血压(45岁以前),尽早戒烟,多向亲朋好友询问自己的听力是否出现问题并及早就医,多进行户外运动,积极社交,控制体重以及血糖水平。 痴呆症是全球化的大问题,随着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痴呆症的患病风险也逐渐升高。目前已经有4700万人患有痴呆症,而到了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15亿人。 【3】Transl Psychiat:体育锻炼真能防止痴呆? DOI:10.1038/tp.2017.135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于防止老年化后认知能力下降以及痴呆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今,来自Goethe大学的研究者们则首次发现了体育锻炼对于大脑代谢活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大脑的作用,研究者们检测了60名志愿者在进行常规的运动后,大脑代谢以及记忆力的变化。这些参与者年龄位于65-85之间。结果表明,常规的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够有效促进大脑的代谢活动。 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杂志上,研究所囊括的志愿者则均来自SMART项目(Sport and Metabolism in Older Persons, an MRT Study)。作者对参与者的运动相关参数、心肺功能以及认知能力进行检测,并且利用MRT(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以及MRS(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的手段检测了大脑的代谢以及结构的特征。 【4】防止痴呆,选有糖饮料还是无糖饮料?这是个问题! doi:10.1016/j.jalz.2017.01.024 doi:10.1161/STROKEAHA.116.016027 近日发表于Alzheimer's & Dementia和Stroke杂志的新研究表明,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大脑体积缩小和记忆力下降。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饮食中含有高糖量对健康不利,而且还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新陈代谢紊乱,肝损伤和高血压。许多人选择无糖饮料,认为无糖饮料是比含糖饮料更健康的替代品。但是这些无糖饮料也与代谢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而代谢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 有大约4000个30岁或30岁以上的人参加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 (FHS)。通过分析该研究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探讨了含糖饮料的摄入如何影响脑容量、认知功能和记忆。大约有3000个年龄45岁以上的人随后被监测到发生中风。近1500个年龄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被评估有患痴呆的迹象。 【5】维生素B12可以增强脑力,防止痴呆! 新闻阅读:Researchers study benefits of vitamin B12 in Marmite 一项新研究表明酵母也许可以增强脑力,甚至可能对抗痴呆。 来自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说酵母中高浓度的维生素B12可以增加大脑中GABA的浓度,这种物质被认为可以保护人体免患一些神经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癫痫等。 维生素B12在产生大量健康血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前还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12还可以帮助缓减疲劳、帮助集中注意力以及帮助记忆的功能。 但是众所周知维生素B12难以被肠道吸收,而缺乏维生素B12与一系列神经疾病有关。 但是如果你不想每天都吃一勺酵母,健康专家BetterYou为你准备了可以补充维生素B12的Boost Oral Spray。 【6】JAMA Neurol:补充维生素E并不能防止痴呆 doi:10.1001/jamaneurol.2016.5778 根据一项最新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研究,单独补充或者一起补充维生素E和硒都不能防止无症状老年男性患痴呆。 由于氧化应激和痴呆信号通路相关,因此近年来兴起了使用抗氧化剂治疗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兴趣。 这项使用维生素E和硒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试验(PREDViSE)开始时招募了7540名老年男性,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补充相关物质,最终有3786名男性同意接受进一步观察,他们接受以下试验方法:补充维生素E、补充硒、二者都补充、或者接受安慰剂。 据研究作者、肯塔基大学Richard J. Kryscio博士所说,试验结果发现四组人群老年痴呆的患病率(325/7338,4.4%)无差别。 这项研究的缺陷在于从随机临床试验转向队列试验过程中失去了约一半的试验者。同时作者认为,对这些补充剂副作用的宣传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7】Nature子刊:揭示咖啡因等24种化合物阻止痴呆症的潜在机制,促进大脑中的酶NMNAT2产生 doi:10.1038/srep4384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鉴定出24种化合物(包括咖啡因)有潜力增加大脑中的一种经证实抵抗痴呆症的酶的水平。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3月7日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creening with an NMNAT2-MSD platform identifies small molecules that modulate NMNAT2 levels in cortical neurons”。 此前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发现了这种被称作NMNAT2的酶的保护效应。论文共同通信作者、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文理学院教授Hui-Chen Lu说,“这项研究可能有助开发出增加大脑中这种酶水平的药物。” Lu和她的同事们发现NMNAT2在大脑中发挥着两种作用:一种保护功能,保护神经元免受应激的伤害;一种“分子伴侣功能”,抵抗错误折叠的tau蛋白。由于老化,错误折叠的tau蛋白会在大脑中堆积。这项研究是首次揭示这种酶的“分子伴侣功能”。 【8】什么?睡眠时间越长,患痴呆风险越高? 来自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数据表明每晚持续睡眠超过9个小时的人群在10年内患痴呆的风险是睡眠时间为9小时或低于9小时的人群的两倍。这项新研究发表在Neurology上,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间更久的人群大脑体积更小。 由于美国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群数量的增加,研究人员认为美国阿尔兹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患者数量会越来越多。据估计到2025年,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人约为710万。 研究人员统计了一大部分参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的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了这些参与者是否患上痴呆,包括由于阿尔兹海默症导致的痴呆。随后,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睡眠时间数据与患痴呆的风险数据。 【9】预防老年痴呆的六种方式!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变得逐渐迟钝,难以接受新的知识或记住一些关键的事情。对于特定人群来说,这种持续性的认知障碍将变得十分严重,并最终导致阿兹海默症的发生。 目前治疗阿兹海默症的药物效果并不理想。99%的药物都没有通过临床检测,不过,如今我们找到了能够降低患病风险的其它办法。 来自Neurotrack公司的CEO,Elli Kaplan团队正在启动一项线上的诊疗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他们目前的记忆状况。另外,该公司还提供了一些能够有效降低认知水平下降的措施。 饮食要合理 2. 保持活跃 3. 减缓压力 4. 保持良好的睡眠 5. 维持社交 6. 阅读、玩耍以及其它能够刺激大脑的方式 【10】J Gerontol:喝咖啡能抑制痴呆症?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咖啡因和痴呆症预防之间的关联,研究者发现,65岁及以上女性咖啡因的高水平摄入或和机体患痴呆症或认知损伤的可能性降低直接相关。 这项研究中包含了6467名女性个体,研究者对个体进行了10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高于261毫克的个体患痴呆症的风险能够降低36%,这种水平等同于每天摄入2-3杯咖啡的量(8盎司/杯)、5-6杯黑茶的量(8盎司/杯)或7-8罐可乐的量((8盎司/罐)。研究者Ira Driscoll教授说道,虽然我们并不能直接阐明较高水平的咖啡因摄入和认知损伤及痴呆症发生率降低直接的关系,但通过后期深入的研究我们或许就能够更好地阐明咖啡因摄入对机体认知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本文研究不仅是站在预防的角度上来研究,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痴呆症和认知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
我国是个高血压大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估计2.6亿人患病。 其中,1.3亿人不知道自己血压高;剩下1.3亿“知情者”中,有3000万没有治疗,治疗者中有75%的血压没有达标。更且,民众对高血压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观念,常让医生头痛。 一、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凭感觉用药 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因此,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估计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二、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都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损害时再用药,那时,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三、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 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四、只服药、不看效果 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不关注自己的血压值,不定期测量血压,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 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五、自行购药服用 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有些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是“好药”,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有些人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自行购药服用,这些做法都是盲目性的,有害的,也不安全。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医生的判断、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六、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有的患者希望依靠输几天液达到降压的目的。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需要静脉点滴降压药以快速降压外,一般的高血压不需要输液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平常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长期坚持规律地口服降压药并综合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必要时降糖、降脂、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七、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有些人认为血压高了,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导致危险、必须快速降压外,其他情况下血压并不是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4~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性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对老年人而言。 八、相信“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 高血压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 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干扰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非常有害,有的人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命。 九、高的那个血压(收缩压)高一点没关系,因为低的血压(舒张压)正常比较重要。 舒张压和收缩压一样重要。尤其50岁以后,收缩压比舒张压更重要。 过去有舒张压比收缩压重要的说法,认为低的血压不超过90 mmHg就不算高血压。但研究调查显示,年龄超过50岁的高血压病人,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收缩压比舒张压更重要。 高血压究竟要控制在多少才理想? 根据最新标准指出:要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应将血压控制140/90 mmHg以下,对于已经有糖尿病或肾脏病的患者要求更严格,应控制在小于130/80 mmHg。 十、高血压药吃愈少颗愈好,副作用也少得多。 不一定。现今高血压治疗趋势,的确偏向一天吃一次长效型药物,但多数高血压病患需要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达到理想血压值。 高血压药物进步快速,选择慢慢释放药效、一天吃一次的长效型降压药,可以增加病人长期服用意愿。而大部份高血压患者需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 有些病患常抱怨吃了降压药,出现头晕、干咳、脸红等副作用。最好在下次就诊时告诉医生,因为降压药种类繁多,真有不适,医生可以改处方,千万不要自己停药。
牙齿矫正时,由于矫正装置的干扰,给刷牙带来很多不便,但是在矫正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又及其重要,不仅预防其它牙病的发生,而且还有助于矫正效果。除了按正常的刷牙方法清除牙齿颈部和咬合面的污物外,还需针对性的对某些部位认真仔细地刷。 按照牙医的建议,备好特殊的牙刷,如专用牙刷和小儿牙刷等。 下图中彩色阴影和“→”部分是需要改变牙刷方向特别注意清洁的部位。 (1)托槽周围和弓丝下 (2)牙齿拥挤矫正时 (3)戴有带环的磨牙 (4)弹簧周围和拔牙的间隙 正畸患者刷牙,最关键的是要刷干净托槽(粘在牙上的铁片)和牙龈之间的半月形区域,这里是所有问题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掌握正确的刷牙的手法就能轻松的清洁这个区域。 刷上牙的时候,将牙刷刷毛45度斜向下,放到托槽的上方和牙龈之间的部分,横向轻轻反复颤动,不要动作太大,每次刷3个牙左右的距离为宜,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刷毛太硬的牙刷,以免戳伤牙龈。刷下牙的时候则相反,刷毛45度向上,放在托槽的下方和牙龈之间的部分。 刷咬合面和牙齿的舌面因为没有矫正器影响,和平常一样。 都刷完之后,还要用一把牙间刷,或者用牙刷剪去所有的刷毛只留最后两束,专门用来掏钢丝下方刷不到的区域,将他们也清理干净。 原则上每次吃完东西都必须刷牙,睡觉前当然也需要刷一次,所以4次是最少的需要了。
我们经常在门诊会遇到一些人诉说手部到下午就出现手指麻木、疼痛,尤其是拇、示、中指明显,活动后或干活时可稍缓解,休息后明显,尤其是夜间不是睡不着就是被麻醒,起来甩下手腕就会舒服点,有的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中风”了,或常被当作“颈椎病”,但颈部MRI等检查又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效果不明显,这个我们要考虑可能患上腕管综合征了。也是现在俗称的“鼠标手”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也是手外科医生常进行手术治疗的疾患,常见于手工劳作者或每天长时间的接触、使用电脑的人,据统计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可能与女同志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那什么原因引起腕管综合征呢?就是在手腕这个地方有9条肌腱,还有正中神经,通过一个管,就叫腕管,这个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腕横韧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相对狭窄,没弹性,正中神经位于最浅层,直接处于腕横韧带下方,因手腕各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引起腕管炎症、体积变大或外伤、肿物等引起容积变小都会压迫里面经过的正中正经。正中神经是支配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拿东西、摸东西的感觉。它一压迫以后首先感觉是麻木,疼,难受,出现木木的,拿东西,摸东西木木的;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大鱼际肌肉萎缩,大鱼际肌是拇指的主要肌肉,其麻木萎缩会引起拇指不灵活,与其他手指对捏的力量下降甚至不能完成对捏动作。如果出现上述这些症状需到医院手外科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明确诊断,患了腕管综合征也不要过于紧张。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1、对于病程短、症状轻的的早期患者来说休息最重要,可先采取休息、局封、物理治疗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保守治疗;可采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于中立位,不建议穿戴夹板支具工作,会过分牵伸手内部肌,因此,一般的建议是白天不固定,晚上将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平时可患处热敷理疗或轻柔按揉,禁忌手指的反复抓握动作;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2、对于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目前方法主要为开放性腕横韧带切断术与内窥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切口小,创伤小,可以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问题。 目前,使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文献很多,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医源性神经损伤,视野欠佳,不能辨别解剖变异,松解不充分以及费用较高等。如果视野不充分,应改为切开手术。也有一些医生则认为小切口切开减压手术也是“微创技术”,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率。腕管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多数病人是因手腕部活动过度所致,对于这类原因引起的病人预防工作是有意义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发病前预防而且还在于症状缓解后预防复发。1、手及腕劳动强度大时应注意劳动间期休息防止腕部正中神经持续性受压,中年女性在劳动中更要注意这一点,另外在劳动前和劳动后放松腕部充分活动腕关节有助于防止腕管综合征的发生。2、经常实用鼠标或键盘的,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是避免发病的最佳预防。键盘应放置在身体的正前方中央位置,手以持平高度靠近键盘或使用鼠标,可以预防腕管受到损伤;手腕应尽可能平放姿势操作,既不弯曲也不垂直。3、注意避免劳作中洗冷水、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伸屈用力,注意局部保暖。4、对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的病人要注意防止复发,要避免长时间手腕强度较大的活动。5、因外伤所致的骨折脱位病人如有手指麻木疼痛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时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本文系柯建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2.00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心电图、胸部X光片;(6)头颅CT扫描。2.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2.预防感染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3.根据手术后引流时间,手术后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3-5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酌情考虑全麻。2.手术方式: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3.钻孔置硬脑膜下持续引流。4.术后保持硬脑膜下持续引流,观察性状及记量。(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1.术后回病房,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平面20cm,观察性状及记量,继续补液。2.术后1天复查头颅CT。3.每2-3天切口换药一次。4.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或根据引流量和头颅CT复查情况酌情延长引流时间。5.拔除引流管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化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6.术后7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十)出院标准。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体温正常。2.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切口愈合良好后,予出院。(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适当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2.术后因血肿粘稠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血肿残留、血肿复发等情况,可适当延长引流时间。3.对于个别术后复发、钻孔引流效果不佳或无效者,应施行骨瓣开颅血肿摘除术,适应证:(1)血肿内容物为大量血凝块;(2)血肿壁厚,难以切开引流或引流后脑组织不能膨起者。4.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5.住院后伴发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肺炎;支气管镜 支气管灌洗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1. 1+5 R56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中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与转归。现回顾性分析29例重型颅脑损伤并VAP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经纤支镜灌洗在重型脑损伤并VAP的应用价值。1 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收治资料完整的行机械通气48h且无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慢性内科疾病重型脑损伤(GCS10.0x109/L);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5. VAP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机械通气48h后先用无菌吸痰管在气管深部吸痰送细菌培养,后采用纤支镜(OlympusBF-P20型)吸痰及灌洗,纤支镜常规消毒,在持续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调节呼吸机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在气管导管和呼吸机环路间连接Swivel adapter(美国产一聚乙烯Y形接头),下端接气管导管,一侧端接环路,另一侧端为单向瓣,可容纤支镜进入,保证纤支镜外径小于气管导管内径2~3mm以上,对照胸片发生感染部位行支气管灌洗,每次注入生理盐水30ml,收集液体送常规细菌培养,以细菌数104cfu/ml为阳性。如出现心律失常和SaO2
“医生,我手痛得厉害,为什么不立刻给我手术!?能不能尽快帮我安排手术?!”“医生,我家孩子摔得厉害,如果不立刻手术会不会耽误!?还要等多久才能手术?!”这种骨折后要求立刻做手术的患者在骨科太多了。如果医生没有马上手术,而是让病人进行检查、消肿等等,患者或家属会误认为是医生或医院的刁难或者怠慢。但实际上,真的不是这样!01骨折后为什么不能立刻做手术?1、骨折早期,保持肌肉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更重要。在骨折早期进行治疗时,主要的目标是保持患者的肌肉张力和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临床实践也证明,等软组织消肿后再进行手术,能减少软组织的坏死几率,更易于进行手术,患者也恢复得更快。2、骨折后立刻手术等于二次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脚扭伤了会我们都知道,不肿起来。而骨折之后,软组织损伤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肿胀在1-3天内达到高峰,这时候采取手术治疗,对血管、筋膜、肌肉等组织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组织的血液循环受影响,会导致肿胀进一步加重。在骨折损伤+手术双重刺激下,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损伤,很有可能因为肿得太厉害导致手术中切口没法缝合,或者勉强缝合后过几天出现皮肤坏死,增加感染、钢板外露、多次手术的风险而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骨折来医院后已经有肿胀了,这个时候医生为了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患者后期痛苦,先采取制动消肿治疗,然后再手术。3、术前检查必不可少。首先,常规手术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友病患者需要给予输注凝凝血因子,把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传染性疾病检查等;对于下肢骨折,还要检查下肢血管彩超,看看有没有形成血栓;对于老年人骨折,在手术前还要进行心、肺功能检查,判断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和代偿功能。如果检查中出现问题,必须通过内科会诊,进行调节。另外,骨折的同时可能会伴有胸腹部头部的隐匿性损伤,比如说肝脾包膜破裂等,如果骨折之后不进行详细检查立刻就进行手术,很容易出危险。02不立刻做手术骨头会长歪吗?什么时候做手术最好呢?其实,骨头长得没那么快,临床结果显示:伤后两周内手术对骨折愈合及术后康复没有影响。对于骨折后不能立刻进行手术的患者,医生一般的做法是先是给予简单的处理,比如石膏外固定、支具外固定、皮牵引或是骨牵引。当然,手术也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可能因为骨折开始生长连接后增加手术难度。骨科医生会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骨折时间做一个综合评估,从而制定一个合适的手术时间。一般来说,骨折引起的肿胀在1-2周内会消退,这时医生会建议进行手术。手术时间最晚不会超过三周,原因在于三周是"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的分界线,三周后骨折部位周围的组织粘连会使手术的难度增加,从而影响治疗效果。03哪些骨折必须进行手术?1、受伤6小时以内无明显肿胀的闭合性骨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急诊手术。2、对于开放性骨折在6-8小时以内者,肿胀严重可能影响患肢血运时或严重创伤使患者血管神经遭到损伤,这时就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另外,开放性骨折极易导致感染以及各种并发症,为了保留肢体功能,需要立即手术。3、骨折导致骨间膜室综合征的。骨折部位不停出血,引起骨间膜室压力增高,超过静脉血压并阻断静脉回流,使受伤部位越来越肿,最后压力超过动脉血压,使瘀滞的血液无法流出,这时就需要切开骨间膜室,重建肢体血液循环。4、高龄患者在24-48小时以内手术,比72小时以后手术的死亡率要低。这是因为,超过72小时以后,肺部感染等很多并发症就出来了。而高龄患者尽早做完手术之后可以获得,就可以减少很多并发症。04骨折后的应急处理1、止血、包扎(1)若为轻度无伤口的骨折,尚未肿胀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进行冷敷处理,使用冰水、冰块或者冷冻剂敷住骨折部位,防止肿胀。(2)对有伤口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可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压迫,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环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3)若遇到骨折端外露的情况,应继续保持外露,不要将骨折端放回原处,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2、固定1)应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固定不宜过紧。(2)若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将伤肢绑在身上。3、转运脊柱、腰部及下肢骨折的患者必须用担架运送。在搬运伤者前,需确认伤者的情况,不能搬动或者挪动伤者患处,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在下肢骨折的后期门诊随访时,会有病人问起:”为什么我的骨头都长好了,怎么还有点跛脚?“ 这要是在古代,不说骨折,就是下肢受个伤都容易跛脚。哪怕是近代,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在战斗中负伤痊愈后,也是手杖相随。这被爱惜羽毛的张将军视为逆鳞。敢有提”瘸子“者,必怒目相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生对这种现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骨折本身造成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韧带等不可逆的损伤。二是骨折病所致。三是伤后保护性步态没有纠正。 针对第一情况,可采取的措施不多,很多时候需要用支具进行辅助行走。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辅助支具正飞速发展,高位截瘫的自行行走支具也已问世。 而后二项才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应对的。 所谓”骨折病“:是因为骨折及其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关节肿胀僵硬、功能障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骨关节固定综合征的疾病。而我们的正常行走需要灵活的关节、能提供足够力量的肌肉。因此,在骨折发生后,就要开始防治骨折病,尽可能减轻”骨折病“的程度。 经过手术和固定后的骨骼需要适当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肌肉力量和提升关节灵活性。我们医院采取的是MDT诊治模式(多学科协同),因此,从一开始我们的医生、护士,就会和康复师一起指导病人的功能锻炼。但是,骨折后疼痛有时还是令人生畏的,因此,病人的功能锻炼很多时候会达不到标准。也造成”骨折病“不同程度的发生。(锻炼方法,以后我根据不同部位分章解说) 保护性步态是怎么形成的呢?当骨生长一定程度,可以下地行走时,人们总是会小心翼翼的,这时健侧承担起主要的休重。 其后,虽然伤腿对体重的承担越来越多。但不经刻意纠正,很难达到两侧平衡用力。这就产生了跛行。 如果真发生了跛行。我们就需要进行步态训练。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来逐步恢复行走能力的过程。步态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恢复关节活动度:骨折后,关节活动度会受到限制,导致关节僵硬。需要进行关节主动或被动拉伸,来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2)增强肌力:骨折后,患肢的肌肉会出现萎缩现象,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尤其是伤腿的力度,逐步达到伤前的肌力。(3)改善平衡能力:骨折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平衡能力会受到影响。平衡能力的恢复不仅能更好的行走,还能降低跌倒的风险。(4)提高信心:骨折病人在骨折后,容易出现担心患肢骨骼不够坚强,而不敢用力的问题。家人的鼓励可以极大的提高病人的信心。 在各种步态训练中,由医生定期指导和评估是最正规的方法。在此之外,推荐给大家简单、方便两个动作,有空时就可以锻炼。 一、金鸡独立(伤腿承重)通过这个动作的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伤腿的力量,还可以锻炼平衡能力。同时,极大的提高了病人对伤腿的信心。这个要求太高,是瑜珈术。二、直线猫步(交叉步)在地上找一条直线,用上面的行走姿势沿直线行走。当能走得又快双稳时,步态应该基本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