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是通过检测胃黏膜细胞分泌的酶类、激素、黏液、胃酸、感染性反应因子等物质综合评估全胃黏膜的功能状态、感染情况、病变部位。目前,胃黏膜“血清学活检”主要有反映胃底黏膜分泌功能状态的PGⅠ、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及其抗体(IFAb);反映全胃黏膜分泌功能状态的PGⅡ、PGⅠ/PGⅡ比值、黏蛋白;反映胃窦部黏膜分泌功能与胃生理负反馈调控变化的胃泌素(Gastrin);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及其抗体,HP病毒抗体是反映胃黏膜外源性感染的指标。目前主要受广大学者关注的指标是PGⅠ、PGⅡ、胃泌素17(G17)、H.pylori。芬兰学者Sipponen首创四位一体联合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和H.pylori-IgG来全面评估胃的功能状态并进行胃癌与癌前病变的筛查,日本、韩国运用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方法已经在筛查早期胃癌取得了一定效果。胃黏膜“血清学活检”作为一种快速、简单、有效、依从性好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选用简单、方便、经济、实效具有良好依从性的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筛查早期胃癌,再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采用精准的染色胃镜检查,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染色内镜序贯筛查方法容易被高危人群接受,能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高危人群中,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学价值。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多局限于粘膜层,病变实质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粘膜特异的再生以致粘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董智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董智平一、慢性胃炎致病因素1. 饮食因素:高盐、缺乏新鲜蔬菜水果2. 物理因素: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 3. 化学因素: 浓茶、咖啡、酒、十二指肠液反流 4. 自身免疫: 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 二、引起慢性胃炎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1.吃过凉的食物;吃过辣、过咸的食物;暴饮暴食;吸烟、酗酒2.长期熬夜、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三、慢性胃炎临床表现1. 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2. 少数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3. 自身免疫型胃炎有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四、治疗药物u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思密达、前列腺素E u 抑酸剂:PPI、H2受体拮抗剂u 吸附剂:达喜(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吸附胆汁。u 胃动力药物:胃复安、多潘立酮、西沙比利 五、个人如何养胃?1.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严格遵守2.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3.面食可以养胃,作为主食4.足量蔬菜水果类5.饭后不宜运动,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6.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六、慢性胃炎食物选择1、主食可选用软米饭、面包、馒头、包子、馄饨等。2、牛奶、奶油、淀粉、蔬菜、煮熟瘦肉等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适于高酸性胃炎病人。3、浓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较高的食物,能强烈刺激胃酸分泌,适于低酸性胃炎病人,而不适于高酸性胃炎病人。4、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黄瓜、西红柿、土豆、菠菜叶、小白菜、苹果、梨、香蕉、橘子等比较适合胃炎病人食用,而芹菜、韭菜、黄豆芽、金针菜等含纤维多的食品宜少食。5、为防止便秘发生,宜经常选食一些有润肠通便功能的食物,如琼脂(洋菜)制品、果子冻、蜂蜜、果汁、菜汁等。6、酒精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并能损伤胃粘膜防御机制,故应忌酒。七、养胃小方:材料:粳米50克、大枣10个、莲子20克。 做法:1.莲子用温水泡软、去芯,粳米淘洗干净,大枣洗净。 2.三者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开后,文火熬煮成粥。 3.根据个人口味调味后早晚食用。 功效:养胃健脾,还可防治缺铁性贫血。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开展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88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为17.7%。无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主要缘于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同时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也与“年龄老化”存在密切关系。当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患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很生态过程,自己坦然面对就可以了;另一观点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随时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精神备受紧张,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及生活。那么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究竟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机体受到不同病因作用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其他如酗酒、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自身免疫、药物及饮食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慢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称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这种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感染率有关,而且与感染的Hp的毒力、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有关。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部分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化生性萎缩指胃固有腺被肠化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非化生性萎缩则指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您需要遵从医嘱,采取积极措施,实施有效干预。应尽快对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个体化调整。虽然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某些饮食摄入与慢性胃炎症状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且亦缺乏饮食干预疗效的大型临床研究,但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胃炎治疗的一部分。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均属感染性疾病,应行Hp根除治疗,而且均应常规行Hp复查,评估根除治疗的效果。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后者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性反应、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促动力药如盐酸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等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联合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并可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伤。针对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应用消化酶制剂,提供充足消化酶,以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缓解相应症状。消化酶制剂种类较多,我国常用的消化酶制剂包括米曲菌胰酶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胰酶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多个中成药可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甚至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如摩罗丹、胃复春、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等。根据中医证型对每个患者要进行具体地辨证与辨病,实行病证合参个体化治疗。一般多数情况下,肝郁气滞证常有抑郁易怒等情志变化、胃肠运动功能失调、胆汁反流等改变,则给予舒肝解郁理气导滞与心理疏导抗抑郁、调节胃肠动力、结合胆汁等相结合的治疗;肝胃郁热证多有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糜烂或散在出血点,则给予清肝泻热、和胃止痛与护膜生肌、消炎止血相结合的治疗;脾胃湿热证多有显著充血水肿糜烂和Hp感染,则给予清热化湿、和中醒脾与抑酸护膜、抗菌消炎相结合的治疗;胃络瘀阻证常见萎缩、癌前病变和陈旧性出血,则给予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与改善微循环、抗癌止血相结合的治疗;脾胃虚寒证常表现胃黏膜炎症缓解,胃肠功能低下,体质虚弱,则应给予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与护膜生肌、增强功能相结合的治疗;胃阴不足证常有充血水肿或兼少许糜烂及萎缩性病变,则应给予养阴健脾、益胃止痛与抑酸消炎、逆转萎缩相结合的治疗。反复或持续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为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潜在因素。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和所含的必要营养素,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食物等快餐食物,过多摄入食盐,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的可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应定期行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对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一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实此标本并非来源于癌旁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总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千万不要恐慌,但要保持适度警惕。建议找专科医师进行充分评估,给予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一般均可以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