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胆囊炎的病因有很多种,临床上分为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可分为有症状胆囊结石和无症状胆囊结石。 结石性胆囊炎一般占90%,这是因为胆结石和胆囊炎互为因果关系,一旦发生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以嵌顿到胆囊颈部或胆管内引起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发生浓缩。而高浓度的胆汁可以刺激胆囊壁,引起化脓性的胆囊炎,同时,可以促发胆道细菌逆行,形成细菌感染性胆囊炎。 非结石性胆囊炎通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因为胆囊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胆汁排出障碍,且糖尿病更容易让细菌滋生继发感染,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甚至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有症状胆囊结石一般都需要手术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术后也不会复发。而无症状胆囊结石,如果伴有胆囊息肉、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结石大于1-2厘米且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腺肌症、胰腺炎发作、糖尿病等情况下,也是需要手术的,因为有癌变风险或诱发其他并发疾病。有些多发小结石如小于5毫米的,有时会掉入胆总管引起急性胆管炎,也应警惕。 建议平时多注意饮食,少放油,避免高脂饮食。活动量少,不进食,则不利于排空胆汁,导致胆汁浓缩形成结石,因此多活动也很重要,据我临床观察,这点在躺床时间久而且禁食的病人尤为明显。所以,三餐规律饮食,调整饮食结构,不久坐,一般就不会发生胆囊结石。
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病人询问,彩超发现胆囊结石,医生建议切除胆囊,但病人要求保胆,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能保胆,保胆是否有意义呢?上面是某个40岁病人术前的彩超,发现胆囊单发结石,并且同时有腹痛,要求保胆取石。保胆手术做完了,1个月后因为再次右上腹闷痛返院复查彩超,结果如下图:胆囊内再次形成泥沙样结石也就是胆泥,病人十分后悔保胆,“早知道切除就好了,现在又疼痛受苦”。所以,对于有症状或者说有疼痛发作过的胆囊结石病人,切不可保胆,因为治标不治本。胆囊结石病人往往胆囊壁毛糙、胆囊浓缩分泌胆汁功能差,使得再生结石率非常高。并且本身功能就不正常,就像烂掉一块的苹果继续放冰箱,不可能保鲜只有更烂。那么,保胆取石是否可行呢?现在的观点是,对于无症状的或者说从未有痛过或右上腹不适的30岁以下的年轻病人,彩超提示单发结石、胆囊壁不厚、无胆囊炎表现的,可以尝试保胆,但这是并不是医学主流观点,也没有多中心临床大宗数据统计。医生必须严格筛选合适病历,否则强行保胆则害处大于好处,病人选择做此类手术必须做好复发后再次手术的思想准备。然而切除胆囊是否对身体有影响呢?首先,胆囊切除手术在国内外已经有30年历史了,根据大数据统计,术后病人并未发生消化道严重影响。其次,切除胆囊并不是没有胆量了,这是两个概念,没有任何联系。胆囊就像个葫芦,每天上千毫升的胆汁是由肝胆管分泌和排泄的,只有一小部分进入胆囊储存,大部分都是走向胆总管进入小肠。当胆囊切除后,胆汁不经过胆囊而是直接排入胆总管和小肠去消化食物,所以并不会损失什么或者消化功能丧失,胆囊的功能被肝内外胆管取代,对消化并无影响。这是解剖和生理机制决定的。
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肝硬化病人,每半年到一年随诊,及时发现和微创手术治疗小肝癌效果才好。顺带附上病人的暖心感谢话语??
(一)如果乙肝病毒DNA阳性超过正常值,但是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的话,一般不需要抗病毒,但有以下这样的情况是建议抗病毒的: (1)30岁以上,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家族史。 (2)通过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有创)或肝硬度检测(无创)有明显炎症或者纤维化的。 (二)如果ALT增高且大于2倍参考值上限的,合并乙肝病毒DNA大于10的5次方(即>20000U/ml),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我们引进了最先进的荧光腔镜系统,通过注射ICG吲哚菁绿,在病人肝癌位置显影出荧光,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肝组织而精准切除病变肝组织,在我们原有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基础上,加用荧光显影技术,使得此类肝手术安全性更高,解剖更精细,让病人治疗效果最大化。今天这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术中注射ICG染料,完美的显影肝左右叶分界,手术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