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成年人中房颤患病率为1.6%,其中43.8%是新诊断房颤,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增加、既往心血管病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发生血栓栓塞、心脏衰竭等并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52万脑卒中患者由房颤引起。病例概况患者范先生,男,70岁,因“反复头晕、心悸10天余”入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治疗,门诊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房颤、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约10年,口服降压药控制。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血压3级(很高危)”,收住心外科后,经彩超+左心功能测定显示:左、右房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冠脉造影显示存在冠脉病变。手术过程7月29日,由梅举院长主刀,为患者成功施行了梅氏房颤消融术治疗,该手术是在全胸腔镜下,应用消融钳对左心房进行透壁隔离消融,使房颤转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同时切除左心耳,以避免血栓形成及防止卒中的发生。术后情况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现恢复良好,症状改善。梅氏房颤消融术是如何治疗房颤的?房颤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心脏射频消融术和外科迷宫手术。 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效果显著,且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随着射频消融技术及微创外科的发展,双极射频消融钳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房颤消融手术中,可在全胸腔镜下应用消融钳进行消融治疗。2005年,Wolf教授发明了微创迷宫手术,在左右两侧胸壁上各打3个2厘米的孔就可完成左右肺静脉隔离手术,同时切除左心耳。2009年,梅举教授独创梅氏房颤消融术,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如下优势:1、手术所用消融线是在内镜下使用消融钳完成,消融线精确、透壁、完整,达到理想治疗效果。2、术中同时切除最易形成血栓的左心耳,大幅度降低因房颤而形成血栓及发生栓塞的风险。3、从心外膜去除自主神经节等影响房颤发作的主要因素。4、仅需在左侧胸背部打3个1~2cm的小孔即可完成,创伤小,不影响身体美观。5、术中患者无需接受X射线照射,安全性较高。
上海老年报 2016年6月9日“健康·医疗”版面“专家门诊”版块刊登无论是患者临床症状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房颤在未来数十年都可能成为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亟待解决。房颤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有很多:中风、心力衰竭、猝死等。如果忽视房颤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会非常大。1、中风 这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有效收缩功能,难以将血液推入心室而造成血液在心房内淤滞,从而使得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在左心耳。心房内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就会导致外周动脉血管的栓塞,尤其以脑血管栓塞最为常见,所以,房颤患者患中风机率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6~8倍。研究表明,房颤引起的缺血性中风占所有中风的15% ~ 20%。中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心力衰竭 房颤发作时心率忽快忽慢及严重心律不齐,会导致心房缺少有效的收缩,而代之无效的不协调收缩,心跳极不规则,心室充盈不完全,心排血量显著减少,心脏功能降低约30%左右。这些无效收缩不仅不能将血液排出到动脉里去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反而要消耗心肌的能量,因此时间长了,必然引起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明显降低。3、猝死 18%的室颤和3%的室速由房颤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诱发,而室颤和室速占到心源性猝死的80%左右,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2 ~ 4倍。4、房颤合并感染 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及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多种因素,使得房颤患者容易并发各种呼吸道感染。一旦房颤合并感染,将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荷,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近年来,针对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不少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提高房颤的治疗效果,达到精准化的消融,我们不断进行着探索。微创房颤消融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只需在单侧胸腔操作,消融线连续、透壁性好,同时可消融心外膜自主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切除左心耳,明显提高了消融效果,创伤又小,为孤立性房颤患者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微创外科手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对某些部位无法进行有效消融,于是想到与导管消融技术“杂交”,取长补短,以提高单次治疗成功率。“杂交”消融技术必须手术技术高超的房颤外科医师和导管水平一流的心电生理医师密切配合,一般先行微创外科手术,继之做导管消融。最近18个月以来,该技术已在国内治疗了30余例复杂性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为5 ~ 19年,术后效果都不错。“杂交”治疗适合复杂的持续性房颤、既往导管消融失败、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等患者。(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2月5日,国际大咖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外科主任GlenVan Arsdell教授、华西医院心外科主任安琪教授一行5人来我院交流访问。多伦多儿童医院的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水平和学术地位世界领先,Glen教授外科手术精湛,本人有幸在该中心进行Fellow培训3年,跟随Glen教授参加手术,并参与术前术后的诊疗。 访问团队在学科带头人梅举教授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我科,一起讨论目前在监护病房中的永存动脉干REV手术、法四合并肺动脉闭锁一期根治手术、主动脉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后的3例患儿病情,Glen教授对我科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给予充分的肯定;此外,当天一例微创腋下切口房缺修补患儿也于术后2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Glen也高度评价了该微创、快通道(快速康复)治疗方案。 随后,团队就合作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TOF-Life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该研究预计纳入全球2000例法四手术患者,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期望找到更合理的手术策略。该研究项目的另一成员为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团队,该团队有强大国际多中心研究背景,在新英格兰杂志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会议开始后加拿大流行病学专家Sara博士首先介绍了该研究进展,目前已经有12个国家19家医院参与,超过500例病人顺利入组,研究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数据采集上的挑战。随后,该研究我院负责人朱家全主任也将我科的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双方就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探讨了解决方案。双方一致表示,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合作,将该研究继续高质量的推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造福更多患儿。
热烈庆贺CSTCVS 2017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于11月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圆满召开!本次年会以心血管外科、胸外科、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为主,交叉学科为辅,就各亚学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我科有多位主任医师在会议上进行了发言。梅举主任担任主持人梅举主任在会议上发言丁芳宝主任在会上发言李国庆主任在会上发言朱家全副主任在会上发言汤敏副主任在会上发言欢迎新老朋友,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扫码关注
11月9日,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重磅发布「2017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之患者最信赖的科室」。我们科室——新华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均进入前十名,可喜可贺!(转自:丁香园,需要其他科室榜单的,可自行从网上搜索)这是全国首个通过追踪分析患者的互联网行为,得出的专科影响力榜单。通过分析主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248亿次患者点击、1.6亿次医患交流数据,客观还原了互联网时代患者就医选择的新趋势,绘制了一幅全新的医疗地图。有别于学术型榜单,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从患者角度出发,关注患者的选择及反馈。榜单涉及26个专科领域,好大夫在线为该榜单提供数据支持。以下为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公众号二维码
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一、致广大房颤患者及家属的一封信尊敬的房颤朋友们:您们好!您知道吗?房颤是一种致命性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发生房颤时,心跳频率可达300-500次/分,心脏失去正常舒张与收缩活动能力。中国房颤患病人群众多。据统计,成年人患病率接近0.7%,房颤患者超过1000万。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虽然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但临床上中青年患房颤的也不少见。房颤导致的不良后果十分严重,它不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它还明显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风险。房颤病人的脑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7倍,这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30%的房颤病人有心功能减退而最终导致心衰发生;另外房颤的快速心房率可导致室颤致患者突然死亡——猝死,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4倍!面对这么触目惊心的房颤不良后果,那我们如何去预防与治疗房颤呢?如何处理与房颤发生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亢和肺部疾病等?房颤的手术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手术应该微创化、结局要恢复窦律、术中同时切除左心耳,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心功能、预防心衰发生,同时又切除了左心耳,避免了其血栓形成与同风的发生。房颤的最佳手术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心内膜消融与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不能处理好房颤、而仅封堵左心耳是否能解决房颤致心衰的危害?这些问题会在咨询、讲座中为大家一一得到答案。为了使更多人真正认识房颤,及时、规范地进行预防与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于6月5日下午在新华医院举办房颤防治大型公益咨询讲座活动,心胸外科主任梅举教授率领专家团队将为您进行细致讲解,进行现场面对面答疑,并为部分房颤患者免费作心超检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 二、微创外科治疗房颤技术及效果1、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技术十分安全、有效。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更有五大优势:首先,外科手术时所作肺静脉的隔离线精确、透壁、完整,成功率高,其总体治疗费用低;其次,外科治疗能在术中切除最易形成血栓的左心耳,大大降低了因房颤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近来的研究发现,切除左心耳可避免血栓形成,而且也可提高房颤的治愈成功率;因为有9%左右的房颤直接起源于左心耳。第三,心外膜自主神经节、marshall韧带等影响房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亦可在手术中同时去除;第四,医患双方均无需经历导管消融术中长时间的X射线暴露,也无放射性损伤及其潜在性的危害,无大量造影剂应用而产生的肾脏损伤;第五,所有操作均在心外操作,不会导致心内膜的损伤以及由此带来隐性脑损伤。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梅举教授独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技术(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外科超微创方法仅需在左侧胸壁上作2个2厘米的小孔,治疗可在2小时左右完成,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是减少了的手术创伤,单次成功率达93%左右。作为国际上最早发明并进行超微创外科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新华医院梅举教授已对近900例房颤患者施行超微创外科消融治疗,是目前我国完成该手术例数最多的医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术后永远与房颤“告别”,微创手术十分安全,至今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切除了左心耳,所有患者,包括房颤复发的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左房有血栓形成及血栓脱落引起的中风。2、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治疗房颤心内膜、心外膜消融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如果能有效地将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消融技术结合,采用同期“杂交”手术,取长补短,治疗房颤时可能会取得“1+1>2”的效果。进行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同期“杂交”治疗房颤,结合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技术,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基本可以在手术台上终止房颤,使得单次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接近100%。同期“杂交”手术特点:1、外科的消融线所形成的连续、透壁、完整的损伤确切持久,这是房颤治疗成功率的决定性因素;2、左心耳切除,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因房颤而导致血栓形成的和栓塞的风险;3、心外膜迷走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消融,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房颤维持的“土壤”;4、从心内膜进行电生理标测验证所有外科消融线路的消融效果,必要时补充一些消融的漏点;5、完成微创外科不能完成的左房碎裂电位的消融,二尖瓣、三尖瓣峡部及界嵴等部位消融,直至恢复窦性心律。微创外科/导管同期“杂交”技术,基本完成了目前房颤治疗领域所公认的全部消融和治疗措施,因而是目前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治疗模式。我们于2015年应用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例难治性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术中终止了患者的房颤。近来我们已应用此先进技术治疗了病程6-19年的难治的、持续性房颤病人60余例,术中均终止了房颤,经过长期随访,术后仅2例复发,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技术与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中心开展“杂交”手术治疗房颤,持续性难治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前景会更加光明。——·——·——·——·——·——·——·——三、梅举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2013)。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RPA医院心血管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血管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亚洲分会会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临床医师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从事心胸外科专业30余年,2009年发明了全胸腔镜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手术术式(梅式微创房颤术式),国际领先;2014年在国内独创了微创心外膜/心内膜一站式“杂交”消融技术,在治疗房颤上取得了优良的效果。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加房颤消融、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加房颤手术的专家。已施行各类心血管手术10,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有关房颤治疗最新技术获上海市2016年医学科技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本。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课题6项,教委课题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已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1名。
房颤治疗最有效技术,免除患者心衰和中风——新华医院房颤防治大型公益咨询讲座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旨:房颤——微创手术、恢复窦律,预防心衰、避免中风时间:2017年6月5日(星期一),下午13:30-16:30地点:新华医院19号楼,6楼示教室联系电话:25078041;25078042;13524688357主办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热烈欢迎广大房颤、心律失常患者及家属前来参加讲座咨询!现场赠送患教资料。对现场查出可疑心律失常者,免费作心电图或心超检查。新华医院房颤防治大型公益咨询讲座议程安排第一部分:健康知识讲座13:30-14:30房颤的危害与心衰 汤敏教授认识房颤与脑卒中 马南教授房颤的抗凝处理 丁芳宝教授房颤微创外科或杂交手术—最新的有效治疗技术 梅举教授第二部分:公益答疑、咨询和免费检查14:30-16:00梅举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梅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2013)。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RPA医院心血管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血管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亚洲分会会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临床医师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从事心胸外科专业30余年,2009年发明了全胸腔镜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手术术式(梅式微创房颤术式),国际领先;2014年在国内独创了微创心外膜/心内膜一站式“杂交”消融技术,在治疗房颤上取得了优良的效果。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加房颤消融、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加房颤手术的专家。已施行各类心血管手术10,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有关房颤治疗最新技术获上海市2016年医学科技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本。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课题6项,教委课题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已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1名。
4月25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的2016年度(第十五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我院梅举教授领衔的 “心房颤动微创外科治疗新策略”项目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梅举,马南,姜兆磊,汤敏,丁芳宝,沈赛娥,刘浩,黄润共同完成。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内房颤患者有1000多万,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4倍、卒中发生率高达健康人的5倍,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项目组创新的房颤微创外科消融术,手术创伤小、消融损伤线完整、透壁,治疗房颤效果满意。 该项目历时近10年。1.创新发明了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房颤消融手术(梅氏微创消融术):应用单侧左胸径路,减小了手术创伤,术中用消融钳完成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损伤线,以及两侧肺静脉间的透壁消融连线。提高了单纯性房颤的治愈率及远期防卒中效果。2.在国际上创新性开展了微创右胸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钳消融治疗合并房颤的手术,减小了创伤,提高了瓣膜手术效果及房颤的治愈率。3.创新性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同期完成房颤及冠脉搭桥手术。在不用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下同期完成冠脉搭桥术和房颤消融术,减小了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本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主要论文20篇,其中9篇SCI。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外胸心外科权威杂志JTCVS、ATS、Innovation(Phila)、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上。发表的该项技术论文获得2012年度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协会最佳论文。研究成果30余次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报告。举办全国性大会1次,全国性学习班6次,培训班20余次,参加人数累计2000余名。主编专著:《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获发明专利2项。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17个省市、20余家三甲医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研究生10名。
日前,由我院心胸外科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脏瓣膜病微创外科治疗的基础与进展》、《超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房颤》两项学习班在我院举行。本次学术活动主要围绕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微创治疗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微创外科治疗这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梅举主任向各位同道详细介绍了他在国际上独创的经右胸路径用双极消融钳行双心房消融术及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梅式消融术。经右胸路径用双极消融钳行双心房消融术是继上个月加拿大的ISMICS会议之后在国内的首次报告,参会的同行反响同样热烈,此项技术在不影响瓣膜病微创治疗效果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房颤治疗的成功率。随后的手术演示更让各位参会人员对手术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丁芳宝主任、鲍春荣主任、汤敏主任等分别介绍了我院关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微创手术的经验和结果。来自美国UCLA心脏中心的Ali Khoyneczhad教授,国内的北京安贞医院的孟旭教授、湖南湘雅二院的刘立明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谢斌教授等国外内知名教授也就这些问题介绍自己临床工作经验和学术思想,并现场与大家进行交流和解答疑问。另外,此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上海中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各大权威医院的主任们一起交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今后改进的方向。本次学习班提高了广大学员的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教学内容新颖、实用,达到了办班目的,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炎炎夏日也挡不住大家的学习热情,来自全国百余名专家、学员参加会议,还有2名国外嘉宾。第二天在梅举主任带领下,大家顶着上海近40度的高温,前往20公里以外的动物试验中心,进行了梅式消融术的动物试验。梅主任亲自演示,耐心指导,将他独创的梅氏消融术的手术技术和自身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并通过动物试验让大家有直接的体会。参加的学员纷纷表示这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是真正的在传授技术。本次学习班是由新华医院心胸外科连续10年举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它的成功举办将对我国微创心胸外科临床实践和理论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提高心胸外科临床医疗整体水平,同时提升了上海新华及其心胸外科医院在国内的知名度。
为了迎接6月6日第4个中国房颤日,向大众科普房颤的基本知识,让广大房颤患者了解房颤外科治疗的新方法,知晓房颤时中风的预防措施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专家将举行房颤外科诊疗知识讲座和专家义诊。义诊时间:2016年6月5日(周日)上午9点义诊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号楼(医疗保健综合楼) 6楼 示教室报名方式:021-25078042,137-6120-2427徐医生 (固话只有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有人接听,也可与QQ号:2120171939联系,留下您的报名信息)义诊现场将对于有房颤倾向的人员给予免费做心电图和心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