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块肌肉,称为“横膈”,它的中央有一圆孔,食管在此下行与胃相接连,这个圆孔叫“食管裂孔”。有些人这个小孔会慢慢松弛增宽,下面的胃就会通过这个小孔跑到胸腔里,从而引起胃和胸口的不舒服,这就是食管裂孔疝,在经济发达地区或高脂饮食区(牛羊肉)多见。较小的食管裂疝早期可无相关症状或仅有餐后胸闷、饱胀等轻微不适,可自行缓解;随着时间延长,可逐渐出现明显胃食管反流病特征性表现,包括反酸、烧心、嗳气;也可出现胸痛、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癔球症等。食管裂孔疝初期可以给予抑酸制剂进行治疗,如果有明显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应该采取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内容物(包括胃酸和胃内食物)异常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受到胃酸的刺激和损伤。目前,整个亚洲人群的发病率约为5%,并且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食管下段的“阀门”出了问题,抗反流作用丧失所导致的。要想治好胃食管反流,一定要治好“病根”,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反流机制的消失,比如腹内压高(肥胖、妊娠)、食管裂孔疝、胃内压高(胃瘫、胃扩张、胃排空障碍),甚至包括一些激素、食物(巧克力、高脂肪)、药物(地西泮)等,都会影响反流机制。还有些病人由于紧张、焦虑,也会导致食管敏感性增加,进而引起胃食管反流。所以,胃食管反流病是可以治好的,但一定要找清楚病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胆囊结石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加强,很多人都有胆囊结石,那不痛的胆囊结石到底需不需要手术呢?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更加合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胆囊是储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器官。我们的肝脏每天要分泌800-1200ml胆汁,胆囊将胆汁浓缩储存,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将胆汁排进小肠,帮助我们消化脂肪营养。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色素、钙质等成分,在高脂饮食、雌激素刺激、胆囊排空功能差等情况下,胆固醇、胆色素就容易沉淀为结石。因此,根据结石的成分,我们主要将胆囊结石分为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胆囊结石不切有什么危害呢?由于胆囊里有了结石,一旦卡在胆囊里影响了胆囊正常收缩,就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的症状,有时候疼痛还会放射至肩背部,剧烈时还会引发恶心呕吐。在使用油腻食物、或者过度劳累、熬夜后也会出现胀痛、绞痛的症状。其次,由于结石的反复刺激,大部分患者都会合并有慢性胆囊炎,长期发展下去,就有癌变的隐患。因此,我们才说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是“沉默的杀手”,有些患者得了胆囊结石十多年,等到想要手术了,才发现已经变成胆囊癌了,令人感到惋惜。哪些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呢?随着医学得不断发展,我们对待胆囊疾病得认识也在逐步提升。根据2021年发布得《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胆囊结石,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具备手术指征。也就是说,发现的胆囊结石,原则上都是需要手术的。而有发作病史以及癌变风险的患者(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磁化胆囊、胆囊壁增厚>3mm、肿瘤性息肉)需要尽早进行胆囊手术治疗。能不能选择保胆取石呢?针对于保胆取石,医学界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是由于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高,且保胆术后的胆囊是发生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所以选择保胆取石需要慎重。根据我们中心的经验,术前需要对胆囊功能进行评估,只有胆囊收缩功能好、胆汁成分好、且没有局部病变的患者才能够进行保胆取石手术。目前针对于胆囊结石主流的手术方式还是胆囊切除。可不可以药物溶石呢?目前熊去氧胆酸可以溶解比较小的胆固醇性的结石,但是中国人大都是混合性结石,实际应用效果比较差。并且胆囊结石缩小以后会更加容易嵌顿在胆囊颈管、甚至掉落到胆总管内,所以原则上不建议药物溶解结石,只能作为保胆取石术后预防复发的一种方式。因此,针对于胆囊结石,我们还是要重视起来,定期复查,一定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避免转变为胆囊癌,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