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9)
全部
(23)
视频
(0)
病例
(0)
媒体报道
(9)
论文精选
(5)
医学科普
(3)
学术前沿
(3)
行业新闻
(1)
就诊指南
(1)
经典问答
(1)
分类
精选精选
名老中医经验汇总 -- 高血压
(一)活络蠲痹汤供方名医:郭振球教授,生于1926年,治学精博,40多年来,教书育人,又承担医疗科研工作,主张以文献研究为先导,临床研究为基础,科学实验为手段,既要对传统医学理法锲而不舍,也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推陈出新。郭氏临床诊病在四诊观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了微观辨证和微观辩治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肾系疾病较系统的研究,从细胞水平、亚细胞到分子水平上阐明“证”的实质及其药效学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果。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组成:天麻 10g,钩藤 20g,木瓜 10g,萆解 15g,当归 15g,白芍 15g,续断 12g,黄芪 15g,牛膝 10g,僵蚕 12g,松节 15g,威灵仙 15g。功能:熄风蠲痹,养血活络。主治:高血压病,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能举动,麻木不仁,关节酸痛或咳吐痰涎者。用法:每日煎1剂,分2次服。方解:高血压病的病机是“肝风内动,”风阳上冒,则头目眩晕;内风袭络,血虚不能荣筋,则成半身不遂:血络风邪阻痹,则手足不能举动,而麻木不仁;风盛激液为痰为湿,流窜关节,则可使关节酸痛。凡肢体不仁不用、麻木酸胀,大都是络脉失和。风痰或挟湿阻痹不通之候,方中天麻、钩藤祛风,僵蚕因风而僵反能治风。续断能续能补,威灵仙通络中之气;归、芍、松节和血络而利关节;萆、木瓜舒筋除痹;黄芪益气以助血行,可收血行风自灭之效。配人牛膝领诸药上出下行,左右逢源,各不相悖,大意以使风痰湿都得蠲除,而血脉正气的偏虚即可得而恢复健康。病例:谢某,男,61岁。患高血压病2年,常有头晕,下肢酸麻乏力,迭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病。因外出归家,忽然眩扑,左侧肢体麻木,不仁不用,不时昏眩目暗,均偏于左。此血虚风痰阻络,即届偏废之根。予活络蠲痹饮,连服15剂,每日煎服1剂。二旬手能举动;再服1周,三旬挟拐足能步履。后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薏米、木瓜,气血双补,舒筋活络而获复元;(二)十味汤(丸) 供方名医:屈自申,生于1928年,四川岳池县人。现为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退休后留用。对中医药学理论刻苦钻研,有较深造诣。运用“四诊”。了解病史,重视现代医学检查,认为辨证与辩病结合是提高疗效的手段。不拘经方时方,古为今用,亦可随症加减,有效是从。有专病专方,有一方所用,有是证用是方,善于化裁创新,都取得良好效果。组成:丹参 20g,三七 12g(碾粉兑服),黄芪 30g,首乌 20g,胡麻仁 ,胡桃(打)50g,乌梢蛇 30g,山查 20g,桃仁 15g,蜂蜜(兑服)60g。功能:益气生血,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健脾润肠。主治: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症见头昏、心悸、少气、失眠、胸闷紧压或心绞痛、胃呆纳少,舌质淡紫,苔白脉涩。用法:水煎服,日2~3次。方解:人以气血为主,气为血帅,以气鼓动血行。年老气血不足则淤血内停。参芪补气扶正,增强免疫功能。三七不但补气,又能生血、活血化瘀,配以丹参祛瘀生新,改善微循环。加桃仁助力更强,改善心机适应力。首乌养阴补血,宁心安神。胡桃补肾健脑。配以胡麻仁、蜂蜜、山查、乌蛇软化血管,既有降压降脂功效,又有润场通便作用。年老脾胃虚弱,得以山查健脾开胃,增进食欲,又助消化。人以胃气为本,脾升胃降,胃和则安,脾胃健运能食则生化不息,以营养四肢百骸。本方益气生血,宁心安神,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健脾化湿,强肾健脑,乌发黑发,补充营养,除风湿以通络,润场通便,调节生理机能,故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本方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脂肪、多种维生素、糖、氨基酸及钙、磷、锌等均为身体每日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预防疾病、增强免疫能力,健身壮体,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功效。加减:头痛加川芎、白芷、葛根;身痛加灵仙、秦艽、鸡血藤;气虚加党参或人参类;血虚加当归、阿胶;心悸加柏子仁、玉竹;心律不齐加珍珠母,琥珀;失眠加枣仁、夜交藤;高血压加杜仲、天麻、罗布麻叶;高血脂加槐花、五味、茵陈;慢性支气管炎炎气阴两虚型加沙参、麦冬、银杏叶;脾胃虚加山药、百合、大枣;消化不良加谷芽、麦芽、鸡内金、建曲;腹泻加川连、广香;尿黄或小便不利加木通、石苇、车前草。(三)通脉降压汤供方名医:王多让,生于1939年,新疆人。中医主任医师。殊津贴,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组成:丹参 30g,川芎 15g,益母草 30g,牛藤 15g,寄生 30g,泽泻 15g,夏枯草 30g,菊花 15g,蝉衣 12g,草决明 15g,珍珠母 30g(先煎),木香 10g。功能:活血通脉,降压除眩。主治:高血压病。症见血压升高,眩晕目花,头脑胀痛,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脉弦紧或涩。用法:水煎服,1日3次。方解: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前贤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四端。《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肝”,《丹溪心法》有“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有“无虚则不能作眩”之说;治法无非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化痰除眩、益气养血补虚。而《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以有者,气与血耳,”故认为无论是七情、六淫、认食劳逸都可引起阴阳平衡失调而致五脏六腑营卫气血失常,血液运输不畅而阻于脉络。《素问·调经论》“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正所谓“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血不调既成,则气血不得上充养脑,清窍空虚,或瘀血挟痰浊风火阻于脑窍,则为眩晕。治疗当以活血通脉,降压除眩为法。本方川芎、丹参、益母草有较强的通行血脉之力,可调整全身血脉的运行,祛除瘀阻;配夏枯草、草决明、菊花、蝉衣等清热平肝,主治头脑眩晕胀痛;牛藤、寄生活血通脉;同时牛藤、泽泻可引血下行而降压;“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故在活血通脉药中佐以行气之木香;配珍珠母镇静安神。诸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病,效果卓著。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全蝎 6g、地龙 12g;耳鸣者加磁石 30g(先煎);若痰浊偏重者加半夏 10g、白术 12g;夜寝不安可加夜交藤 30g、枣仁 30g;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加元参 30g、生地 12g、知母 12g、黄柏 12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乌蛇 30g、威灵仙 12g。(四)平肝降压汤功方名医:詹丈涛,生于1937年,云南人,国家审定的第二批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急诊分会顾问,云南省发明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中医药、针灸、中西医结合三个学会会长,云南省高级中医药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云南中医药杂志》主编等职。组成:粉丹皮 15~30g,淮牛藤 15~30g,嫩钩藤 (后下)15~30g,黑玄参 15~30g。功能:滋阴熄风、平肝降压。主治:原发性或继法性高血压,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肝肾阴虚,内热生风者。用法:第一煎:丹皮、淮牛藤、玄参三味先用开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15至20分钟,加入钩藤煮10分钟,取汁500ml,再加开水武火煮10分钟,取汁,与上煎合并浓缩取汁300ml,1日3次分服,每次100ml。方解:高血压病多以肝肾失调为基础,一期多以肝经郁热或肝阳亢奋为主;二期以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多见;三期肝肾阴阳亏虚,并损及心脾肺,切多兼见风、痰、瘀、痹之象。方中粉丹皮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擅清血中之虚热,《草本纲目》称:“后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故以为君。钩藤,甘、微寒,擅平肝熄风降压,清泄肝热,为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要药,故以为臣。淮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擅补肝肾,通经络,强筋骨,引血引热下行;黑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肾、胃之经,擅养阴清热,活血散结,故以为佐使。方中四味皆有不同程度的滋阴降压、镇静、清热、熄风、解痉的作用,共奏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降压通络的强大功效。临床应用: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处方随症加减化裁运用。I期高血压,如肝火旺者,常用本方与龙胆泻肝汤化裁;R期高血压,阴虚阳亢者用本方与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化裁;肝肾阴虚者与杞菊地黄丸加减化裁;III期高血压病已有心、脑、肾损伤,临床表现本虚标实,临床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常用本方结合扶正培本(当分脏腑阴阳气血)配伍熄风、豁痰、化瘀、通络之品加减治疗。本方核心在调整肝肾阴阳平衡。以本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五)肾性高血压,防芪地黄汤供方名医:陈孝伯,男,生于1929年,江苏省盐城市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内科学会委员、肾病学会委员。检验丰富,结合中西医学说,师古而不泥古,以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主张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他在40余年的歧黄医术生涯中,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独到建树,对老年病、内科肺肾系疾病深有研究,如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慢性肾病以及抗衰老等方面均卓有成效。获得广泛好评,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组成:汉防己 15~30g,生黄芪 15~30g,熟地 12g,淮山药 12g,山萸肉 10g,泽泻 12g,白茯苓15g,丹皮 12g,丹参 15g,卫矛 15g。功能:益气养阴,化瘀利湿。主治:肾实质性高血压。用法:1日1剂,水煎2次分服。方解:肾实质性高血压其病因病机与原发 性高血压有所不同,该病临床表现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浮肿和眩晕等症,属祖国医学的“水肿”、“眩晕”等病范畴,其发病特点为本虚表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标实是由于水湿、湿热、血瘀、肝风等因素。故临床上根据气阴两虚、水湿血瘀的病机来辨证施治,采用益气养阴、化瘀利湿的法则,以衷景的益气利水之“防己黄芪汤”合钱乙的滋补肝肾之“六味地黄汤”,二方加减组成“防芪地黄汤”为基本方进行随证加减治疗。方中主药黄芪益气固表,有利水消肿之效,汉防己祛风行水,两者合用,益气利水,有相得益彰之功;熟地黄滋养肾填精,山萸肉敛阴养肝,淮山药益气补脾,泽泻泄肾水,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三补”与“三泻”相反相成,共奏补阴利水之效。加丹参、卫矛以加强化瘀通络利水之功。方中绝大部分药物都通过药理实验研究,对血管有直接及反射性舒张作用,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和利尿作用。多年来对肾性高血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加减:凡肾气不足、下焦阳虚形寒肢冷者加热附块 9~15g,(先煎)、肉桂 3~5g(后下)以温补肾阳;若脾肾阳虚水肿甚者,加炒白术 12g、川牛藤 15g、车前子 15~30g(包煎)、天仙藤 15g,以加强健脾利水和降压之功;阴虚火旺,小溲涩痛者加知母 12g、黄柏 12g以滋阴降火;肝阳偏亢、头晕痛剧者,加生石决明 30g(先煎)、珍珠母 30g(先煎)。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4178人已读
评论
赞
精选精选
2012年卫生专业技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
2012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2012年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查询。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2834人已读
评论
赞
精选精选
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位老中医的感慨。此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点中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要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 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虽然水平很高,但由于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对于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很多中医院为了多赚钱,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手法,改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医手术治疗。而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了。在中国医学体系中,中医和西医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有人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白剑峰)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2955人已读
1
赞
精选精选
疑难病首选 火神学派
火神派“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 著作《医理真传》1869年、《医法圆通》1874年。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 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火神派理论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④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火神派的著述 郑钦安———1804—1901《医理真传》《医法园通》 卢铸之———1876—1963《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 祝味菊———1884—1951《伤寒质难》、《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病理发挥》、《诊断提纲》 (祝氏是否为“火神派”仍有待商榷) 吴佩衡———1888—1971《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 刘民叔———1897—1960《鲁楼医案》《素问痿论释难》《伤寒论霍乱训解》《肿胀十三方》《华阳医说》 范中林———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唐步祺———1917—2004《郑钦安医书阐释》《咳嗽之辨证论治》 卢崇汉———1947 《郑钦安先生学术思想研究》《著名医家卢铸之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中医健脑》《论〈周易〉的恒动观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温通化瘀止痛汤治疗痛经 206例》《论卢氏运用附子的指导思想》《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的研讨》及《红斑性肢痛症的中医治疗》 火神派已失真传,现存卢派(卢崇汉)、李派(李可)仅对于治疗阳虚症略有见地。另:李可老先生口碑貌似不佳。仅一家之言,以资参考。敬告各位病友:国内医坛龙蛇混杂,不乏鱼目混珠之败类,有无耻之流冒充火神派行医,治死人无数,请各位病患小心谨慎,看病一定不要迷信某某派别,更不要被医托所蒙蔽,一定要去大医院、正规医院。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5535人已读
1
赞
精选精选
怀孕了什么时候做B超和药流最好
B超是先进的物理诊断技术,它在诊断胎儿畸形、发育异常及胎盘、脐带、羊水的病变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孕妇做B超过于频繁或超声剂量过大是无益的。因为B超是高频率的声波,对胎儿,特别是对早期胚胎有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必要时才运用超声,如无充分的理由,胎儿不应该受到照射,美国超声机构提出:不把B超作为早孕诊断手段。 盼望生男生女早知道,让孕妇作B超判断胎儿性别,这种做法对孕妇和胎儿健康都不利。最近美国学者对100多位孕妇进行研究,在她们怀孕的第18周及第37周分别用文卷评定她们在孕期的精神负担,并用仪器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然后将这些孕妇分成两组:一组知道所怀胎儿性别。其结果前一组孕妇因承受着更大的精神负担,影响胎儿发育,后一组孕妇的胎儿发育较前一组好些。研究表明,孕妇过早知道胎儿性别,不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为保证母儿安全,建议仅在下列情况下去做B超检查:(1)流产时,检查胎儿是否存活。(2)妊娠后期,阴道出血,测定胎盘位置。(3)子宫大和停经月份不符,观察妊娠进展情况。(4)经腹部触诊不能确定胎位时,为明确胎位可做B超检查。(5)羊膜腔穿刺前的检查。(6)怀疑多胎妊娠。(7)怀疑胎儿有先天畸形。(8)测定羊水量的多少。(9)过期妊娠,观察胎儿生长情况以及胎盘功能有无异常。(10)怀疑葡萄胎。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5.5万人已读
1
赞
精选精选
门诊常用血液化验正常值
项 目 正常值 静脉血 ALT (谷丙转氨酶) 0一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 0一45 IU/L TP (总蛋白) 60一80 g/L ALB (白蛋白) 35一55 g/ ALP (碱性磷酸酶) 40一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 0一50 IU/L TBIL(总胆红素) 1.7一2.0 umol/L DBIt(直接胆红素) 0一6.0 umol/L Crea(肌酚 44一133 umol/L Ua (尿酸) 90一360 umol/L UREA(尿素氮) 1.8一7.1 mmol/L GLU (血糖) 3.61一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 0.56一1.7 mmol/L GHO (胆固醇) 2.84一5.68 mmol/L Mg (血清镁) 0.8一1.2 mmol/L K (血清钾) 3.5一5.3 mmol/L Na (血清钠) 136一145 mmol/L CL (血清氯) 96一108 mmol/L Ca (血清钙) 2.2一2.7 mmol/L P (血清磷) 2.2一2.7 mmol/L Fe (血清铁) 10.7一27 umol/L NH (血清氨) 0一58 umol/L CO2 (二氧化碳) 21一31 mmol/L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 2O一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 (一)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 90一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 25一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 40一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 0一16 A/G (血清白/球蛋白) 3.5一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 1.14一1.91 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 0.11一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1一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 (一) IgA (免疫球蛋白) 0.9一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 9一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 0.8一2.2 ml SF (铁蛋白) 20一200 ng/ml α (蛋白电脉) 3一4.9 % β (蛋白电脉) 3.1一9.6 % γ (蛋白电脉) 6.6一13.7 % δ (蛋白电脉) 9.5一20.3 % Fdg (纤维蛋白原 2一4g/L S.C.R (血肌酐) 44一133 umol/L C.C.R (肌酐清除率 80一120 ml/分 GLU (血糖) 3.9一6.1 mmol/L AMLY (血淀粉酶) 40一160 U C3 (补体) 0.65一1.5/L ASO (抗链O) 1:400以下 RF (类风湿因子) (一) WR (肥达氏反应) (一) WFR (外裴氏反应) (一) CEA (癌胚抗原) <5mg “两对半意义参考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传染性 十 一 十 一 十 有(急慢性乙肝) 十 一 一 一 十 有(协带者) 十 一 一 一 一 有(协带者) 一 十 一 一 一 无(保护性抗体) 十 一 一 一 十 有(发作期) 一 一 一 十 十 无(恢复期) 一 十 一 十 一 无(恢复期 一 一 一 一 十 无 一 十 一 一 十 无(保护性抗体) 项 目 正常值 未梢血 WBC 白细胞计数 (4一10)x10/L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一40% MID 中性细胞百分比 GRAN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 RBC 红细胞计数 男:(4.5一5.5)x10/L 女: (3.5一5.0)xl0/L HGB 血红蛋白 男: 120一160/L 女: 110一150/L HCT 红细胞压积 男:(0.42一0.49%) 女:(0.37- 0.43%)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2一92FL MCH 平均细细Hb含量 27一31Pg MCHC 平均红细胞Bb浓度 320一360g/L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6一14.8% PLT 血小板计数 100一300X10/L W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6.3一13.5FL PCT 血小板压积 男:0.108一0.272% 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女:0.114一0.282% 项 目 正常值 尿液分析 SG 比重 1.010一1.025 PH 酸碱度 5一6 LEU 白细胞 neg NIT 亚硝酸盐 neg PRO 蛋白 neg GLU 尿糖 normol KET 酮体 neg UBG 尿胆元 norm BIL 胆红质 neg ERY 红血球 neg 项 目 正常值 血沉 SR 血沉 男:0一15mm/h 女:0一20mm/h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1.5万人已读
1
赞
精选精选
古代剂量考证
古代剂量考证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 颜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赵宏利等 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 崔勿骄 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 剂量 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由此,其中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外用的方剂有38首。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赵宏利等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 崔勿骄 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剂量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由此,其中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外用的方剂有38首。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3.5万人已读
2
2
精选精选
卫生部:政府将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卫生服务
卫生部:政府将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卫生服务昨日(2009年4月10日),卫生部官员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初步确定为9类21项,将确保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 在例行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办主任邓海华表示,医改方案提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初步定为9类21项,但这些项目尚未最后确定。 邓海华说,这些服务项目会确保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其经费来自政府按人头补助的公共卫生经费。也就是医改方案中提出的“2009年达到国民人均15元,2011年不低于人均20元”。 虽然项目明细尚不可知,但邓海华介绍了几个主要的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3岁以下婴幼儿成长发育做检查、孕产妇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部分基本卫生服务项目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今年起到2011年,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建档率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 ●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三年时间,为1.1亿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体检; ●为3岁以下婴幼儿成长发育做检查:3年时间要为4800万婴幼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 ●孕产妇检查:每年对1600万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 ●防治指导服务:为1.6亿高血压、4000万糖尿病、849万重性精神病、336万结核病、9万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提供防治指导。 ■ 发布会焦点 “医生多点执业并非走穴合法化” 卫生部称二者价值取向和监管机制完全不同 昨日,卫生部还驳辩了“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是医生‘走穴’合法化”的观点。 医改方案公布后,“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政立即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有媒体解读称,这意味着曾备受诟病的医生“走穴”将合法化。 邓海华表示,探索多点执业与“走穴”是两个概念。“价值取向和监管机制完全不同”。 邓海华说,多点执业,是指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注册2个及以上的执业地点,并在上述执业地点按照所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执业活动。这样有利于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方便群众看病。 “多点执业应该是为公益、为缓解基层医疗卫生需求而执业”。邓海华说,而“走穴”则是医生为个人利益所走。他还表示,医师多点执业制,应该逐步建立,要符合我国国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手足口病3月份报告31人亡 全国累计报告超11万例,多集中于河南山东等10省份 昨日,卫生部公布,截至4月7日,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1万余例,死亡50例。病例多集中于河南、山东等10省。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办主任邓海华通报了全国手足口病的最新情况。到4月7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 据卫生部统计,手足口病3月份共报告发病54713例,死亡31例。 在死亡病例中,山东菏泽13人、河南商邱11人、河南开封5人。80%的报告病例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等10省。 邓海华说,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交界的区域;广西、广东、云南的局部地区,呈现手足口病高发态势。他预计,5到7月份手足口病的发展可能达到一个高峰。 ■ 各地疫情 广西 上报病例增多 今年以来广西各地上报手足口病病例逐渐增多,迄今为止累计上报约8000例。 菏泽 新发病例下降 新发病例、住院人数、重症病例均稳步下降,日发病人数已从高峰时的440例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0例。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1920人已读
评论
赞
精选精选
秋风:私立医院完全可以不为挣钱而办
秋风 知名学者讨论医疗体制改革,关注真正的制度变革者总热心地提及民营医院。人们相信,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改进。不过当人们以这种经济学逻辑谈及民营医院的时候,似乎预设了民营医院就等于赢利性医院。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民间经营的医院完全可以不以赢利为目的。前几日参加一个研讨会,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经济学教授Peter Oberender提供了一组极有意义的数据:德国共有2000多家医院,其中40%是公立医院(联邦的或州的、市的),40%是非政府的非赢利性医院,另外有20%是私人赢利性医院。可以断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院结构是与此类似的。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非政府的非赢利性”医院。还得从历史说起。在西方,医院这样的组织最早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当然不是政府,也当然不可能以赢利为目的。换言之,历史地看,现代医院正宗的出身本来就是非政府的、非赢利的,即非公立的公益性组织。中国的西医院也是如此诞生的。现代中国的第一批医院全部由欧美来华传教的人士组织创办。当代中国各地最好的医院,也仍然以那些百十年前创办的非政府的、非赢利性医院为基础。只是到20世纪的欧美,随政府的权力-责任不断扩大,政府才开始创办一些公立医院。随着国家医疗福利制度建立,这类医院越来越多。即便如此,在欧美,非公立的公益性医院仍是整个医疗服务供应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比较特别。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医院逐渐公有化,非公立的公益性医院这个物种在医疗服务体系中销声匿迹了。因此,当代中国人对这类医院似乎没有什么概念,设计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专家、政府官员好像对此也一无所知。因此,90年代以来,人们讨论医疗服务供应体系改革的时候,就在公立的公益性医院与私立的赢利性医院之间打转,仿佛世界上的医院,凡是私人开办的,都是为了挣钱,而不挣钱的医院,只有政府才会兴建。这种想法当然是肤浅的。90年代以来,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中国的公立医院个个以赢利为目的,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当然很荒唐,如果政策拨乱反正,其实民间创办的医院也完全可以不以赢利为目的。正好,有家报纸报道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情况。其中提到,慈济目前在台湾已经兴建、维持着六家医院。上网查了一下,其实,它已有八家医疗机构,包括在台湾最贫困的一个县城兴建了一所现代化医院,其投入是该县年财政收入的8倍。当然,慈济也建有“国际慈济人医会(TIMA)”,有超过7000名医护专业志工,主要向全球贫困人口提供专业水准很高的公益性医疗服务。慈济的事业当然十分现代,但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延续。明清之际初到中国的传教士就相当震惊地发现,其实,中国社会已经有公益性医院了,他们最初以为医院是基督教会的创造。这类公益性医疗机构,通常是由士大夫领导之“善会”举办的,其场所称为“善堂”。善会也举办育婴、救济之类的事业,其详情,可以参看一位日本学者所写的800页厚的专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乐善好施、济人危困的深厚传统。这个传统曾经中断了,但在今日,这个传统实有恢复的必要。因为,医院与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同。医院的工作对象是人,人的生命与意识。对于患者来说,技术、药物当然是重要的,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关爱之情,才是最重要的。由具有这种深刻的情感的人兴建、维持、提供服务的医院,最能帮助病人抗衡疾病与死亡。至于帮助贫弱,更需要此类具有慈善性质的医院了。这类非公立的公益性医疗服务机构的恢复,其实也不难。今天,不论是穷人、富人,还是白领群体,其中都有很多人有向善之心,他们或者愿意出资,或者愿意出力,服务他人。唯一的障碍是政策限制。可以大胆地预料,一旦政策限制放松,这类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超过私立的赢利性医院。因此,谈论医疗体制改革的“民营化”,应当放宽视野,不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向赢利性医院开放市场。广义的民营化其实是“社会化”,就是向社会开放医疗服务,让社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意愿,设计、建设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人士可能开办赢利性医院,也有些人士会开办非赢利性医院。政府没有权力阻碍社会在这方面的自发安排,政府的正当职能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公共资金的投入,把公益性医院的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其实,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应按照同样原则发展。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2850人已读
评论
赞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3年内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
2009年04月15日 20:41南方人物周刊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资料图)“看病不贵”是暂时解决不了的。这其中的关键是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但这3年内无法解决。只要人民群众在3年内感觉到看病不那么贵了,就已是很重要的进步了历经3年酝酿和争论,在万众瞩目中,新医改方案终于在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尽管具体方案还有待细化,但确定全民医保的原则,坚持医疗事业的公益属性,改革公立医院,已成了新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实现全民医保的3+1制度框架:即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将不再出现了吗?本刊再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请他为我们解读新医改方案。受访人 廖新波 访问人 本刊记者 王大骐1 这次新医改公认的最大亮点,是确认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人民,你如何看待?廖新波:这其实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国策。长期以来,我国对卫生医疗事业一直没有定性,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无疑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方向。其他国家对公共事业早就有非常明确的定性,保障民众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权利等,这是政府的必要职能,义不容辞。所以西方的体制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全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有了这个政策,社会才会稳定,政权才会牢固,这也是西方世界那么长时间没有骚乱、民众安居乐业的原因。2 在医疗方案制定中,我们常提到美国的医保制度,它现在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可以说是“高成本,低收益”,你怎么看?廖新波:美国是纯市场化运作,所以我们会反思,要不要走市场化道路?市场化道路是否能给市民带来所谓的“廉价的医疗服务”呢?美国政府以前是很典型的例子。政府不干预,放任市场,最后导致保险公司和医院谈判、病人和保险公司谈判。市场行为本身的结果应该是优质高效,不是廉价舒适,我们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廉价高质,你认为有可能吗?做不到的!美国消耗掉了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而没有使人民享有利益,这就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不过西方世界为全社会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人家的基本医疗服务远远超过我们国家。我们的基本医疗卫生费是人均15元,属于全世界较低的国家,公平程度是全世界倒数第四,效率排184位,这说明了问题。3 你怎么评价“3+1制度”?廖新波:我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初级制度,这个3+1制度最终还是要四位一体,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化、均等化。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或者实现起来不走样?关键是要落实到各级政府,重点在基层医疗。4 如何纠正“以药养医”、“药事服务费”的提出,有助于缓解吗?(有地方提出,以后取消公立医院的加价售药,而向患者加收“药事服务费”——也就是患者享受医生诊断和药品调剂等服务所交的费用。)廖新波:“以药养医”其实是当年政府为节省财政支出的一项权宜之计,但这权宜之计一用就是几十年。这个政策带来的一个效果,就是医生本身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而另一个负面影响是,通过开药来维持医院的生存,维持医生的收入。很多人质疑“药事服务费”换汤不换药,是变相的“以药养医”,这个质疑是对的。降低药费必须要使群众感到有好处,不要通过内部价格调整来维持医院的生存,而是通过政府增加拨款。过去政府在药房建设、药剂师的工资等方面基本没有投入,只是希望通过市场化来提供收入。5 如何看待南京的“药房托管”模式?(自2002年全国卫生系统柳州会议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药房托管”改革试验,就是将医院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仍属医院,将经营权和管理权交给医药公司,双方按某种方式进行利益分成。 南京市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推行。目前,已经有156家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实行了“药房托管”。)廖新波:其实“药房托管”是另一种方式的“以药养医”,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畸形的做法。因为“以药养医”是政府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试图为医院解决经费困难的一种政策,现在你把“以药养医”剥离出来,减少了医院的收入,而让企业分享“以药养医”带来的利益,本身出发点就错了。还会导致中间环节增多,是一种不好的做法,不应该提倡。我认为处理“以药养医”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以药养医”,一是完全脱离,药房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行,不要政府干预。这里不该有中间路线,一个不彻底的改革,将会带来诸多弊病。6 现在首次提出了“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可是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医护卫人才很难留住,该如何解决?廖新波:这方面还有许多辅助政策没有出台,例如对医疗机构建设、设备、医护人员的养老金投入、院长怎么选等,都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定。新医改方案里所说的“鼓励”医生下基层,是行不通的,只能靠“吸引”,比如建立基本的医疗环境,给医生分配廉价住房、甚至好一点的住房,确保工资收入等。7 有人质疑医师多点执业改革会把以往的“走穴”合法化,你怎么看?(过去有关医师执业管理文件规定,医生只能在注册地点行医,也就是在哪家医院注册就在哪家医院出诊、手术。因此,医生“走穴”去其他医院“多点执业”行医一直没有名正言顺。)廖新波:其实大家不要去抠字眼,就算我给你这个自由,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吗?我只是希望任何医院的医护人员按照院规去行事,不遵守院规,院长有权力开除你,因为今后实行的是全员合同聘任制。而医师“多点执业”,其实方便的是民营医疗机构,也就是疏通了人才流通机制。8 如何看待“湛江样本”,就是由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人保健康湛江中心支公司配合当地政府,参与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在不增加居民负担的情况下,为所有参保民众——约563万人,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譬如,该支公司为当地社保部门提供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审核、就医巡查、与医院直接结算等专业化管理服务,得到的好处是:方便参保民众的就医治疗和费用结算报销。有效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行为;提高了有限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廖新波:这是可以探索的,所以说多种体系多种规格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应该提倡的,因为可以产生竞争,并通过竞争为投保者提供高质、安全、有效的服务。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也很重要,他们可以起到补充政府投保的作用。至于商业保险所占份额大小,取决于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的多和少。在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外的边缘产业,可以由私人产品来做。9 除看病贵问题外,一般百姓比较关心如何避免过度检查治疗,还有出现急症时能否先治疗后交费,你认为应该怎么改善?廖新波:你说的第一个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因为谁也说不清什么是大检查,不能一味地去批判。重要的是谁来负这个责任,是否让医生的专业知识去做评判,还是叫一些不懂医的人来做鉴定?这是一个很技术性的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但对于急症和无钱看病的病人,医院应该义不容辞地先救人,先救命,不是先交押金。在国外就从来不需要交付押金,如果是没人给钱,或者病人逃跑了,那只能够由政府来背。这是一个制度设置的问题(在国外,就算无钱看病也可用自己的诚信来做抵押),制度的设计很重要,例如紧急医疗保障制度,就是由政府来承担,相当于一笔基金,美国每年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来帮医院垫付病人无法支付的账单,因为救人始终是第一的。10年内要兑现新医改所说的一些阶段性目标,你认为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廖新波:这3年只是试点,不是全面铺开,所以要取得明显成效是不可能的。只要人民群众在3年内感觉到看病不那么贵了,就已是很重要的进步了。“看病不贵”是暂时解决不了的。这其中的关键是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但就这3年内无法解决。美国到现在仍面临很大的医改困难。具体看病贵不贵,不要只看比例,要看绝对数的支出。因为医保制度刚刚建立,必定会刺激医疗服务量的扩增,这里面也肯定会有不规范出现,问题就是如何监督,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完善支付制度?同时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过度强调竞争,搞不好就会像美国那样医疗费用不断地上涨。关键是要把制度设计好,当医生赚钱欲望没那么高的时候,他会使医疗服务的提供处于一个比较公平的状态。例如当医生看一个病根本不知道用药的价格,不知道厂家,当中没有利益关系时,他便能保持一种清高,完全凭专业知识来诊治。当然工资首先要有保障,而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应该有很高的工资,但中国医生的收入跟国外相比,可能只有某些地方的大医院把灰色收入算上去才高。但关键是,要把这些灰色收入转化成阳光收入。
高少才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2162人已读
评论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