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中学同学打电话与我,电话中非常焦虑,因为自已也是医院的护士,告诉我:”近期人肥胖,月经不正常,抽血检查泌乳素68.5 ug/L,我可能得垂体腺瘤了。怎么办啊?老同学。“我对她说:”先别着急,垂体腺瘤可以出现泌乳素增高,但泌乳素增高不一定就一定是患垂体腺瘤了。从这个案例说明至少我们的医护人员中对垂体腺瘤是有一定的了解。在泌乳素(PRL)升高的病人中90%是垂体腺瘤所致,在女性可表现为闭经溢乳综合征,男性则表现为性功能减退、阳痿、性欲下降等。如果血PRL≥200ug/L,临床上基本可确诊为垂体PRL腺瘤,即使没有影像学(MRI)结果支持。其他类型的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或巨大垂体腺瘤也可引起泌乳素升高。但除了垂体腺瘤所致的泌乳素升高以外,其他可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在这里跟大家普及一下临床上其他可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常见原因:特发性高PRL血症在检查排除引起溢乳和闭经的疾病后,并且也没有服药史,MRI等影像学检查也没有阳性结果,但血PRL水平高于正常,则考虑特发性高PRL血症。特发性高PRL血症也能导致闭经、溢乳、不孕和性欲下降,这一类高PRL血症临床上是除垂体腺瘤以外较为多见的一种原因,可服用溴隐亭治疗。文前所提女同学最后检查结果诊断为特发性高PRL血症,每二年复查一次鞍区MRI也没有发现有垂体腺瘤出现,目前已经随访六年。胸壁和乳房疾病及脊髓胸段损伤我们知道乳头或乳晕部分有丰富的特殊神经末梢,当乳头或乳晕部分受到刺激后,丰富的神经末梢可将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通过脊髓到达下丘脑,抑制多巴胺的分泌,导致垂体前叶分泌PRL。所以乳腺炎、乳腺肿瘤或长期吮吸乳头的未怀孕妇女可出现溢乳现象。另外,胸廓切开术后、烧伤,带状疱疹等则可通过长期刺激肋间神经,同理造成垂体前叶PRL分泌增多而引起溢乳。脊髓胸段损伤由于涉及第4到第6对肋间神经,而引起溢乳。妊娠女性在妊娠早期出现生理性停经后,血PRL升高,MRI检查可见垂体组织饱满,临床需与垂体微腺瘤进行鉴别。对停经病史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应仔细追问病史,可疑者需作妊娠试验,排除妊娠可能。肾功能不全在慢性肾衰的血透患者中,有大约65%患者存在高PRL血症,一般可高达150ug/L。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溢乳。这些患者对短期多巴胺能抑制和TRH刺激存在异常反应,而PRL的代谢清除率下降。通过肾移植后通常PRL水平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五、药物所致的高PRL血症长期服用单胺合成抑制药类;单胺消耗药类如利血平;多巴胺受体拮抗药类如酚噻嗪、氯丙嗪、氟哌啶醇、丁酰苯和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吗丁啉等可对抗多巴胺在垂体的作用,而导致溢乳;肾上腺能受体拮抗药类如美沙洛尔、medroxalo三环类抗抑郁药;雌激素类如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常于停药后引起溢乳。因为小剂量雌激素可能刺激PRL的分泌。另外,麻醉药物类如吗啡、二醋吗啡也引起血PRL升高,这可能与其参与中枢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有关。服用组胺H2受体阻滞药类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可通过神经递质,刺激PRL分泌增加,但具体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增高,而TRH不仅促使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素(TSH),同时也使PRL分泌增加。患者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溢乳症状可逐渐消失。七、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本病患者有时也可出现溢乳和闭经,血清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和PRL均增高,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可以消失。八、肝硬化可出现高PRL血症,PRL值升至正常值的2~3倍,尤其见于肝性脑病患者。以上可见临床上造成高PRL血症的原因非常多,所以,不要因为泌乳素指标增高就轻易下垂体腺瘤的诊断。(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腺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随着分子免疫技术及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大增,在正常死亡病人尸检过程当中发现垂体腺瘤发病率从9%到65%不等。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垂体腺瘤缺乏应有的认识,很多人虽出现了相关症状却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垂体瘤,这就在无形之中耽误了病情,造成很多遗憾,在生活中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及自身微小的变化,尽量多的了解一些关于垂体腺瘤的相关症状,这样就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自己出现下列症状时,就应该考虑是否患垂体腺瘤的可能并到医院及时找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1、作为女性的自己,如出现长期月经不调、闭经、非哺乳性溢乳,或结婚数年不明原因的不育等情况,在妇科检查未发现其他原因时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垂体腺瘤的可能。据统计1/3的不孕病人为高泌乳素血症所致,其中39.7%~44%由泌乳素腺瘤引起。2、作为男性的自己,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欲减退、阳萎、少精、不育、乳房发育、胡须稀少、声音女性化时不要羞于齿口,自己找所谓的生活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作者的一好朋友就是因为性欲减退二年迟迟找借口不就诊,在其妻子及作者的强力要求下勉强来医院接受检查,结果证实为泌乳素腺瘤。3、家长如发现家中小孩不明原因的发育异常或青春期延迟(如青春期缺乏月经初潮、第二性征)时要想到是否有垂体腺瘤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检查,以免影响孩子的治疗和发育。4、而对于青春期少年体格超出家中遗传因素的原因过度生长时应引起家长注意,是否有巨人症现象;如发现自己手脚进行性增粗增大,刚买的鞋子穿不进去了,面容异常变化,额骨变突、鼻子变大、嘴唇变厚等临床所述的肢端肥大症表现时就要考虑有垂体腺瘤的可能,据统计生长激素过多99%源于垂体腺瘤。作者收治过一例肢端肥大症的病人,手术后回家路上发现有路人长得与他的面容很相似,拉着路人并告诉路人:您患有垂体瘤,与我的病一样,赶紧去上海找廖教授手术。他与路人讲了自己的症状,路人觉得很相似,来上海就诊时一看就是非常典型的肢端肥大症,MRI及激素检查证实了病人患生长激素分泌型腺瘤。 5、如发现自己有视野障碍或不明原因的视力进行性减退应及时去医院眼科检查,排除眼底及屈光问题就应该考虑垂体腺瘤等鞍区占位可能。我院自己的一名医生,因在家走路老是撞门框仍未引起重视,一天在家与同为医生的丈夫一起看电视时讲家里的日光灯管怎么短了好多时引起丈夫的重视,即刻带来就诊,MRI检查发现已是垂体巨腺瘤了,视交叉压迫非常明显。6、如出现突然头痛,突然视力恶化,甚至伴有意识障碍,家人应及时将病人送医治疗,排除脑卒中的同时要想到垂体卒中(出血)的可能。如遇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就应考虑有无垂体腺瘤可能,就应该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常用有效的检查有:一、内分泌学检查:目前不仅能准确地测定脑垂体6种激素还可同时测定其靶器官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二、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扫描(MRI):MRI可很好地显示垂体腺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动态扫描可显示5mm以下的垂体微腺瘤。2、CT:头颅CT可有效地显示垂体卒中,发现较大的垂体瘤,但对确诊垂体微腺瘤有一定的困难,冠状位鞍区CT扫描+增强可提高检出率,CT轴位扫描一定要包括蝶鞍区,以免漏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希望孩子长得高大帅气是每个家长的梦想,但身高虽然与后天营养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与家族遗传基因相关。如果父母身高一般,孩子身高长得像篮球巨星姚明的话,告诉你别太高兴,以为家里也可以出篮球巨星了!你孩子可能是得了巨人症,是垂体长瘤子了,得赶紧去医院检查。那什么是巨人症呢?巨人症就是指发生在青春期前的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症,分泌生长激素旺盛,发育过度而导致身高远远高于常人的疾病。症状表现为身高多在2m左右,生长过速可持续到20岁以上。食欲强,肌肉发达,性欲旺。但到衰退期时则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背佝偻,阳痿,迟钝。巨人症多数发生在18至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即生长板尚未闭合前。生长板是骨头两头的分裂组织,也就是俗话讲的脆骨,发育结束了分裂组织会钙化,成为正常骨头。所以,正常发育时当分裂组织钙化以后就不会再长高了,如分裂组织持续分裂出新的细胞,可使骨头不断长粗长长,从而形成“巨人”的体形。那为什么会导致巨人症的呢?我们已从前面几篇有关垂体及垂体腺瘤的科普中已经了解到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脑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当分泌生长激素的腺体出现肿瘤时,会分泌比常人多得多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功能是促进身体组织之发育与成长,它可促进体内细胞的数目增加及变大,使身体各部分组织之器官变大,是每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成长过程的第二性征发育,若是生长激素分泌过量就会引起巨人症,反之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则会出现侏儒症。垂体发生肿瘤后会因垂体激素分泌过多或低下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垂体腺瘤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巨人症临床上比较少见,不到垂体瘤的1%,男女均可发生,仅见于在儿童和青春期。故家长在平时应注意孩子有无性早熟、食欲亢进、身长迅速异常增高等,这样会有助于早期发现。而成年后发生肿瘤者,身高就不会再长,只能是手脚变的异常肥大,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肢端肥大症。一旦怀疑巨人症,也不必惊慌,可先到医院颅底外科、内分泌科就诊,通过血液垂体激素检测、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就能够帮助确诊,同时也有助于排除非垂体原因引起的生长激素过多导致的巨人症的可能。临床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激素和其它内分泌学检测结果,采取包括显微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等方法。对于患垂体腺瘤的巨人症成年患者,建议注重血压、血糖及心脏功能检测,注意血压、血糖的控制,以及早衰现象的发生。本团队对垂体腺瘤的基因组学研究在国自然基金支持下正进行深入,相信随着垂体腺瘤发病之谜被逐渐揭开,垂体腺瘤的治疗和预防也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腺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十年前,朋友女儿结婚多年一直没有怀孕,在外地看病治疗了很久,中医调理不见效果,在闲聊中知道此事后就建议她来我门诊检查一下,朋友诧然:你不是五官科医生吗?怎么看不孕不育啦?我问他:我最拿手的本事是什么?朋友讲:不开颅从鼻子里把脑子里的肿瘤切除啊!我说:对啊,你女儿不孕很可能与垂体腺瘤有关啊!朋友半信半疑,但还是带女儿来医院检查了,询问病史,女儿婚前就有月经不调,且有多年,婚后曾出现闭经,以为是怀孕,到医院妇产科检查并未怀孕,经中医调理后月经又恢复,但总是不调,结婚四年没能怀孕。为其检查了内分泌激素,发现泌乳素水平高达2000mIU/L,即刻为其做了鞍区MRI,发现鞍内垂体左侧有15mm大小肿瘤。朋友夫妇及女儿当即傻眼了,惊讶地望着我。我调侃并安慰他们:有这么个好朋友医生不想到找!不过不要紧张,可考虑先用药物治疗,如能怀上孩子,但生产后复查激素和鞍区MRI在决定下一步治疗。很多女性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首先想到的是去看妇科,可是却往往找不到答案,这些久治不愈的“妇科病”,很在有可能就是垂体腺瘤在作怪。据统计,在月经不调与闭经-不孕不育妇女中,大约1/3的人是由垂体腺瘤所致。我们知道脑垂体通过分泌各种激素主管全身各系统的神经内分泌,其中对女性影响最大的是泌乳素分泌,泌乳素是一种多肽激素,也叫催乳素(PRL),是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中的一种。妇女在怀孕后期及哺乳期,泌乳素分泌旺盛,以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但非孕妇女血清中泌乳素水平最高值一般不会超过20纳克/毫升。泌乳素由集中于垂体后方两侧的专一细胞所分泌,与生长激素源于同一细胞。泌乳素升高,医学上称作高泌乳素血症,这是一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不孕,溢乳,更年期症状等。泌乳素过高还会使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失去应有的反应能力,雌激素、孕激素合成因而明显减少,使在受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雌激素呈现低水平状态,直接影响孕育功能。当性激素的大量减少至一定程度,还会使患者出现酷似女性更年期的诸多症状。而文前所述朋友女儿患的正是泌乳素分泌型腺瘤,垂体腺瘤中的最常见的一种。现在发现很多时候,泌乳素分泌混乱导致脑垂体腺瘤的发生往往是人为的。很多女性感觉月经不调就去盲目调经,服用各种调经的保健药物,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加重症状,促使脑垂体腺瘤发生。因为许多保健药物内含激素类成分,如果没有考虑到脑垂体的状态,则可能在治病中反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而导致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混乱而激发造成肿瘤发生。 所以即便女性出现了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甚至是闭经也不要轻易盲目的去吃调经药或保健品给自己招病。而应该首先去医院内分泌科检查垂体内分泌激素水平,如泌乳素水平没有异常再去妇科检查,如激素水平高即首先做鞍区MRI以排除垂体腺瘤可能。即使患上了垂体腺瘤也不用慌,因为绝大部分垂体腺瘤是良性的。根据本人的实际病情及要求,认真询问专家,听从专家的意见进行治疗。朋友女儿因非常想要孩子,经鼻蝶窦进路手术切除垂体瘤虽然损伤很小,但手术对正常垂体的骚扰也可造成垂体激素分泌功能的混乱而致不孕。所以我给她的治疗方案是首先服用溴隐亭,调整观察泌乳素水平至正常,月经恢复后看是否能怀上孕,如怀上,先生孩子,生完孩子后复查MRI了解垂体腺瘤的情况再决定手术治疗还是继续药物治疗。幸运的是溴隐亭服用一年半后怀孕了并顺利妊娠产子,不幸的是产后复查鞍区MRI,肿瘤比怀孕前又大了10mm达25mm并向鞍膈上生长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建议其还是手术治疗,这时朋友夫妇及女儿夫妇都非常尊重我的建议,入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复查泌乳素水平一直在正常范围,每年复查一次鞍区MRI均为发现肿瘤复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腺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小施夫妻俩是我较为要好的朋友,夫妻俩结婚十余年来关系一直较好,但近期交往中感觉二人关系有点不对劲,询问他们有何问题?小施跟我讲近一年来对夫妻生活越来越不感兴趣,妻子不满,我催小施来我门诊检查一下。内分泌激素检查泌乳素水平很高,随即给其作了鞍区MRI,结果提示小施患了垂体瘤,告诉他他的没“性趣”是垂体瘤在作怪。那垂体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瘤呢?它怎么会导致“性趣”减退呢?听我慢慢跟您道来。脑垂体位于颅内大脑下方的垂体窝内,是个非常奇妙的微小器官,你别小看它,它可是人体的内分泌中枢,统领全身的内分泌功能,相当于军队司令部里的参谋部。而垂体瘤就是发生在脑垂体上的肿瘤,也叫垂体腺瘤。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垂体瘤的发病率为7.5~15/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6%。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分泌一系列蛋白质和多肽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黑激素(MSH)、促脂解素(LPH)、内啡肽等。这些从腺体分泌出的微量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诸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外周内分泌腺体以及乳腺、骨骼、肌肉等器官,分别刺激相应靶腺产生和分泌特异的激素以及调节机体和组织的生长等功能。垂体前叶分泌各激素的活动并不自主,分别受控于特异性下丘脑激素。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水平过高,反过来也能减弱垂体或与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垂体与靶腺之间,层层控制,相互制约,组成一个闭环的反馈系统,其中垂体激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泌不同类型的激素,因而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垂体瘤,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垂体瘤患者会有以下三种主要的临床表现:1、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症状: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缩小。垂体瘤内急性出血(垂体瘤卒中)时,可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视力突然丧失等症状。2、肿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导致的症状:垂体瘤长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妨碍垂体内正常组织的功能,导致垂体功能不全或低下。3、激素过度分泌导致的症状: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一是泌乳素型垂体瘤,最多见,约占39%,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溢乳(出奶水)。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勃起障碍、性欲减退、乳房组织增大和不育。二是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面容改变,手足粗大(鞋子尺码增加),到疾病后期,可发生关节炎、心功能衰竭、糖尿病、高血压和视神经受压所致的视力、视野改变。这种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因疾病不断加重而过早死亡。三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肥胖、满月脸、多毛、紫纹(身上有紫红色的皮纹)、骨质疏松、肌肉无力等,常合并高血压和高血糖。垂体瘤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谓错综复杂。其中,最易受影响的是与性激素分泌有关的垂体细胞。女性垂体瘤患者大多会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或不孕。男性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在临床上,不少女性垂体瘤患者因月经紊乱就诊,长期用黄体酮调经或服用中药调理,以致病情被延误。而男性垂体瘤患者,由于其既不具有“月经”这样能够提示疾病的可靠指征,又不会特意关注自己的性功能或性欲的逐渐减退,往往会觉得是工作生活压力大影响自已得“性趣”而不会积极及时的就诊,因此更容易延误诊断。朋友小施的情况就是如此。因此,女性若出现不明原因月经紊乱、闭经、性趣下降,男性若出现不明原因性功能低下,都应该提高警惕。若再伴有上述提到过的垂体瘤的典型症状,请及早到垂体瘤专科就诊,经过必要的生化检查和垂体磁共振扫描,以明确诊断并及早治疗,还夫妻本来的性趣及性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垂体腺瘤发病率是7.5-15/10万。在正常死亡病人尸检过程当中,垂体腺瘤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从9%到65%不等。国外有一组研究表明,随机抽样选择100个正常人做鞍区的核磁共振检查,垂体腺瘤的检出率为16%,说明垂体腺瘤的检出率是非常高的,只是多数病人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而已。随着垂体腺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随着医生诊疗技术的提高,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病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有许多垂体腺瘤病人在询问病史时发现其临床症状早就存在,但不被病人,甚至临床医生所重视而延误了诊断。即便是最具特点的巨人症和肢端肥大这种明显指向垂体腺瘤疾病的表现,在普通人群中也很难被认识到,大家熟知的篮球名将穆铁柱、郑海霞,有国人想到他们都是垂体腺瘤病人吗?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也很难有医生意识到高血压,色素沉着,向心性肥胖应当联想到垂体的ACTH瘤。目前快速增加的是老年人中因视力下降而被发现的大型垂体腺瘤,在检出之前,病人甚至医生都似乎很少联想到是垂体腺瘤压迫了视神经。我们医院甚至有医生自己走路老时碰到门框都没有想到视野缺损是垂体腺瘤所致。所以国人对此病的认识是远远落后于对其他疾病的认识。垂体腺瘤可分为无功能性腺瘤和分泌型腺瘤。无功能性腺瘤在早期不会对病人产生任何症状。但是分泌型垂体腺瘤早期即对病人产生极大伤害。1、垂体泌乳素腺瘤在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病人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2、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巨人症,在成年病人主要表现为面容改变、手足粗大、多汗、骨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等肢端肥大症。严重者会出现糖尿病、肥大性心脏病以及甲状腺、结肠的肿瘤等等。3、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血压增高,血钾低和糖尿病。经常合并精神疾病。4、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5、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腺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激素分泌型腺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中晚期的垂体腺瘤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临床上患者通常会主诉经常被撞伤等;若是肿瘤侵犯了垂体周围的神经血管丛海绵窦,会出现神经受压症状如上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等临床表现。此外任何体积的肿瘤都会出现突发的垂体卒中,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血管供应差或肿瘤血管的异常生长,在一定的诱因下,会出现肿瘤出血,瘤体组织的坏死。若是肿瘤完全出血坏死,肿瘤体积突然增大,压迫海绵窦会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失明、偏瘫,昏迷死亡,需要外科急诊手术处理。垂体腺瘤的不完全或部分垂体卒中,可以是轻度的头痛、恶心呕吐伴全身不适,不需要特殊处理,患者的症状会在几周内自行缓解,甚至某些激素分泌型肿瘤的临床症状还会减轻。从垂体腺瘤尸检发生率及近年来临床检出率的提高,对国人进行垂体腺瘤相关的健康教育普及认识是早期发现病变的关键,建议在国内各单位现行体检的项目和程序基础上,增加垂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检查,对凡是出现以下症状的病人必须加做垂体相关的内分泌检查及垂体MRI检查:女性病人出现闭经、泌乳、不育,男性病人出现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者首先要考虑有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可能如青少年病人出现巨人症、成年病人出现面容改变、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码增加)、多汗、骨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伴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以及甲状腺、结肠的肿瘤等等就应该想到有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可能。如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者要考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可能。另外,对出现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的病人,也应该考虑是否有鞍区占位性病变可能,其中,垂体腺瘤是鞍区占位的主要原因。应当作垂体MRI检查。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垂体激素的检测以及影像学的检查等做出诊断。垂体激素在很多实验室,目前甚至一些基层医院都已经能够检测。垂体腺瘤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中以鞍区的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垂体腺瘤的检出率最高。通过鞍区薄层(每1mm扫描一层)增强影像的MRI检测,若结合动态造影MRI检测,直径小至2-3mm的垂体微腺瘤也可以显像。鞍区增强CT显像对于部分垂体大腺瘤显像效果好,可以了解鞍底骨质的破坏程度以及蝶窦气化的程度。通过详细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影像学的检测,垂体腺瘤的诊断不难确定。一旦诊断出垂体腺瘤也不要紧张,对于无症状的微腺瘤应该强调预防为主,坚持1-2年完整的检查一次,包括内分泌和视力及MRI并坚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无症状的微小的垂体腺瘤可以不治疗,但是不应当忘记这些人群的肿瘤是有迅速增大和垂体卒中的风险的。在垂体腺瘤的早期进行治疗,绝对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手术风险,为生存争取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对于有症状的或者体积较大的垂体腺瘤则要早期综合治疗。关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有无并发症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垂体腺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室协作的综合治疗过程。垂体腺瘤治疗涉及的科室主要有内分泌科、颅底外科、放疗科、眼科、影象诊断科等科室。从国内国外的回顾性临床资料可以看出,多科合作的垂体腺瘤治疗中心比单纯的专科治疗中心对提高垂体腺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大不相同。所以建议垂体腺瘤病人应该到具有综合治疗垂体腺瘤的三甲医院诊治。垂体腺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治疗方法。正是由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完全治愈每一种垂体腺瘤的目的,所以各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该根据病人垂体腺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并发症及共患疾病的情况、病人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病人的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垂体腺瘤病人都应该建立终身随诊制度,没有症状的微腺瘤也必须定期(每6个月~1年)复查垂体前叶功能,必要时复查鞍区MRI,而对于治疗后的病人则必须每3~6个月复查垂体前叶功能及鞍区MRI以监控肿瘤的复发及生长情况。随着年龄的不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术后一年,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每年做垂体激素的测定,根据情况替代已经低减的垂体激素。尤其是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低减的病人,在应激的情况下(发热、劳累、疾病等)应该将强的松的剂量(通常替代治疗的剂量为2.5-7.5mg/d)增加至替代治疗剂量的3-5倍,以防发生垂体危象。其他激素的替代剂量一般是甲状腺激素(L-T4)50-150ug/天,并且要在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开始替代治疗较为安全。至于性激素的替代治疗,在泌乳素腺瘤的病人,由于肿瘤为性激素依赖性,在药物控制泌乳素水平的同时,并不主张性激素的替代治疗。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垂体功能低减的病人,补充男性激素时,应该监测血液中前列腺抗原(PSA)的水平,使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较为安全。垂体肿瘤手术或放疗后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在儿童可以表现为生长迟缓,在成人GH缺乏也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儿童在确认肿瘤没有复发的情况下,可以用GH促生长治疗。在成人GH缺乏的,若是经济条件允许,没有已经存在的肿瘤或明确的其他肿瘤的家族史,也可以用GH替代治疗。随着GH制剂价格的下降,更多的成人GH缺乏的病人将会从中受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颅底外科团队于1986年起开展对鞍区解剖与临床研究,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颅面联合进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及侧颅底手术的解剖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了2000余例临床病例的丰富经验,被已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萧轼之教授誉为“耳鼻咽喉科的破墙手”。三十余年来,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及院校相关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垂体瘤及鞍区相关解剖与临床研究论著160余篇。发表SCI论文8篇,总分值31.4分。在鼻窦及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1995年以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和理念,那就是“微创”,这一理念不仅指导着外科医师们,对病人及家属也深深吸引,门诊经常有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开口就问:“医师,手术是微创吗?”那什么是微创呢?微创外科手术就是要尽量利用人体自然的空间和间隙进入人体来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体所受的创伤,进而使手术本身的效果最大化。垂体瘤处于接近头颅中心、颅底正中的位置,其在颅腔外的投影正好就是蝶窦。而鼻腔和鼻窦是人体本身就具有的空间,经蝶窦入路很好地利用了这些空间作为手术入路,经此入路施行手术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经颅手术轻微。在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上,经颅入路垂体瘤手术一度盛行,因为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复杂的面颅结构干扰了人们对于到达蝶窦及蝶鞍路径的认识,造成颅外途径手术面容影响大、创伤大、感染率高和存在一些后遗症等缺陷;而形态似球面的颅盖骨结构相对简单,故而经颅手术得以较早地发展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人们对颅底的解剖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显微镜、内窥镜、精良的手术器械及影像导航技术的应用使精准而微创地到达手术部位变得不再困难,故而极大地推动了经蝶窦入路手术疗效的提高。垂体瘤虽然解剖位置复杂深在,但绝大部分垂体瘤的病理组织质地松软脆弱的特点使得通过鞍底的较小骨窗分块切除大的瘤体现实可行;另外垂体是硬膜间位器官的特点使鞍隔在经蝶窦手术时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屏障,从而可大大减轻手术过程对颅内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干扰和影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廖建春教授团队于1986年起就联合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蝶垂体瘤切除术,至今己近2000例病人得到了医治,以零死亡率的技术领先全国。综合上述,经蝶窦入路手术因其创伤小、脑保护好、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垂体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目前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垂体瘤及其他鞍内疾病患者中超过95%接受了经蝶窦手术。(作者:廖建春,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每周四上午特需门诊、每周五上午专家门诊,长征医院门诊楼五楼)
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属于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就诊后一般耳鼻喉科医生都会给患者做出科学的建议,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问这样的问题:“医生,我这息肉、小结是保守治疗好还是手术治疗好?”“能否保守治疗?吃药能吃掉吗?”导致患者纠结的原因可能有:一是患者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不相信医生的建议,害怕医生是不是想赚钱。二是因为患者本身恐惧手术,或者因为工作情况没有时间,从而希望保守治疗。三是大部分的患者对嗓音医学及艺术嗓音知识缺乏,医生建议作嗓音训练时,患者无法接受,导致医生只有建议患者“尽量少说话”,而这个建议又很难有说服力和可行性。比如,患者问:“我怎么样才能不长声带息肉,或者如何才能不让息肉复发?”医生回答:“少说话!说话太多,声带振动过度,就会产生小结、肥厚或者息肉。”患者听了,感觉似乎有道理,但是患者心里想,“我是做生意的,天天面对顾客,怎么能够少讲话呢?”或者“我是做培训的老师,天天要讲课,怎么能够少讲话呢?”或者“我退休了,主要活动就是每天和老伙伴们参加老年歌唱团,怎么能够少讲话呢?” 面对这样质疑的患者,医生也会觉得很无奈,也更增加了患者的不信任和纠结。一、那么情况下的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可以不需要手术治疗?从门诊实践中我们发现是经常有一些患者,外院检查后提出手术治疗,患者转来我门诊就诊,说明不想手术的原因,经喉镜检查分析声带病变情况,依从患者暂不手术的要求,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1、因为受凉感冒或者过度用声,如连续演唱会或讲课导致急性声带损伤、出血性息肉,比如喊了一晚上KTV,跟哥们弟兄划拳喝酒,和人吵架等等引起声带黏膜的水肿、充血导致急性短期声音嘶哑。对于这一类患者,我临床上一般就让患者做做雾化吸入、嘱咐患者短期禁声、对症用药就可以解决。2、因为经常用声,出现的早期的声带小结,一般通过调整发音方式,改掉过度用嗓的习惯,服用我长期经验积累的中药方“清音颗粒”一至三个疗程基本可以完全治愈。3、靠声音吃饭的群体,比如学习声乐和播音主持专业的人群,出现的声带小结或者较小的声带息肉,手术如果不能在精细的喉显微外科科条件下完成的,担心声音无法恢复原有的质量,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这些人手术需要慎重。在门诊就诊的声带小结患者,我一般都给予“清音颗粒”治疗,严重者辅以雾化吸入,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著名的患者就是宁波电台的著名播音员贾军老师,服用二个疗程就恢复正常工作。4、长期不正确发音或过度发音,导致声带慢性刺激,形成的声带肥厚,常规的手术很难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服用清音颗粒可使患者声音嘶哑有明显的改观。5、因为咽喉反流疾病,胃酸的刺激或其他接触刺激,在声带后端、声带突附近形成的肉芽肿而造成的声音嘶哑,手术往往无法根除且复发率很高,这一类型的患者我门诊一般给予清音颗粒结合治疗反流病的药物综合处理,可以达到手术不能达到的疗效。6、年龄相关性的声带萎缩导致的声门闭合不全,发音无力,手术行声带注射填充疗效也不明确,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的情况下首选发音训练。7、单侧声带麻痹的,或者单侧声带切除的,治疗了原发病之后,在手术之前首先可以选择发音训练,尝试通过另一侧正常声带代偿,发出高质量的声音,不行再考虑脂肪注射、甲状软骨成型等手术。8、一些功能性的声音问题,比如“男声女调”“癔病性失声”“过度禁声后失声”等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纠正发音,多可快速恢复正常。二、那些声带病变必须要手术治疗呢?1、明显声带息肉,尤其是广基息肉,经清音颗粒保守治疗观察3个月无效者。2、双侧声带较大息肉,尤其累计前联合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保护前连合一次手术或直接分两次手术,以预防术后声带粘连。3、声带上的白斑、乳头状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可能癌变的病变,建议手术切除,一般都容易复发,需严密随访,发现恶变及时处理。4、声带上长的任何性质不明的东西,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压力,需手术活检定性诊断的。三、为何息肉术后仍复发?很多患者术前与医生谈话时告其术后有可能复发时就很纠结,既然声带息肉术后也容易复发,那还不如不做。这里就要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嗓音医学的一个专业知识,为什么会长息肉?为什么做了还会复发?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原因,就是发音、用嗓方式不正确。手术只是声带息肉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手术只是解决了息肉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你长息肉的问题,所以医生不能保证你术后不复发。完整的治疗包括“手术+发音方式的纠正(祛除病因)”。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感觉“我说了几十年话了,你说我不会发音?”所以有抵触心理,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天然懂得正确的科学的发音方式,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一样说话,有的人长息肉,有的人不长,有的人开了一场演唱会,声音都不嘶哑,有的人唱两首KTV声音就哑了。了解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一般医生给你的建议是少说话。因为你的发音方式纠正需要在专门的嗓音训练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且不是两天就学会,所以,只能让你减少说话,也就是减少错误的发音,来降低声带长小结、息肉或者复发的可能性。(作者:廖建春,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每周四上午特需门诊、每周五上午专家门诊,长征医院门诊楼五楼)
鼻源性头痛,尤其是非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易造成临床误诊,国际头痛协会(IHS)2004年虽然对鼻源性头痛作出诊断标准,但临床上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仍然困难,治疗也十分棘手。鼻源性头痛主要分为鼻一鼻窦炎所致和非鼻一鼻窦炎(黏膜接触点性)所致两类。前者又称为鼻窦性头痛,是指由鼻腔及鼻窦的炎症所引起的头部和面部疼痛;后者是因为鼻中隔和鼻甲之间存在黏膜接触点而导致头痛。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的病因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或鼻一鼻窦感染所致的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的充血肿胀、炎症反应或压迫、接触,造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妨碍通气和引流,尤其是筛漏斗和额隐窝的阻塞,造成窦腔压力增高,可能引起头痛。因此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一般为压力性头痛,尤其是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引起的头痛尤为明显。非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的病因主要因鼻腔解剖变异,导致鼻中隔和鼻甲黏膜接触和鼻窦窦口局部阻塞 ,包括鼻中隔偏曲、棘突、嵴突,钩突、筛泡和中鼻甲变异,Haller气房等。鼻源性头痛机理复杂,鼻腔和鼻窦粘膜与骨质结构的变异及炎症均可引起头痛。此类头痛的机理,以往认为主要是由于鼻粘膜受压迫(机械性或气压损伤性),刺激分布于鼻粘膜的三叉神经,引起反射性头痛。生物化学研究发现,除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外,鼻粘膜中尚存在第三种神经介质,即神经肽,称为P物质 j。P物质高浓度存在于鼻腔及鼻窦黏膜的三叉神经末梢中,它通过无髓鞘的C神经纤维控制痛觉从鼻腔及鼻窦黏膜的各种受体传入皮层;在这种顺向性冲动的同时,一种逆向性冲动使P物质释放入鼻腔及鼻窦黏膜的局部效应细胞。P物质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产生神经源性水肿、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和分泌物增加,并且释放炎症介质缓激肽,刺激痛觉神经,引起头痛。P物质本身也是最强的疼痛促进者之一,因而,缓激肽和P物质使痛觉神经遭受双重打击。血管改变可能是疼痛的来源,但疼痛的强度被P物质和缓激肽明显地放大了。鼻腔及鼻窦的病变可诱发鼻腔及鼻窦黏膜各种受体释放P物质而引起头痛。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在急性炎症时,其所表现的头痛与慢性炎症时有所不同。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所致鼻源性头痛,除了鼻腔脓性分泌物、鼻塞、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和/或发热等症状外,由于病变的鼻窦不同,表现的头痛部位也各不相同:①急性额窦炎,头痛常位于额窦区,并可放射至顶部或者眼球后;②急性上颌窦炎,头痛位于颧部,并可放射至上颌齿或前额;③急性筛窦炎,头痛位于两眼之间,并可放射至颞部;④急性蝶窦炎,头痛位于枕部、顶部、额部或眼球后。急性鼻窦炎治愈后头痛消失。慢性鼻窦炎所致的头痛往往在临床上并不很典型,一般为持续性钝痛,部位也没有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那么明显。非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黏膜接触性头痛,往往是位于眼眶周围、眼眶内侧、颞部或颧弓部的间歇性头痛,头痛的程度随患者在直立或平躺的体位变化而变化。应用局部麻醉剂麻醉相应部位,头痛在5 分钟内消失 。对于鼻源性头痛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很难做出判断,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对鼻源性头痛具有诊断价值。对于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鼻内镜下能观察到鼻道内的脓性分泌物及息肉等,还能发现在前鼻镜检查时不能发现的许多异常,如中鼻道小息肉,半月裂积脓,钩突、筛泡和中鼻甲息肉样改变等。鼻窦CT检查则可明确显示出是哪组鼻窦的炎症。而对于非鼻一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鼻内镜检查则具有更加重要的诊断价值。因为此类患者往往前鼻镜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病灶,但鼻内镜检查则揭示了很有临床价值的征象,如钩突肥大、钩突与中甲接触、中鼻道阻塞、筛泡肥大等,正是这些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和病变引起病人长时期的头痛。当然,个别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和病变,有时鼻内镜下亦难以发现,这就需要借助鼻窦的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CT可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情况。本专题中提到的中鼻甲气化以及筛泡过度气化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患者,均是在长期头痛误诊后,经鼻窦冠状位CT检查后明确诊断的。对于鼻源性头痛的治疗,切除病变组织,纠正解剖畸形,保留鼻腔及鼻窦功能最为重要。治疗中应根据头痛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仅因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致鼻腔、鼻窦引流不畅而引起的真实性头痛(单纯性头痛),由于鼻腔和鼻窦粘膜无炎性病变,手术以开放中鼻道及半月裂为主。钩突、筛泡、中鼻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主要结构,这些结构的变异和病变是阻碍鼻窦通气引流的关键;因此,鼻内镜下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这些部位的病变和结构变异,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临床最常采用的首推钩突切除术,特别是对那些因钩突肥大等变异而阻塞中鼻道及半月裂的病人,仅需切除钩突问题即可解决;其次,为中筛复合体切除术,可在钩突切除后切除中筛;对于中鼻甲过度气化者,可采用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与传统的手术不同,它仅纵形切除外侧半中鼻甲,尽可能保留内侧嗅沟侧)中鼻甲骨质和粘膜,达到既可切除病变改善中鼻道引流,又能最大限度保留中鼻甲生理功能的目的。对于慢性鼻窦炎引起的炎性头痛,手术应彻底切除病变,引流各鼻窦;首先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清除来源于中鼻甲、筛泡以及上颌窦口处息肉,逐个切除筛房,开放额窦底和蝶窦 。
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拿着体检报告的患者“医生,我体检报告诊断有鼻中隔偏曲,我到底需不需要手术?”那么,鼻中隔偏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毛病呢?其实在我们以往体检中发现约有90%的国人,鼻中隔都有不同程度的偏曲,有的可能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因为外伤。鼻中隔偏曲是骨和软骨形态结构的异常,所以用药物是没有治疗效果的,只能通过手术矫正。但不是说只要发现鼻中隔偏曲就需要做手术,是否需要手术首先要明确患者是否有症状而其症状是否又是鼻中隔偏曲所造成的?鼻中隔偏曲既是一种鼻腔的解剖异常,又是临床上的一种疾病的诊断名称,没有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我们只能称之为鼻腔的一种解剖异常,只有出现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我们才能称之为疾病。那鼻中隔偏曲会引起那些症状呢?最常见的由鼻中隔偏曲所致的症状有三:鼻塞、头痛及鼻出血。一、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鼻塞鼻中隔偏曲后,凸出的一侧鼻腔通道会狭窄,另一边通道则过于宽大。由此会造成鼻腔两边气流不对称,宽大的一侧鼻腔鼻甲黏膜加倍工作,长此以往会形成慢性鼻炎。鼻中隔结构的改变,还可能影响鼻窦的引流(鼻窦的黏膜上有很多毛发状的纤毛,这些纤毛能有效率的将鼻窦黏膜的分泌物,经由鼻窦开口流到鼻腔内),从而引发鼻窦炎。鼻黏膜持续处于充血状态还会出现下鼻甲肥大。鼻塞往往先是狭窄侧明显,但一侧宽大的鼻腔尚可通气而使人不觉得,这也是门诊患者常问的问题“医生你说我的鼻中隔偏曲是天生的,那我怎么到了4、50岁才出现症状啊?”后来因为继发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而导致比较宽大的一侧也出现鼻塞。这就是为何先天所致的鼻中隔偏曲会到成年后才出现症状的原因。长期鼻塞还可能引发打呼噜、睡眠困难、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这些症状都属于我们常说的慢性缺氧状态。二、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头痛鼻中隔偏曲后可能会压迫、刺激鼻腔侧壁的鼻甲,引起鼻甲充血、水肿、炎症等反应,刺激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头痛。特别是鼻中隔偏曲位置比较高时,可能压迫中鼻甲,阻塞鼻窦开口,那么头痛症状就与鼻窦炎一样,常为一侧较重,有时还伴有嗅觉减退。那么在门诊如何鉴别患者头痛是鼻中隔偏曲所致而非其他所致,可将丁卡因棉片放入偏曲侧鼻腔鼻中隔偏曲处与中甲相贴处之间数分钟,患者如头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诊断。三、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鼻出血由于鼻中隔前端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变形弯曲后经常会出现血管畸形,黏膜表面张力变大,在气候干燥或者挖鼻后容易破裂出血,凸的一侧比凹的一侧更容易出血。一般C形偏曲的鼻中隔形状比较均匀,症状尚不算严重。若鼻中隔出现嵴突或棘突,形成了锐利的畸形,就容易反复出血了。鼻中隔偏曲所致的鼻出血一旦出现,就会反复出血,很难用药物根治。所以体检时发现有鼻中隔偏曲者,如出现上述三个症状之一就应该去医院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检查一下是否可以下“鼻中隔偏曲”的诊断。鼻腔的常规检查可知一二,但CT检查即可明确鼻中隔偏曲与鼻部症状之间的关系。门诊遇到此类患者我一般会建议患者做一个鼻窦冠状位CT扫描。冠状位CT扫描可以看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帮助医生分析出:①鼻部症状是否与这种位置变化有关;②患者的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关系;③需要手术矫正的部位和范围;④可能影响鼻内镜下手术操作的因素;⑤手术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及导致术后鼻腔粘连的可能性。通过本文的讲解,体检报告中所示有“鼻中隔偏曲”的您可以大致了解自己是否有鼻中隔偏曲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手术? (作者:廖建春,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每周四上午特需门诊、每周五上午专家门诊,长征医院门诊楼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