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案1.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多发骨折,多因摔倒致伤(因骨质疏松,轻微暴力即可骨折);中青年及儿童则需要较大暴力才致骨折。 2.股骨颈骨折一经确诊,均应早期手术治疗,除了极少数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局部皮肤状况不佳者外,均应尽早复位及内固定。 3.医生会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及病人年龄、身体状况来选择手术方式,目前手术方式分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4.术后均可扶拐下地行走,医生会交代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
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关于学术与医学伦理的问题,我思考了几年决定什么时候,怎样写这篇文章,才能让读者明白我的良苦用心,才能让更多的孩子避免刀光之灾,还他们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生。。。笔者虽仅为一区区二甲骨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在诊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方面有着为数不多的病例,但是看到众多三甲医院诊治的失败病例,看到他们的学术理念,专业态度,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导致众多患儿得不到及时、微创、负责的诊治,我不敢苟同。看到群里超过500名家长的病急乱投医、唯三甲医院是问,残酷的并发症,家长焦灼的心情,难以抚慰的后悔,我不得不以一个专业医生的良知,挑战世俗的行业和社会病态,提前写作这篇文章,履行科普的义务,说真话的责任。迄今为止,我一直随访的亲自诊治的非手术治疗患者,最长已经超过12年,效果肯定,与常人无异(下图)。不管你信不信,我都得告诉公众以下信息欢迎同行和家长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简称“先髋”(基础知识请自己百度),发病率高,呈上升趋势,必须在3岁以前得到诊断和治疗方可无后遗症,但是被各地医院漏诊漏治、误诊误治者何其多也!以下是一名伤心的母亲发给我的一个盲目手术失败的典型病例,孩子两次手术遭受了巨大痛,发生了严重并发症,需要还要做至少两次补救手术,孩子父母后悔莫及。警醒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不必急着手术,我们已经掌握了非手术的微创治疗方法,患者最长随访12年以上,疗效肯定。我们的建议:1.所有婴儿在3岁前都应该得到“先髋”的筛查;2。X片是筛查的主要方法(筛查辐射量很小,完全不用担心);3.筛查阳性者应尽早进行治疗,此病一般无法自愈,拖延会耽误病情,导致病情不可逆的加重,会导致手术可能的增加,甚至失去痊愈机会;4.非手术是主要的的治疗方法,强烈建议不要草率手术!5.非手术治疗中,没有经验和研究的医生容易导致股骨头坏死等不可逆后遗症;6.不健康的怀孕过程有可能是此病的诱因,应该尽量避免巨大胎儿和羊水过少,长期不走动等不良习惯;7.没有经验的助产士和儿保医生、骨科医生等是导致该病发生和漏诊的重要原因!以下摘录一些患者家长来信以引起大家足够重视:你好潘医生:我想咨询一下,我女女3岁了,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失败了,治疗过程有切内肌,保守治疗过,也清除软组织,治疗了2年时间,现我知寻了很多医生他们说要截骨手术才行,帮我看看这片,你帮我看看还有跟好的方法吗·潘医生:带一号架和二号二那两张找不到了,其他的都在,你觉得效果很好吗,他们都说效果越来越差,特别是这次复出的效果,位置没以前好,左边髋臼也不好,沈通线也不连贯了,包容不好,刚脱架时是挺好的,群里xx说我家现在的情况的半脱状况,你觉得有那么严重吗?需不需要手术呢?一个月时发现左侧全脱,右侧半脱,二个多月时带支架,带四个月支架复查,左侧还是全脱,右侧半脱有好转。6个月左侧手术,切左侧内肌,手法复位。打三个月蛙式石膏,又三个月人字石膏。再带二个月支架。目前小孩一岁零三个月。2012.12.01日拍片,潘教授帮我看一下片子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存在着哪些问题能不能脱架了。麻烦潘教授百忙中抽空看一下。万分感谢。感谢!!潘医生:您好!我家宝宝1岁1个月了,上传的片子是我们上个月刚照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3个月的时候发现宝宝脱位,曾经穿过吊带衣,蛙式支架,治疗时间大概1个月左右,但是效果不佳,右腿显示全脱,我们这边河北省xx院的医生让我们做内切肌肉闭合打石膏手术,但是股骨头总是不发育,说怕造成股骨头坏死,后来医生就让我们做截骨手术。。。潘主任你好.我是群里一个先髋孩子的妈妈.我曾经去过你们医院(成都骨科医院),是那个xx医生看的.他比了我们CC两腿右边短一点点.不到2公分.外展做不到180度.然后他。。。。让我去儿童医院看看.儿童医院也没有B超技术.就照了片.医生诊断是右髋半脱位,左髋是好的.可是询问了其他的医生也有医生说是右髋全脱.左髋发育稍平直。。。最简单的家庭筛查方法——看娃娃的臀横纹是否超过1条,超过1条,务必到医院进行专业筛查。请爱心人士转播一下,普及知识,减少损失!您的每一次转发可能阻止一次不必要的手术,功德无量!
直立行走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实际上在貌似漫长的生物进化中,猿人的直立行走出现是很突然的,是某种原因带来的飞跃行为。这种飞跃带来了人类分枝在地球上的出现,同时也因为某些机体器官无法跟上这种直立行走的飞跃,导致了人类一些特有的易患疾病。到底哪些疾病与直立行走有关呢?潘医生认为,颈椎病,腰椎病,痔疮,流产,下肢静脉屈张,下肢骨关节炎,甚至髋部骨折都可能是直立行走带来的并发症。预防方法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颈椎病:如果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归属颈椎病的话,那么直立行走给脑带来的问题是供血不足的问题,给颈椎带来的是颈椎失稳的问题。其中脑供血不足既有血压的原因,也有椎动脉的原因。颈椎失稳是因为从猿到人突然直立90度的体位要求,颈椎的进化跟不上,也因为人脑的发达带来的重量问题(与猴子比较,人类就像大头娃娃一样),人头的质量增加意味着摇头晃脑时惯性很大,颈部的肌肉如果反应不够迅速,力量不够强大,则不容易控制住头部的晃动。比如突然急刹车的时候,颈部会出现‘挥鞭’样损伤,后果非常严重--颈椎错位或截瘫。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加强颈部的肌肉力量训练,尽量使头部的晃动在极限范围内进行。看看舒马赫的粗壮脖子,你就明白为啥赛车运动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去玩命的。人类颈椎的薄弱点在于寰枢椎的活动度,枢椎齿突的纤细,钩椎关节的平淡,上下关节突的水平,项韧带的退化,颈部后方肌肉的纤弱等。绞刑的设计正是利用了人类这些特点。许多人认为绞刑是因为窒息而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寰枢椎脱位截瘫的原因。为什么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呢?潘医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在不断增加的低头学习和劳动中积劳成疾,手机和掌上电脑可能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颈椎的进化滞后的问题。*腰椎病:腰椎从来没有准备好会成为身体上半部分的‘顶梁柱’,也未进化到能胜任直立行走带来的种种负担,腰椎生理弯曲并非人类特有,在哺乳动物如猫狗的脊柱中也有,但人类好像挪作他用,成为上半身的减震器了,效果还不错。腰椎除了有颈椎相似的问题之外,还有椎间盘压力巨大,下位椎管内压力增高的问题,这些是其他动物基本不存在的问题。所以人类腰椎间盘容易退变,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黄韧带肥厚,腰椎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受压综合症等。直立行走还带来了腰骶椎滑脱,椎弓根断裂等特有疾病,可以说人类现有的腰痛问题多半和直立行走有关,当然也与坐姿不当和开车等生活因素有关。*痔疮,盆腔淤血,下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等:这些与静脉曲张有关的疾病都发生在心脏以下,应该说都是因为直立行走抬高了心脏造成的,发病机理都很相似。静脉本身压力很低,加之这些静脉还没有进化到产生静脉瓣或者静脉瓣能适应突然提高的血液液压,所以就产生了静脉血管扩张膨大,血流速度减慢,就像一个个装满水的气球,血管壁变得菲薄,一旦破裂就造成痔疮出血等疾病。人类为何妇科疾病如此普遍?潘氏医家认为,除了抵抗力的下降,性行为的增多,人工流产等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直立行走带来的盆腔脏器静脉淤血和淋巴回流受阻的问题。*自然流产:大家都会觉得现在的不孕现象在增加,孕妇都比较脆弱,生育能力远逊于四脚哺乳动物,稍不注意就会自然流产。除了男人精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妇女生殖系统炎症的增加之外,潘医生认为还有重要原因,那就是直立行走带来的宫颈开口向下的问题。宫颈开口向下,**,受精卵或者胎儿由于重力作用都有流失的风险,所以不孕或者习惯性流产的妇女应该尽量避免站立,而应该多保持头底臀高位姿势。*下肢骨关节退变:人类下肢骨关节退变情况远严重于上肢,这和直立行走不无关系。当人的双上肢独立出来从事劳动以后,整个体重就全部由双下肢承担。但是我们说过,人的站立和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属于很突然的飞跃现象,人类的下肢结构还来不及进化,所以骨关节承受不了这份工作,往往提前出现故障。就膝关节而言,人的膝关节和狗的膝关节结构差不了多远,但是人的膝关节经常需要负担更多的劳动强度,如果身体肥胖那情况会更糟,会很早就出现关节软骨磨损,半月板慢性损伤,膝关节骨质增生等关节退变疾病。所以潘氏医家推崇精瘦人生,鼓励肥胖者减轻体重。古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是很有健康价值的。
一般的养生著作都是在推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医生,我每天都能接触禀赋迥异的病人,有的体质壮实,偶尔感冒咳嗽,用药几次就痊愈,有的一看就知道是病家子,只要有点气候变化,准来就诊。这些病人非常痛苦,一般的养生学并未教授他们与众不同的羸人养生保健方法。想当年,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家传医学和自身学医,通过数年调养修炼,才让自己从弱不禁风的羸人,挣脱病魔的缠绕,由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基本成为正常体质,走向康复。世间想要增强体质的病家子,请跟我潘氏医家,养生立命,保全自己,造福家庭。*羸弱原因:先天不足(交合失宜,孕期失养,孕期患病,早产,难产),婴儿期失养,婴儿期患病,学龄前失养,学龄前患病,少年期失养,少年期患病。羸人为什么容易成为病不离身的病家?这不是他们的责任,就像我们投胎无法选择父母一样,羸人的出现基本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羸人的成因无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其中后天失养这里指的是生长发育停止之前的喂养失当。最终会导致要么夭折,要么成年之后各器官发育情况以及器官功能低于正常人,成为易感人群,容易感染疾病。*羸人特征: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抗病力低下。从医生的角度,羸人很容易辨别。一般此类病人身材瘦弱,面色白光白,语音低微,少气懒言,四肢厥冷,衣着厚重,随时鼻塞流涕,咽痛声嘶。*羸人病机:羸人之所以易患病不易痊愈,是因为抵抗力低下或称抗体不足,而抗体的足量产生,需要有足够的原料和代谢速度。抗体的原料需要消化系统高效从食物中摄取,原料合成抗体需要代谢合成过程迅速,快速产生足够抗体浓度杀灭病原体。机体代谢降低同时也会使病原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清除低效,而症状的持续就是病原体或者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持续不降所致。*羸人养生法:调养脾胃,调补肝肾,冷暖将息,休养身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羸人患病,虽然经高明的医生治疗可能痊愈,但患病一次身体所受的损失和毒害,足以使身体抵抗力更加虚弱,随时可能感受新疾,人生几无宁日。那么羸人应该怎样养生呢?首先是冷暖将息,休养身心,调养脾胃,调补肝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具体如下:*冷暖将息:羸人由于整个机体工作不正常,抵抗力低下,对寒冷和酷热潮湿等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导致体内条件致病菌或者被外界病菌入侵而致病。李清照词曰‘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故每到冬春,秋冬之交,病人最多,多是将息不慎染病。所以羸弱之人要勤于增减衣物,躲避风寒,切勿早起感受寒气,导致发病。羸人也尽量不要清晨骑车出行或兜风跑步,风为百病之长,汗出则气虚。一般而言,舒适的环境温度适度,机体抵抗力会处于正常状态。这里说到空调的问题,潘氏医家赞成使用空调等机械电子的方法调节局部环境,不过需要注意通风和温度的恒定,羸人不要过多出入空调房间感受温差,实际上空调并不致病,致病的原因在于空调过冷,空气浑浊以及室内外温差过大。*休养身心:为什么是休养而不是修养?这是因为对于健康,休息远比修行重要。羸人一般身体储备较差,不耐劳累,所以首先应该多休息,并避免劳心,不要象常人一起活动,旅游,跋涉,冒险,熬夜,喝酒,吸烟,麻将等。这些运动,娱乐都比较耗费精气神,不适合羸人从事。羸人应该抓住机会,做一些睡觉,转悠,厨艺,园艺,钓鱼,风筝等低强度的活动,休养身心。也可以做一些书法,绘画,手工,乐器等娱乐,但要注意均不可持续太久,因为‘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骨。。。’,若出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更为得不偿失。*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只能利用后天调补康复。可以说,调养脾胃是所有人最重要的养生方法。所有生命活动全赖后天水谷之气入于脾胃,转换为生命的动力,生物化学的解释则是消化系统对食物能量的摄取和生命蛋白质的合成。那么羸人怎样调理脾胃呢?首先我们研究了正常人和羸人脾胃的差异,我们发现,羸人的消化道要比正常人薄弱,不能耐受消化液,酒精,辣椒,热食,冰块等刺激,孱弱的脾胃蠕动消化能力弱,也不能耐受整块食品。羸人消化腺功能低下,消化液分泌不足,饮食宜清淡细软,摄入宜细嚼慢咽。潘医生曾在日志《豆浆机与微波炉》一文中指出,豆浆机是最好的电胃,能将食品加工成泥狀,利于脾胃虚弱者消化吸收。羸人养生食品,潘氏医家首推温热八宝粥和粗粮最为得当。为了调养脾胃,增加能量和合成代谢,修补组织器官,羸人应该多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食谱应非常讲究,不得摄入农药残留过多蔬菜,激素残留过多肉蛋奶,速食食品,加工保鲜食品,转基因食品,陈饭陈菜等有毒食品,而应该经常摄入亲自选料制作的安全食品,如动物内脏,精瘦肉(牛肉最佳)末,蒸蛋,非转基因油脂,豆制品,高蛋白鱼虾,高铁高钙食品。而且可以使用香料卤汁制作的食品,健脾利湿。潘医生曾大力推荐中老年人进食卤猪耳朵,因为其中软骨对补充关节软骨来源最为有用。羸人更应该多饮白开水,增加消化和血液运送功能。最好不要进食过热过冷食品,食品过热可能灼伤消化道造成溃疡,过冷可能导致消化道血管闭塞,影响消化功能。卤制食品最健脾胃,卤料属于香料有除湿健脾之功效。羸人脾胃如消化不良,可在食品中加入黄芪,人参,山药,芡实,薏仁,山楂,健胃消食片等中药,亦可服用维生素B,钙剂,锌剂,陈皮酊,多潘立酮,低聚果糖,乳酸菌等助消化药物。所以羸人在难得的‘正常’(或状况相对较好或非急性病)期间,应该抓住时机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脱离苦海。*患病康复:正常人患病由于有正常的免疫力,一般能够正常康复。羸人患病,由于免疫低下,机体各项储备不足,疾病缠绵难愈。怎样尽快康复减少身体损失呢?潘氏医家的经验是标本兼治。由于羸人急病多为虚实夹杂,治疗时理应补泄兼施。患者此时应卧床静养,进食易消化之食品,大量饮水排便,并可以聆听舒缓音乐或修炼气功内功,配合医生治愈急病。由于羸人平素免疫低下,抗病能力弱,且患慢性疾病消耗身体储备,一般很难对新患急病产生免疫应答,故而缠绵难愈。最后两种转归,要么将息得当新病最终痊愈,要么将息失当转为慢性疾病,雪上加霜。羸人养生法的要点就是抓住脾胃消化系统,通过适合羸人消化系统的食品药品,尽量持久维持其基本正常的生化营养功能,并提高转化效率,修复不足的脏腑,恢复正常水平。
“如果你希望他健康,就送他豆浆机;如果你希望他早死,就送他微波炉。”我认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众所周知,微波炉有较强电磁辐射,而且功率很大,不然怎么能加热食物呢?无论怎样防护,总有一些漏磁可以到达你这个鲜活的点杀品。呵呵,不然大家咋都用小灵通......说说豆浆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易生病的人,脾胃运化功能一般较弱,只能消化糜状食物。从医学的角度看,豆浆机可以赋予另一个名字“电胃”。随着220V交流电机的轰鸣和震动,坚硬的豆类和难以消化的粗纤维,肌纤维,腱,都纷纷落马,合为稀泥。对于牙齿不好,胃肠功能衰退导致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这简直就是已经消化的“半成品”了,再加入各种营养配料,调成自己喜欢的口味,那完完全全就是养胃纤体的好东东,岂不美哉!潘医生养生理论告诉您:吃自己的粥,让别人嚼干饭去吧!
提起骨科美容手术,绝对不能忘记外固定支架,它也许就是常规切口骨科的终结者。徘徊在中西骨科之间的外固定支架,有着针孔固定器的美称。以我最近一例胫骨骨折手术为例,看看它的工作原理: 通常,长骨骨折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植入内固定钢板或其他内固定材料,内固定材料的尺寸决定了切口的长度,一般在10cm以上。半年到一年后骨折愈合,一般需要再次切开皮肤,拆除内固定物。所以采用内固定术会不可避免遗留10cm以上瘢痕,如果出现切口感染或是瘢痕体质,则皮肤最终会留下非常难看的“蜈蚣”。外固定支架由于不需切开断端置入内固定材料,故避免了皮肤切口,而采用4~6根固定钉穿过皮肤固定,整个固定器对皮肤的损伤呈分散的点状,美容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外固定支架堪称美容骨科利器,是除了非手术疗法以外对皮肤损失最小的治疗方法,必将被广大珍惜美丽的医生和患者接受。(更多内容)
(《中医正骨》2001年6期发表) 医学界对颈椎病、腰腿痛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诊断与治疗上,对预防医学的研究较少深入,未能体现未病先预防的原则。对于占人生1/3的时间——睡眠的状态对脊柱疾病的影响,还缺乏认识。我们就床面性状对发病学和治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如下: 1、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改变与脊柱疾病的关系人体脊柱的生理弯曲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它的存在使人体在直立行走运动时,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受到良好保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来,它是一种良好的减震系统,并且以椎间盘及小关节微动结构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多关节联合体。但是这种结构进化得并不完美。首先,我们比较了具体有相同结构的大型爬行类哺乳动物,如猪、狗、羊等,发现其脊柱的生理弯曲与人类相似,仅只有腰段前凸不明显。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的颈曲并不是直立行走的进化结果,而是爬行状态的适应结构。这说明颈曲的现状并不如我们平时想象的完美。而且爬行哺乳动物的颈韧带以及颈肌力量、棘突的大小长短与人类相比要坚强、稳固得多,当然这又与人类颈腰部的灵活性相矛盾。但是由于人类对灵活性的要求同时导致了脊柱的稳定性退化,因而容易出现失稳、退行性性变、劳损等普遍的病理变化。其次,颈部及胸腰部的生理弯曲的改变是脊柱疾病的原因和结果。腰曲的出现体现了人类进化中的适应原则。应该说,人类现有的生理弯曲在目前是最为合理的,因为这种结构提供了最大的椎管空间。一般说来,脊柱后凸弯曲使位于椎管后方的椎间孔截面积相对增加,而前曲相对减小。所以在退行性变发生后,生理弯曲的变直部位无一例外地是颈曲和腰曲,甚至出现反弓(即后曲)。这说明两点:其一是后曲所提供的神经根出口空间较前曲的大;其二是后曲的出现或前弓的变直是一种病因同时也是结果。 2、对各种床床面性状的认识长期以来,包括许多骨科医师在内的医务人员对骨科“平板床”的概念模糊不清,更多人认为平板床就是“硬板床”。于是由于医生的原因,对骨科脊柱疾病患者的医嘱交代不清,不但没能很好利用卧床休息的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脊柱的非生理形变,甚至出现更多的褥疮。现就各种常见床的床面性状作一说明,以便区别和应用。2.1硬板床以钢性材料制作的平台或大致平台,属平板床的一种。如川人的凉板床,北方人的炕台等。2.2床垫以弹簧竖列为主或海绵为内容物,外绷柔性面料的平台,因弹簧的倔强系数,密集程度及海绵的密度、厚度分为软、硬、中三种。2.3绷床以棕榈、弹簧等弹性材料制作的平面,其特点是延展形变的方向是平铺而不是竖列。如市售的钢丝床、吊床、绷床等。2.4形变床这种床面性状综合了2。2和2。3两种床的特性,其内部形变有多向性,其弹力单元的分布是均匀和多面连接的。如气垫床、水床和海绵床垫等。2.5平板床在受到正压力时,其底部平台仍不变形的床面(在一定范围之内)。其中2。1的硬板床和有硬支持平台的形变床属于平板床。骨科病员使用的平板床主要指的是有钢性支持平台和形变床垫的床面。 3、床面性状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更多内容)
(1996中国中医骨伤科年会交流)我诊室自1993——1996年期间,以手法复位、纸夹板加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含COLLE’S骨折、反COLLE’S骨折、BARTON’S骨折)病员共267人,计269只患腕。治疗结果较好。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及讨论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67位病员中,男90人,女179人;年龄最大95岁,最小1。5岁;左腕伤137例,占51。3%,右腕伤132例,占48。7%;双腕2例,占0。7%。其中COLLE’S骨折251例,占93。3%,反COLLE’S骨折4例,占1。5%,BARTON’S骨折14例,占5。2%;青枝骨折1例,占11。3%,粉碎型骨折124例,占46%;有移位骨折208例,占77。3%,无移位骨折61例,占23。7%。受伤时间从10分钟到半月以上不等,平均为1。5天。269例均摄X片确诊。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以有移位的COLLE’S骨折为例)269例桡骨远端骨折,按其畸形形态及受伤机制,分别采用(1)COLLE’S骨折“牵引——尺偏——掌屈”;(2)反COLLE’S骨折“牵引——尺偏——背伸”的手法整复。在牵引过程中,采用近节牵引原则,远近牵引者均不得跨关节牵引。如断端嵌插较紧,可配以小幅度运摇手法。对于重叠较大的骨折,还可采用加大成角的折顶手法,使牵引充分。进行尺偏的时候,术者可以两手拇食指向桡侧提起桡骨近端,以纠正桡骨近端向尺骨靠拢,保证尺桡骨间的正常间隙,以免造成前臂旋转功能的不良。最后根据远端的移位方向,进行被动掌屈,以纠正掌背侧的成角畸形,恢复正常的掌倾角。2.纸夹板、绷带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在患臂敷以我院自制药膏,并用棉方覆盖,在标准位置放置棉质压垫后,以四块双层纸夹板固定,然后在纸夹板上用3—4根小布带各缠2--3圈后拴成滑结。最后用绷带整齐地旋后包裹2--3层,松紧适宜,即完成外固定。观察固定后患肢远端血循,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然后嘱病员自当日开始练习握拳,每日10次,每次分钟。3.康复治疗从整复固定后至患肢功能恢复的整个时期属康复治疗。仍按骨折初--中--后三期辨证用药,内服、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益肝肾的中药,同时辅以理筋手法,由轻到重,辨证施法治疗。治疗效果本组269例患腕中有247例得到了3月-1年的随访。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我们按其前臂及腕关节的活动度,及对日常生活的限制情况分为优、良、可、差四级。优:患肢与健肢无明显功能差别,前臂各关节活动度达正常值的80%以上;良:患肢灵活性不如健肢,但各项指标均达正常值的60%以上;可:患肢灵活性明显较差,但能单手操作完成进餐(或持杯喝水)动作,各项指标均达正常值的40%以上;差:患肢僵硬,不能单手操作完成进餐动作,甚至成为累赘,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的40%以下。经统计,247例随访病人中,优162例,良51例,可23例,差9例,优良率占86。2%,其中9例效果较差的患腕中,就诊时间大于14天的有3例。269例患腕中,发生张力性水泡的有7例,其中5例均严重移位畸形的粉碎型骨折。整复后发生感染的患腕有9例,其中3例是张力性水泡的合并症,另外6例是因骨折端严重移位后潜在伤口或伴严重的皮肤檫伤。感染病例均得到良好的控制,无一例形成创伤后骨髓炎。分析讨论1.复位手法的科学性及程序化的施术方法从手法复位后X线摄片,复位后初期远端肿胀加重程度,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等综合指标来看,因其以较小的力度和医源性损伤,达到较满意的复位效果,我们认为这种整复手法是优良的,现分析如下:(1)近节持续牵引:由于伤后患处局部的不良刺激造成前臂肌群痉挛,在整复时,必须进行有效、持续地牵引,才能使伤肢长度恢复或超过原长,拉开骨折端的重叠和嵌入。有效指的是牵引力应大于前臂肌群的收缩力,而牵引力的提供归根到底来自地面与牵引者的摩擦力,所以保持地面与牵引者间足够的摩擦系数更为重要,应设法使牵引力有效地作用在骨折两端。持续牵引(至少30——60秒)的目的,在于适应肌肉、软组织的蠕变特性,使其顺应拉长,为骨折的复位创造条件。(2)尺偏和掌屈的程序(以COLLE’S骨折为例)尺偏应在掌屈之前进行。桡骨远端的横截面形状为一近似矩形。在顺势牵引后,断端仍同时存在掌背侧错位和尺桡侧错位。因为桡骨远端掌背侧厚度小于尺桡侧厚度,如发生断端的“卡死”现象,则尺桡侧的骨端咬合力较掌背侧大,故先整复尺桡侧的错位是合理的,否则在先整复掌背侧错位后再整复尺桡侧错位时相当困难。在整复尺桡侧错位时,采用了“以母对子”的整复手法,也是合理的。(3)对暴力性旋转复位手法的分析和认识桡骨远端骨折整复手法多种多样,有一种“牵引+旋转”的复位手法,虽然能达到较满意的对位对线效果,但由于会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和断端的不稳定,我们在临床中未给予采用。这种手法的过程为(以COLLE’S骨折为例):在对抗牵引的同时,持远端的术者通过迅速的“反折--极度掌屈--极度旋内”手法达到复位。这种手法的实质是人为的暴力破坏折端的骨锋,使所有的骨折类型均转化为粉碎型骨折而容易复位,这样的结果是使断端形成更大的血肿和不稳定,还可能诱发前臂筋膜间隔综合症及缺血性肌挛缩。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2)外固定的活动度由于没有使用前臂防旋托板,以及绷带固定时不行超虎口缠绕,使固定后患腕仍有一定的活动度。可以尽早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同时也可以让断端得到较多的胜利应力,避免了应力遮挡,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经实验测定,固定后腕关节仍能达到掌屈30度,背伸25度,尺偏20度,桡偏10度的活动范围,但并不影响固定的稳定性。结论(更多内容)
对移位锁骨骨折治疗的传统方法,一般不主张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但临床上有诸多原因使骨科医师不得不考虑施行手术:如患者对准确复位的要求,传统外固定方法的可靠程度和不舒适的强迫体位,较长的治疗时间,活动的折端对重要神经、血管的潜在威胁等等。对于以上情况,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青壮年及部分老年和儿童的移位型锁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多种方式内固定手术治疗,并比较了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评述于下:1.小切口切开复位,远端逆行穿针克氏针内固定,皮下包埋针尾法患者平卧位,患肩下垫枕。以骨折断端为中心作锁骨下小切口约2~3cm暴露远断端,用自制 “乙”状钩(克氏针弯制)捅入髓腔,钩出远折端,逆行钻入合适的克氏针,从肩峰端后侧穿出皮肤,待其末端退至远端断口以远,用“乙状钩”钩出近折端,两断端以纱布条向前提起复位,然后向内侧顺行钻入克氏针进入近端4~5 cm。然后剪断针尾,折弯后埋入皮下。此法为我们早期手术方法,因术后克氏针容易向外移位,顶于皮下甚至哆出皮肤,造成处理上的困难,现已少用。2.远端逆行穿针皮外留针法方法同上,只是将针尾弯钩后留于皮外,以免术后克氏针顶于皮下造成不适,护理原则与骨牵引相同。此法仍不能防止内固定针向外移位,现已少用。3.近端逆行穿针皮下包埋针尾法(图1)这是近年优选出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作为锁骨内固定的首选。具体方法为:暴露远近端后,先钩出骨折近端,向内逆行钻入克氏针,从锁骨前侧骨皮质及皮肤穿出,复位后向远端钻入克氏针,针尾剪短折弯后埋入皮下。4.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图2) 近年来我们根据AO内固定技术原则,对部分病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缩短了治疗和休假周期,受到得到许多青壮年患者的好评。但和第3种方法相比,切口较大,部分青年女性不能接受。(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