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RuXianZengShengBingDeZhongYiBianZhengFenXingYuZhiLiao)【关键词】:治疗 乳腺增生病 乳房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 乳腺小叶增生病 发病年龄 首位 研究资料 发现【作者】:王东风【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黑龙江中医药(HeiLongJiangZhongYiYao)【国际标准刊号】:1000-9906【国内统一刊号】:23-1221【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04届毕业生,哈尔滨150040(HeiLongJiangZhongYiYaoDaXue04JieBiYeSheng,HaErBin150040)【分类号】:R271.44 R269.558【页码】:-24-25【出版年】:2005.1
摘要 目的:观察四法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运用四法(针刺;闪罐;艾条灸;抗病毒)结合治疗;结果:四法治疗面瘫总有效率为90%;结论:运用四法临床取得满意得的疗效。关键词:针刺;闪罐;艾条灸;抗病毒;面瘫。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nperimental efficacy of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with four methods.Methods:Integrat- ed Four methods(needling;successive flash cupping;monibustionWith mona stich;antiviral)for treatment on clinic.Results:The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was 90 pecent.ConclusionConllusion:With Four methods has a satisfied effect on treatingFacial poralysis.Key words:Needling;Successive flash cupping;Monibustion withMona stich;Antiviral;Facial paralysis.面瘫是一侧面部肌肉痿软无力,面神经麻痹。西医称之为面神经炎,又分为中枢神经型与周围神经型两大类,以后者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症状有口眼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额,皱眉,闭目,鼓气,吹口哨和噘嘴等动作。患侧腮部夹有书食残渣等,伴有耳后疼痛,有的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多数为病毒感染。1 治疗方法1 . 1 抗病毒 急性期内给予抗病毒治疗,常用(1)双黄连注射液40—8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2)抗病毒口服液:10—20ml每次,日三次口服或中药汤剂,方:双花15g连翘30g板兰根15g川芎15g大青叶30g天麻25g蜈蚣1条防风15g黄芪30-50g僵蚕15g全蝎10g有肿者加白芷15g日一剂分两次口服,7天一疗程。1 . 2 闪罐 选北方牌2号罐3—5个用大号镊子夹上棉球,侵润95%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颧髎等穴处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断反复。要求每次闪罐治疗的时间以5-10min左右为限,致患处皮肤温热潮红为度,然后施针。注意事项:每次闪罐时,棉球上侵润的酒精不可过多,以防操作时罐口粘上点燃的酒精,烧伤面部皮肤;另外经不停的闪拔,关口容易发热,要注意及时更换火罐。1 . 3 针法 选用直径0.35×40㎜华佗牌针灸毫针,施以弹刺无痛进针法,取患侧阳白透百会,太阳透瞳子髎,四白透承泣,攢竹透阳白,下关透太阳,颊车透下关,迎香透鼻通,地仓﹙双侧﹚透迎香﹙或颧髎﹑颊车﹚,人中向患侧透迎香,翳风直刺5分,颧髎透四白,承浆透地仓﹙患侧﹚,合谷﹙双侧﹚透后溪;承泣﹑球后二穴采用快针得气后即出针。留针30min,每日一次,急性期每日早晚各一次,十天一疗程。年老体弱者加百会﹑足三里(双侧)穴。1 . 4 艾条灸 取太阳下关颊车地仓翳风颧髎等穴,每次针后开始施灸5—10min。2 病案举例 2 . 1 常某 男70岁 06年3月2日初诊 主诉:口眼㖞斜3月余,近日加重。现病史:3个月前突然出现口眼㖞斜,不能闭目等症状,伴有耳后疼痛,到某医院就诊,静脉滴注(用药不详)针灸治疗70余日,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门诊治疗。现症见:口眼㖞斜,额纹消失,不能闭目、皱眉、吹口哨、鼓腮,鼻唇沟变浅,舌尖向右侧歪斜,食后腮部夹有食物残渣。治疗:取上穴加百会、足三里(双侧),二个疗程后,明显好转,面部表情自然,说话和笑的时候口角歪向健侧,闭目皱眉均可,食后腮部有食物残留。治疗四个疗程后,各症状恢复,食后腮部无食物残留,无功能障碍,达到临床治愈。2 . 2 李某 女 30岁 05年5月8日初诊 主诉:突然口眼㖞斜2小时。现病史:晨起后突然见口眼㖞斜,不能闭目、皱眉,流泪,而后疼痛等症状。查 血常规:T升高,余正常。治疗 1.抗病毒:以抗病毒疗法静点一周,口服汤剂方加白芷15g日一剂口服一周。2闪罐。3针刺。4艾条灸。分别施以前法治疗,二疗程临床治愈。3 体会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面部阳明、少阳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感染或外伤所致面神经损伤水肿出现一系列运动感觉障碍,针刺可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神经代谢,促进损伤神经在修复以及神经的水肿。针刺施术以弹刺无痛进针法,进针迅速,减轻疼痛,每针无论透刺还是直刺皆进针约3-5分之浅针疗法,一针两穴即向所透之穴方向进针,无论深浅皆为透刺。以针得气乃自摇的指导思想,每次必施术得气后,留针30分钟。诸穴配伍有通经活络、活血化淤、祛风止痛之功效。中药方中应用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品以抗病毒;天麻、防风、蜈蚣等药祛风通络;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故用血中之气药川芎,以行气活血疏风;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导思想,黄芪用意有三,一为益气固本以防寒凉毒邪伤正气,二为载药上行,使药直达病所,三为黄芪与防风配伍,取玉屏风散之意,原方为益气固表止汗之剂,现应用疏散经络中的风邪,诸药合用抗病毒、益气行血、祛风通络之效,而攻补兼施,补不留邪,攻不伤正。闪罐,艾条灸均有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综上所诉,四法结合共凑抗病毒、益气行血、温通经络、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笔者运用四法治疗本病总有效率为90%。临床运用取得满意的疗效。
经常有外感的患者要求静点,不给开静点药物就不看了,就是不服用中药,说中药太慢了。 疗效的快慢不是药物所决定的,而是疾病的本身所决定的,一个感冒3副中药就能好,静点也要3到7天,能说是中药慢静点快么?还有人说我是支原体,不能吃中药,必须静点,在中医门诊服用中药好的,都是静点治不了的,才临时抱中医的这臭佛脚的,心想就试一试吧,结果好了,喜出望外。 面瘫的患者怎么不去静点呢?都来找我们中医了,中风后遗症怎么不说静点好的快呢?还有风湿等等一些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疗程都很长,都不是三天五天就好的,不是说西医就快中医就慢,疾病的疗程长短是疾病的本身所决定的,而不是治疗方法决定的。
煎法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不能用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30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60分钟,然后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 服法 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1 服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总之,要掌握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 服药次数: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 3.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如遇患者昏迷,吞咽困难时,宜鼻饲给药。对于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说是门诊取消抗生素静点,口服、肌肉针在静点的原则。很多网友都炮轰医生,把医生说的是十恶不赦,都是医生的错。我在门诊出诊有十多年的时间里,就没有遇到一例来静点肯吃口服药的,来了都是我要打点滴,给开口服药转身就走了,我出的是中医门诊,不静点,只有自己的朋友和家里人每次感冒发烧,听我的口服药,三天五天就好了,偶尔也会有一周好的。 上个月一个孩子发烧39℃,我给开一副药晚上喝的,马上烧就逐渐退了,也很稳定,也没反复。以前服用退烧药热退后一会就又烧了,用反复。 针对发烧感冒绝大多数人,都是选择静点,而且在一些小诊所都是加激素,也要三天五天的,但这些患者,每次有流感都能发病,总爱感冒,然后就静点。就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口服汤药,不仅好的快,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力,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中医都是慢郎中,这是大错特错,快慢不是治法决定的,而是疾病本身所决定的,因此治疗外感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样的,本着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静点的原则,建议发烧感冒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王东风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附属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脑血管意外,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等形成的脑血栓、脑栓塞等,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 (共1页)关 键 词:针刺疗法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 临床观察学科分类:R246.6[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神经精神病科]《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第22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