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2日,2024年第38届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年会(EACTS)在葡萄牙里斯本隆重召开。今年大会主题为“NavigatingNewHorizons(远征新边界)”,聚焦心胸外科的开拓创新、探索发现和薪火相承。在此次全球盛会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教授携同万松教授、陈越博士分享了全球首创的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在肥厚型心肌病(以下简称肥心病)的最新进展,向全球心外科的专家学者分享中国经验!肥心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全球病患者超过2000万,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方式。传统的外科手术方式需要在正中开胸、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下进行,具有创伤大、难度高、风险大和恢复慢等特点。为此,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带领团队历时6年,发明了一种世界首创的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及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系统(BMD),形成了一套肥心病的新型诊疗体系。此术式具备精准切除心肌、微创、风险低和术后恢复极快等特点,无需正中开胸和心脏停跳,仅需通过左侧肋间小切口在1小时内完成手术治疗,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原始创新,为解决世界性“卡脖子”医学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在本届技术学院大会中,魏翔教授作为特邀嘉宾,通过详实的手术操作视频展示,向全球心外科同行分享了这一革命性手术的技术细节。此外,魏翔教授汇报了本中心大样本量患者的中长期随访结局,其卓越的治疗效果引起全场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参会专家盛赞这一技术将有可能改变现有外科治疗方案,并纷纷表明前往湖北武汉学习的强烈愿望。在答疑环节,万松教授与各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具体手术细节,并表明精妙的心肌切除系统设计和术中的实时超声引导为这个突破性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充分保障。▲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及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系统(BMD)在肥厚型心肌病专题分会场,魏翔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在各种复杂肥心病中的应用,涉及儿童、心尖型、极度肥厚以及残余梗阻等多种类型患者,展示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前景,破解了肥心病因千人千面导致治疗方案匮乏的世界难题。此外,团队成员陈越博士总结并汇报了新术式在肥心病患者合并异常乳头肌植入这一复杂特殊类型的应用情况。随访结果表明单纯且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亦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简化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在参会期间,魏翔教授与EACTS秘书长PatrickMyers教授、欧洲心胸外科杂志(EJCTS)主编MatthiasSiepe教授、梅奥诊所心外科主任JuanCrestanello教授、波士顿儿童医院心外科主任PedroDelNido教授等多位顶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新技术的全球推广应用。在此次心外科盛会中,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团队通过多场次发言,从不同角度系统介绍了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最新临床进展,揭示了这一革命性中国原创技术在肥心病的广阔应用前景,并与全球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期待这一技术早日造福更多肥心病患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2日讯 “心脏终于轻松了,胸也不闷了。”近日,73岁的患者胡奶奶从上海赴武汉求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团队全球首创微创经心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成功为胡奶奶的“心脏减肥”,多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被治愈。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获知是其外孙通过刷小视频,结合长江日报相关报道看到了救治希望。因“心脏肥胖”七旬老人月月住院胡奶奶自2014年开始发现自己走不动路,提不了重物,稍微运动就胸闷大喘气,有时还会突然晕厥。经检查,种种不适是因为“心脏肥胖”,患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厚度20毫米,超出正常人厚度一倍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全国约有200多万人罹患该病,起病隐匿,但病情会慢慢加重,一活动就容易导致胸痛胸闷,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化学消融等。胡奶奶的外孙小钱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经上海一些医院专家评估后,外婆不适宜行消融术治疗,剩下的办法就是经典的Morrow手术,需要在胸骨锯开15~20厘米,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恢复慢。”胡奶奶本人及家人了解后望而却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但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梗阻。因病情反复,每个月心衰指数升高一次胡奶奶就要住一次院,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胡奶奶无奈地说:“医院医生都认识我了。”外孙在媒体报道中找到治愈希望小钱得知外婆病情时还在上中学,为了找到更适宜外婆的治疗方法,2020年上大学后他就开始关注一些心外科专家大V的自媒体,日常也留意相关报道。2022年8月小钱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介绍了同济医院一项全球首创特殊的心肌旋切系统被用于治疗心肌病,刚好跟外婆是一种疾病。研发该项技术的魏翔主任亲自出镜讲解原理,微创心肌旋切技术是在(食道)超声的实时监测下完成,不开胸、心脏不停跳,仅仅通过一个小切口将多余的心肌组织精准切除带出体外,解除心肌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如何?真有这么神奇吗?一开始,小钱有些怀疑。循着视频内容检索媒体报道,看到了长江日报去年9月的一则报道《仿削菠萝刀具设计出“心脏减肥”手术器械,武汉医生全球首创“心肌旋切系统”获12项专利》,报道中详细写到魏翔教授受削菠萝启发,自主研发了一套心肌旋切器械,历经3年的试制、实验、改进,研发7次原理样机迭代后,形成了最终版定型样机。魏翔教授还通过直播向国内同行分享了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全新理念和路径。“权威媒体报道专家研发故事、患者治疗案例,医生花了那么多心血,我想应该挺靠谱的。”小钱将同济医院的微创治疗方案告诉了妈妈。因外婆年纪比较大,一开始他和家人想看看技术是否推广到了上海的医院,小钱便电话联系上海本地三甲医院,得知该项技术目前只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应用于临床,家人商议后一致决定带外婆来武汉治疗。从沪到汉,成为第100例重获“心”生患者春节前,小钱和妈妈带着病例资料先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朱学海教授介绍了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愈后情况,医生耐心的分析打消了小钱和妈妈的顾虑。1月25日,正值正月初四,胡奶奶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从上海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入住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术前进行全面检查。魏翔教授团队、联合麻醉科、超声科为胡奶奶制定了个性化、精准化的手术路径。2月1日早上10时30分,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切除了9块心肌组织,共5.4克。术后当天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转出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目前胡奶奶已经能下床活动。外孙小钱说:“术前在签手术同意书时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是外婆的恢复状况比预期的还要好,心脏轻松了很多。没有以前那么频繁的胸闷了,呼吸很顺畅。下周就能出院回家了,希望外婆今后可以活动自如。”据悉,自2022年2月魏翔教授团队应用该项技术以来,百名患者在同济解除了肥厚心肌梗阻。胡奶奶恰好是第100例重获“心”生的患者。主刀医生术后复盘,一年画下近100颗心从第一例敢于吃螃蟹的患者到从上海来汉治疗73岁的胡奶奶,不到1年时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应用该术式和器械已累计开展100例微创心肌旋切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一开始没想到能做这么多例,做着做着治疗适应证、患者年龄范围都在扩展,我们团队也越来越有信心了。”魏翔教授说,发明这项技术之前,全国每年开展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手术并不多,全球年手术量超过100例的中心不超过5家,同济医院成为其中之一。心脏大血管外科程林医生梳理100例病人资料发现,年龄最小仅10岁,最大的有77岁,其中,超过70%都是来自湖北省外的患者。由于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病变异质性强,为最大程度保证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心脏大血管外科每周都会组织超声科医生一起会诊,讨论术中细节,进一步磨合团队的配合度。此外,手术器械在临床中也在持续改造优化。据悉,这套心肌旋切系统包含心肌旋切术式和临床器械,均为全球首创,先后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在内的12项专利,是中国医生完全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医疗技术。适合几乎所有类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能够更精准地切除肥厚心肌,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魏翔教授表示,今年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治愈更多心肌病患者努力。
9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里,14岁的女孩乐乐开心地上着网课,即将出院。一周前,患有严重先天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她,接受了全新的微创心肌旋切手术。主刀医生魏翔教授在心脏不停跳、不开胸的情况下,为乐乐解除了心脏梗阻,精准地为其心脏“减肥”,帮助乐乐的心脏功能恢复正常。4岁时,乐乐就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从小基本不敢剧烈运动。由于手术风险大,加上家庭条件有限,一直靠药物维持。今年复查发现,乐乐心肌最厚的部位已达到39毫米,接近同龄人的4倍,并伴有严重的梗阻,上一层楼都要中途停歇喘息几次。不仅如此,乐乐还出现了阵发性心慌的临床表现,医生判断猝死风险很高。接诊医生方静介绍:乐乐所患的这类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起病隐匿,很多人出生时心脏或许并无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便如打了激素一般快速“增肥”,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心脏比同龄人厚上2倍不止,一活动就容易导致胸痛胸闷,绝大多数校园操场猝死正是这个病所致。传统手术需要在胸骨锯开15-20厘米,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创伤大、手术难度高,乐乐和妈妈都担忧不已。“乐乐年龄小,她的各种心脏结构都比成年人要细小很多。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来说,很难精准地根治切除。魏翔教授最新的微创心肌旋切技术可能更适合乐乐。”听完方静医生的分析,乐乐和妈妈这才下定了决心。一周前,魏翔教授主刀,通过左前胸壁一个4厘米的切口,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经B超精准导航,利用心肌旋切系统为乐乐心脏“减肥”12.8克,远超传统开胸手术所能切除的心肌重量。手术时间仅不到两小时,术后乐乐即脱离了呼吸机,第二天就下床活动了。魏翔教授团队表示:全新的微创室间隔心肌旋切手术适合几乎所有类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治疗儿童、青少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精准地切除肥厚心肌,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专家提醒,针对此类疾病,早干预早治疗不仅可以预防猝死,还可减轻心脏工作负荷,改善远期心脏预后。据了解,这套由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原创的心肌旋切系统包含心肌旋切术式和临床器械,均为全球首创,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在内的12项专利,于今年在同济医院应用于临床,手术成功率达100%。乐乐的家庭收入不高,6万多元的住院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仍是一笔巨款。为此,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为乐乐筹得一笔2万元住院费资助。基金会工作人员郭煜龙表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是我们基金会的关注重点,之前在新闻中了解到魏翔教授的最新技术,我们也希望能和魏教授一起为孩子们做点贡献。”
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幼儿先天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百个出生的婴儿,就有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许多家长都是“谈先心色变”,一谈到手术治疗就抱头痛哭,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绝大部分先心病属于简单型。什么是简单先心病呢?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畸形比较简单,有单一的缺损或异常通道,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简单先心病治疗效果确切,绝大多数患儿经治疗后可以与正常人无异。门诊咨询中,当建议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时,家长们对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患儿术后康复等问题存在诸多疑虑。传统外科手术技术包括正中开胸手术和侧开胸手术,手术切口大,需要破坏胸骨,影响美观,患儿术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封堵技术应运而生,大部分简单先心病不必再开胸手术,在腹股沟区“打针”就可以完成治疗。先心病介入封堵是近十五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置入导管导丝,将特制的封堵器自外周血管送达病变部位,释放封堵器后,封堵器可以堵住心内缺损(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者心内的异常通道(动脉导管未闭)。不需要开刀,没有疤痕,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12小时患儿即可自由活动,术后24小时出院。术后早期3个月需服用阿斯匹林,3个月后封堵器完成内皮化停药,不需要长期吃药。现有封堵器主要有超弹性的镍钛合金编制而成,触感柔软,具有良好的记忆性和生物相容性,非磁性,患儿术后可以接受磁共振检查。以往,先心病介入封堵需在射线下完成,家长们担心射线辐射对患儿生长发育存在影响。目前先心病封堵手术可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真正做到了“零射线、零创伤、零输血”治疗简单先心病。有些家长由于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对手术治疗存在诸多误解。我们曾经收治的一位患儿3岁时候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型房间隔缺损(7mm),由于家长误认为必须开胸手术,费用高昂,预后差,外加患儿没有明显症状,无法下定决心手术。5岁复查时候,心脏已明显增大,活动耐量下降,生长发育迟于正常孩子。经过门诊咨询,医生解释孩子的病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治疗,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家长终于下定决心手术。门诊完善心脏超声、心动图、胸片等检查,患儿入院当日禁食禁水,入院当日下午即接受手术,术中超声提示患儿房间隔中部缺损7mm,左向右分流,置入11#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超声显示分流消失,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次日患儿即可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患儿出院。患儿家长术后复查时候激动地说,以前误以为先心病手术都说风险高,恢复难,差点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29岁的小丽(化名)近三个月来经常觉得易疲劳,特别是干家务活后就会出现胸闷、气短,要休息一下才能缓解。起初她以为是最近没有休息好,可是渐渐地胸闷气短的症状越发明显,于是她到县医院检查,超声确诊为先天性三房心,建议她赶紧手术治疗。小丽和家人奔波于各大医院,均被建议开胸手术治疗!开胸手术将留下20cm左右的伤痕。这对于刚步入婚姻殿堂又十分爱美的小丽无异于晴天霹雳,不顾家人劝阻,坚决拒绝开胸手术。最终,不甘心的小丽慕名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的微创心脏外科团队,咨询是否可行微创手术治疗。接诊的程才副教授经过仔细评估小丽的病情,最终告诉小丽,她的手术可以通过胸腔镜辅助下进行,创伤小,切口美观,小丽终于答应接受治疗,立即办理了入院手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由魏翔教授、程才副教授、李睿主治医师组成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团队为小丽进行了腔镜下三房心矫治术,手术顺利,切口小且美观,术后7天小丽就康复出院了,2周小丽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出院的时候小丽笑着说术前万分的紧张害怕,没想到术后康复的这么快。微创心脏外科技术适用于各类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传统开胸手术,微创心脏手术具有如下特点:1.创伤小、切口美观。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大,需纵行劈开胸骨,切口15-20cm左右,胸骨需要3个月时间完全愈合,3个月内上肢活动受限,对生活造成不便,术后也会在胸骨正中留下明显疤痕。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切口很小,不需要劈开胸骨,恢复后身上几乎没找到明显的手术疤痕。2.术后疼痛轻。开胸手术因术中强行撑开胸骨,术后疼痛明显,疼痛常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术后早期活动受限。微创手术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不受限,能够快速回归正常生活。3.出血等并发症减少。由于微创手术创伤较小,大大降低了术中、术后出血量,以及围术期输血量。4.恢复快。传统心脏手术恢复周期长,微创心脏手术损伤更小,恢复自然也更快。只需要在医院住5-7天就可以出院,术后1个月基本上就和正常人一样了。
2020年6月18日傍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接诊了焦急的一家三口,患儿父母哭着讲述四处求医的困境,最终来到同济医院。从家属口中得知,他们7岁的独子罹患心包巨大肿瘤,发展迅速,已求助湖北多家医院均被拒绝,魏翔主任查看患儿以及相关医学资料后,安抚好家属,交代管床医师这是一位极为特殊罕见疑难的患者,叮嘱尽快完善检查明确诊断。患儿小明(化名),男,7岁,2020年4月10日开始逐渐出现心慌、胸闷,食欲减退,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心脏超声显示:心包积液;予以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后因对新冠疫情的担心回家自行调理。2个月后患儿症状进一步加重,胸部CT显示:心包内约14cm大小不规则占位,严重压迫心脏。最终诊断为:心包巨大占位查因,不排除肿瘤。当地医院建议尽快转上级医院诊治。于是家人驱车8小时送至武汉某医院,被告知此病只有同济医院可以治,遂辗转寻至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处求医。患儿发病后胸闷气短,平卧时症状明显,坐起后又感头晕不适,内心充满恐惧。在医护人员的安慰及鼓励下,患者稍有放松。随后主管医生高思海教授立即联系安排各项检查,心脏彩超室主任紧急接诊,仔细检查。影像医学科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心脏MRI检查。次日早晨,患儿表示夜间胸闷明显加重,一夜吵闹。魏翔主任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阅读各项检查资料后指出:患者心包巨大包块,考虑为心包巨大占位,肿块大小142mm左右,仍在不断增大。由于严重压迫心脏,血液回流受阻,血流慢,MRI来看下腔静脉不排除已受累。目前患儿症状加重速度快,如果不手术,压迫心脏,胸闷气憋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在主管医生高思海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风险后,患儿家属均表示要积极手术。魏翔教授、高思海教授、杨建业副教授手术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遂于2020年6月20日上午手术。 开胸后,发现心脏被挤到前纵膈上方,肿瘤大约142mm x 94mm x 81mm大小,超过心脏自身的2~3倍大小,紧贴心脏下缘,肿瘤向下推挤膈肌,与毗邻重要脏器均无明显边界。魏翔主任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高超的手术技巧,顺利切除了肿瘤。 经过3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操作,手术顺利完成。在心外科ICU团队的精心监护下,患儿当日即苏醒拔除呼吸机插管。术后第一天早上患者即回到了普通病房,心胸外科医护团队充分发挥加速康复的优势,患儿胸闷、腹胀等症状消除,重新精神焕发。术后三天患儿已能下床活动,患者及家人亲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纷纷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妙手仁心艺高超,有胆有魄敢担当!”患者家属对魏翔主任赞不绝口:“都说心胸外科魏翔主任是很棒的心脏外科专家,我们专门奔他而来。感谢魏主任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新生!”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同济医院常规开展所有的先心病微创治疗手术方式1介入封堵术(房缺、室缺、动导)2无射线超声引导封堵术(房缺、室缺、动导)3腋下小切口修补术(房缺、室缺)4胸腔镜修补术(房缺、室缺、三房心)5 正中小切口修补术
2020年金秋九月,人小鬼大的小豪(化名)正式上小学了。他总是笑嘻嘻地和小伙伴们炫耀说自己可是从鬼门关走过一道,拥有两次生命的人,所以一切困难都打不倒他。他还总是神秘地炫耀说自己的偶像是个拯救生命于水火的天使,他长大后也要和他一样。的确如小豪所说,3个月前的他生死未卜,上学对于他和父母更是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他口中的“偶像”用高超的仁心医术,像春风化雨般帮他渡过了生死难关,帮他创造了健康的“第二次”生命。传奇起于微末,小豪故事的开头是喘不上气。从2020年5月开始,小豪在和小伙伴玩耍后觉得喘不上气。一开始父母就是觉得他玩得太疯太累了,反复几次后父母觉得不对劲,但赶上新冠疫情影响,就只是带他去当地诊所求医。医生诊断他为感冒,用了药之后小豪觉得舒服一些,但好景不长,没有多久小豪还是继续喘不上气。父母此时才真正重视起来,连夜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方泽民教授接诊了小豪,他看着这位白皙而略显憔悴的医生叔叔拿到片子后眉头一锁,然后低声和父母讲述着什么,敏感的他感到母亲心疼地看了自己一眼,但还是面带微笑地跟自己讲:“小豪,是个小问题,咱们住几天院就行,可以正常去上学哦!”方医生叔叔也笑着对自己说了同样的话。小豪觉得问题并不简单,但看着这位微笑的医生叔叔,莫名地充满了信心。晚上11点,魏翔主任正坐在书房对着电脑看文献。平日里白天手术从不间断,他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研读一下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后,这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突然铃声响起,打断了他进入状态后的专注。“有急诊手术还是病人有突发情况?”魏翔主任心里默默想着,拿起了电话。6岁,独子,巨大纵膈占位,右肺完全不张,心脏受压可能,挂断电话,关键词在他脑海里浮现。“这一定得把孩子保住呀!”魏翔心里默默对自己承诺。“不行,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一下病人。”边想着边关上电脑,他拿起公文包披星戴月出了门。出门前,悄悄瞄了眼卧室,家人已经睡熟。小豪第一次见着偶像是在第二天的清晨,太阳暖暖洒在病房里,一个坚定从容的身影快步走来,让他感到莫名亲切。他没太听懂偶像和父母讲了什么,但母亲长舒了一口气,似乎把这段时间的压抑与恐惧尽数吐出,仿佛被施展了魔法。那一时刻,他也想要一样的魔法,能让自己的母亲和小伙伴的母亲都安心的魔法。也是那一时刻,这成为小豪宣称的“历史性”时刻,他成了自己的偶像。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偶像并不是第一次和自己见面。昨晚自己睡熟后,他便已经悄然来到床边看过自己。魏翔主任也许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一个孩子心里种下了魔法的种子,他昨晚来到病房,仔仔细细研究了小豪的心脏超声、胸部CT等资料。经过一夜的苦心孤诣,他已然成竹在胸。这正是一个优秀外科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之一——足可以媲美手术顺利收工和病人健康出院的时刻。“虽然风险很大,但是我们非常有信心还您一个健康的孩子!”魏翔和孩子父母这样打趣道。正是这样的自信让小豪父母终于能松半口气。早8点晨会,小豪的病例被拿来进行讨论。6岁男童,15cm纵膈巨大肿瘤,右肺几乎没有功能,右心腔和静脉被挤压…诸多困难看的科室其他教授纷纷摇头,表示手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这个患儿的占位很大可能是畸胎瘤,非常有机会通过手术完全康复,”这是魏翔主任站出来力排众议,“但是需要精细严密的术前心肺准备。”“大家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希望和方便留给患者。”魏翔这样总结道。说干就干,经过十天的精心调养和准备,小豪的身体状况已具备手术条件。魏翔主任、方泽民副主任医师、冯鑫主治医师、王靖主治医师领衔的手术团队决心帮助小豪永诀后患,健康成长。 2020年6月23日上午手术正式拉开帷幕。胸腔打开后,在场的医生还是暗暗心惊:心脏被完全挤到纵膈左方,肿瘤超过心脏自身的3倍大小,并紧贴心脏右缘,右肺被完全压瘪。“应该有包膜”,魏翔主任沉下心来,手上不停,凭借近二十年的经验判断和超绝的手术技巧,完整切除了整个肿瘤。3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手术圆满完成。小豪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术后第一天早上心外科的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已经顺利做完了,你要乖乖听话”,这是他第二次生命听到的第一句话,出自眼中布满血丝的偶像。小豪点点头,觉得自己和原来一样,又有些不一样。在ICU郑萍教授团队的精心呵护下,小豪几乎没感觉到自己做了手术,身上很有力气,第二天就回到了普通病房和父母身边。看着母亲日渐增多的笑容,小豪觉得连病房的消毒水味道都没那么难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为小豪买的乐高玩具机枪自己都已经拼好了玩了好久了。“妈妈,我出院后能不能再买个乐高的手术刀积木,我以后也要当医生帮助更多的小朋友!”小豪这样对母亲讲,母亲也笑着答应下来。魏翔主任听到了小豪的话,看着获得新生马上要出院的小生命,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前的自己。
2020年6月18日傍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接诊了焦急的一家三口,患儿父母哭着讲述四处求医的困境,最终来到同济医院。从家属口中得知,他们7岁的独子罹患心包巨大肿瘤,发展迅速,已求助湖北多个医院均被拒绝,魏翔主任查看患儿以及相关医学资料后,安抚好家属,交代杨建业副主任医师这是一位极为特殊罕见疑难的患者,叮嘱尽快完善检查明确诊断。患儿小明(化名),男,7岁,2020年4月10日开始逐渐出现心慌、胸闷,食欲减退,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心脏超声显示:心包积液;予以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后因对新冠疫情的担心回家自行调理。2个月后患儿症状进一步加重,胸部CT显示:心包内约14cm大小不规则占位,严重压迫心脏。最终诊断为:心包巨大占位查因,不排除肿瘤。当地医院建议尽快转上级医院诊治。于是家人驱车8小时送至武汉某医院,被告知此病只有同济医院可以治,遂辗转寻至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处求医。患儿发病后胸闷气短,平卧时症状明显,坐起后又感头晕不适,内心充满恐惧。在医护人员的安慰及鼓励下,患者稍有放松。随后主管医生杨建业副主任医师立即联系安排各项检查,心脏彩超室主任紧急接诊,仔细检查。影像医学科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心脏MRI检查。次日早晨,患儿表示夜间胸闷明显加重,一夜吵闹。魏翔主任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阅读各项检查资料后指出:患者心包巨大包块,考虑为心包巨大占位,肿块大小142mm左右,仍在不断增大。由于严重压迫心脏,血液回流受阻,血流慢,MRI来看下腔静脉不排除已受累。目前患儿症状加重速度快,如果不手术,压迫心脏,胸闷气憋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MRI图:心包腔心脏下方巨大肿块,大小约142mm x 94mm x81mm,紧贴左右心室及左右心房下壁,部分包绕下腔静脉。在主管医生高思海主任医师和杨建业副主任医师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风险后,患儿家属均表示要积极手术。魏翔教授、高思海教授、杨建业副主任医师手术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遂于2020年6月20日上午手术。开胸后,发现心脏被挤到前纵膈上方,肿瘤大约142mm x 94mm x 81mm大小,超过心脏自身的2~3倍大小,紧贴心脏下缘,肿瘤向下推挤膈肌,与毗邻重要脏器均无明显边界。魏翔主任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高超的手术技巧,顺利切除了肿瘤。经过3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操作,手术顺利完成。在心外科ICU团队的精心监护下,患儿当日即苏醒拔除呼吸机插管。术后第一天早上患者即回到了普通病房,心胸外科医护团队充分发挥加速康复的优势,患儿胸闷、腹胀等症状消除,重新精神焕发。术后三天患儿已能下床活动,患者及家人亲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纷纷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妙手仁心艺高超,有胆有魄敢担当!”患者家属对魏翔主任赞不绝口:“都说心胸外科魏翔主任是很棒的心脏外科专家,我们专门奔他而来。感谢魏主任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新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2020-03-13 13:52 “顺利完成!”3月11日晚,穿着防护服、头戴正压头套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教授长舒一口气。这场置换大血管的特大手术,在经过一上午的准备工作后,于下午1点开始,进行到晚上10点,历时整整9个小时终于顺利完成。这台手术,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大家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接受手术的柳女士,是武汉人,因患尿毒症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并患有肾性高血压。本已不幸的她,1月中旬又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并逐渐好转。然而不幸再次降临,3月9日柳女士突然觉得胸闷、胸痛、全身发冷,血压下降到30到70mmHg,很快被诊断为I型主动脉夹层并转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魏翔主任介绍,I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非常高。人体的主动脉血管壁承受着动脉血液压力和血流冲击力。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主动脉血管壁质量下降,在血流冲击下,血管壁出现裂口,接着血管壁被撕成两层并迅速扩大。而一旦血管壁完全破裂,就是大量的内出血,会迅速致命,医生也无力回天。对于患该病的患者来说,24小时的死亡率高达50%,48小时内死亡率60-70%。“人命关天,必须抓紧时间手术!”即便是面对新冠肺炎,魏翔也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医院立即组织了心外科、心内科、呼吸科、血透中心、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院感等相关科室开展多学科的会诊。“病人肾功能不好,手术过程中没尿怎么办?体内毒素排不出去怎么办?”患者有10年尿毒症的病史,肾脏已经萎缩,尿很少而长期需要靠透析维持。这意味着患者体内水份和毒素无法通过肾脏正常排除,而手术过程中又会进一步产生毒素。手术时间不会太短,患者的身体很可能吃不消。“我们可以一边做手术,一边做透析。”“手术台上医生的体力如何保障?”平常I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需要6个小时以上,而这一次因为病人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必定要上三级防护。由于暴露在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里,为保证安全,要求手术4个小时就要换班。而且防护服密不透风,医生也很难坚持超过6个小时。这一台手术,所有的操作都会变得迟缓,手术时间不可估算。即便是戴了正压头套,电池也不足以支撑6个小时。所以每次换电池的十几分钟,大家就面临着憋气和暴露的风险。“我们安排两组医生,大家轮流来接力!”手术方案也接着定了下来。3月11日一早,28位医务人员就开始严阵以待。在精心的准备后,下午1点,手术正式开始。柳女士的血管撕裂得十分严重。“我们发现,患者的主动脉从靠近心脏的起始端撕裂到了左腿的血管,相当于贯穿了整个胸腹腔。如果把主动脉比作一根竹子,她的血管已经从上往下一直被劈开了”,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立刚说,“我们这是在与死神赛跑。”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下午5点钟,成功更换了病人快要完全破裂的血管。接下来就是止血了,这一过程医生要将血管上一个个小的出血点都找到并缝住,需要十分的耐心和细致,因为任何一个被遗漏或处理不好的出血点,都可能导致术后患者大出血而危及生命。“魏主任,该下来休息了,换人吧”,一旁的护士长陈红提醒道。“再等等,现在是止血的关键时刻”,魏翔仍在台上奋战。事后他解释,当时出血还没完全控制,他担心自己一旦下来,患者出血多了会影响手术效果。终于出血止住了,刘立刚也接替下了体力接近极限的魏翔。一场手术下来,医务人员佩戴的正压头套的电池已经更换了4次,大家全身都湿了个透。“在血管上做缝合,本身就不简单,而这一次比平常要困难多了”,副主任医师陈军介绍了手术中的感受,“三级防护下,带着沉重的头套,坚持那么长时间,颈椎病差点犯了。”“很闷,有点缺氧,需要不断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戴着三层手套,手感迟钝多了,缝针和打结都变得困难了。幸亏我们的基本功扎实啊,好几百针,虽然每一针都难,但靠着耐心细致,大家都挺过来了!”事后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当时一方面是体力消耗极大,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压力,担心病人病情太重承受不了手术,也担心自己手术中出现差错而影响患者。好在最终不辱使命!目前,柳女士血压稳定,已经苏醒,四肢可以活动,病情稳定。(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