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的时候,一般会问病人你能自己煎药么? 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现代医院一般有三种中药剂型:颗粒剂、小包装饮片以及传统草药。 颗粒剂是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提纯的,好处是将几克甚至几十克的中药精纯浓缩,比如10克生药可能只对应1克的颗粒,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原来一大包的中药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圆盒内浓缩的颗粒,需要服用时只需要划开一格,用水冲服就好了。十分便捷,对于现代病人来说当然可以增加服药的依从性了。 缺点有没有?有的,因为精纯的过程中很可能丢掉了一些重要成分不自知,且因为不同药物之间本来通过煎煮以后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而仅仅用热水冲服的过程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前几年我收入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他出院后一直大便溏薄,我开了两次药以后大便始终不能成形,因为他经常出差,所以只能携带颗粒剂。后来我终于想通了这点,让他将颗粒剂倒入酒店的热水壶中煮一下再喝。一周后他回来复诊,告诉我症状终于消失了。 小包装饮片,反而是我个人所喜欢的一类,每种药物分别按照3、5、10的分量给单独包装,这样的话,药物很干净,保存起来很方便。比如一些芳香化湿药物,由于独立包装,所以能较好的保持药性。而且我有时候给自己开感冒药,可能开上3包药,万一要是好了,余下来的那一剂药物并不会浪费,而很可能在下一次我感冒的时候重新被我加减组合应用上。不过,需要知道的是,由于这样是统一包装,药物的质量很可能不会像普通的药物一样,分等级给你。你若要石斛,能得到的就是石斛,而如传统草药里的一级和二级之差,对不起,无法给出。此外,因为常规剂量大多数是3,5,10,我有时候习惯了开18克,就经常会被草药房的同仁们咆哮了。 以上两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缺点:贵! 传统草药,优点我就不赘述了。缺点是很多药物由于存放不佳,回来以后大都要清洗一下,而且我比较喜欢闻自己煎煮之后的药味,其实药物治病,有时候气味已经足够疗病。所以开头我问病人,大都是为了确定他是否可以短期内自己煎药,若能自己煎药,且不经常外出,则优选传统草药。
---我都便血好几年了,结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医生开了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和地塞米松灌肠,症状好了一点,把口服药改为半量。可是没有想到3个月后又复发,而且还是水血样粪便,每日6—7次,人瘦的厉害。这个治疗是怎么回事情呢?难道是医生没有好好看我的病?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常常拿着“溃疡性结肠炎”的报告单愁眉苦脸地坐在医生前面,这个病是到底怎么回事情?似乎反复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听说有人有偏方可以治疗的好,我是不是该换一换医生?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大家族中的一员,既往都认为该病在欧美国家多见,随着国人饮食种类的改变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普及,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已逐年增多。它是一种特殊的结肠炎,以溃疡为主要病变,部位限于结肠粘膜,特别是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多数病人反复发作,有腹痛、脓血便、腹泻、下坠感,重者可有发烧、贫血,发作间期症状可以缓解,而少数病人症状持续不缓解,病人痛苦不堪。病因不明确,诊断多检查 目前该病的病因并不清楚,但是免疫学因素、某种病毒感染及氧自由基的形成与该病有关。有趣的是,该病的发病有“种族歧视”,白人比有色人种的发病率高4倍,故而,不少欧美医家认为本病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临床上观察到精神抑郁和焦虑对本病的发生和复发可有一定影响。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等患者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至少两年1次。组织学检查如为重度异型增生,需行手术治疗。溃结的确诊主要依靠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及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并可取肠粘膜做活组织检查;大便的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不少于3次,以排除细菌性痢疾、寄生虫感染等特异性结肠炎。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浆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等则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常用治疗药物既往无病史的初发型轻、中度患者多首先考虑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具体用法为:4-6g/d,分四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2g/d,分2次服,维持1年以上。但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多,如头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皮疹、药热甚至男性不育等。不少病人为此所苦,不能坚持正规治疗,疗效也受到影响。究其原因,柳氮磺胺吡啶这个药物是由5一氨基水杨酸(5一ASA)和磺胺吡啶两部分结合而成,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成原来的两种成分,在结肠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是5-ASA。而其被吸收入血运至全身,产生各种副作用的“罪犯”正是磺胺吡啶!因此,目前国外已经开始使用5-ASA作为替代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结。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往往是在磺胺类无效时,及作为急性暴发型患者的首选药物,较少用于轻中度患者。它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近期效果好。还可与免疫抑制剂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联合使用;对于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溃结病因不明,病程又长,容易复发,因此以上两种药物的使用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不能自行停药。治疗需辨期、级、段溃结的病人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对每天的腹痛腹泻习以为常,忽略了其中的细微差别。事实上,每日腹泻的程度轻重不同,往往反映病情轻重不一,分级治疗原则即基于此。轻度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服用中药汤剂或者辨证使用中成药,同时结合使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制剂。而重度每日腹泻在6次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热度可超过38.5℃,脉律增速大于90次/分,一般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肠道继发感染,必要时输血。中度则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可以使用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适当加量或改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强的松30~40mg/d,分次口服。暴发型则较少见,起病急,病变快,腹泻量大,经常便血,此时不宜在家里治疗,而应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分期治疗,即决定在活动期间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因此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营养为主,避免牛奶及乳制品,严重时禁食几日,并于静脉输入营养素,使肠道暂时休息,腹痛腹泻明显,可用少量阿托品、普鲁本辛以止痉止泻。而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之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活动期治疗不应少于4周,而缓解期治疗至少要6个月,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为佳。常用柳氮磺胺吡啶1-2 g/d或5一ASA1.2-2.4 g/d口服,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分段治疗则指远段结肠炎可用局部治疗,而广泛性及全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则以系统治疗为主。中药调节好 还需细辨证由于西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缺乏特异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医中药。利用中西医之长,将中西药结合运用, 综合治疗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溃结的主要病理为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失调,而当病证急性发作时,常可以见到湿热蕴结大肠的症状,如脓血便等,因此往往可以使用清热利湿之剂治其标,而久病的情况下往往脾肾同治,后期有血淤之证,常用活血之法。这些都需要在辩证的原则下灵活运用,切不可固守一方,而且口服药物与局部灌肠结合,才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往往有不少小广告,以一小偏方包治溃结,若信以为真,只能是枉费金钱又延误治疗。
误区多多:什么才是腹泻?在消化内科门诊,常常可以听到以下一些言论:“医生,我以前每天都只有一次大便,最近拉肚子,一天有两、三次,很不舒服呢,能不能开点药止泻呢?”“大便?还好吧,我一向喝很多水的,现在还吃点帮助排便的胶囊,一天有4、5次呢,大家都说这样好呀,可以起到什么排毒的作用。”对自己的大便具有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好的,但是其中存在的误区却让人摇头叹息。误区一:把腹泻“看得太重” 像第一位患者,并非腹泻以为是腹泻,要求开药止“泻”更是错上加错。其实,正常人一般大便次数为每周3次至每日三次,每日大便量小于150克。因而,由于生理情况的不同,个别人每天大便2~3次,但粪便尚成形,这都不能算是腹泻。只有当大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粪便量大于每日200克,且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才可以称之为腹泻,需要进行一定的治疗。当腹泻病史超过3周时,即为慢性腹泻。新闻中龚生称自己因患上肠病,长期腹泻,经常要如厕及请病假,时间长度有4年之久,是为慢性腹泻病人的典型症状。误区二:对腹泻太不以为然。 像第二位患者纯属自找罪受,因为尽管大便是人体代谢产物,及时的排出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内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不能因此舍本逐末,人为地制造大便增多的假象。很多年轻女性盲从清肠排毒的说法,借助于药物通便,甚至自行服用一些可以引起腹泻的中药如大黄、芦荟等。但研究表明,大黄所含结合蒽醌是为泻下的主要成分,服后6小时左右排下稀便或软便,但其中所含的鞣酸,可使泻后出现便秘。而芦荟则服后多伴有显著腹痛和盆腔充血。自我观察:探究腹泻原因腹泻只是一种症状,而导致腹泻是多样的。有时候,腹泻病人的大便就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主人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疾患。古代越王勾践就曾为了讨好吴好,而用舌尝其粪便,以辨明病因。虽其行为颇为卑下,但不乏医学原理。如果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粪便颜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有或不含有肉眼可见的血液,腹泻的病变多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小肠病变的腹泻常没有里急后重感,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慢性痢疾、血吸虫、溃疡性的结肠炎、直肠癌等引起的腹泻,每日排便数次,粪便常带有脓血;溃疡性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肠易激综合征的功能性腹泻多在清晨起床后和早餐后发生,每日2~3次,有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粘液。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假性腹泻”,常常出现于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大便次数是增加了,但是总的大便量没有改变,每次的量不多。它实质上是一种严重的便秘,由于粪便嵌顿于直肠腔内,刺激了直肠粘膜,出现了排便次数增加和里急后重感等一系列假象。这是往往需要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又如糖尿病的病人常常有内脏神经的炎症,支配胃肠运动的神经亦不例外。这时往往出现胃肠运动能的障碍,出现腹部作胀感,同时回盲肠之间的“把门神”回盲瓣功能丧失,粪便倒灌,结肠内细菌进入小肠繁殖,而出现腹泻等症。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长期腹泻不能缓解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的是针对病因治疗,而不是盲目的一味止泻。止泻好帮手:调畅情志,自我保健对于慢性腹泻的治疗,除了需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强调患者的心理治疗和自我保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不少病人患上慢性腹泻后大多因久不见效,痛苦莫名而顾虑重重,精神抑郁,而反过来精神的紧张进一步加重症状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中医亦谓为肝郁乘脾所致。这时首先要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情绪的舒畅才有益于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自己吃饭时的速度、饱胀感等。吃饭时胃的蠕动把信息传递到小肠,使小肠的动力加强,如果结肠有疾患或者功能紊乱之时,反射的敏感性便大大加强,此时,一旦进食过快或过饱,结肠运动增强,即出现了腹泻。久泻的病人大多体质较虚,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禁食刺激肠蠕动及产生胀气的食品,如葱蒜、花生、黄豆等。每天睡前和饭后,半坐位或卧位,上提肛门,并揉按腹部,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20~30次,同时按摩脊柱两侧脾腧、胃腧及及脐部的神阙、膝下的足三里等穴位,长期坚持有增强消化功能、预防及治疗泄泻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胃及口腔的细菌。它是造成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的重要“元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该菌纳入第一类致癌原。目前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口臭的病原菌之一,且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冠心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脑血管疾病及儿童发育迟缓有关。我国人群的Hp 的总感染率大约为56.22%,相当于2个人中就有1个可能感染Hp。那么,出现什么症状提醒我们可能感染Hp呢?Hp感染后可引发的症状1、急性胃痛;2、反酸、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3、口臭;4、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5、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降低。为什么会感染Hp——Hp的传播途径1、口—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存在于人的牙龈、唾液中。情侣间的接吻,咀嚼食物喂食儿童,共用餐具、牙具等均可能引起Hp的传播。2、胃—口传播:被呕吐物污染的食物、餐具;未严格消毒的胃镜检查设备等可引起Hp传播。如何确定感染Hp——临床常用Hp的主要诊断手段1、快速尿素酶检查—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放入相应试剂中检测。2、病理组织检测——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镜下观察Hp。3、尿素呼气试验——口服一定量的C-13和C-14尿素后,通过高灵敏度质谱仪或液闪仪分别测定呼气中C13和C14的量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C13为稳定同位素,无放射性,但价格昂贵;C14为放射性同位素,辐射量较小,也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价格较廉,但孕妇及儿童仍不宜采用它。4、Hp血清抗体——检测可长期存在于血清中的HpIgG抗体。以上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快速尿素酶检查及病理组织检测均为有创操作,且胃内Hp成“灶性分布”及受取材点局限,不能反映“全胃”情况,且无法对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度作半定量评估。尿素呼气试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法还受临界值高低的影响,因此临界值的确定非常重要;也受服药(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者,应在至少停药4 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至少停药2周后进行检测。)、呼气收集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故被检者的配合亦很重要。此外,做过胃部切除术患者行呼气试验是无意义的。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数周后才出现特异性抗体,且Hp根除治疗后6~8个月内甚至几年可持续在阳性水平,故血清学阳性不能完全肯定患者有活动性感染,阴性也不能排除初期的感染。患者就诊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感染Hp后怎么办?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患者强烈建议根除Hp。胃癌或胃肿瘤术后、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黏膜萎缩及糜烂、胃增生性息肉、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斯匹林)、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等患者建议进行根除Hp治疗。若本身无症状、排除以上因素对治疗方案接受度不高患者,或治疗药物禁忌症人群可暂不予治疗。但Hp根除的最佳时机是胃粘膜发生萎缩之前,故仍建议Hp阳性患者在权衡治疗利弊后尽早进行Hp根除治疗。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用药,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擅自用药。适合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适合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正规的根除幽门螺杆菌。
80岁的蔡政松老人斜躺着,头枕在叠好的被子上,不时地轻声咳两下,从喉咙深处冒出一声低沉的“嗝”。9月20日上午,蔡政松做完“胃食管反流病”手术后第二天,咳嗽和打嗝的症状明显减轻,笑容开始写在了脸上。 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张普德此前,他住院10天,被呼吸科的医生按照“急性支气管炎”和“轻性肺气肿”给予治疗,经历了输液、化痰、止咳、消炎、护氧……但还是止不住反胃、咳嗽。 蔡政松每次发病就是不停地干咳,声音听来让妻子卢春英觉得“可怕”。后来她知道,那是反流的胃酸不断刺激喉咙所致。至于打嗝的历史,算来已有十多年,且大多在晚上发作。“只要把灯一关”,蔡政松的体内就开始暗流涌动,“打起来没完没了”,很多时候,他会被憋住,打不出“嗝”,“20多分钟缓不过来”,这让卢春英很担心,“怕他随时会过去”。 这一次,在连续咳嗽了半个月后,蔡政松住进了位于北京小西天的第二炮兵总医院。卢春英在住院大楼前无意间的一次转悠,改变了丈夫的治疗方向。她在宣传栏看到了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介绍,便找呼吸科主任,希望他们能与消化科的医生会诊。在经过食管24小时PH监测和钡餐等检查后,蔡政松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 同样的病,郭秀英得的时间比蔡政松更久,差不多有34年了,症状也有些不同。当时她35岁,“吃什么都反胃,连喝口水都吐,瘦得皮包骨头”。后来找中医开了一些药,病情仍时好时坏。今年3月,她突然出现心绞痛,被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得“像一根牙签”。花7万元植入了3枚冠状动脉支架后,医生建议,多吃西瓜,利尿。结果刚吃完大半个西瓜,郭秀英就开始剧烈咳嗽起来,以致手腕上动脉血管的创口被撕开,血流满地。此后两个多月,郭秀英在晚上基本睡不了觉,不断地咳嗽,浑身发肿。 17岁的刘历历(化名)是上海的一名高中生,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就不能吃冰棍,现在冷水、饮料、冰激凌统统不能吃,凡是酸甜苦辣的东西,一入口,“食道那一段就特别难受,感觉烧得很”。2005年5月,她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还做了胃镜,但医生说“不用吃药也没关系”。刘历历还是吃了很多药,“都没有用”。今年5月,熟睡中的刘历历连续四五天被憋醒,咳嗽、呕吐,一闹就是一两个小时。“在喉咙和胃之间还有什么器官?”一次看门诊,她沙哑着嗓子问医生,“我只有这里难受。”医生提醒她:会不会是反流性食管炎? 院士被误诊后建立了一个治疗中心 三位病人后来都找到了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中心主任、6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是一位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创建这个中心的初衷,是因为汪忠镐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深受胃食管反流病之苦并同样被误诊的病人。 两年前,汪忠镐出现顽固性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当时耳鼻喉科的医生“十分有把握”地告诉他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服用多种药物后,汪忠镐的病情不轻反重,逐渐出现喉部紧缩,呼吸困难等症状。 2005年1月至10月,因为夜间呼吸极度困难,汪忠镐被四次送进医院抢救。每次均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附带慢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睡眠暂停综合征等诊断,然后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静脉或口服可的松等治疗。症状还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缓解。但回家后,一睡到夜间两点,他依然会被憋醒,咳嗽、吐痰,“死去活来”。今年2月9日。他去看了一次牙,医生要求他持续张嘴,并不断地向牙周和口腔喷水。或许是受此刺激,回到办公室后,汪忠镐病情发作,严重到医院向他的家人发了病危通知单。这一次,他还是被医生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这次病情缓解后,汪忠镐开始认真考虑一位外国医学同行对他的提醒。 2004年,汪忠镐在印度开会,宴会上,他不断离席,有时还捂着嘴巴匆匆而去。汪忠镐后来解释:“我其实有极强的意志力,但在饭桌上,我能坚持连续坐5或10分钟,就很了不起了。病情发作时,根本控制不了,什么时候会吐出来都不知道。”这一情景被总理大臣的一位医学顾问看在眼里。他当时很想提醒汪忠镐,他患的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但碍于汪当时是外宾,出于礼貌,不好意思说出来。2005年9月,他来北京开会,再次碰到汪忠镐,才直言相告。 汪忠镐认真考虑了这位医学顾问的意见,在2005年10月22日做了一次胃食管反流方面的检查,包括食管24小时PH监测。医生发现,在21小时23分钟的记录里,汪忠镐共反流220次,总反流时间为169分钟,占到总时长的9.7%,长达5分钟以上的反流有7次,其中最长反流时间为40.3分钟。综合各参数计算出的酸反流计分,正常值为<14.72,在50至100之间被定为中度,汪忠镐监测记录的结果为84.4。至此,折磨汪忠镐一年多的病因终于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2006年3月26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赴美国接受了免费的胃底折叠术,症状从此消失,先前轻度沙哑的声音也清亮起来。 手术后的第二天,汪忠镐结合自身的体会,开始写作“是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哮喘”等一系列文章,回国后即着手建立了我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至今,中心收治了39名病人,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遭遇长期误诊。一位36岁的女士因为反流导致顽固性肺部感染,在9年前被当地医院以肺不张实施了左肺切除术。 国内外误诊率在20%~40%之间 长期专注于误诊问题研究的《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主编陈晓红发现,20世纪20~90年代,国内外临床误诊率一直在20%~40%间徘徊。 陈晓红和同事曾经收集了54.84万份病例,其中误诊病例为152934份,经分析总结出导致误诊的16条原因,主要原因包括:医生经验不足,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病人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等。 在陈晓红看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医生中很普遍”。她认为,一些胃食管反流病人表现出的是呼吸道的症状,呼吸科的医生没有想到病因会在消化道。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通常采用的表述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病人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鹏雁教授认为,任何人偶尔都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如喝过多的含有气体的饮料或在饱餐后就睡,“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胃食管反流疾病与上肠胃的动力紊乱有关”。 在食管与胃的交界处有一生理性括约肌,叫做下食管括约肌,这是一段长约3~5厘米的高压带,除了在吞咽、恶心、呕吐时张开,平时它总处于关闭状态。它在静止和吞咽时的压力都比胃内压力要高,因此,如谢鹏雁所言,下食管括约肌就是一道屏障,能够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当它的功能减弱,出现长时间的自发性松弛时,压力降低,胃内容物就可能冲破屏障。一些研究表明,这是造成反流的主要机制。谢鹏雁认为,精神压力过大、药物刺激、吸烟、饮酒、喝茶、吃薄荷糖、巧克力,都有可能降低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诱发反流。 据几位医生介绍,反流的胃酸和胆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而食管粘膜耐酸性很差,难以抵抗反流物对食管的损伤,时间一长,轻则发炎、溃疡、糜烂,重则导致食道狭窄,甚至癌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冯子坛曾经看到,反流严重的病人,其整个食管“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 如果病人出现这种反流性食管炎,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很容易就能发现。但谢鹏雁了解到,香港2002年的一次调查显示,竟然有多达90%的反流病人是非糜烂性食管炎。即这些内镜检查呈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人,其食管壁的粘液和唾液分泌量增多,加强了食管壁对攻击因子的抵御能力,给确诊带来了难度。 如果发现了明显的反流或通过PH值监测到了反流,应该就能诊断反流病了。但这种发现也并非易事。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柯美云长期关注反流病,她曾撰文提出:“还有些病人尚无法被发现,因为他们的这些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反流病病人容易在餐后两小时或夜间卧位时发生反流,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这样。如果进行PH值监测,24小时中不发生反流的人如何诊断?还有些病人反流量少,但症状明显,检查阴性,属于内脏高敏病人,这些病人也不易被诊断。” 如果病人出现烧心(胃灼热)、反酸、反食等典型症状,被误诊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但消化内科的一些教授抱怨,正是那些食管外的表现,大大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确诊难度。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收集了有关该病被误诊的大宗病例报告和几十篇个案,发现胃食管反流病表现出的症状涉及十多个病种。 很多研究和临床证实,胃肠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时,可形成细微颗粒或雾状物进入喉头、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引发耳鼻咽喉疾病、支气管哮喘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及睡眠暂停综合征,从而被误诊。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明原因的慢性咽炎中,反流是三大病因之一。而冯子坛介绍,有资料显示,哮喘病人中大约1/3甚至更多的人都与反流有关。有的胃食管反流病人因为胸痛,还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由于被误诊的胃食管反流病人分散在呼吸科、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甚至牙科,误诊率很难统计。但几位医学教授估计, 这个数字会很高。 有大量病人尚未被发现 据谢鹏雁教授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现,在国外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但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陈晓红和一些研究者在1993年筛选出了100种常见病的误诊,还没有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误诊误治》编辑部对近10年间国内有关胃食管反流病误诊误治情况的文献进行了检索,遗憾地发现:其发病率、漏误诊率究竟有多少,还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关注。 常被引述的是1996年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教授等人对北京和上海进行的样本量近5000人的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症状发生率为8.97%,发病率为5.77%。而美国和欧洲的发病率则高达15%~20%,美国每年需要花费19亿美元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2006年4月的一天,陈晓红接到了裘法祖院士的一封荐稿信,推荐汪忠镐院士身患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文章。陈晓红将两位院士的文章放在了专事误诊研究的“中国康网”上,并开辟了“关注胃食管反流病”的专题。她希望所有的医生都能把自己的误诊病例说出来。 谢鹏雁介绍说,在北大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门诊,因为反酸、烧心前来就医的病人大都与反流有关,这些病人大概要占到整个门诊量的1/4。 但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发病机理,谢鹏雁认为,“还有很多不是很清楚”。在治疗上,“目前没有太理想的药”,对于射频治疗等新技术,“长期效果还难以评价”。 可以肯定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对人的休息、睡眠、饮食、社交活动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国外,它被视为和糖尿病、心脏病具有同等危害的疾病。”谢鹏雁说,他担心还有大量的病人至今未被发现或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
门失弛缓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见于青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临床表现:1、吞咽困难:起病多较缓慢,但亦可较急,初起可轻微,仅在餐后有饱胀感觉而已。咽下困难多呈间歇性发作,常因情绪波动、发怒、忧虑、惊骇或进食过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病初咽下困难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后期则转为持续性.2、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闷痛、灼痛、针刺痛、割痛或锥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及中上腹;也可在胸背部、右侧胸部、右胸骨缘以及左季肋部。疼痛发作有时酷似心绞痛,甚至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可获缓解。随着咽下困难的逐渐加剧,梗阻以上食管的进一步扩张,疼痛反可逐渐减轻。3、食物反流:随着咽下困难的加重,食管的进一步扩张,相当量的内容物可潴留在食管内至数小时或数日之久,而在体位改变时反流出来。从食管反流出来的内容物因未进入过胃腔,故无胃内呕吐物的特点,但可混有大量粘液和唾液。在并发食管炎、食管溃疡时,反流物可含有血液。4、体重减轻:体重减轻与咽下困难影响食物的摄取有关。5、出血和贫血:患者常可有贫血,偶有由食管炎所致的出血。6、其他症状: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增高,患者很少发生呃逆,乃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在后期病例,食管内反流物吸入气道产生咳嗽、气急、喘息和声音嘶哑等。辅助检查:1、食管钡餐X线造影检可见钡剂滞留在贲门部,食管下段呈边缘光滑的鸟嘴状狭窄,钡剂成细流缓慢地进入胃内。中下段食管腔扩大,程度严重者食管腔高度增粗,延长迂曲呈“S”形,状如乙状结肠。食管壁正常蠕动减弱或消失,有时出现法规则的微弱收缩。2、胃镜检查示食管腔扩大,内有食物潴留,粘膜水肿炎变。3、食管压力测定:下端高压区的压力常为正常人的两倍以上,吞咽时下段食管和括约肌压力不下降。中上段食管腔压力亦高于正常,吞咽时不显现正常的食管蠕动波,皮下注射氯化乙酰甲胆碱5~10mg,有的病例食管收缩增强,中上段食管腔压力显著升高,并可引起胸骨后剧烈疼痛。治疗:1、药物疗法: 对早期贲门痉变病人应解释病情,安定情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并服用镇静解痉药物,如钙抗拮剂硝苯地平等可缓解症状。为防止睡眠时食物溢流入呼吸道,可用高枕或垫高床头。2、食管下段扩张术 于贲门内置入顶端带囊导管后,于囊内注入水、钡剂或水银使囊扩张,然后强力拉出,使肌纤维断裂可扩大食管下端狭窄的管腔,约2/3病人疗效良好,但需重复进行扩张术。少数病人尚有并发食管穿孔的危险。目前食管下段扩张术仅适用于禁忌手术或拒绝手术且食管尚未高度扩大的较早期病例。3、手术治疗:传统手术一般经胸进行,切口较长,创伤大,给病人带来很多痛苦。目前手术可以在胸腔镜或者腹腔镜下完成,仅需于胸壁或者腹壁上切开3-5个1-1.5cm左右的小切口。我中心开展的手术即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的要点:在食管壁左侧前外部纵向切开食管壁肌层,深达粘膜,但不切开粘膜层。切口下端越过胃食管交界处,胃壁肌层仅需切开1cm,切口上端应延伸到食管壁扩大肥厚段的上方,切口长度视病变情况而异,一般约长5~8cm。全部切断食管壁肌层纵行和环状肌纤维后,细心在肌层与粘膜之间游离肌纤维,其宽度约为食管周长之半,以防止后肌纤维切端之间形成疤痕组织,游离肌纤维后粘膜即自肌层切口膨出。该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极少,术后90~95%的病例症状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率仅2%,是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最佳选择。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较为多见,病程较长,易反复,只要及时治疗,正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治愈,但必须注意饮食的调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胃食管反流病(GERO)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烧心、泛酸、胸痛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GERD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30%,约有7%的成人每日有1次反流。我国2005年GERD的发病率是6.7%,从看,无论西方还是亚洲,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向,部分病人得病后很容易忽视,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使病情加重。 由于本病与慢性咽炎、胃炎、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易混淆,往往有的因咽喉异物感,在五官科就诊;有的因胸痛在呼吸科就诊;有的因左前胸部疼痛,疑似心绞痛,而在心脏科就诊,所以必须通过多方面检查加以鉴别。 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动力等进行治疗。中医对该病的辨证,属“泛酸”、“反胃”、“嘈杂”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和顺通降,是饮食物贮存、消化、传送的基础。因肝气犯胃,郁热内生,或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等,均可导致胃气该降不降,使胃内容物逆而向上,产生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一系列症状。我们发挥中医药优势,拟定了“降逆和胃方”,立足于清热和胃,止酸降逆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抗反流的作用,久服也无不良反应,且可根据不同的体质差异,辨证后加减用药。“降逆和胃方”的组成是在古方左金丸、旋复代赭汤、香苏饮基础上合乌贝散加减而成。此外,对难治病例,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较为多见,病程较长,易反复,只要及时治疗,正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治愈,但必须注意饮食的调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方法如下: 1、定时定量进食,饮食宜清淡(或少食多餐),晚餐不宜饱食,睡前4小时不宜进食。 2、减少脂肪摄入,烹调宜煮、炖、烩为主,不用煎炸。 3、戒烟酒。 4、少食酸性饮料和甜食,如柠檬汁、巧克力等。 5、忌辛辣、刺激、生冷和难消化食物。 6、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鸡蛋清、牛奶、豆制品等。
胃食管反流病是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的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胃食管反流是由于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到食管引起的粘膜损伤和慢性症候群。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即使是健康人在不当饮食后,有时也会出现烧心和反酸的现象。调查显示,大约有10?30%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会发生返流症状,而40%的人每月至少出现一次。所以为食管反流病及其症状是非常普遍的,应该引起重视。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肥胖的人群也增加了,这样也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的增高。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症状呢?病人会觉得反酸、烧心、胸痛、打嗝、食物反流,咽痛、咽堵、咳嗽等症状。如果食道粘膜受到损伤,造成溃疡或出血后,会引起狭窄,导致吞咽困难。 胃内容物长期刺激食道粘膜,引起炎症长期存在。使粘膜增生,尤其是不典型性增生。就会导致肿瘤的出现。如:食道下端腺癌、贲门癌。我国的贲门癌的发病率较高,认为与胃食管反流病的长期存在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在宏观上是一个概念。但是程度上不一样。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现象,导致反酸、烧心等症状,但对粘膜没有损伤。这就是症状性反流。有些人不仅有症状,还有粘膜的损伤,这就叫返流性食管炎。无论是症状,还是返流性食管炎。都称为食管反流病。 反酸常常是空腹时出现的,而烧心往往是在饱餐后发生。反酸、烧心很常见,可是当胃食管反流,反流物通过食道进入呼吸道,却可能导致咽痛、咳嗽、吸入性肺炎、哮喘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出现心绞痛样胸痛。如果不能查出真正的病因,长期炎症的发展,会造成局部或广泛溃疡。像有的患者出现咽部的不适,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堵着,咳也咳不出来,就是由于胃食管反流引发的。许多人却当成了耳鼻喉科的疾病,去治疗嗓子,当然效果不好。所以在出现不明原因的咽痛、哮喘、胸痛时,不妨也考虑一下胃食管反流病,免得耽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正常人胃内的东西不会进入食道,而出现反流就是其屏障功能出现了问题。屏障位于食管和胃的连接处,相当一个门一样,如果它的功能正常,胃内的东西就不会进入食道,如果这个门关闭不紧,就会导致胃内的东西进入食道。另外正常人胃内的东西进入食道后,也可以通过吞咽清理到胃内。这就是食道的清酸功能,以保护食道不会受到损害。食道粘膜本身也有保护功能。如果食道的保护功能下降,也会导致胃食管返流。 胃食管返流可能由胃部病变引起,比如:食道下端的括约肌功能障碍、胃排空速度减慢、食管本身的蠕动功能下降、不能迅速清除反流物、胃的一部分突入胸腔形成裂孔疝、天然的抗反流屏障遭受破坏等。均易发生胃食管返流。有的病人十二指肠内的东西可以返流到胃,在从胃内反流到食道。这样的病人就会表现为既反酸,又返碱。会有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酸、苦水。 胃食管返流与饮食有关。油腻、高脂肪、高蛋白和粗纤维等不好消化的食物摄入过多是引发返流的一个重要诱因。吃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长期吃这种食品,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可能比较大。除了油腻食物之外,甜食也容易让人返酸、烧心,所以要尽量避免吃的过量。 预防胃食管返流是十分重要的。改变生活方式是与防泛酸、烧心的最好办法。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如果晚上容易反酸,最好在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0---20厘米,都会有帮助的。另外我们认为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大,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注意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 老年人的内脏功能逐渐下降,各个器官尤其是括约肌的机能受到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最好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治疗,如果效果不好或症状严重时则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针对病因、病机 重视胃病防止癌变。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当其发生时人们最常想到的是心脏病,到心脏病专科就诊。还有的被医生误诊为心绞痛,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症状加重,由此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有关专家指出,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引发。 引起胸痛的原因很多,除冠心病、胸膜炎、肺病、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等疾病外,食管源性胸痛也是常见原因。引起食管源性胸痛的疾病较多,除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外,更常见的是胃食管反流病。 专家介绍说:食管由会厌部起始经过胸腔,在贲门口处与胃相连,当食管壁受到刺激时,就可引起胸痛。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胃酸、胆酸和胰酶等化学物质刺激食管下段的化学感受器,以及不断反流引起的食管炎和溃疡等,都会刺激食管产生明显的胸痛。 “正确认识食管源性胸痛,辨清这种胸痛和心绞痛的区别,有助于患者明确选择医院或专科,得到及时治疗,并走出所谓的‘心脏病’阴影。”消化科专家说,心绞痛很少持续30分钟以上,并常合并心悸、胸闷等,且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疼痛。而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常持续较长时间,且疼痛与体位有关,平卧位时较立位时明显。他同时强调,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胸痛,都不可自我仅凭症状擅自服药,必须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对症治疗!
咽异感症 ,本症主指患者咽部有异物、阻塞或刺激等感觉症状的一种病症。由于主诉症状明显 ,往往又查无器质性病变 ,有时易被忽略。本症严重者 ,其痛苦表现及造成的后果不亚于某些器质性病变 。早在我国古代对本症就有记载 ,公元六世纪隋朝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 》中 ,已对本病有记载 ,叙述其症状如梅核堵塞咽喉 ,故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国外对本症研究和论述不多目前对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缺乏统一认识。容易误诊为“慢性咽炎 ”,长期用药无效更加重患者思想负担 ,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 ”。经过我中心对病人的临床调查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是诱发本病一个重要原因,但由于国内大部分医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故往往造成漏诊误诊现象。胃内容物高位反流到咽喉部,对咽喉部形成长期持续的刺激,使咽喉部的敏感性增高,造成咽异感症。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病。1. 一般疗法 ,即辅助治疗: ①抗反流饮食 ,高蛋白、低脂肪; ②餐后保持直立位; ③抬高床头 ,避免睡前饱食或喝水;④避免服用促反流药物 ,如安定、茶碱类、黄体酮、多巴胺; ⑤戒烟酒,浓茶咖啡尽量控制。2. 药物治疗:病情较重者 ,一般治疗无效时 ,可采用药物治疗 ,包括抗酸药、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能有效降低胃 pH值 ,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吗叮啉为胃动力药 ,可促使胃肠排空 ,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增加抗反流作用;红霉素是抗生素中惟一的胃动力受体激动剂 ,具有明显的胃肠动力作用 ,可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且证实有减轻哮喘支气管高反应作用 ,用于治疗慢性气道感染性疾病 ,有较好的疗效。3.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严重、药物治疗无效者或不愿长期服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比较成功的抗反流手术主要包括:微量射频治疗术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根据患者胃镜、测酸、测压等检查结果,我们会给患者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和完善的治疗方案。这两种治疗方案有互相弥补,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中心成立两年多以来,对1000多名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回访,效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