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5年生存率小于10%。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目前居世界第一位,发病人数占发病总数的60%,且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我省食道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尤以桐城、庐江等地为高发地区。诱发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家族史等多方面作用。长期嗜食过于辛辣、偏硬、过热和制作粗糙的食物、进食过快、饮烈酒、吃大量胡椒,这些对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在不断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容易引起癌变。 传统常用的食管癌根治术有左经胸一切口,右经胸、经腹二切口,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等术式,胸腹部手术的切口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在临床上,对于肿瘤小于5厘米,无明显外侵的早期和中期食管癌,可以通过胸腔镜和腹腔镜可以顺利完成食管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胸腹部无长切口,术后病人出血少,疼痛轻,心肺并发症减少,恢复快,手术符合美学要求。 胸腔镜手术不仅局限于早期食管癌的治疗,还广泛应用于早期肺癌、肺孤立性小结节、气胸、肺大泡、纵膈肿瘤、手汗症等疾病的诊治。
食管癌(又称食道癌)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远,但似乎又很近。远的是从全世界疾病谱来看与肺癌、乳腺癌等相比发病率并不高。近的是食管癌是有明显地域分布性的。抛开其他国家不说,国内河南省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云南省的却最低。而安徽、四川、广州、河北等都是食管癌高发区域。医学发展很慢,慢到很多疾病都找不到明确的原因,食管癌目前公认的致病因素大致上是:1、吸烟、饮酒。这与我国最常见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2、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硝酸盐类物质(如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蔬菜等)的摄入过多会诱发食管癌。别的省份不说,就安徽而言,咸肉、香肠、雪里红哪个不是徽菜的重要元素之一?3、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食管癌是有遗传性的,也就是哪怕咱们这辈人已经预防性的不再去接触前两条里的致病因素,仍然不能完全逃过食管癌的魔掌。4、其他:感染因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缺乏。进食刺激性食物较多或烫食过快过多。食管癌也同其他肿瘤一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很可惜早期大部分人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非常不典型,很难让人联想到这种疾病。而到有了典型症状的时候大部分患者已经进入了中晚期。食管癌的经典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进食哽咽感。而早期可能仅仅是进食有异物感、嗳气、反酸和轻微胸痛。常饮酒的人常出现此类症状,所以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却足以引起重视。确诊食管癌的最好的检查是胃镜。个人建议有家族史的人到了40岁以上的每年最好能做一次作为常规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甚至可以在消化内科进行内镜下治疗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粘膜切除术(ESD/EMR)就可治愈。但是一旦内镜下无法切除,我们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便是唯一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治疗途径。如果发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只有求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来试图降期治疗,治疗过程中再寻求根治的机会。食管癌根治的手术已经进入了微创时代,开放手术未被淘汰但已经不作为首选方案了。具体手术方案和过程不是本次宣教的主要内容。食管癌经过有效治疗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20%左右。目前食管癌的切除率为58%~9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3%~20.5%;切除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0%和5.2%~24%。临床分期将食管癌分为IV期,我们说的早期一般指I期到IIa期,手术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如果是IIb期到IIIa期,虽然也可以手术,但5年生存率不到30%。如果到了IV期,则生存率很低,手术方案远不及放疗、化疗、免疫等保守治疗。在我国,5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为晚期,此时预后很差,自然病程仅有6~8个月,5年生存率为5%~7%。即使接受了手术治疗,仍有近90%的患者术后存在复发转移的现象。因此,早期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和绩溪路院区)普胸外科作为安徽唯一首批上榜“中国食管癌外科高质量临床研究协作组”和“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诊疗质控示范单位”,在食管癌手术治疗技术上全国领先,每年食管癌手术量超过1200台,作为高质量诊疗单位也随时欢迎您的咨询。本文作者门诊时间:周日上午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区门诊。
胸部CT作为体检项目的普及使许多早期肺癌被发现。其实早、中、晚期在对恶性肿瘤分期的描述并不准确,而是普通百姓对于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一种简单印象。老百姓口中的肺癌早期通常表达的是肺癌的初期,有较多治疗手段,且治疗效果好,预后佳,治疗后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当中去,生命长度和质量都没明显下降的状态。通常这在医学上我们更常用TNM分期中的I期来描述。I期肺癌若要细分可以分为Ia1,Ia2,Ia3和Ib期。因为Ib期开始就有术后用药指征,所以本期我们只讨论Ia期的患者手术方式。目前对于Ia期的手术,大部分医生的观点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肺功能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也即只要切缘满足超过肿瘤肉眼边界2cm或是超过其直径2倍,均可认为切除范围足够。这便给“肺部分切除”提供了手术依据。除去肺门周围只能切肺叶保证切缘的手术,离肺门有一部分距离的早期肺癌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目前主流的肺部分切除包括“肺段及亚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及亚肺段切除”、“肺楔形切除”这几类。对于这几类手术哪种更优争议很大,目前不少研究正在进行比较中。支持“肺段及亚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及亚肺段切除”的医生认为这样的解剖切除可以更加根治精细化处理,可以切除段间及亚段间的淋巴结,而且切缘足够。但不可否认手术时间的增加,手术风险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增多尤其是支气管胸膜瘘和持续漏气甚至血气胸的增多。支持“肺楔形切除”的专家认为对于这类早期肺癌淋巴结转移几乎很少。只需要保证切缘足够,即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且简化手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甚至出现日间手术,或不置引流管的方法进一步达到微创目的。在已出结果的研究中大部分支持的观点是能做肺楔形切除保证切缘距离的,肺楔形切除的优势更大些。尤其是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上,更让医患同时达到个满意的疗效。我的观点是:为保障切缘足够,病灶位于胸部CT外1/3的可以做“肺楔形切除”,中1/3的需要做“肺段及亚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及亚肺段切除”。所有结节统一进行肺段或亚肺段甚至更精细解剖切除的方式不够灵活,患者也无法真正获益。所以说,几种微创术式中并没有哪一种在早期肺癌中脱颖而出,需要根据病灶位置进行最佳选择。肺部分切除中,解剖性切除也没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不代表着高级或术者水平的优越。
西医外科的发展是一场由血腥到微创,由粗犷到精细的革命。如果追溯到起源,大概要从皇家医学会下的理发师协会说起,那时候的手术狂野粗糙,以迅速摘下病变组织或器官为目的,死亡率极高。多才多艺的理发师们要担负起简单的外科操作,而不让神圣的内科医生的双手沾上“污物”,包括放血、截肢、切开引流等操作。所以理发店💈三色条纹灯的标志沿用至今,分别代表了:动脉(红)、静脉(蓝)、绷带(白)。当然如今的医学会已经彻底和理发师协会分开,从事专业的医学操作技术,外科医生的地位也被人们认可和尊重。外科学随着专科的精细化衍生出许多二级学科,也包括了胸心外科。近些年来,胸心外科也细分为普胸外科和心脏外科。今天我们来聊聊普胸外科的手术方式的演变和各自的优势。普胸外科治疗的主要疾病有:胸壁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纵隔疾病等。故而手术切口大部分在胸部。目前存在的术式有:开胸手术、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提名的为主要手术方式,为今天讨论的主体)。开胸手术是一种传统手术方式,以外科医生的手能进入胸腔为目的的切开方式。有的手术从一侧胸壁沿肋骨与肋骨的间隙切开进入胸腔;有的把胸骨纵向劈开进入胸腔;有的需要横向截断胸骨并联合切开肋骨与肋骨间隙进入胸腔。总得来说,切口长度约15cm—25cm左右,需要用到撑开器辅助,或者切除或切断一部分肋骨来完成切口构建,以达到医生一只手或两只手完全进入胸腔进行操作。这个手术方式优点在于医生可以直视下操作,符合人体习惯,利用手指的灵活性进行分离、压迫等操作,触感极佳,可以做到术中减少压迫瘤体,取出时减少肿瘤播散,止血方便。缺点也很明显,患者创伤较大,切口副损伤多,不够美观,出血多于另外两种微创手术。腔镜手术是目前微创手术的主流。利用电视胸腔镜的技术,将直径约5mm—10mm的腔镜镜头通过小切口放入胸腔作为外科医生的“眼睛”进行观察。利用小切口和器械,以及器械和器械之间的杠杆原理进行手术操作。最简单的比喻就是用筷子通过小洞去碗里夹菜。这样的小切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各有利弊,但要考虑到要取出的病灶的大小(除切碎病灶后取出)。优势在于:通过镜头可以放大视野,对靶位的切除、游离更加精细,切口创伤小,出血少,切口引起的副损伤也小。缺点是手的触感较差,存在一些杠杆作用的“盲区”,一旦胸膜增厚粘连镜头和操作器械无法进入手术困难就会增加很多,甚至逼迫医生开胸手术。而且因为杠杆盲区的存在,使器械角度受限,缝合角度和难度大大提高,常因止血困难中转开胸手术。机器人手术是近些年来微创新技术。根据其机器人“臂”的数量分为:多臂机器人和单臂机器人。目前胸外科手术主流使用的是多臂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单臂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机器人手术通过外科医生平台操作机器人的手臂进行手术,每个手臂上有相应的器械,器械头部可以进行360°的旋转。视野上主刀左右眼单独成像,能提供3D真实视野,观察更细致,视野范围也更大,不再是一个平面。操作上不再是杠杆原理,也不存在过多的盲区,不会有器械“打架”严重的感受,缝合起来优势强。故优点有:视野更佳、分离切除更细致,缝合存在极大优势,防手抖。可以远程手术。缺点是:切口上没有比腔镜手术更优势。手的触感进一步下降,甚至几乎无接触组织的反馈。常需要对手术极为熟练的助手进行配合,更换器械臂或辅助暴露视野。机器昂贵,手术费用增加。虽然手术方式越来越微创,但是开胸手术仍未丧失其地位,并没被淘汰。存在即合理,开胸手术作为胸外科“托底”手术,一直是各个术式的基础,为其他术式的实施保驾护航。微创是我们的理念,我们都希望切口更小,切除更精准,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开胸手术的优势存在,以及无可替代。展望未来,总有一天,技术会再一次革新,甚至是注射微小机器人到人体内部进行手术。甚至会有更先进的医疗手段,人们再也不受疾病困扰,外科手术变成历史中的一段故事。
随着CT检查的普及,肺部小结节的发现率大幅度上升,又因其中不乏恶性肿瘤及其早期病变状态需要手术切除的存在,给许多老百姓造成困扰。大部分老百姓因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无法有效甄别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造成“一查百度一身病”的现象。本文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为大家普及肺小结节的相关知识,旨在减少有相关疾病患者的焦虑,正确看待肺部小结节。所谓肺部小结节,是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大部分是胸部CT扫描发现的≤3cm肺组织内密度高于正常肺组织的病变。有的密度就比肺组织的密度高一点,我们称为“磨玻璃结节”;有的密度比肺组织的高很多,我们成为“实性结节”;介于两者间的就是“混合结节”。这些结节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需要做手术的为多数。可能有朋友要说了,“我身边的很多人肺小结节都手术了,其中恶性的占大多数呢”!其实更多人体检查出了结节看门诊的过程中就被告知了这是不需要手术的结节,观察随访就行了。只有那些被胸外科医生筛查过,有恶性征象的结节才需要手术治疗。当然一个医生收治的结节患者,手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结节的比例的越多,说明这个医生的诊疗水平越高。反之手术切出来都是良性结节或者原位癌的话,只能说明他的手术指征出了些问题。通俗的去讲,门诊的胸外科医生应该有义务告诉不需要手术的小结节患者良性结节才是更多数的。我们医生要做的是要解除患者的焦虑,而不是人为制造更多的焦虑。我就常常跟不需要手术的小结节患者打比方:“肺上的小结节跟你脸上长个痣差不多,难道你脸上长了个痣你就一定要切掉它吗?有些有问题的痣也需要手术,但是大部分的可能没问题。你我脸上或多或少的痣,十几年也没变化多少,这样的你还考虑现在就要手术切除吗?”当然也会遇见一些患者有了手术指征,却抗拒手术治疗的。包括观察一段时间有变化,但是担心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如果作为医生你无法劝服患者,你可以尝试让其多看一些同行的门诊,如果大部分医生的观点是切除更可靠,那就让其做切除的决定。这样更能让人解除疑虑。抗炎、随访观察这两步也是不能少的。很多炎性结节跟恶性早期的形态很像,无法判断。这需要先消炎后随访观察,我的经验是抗炎治疗2周后,间隔45天再复查CT,且尽量复查高分辨CT。如果间隔时间不够,很可能造成结节变化不大的假象。我通常会跟病人解释:“你和别人打架脸肿了,我给你涂了药是不是消肿得几天?你刚涂上药去照镜子脸肿消的掉吗?你要给药物起作用留足时间。”而这么短期内肿瘤转移扩散的概率非常非常低。所以这是有希望少挨一冤枉刀的最好办法。总之,肺小结节良性居多,非手术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多。我们需要做的是遵从医嘱,解除焦虑,正确面对和接受随访或治疗。
今年60岁的老贾,家住在合肥,本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没想到却突遭变故,一场疾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也让他开始了辗转曲折的求医路。 腹膜炎变癌症,治疗无望? 2020年10月,老贾感到小腹处疼痛难忍,一辈子很少去医院的他终于忍不住,去医院挂了个号,做检查,没想到一到急诊就被留下做手术,医生说腹部已经发炎,怀疑可能是腹膜炎、消化道穿孔,病情十分危急,如果不紧急手术,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所幸手术很及时,老贾脱离了危险,然而没想到更多的麻烦开始了。首先,本来几周就能好的手术创口,一连一个多月都没有长好,断断续续去医院复查,情况却越来越严重,一直还会流出黄色的脓液。然后,经过别人的提醒,老贾和家人意识到,可能需要换个科室检查,检查后发现腹水严重,更意想不到的是,病理显示直肠癌,并且已经转移到其他器官,这时医生跟家属建议,治疗的意义可能不太大了。 不轻言放弃,尊重每一个生命 这个结果给了老贾和他的家人致命的一击,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老贾就像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没怎么跟医院打过交道的一家人,也都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更没法接受本来健健康康的人,怎么一下子就无药可医了? 家人们开始各种寻医问药,四处打听治疗癌症的好方法,各种各样没听说过的名字也纷至沓来,更加没了主意。后来通过医院里的亲戚介绍,找到了美国哈佛医学院肿瘤精准治疗在合肥的医疗团队,老贾和家人们看到了很多跟他情况类似的病友,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原来的医院“劝退”后,在这里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信心瞬间大增。 目前通过几个阶段的治疗,老贾的肿瘤已经获得了部分缓解,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迎来了柳暗花明。“每当遇到这样的病人,就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些”刘主任说,“每个病人都是满怀希望而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肿瘤患者的恶化与好转可能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和家庭来说,一个指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不能轻言放弃。”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们对于80%的缓解率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我们还是期望大家能够提高防癌意识,早诊早治。” 癌症可防可治,重在提高认识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像我们身边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们也常常会“谈癌色变”,觉得检查出癌症就意味着绝症,反而不敢去医院检查。 像是老贾的情况,直肠癌在早期几乎是没有症状的,我们很难通过自身的“感觉”去发现,但是,通过无痛胃肠镜或者是一些基因类的检查是可以筛查出来的,在癌症早期甚至是癌前病变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时不仅治疗效果大大提升,而且治疗费用也会大大的降低。而当等到有了症状,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再到医院,往往已经很严重的程度了,治疗难度就大大提高了。 所以,最好的防癌方法就是提高对它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5年前,安徽合肥,一位食道癌伴双肺转移的患者,经过了4个疗程的化疗和25次放疗后,因为身体急剧恶化,?卧床不起,再也无法承受更多的治疗,只能出院回家。然而3年后,他再次到医院复查,肿瘤竟已消失,行动自如。这3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根据医生的口述整理: 打击:癌细胞转移 2016年,一位77岁食道癌的患者来到了我所在的科室,准备做手术,就在做术前检查的时候,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双肺,无法通过手术治疗了,只能转入化疗科进行化疗。化疗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过4个疗程的化疗和25次的放疗后,患者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化疗的副作用,卧床不起,当时的主治医生看到病人的情况,只能交待家属出院回家,做好心理准备。 这时我在哈佛大学的老同学跟我联系,跟我介绍了美国哈佛医学院正在使用的肿瘤精准治疗,可以大大的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当时抱着作为一个医者的责任感,我觉得我有必要告知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案。 质疑:胡闹?or 癌症治疗新方法? 患者家属刚开始听到了这一消息是非常的振奋的,但是,我告诉他们,这个治疗方案,在安徽可能是首例,在我们医院更是没有先例。 谨慎起见,家属多方咨询了不同医院的肿瘤专家,没想到收到了很多的质疑,肿瘤科医生明确的告知,治疗方案中使用的药物不是治疗食道癌的,而另一个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当即痛批:这完全是在胡闹,这个药物是食道癌的禁忌症! 面对这个情况,患者家属陷入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不治?实在不忍心看着父亲一天天的衰弱下去而束手无策;治?面临的可能是一个未知的结果。 其实作为一个医生,我们非常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在这个时候,医生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帮助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更多专业信息,而治疗最终的核心问题,是患者的目标需求,所以,最终的决定权,只能在患者和患者家属手中。 当时,在同一时刻,还有另外一个情况类似的患者,最终他们选择了放弃,病人很快就去世了,真的很令人惋惜。 逆转:肿瘤开始缩小直至消失 患者家属在经过了多方考虑后,决定采用哈佛医学院的这个治疗方案。幸运的是,在用药40天后,食管肿瘤显著缩小。90天后,食管肿瘤消失。180天后,肺部转移瘤消失,后面一直处于疾病稳定的状态。 这个恢复的情况和速度,对于我来说也是意想不到的。同时作为一个医生,没有什么是比病人身体的恢复更有成就感,这种能够帮助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使命感,让我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从0到1000,一直在路上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通过,帮助了近800位癌症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晚期患者,近80%都产生了病情的逆转。回头来看,我非常感谢这第一个接受肿瘤精准治疗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没有他们的勇敢,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就没有后来更多患者的受益,那么,几百位癌症晚期患者可能就是另一番的命运。 我们常常说,医生救死扶伤,但是,只有我们医生知道,医生和患者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医学是一个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科,正是因为患者对生的意志和渴望,让医生创造出了更多的奇迹。 面对癌症,没有人能轻言治愈,但是,我们在执着的与癌症进行着抗争,随着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发展,对于癌症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已经看得到,未来的光明所在。
一年前,陶医生(化名)被诊断为肺腺癌,并伴有脑转移,当初肿瘤大小接近有10cm,双肺感染性病变,右侧胸腔积液,病情十分的凶险,曾被判断可能剩不到4个月。而现在,在最近的CT检查中,肿瘤已经几乎消失不见,对于癌症晚期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而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癌症并不等于绝症,癌症也有治愈的可能。 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 ? 一年前,在乡村卫生所工作了几十年的陶医生,突然感到胸闷咳嗽,一阵剧烈的咳嗽之后,陶医生发现咳出痰中带血,工作的职业敏感让他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 陶医生首先到了市里的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后,家人就把检查报告都藏起来了,“他们不想让我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怕我有心理负担。”陶医生说,“当医生这么多年,其实我心里也大概清楚,我得的应该是什么病。” ? 两个儿子为了不让父亲过多的担忧,一直隐瞒着父亲的病情,同时,在合肥为父亲找更大的医院治疗,在治疗了几个月以后,症状稍有缓解,但主治医生也告诉陶医生的儿子,以目前陶医生的情况,可能只能维持4个月…… ? 这个消息对于陶医生的家人犹如晴天霹雳,但是两个儿子没有放弃,不遗余力的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精准医疗的治疗方案。令人欣喜的是,肿瘤很快的开始缩小,经过6次的治疗,在最近的检查报告中,肿瘤已经几乎消失不见,陶医生的身体状态更是跟生病前没什么两样。 做乐观的抗癌者 ? 在问到陶医生有什么抗癌的经验时,陶医生很简单的说道:“我就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积极的接受治疗,其他的不多想。” ? 作为一个医生,习惯了给别人治疗建议,给别人开处方,到了自己生病的时候,他刚开始也有些手足无措。特别是看到身边也有人因为癌症而去世时,也会感到有些无力。但是,他相信医学的力量,他深知,如果患者不能够遵医嘱,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经过了换位思考的陶医生,也打开了心结,他要做最乐观的抗癌者,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 按时治疗,按时吃药,按时复诊,特别是在看到治疗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的时候,也极大的增强了他战胜癌症的信心。 ? ? ? 希望能够给农村的癌症患者传递信心 作为一个在村卫生所工作的医生,每天接触的患者大多数是农民,有很多的患者在遇到了重大疾病的时候都会选择放弃治疗,特别是癌症,很多人都会觉得,癌症等于不治之症。 ? 陶医生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农村病人知道,得了癌症并不是世界末日,现在的医疗技术快速的发展,对于癌症的病因也已经了解的更加深入,有很多癌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也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而且,由于现在国家的医保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药物已经在医保范围内,治疗费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7天,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在南京打工的高姐(化名)来说,却差点跨越生死,从“健康”到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时间像是被按了快进键,高姐完全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蒙了,幸好,在丈夫的坚持下,高姐遇到了安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刘主任,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 ? 7天,病魔来势汹汹 ? 2021年5月,一向身体健康的高姐突然感到胸闷、咳嗽,有点像感冒,习惯了忍耐的她本打算自己随便吃点药,过了几天明显的感觉越来越严重,在丈夫的催促下,高姐去了社区医院医治,CT检查显示有胸腔积液,在输了2天抗感染药以后,病情反而愈发严重,甚至已经无法下床,医生建议赶紧转入大医院治疗。 ? 来到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高姐被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最终得到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肺部恶性肿瘤,而且已经发生了多处转移,再加上心脏的并发症,病情十分的凶险。这时距离第一次到医院检查,也才一周多的时间。 ? 主治医生对高姐的丈夫说,病情发展的太快,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只能尝试性的治疗,如果家里的经济情况一般,治疗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根据以往的经验,类似的病例很难撑过6个月…… ? 高姐家在安徽亳州,和丈夫一起在南京打工,是很普通的人家,平时夫妻二人都觉得自己身体还算健康,也没出过什么大病,没想到,一来就是这样的大病。高姐的丈夫瞬间觉得眼前一片黑暗,高姐才只有43岁,还没有享过什么福,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 ? ?? 峰回路转,燃起重生的希望 ? 见到高姐的丈夫,是在刘主任的办公室里,这时高姐在合肥刚刚完成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准备出院回家。 ? 回想起当时下定决心将高姐用救护车从南京转到合肥就诊的情景,这个略带腼腆、皮肤黝黑的男人,似乎是做了这辈子最艰难的一个决定。看到高姐在一天天恢复,心中的石头也渐渐的落了地,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 想起那几天黑暗的日子,高姐的丈夫不由得有些哽咽,为了能够找到治疗高姐的方法,他找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终于在一个做医生的远方亲戚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刘主任。当时高姐的身体情况已经很危急,就诊的医院并不建议转院,经过了无数思想的斗争,狠下心决定用救护车把高姐从南京转到合肥。给他带来如此的决心和信心的,是刘主任多年来无数成功由危转安的病例。“现在看来,当初真的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同时也非常感谢刘主任,愿意承担风险给高姐治疗”高姐的丈夫说。 开始接受治疗以后,高姐和丈夫便回到了亳州老家,高姐的丈夫说:这次来合肥复诊之前,心里非常的忐忑,虽然高姐已经能够自主的活动,吃饭也比之前好多了,但是,体内的肿瘤到底怎么样了,心里还是没底,生怕再次听到坏消息。值得高兴的是,这次回来的检查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各项指标都在恢复,而且肿瘤也在缩小,心中难掩的激动。 ? 与死神赛跑,精准和高效至关重要 ? “重症面前,效率就是生命。快速的找到病因,找到直达病灶的解决方案,才有挽救生命的可能”,刘主任说道,“这也是精准治疗的意义所在。” ? 对于像高姐这种重症的病例,我们之所以能够将她从死亡线的边缘拉回来,能够逆转病情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精准治疗”。 “ 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不同,精准治疗首先是对肿瘤进行分子病理的检测,由此来确定肿瘤在分子层面的分型和诊断,然后再针对性的给出治疗方案,而治疗方案更是结合了国际化的基因云知识库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再融合了国内的肿瘤治疗指南和规范, 这事实上摆脱了传统的治疗方案中,根据经验来进行“试药”的过程,大大的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效果,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成本。 ” ? 初次接触到“精准治疗”,是因为几年前的一个肿瘤晚期的患者,刘主任回忆说,当时他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工作的同学跟他提到了精准治疗治疗肿瘤的效果,他并没有太多的在意,也不太相信,后来由于患者家人找他寻求帮助,他亲眼看到了奇迹的发生,本来已经“无药可医”的患者,如今已经又活过了5年! ? 其实“精准治疗”在国外已经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美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刘主任接触到因精准治疗而受益的肿瘤晚期患者不计其数,这也让他更加坚定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目前,刘主任团队正在联合中科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探索“精准治疗”更广泛的实践应用,希望能够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高姐出院前,刘主任又到病房去看了她,嘱咐她一定要有信心,“对于肿瘤病人,特别是对于晚期的肿瘤病人来说,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对肿瘤病人的心理关注还非常不够,一定要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所以,刘主任最常做的,就是对患者给予鼓励,“如果遇到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我们还会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刘主任说。
一年多以前,朱先生(化名)像平时一样遛弯,突然右腿疼痛难耐,完全没有诱因,让他觉得很奇怪,更奇怪的是病情发展极快,没多久朱先生就只能依靠拐杖行走,没想到居然是由肺癌导致的…… 晴天霹雳—肺癌骨转移至无法行走 朱先生家住宿州,莫名其妙的腿痛在当地医院没有检查出结果,只好拄着拐杖来到合肥继续求医,医生也很惊讶他病情发展的速度,经过仔细的诊断和多项检查确认,最后确诊为肺腺癌骨转移,这种情况,治疗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骨转移造成的行动不便和疼痛更是狠狠地折磨着朱先生,平时很注重养生健康的朱先生,经常也会活动活动,而现在已经完全不能行走,这让朱先生非常的沮丧。 考虑到希望能够让患者能够尽量的恢复正常生活,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疗团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抗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直接影响着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治疗效果,最后通过精准的检测和基于患者个人情况的综合考虑,医疗团队为朱先生制定了多学科综合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结果。 抗癌一年——肿瘤缩小大半 如今,朱先生的治疗已经一年有余,治疗方案也几经调整,以适应朱先生病情的恢复,他早已经摆脱了拐杖,恢复了正常的行走,病情控制住了,肿瘤也缩小了大半,这个结果让医疗团队和朱先生都欣喜不已。 ?肿瘤从3.49cm缩小至1.99cm 回想起当初痛的痛不欲生,朱先生还是心有余悸,“我发现身边得癌症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朱先生说道,“身边有好几个检查出来没多久就去世了”,朱先生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积极的接受治疗,朱先生也想告诉所有人,珍惜自己的健康,癌症的早期是几乎没有任何感觉的,到了40多岁,就要多做预防,定期的进行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打败癌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