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顾名思义,就是和(指/趾)甲有关,尤其是脚趾甲。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是因为自己不当的修剪趾甲,喜欢剪的短短的,而且一定会把两侧修剪成圆弧形。这样就很容易让再生长出来的趾甲嵌入肉里,形成嵌甲。这个嵌甲严重的话,会导致感染发炎、红肿,甚至流脓。大多数甲沟炎只要在未发生感染时注意正确修剪趾甲,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下面教大家如何正确的修剪脚趾甲。 修剪趾甲前端,用指甲钳修剪趾甲,保持水平修剪,修剪长度与趾甲下趾尖皮肤齐平,至少白色的趾甲要留0.1cm。特别注意要保留两侧的甲角,切勿修剪太短。 预防大于治疗,不想体会甲沟炎带来的痛苦,就在平时好好的正确的修剪趾甲。另外出现倒刺的话,不要用手去拔,正确的方法是用剪刀或指甲钳沿着根部减掉。穿鞋要合脚,最好是脚尖部分稍宽的,鞋子和袜子也要保持干燥透气。
1.甲沟炎手术的目的是完全保留所有正常的趾甲甲板、甲床和甲基质,清除所有影响正常趾甲生长的肉芽、疤痕和多余的软组织,通过精心设计的皮瓣和精细的缝合修复,快速解除疼痛、恢复正常的趾甲外观和功能。2.黄医生本人特别反对过度修剪趾甲。决定手术的病人,千万不要再修剪趾甲,尽量多保留趾甲的长度!趾甲生长很缓慢,一周生长不到1mm,一定要珍惜才能早日恢复!3.手术前几天可以清水泡脚清洗,用棉签轻轻清除脓液和痂皮,然后擦干,尽量保持局部干燥。千万不要用高浓度的碘伏、高锰酸钾等消毒药水湿敷和浸泡,这样特别容易导致趾甲变脆卷曲、局部皮肤灼伤和过敏。4.术前请自备5cm宽的自粘性绷带1-2卷,金霉素眼药膏1-2支,术中术后换药包扎用。可以在京东或者淘宝购买,3M的自粘性绷带质量最好。5.术后脚趾包扎后可能无法穿入正常的鞋子,手术当天请自备一双略大的袜子和鞋子。夏天可以是露趾拖鞋,通风透气不挤压;冬天可以是棉拖鞋,保暖促进血循环。雨天请准备防水鞋套,防止敷料浸水,保持伤口干燥。6.尽量先和黄医生联系。确认好相对具体手术时间,就诊当日现场挂号。7.手术时只是麻醉一个需要手术的脚趾,术前不需要禁食禁水,可以正常饮食。手术后也没有饮食禁忌。8.手术采用趾神经阻滞麻醉,在趾根部足底侧扎一针即可。扎针瞬间疼痛一下,推麻药时有些酸胀的感觉。麻药起效迅速,整个脚趾两三分钟就没有感觉了,麻醉效果至少维持5-6个小时,有足够的时间手术和正常行走回家,不必过度担心和焦虑手术时疼痛和术后疼痛不能回家。9.术后一两天可能有疼痛,手术麻醉刚刚消退时可能会疼痛比较明显。建议感觉轻微疼痛时就要服用消炎止痛药物(超前镇痛),这样镇痛的效果会更好。如果药物是西乐葆(塞来昔布),建议首次服用剂量加倍。10.极少数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明显,请尽量抬高患肢,多活动踝关节,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肿。必要时也可以辅助冷敷止痛消肿。术后伤口少量渗血,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11.术后请注意保持足趾干燥,敷料不能碰水。正常情况下,手术两三天后,就不再感觉疼痛,可以穿透气性好的鞋子,逐渐增加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如果三天后还有明显疼痛,请及时联系黄医生。12.黄医生做的甲沟炎手术,术后一般不用换药,更加不需要频繁每天换药。术后一周直接复诊拆线即可。届时请带好金霉素眼膏和自粘性绷带。13.很多人觉得嵌甲和甲沟炎不痛就治愈了,却经常会反复发作。黄医生的治愈标准是完全恢复趾甲的正常长度、宽度、曲度和厚度,术后因过度修剪导致甲床萎缩和甲板缺损的病人需要继续棉花填塞等措施帮助趾甲恢复正常的长度,卷曲甲的病人需要进行1-3次甲矫形,并发甲癣的病人需要进一步抗真菌治疗等等。这样才能彻底治愈嵌甲和甲沟炎,避免复发。14.嵌甲、甲沟炎、逆生甲(阻生甲)等甲相关手术均为门诊手术,无需住院,术后可以直接回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医疗费用、节约时间成本。15.黄医生的门诊病人非常多,门诊就诊等待时间很长,为提高效率,减少等待时间,建议面诊前先在网上咨询沟通。可以安装“好大夫APP”或者在微信关注公众号“好大夫在线”,搜索到我,并网上向我咨询。首次咨询请付费购买“图文咨询”,图文方式比电话方式更利于沟通交流病情及治疗。诊后报到的患者可以在微信的“网上诊室”和我保持联系,如有特殊情况,请随时留言。16.感谢您的信任!在整个甲沟炎治疗期间,黄医生会陪伴在您身边,直到完全恢复!
治疗前 江苏常州16岁男性少年,甲沟炎病程两年,拔甲治疗一次,复发;激光治疗两次,仍然复发。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反复复发甚至引发心理障碍,拒绝再次诊治。在其姐姐的反复劝导下,抱着最后一次尝试的心态来沪就医。 治疗后 治疗后90天 术后三个月自拍照,新甲生长过半,外观正常,甲根部因反复感染引起的黑色素沉着开始逐渐消退。 治疗后45天 术后一个半月自拍照,新甲长势喜人,左足的新甲卷曲状况有明显改善。 治疗后30天 术后一个月自拍照,新甲在逐渐生长。 治疗后17天 术中精心设计皮瓣,精细美容缝合。术后17天,手术伤口愈合良好,几乎不可见。趾甲基本恢复正常外观,但因长期脓液浸泡,甲板仍然有些卷曲,左侧明显。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常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眼花等的感觉。如果患者感到外周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即头晕伴有平衡觉障碍或空间觉定向障碍时,称为眩晕。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头晕常见于以下五种类型:1、脑源性头晕。见于脑动脉硬化(如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者压迫椎动脉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由此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其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2、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耳石症和美尼尔综合症。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耳石脱落后在内耳内流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美尼尔综合症是膜迷路积水引起的,临床表现为眩晕、耳聋、耳鸣及耳内闷胀感。4、体位性低血压性头晕。诊断标准是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等。5、心源性头晕。常见于急性心源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这一类病因明确,临床症状也典型,不容易混淆。在临床中,经常有人拿着各种影像学资料来找我们看头晕,往往会说“自己颈椎有退变,左右转动或者屈伸头颈时容易出现头晕或者加重头晕,别的医生说是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就过来看看了”。或者患者会说“我们那里的医生说我的一侧椎动脉变细了”。实际上,患者除了头晕,没有任何神经压迫症状,磁共振上也没有明显的压迫,可能颈椎生理曲度差一点。在临床中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事实上,35岁以上的人基本开始出现颈椎退行性病变(就是所谓的颈椎骨质增生,而这增生往往是比较轻微的,严重的话应该有脊髓压迫症状。)而且很多医生并没有认识到颈椎的椎弓脉左右粗细基本是不对称的,根据尸体解剖、血管造影和超声研究发现,左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右侧。而大部分医生对脊柱疾病并不是很了解,就将这一类患者推到骨科来了。遇到这一类头晕的患者,我们怎么来诊治呢。 据报道,如果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病人,若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是最常见的病因,而50岁以下仅有一小部分是脑供血不足,若患者有抽烟、喝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年龄可以提前。脑供血不足的特点:多半为阵发性、一过性,一般持续数日可自行缓解,或者经过扩血管、活血化瘀输液或者平卧一段时间后缓解。这一类患者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如果头晕时间超过3个月,而按脑血管不足输液不能缓解,需要考虑其他因素。这部分患者转诊给神经内科诊治。 还有一部分是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往往跟情绪、睡眠质量差、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类患者往往在调整睡眠、作息时间、心理辅导后能够改善,我们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做思想工作,简称“话疗”。如果患者出现了眩晕症状,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耳鼻喉科的疾病:耳石症和美尼尔综合症。要习惯性问问患者有没有房子在转动、耳鸣、听力下降。如果“有”,高度怀疑,转耳鼻喉科就诊,毕竟这也不是骨科的专业。剩下的患者其实比例已经很低了,我们还需要和体位性低血压性头晕相鉴别。按理说,照这个比例,到骨科门诊看头晕的患者应该是非常低的,但事实上,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初步估计可能有15%-20%的比例,网上咨询的比例可能还要更高。这部分以女性病人居多,主要症状是头晕伴有旋转感,偶然有恶心和呕吐现象,而双上肢却没有明显的麻木和疼痛现象,行走也是正常的,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感到颈部发紧。而中老年人的颈椎往往有退变,容易使临床医师和患者首先考虑是颈椎病引起的。目前出现头晕症状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现在“久坐”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工作姿势,特别是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热衷于上网、打游戏等,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坐车走路都不忘记玩手机,长期低头保持同一种姿势,肌肉僵持、疲劳引发颈椎疼痛。对这一类患者,我们首先建议他调整工作习惯、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低头姿势,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可以做做理疗。如果已经出现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建议患者睡觉时候在脖子下面垫小圆枕或者市场上卖的记忆枕,来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如果患者主诉症状重,我们也可以给她扩血管、活血化瘀、脱水等输液对症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椎管内黄韧带肥厚增生、小关节增生内聚再加上椎间盘膨隆或者突出而导致腰椎中央管、神经根管或者侧隐窝狭窄,最终压迫马尾神经或者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来说,间歇性跛行伴疼痛、麻木症状严重影响他的生活质量的。而这一类患者发病主要在中年以后,往往年龄偏大、节段多、手术耐受性差,对手术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此时他往往希望能够通过微创技术改善他的症状。而常规的微创技术是不是适合这一类患者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国内开展的一些微创技术。腰椎微创技术的分类:1.经皮穿刺髓核化学溶解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PLD)、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PLDD)、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等等,这一类技术准确的说应该定义为介入性治疗,就是通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者去除部分椎间盘组织,间接解除神经压迫。它适用于单纯椎间盘突出(纤维环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没有锐角形成)。而不适用于髓核游离在椎管内的或者有椎管狭窄、滑脱等。术后症状恢复与适应症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的发生率比较高。2.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就是在内窥镜辅助下摘除突出组织、去除骨质,解除神经压迫。适用于绝大部分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及部分骨化狭窄病例。但该手术术后出现反跳痛、症状缓解不彻底、椎间盘的再次突出等发生率比较高。而且该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医生的学习曲线较长。3.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是目前比较普及的微创技术。这是在传统腰椎间盘手术基础上微创化和内镜化,配合专用的手术器械,可在直视下减压神经根。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和(或)神经根管狭窄症。而该技术操作时间较长,植骨量较少,术中操作视野也比较狭窄,学习曲线也比较长。 从腰椎微创技术的分类上看,并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在好大夫在线咨询时,许多严重腰椎管狭窄患者会咨询我们一个相同的问题:“我的腰椎能不能做微创手术?”事实上,目前常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还主要是全椎板减压。考虑到全椎板减压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术中出血多,结合微创理念,我的经验是:改变常规全椎板减压手术的方法,改为双侧开窗减压,保留棘突、部分椎板以及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保存完整的后方张力带结构,可以更好地保护脊柱的动力稳定系统,维持脊柱稳定性,同时减少术中出血。减压时凿下的下关节突修剪成椎间融合器形状,既可以增加植骨量,也可以减少治疗费用。术后患者一般3-4天就可以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减少患者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目前该微创技术已经成为我在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常规操作方法,与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相比较,这种方法术后恢复快,术后腰酸症状也明显减少。
近日(2012年2月)收治了一例77岁女性患者,在家不慎摔倒后,出现四肢瘫痪(四肢肌力仅1~2级:四肢仅可见肌纤维颤动及微小的平移)。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老人患有极其严重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由于坚硬如牙齿的骨化后纵韧带在颈椎椎管内不断增大,导致颈脊髓逐渐受到压迫,老人数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四肢力量下降,协调性变差,行走活动困难。 按理说老人的病变早就应该施行手术治疗了,但由于老人及家属害怕担心所谓的手术风险,一直未能采取手术治疗,以致症状越来越重,最终因为一次普通的摔跤,导致四肢和大小便功能的严重丧失。 术前CT及MRI可以发现巨大的后纵韧带骨化物造成及其严重的脊髓压迫 怎么办? 毫无疑问,对于这样一类病变,手术肯定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治疗办法,只有把压迫在脊髓上的骨化物去除,脊髓功能才有恢复的可能。 然而,我们、患者和家属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手术治疗风险是非常巨大的:1.患者颈椎骨化后纵韧带节段非常长,从第一颈椎一直延续到第7颈椎,其中从颈3至颈6节段的骨化后纵韧带对脊髓形成严重压迫,部分节段骨化物对椎管的侵占率高达90%,留给脊髓的生存空间真可谓是“薄如蝉翼”。要把脊髓从这样一种状态下解救出来,就如同从地震的“某著名豆腐渣工程废墟”中救人一般,难度和风险都非同一般。2.老人全身情况糟糕,由于四肢功能障碍,常年在家,活动非常少,体质较差,“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性内科病变一大堆。而且非常之肥胖,1米5的身高,体重高达170斤。 如果手术老人必须闯过几个难关:1.麻醉关;2.手术创伤关;3.颈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关;4.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关;5.老年手术并发症关,如脑梗、心梗、心衰、呼衰等等。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人和家属能否认识到这些情况并充分理解。非常幸运,这是一家特别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家庭。在遭遇家庭真正困难的关键时候,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虽然,我们把手术的风险和家人做了充分说明,家里人还是毅然决定手术,希望给老人创造一次功能恢复的机会,这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说实在的,即使手术非常成功,而且老人能能顺利闯过所有的风险关,但由于颈椎脊髓长期受压并在遭受外力作用后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并不能保证手术以后老人能够再站起来。我们只能通过手术为老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一个物理的空间,老人四肢及大小便功能能够恢复与否,恢复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无法准确确定。真的,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无奈和悲哀的,为医学的局限而无奈,为我们有限的能力而悲哀!! 确定手术方案 和老人及家人进行深入沟通并达成手术治疗意向后,我们必须仔细斟酌手术方案。老人是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受压节段从第3颈椎一直延续到第6颈椎,其中第4和第5颈椎后方脊髓受压特别严重,椎管被骨化物侵犯面积高达80~90%,脊髓被挤压在椎管后方如同初一月牙般的一薄层空间内。最理想的方案当然是从脊髓的前方直接去除骨化物,解除脊髓压迫,但由于老人脊髓压迫实在是太严重了,直接从颈椎前方入路摘除后纵韧带手术风险最高,导致脊髓功能完全丧失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老人属于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从前路去除4个颈椎椎体后,要完成颈椎的稳定性重建是相当困难的;似乎传统的经典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将从第3颈椎至第6颈椎的椎板去除,脊髓就可以因为后方空间而获得间接性的减压,但从自己数十例患者的经验以及国内外文献的报道来看,如果仅仅采用这样一个手术方案,老人恢复的希望是比较小的,而且由于该类手术发生率非常高的并发症,老人可能在术后出现难以耐受的颈肩臂部疼痛;同时,由于脊髓获得的是间接性减压,减压的程度和效果有限。能否采用一种综合两种手术方案优点并更好规避风险的方案呢? 最终我们确定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颈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体方法是:先施行颈椎后方入路手术,在第二颈椎至第7颈椎的5个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并用钛棒将其连接,然后切除第3、4、5、6四个椎体后方的半侧椎板,使脊髓先获得一个后移的空间,然后关闭切口。将患者平卧后从颈椎前方进入,将第4、5、6三个椎体及其后方的后纵韧带全部切除,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术后CT重建显示导致脊髓压迫的骨化物已经被完全切除手术结果手术后一周,患者四肢开始逐渐恢复功能,双下肢开始能够抬离床面。这个时候我们感觉老妈妈真的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说实在的,在我治疗的近百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像这位老妈妈这样手术前四肢力量已经接近0级和0级的病人只有九例,而这九例患者中只有两例患者最终恢复了基本生活自理,其他7例患者最终仍四肢瘫痪在床,其中两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一旦存在脊髓压迫症状应该及时手术,千万不要消极等待,更不要害怕,因为不做手术将来发生瘫痪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而手术造成瘫痪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 令人高兴的是手术后8个多月,今天(2012年11月7日)我们电话打到患者家里,老人告诉我们她现在已经能够做家务了!!!她真的非常幸运,但不是所有严重瘫痪患者都能够有这么幸运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在神经功能没有发生严重障碍的时候,通过手术往往能够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一旦发生瘫痪,即使再手术,大部分人也很难恢复生活自理!!
颈椎后纵韧带是位于颈椎椎管内椎体后方的韧带。机体常常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后纵韧带出现异位骨化,压迫颈髓和神经根,从而临床上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根刺激症状,称之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起病隐匿,早期由于颈髓在慢性受压过程中逐渐出现适应、代偿,故早期常无脊髓压迫症状,往往等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候影像学表现已经非常严重了,甚至部分患者在轻微外伤后出现颈椎过伸伤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完全性瘫痪时候才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控制后纵韧带骨化的进展。手术方式分为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临床上,对于孤立性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可选择前路减压手术。由于主要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前路手术直接切除骨化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减压方式。前路手术不仅可以彻底切除骨化韧带,而且还可以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也能够改善脊髓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3个以上节段的连续性或者混合性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中往往通过颈椎后路单开门或者双开门椎管成形术(Arch钢板)和全椎板切除。临床中通过测量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是否跨越骨化物来决定是否选择椎管成形术还是全椎板切除手术。结合Arch钢板螺钉椎管成形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再关门和减少轴性痛以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维持颈椎活动度(ROM),但脊髓功能恢复效果没有全椎板减压效果理想。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对于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单纯后路减压由于是间接减压,不能切除骨化物,术后患者或多或少会对残留的一些症状抱怨,毕竟前方的致压物仍然存在。那么对于这一类患者,我倾向于冒着较高手术风险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手术:先施行后路半椎板减压,使脊髓获得一个后移空间,关闭切口,翻身后再行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物,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的压迫。由于致压物压迫后狭窄率非常高,手术风险非常高,但我觉得,为了获得充分有效的减压效果,这样的风险值的外科医生去承担。在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中,我们还需要准备微型磨转,这是必备的器械。磨钻可将骨化的后纵韧带磨薄而对脊髓骚扰很小。另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去除骨化物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术后管理中,脑脊液漏的处理是一项非常至关重要的内容。在做该手术之前,我们就按照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思维去对待该手术。无论术中是否出现脑脊液漏,我们都在关闭切口时候,放置细引流管,常压引流,层层交替紧密缝合,不留死腔。如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5天伤口愈合后拔出引流管,并同时颈部沙袋压迫24小时。极少数患者可能还需要腰大池引流,降低压力,促进瘘口闭合。典型病例:
对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儿治疗,患儿父母最关心问题就是:1、需不需要手术;2、什么时候做手术合适;3、风险高不高;4、对孩子生长影响大不大。根据MacEwen分类法,先天性脊柱畸形分为:I型为椎体形成障碍,如楔形椎、半椎体;II型为椎体分节不良,单侧分节不良和双侧分节不良;III型为混合型,即同时具备I型和II型的特点。从分型上不难看出,半椎体畸形是椎体形成障碍造成的,它又可以分为:1、单发半椎体不分节型,一般不会发展加重;2、半分节型,又称双椎弓根畸形,可引起轻度到中度的侧凸畸形;3、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其上下各一个功能骨骺,具有生长潜能,可引起较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由此可见,分型不同、手术时机不同。那么多大孩子可以考虑手术呢?解剖学研究表明,椎管的发育远优于椎体发育,1周岁时椎管直径已经接近成人的椎管大小了,椎管形态已经基本固定,所以1周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会形成发育性椎管狭窄。而且,1周岁以后麻醉风险逐渐降低,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增强。文献报道,Ruf等报告平均年龄3岁4个月的2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Lazar等报告一组平均手术年龄18个月的患儿,矫形率为77%,认为3岁以前手术效果好。在临床中,我们考虑到儿童的柔韧性较好,加上熟练的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侧弯矫正效果良好,我们往往手术安排到3周岁以上,当然,若发现半椎体畸形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选择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该术式优点:1、只有一个切口和体位,手术一次完成,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创伤相对较小;2、半椎体切除后矫形和固定比较融合,避免了单纯凹侧撑开牵拉脊髓或马尾神经;3、半椎体位于畸形顶端的凸侧,而脊髓靠近凹侧,直视下从凸侧切除半椎体,无需牵拉脊髓即有足够的空间切除半椎体及其上下方的椎间盘。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以及在好大夫网上回复患者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对颈椎病的诊治还是存在很多误区。有些患者出现颈部不舒服或者头昏脑涨的,就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要求医生给自己开药治疗,或者牵引、推拿、按摩、喝各种各样的中药等等治疗。花了不少冤枉的RMB,牵涉了大量的精力,走了不少弯路,最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颈椎病、疾病程度怎么样。 首先,找骨科医生做一个跟颈椎相关的体格检查,尤其是颈椎的神经系统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四肢的反射是否亢进、Hoffman征是否是阳性、有没有上肢的感觉麻木症状、下肢的肌张力是否增高,尤其是左右手感觉运动是否有区别。短短的3-5分钟体格检查,就能够对患者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甚至可以神经定位,而有些骨科医生往往不重视或者忽视这方面的检查。 其次,做一个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颈椎MRI,有些患者一来就要求颈椎CT,以为颈椎CT能够了解颈椎的全貌或者考虑到做一个CT的费用可以承受。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各种影像学的真正作用。颈椎正侧位X线是用来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高度有无丢失、后纵韧带有无骨化、骨赘增生的部位及程度、寰枢椎有没有脱位、有没有先天性畸形等等,一张好的X片能够反映很多骨性结构的问题。而颈椎MRI用来了解软组织的情况,比如观察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脊髓受压变形变性的程度和部位、脊髓或者椎体信号是否改变、椎管内是否有占位。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了解某一局部或者平面的后纵韧带骨化或者骨赘的确切情况,做颈椎CT甚至做一个CT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楚的显示局部骨性结构。就像导弹一样,只有给了精确的定位后,你才能够更准确的击中目标。否则,连影像科医生都不知道你要做哪个节段的扫描。通过上诉检查,基本可以明确是否有颈椎病以及严重程度。 最后,明确了是颈椎病的诊断以后,再制定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有些患者往往担心手术的风险、费用等问题,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颈椎病了还要求保守治疗,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严重的颈椎病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比手术风险更大。
一、定义寰枢椎脱位,简单讲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椎(C1)和枢椎(C2)之间的关节失去正常对合关系。临床上常由于先天性、外伤、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出现头颈偏斜、颈部疼痛甚至神经功能损伤。就诊时拍常规X片时,由于头部固定性畸形,颈椎和颌面骨结构的重叠,即使开口位,有时很难获得恰当的X线片结果。故常常需要摄寰枢椎CT平扫+三维重建予以明确。二、测量颈椎侧位X片上测量两个重要的数值:1、寰齿间隙距离(ADI),正常成人ADI为3mm,小儿为4mm,超过上述值时为异常,即为寰枢椎脱位。2、寰椎储备间隙(SAC),即测量枢椎齿状突之后缘与寰椎后弓前缘的距离。成人SAC为14mm以下时,发生脊髓受压症状,15-17mm者有脊髓受压之可能,18mm以上者不产生脊髓受压症状。三、Fielding分型I型:以齿状突为支点的单纯性旋转移位,而无向前移位。II型:以外侧关节突为支点的旋转移位伴向前移位3-5mm。III型:旋转移位伴向前移位大于5mm。Ⅳ型:旋转移位伴向后移位。四、手术适应症:1、神经受累;2、向前移位;3、若畸形持续三月以上而不能获得并维持复位;4、在试行至少6周制动的保守治疗后畸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