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瞬目过频症为儿童眼睑眨眼过频的异常表现,现在这类孩子越来越多,其原因各异:主要有结膜炎症和过敏,屈光不正。包括环境污染、儿童长期饮食不调、体质因素等。症状表现为双眼不自主地频频眨眼,间或伴有短暂的眼睑紧闭。早期表现为单纯的眼睑小抽动,严重者出现频频眨眼,可伴有弄鼻、张嘴、舔舌等小动作,分散其注意力后抽动减轻。 多数患儿作眼部检查无阳性发现,部分穹窿部有滤泡,眼睑结膜结石。 从中医角度分析:1、眼部有慢性结膜炎,眼睑结膜充血,有滤泡、结石。可外用抗菌素眼药水点眼,如不能缓解,考虑运用清肺热的中药内服,因为中医认为结膜属肺,多从清肺热入手,当然要从体征判断。另外部分患儿有倒睫、角膜炎、屈光不正,应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2、部分孩子不爱吃饭、大便干燥、性格急躁,在中医属于肝郁脾虚,用些中药改善饮食、通畅大便,就会逐渐改善症状。3、有的孩子有爱出虚汗、夜晚盗汗、夜眠不宁等表现,属于虚热上扰,这种虚热是现代仪器查不出来的,但中医认为是确实存在的。角膜上皮神经异常丰富,这些虚热扰动角膜上皮,就会出现频频眨眼,但眼睛局部却不容易查出任何异常。用些中药使这些虚热收敛回来就解决了。4、有的是因为“感冒”之后出现,中医就会考虑“邪气”滞留在哪一条或哪几条经络上,运用中药驱除“邪气”,眨眼症状就会改善。5、有些孩子由于脾胃不好、吃饭不香,大便便溏,瘦弱,爱感冒,营养物质吸收较差,用中医的话,就是气血(营养物质)不能上濡于目,出现眨眼。那就必须从身体调理来达到治疗眼疾的目的,这是中医所擅长的。注意事项:平时让孩子少吃甜食、零食、饮料,好好吃饭。
青睫综合征又称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轻度、特发性、非肉芽肿性前部葡萄膜炎,伴有眼压升高的综合征。常单侧发病,发生在20-50岁的患者。本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眼压升高被认为是发作时房水外流急剧减少所致。已经证实前列腺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急性发病时,其房水浓度的升高与眼压升高有关。前列腺素破坏了血-房水屏障,蛋白质和炎症细胞进入了前房,影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仍存在房水动力学异常,可能合并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本病患者主诉为反复发作性轻微眼痛或不适,视物模糊,一般不充血,部分患者有虹视现象,提示存在角膜水肿。外眼检查一般正常,眼前节检查角膜下方少量沉着物。眼内炎症一般较轻微,与眼压不协调,超过30mmhg,经常在40-60mmhg,眼底检查正常。本病为自限性,一般无论治疗与否均会恢复。间隔几个月或几年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几小时至几周。本病出现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可以是反复的极端高眼压,叠加在潜在的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所致。西医治疗首先眼部滴用皮质类固醇以控制前部葡萄膜炎,如果眼压没有下降,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本病睫状肌痉挛不常见,虹膜粘连也极少,因此通常不需要使用扩瞳剂和睫状肌麻痹剂。口服消炎痛,有助于降眼压。在发作间歇期,不需要应用抗炎治疗。很少患者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而且手术不能预防炎症复发。鉴于本病发病时,一般不伴有眼红,眼痛也不明显,我常常称之为眼睛的“淡淡的炎症”,但虽说的淡淡的炎症,也是反复发作,也给患者带来困扰和隐患。我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人体肝胆疏泄密切相关。肝胆疏泄失常,三焦通调阻滞,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出现气滞、血瘀、痰凝,玄府不通,神水(即西医的房水)滞留,眼压升高。我个人治疗本病,多从足少阳经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入手,通过调整肝胆的疏泄功能,使人体三焦这个代谢的大通道保持通畅,使气、血、津液正常运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郁阻,这种“淡淡的炎症”就会消除及减少复发。平时生活注意不食辛辣、浓茶、咖啡、烟酒,饮食清淡,避免久坐、熬夜及过度用眼,避免情绪过分波动。本文系邱礼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甲亢眼病是由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眼肌增粗,眼球突出、上睑退缩、下落迟缓、眼球活动受限,出现复视(双眼视物重影)。严重者会出现眼压增高,视功能受损害,而且外观上也由于突眼,影响美观,患者感觉很困扰、很痛苦。这种眼病在眼科临床上并不少见,可以出现在甲亢发病之前、期间、之后,一部分病人可没有甲亢病史,发病时甲状腺功能可表现正常、亢进或低下。 从中医眼科角度来看,是什么原因呢?预后如何呢? 甲亢突眼的病人,多能通过眼部B超、CT、核磁共振,检查出眼肌增粗的病变。中医有个基本理论,认为是“脾主肌肉”,认为中医五脏当中,是由“脾”来主管人体各部分肌肉的正常的生理活动,“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肌力不足,进而出现一些临床病变,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但是甲亢出现的眼肌病变,是眼肌的紧张、僵直、增粗,与“脾”之功能失调所致的肌力不足正好相反,符合中医“肝”的调节、疏泄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甲亢眼病应该从“肝”论治,是由“肝脏”本身出现病变,带来了眼部肌肉的增粗,进而出现突眼等一系列眼部病变。 那么如何从“肝”论治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脏充满温暖的阴血,是肝脏发挥正常调节、疏泄功能的基础,“肝脏”病变大多数是由于肝之阴血不足所致,所以首先要补足肝之阴血。2、各种原因所致的肝之阴血暗耗,如过度用眼、熬夜、过食辛辣、滥用药物、年老、失血、情绪紧张、焦虑忿怒等。阴血暗耗会导致肝之郁热,所以要用一些清肝热的药物,如丹栀逍遥散中的丹皮、栀子、薄荷等。3、肝血进一步暗耗,郁热增加会化风,因此要用一些祛肝风的药物,如防风、僵蚕等药物。4、肝之调节疏泄失常,易克制脾土,脾之运化失常,“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所以要加一些健脾的药物。5、补充肝之阴血,要同步加一些养肺阴的药物会更有效,例如中医的一些著名的补肝调肝的方剂,如一贯煎、镇肝熄风汤等都是如此。 ............. 从“肝”论治,应从与肝相关的各个方面全面考虑来组成一个方子,当然可以根据临床症状有所侧重,某类药物需增加,某类药物先不用,即中医常说的“辨证论治”。我非常反对说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其实是一个有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医学,并不是仅仅靠着经验瞎碰出来的,是按照基本规律实行并不断总结经验的医学。 甲亢眼病也有一部分病人属于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范畴,有些医家运用相关方剂获效,但大多数都是由于肝血不足所致调节、疏泄功能失常,应从“肝”论治。一般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及医生应有耐心,要能守住方并“随证治之”,大多数病人有较好疗效。服中药期间不建议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西药。 平时注意患者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早睡早起,减少过度用眼,避免久坐,加强运动,多去亲近大自然,可以多和小动物接触,陶冶性情。
患者:经过散瞳后确认为散光及假性近视现带镜矫正 能否得到好的矫正然后摘掉眼镜,怎样预防近视,有没有实际的办法?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眼科马东丽:散光是角膜或晶体曲率不规则形成的,儿童时期需长期戴镜以防止弱视的产生,等成年后可以手术摘掉眼镜。
巩膜炎在中医眼科古籍上早有记载,称之为“火疳”,运用中医药治还是有比较好的疗效的。西医在临床上将“巩膜炎”分为:1、巩膜外层炎,发病在巩膜的浅层,包括单纯性巩膜外层炎和结节性巩膜外层炎;2、深层巩膜炎,为深层巩膜组织的炎症,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前巩膜炎和后巩膜炎。巩膜就是我们所说的白眼仁儿,白眼仁儿最外层有一层薄膜叫球结膜,内层就是较硬的巩膜,由胶原纤维组成,它像一个鸡蛋壳儿一样把眼睛内容物包裹起来,我们能看到的白眼仁儿是前巩膜,后巩膜在眼球后面,我们看不到。我们先说说巩膜外层炎: 一般巩膜炎外层炎,往往伴有眼红、眼胀和眼痛,有时伴有视力下降。检查有球结膜及其下浅层巩膜充血、水肿,单纯性巩膜外层炎病变中心常见轻度隆起,触压可有轻度疼痛或不适;结节性外层巩膜炎有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结节,颜色淡红或深红色,触压痛明显。巩膜外层炎的治疗,西医很明确,就是局部点含有激素的眼药水,或者局部注射。一般效果很好。但有一部分患者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更麻烦的是相当一部份患者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痛苦。对于各类巩膜炎患者,我认为,如果有条件的话,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对巩膜外层炎的治疗,应当采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同时加以中药干预,可以达到:1、缩短病程,提高疗效;2、减少或防止复发,这是中医药特有的优势;3、中药止痛效果也很好;4、对西医治疗无效者,中药也有较好的疗效。那么,中医治疗的道理是什么呢? 中医眼科认为,结膜和浅层巩膜归于中医里面的“肺”来主管。但要注意,中医的肺脏和西医的肺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对巩膜外层炎来说,中医的主要治则是“清肺热”,通过恢复中医肺脏的“肃降”的本来面目,以达到治疗本病的作用。中医眼科治疗本病,需要对患者进行眼科检查之外,还要进行全身的“望、闻、问、切”,综合全身和眼部情况进行治疗,因此需要当面就诊。但主要以“清肺热”为主,如病变累及角膜、葡萄膜、视网膜等,还要进行中药药物的相应加减。另外,要特别强调饮食和睡眠。中医认为,本病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1、尽量不要熬夜。2、要忌烟忌酒,不要过食辛辣食物,这一点最为重要。中医认为,辛辣入肺,过食辛辣易使肺脏的功能失调。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要少吃麻辣烫、麻辣小龙虾、水煮鱼、羊肉串,以及油炸食品。另外,葱、姜、蒜适当少吃,饮食整体要偏清淡一些。可以适当吃些芹菜、油菜、黄瓜、苦瓜、白菜、豆腐等,不喝咖啡、含糖饮料和发酵茶,也不要随便吃补品,因为患者往往不容易分清补品的作用和功效。3、同时饮食也要注意温热,不吃过于寒凉的食品,如冰镇啤酒、雪糕、瓜果梨桃等寒性水果,因为这些东西易伤人体的阳气,也同样易导致复发。切记切记!
今天是我第一次建立个人的医学网站,欢迎患者朋友咨询! 我将陆续开始在我的这个网站中连载《中医角度看眼病》,从中医角度对目前常见的难治性眼病进行解析,力求深入浅出的解释这些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中医治疗思路,判断预后和疗效,同时进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对比,希望患者朋友对眼病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我所介绍的这些眼病,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虽然疗效相对较好,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还需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为了让患者朋友能较为深入地认识眼病,我会做一些较为浅显的比喻,尽量避免太多的医学概念与术语。我所介绍的从中医的角度看眼病,并不是目前中医眼科教材中的诊治思路,而是我自身在中医眼科临床中的观察与理解,多为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患者到中医眼科门诊看病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1、带全资料 请将当地眼科或我院西医眼科就诊的门诊病志、出院病志、各项检查、用药处方(包括中药处方)全部带来,做为临床中医诊治的参考。也避免重复检查,耽误诊治时间。 2、中医眼科就诊重点 诊治过程中,可能还要进行一些眼部检查,包括眼科仪器检查,以明确诊断;最主要的,要进行中医特有的“望、闻、问、切”的诊查。 对于我来讲,主要侧重于“问诊”和“切诊(号脉)”。 我可能要询问患者吃饭好不好?口渴不渴?睡眠好不好?多梦易醒吗?大小便如何?出汗多不多?身体怕冷还是怕热?手脚凉不凉?体力好吗?(女性)月经如何等等,以此来判断疾病情况。与西医重视诊断不同,中医更重视你的身体与眼部的“症状”。 3、煎中药和服中药的注意事项 我所开的中药煎服法和常规有所不同,所以一般每次开方之后要交代患者,请最好自带纸笔记录清楚,有条件也可以录音。 中医治疗要经常调整方子,患者朋友应按照要求定期来复查,不要自作主张长期服用一张方子,以免出现副作用。 4、不要吃任何的补品 经常有患者朋友问我,可不可以吃一些补品,包括所谓护眼的菊花、枸杞子、决明子、大枣、黄芪、冬虫夏草、西洋参、鹿茸、熊胆粉等等,我的要求是一律不吃。因为这些都属于中药,都有药物的偏性,不一定适合病情,弄不好会吃反了! 同样,也不要自作主张吃一些保健护眼的中成药,其危害可能会更大。患者如在同时服用治疗眼病或其它全身病的中、西药时,也要告知于我。 建议少吃鱼油、蛋白粉、维生素一类的保健品。人不是机器,并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越补越好,服用中药时身体越“单纯”越好。 服中药期间,饮食尽量清淡和温热,不要吃刺激辛辣油腻食物。 5、关于服用中药的反应 患者煎煮中药,请严格按照我所说的煎药方法。如果服药后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如腹泻明显、呕吐、心慌、晕厥、病情加重等,可停服中药,前来就诊调方。 大多数找中医治疗的,多为难治性或长期迁延不愈的眼病,往往错过了中医的最佳治疗时期,疗效可能不会达到患者期望,但我会尽力,也希望患者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有些我治不了的也会直言相告。 在此特别说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也是越早越好! 就诊三次没有疗效的患者,建议找其他中医眼科医生诊治,换换思路可能会对病情更有帮助。
干性老年黄斑变性,也叫萎缩性老年黄斑变性、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眼病。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成照相机,那眼底就是照相机的感光底片。眼底主要是由视网膜和脉络膜组成,而黄斑区是我们眼底看东西最关键的部位。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就是我们的眼底黄斑区的视网膜、脉络膜中的光感受器、视网膜上皮细胞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缓慢进行性萎缩,进而出现一系列眼底病变。就是我们看东西最关键部位——黄斑区的视网膜、脉络膜出现萎缩了,所以导致数月或数年内视力逐渐下降。随着病情加重,也有可能出现黄斑区出血、渗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转变成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导致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这个病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大,所以叫做年龄相关性的、退行性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老年化社会的到来,本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目前本病西医无有效治疗。从中医角度看,这个病主要病因是老年人的肾精、肾气不足,就是人体的先天之精逐渐耗损,元动力不足,同时可能还会伴有肝、脾、肺及三焦之气的不足,气、血、津液(营养物质)不能沿着人体的经络向上供应于眼睛,导致看东西最关键部位——黄斑区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进而严重影响我们的视功能。中医眼科医生治疗这个病,会根据您的身体状况,详细问诊,查舌按脉,辨别中医五脏六腑中,到底哪个脏腑出现虚损?哪个经络出现阻滞?病变是虚?是实?是寒?是热?是气虚还是血虚?局部是有痰淤还是血凝?来进一步谴方用药,借用中药的能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早期需要服用汤药治疗,后期逐渐改成服用方便的中成药(丸药、胶囊)治疗。大部分病人能够保持稳定或改善一定的视功能,同时也能使身体状况同步改善,这也是中医治疗特有的优势。
巩膜炎又称深层巩膜炎:为巩膜深层组织的炎症,常合并角膜炎和葡萄膜炎,故临床症状往往比巩膜外层炎严重的多。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结缔组织病,内、外源性感染有关。包括前巩膜炎、后巩膜炎,本文主要介绍前巩膜炎中最为常见的弥漫性前巩膜炎、结节性前巩膜炎。临床症状:眼红、眼痛,部分病人伴有视力减退,眼痛常向眉弓或眶部放射,每于夜间加重。眼部检查:1、弥漫性前巩膜炎:结膜及前部巩膜肿胀充血,伴有深层的血管扩张,病变中心呈现淡紫蓝色调,局部有压痛。2、结节性前巩膜炎:局部隆起,炎性结节位于深层巩膜,较固定,局部压痛明显。结节可呈浸润性发展,围绕角膜环周形成环巩膜炎,此时眼球呈暗紫色。西医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及全身给药,免疫抑制剂可用于重症病例。从中医角度来说,其治疗要比巩膜外层炎复杂,因为致病因素更多,辨证证型也多。巩膜是一层包围我们眼球的白色的硬硬的外壳,由紧密连接的胶原纤维构成,表面有一层透明的结膜。巩膜炎是在巩膜深层的炎症,中医、西医治疗往往都较巩膜外层炎棘手。比如:由湿、热、瘀三种因素共同致病的风湿热邪凌目型的巩膜炎,这类病人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后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常常控制不良,转到中医来治疗的病人很多。中医认为,结膜、巩膜属肺,肺主皮毛,因此中医治疗本病与治疗皮肤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常常采取“开”的方式治疗,像打开窗户,把屋子里的郁热与邪气排出去,采取的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方法,和西医的针对病灶直接剿灭的方式不同,用的是巧劲儿,解决的是根本问题。因此一旦对症,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症状,也能有效地减少复发。还有一些女性,在月经前或月经期发病,出现眼红、眼痛的巩膜炎症状。我们可根据全身体征和眼睛局部判断,是气滞血瘀还是血虚有热?来调整用药。这类巩膜炎中医治疗有优势,也能治本。巩膜炎的发病部位在巩膜深层,也有波及角膜、葡萄膜的,中医往往认为是血分有热,用中药将深入到血分的郁热之邪散出去,达到气分,达到巩膜浅层,治疗起来就相对容易许多了。部分病人伴有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结节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等,也要同时运用中西医治疗全身病。本病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部分病人后期激素疗效不佳,或副作用较大,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应结合中药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治、减少复发的治疗效果。平时注意事项可参见“巩膜外层炎”。
北宋时期有托名孙思邈的眼科专著《银海精微》出现,该书罗列了81种眼科疾病,较全面的论述了眼病的内外治法;明清时期是中医眼科发展的鼎盛时期,眼科著述迭出,著名眼科专著《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银海指南》均相继出版,中医眼科形成了较完整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体系,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中医眼科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在各家学说的影响和渗透下,有其独立的辨病辨证体系,随着西方眼科学的不断输入,现代中医眼科学吸收了西方实证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将宏观辨证和局部辩病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和治疗方法,在非手术治疗的眼内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眼科疾病谱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大量眼科疾病与全身疾病相关,与饮食不节、七情六欲刺激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免疫调节失调、微循环障碍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眼科疾病将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体自身整体的联系以及心理、性格、情致的影响,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体治疗方案,逐步调整失去平衡的机体,使眼睛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回复较好的功能和状态。
中医眼科学积累了中国人民几千年同眼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是我国宝贵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眼科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至《黄帝内经》已有系统论述,隋唐时期“耳目口齿科”从内科划分出来,并出现了眼科专著《陶氏疗目方》、《龙树眼论》、《刘浩眼论准的歌》等,书中对眼病分成内外障两大类,对眼的解剖、生理等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北宋元丰年间中医眼科独立分科,之后蓬勃发展起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