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是构成容貌的五官之一,先天性耳廓畸形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缺憾,还会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从幼儿园开始,耳廓形态畸形的幼儿对自己的身体缺陷产生消极情绪,对外界歧视产生敌意,从而形成异常的行为模式。外貌心理学统计表明:耳畸形对患儿心理影响>>耳畸形本身。先天性外耳畸形是新生儿常见畸形,与耳廓软骨发育异常相关。耳软骨发育不全的程度差别巨大,临床表现多样,一般根据耳廓是否有皮肤和软骨的缺损可分为结构畸形和形态畸形。耳廓结构畸形主要为小耳畸形(Microtiadeformity;Microtia),耳廓形态畸形即无皮肤及软骨缺损的耳廓变形,包括招风耳、隐耳、杯状耳、垂耳、Stahl’s耳、耳轮畸形等(见下图)。耳廓形态畸形分类20世纪80年代日本整形专家最早提出并开展了对于无皮肤及软骨缺损的新生儿耳廓畸形的非手术矫正方案。之后欧美等国家陆续开展了该项治疗,关于新生儿先天性耳形态畸形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及试验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展了耳廓畸形的矫形治疗,尤其是2015年美国爱韦尔(EarWell)新生儿耳廓畸形无创矫治系被引进我国进行推广以后,新生儿早期耳廓畸形矫正的理念和效果逐渐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患儿家长的认可。耳廓畸形矫形的核心就是利用器具将异位的耳廓复合组织进行固定再塑。矫形原理为新生儿早期耳软骨弹性小、可塑性强。软骨主要是由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纤维组织等构成,软骨的延展性如何主要取决于细胞外基质,特别是透明质酸的量。鉴于雌激素能上调透明质酸的水平,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天内,体内游离的母体雌激素水平较高,之后几天内循环系统中雌激水平快速下降,至6周时则已降到与年长孩子大致相同的水平,婴儿的耳廓硬度逐渐增加。因此,新生儿早期采用非手术法矫正耳廓畸形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把握合适的塑形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文献关于耳廓矫形开始时间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建议在新生儿出生5-7 天开始配戴矫形器,不超过1个月为宜,配戴时间取决于开始配戴矫形器的早晚及耳畸形的类型及复杂程度。超过1 月后进行治疗,则不容易达到正常耳形态,且需要较长的治疗持续时间。对于年龄超过3个月或矫正治疗无效、复发的耳廓畸形患儿,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学龄期手术治疗。隐耳治疗的年龄限制可放宽至1岁。美国学者先后报道了利用Earwell矫正器耳矫形器进行新生儿耳廓无创矫正的病例488 例(831 只患耳)和96 例(158 只患耳),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和96%。2017年国内多个团队对开展新生儿耳廓畸形无创矫正方法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总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主要为轻微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5%,通过抗生素软膏涂抹、局部休养,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完全愈合,未遗留瘢痕或其他畸形。国内报道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发生率为43.36%,其中约有30%左右的患儿会自行改善,其它均维持原状甚至发展的更加严重,最重要的是并不能预料及判断哪些耳廓形态畸形会出现自行矫正的情况。因此,对于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不能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而寄希望于耳廓的自行矫正,这样往往会导致就医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令人遗憾的结果。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整形外科近年采用耳廓矫形器对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进行矫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治疗周期短,无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我科每周二、五上午(黄志见主任医师)开设门诊,对各种耳廓畸形进行评估并安排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佩戴耳廓矫形器、耳廓矫形器结合手术、学龄前期手术(小儿畸形一般六岁以后)等治疗方式。下面展示部分典型病例:一、耳廓矫形器无创治疗耳廓形态畸形二、耳廓矫形器结合手术治疗简单的耳廓结构畸形 对于部分伴有组织缺损的耳廓形态畸形,姑且称之为耳廓结构畸形,可先通过手术的方法转移局部皮瓣矫正部分畸形,再使用耳廓矫形器塑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图展示部分典型病例:
婴幼儿血管瘤是常见的生命早期良性肿瘤。由于大多数血管瘤并不需要治疗,所以早期、准确识别高风险的病变就变得相当重要。系统性口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一线药物,而且越早越好,下图将说明为何越早越好。 从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和生长特性来看,其在出生后三个月快速生长,在四个月时达到其最大体积的80%。所以,此快速增殖期也是药物治疗开始的时候。 如前所述,大部分血管瘤在经历快速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后可能会自然消退,虽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病变会遗留残余畸形而需要整形,但此类病变可暂时观察。(如有副反应比较小且比较方便的外用药物疗法,可考虑及时治疗)特别需要积极治疗的情况如下:1.危及生命的病变,如气道梗阻,重要结构受压迫;2.影响到重要器官功能或严重影响容貌,如眼周、口角、面中部病变;3.有出血风险的病变;4.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血管瘤,常见于各种伴有血管瘤的综合征;5.溃疡、感染......普萘洛尔已经成为血管瘤治疗的一线用药,经过十年来的临床实践,其剂量、随访与监测、停药方法、并发症和替代治疗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赘述,有余力者可观看下面的幻灯片。需要进一步了解者可来我科门诊咨询。
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师,常常会被患者(家属)问道:“医生,是用美容缝线吗?”也常常有患者被急诊外科医师推荐到整形外科处理伤口,因为“整形外科有美容针,缝伤口留疤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马周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马周瑞那么,什么是“美容针”和“美容缝线”? 其实,所谓的“美容针”和“美容缝线”,是大众对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使用的缝合针和缝合线的一种笼统而通俗的称谓。之所以叫“美容针线”,重点在于该材料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在使用,体现的是整形美容缝合技术的重要性,而非该材料本身。 换句话来说,“美容针线”就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使用的针线。可以这么理解,即使同一“款”针线,如果不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而是其它专科的医生在用,它就不叫“美容针线”。 说到这儿,再向大家科普一个经常会碰到的问题:美容缝合后要不要拆线?(诸如类似的问题,不是用的美容线么?怎么还要拆呢?医生,请给我缝不用拆的美容线!)一般来说,缝合除皮肤以外的深层组织所使用的缝线,无论是否可吸收,都不用拆。当然了,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不会在缝合皮肤时,一般也是不用可吸收缝线的。对于美容要求比较高的部位,譬如面部,缝合皮肤不使用可吸收缝线。因为,可吸收缝线对于人体来说,是异物,会引起异物反应,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中也会持续的产生炎症反应,反而会刺激瘢痕的产生。因此,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在缝合皮肤的时候,经常使用对组织反应比较轻的合成缝线,譬如聚丙烯缝线(Prolene)、尼龙单丝缝线等。而且,即使这些缝线往往都很细,也必须尽快拆除。目前尚无任何技术可以使伤口愈合而不留瘢痕。这是由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的,简单点说,没有瘢痕,就不会愈合。瘢痕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缝合技术,瘢痕体质与否,缝合材料的选择。因此,缝合技术对伤口预后起到决定性作用。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整形美容缝合技术的优点。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伤口缝合的发展历史说起。伤口缝合成为常规,是现代医学问世之后的事。自从有了现代麻醉和无菌技术之后,才有了缝合伤口的可能。由于伤口缝合后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伤口愈合速度也更快,而伤口越快愈合,人类的痛苦就越小,死亡的威胁就越低。所以到了现代,人一旦有了伤口,能缝则缝。但早期缝合伤口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伤口尽快愈合。至于伤口“样貌”的好坏,遗留的疤痕有多大,没有几个病人在意。医生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术后长疤是很自然的事。但人类是有文化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在意“面子”,长疤不好看这个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类越来越不喜欢疤痕这个人类本来的“朋友”,甚至到了非常厌恶的地步,恨不得伤口长好后一点痕迹都不留,这对外科医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大部分外科医生所接受的训练是怎么把伤口对合起来,让其尽快愈合即可,很少会在意手术后遗留的疤痕有多大。但由于现在的患者越来越在意疤痕,希望遗留的疤痕越不明显越好,这大概就是“美容缝合”的起因。但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想把伤口缝好是一回事,能缝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想简单地把伤口缝上相对容易,因为缝伤口是外科医生的四大基本功之一;但要做到“美容缝合”伤口,则需要向整形外科医生学习,因为整形外科医生的专业就是做美容手术,从一开始就天天琢磨怎么缝合才能使疤痕最不明显,所以美容外科医生在“美容缝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包括缝合材料的选择、进针的部位和层次、线在组织内的走行路线、出针的部位和层次,线结打得松紧,针距、边距等等。小小的一根针带着细细的一根线,通过调整其运行轨迹来实现伤口的分层对合,并在缝合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缝合的继发创伤降到最低,将缝线的异物反应控制到最低限度。这一切操作所要把握的度体现的是外科技术的艺术性。简言之,所谓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就是尽量减少伤口愈合后瘢痕和伤口变形的综合技术。整形美容缝合技术的优势在于:1.分层缝合,一是做到软组织解剖复位、消灭死腔、减少感染机会,二来将伤口的张力分散到皮下组织和真皮深层,对于张力比较高的伤口,皮下组织还会进行减张缝合,从而使伤口远期瘢痕增生较轻;2.根据伤口的部位、特点和组织层次,选择合适的缝线。肌肉、皮下组织选择可吸收缝线,愈合快的部位和组织选择吸收快的缝线,表层皮肤根据张力大小和部位,选择尽可能细、对组织刺激尽量小的缝线;3.术后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会采取一系列预防瘢痕的措施,外用减张胶贴减轻伤口张力、每日清理伤口避免血痂形成等,愈合后的抗瘢痕治疗措施等;4.通过不同伤口缝合技巧和局部皮瓣的应用,通过改变皮肤伤口的方向来减轻张力和避免重要解剖器官移位。
对于重要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高、中风险血管瘤)早期进行干预,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很大一部分非重要部位的血管瘤(低风险血管瘤),虽然可以长期随访,等待其自然消退,但由于往往会存在残余病变,常常需要手术矫形。故,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应该尽早进行。(本文所言之血管瘤,不包括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等脉管畸形或伴卡梅现象的血管瘤)。那么,婴幼儿血管瘤应该如何治疗呢?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呢?一般来说,婴幼儿血管瘤有三种治疗方法,口服或外用β受体阻滞剂、光电(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虽然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普萘洛尔)已成为目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但受当前剂型限制(主要是没有冲剂或者口服液类的剂型,需要将片剂融化成混悬液喂服;再者系统性用药,虽然长期随访已经证实其安全性,但仍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顾虑),使用起来不甚方便。对于β受体阻滞剂过敏的病例,则只能使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外用的β受体阻滞剂(软膏或霜剂),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其对浅表的血管瘤有效,但国内尚未正式上市,仍处于III期临床实验阶段。激光作为一种能量,可以选择性凝固血红蛋白而抑制血管瘤增殖、改善消退期瘤体的外观。由于激光穿透深度的限制,对深部血管瘤无效,只能用于治疗浅表血管瘤。对于局限型的病灶,如果可以很容易手术切除,则可以首选手术治疗。当然,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灶,也只能选择手术切除。总之,对于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法不外乎上述几种,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深浅以及患方的条件和意愿综合决定。
“智”获新生——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病例矫正小智(化名)是个容貌特殊的男婴,出生就被抱来苏大附儿院新生儿科就诊了。父母并未见过类似的情形,有点不知所措。住院期间,该病例接受一系列检查,未见重要脏器结构异常。经整形外科会诊,小智被诊断为双侧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左侧面横裂、双侧小耳畸形、双侧外耳道闭锁、左侧鼻畸形、左侧结膜肿物、左眉弓肿物。家长颇为忧心,多次来我科门诊咨询,被告知可通过手术矫正多处面部畸形,家长稍有宽心,遂带患儿回家调养。经过合理喂养,小智体重增长满意。还没等到满三月龄,家长就迫不及待带来整形外科门诊就诊,要求手术治疗。经术前充分准备,先为患儿实施左侧面横裂和鼻畸形矫正,同期完成左侧结膜、眉弓肿物切除。术后经过整形科病房医护团队精心护理,小智顺利出院,并坚持抗瘢痕治疗。时隔大半年,现在的小智大变样,跟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也能开心微笑了。家长表示,后期还会选择在苏大附儿院整形外科接受双侧全耳再造乃至正颌手术,彻底恢复正常容貌。 出生2月 术后8月第一、二腮弓综合征是胚胎发育期间第一、二腮弓及其所源起的组织和器官发育不良导致的一系列先天性疾病总称,也有命名为单(双)侧颜面短小畸形,是继唇腭裂之后最常见的颌面部先天畸形。临床表现为副耳、耳前瘘管、颌面部皮赘、颌面部凹陷、面横裂、耳廓畸形、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听骨发育不良、听力损害、下颌骨发育不良等一个或多个颜面畸形的组合。随着整复外科理念和技术的进步,患儿可在婴儿期获得大部分畸形的矫治,术后瘢痕轻微,整形效果显著。正常的外观容貌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苏大附儿院整形外科长期致力于儿童颅颌面畸形的矫正,在新生儿唇颚裂、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唇腭裂后遗畸形、小耳畸形等领域持续深耕,应用先进的整形理念和扎实的手术技术矫正“形”的缺憾,帮助广大患儿家庭重拾“心”的信心。
激光治疗瘢痕的原理在于,给予皮肤一个微小的创伤,可以刺激胶原纤维重塑,从而使增生的瘢痕萎缩或者让萎缩性瘢痕变平。目前,激光治疗在烧伤、创伤性瘢痕早期防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家推荐意见如下:①对于烧伤、创伤性瘢痕患者出现红斑,应尽早开展激光治疗。但临床应谨慎评估愈合、挛缩和急性溃疡等情况并给予相关处理。②点阵激光( 包括剥脱性点阵激光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治疗可与血管激光( 脉冲染料激光、钕: 钇-铝-石榴石激光、钾-钛氧磷酸盐激光、强脉冲光) 交替或同期联合使用。③剥脱性点阵激光疗程较非剥脱性点阵激光短。④烧创伤瘢痕的激光治疗推荐方案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