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从小我们都被如此教育,以至于这条准则近乎于常识。然而,一旦脱离教育体系,无人指导,需要靠自己去甄别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这种常识却成为了思维底层最大的盲区。大脑运行的基础原则来看一道小题: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整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A、是B、不是C、无法确定你的答案是哪个?研究发现,人们在这道题目上的错误率高达80%。很多人选择了C,正确答案应该是A。要回答本题,需要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排除。这种析取推理是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处理方式。有趣的是,当被告知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题时,绝大部分人都可以答对,但是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析取处理。心理学家Susan Fiske和 Shelley Taylor将这种思考方式称之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humans, valuing their mental processing resources, find different ways to save time and effort when negotiating the social world.大卫.赫尔在《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写到: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比如,对于一个老司机,驾驶中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思考,开车的同时还能聊天、听音乐、思考工作。你去一家餐厅,你不会这样对自己说:“这里有些红色的东西,也许是地毯?那个穿制服的人是干什么的,是服务员吗?”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看上去是在思考,实际是在做记忆检索。我们会优先在记忆中寻找解决方法,很多时候这样做很有效,比起思考来说更省力。事实上,人们利用记忆解决问题的次数比你预期的要多。研究发现,世界上最好的象棋选手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他们思考能力的差异或能否走出一次妙棋,而是他们熟悉的棋局多寡。根据以上,大脑总是避免思考的。我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大脑运行遵循最小行动、最经济的原则。那么,这样的一个大脑,记忆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经济的大脑如何记忆大脑记忆的简化模型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比如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内容,都在你的工作记忆中。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顾名思义。我问你,你的初吻给了谁?你头脑中立马出现的那个人(搞不好是条哈士奇),这个过程就是信息从长期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这个信息没有在你的工作记忆中,它在你的长期记忆里。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能同时容纳7±2个有意义的信息组块(chunk)。例如,你可以尝试用5秒记忆这一串字母,然后遮住尝试复述:XCN,NPH,DFB,ICI,AMC,AAX大部分人能记住7个左右的字母。换一组试试:X,CNN,PHD,FBI,CIA,NCAA,X相信这一句你能记得更多,因为出现了CNN、FBI等有意义的组块。那么,我们的记忆模型如此工作,对于学习有哪些有价值的启发呢?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根据工作记忆的原理,我们很容易发现,事实性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以上述的字母表为例,如果你的事实性知识中没有CNN、FBI、CIA这样的概念,你无法对信息进行组块(chunking)。一些研究者认为“四年级掉队”现象的原因在此。该现象指的是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之前阅读能力均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几年愈加严重。因为四年级前的阅读指导重在发音,而四年级之后则转向理解。这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反而具有了极大的优势。相比其他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让他们有更广的视野和知识面,根据工作记忆的原理,他们在学习新事物时,能更好地识别有意义的组块,学习记忆的能力当然更强。事实性知识使得信息组块成为可能,换一句话说,事实性知识实际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假设A有10000个事实性知识,B有9000个事实性知识。假设两人每个月同样学习500个新知识,由于A背景知识充足,A能记住10%,B只能记住9%。十个月后,知识差距就从1000扩大到1047。照这个趋势下去,A的知识储量只会越来越多,B很难追上,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比起技能来说,事实性知识作为知识增长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根据大脑记忆的简化模型,信息必须先进入工作记忆才有机会进入长期记忆。你的记忆不是你想要记住或你尝试记住的事情,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情。大脑总是避免思考,而学习是要对抗这个趋势。「必要难度」理论指出: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呈负相关。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这也证明了,只有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才能有效存储在长期记忆。我有一个比喻,学习与健身相同,是否真正的有收获,是看训练后有没有这种状态:力竭。肌肉的增长,是肌纤维的撕裂与重建,撕裂的典型特征就是力竭。如果没有,说明运动不到位,强度不够。同样的,学习后若出现“认知力竭”的状态,能说明:至少你是在学习区学习,知识有在工作记忆进行过深度加工。上文我们提到过,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时,会耗费你的所有心智资源。出现认知力竭,恰好证明你动用了所有的工作记忆资源,这是有效学习的典型标志。否则,你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舒适区。以此来看,我们生活有不少人的看书只是消遣娱乐,当然这无可厚非,但冠以学习名义,就名不符实。如果明白认知力竭这个道理,并且能恰当运用,即便是看电影、打德州都是在学习。那么,除了认知力竭,衡量学习有效性还有没有其他标准呢?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学习科学中,迁移的定义是,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Tesla的CEO马斯克将物理学的思考原理,用于思考商业问题,就是一种迁移能力。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混合应用处理投资问题,是一种迁移能力。我学过一个TTPPRC商业分析理论,是风尘棋客从泡学理论中迁移出来的。无论是学术中还是商业中的牛人或专家,无一不是有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少文章曾提到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取决于刻意练习的程度。此话正确,但我不敢苟同,因为缺少条件的限制。研究表明,当一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景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对于自学者来说,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如果长期在单一情景中进行刻意练习,该情景下的知识技能当然会极其熟练,但其迁移能力被极大的限制。例如,一个理论实战知识极其丰富的营销人,如从未在泡妞时有意识地使用营销理论,他恐怕很难将泡妞和营销理解为同一件事。同理,如果他的营销理论学习和练习,没有在恋爱、求职、工作等情景中进行,他也很难将这些事情用一个视角看待。那么,如何促进大范围的学习迁移呢?有三种方法:1、解决具体案例,然后收集其他相似的案例,目的是为了抽象出能帮助我们进行弹性迁移的一般性原理。这可以理解为归纳法。2、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办”类问题解决中来,或者问自己:"如果改变问题的这一部分,怎么办?”。3、尝试思考不仅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时做好十家公司。总之,要使知识产生大范围迁移,必须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表征问题。学习如何学习查理芒格在近期最新的问答中谈如何减少错误:“我和巴菲特做了两件事(去减少错误)。第一,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统总是坐下来静静的思考几个小时。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巴菲特也是如此。”那么,当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候,思考必然会出现错误。这时,又得静下来,思考自己如何思考,这是为了避免生活中出错的二阶操作。学习如何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如果学习本身方法不对,再怎么勤奋都是浪费。我很喜欢李笑来的理念,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连起来的意思是,学习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高血压脑出血】54岁的保洁员,凌晨两点,家里人发现大小便失禁,呼唤不醒、意识不清。急诊我院脑CT检查为脑出血(高血压病所致)。行微创手术【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抽吸】,血肿清除干净,病人术后意识恢复清醒。【精准+微创=良好的疗效】
溴隐亭是目前国内治疗垂体泌乳腺瘤的主要药物,大多数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可以首选溴隐亭药物治疗,另外还有一部分接受了经蝶手术后没有达到内分泌学治愈(即血泌乳素没有恢复正常)的患者仍然需要服用溴隐亭。但是溴隐亭应该怎样服用呢?由于溴隐亭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反应、头晕、便秘等,人群中大约有10%左右的垂体泌乳素瘤病人难以耐受溴隐亭的副作用。因此服用溴隐亭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可以根据肿瘤大小、血泌乳值,先每日1/4片-半片开始,在饭中服用(先吃几口饭,再服药,然后继续吃饭)或者饭后服用,如果没有什么反应,3-5天后再逐渐加量,目标是找到使血泌乳素维持正常水平的最小剂量,然后长期坚持服用至少两年,两年后可以试着减量和停药,但停药后大多数患者血泌乳素又会增高,因此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一般来说,女性泌乳素微腺瘤一般每日半片-1片就可使泌乳素控制到正常,女性泌乳素大腺瘤需1-3片左右,泌乳素巨大腺瘤可能需要每日3-6片才能控制,男性泌乳素瘤往往需要每日3-6片才能使其泌乳素恢复正常、甚至每日6片都难以使泌乳素恢复正常。如果每日1片的量就可控制血泌乳素在正常水平,可以早半片、晚半片口服,半月-1月后根据泌乳素复查结果增减剂量;如每日需2片,可以逐渐过渡到早1片、晚1片,再根据复查结果增减剂量;每日3片的话,则逐渐过渡到早、中、晚各1片;最多可以逐渐过渡到每日6片,即早、中、晚各2片。如果每日6片溴隐亭仍不能使泌乳素控制到正常,就该考虑改药了,可以改为卡麦角林。卡麦角林目前国内还没有上市,需要到国外或者香港购买,如果实在又弄不到卡麦角林的话,那就只有选择手术或者手术+放疗了。大约85%垂体泌乳素微腺瘤或者非侵袭型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单纯经蝶手术后即可以获得内分泌学治愈;侵袭型垂体泌乳素腺瘤单纯经蝶手术基本上都难以获得内分泌学治愈,术后往往还需辅以药物治疗或放疗。
溴隐亭是目前国内治疗垂体泌乳腺瘤的主要药物,大多数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可以首选溴隐亭药物治疗,另外还有一部分接受了经蝶手术后没有达到内分泌学治愈(即血泌乳素没有恢复正常)的患者仍然需要服用溴隐亭。但是溴隐亭应该怎样服用呢?由于溴隐亭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反应、头晕、便秘等,人群中大约有10%左右的垂体泌乳素瘤病人难以耐受溴隐亭的副作用。因此服用溴隐亭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可以根据肿瘤大小、血泌乳值,先每日1/4片-半片开始,在饭中服用(先吃几口饭,再服药,然后继续吃饭)或者饭后服用,如果没有什么反应,3-5天后再逐渐加量,目标是找到使血泌乳素维持正常水平的最小剂量,然后长期坚持服用至少两年,两年后可以试着减量和停药,但停药后大多数患者血泌乳素又会增高,因此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一般来说,女性泌乳素微腺瘤一般每日半片-1片就可使泌乳素控制到正常,女性泌乳素大腺瘤需1-3片左右,泌乳素巨大腺瘤可能需要每日3-6片才能控制,男性泌乳素瘤往往需要每日3-6片才能使其泌乳素恢复正常、甚至每日6片都难以使泌乳素恢复正常。如果每日1片的量就可控制血泌乳素在正常水平,可以早半片、晚半片口服,半月-1月后根据泌乳素复查结果增减剂量;如每日需2片,可以逐渐过渡到早1片、晚1片,再根据复查结果增减剂量;每日3片的话,则逐渐过渡到早、中、晚各1片;最多可以逐渐过渡到每日6片,即早、中、晚各2片。如果每日6片溴隐亭仍不能使泌乳素控制到正常,就该考虑改药了,可以改为卡麦角林。卡麦角林目前国内还没有上市,需要到国外或者香港购买,如果实在又弄不到卡麦角林的话,那就只有选择手术或者手术+放疗了。大约85%垂体泌乳素微腺瘤或者非侵袭型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单纯经蝶手术后即可以获得内分泌学治愈;侵袭型垂体泌乳素腺瘤单纯经蝶手术基本上都难以获得内分泌学治愈,术后往往还需辅以药物治疗或放疗。
【看图说手术】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梗阻性脑积水的手术治疗2015年7月27日 15:54阅读 195梗阻性脑积水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指各种因素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在第四脑室以上受阻,脑脊液随之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所致的病理现象。梗阻性脑积水可以导致患者颅内脑脊液过多聚集,进一步导致患者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脑实质萎缩,患者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体征。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术式较多,不同术式各有其特点。不论什么方法,其主要治疗原则包括减少脑脊液分泌、增加机体水分排出、解除脑室梗阻病因和脑脊液分流等。基于上述治疗原则,临床上多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该方法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注意的是,脑室腹腔分流术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包括分流管位置不佳需要多次手术调管; 分流管植入机体内增加感染的风险,并影响患者活动; 分流管堵塞导致分流失败; 脑脊液压力与分流管压力不协调导致分流不足或过度分流等,都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扰。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的日趋成熟及神经内镜器械的不断完善,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逐步应用于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分流管,可以避免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分流管相关并发症,亦可以避免低龄患者由于身体长高而面临多次换管的痛苦。在神经内镜下脑积水是什么样子?三脑室底造瘘手术是如何完成的?这个手术的好处是如何体现的?让我详细道来。手术必须在全麻下进行。头部抬高、前屈以避免脑脊液的过多的丢失。手术切口约3cm,骨孔直径约1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将内镜鞘导入侧脑室。先用0°内镜进入侧脑室,观察室间孔结构,可以看到穹窿(fornix)、透明隔静脉(vein of septumpellucidum)、脉络丛(choroid plexus)和丘纹静脉(thalamostriate vein)。然后换用30°内镜向前观察侧脑室内各个结构。白色的是胼胝体,灰色的是尾状核头。然后再换成0°内镜,从室间孔进入三脑室,即可见终板(terminal lamina)、视交叉(optic chiasm)和漏斗隐窝(infundibular recess)。然后,再换用30°内镜向前进一步探查,可见终板、视交叉以及大脑前动脉向后可见中脑导水管。更换成45°内镜进一步观察三脑室内结构,可见穹窿(fornix)和前联合(anterior commissure)。再向前探查,可见大脑前动脉复合体。向后探查可见中脑导水管入口(entry to the aqueduct)、后连和(posterior commissure)、松果体隐窝(pineal recess)和缰连和(habenular commissure)以及脉络丛(choroid plexus)。把三脑室内所有结构探查完毕后,改为0°内镜开始进行三脑室底造瘘。造瘘口位于漏斗隐窝(infundibular recess)和乳头体(mammillary bodies)之间。先用显微钳于三脑室底造瘘然后再用球囊扩张造瘘口。下图为造瘘口的形态。将内镜经由造瘘口深入基底池,可见基底动脉及其周围蛛网膜结构。确认三脑室底与基底池完全无障碍沟通后,退出脑室镜,再次观察造瘘口形态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就诊神经内科门诊,主动要求进行颈动脉超声的筛查。这反应了百姓对健康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医生,也越来越体会到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所在,反倒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造成了过度要求检查和治疗。本文主要教您如何理解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希望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医疗保健。1.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检查哪些颈部血管?可以检查哪些疾病?超声可以检查颈部的多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通常“颈动脉超声”说的是颈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在这些血管中,颈内动脉是最重要的,颈内动脉分为左右两侧,分别供应左右大脑半球大部分(前部2/3)。颈部血管超声可以同时检查椎动脉,椎动脉分为左右两侧,供应大脑半球后部的后1/3、脑干和小脑。由于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多数情况下),两者关系密切,有时也会检查锁骨下动脉。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检查的疾病有:最常见的疾病是颈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斑块形成,严重时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其次还可以检查:某些类型的血管炎(如大动脉炎)、血管夹层(如颈动脉夹层、椎动脉夹层)、放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瘤、颈静脉疾病等。2.如何看颈动脉超声报告?报告一般会描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一般超过0.10cm诊断内中膜增厚。还会描述血管壁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斑块”),斑块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回声特性,斑块大小常常用“长度cm X厚度cm”表示。如果斑块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血管狭窄,这时报告中会描述狭窄的部位、程度等,狭窄程度一般以百分率(%)表示。还有一些其他更为专业的参数如管径、血流速度、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没有医学专业背景者就很难自己看懂了。3.什么是内中膜增厚?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什么是血管狭窄?内中膜增厚、斑块、血管狭窄的关系?血管壁包括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内中膜厚度(IMT)指的是血管壁内膜和中膜的厚度,随着年龄增加IMT逐渐增加。IMT反应了血管的年龄,打个比方说,就像皮肤会随年龄增长皱纹一样,IMT增厚反应了血管壁的老化。平均年龄每增长10岁,IMT增加0.01cm。超过0.10cm诊断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讲就是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造成斑块,也是血管壁的一种病理性老化过程。打个比方说,就像水管内壁生锈、管壁增厚一样。各种病因可以导致血管腔狭窄,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打个比方说,就像水管壁生锈、管壁增厚、水管内径会变细狭窄一样。三者关系:内中膜增厚经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增厚到一定程度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了(但是内中膜增厚并非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并不一定会发展成斑块。内中膜增厚还见于高血压病、老龄等)。斑块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就会导致血管腔狭窄。比较小的斑块不会导致狭窄,此时不需计算狭窄率。4.血管狭窄70%是什么意思?为何要计算血管狭窄率?如何计算?简单讲,血管狭窄70%就是指“堵了70%,还通30%”。血管狭窄率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管径法(残余管径和原始管径比较)、面积法(横断面上残余管腔面积和原始管腔面积比较)。管径法和面积法虽然直观,容易理解,但是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超声判断狭窄程度的标准是——综合各种参数做出狭窄程度判断,更多的被使用是,将狭窄程度分为<50%、50%-69%、70%-99%、100%(完全闭塞)。< span="">计算血管狭窄率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下一步治疗、选择治疗方案。比如无症状颈动脉狭窄70%以上,需要考虑手术或介入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以上,需要考虑手术或介入支架治疗;闭塞者一般不能再做手术或支架治疗,除少数例外情况;不管手术或介入支架治疗,一般都需要同时进行内科药物治疗。5.为什么超声检查和其他检查手段报告的狭窄率不完全一致?常用的脑血管检查手段超声、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剪影脑血管成像(DSA),这些检查方法原理不同、狭窄率计算方法不同,最后报告的狭窄率也不会完全一样。不同的检查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转换规律,临床医生会根据不同影像表现做出综合判断。6.颈动脉超声正常是否就不会得脑卒中?颈动脉超声正常也只是说明颈部这一部位超声所查到的血管是正常的,还有其他部位的血管没有查到,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除颈部之外的脑血管等等。那些没有查到的部位不一定也是完全正常的,可能也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且脑卒中的原因有很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只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原因。所以颈动脉超声正常和是否发生脑卒中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对应关系。7.颈动脉斑块是否会脱落导致脑卒中?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为此过度焦虑担忧,实际上绝大多数较小的颈动脉斑块都不太可能脱落。比较严重的斑块有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的风险。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何内科治疗?(1)针对生活方式危险因素: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超重或肥胖者减体重。(2)针对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在高胆固醇血症方面主要是他汀类降脂药。(3)要进行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是肠溶阿司匹林。选择何种药物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年龄也很重要。9.斑块治疗能消退吗?根据研究报告,长期严格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经过超声监测随诊观察,发现有些患者的斑块可以缩小(也称为“逆转”)。但是这是很难的,完全消退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一般争取达到的治疗目标是——不随着年龄进展或者进展较慢。10.颈动脉超声的临床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血管的疾病,颈动脉超声只是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动脉硬化的程度。我们筛查血管超声的目的在于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现血管狭窄,选择进一步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比如发现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术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卒中。但是血管重度狭窄者毕竟占极少数,更多数情况是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时提醒我们要干预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相应的疾病危险因素。可以用疾病链来比喻脑卒中的发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酗酒、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血管硬化、斑块、狭窄→心脑血管病(脑卒中、冠心病)。上医医未病,不管有没有狭窄,有没有斑块,都要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疾病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发现斑块就惶惶不安过度焦虑,是完全不必要的;而颈动脉超声没有问题的就万事大吉,继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继续抽烟、继续不运动)更是错误的。来源:好大夫在线 作者:孙葳
利用微创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老年人的腰椎管狭窄,改善腰腿痛症状,而不需进行钉棒内固定。术后地天即可离床下地活动,术后3-5天即可出院。下面的第一张图是一例67岁腰椎管狭窄并伴有轻度腰4-5滑椎,行半椎板减压效果良好。第二张图为手术切口(仅有一个手指头宽)。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农民工的返乡团圆时刻。一年的喜乐哀愁都浓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家乡的父母、孩子和老板的工钱,思绪萦绕。保安公司的农民工小张走在从单位回宿舍的路上,老婆已经和他离婚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跟着妈妈,38岁的他在外打拼,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可是“剪不断、理更乱”的愁丝紧紧地缠绕着他的脑袋。快到宿舍了,突然感到右边的胳膊、腿越来越沉,连抬起来都费劲,好不容易拖到了宿舍门口,可是惊讶的发现自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同宿舍的工友也明白了小张似乎刚刚踏入了鬼门关。急忙送到了空军总医院,急查脑CT发现脑出血,出血的部位正好位于主管右侧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的中枢。这么年轻,而且工友说以前也没发现小张有过高血压,公司的负责人很肯定的跟我说,他在进单位前是经过了严格体检合格的。无论如何,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肯定没问题。当我去急诊会诊时,看到这个病人处于意识不清、嗜睡状态,语言功能丧失、右侧下肢仅能在床上轻微的移动、右上肢连肌肉收缩都难以看见,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把疾病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降到最低。小张最亲的姐姐还远在河南,刚刚得到消息,正连夜赶往北京。止血、降血压、降颅压、促醒、神经营养等各种各样功能的药物通过精密的仪器持续滴注进小张的血管里,严密监控着血压,护士每小时观察一次意识、瞳孔和呼吸情况。小张的姐姐和姐夫站到病床边时,看到的是病情已经稍微稳定的弟弟,虽然含糊不清,但已能说一些简单的词,右下肢也可以抬离床面了,右上肢也能在床上轻微的移动。复查完脑CT后,我把病人的姐姐、姐夫和单位的领导叫到了办公室,欣慰地说:“目前小张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地控制,虽然复查的脑CT提示血肿略有增大,但这也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无需担心。“而此时,在我内心里却面临这两个选择:”继续药物保守治疗,亦或是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显然,依据我们的手术经验,微创手术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可是面对着这两个来自农村的亲属,面对着这两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决策人“,介绍的病情他们有几句能听得懂?他们的回答永远都是”听大夫的“。他们唯一看重的就是劳动力,他们最低的期盼是小张能生活自理。从我们的角度看,他们显然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怎么办?在现在这个缺乏基本信任感的医疗环境下,替他们做决定,对我而言显然是在冒险。如果长期瘫痪在床上,这对于农民工来讲,这是致命的打击。再一次站到了病床边,看着这个昏睡不醒的年轻壮小伙,我扭过头对护士说”剃头、术前准备吧“,然后把笔和手术同意书递给了病人家属。手术非常成功,局部麻醉,微小的创伤,精准的定位,准确的置管,适度的抽吸血肿,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完毕后,小张睁着溜圆的眼睛,用原本瘫痪的右手,用很清晰的语言跟我说”谢谢周主任...........姐姐你来了“。本文系周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说实话,对于脑胶质瘤的手术做的太多了,即使是复发的胶质瘤,也没感觉有什么故事可谈。可能是因为太过麻木,所以对技术的关注更多于人文。但是,如果反过来,设身处地的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去看,期待、渴望而又心酸的故事真的是满满的。胶质瘤是人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癌”。我们把这种肿瘤分为4级,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第4级,即使完成了整套的治疗(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生存时间绝大多数也不超过1年。而第1、2级胶质瘤因为恶性程度不高,所以我们有时习惯将它们划分为良性肿瘤,因而这部分病人经常感叹自己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仍逃不过“不幸”的遭遇。今天手术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17年前(1997年)因为头痛和癫痫而在我们医院就诊,诊断就是“胶质瘤”,病人的父母长期重病卧床,妻子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额外的负担,向家人隐瞒了病情,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商量,揪心的咬牙、哆哆嗦嗦的在手术同意书签下了“愿意承担手术风险,同意手术”。经过非常仔细而又彻底的手术,完全切除了肿瘤,而且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肿瘤属于2级胶质瘤。病人和家属在获知结果后长长地舒了口气,为了巩固疗效,他们坚决要求进行了放疗和化疗。整整17年,他已经不是病人,他为社会、为家庭做了应做的贡献,直到今年春节前。除夕前一天,他和妻子拿着核磁片子来到了我门诊,从他们的眼神里似乎想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可是,偏偏“事与愿违”——胶质瘤复发。17年的安全生活对于医生而言,这已经是理想的不能在理想的结果,可是对于病人而言,又要再一次经历可怕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而且前途未卜。对于这个家庭而言,今年的春节是祥和而又沉重。初七一上班,他们就找到了我,办理完住院手续,拿到了全面的术前检查结果后,我提请了全科讨论。因为再次复发的肿瘤非常弥散,而且已经非接近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理想的生存质量”和“肿瘤全切”就像是熊掌和鱼肉,不可兼得。什么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科里所有的医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虑到现在的医疗技术已远非17年前可比,精准的放疗和有效地化疗为综合治疗胶质瘤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最终确定的治疗方案:肿瘤大部切除+伽马刀+替莫唑胺化疗。今天的手术很顺利,一切都是按照预期方案实施。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回报为胶质瘤,也正如术前判断,术后病人四肢可以自如活动,交谈也很流利。手术这关顺利通过,也祝福他顺利完成后续的治疗,重返家庭和工作岗位。
前几天做的松果体肿瘤切除手术,这个年轻壮小伙还处于重症监护,还没有脱离危险期。更让家属雪上加霜的是病理结果-恶性畸胎瘤。普通病人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脑袋里会长畸胎,又为什么会长在一个男人身上?先看看下面这种图上图是这个病人的脑肿瘤核磁影像,下面的图是一个正常的胎儿,是不是有些类似。这就是发生在颅内的“畸胎瘤”。发生于松果体的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非常罕见,而且是先天性肿瘤。这种肿瘤起源于原始胚胎细胞,根据组织的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良性多于恶性,但有恶变倾向,恶变率随年龄有上升趋势,发生在颅内的非常少见,只占颅内肿瘤的0.2-1%。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而肿瘤全切是治疗的关键。恶性畸胎瘤预后不佳。本文系周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